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

更新时间:2024-05-24 00: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程重点内容

一、记忆性知识点:

1. 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辅助性传播手段有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烽火报警、击鼓传讯等。

2. 列宁曾将无线电报称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3. 笛福是英国的第一个职业记者,并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则是白岩(勋爵)。

4. 世界通讯事业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5. 1847年9月创刊于伦敦的《共产主义杂志》在封面上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

6. 法国新闻之父是于1631年创办了法国《公报》的勒诺多。

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作为革命民主派喉舌的报纸是马拉主持之下的《人民之友报》。

8. 制定于1819年的《塞尔新闻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新闻法,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新闻法。

9. 马克思、恩格斯报刊生涯的最辉煌的一页,是《新莱茵报 时期,该报也被列宁称为“革命的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10. 意大利的《晚邮报》拥有一批颇有名气的“旅行记者”,其中最富盛名的是曾采访过邓小平的法拉奇。

11. 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定期刊物的国家。 12. 被视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的是创刊于1615年的《法拉克福报》,其创办人艾莫尔也被人们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13. 希特勒曾扬言,占领莫斯科后要绞死几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苏联著名的播音员、声音具有极大震撼力的尤里〃列维坦。

14. 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晚年三访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重要谈话,有关访问记发表在意大利的《时代》周刊。

14.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消息报》对于苏联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列宁也常援引该报的内容作为决策的依据。

15. 东欧各国普遍仿效苏联,因此在建国后都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以团体报刊为辅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剧变后,各国又走上了商业化的报业发展道路。

16. 美国和加拿大的媒介争执可以分为三个回合,各回合的代表性事件分别是“广告删除之争”、“《加拿大所得税法》修订之争”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订。 17. 赢得“美国广告之父”美誉的是堪称“全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18. 在废奴运动,被认为“作用仅次于林肯”的报纸是格里利创办的《论坛报》。 19. 世界性大报中,被称为“历史记录者”的是《纽约时报》;也有人称之为“档案记录报”。 20. 美国的南北战争导致新闻报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最典型的变革是新闻简报和新闻导语的出现。

21. 对水门事件进行成功报道的是《华盛顿邮报》,它的两名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2. 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报团。

23. 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本杰明〃戴创办于1833年的《太阳报》。

24. 日本的“五大报”指《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

25. 当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日本的)《读卖新闻》。 26. 朝鲜半岛的报纸可追溯到692年的“寄别报”。 27. 坚持“以亚洲的价值观传送亚洲的信息”并对外来电视节目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审查和处理的国家是马来西亚。

28. 非洲的第一大报是埃及的《金字塔报》;开罗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电影电视中心,素有“中东好莱坞”之称。

29. 被称为“拉丁美洲的《纽约时报》”的是巴西的《圣保罗州报》;自称为“南美洲的《华尔街日报》”的则是巴西的《商业新闻报》。

30. 1976年3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交流问题讨论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口号。

二、释性知识点:

1.《每日纪闻》

《每日纪闻》是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写在罗马议事厅的门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后一度停止,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地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政事、宗教祭祀、贵族的婚丧嫁娶、战争消息等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公报除缮写在布告牌上,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2.“瓦版”

“瓦版”出现于大约17世纪时的日本,在江户(今东京)街头出现类似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新闻印刷品用粘土制成瓦柸,在上面雕以图文,经烧制定性后,印在纸上而成,故被称为“瓦版”。又因贩卖者沿街边度边卖,正式名称为“读卖瓦版”,其内容多为灾害、 战争、怪异之事等。读卖瓦版虽然算不上正式的报纸,但由于它已具有现代报纸的某些基本特征,如以报道新闻为主、印刷发行等,而且存在时间比较长,所以被认为是日本报纸的雏形或萌芽状态。

3.“连环同盟”(三社四边协定)

19世纪世界四大通讯社瓜分势力范围的产物。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垄断范围,1870年,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签订了“连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

4.《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于1789年8月26日,由法国国民会议通过的。其中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5.《新莱茵报》

《新莱茵报》于1848年6月1日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于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为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革命运动而创,实际是同盟机关报。 宣传内容:

1.贯彻《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的路线,即对内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

2.批驳同盟内部的错误观点,主张无产阶级积极参加革命,争取领导权,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宣传特色:

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2.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3.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6.“爬虫报纸”

背景:1874年德国帝国议会仍然可以以简单多数通过对新闻出版自由的限制性措施。 原因:为了对付反对派报纸,俾斯麦公开设立了“收买基金”这项资金被人们讽刺为“爬虫基金”而被收买的报纸则被称为“爬虫报纸”。 7.曾格案

曾格案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一次重大斗争。18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地政府为禁止发表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制订了诽谤发。1733年,德国移民曾格在纽约创办《纽约周刊》,该刊文章多是批评总督科斯比和地方议会的内容。1734年,科斯比命令首席法官以诽谤罪对曾格提起诉讼。1735年8月法庭开审,著名律师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他从两个方面对指控进行了反驳。首先,诽谤罪只有在言论不实时才成立,每个公民都有陈述事实真相的自由。其次,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事实判断,还有权进行法律判断,裁决应由法庭和陪审团共同作出。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阻挠,判决曾格无罪。汉密尔顿在辩护中提出了两个原则,半个世纪后被美国政府制定的诽谤法案采纳。这次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维护了新闻自由。

8.“掏粪运动”

“掏粪运动”是指20世纪初,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的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写揭露新闻记者的比喻。“掏粪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有美国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对食品加工业的曝光是该运动中的经典之作。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民众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在欧洲战场上,“掏粪运动”逐渐衰落。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和谩骂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方面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了新闻报道的功能,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时代,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月球骗局”

“月球骗局”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精心策划的假报道的典型。《太阳报》从1835年8月21日起连续发表了七篇报道,称英国科学家用特大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人。这一荒诞离奇的“科学新闻”一时引起轰动,报纸销量大增。不久以后骗局被戳穿,同业群起指责。

10.“时代体”

“时代体”是由《时代》杂志创立的,即字里行间充满卢斯本人核定的术语、倒装句子,灵巧的形容词,还有一种对事物无不通晓的架势。此外《时代》每年都要遴选一位本年风云人物,撰成长稿,刊在每年最后一期《时代》上。

11.“白虹贯日”事件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言论贾祸事件。1918年8月,日本报界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要求寺正内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大会的消息中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词,政府当局以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诉讼的结果是登载该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退出报社。

12.“日章旗”事件

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朝鲜运动员孙基桢代表日本队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东亚日报》、《朝鲜日报》、《朝鲜中央日报》在刊登孙的照片时,抹掉了他运动衣上的日本国旗标志。日本当局发现后,立即逮捕有关人士,《东亚日报》的社长总编被迫辞职,报纸停刊9个月。不过这一事件在朝鲜民族报纸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3.“萨子〃汤姆逊”事件

1826年10月,新南威尔士驻军士兵萨子和汤姆逊因开小差受到总督的严酷刑罚,最后被摧残致死。《澳大利亚人报》和《监视者》公开报道了这件事,并抨击总督的凶残,引起轩然大波。达令恼羞成怒,致电英国要求封闭两报,同时向新南威尔士大法官弗波斯施压,要求立法取消私立报纸。由于英国国内的新闻自由运动正如火如荼,达令的请求没有被批准,大法官也没有屈从他的压力。达令只好利用手中职权迫使报纸缴纳重税,并以“诽谤总督”的罪名把《监视者》主编豪尔投入监狱。达令的专制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英国内政部将他解职,宣布他对报纸课以的重税无效,豪尔也被释放。这场冲突被称为“萨子〃汤姆逊”事件。

14.“12.5%”法

1969年7月,墨西哥政府颁布和实施“12.5%”法,即要求全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提供12.5%的播出时间代替部分税收,用来广播政府准备的教育、文化、娱乐节目和宣传报道,以改变商业电视台“美国文化殖民地”的形象。

15.“麦特〃德吉拉”现象

1998年1月17日,深夜,一个名叫麦特〃德吉拉的自由撰稿人,在他的个人网页上最早发布了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性丑闻的消息——“拉链门事件”,迅速掀起了美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绯闻报道狂潮”。人们称之为“麦特〃德吉拉”现象。

三、纳性知识点:

1.人类的传播历史可以分为那几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

共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五个阶段;

特点:

口语传播:由于生理局限,接力传播中易误读和易失真;

文字传播:文字时代开始后,使思想和传播内容更丰富、更准确,使跨地区、跨时代的交流成为可能;

印刷传播:随着技术的改善,传播速度和传播地域空前的扩大了,受众数量和范围也增加了,印刷传播提升了新闻报道和教育的组织化,整个社会实现了分享信息和知识的快乐,孕育了文化事业的诞生;

电子传播:1.“没有纸张、不用油墨、没有距离的报纸”2.高度的想象力、生动性、听众的适时参与;

互联网传播:快速及时、高性价比、跨越政治与自然的界限。

2.廉价报刊的产生有何历史背景?廉价报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1.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 2. 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形成新的广大读者群;

3. 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

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4. 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

售成为可能。

特点:

1. 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 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 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称大众化报纸,这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 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 5. 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 经营商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3.什么叫黄色新闻业?它有哪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答:

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特殊表现手法:

1. 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

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 滥用照片,以至偷窃和伪造照片;

3. 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 4. 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 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反对平民所遭受的欺辱。

4.新闻通讯社的产生背景? 答:

通讯社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背景:

1. 1838年美国人塞谬尔〃莫尔斯进行电报装臵试验成功,为通讯社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 19世纪40年代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国内电报通讯系统; 3. 1851年英法之间穿过多佛尔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

4. 电报线路从欧洲延伸到北非、中东、印度、澳大利亚,欧美之间也铺设了越洋电缆,逐渐形成了连接全球的电报通讯网络。

5.世界上目前有哪几种不同的广播事业体制?特点如何? 答:

世界上目前有5种广播事业体制,它们是: 1. 特许垄断; 2. 民有民营; 3. 国有国营; 4. 公私合营; 5. 工商并营。 特点:

1. 1.非私、公营独占事业;2.不以营利为目的;3.不播广告,由经营执照和财政拨款获取收

入;4.在本国范围内垄断经营;5.对国会负责,受邮政部门监督但不受政府直接管辖; 2. 1.电台私营,对公众开放;2.广告为收入的来源;3.商业竞争激烈;4.排除政府干预受法

律间接管理,执照更换;

3. 1.电台为国有财产;2.垄断;3.国家提供预算,不播广告,不收执照费;政府直接管理;4.电台人事均为公务员编制;

4. 1.政府与私人合办,政府控股;2.利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保障舆论宣传,有利于政府

引导;

5. 1.存在两套性质的广播;2.公营对国会负责,不播广告。营靠广告,政府不干预;3.互补

性强。

6.英国新闻传播史上曾出现过哪些限制新闻自由的形式? 答:

1. 1528年,亨利八世颁布命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是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须事先许可方能出版;

2. 玛丽女王于1557年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公司特许条例规定:在王国以内,除公司会员和女王特许者外,印刷一律禁止;

3. 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1586年颁布“出版法庭命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

4. 克伦威尔时期为巩固统治采取严厉的手段管制出版,新闻和书再遭限禁,皇家特许出版

公司也恢复过去独占出版与管理非法出版的特权,除特许者外一律不得出版; 5.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年6月复辟国会颁布决议,规定非经许可绝对不能刊登国

会消息,1662年,又颁布了“特许性法令”严厉管制报纸; 6. 革命后:1.征收“知识税”;2.实行津贴制度;3.叛国法和煽动诽谤法。

7.简述弥尔顿的新闻自由思想。 答:

弥尔顿的新闻自由思想:

1. 强烈反对专制集权的书报检查制度,认为这才是一切自由之中最重要的自由; 2. 强烈要求公民拥有依据个人的良知,自由的获取信息,陈述及辩论的权利;

3. 真理是可以肯定的、可以辨明、可以被表达出来,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

争,真理本身具有战胜其他谬误而存活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 总体即1.“观点的公开市场”2.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

8.启蒙运动对于法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有何促进意义?同时又有何局限性? 答:

促进意义:

1. 将旧体制批驳得体无完肤,大大鼓舞人民奖励性社会化的信心; 2. 为法国革命铺平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局限性:

1. 轻慢报纸,依靠书籍和小册子; 2. 知识层:“次文学”;

3. 伏尔泰:“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之记述”。

9.意大利的新闻传播史在总体上有何特点。 答:

1. 早期较为辉煌——人类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活动出现在意大利(古罗马); 2. 近代落后——一直强调报纸的政治用途而不重视商业用途;、

3. 近代报纸出现后,经历了政党报刊时期和商业化发展过程,但缺少“廉价报刊”时期。

10.简述列宁在《火星报》时期的新闻思想;对于新经济政策之后的新闻制度,列宁又有何设想? 答:

《火星报》时期,列宁发表了《<火星报>编辑部声明》、《从何着手》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它们不但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

1. 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

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这个品格就是马克思主义; 2. 关于报纸的功能。列宁在《从何着手》一文中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

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3. 关于出版自由。列宁把争取“出版自由”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他指出工人阶级争取

解放的斗争的首要任务是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4. 关于报纸的群众性。《火星报》初创时期列宁就明确提出了报纸的群众性问题。他指出,

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号召他们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

息,发表自己的意见,介绍自己的经验。总之,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运动中的收获。 设想:

1.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报刊的管理应由行政干预变为法律制约; 2. 应加强报纸对党的工作的监督作用;

3. 在对法律负责的范围内对出版实行充分的自由; 4. 报刊具有舆论监督的潜在功能。

11.简述苏联新闻事业体制的总体特点。

答:

1. 信息来源单一。苏联国内的信息来源只有官方一个渠道,政府对外来的信息采取封锁政

策,限制苏联人民与外部世界的新闻联系;

2. 言论高度集中。在苏联各报中,苏共中央喉舌《真理报》的言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被

称为“报纸的报纸”其他各报在言论上均仿效《真理报》与它保持一致。同时,所有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均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以事实的政治意义作为选择报道与否的首要标准。这样,苏共就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舆论一律;

3. 报业无法可循。长期以来,苏联没有成文的新闻法规。报纸的宣传方针和任务根据党中

央不同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而定;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非常具体化为党的文件,下发给所属报社,令其依照执行;

4. 实行新闻检查。为了确保报纸宣传与党的立场一致,苏联制定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检查机构是“国家保密局”,以保密的名义对出版物进行预审。

5. 建立编委会制度。中央一级和州一级报纸的主编由中央委员会任命,编委会人员由同级

党的常委会任命。州以下报纸的主编由上一级党委任命,编委会的成员由同级党的常委会批准。同时,党报主编一般都是同级党的区、州、边疆区、共和国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参加当前事物和决议的讨论,参与党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12.普利策的办报方针及社会贡献。 答: 办报方针: 1. 2. 3. 4.

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机,提高该报声誉;

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的论述、倡导、支持新闻栏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篇幅大,报价低;

5. 率先使用插图(木刻图画);

6. 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社会贡献:

1. 1904年提议成立新闻学校(捐赠750万美元,1912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落成); 2. 设立普利策奖。

13.加拿大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特点。

答:

1. 典型的“渐进”模式——难以找出明显的年代界限;

2. 传媒结构和内容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特征(“马赛克”社会);

3. 传媒的“内向型”发展;——1.以地方性报纸为主;2.垄断程度极高; 4. (独特的加拿大)广播体制——“公私合璧、公营统治”;

5. 传媒业“加拿大”化的悖论——1.一方面希望保持本民族特征;2.与美国有同中求异,

接受中有抗拒的微妙关系。

14.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是如何支持报业的发展的? 答:

1. 公费订报、经济上给予支持;

2. 建立报栏和报刊阅览室,扩大影响;

3. 组织“读报会”发展报纸“听众”;

4. 制定邮政优惠政策,一律免费。

15.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新闻媒介是如何进行控制的? 答:

1. 成立内阁情报局,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 2. 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3.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日本政府很快将新闻业的用纸、资财、编辑、出版等全面统制起来,实现了所谓的“国论统一指导”的体制。

16.日本当代报业发达的原因。 答:

1. 专卖和“宅配”发行制度;

2. 早晚刊配套制;

3. 重视办报的质量——1.内容上:全方位;2.读者服务健全;

4. 新闻发布机制与记者俱乐部制度的完善;

5. 公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媒介素养、媒介忠诚度高——读者群稳定;

(以上为老师总结) 1. 解除报业的羁绊,使之自由发展;

2. 对日本报纸进行管理和审查,把报纸和政府分离,使报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 3. 对左派报刊采取清除政策;

4. 1945~1952年美国对日本的新闻媒介进行“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改造; 5.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发展创造被更多更快地运用于新闻传播领域。

17.简述甘地的新闻思想。 答:

1. 报纸的功能。他认为主要有三点:反映公众对问题的看法、唤起人民的值得向往的情绪、

揭发缺点;

2. 废除新闻检查制度。甘地认为,在报纸方面不应有审判官;

3. 报纸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也可能是破坏性力量。他主张对报刊实行内部控制; 4. 与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公开论战是不明智的;

5. 广告过多会影响报纸的独立性,因此他主张严格限制广告在报纸篇幅中的比例。

18.东盟国家是如何看待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的? 答:

1. 支持建设国家并且成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 2. 促进和加强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3. 帮助形成一个国家的特色; 4. 促进社会和谐;

5. 有助于解释社会公众的问题和说明政府的政策;

6. 传递信息和教育人民;

7. 引导人民团结和相互友爱,防止出现各个民族、种族和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促进

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团结。

19.大洋洲的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哪些特点? 答: 特点:

1. 各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按新闻发展状况,全洲大致可分为四个地区;

2. 大洋洲的广播普及,其中斐济、西萨摩亚最为发达,受自然环境限制,除澳大利亚、新

西兰以外电视很少;

3. 新闻政策一般为自由主义和民族化相融合的结果。

20.举例说明人类新闻传播史中有过哪些类型的新闻事业体制?

答:

1. 私人媒介体制——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股份制)以美国最具代表性; 2. 公营媒介体制——以BBC、NHK和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

3. 国营媒介——除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介都属国营外,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批国营的新闻媒介,其中以法国、苏联以及意大利最具代表性;

4. 党报媒介体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介体制,以中国为代表。

四、分析性知识点:

1.结合人类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史,谈谈互联网会不会取代报纸。 答: 不会。

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1. 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而不是“取代”的过程;

2. 互联网是人类传播的空间空前扩大及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空前紧密的背景下产生

的,但并不意味小范围传播手段的失效; 其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

1. 互联网自身有其局限1.信息承载过量、2.新闻公信力低、3.技术依赖性强; 2. 报纸有其自身无法代替的优势;

再者,报纸和互联网的传播目的均是更好地服务受众,因此在这点上二者为了满足受众需求会做到二者的取长补短,以争取更大的市场;

因此,互联网与报纸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报业集团和互联网的相互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自己适度扩充)

2.举例说明廉价报刊的“发展循环规律”。

答:

发展规律为低端向高端,再由高端向低端的循环往复。 例如《先驱报》、《论坛报》、《纽约时报》; 结合课本列举发展史,最后得出结论即可。

3.在苏东剧变的进程中,新闻改革和新闻立法可被视为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说,“苏联搞新闻立法,高的国家一团糟”;也有人说,“新闻改革摧毁了苏东”。请评述以上论断。

答:

1. 改革的时机——改革过晚,矫枉过正;

2. 改革的方式——过于激进,没有兼顾国情(信息疲劳); 3. 改革的尺度——报道的尺度太大(应有禁区); 所以说不是新闻改革毁了苏东。 1. 苏联的控制——松绑; 2. 西方的影响扩大; 3. 内部改革无效; 导致苏东剧变。

因此,我认为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首先新闻改革失败是导致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只是其表象之一,追及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还是要从苏联、东欧经济及政治上改革的失败上谈及。

4.请从起因、过程、实质和未来趋势四个方面来论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论争。

答: 起因:

直接原因: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上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不均衡和不平等问题。

深层原因:

1. 传播力量不平衡——1.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2.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 2. 传播流向不平衡; 3. 传播内容不平衡。

过程:

以1976年为界,建立新秩序的论争历程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自己适度扩充)

实质:反对国际新闻垄断与控制,反对文化侵略与控制,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维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未来趋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激烈论争,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由于论证的艰巨性、复杂性距它们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3x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