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 -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四)

更新时间:2023-09-16 21:50: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

力复习提纲(四)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Ⅰ、品德概述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

②道德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感、事业感、义务感等) ③道德意志(信心、决心和恒心) ④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

②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③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富贵不能淫……)

Ⅱ、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由一定的约束力,使

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一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2)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

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3)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好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

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 ②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打破一盘杯子与打破一个杯子,王旺认为前者错误更大)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自律期、自主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

④公正阶段(10~12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等。

Ⅱ、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

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力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对自己需要的

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在该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

个体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服从

权威为向导,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20岁后才能出现,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法规是

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

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Ⅰ、德育的涵义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部分构成。

Ⅱ、我国目前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2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Ⅰ、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1)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

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2)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内容 ④德育方法

Ⅱ、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Ⅰ、中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

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

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

3

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

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时间锻炼,把提

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

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

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Ⅱ、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Ⅲ、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

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

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

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

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实践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

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

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4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Ⅰ、班级

(1)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

位。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群体的功能

①归属功能 ②认同功能 ③支持功能 ④塑造功能

Ⅱ、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Ⅲ、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Ⅰ、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的功能

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①背景情况 ②教学目标 ③课堂规模 ④凝聚力 ⑤课堂规范 ⑥教师领导

Ⅱ、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1)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

类型。

Ⅲ、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1)课堂纪律的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

范。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3x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