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4-04-19 1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引 言
一、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生态市的背景
1、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
人类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上世纪70年代初环境问题开始引发世人关注到本世纪初,环境问题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发展问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敲响了对“环境问题”的警钟;1987年布伦特兰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引发了人类对“一个地球未来命运”的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环境问题与发展、与人类未来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第一次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纲领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发展能力造成损害的发展”。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环发大会以后,人类在关注经济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同时,更注意与人类自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人的生存环境、居住环境,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二次人类居住与环境国际会议,提出“适宜于居住的城市”的口号。21世纪人类将进入城市世纪和生态世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并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支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丹麦、瑞典等都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城市”或“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面向全球,立足所在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生态城市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新的绿色潮流。
2、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世界《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进一步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贯穿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坚持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相互协调、持续发展,把发展同保护环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文明社会的象征和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政府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保护环境方
1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成效显著;建设 “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各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生态市(县)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更为全面的理论依据。其中的五个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生态市建设最终实现的长远目标。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消费方式的改变,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城市发展的要求
城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繁荣与文明进步起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全球人口剧增,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原有城市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负面作用,导致了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正致力于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因经济快速增长又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压力,使每个城市面临着巨大挑战。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创建生态城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政府正以创建“生态城市”等类似的方法,在全国加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市的内涵
生态市是一个以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开放系统;既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以人的自身健康损害和环境污染作代价;生态市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生态市的发展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和谐,给人们提供一个污染低、绿化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市具有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具有低投入、多产出、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和控制系统;生态市要求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开放民主的社会政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的文化发展、绿色的生活社区和生态化的城市空间环境。生态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它还是一种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
2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三)生态市建设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市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出发,以增强城市生态还原功能为建设中心,最终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生态市建设包含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是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模式。
章丘市农业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是章丘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章丘发展多为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模式,而生态市建设要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走资源集约式发展的道路,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三低一高”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章丘市生态市建设必然要求章丘市:一方面,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资源节约及有效利用,并对一些逐渐枯竭的能源尽快寻求替代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并注重培养产业的关联性,在企业间和企业内循部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最终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
章丘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土等重要资源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保护较经济发展滞后。而生态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要切实保证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物多样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以技术进步补偿不可再生资源,使经济发展保持在章丘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内,并通过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在章丘生态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应与经济发展并举,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章丘市近年来已经注重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对“三农问题”、“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生态市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编制本规划的地域范围与依据
本规划的区域范围是章丘市,包括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2004年总人口为99.08万人。
编制规划的依据主要有:
[1] 国家环保局1996年8月9日《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3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2] 国发[1998]36号《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3] 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4]《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7]《节约能源法》 [8]《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9]《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 [1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规划》 [11]《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12]《山东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 [13]《山东生态农业建设“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 [14]《2001-2005年山东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 [15]《山东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 [16]《山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 [17]《山东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18]《全国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
[19] 鲁环发[2003]265号《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20] 环办[2001]18号《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21]《章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2]《济南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23]《章丘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24]《章丘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25]《章丘市土地资源总体规划》
[26]《章丘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 [27]《章丘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1-2020年)》
[28]《章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4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章 区域发展条件和特点
一、基本概况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处于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临济南市历城区,南交泰安市、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北最大跨度70公里,东西最大跨度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治明水,现在城区面积23.5平方公里,共辖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908个,2004年全市总人口为99.08万(图1-1-1、图1-1-2)。
章丘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是位于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点位于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仅15米。
章丘属于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降雨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的特点。多年年均日照2647.6小时,平均气温约12.8℃,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26.8毫米,85﹪以上集中于六、七、八三个月份,相对湿度65﹪,无霜期192天。
章丘境内的水系大部分属于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于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横亘东西,东西巴漏河(巨野河、漯河、绣江河)纵贯南北。主要湖泊有白云湖和芽庄湖(图1-1-3)。
境内土壤有棕壤、褐土、潮土和水稻土四个土类。其中棕壤2326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垛庄镇;褐土是分布最广的土类,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共88258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0.2﹪;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小清河的冲积平原上,共34753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27.6﹪。水稻土分布在明水以北,至七郎院、李家亭、宋家磨一带,共374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3﹪。
章丘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3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可利用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8.13﹪。地表水包括水库塘坝拦蓄水、引泉水和引黄河水。其中黄河水为客水,其余为当地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其中明水泉排流量为1.12亿立方米,垛庄水库上游河道年均基流量为400万立方米,黄河堰外侧渗流量为1576.8万立方米,引黄1.1亿立方米,扣除河道渗流量1.82亿立方米,年均地表水
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资源总量为2.12亿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降雨入渗率2.54亿立方米,从淄博年均平均入流量3756.8万立方米。扣除明水泉和垛庄水库上游基流转化水量1.16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58亿立方米。
1963-2004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6.8毫米。最大降水量1121.6毫米,最小降水量313.4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连旱连涝时有发生;且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平均降水量421.1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73﹪左右,具有春旱、夏涝、晚秋旱的特点;从空间范围看,降水量地域差异也较大,南部山区平均降水量628毫米,北部平原区542毫米。
章丘市生物资源品种多样。其中林木共54科、183种,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柳、榆、桐、槐等,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柿、杏、核桃、山楂、花椒等20多种。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鱼、鳖、虾、蟹、螺等;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萍、蒲等。中药材资源丰富,共566种,蕴藏量200余万公斤。
章丘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以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最大,其中煤炭、铝土(粘土)、石灰石、花岗石的最大储量分别为2.38亿吨、4.16亿吨、2.5亿吨和5亿立方米。从全市空间范围看,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山地)。其中煤矿分布在中部(沿东西向分布),其中非金属矿产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地区。
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6处,市级15处。人文景观有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齐长城风景区、李清照故居、朱家峪古村、李开先墓等。自然旅游景点有百脉泉公园、白云湖、锦屏山、胡山森林公园等。
二、发展特点
(一)区位特点
章丘市处于山东省最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带-胶济沿线经济带上,位于以“济南市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是山东半岛重要的区域节点城市。对外及市内交通十分便利(图1-2-1),胶济铁路东西穿越市中部地区,并有支线通往全市中南部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市中北部地区有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市内有“两纵四横”六条主要公路与周围各市连接,市内公路网 不断完善,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已达96.4﹪。
(二)发展地位特点
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9亿元。2004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位于全国百强县市第56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上升到第47位,列山东省前10名。
章丘市属于济南市所辖6区3县1市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济南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地区。近年来章丘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均居于济南市首位(表1-2-1)。利税、财政收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济南市区所辖的五区(长清区除外)。同济南市其他各区(县)主要人口和经济密度指标比较(表1-2-2),可以看出章丘经济发展效率同其经济发展规模相吻合,各项指标低于五区,高于其他三县。同周边其他县市相比,章丘市在经济发展上仍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邹平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周村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均低于同期章丘市的173亿元和9.39亿元。
表1-2-1 2004年章丘市主要经济指标占济南市比例
章丘市 济南市 章丘占济南比例
面积/平方公里
1855 8177 22.69﹪
GDP/亿元 173.40 1618.90 10.71﹪
人均GDP/元 17150 27610 62.11﹪
工业产值/亿
元 91.10 616.80 14.77﹪
财政收入/ 亿元 9.39 89.04 10.55﹪
利税额/亿元
10.63 206.80 5.14﹪
表1-2-2 2003年章丘市与济南其他县(区)主要人口经济密度指标比较
非农人口比例(%)
章丘市 四区* 历城区 长清区 平阴县 济阳县 商河县
24.27 95.40 52.14 22.19 27.65 23.01 12.90
GDP密度(万/ Km2) 771.21 1815.47 856.74 632.17 696.98 553.35 441.62
第一产业密度(万元/ Km2) 140.27 66.88 113.47 120.03 114.87 159.94 142.65
第二产业密度(万元/ Km2) 391.16 592.97 338.57 250.59 361.19 239.13 181.94
工业产值密度(万元/ Km2) 332.56 552.56 338.57 250.59 306.89 195.17 152.17
第三产业密度(万元/ Km2) 227.55 1114.96 310.47 197.79 220.80 154.28 117.02
(*注释:四区指代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按照非农业人口比例≥80%,将这四区划为一类。)
(三)产业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80.37:9.51:10.11调整为2004年 的16.42:52.25:31.06,第一产业在产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比重逐渐降低,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图1-2-2)。自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比例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状态,
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产业908070605040302010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图1-2-2 1978-2004年章丘市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图
渔副2%1%牧32%林2%农63%
图1-2-3 2004年章丘市农林牧副渔比例图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蔬菜、经济作物和林果,粮经种植比例由2003年的54:56调整到2004年的51:59。农业中逐渐形成了以大葱、食用菌、优质小麦、林果、创汇蔬菜、肉羊、蛋鸡、奶牛等八大主导产业(图1-2-3)。第二产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5.4:84.6,重工业是章丘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且近年来重工业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内部已形成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建工建材、化工、轻工等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整合国合商业资源,实现了机制转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业态迅速成长,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54处,2005年交易额达到51.1亿元。
(四)对外开放
8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章丘市处于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开放区内,近几年来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来此投资兴办企业。市区南部的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区内实现了水、电、暖、汽、天然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道路、排污和场地的“十通一平”。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运作模式,努力打造投资安全、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性化综合投资服务环境。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引进引办内资企业149家,总投资过1.48亿元,新批11家外资企业,总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三个,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世界500强可口可乐落户章丘,增强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生产力布局
从生产力密度图1-2-4看,章丘市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全市东北部及中部地区,主要沿国道、省道、铁路分布。工农业密集带主要分布在刁镇、绣惠、相公庄、宁家埠、普集等5个乡镇及明水街道办事处、双山街道办事处、枣园街道办事处、埠村街道办事处。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这几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其中刁镇是全市最大的工业镇。农业生产力布局主要分三个带:南部山区林果开发带,中部以粮食、蔬菜、花卉为主的高产高效带,北部以大棚瓜菜、设施农业为主的种养结合带。
(六)生态环境建设特点
1、环境质量现状
2004年章丘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在控制目标内,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达89.62﹪,工业烟尘去除率达96.23﹪。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截至2004年底环境噪声达标面积已达16.38平方公里。
2、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章丘市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多方面进展。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后三次制定了《章丘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方案确定的各类茶水炉、经营灶、锻铸造、耐火材料、小石子、小石灰窑、小造纸厂以及其他污染设施,严格按照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实施整治。通过实施治理工程,使所排污染物实现长期稳定的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不断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现有山东东辰工
9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程塑料有限公司、山东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一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完成一批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在规定指标内。编制了《章丘市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沼气生产工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既降低了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又为农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和肥料。
(七)社会发展特点
1、人口控制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继续保持稳定缓慢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0年以来保持持续下降状 态(图1-2-5),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9‰。
人口总数1009896自然增长率12108642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单位:万人94929088868482图1-2-5 1978-2004年章丘市人口总数及自然增长率变动情况单位:千分之一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改善。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97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8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3220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7。城乡居民金融资产不断增加,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93.93亿元,人均为9480.22元。
城乡居民居住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5.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6.8平方米。2004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7.3﹪。据抽样调查城市耐用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普及率均达90﹪以上,家用电脑增长速度很快,仅4-5年的时间普及率已达40﹪左右。在农村除已普及的耐用消费品增长
10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稳定外,其他的需求均很旺盛,增长率都在20﹪以上。
2、城乡建设
2004年,建成区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37.58﹪,2005年1月获得“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步进行。2004年投资1.7亿元,完成了城区内双山大街、百脉泉街、唐王山路、铁道北路等11条道路改造建设。总长度40余公里,实现一区一景,主城区雨污水分流,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水厂生产能力逐步提高,2004年为9万吨/日,比去年增长28.9﹪。天然气用户达2050户,全年供气量达8.5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应量1553万吨。公交事业稳步发展,交通便捷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末,全市公交汽车营运线路8条,拥有各种公交营运车辆100余辆,各种类型出租车475辆。
3、科教卫生
2004年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65项,其中火炬计划5项,省市科技攻关项目12项,推广计划2项,实现科技成果20项。申报专利125件。复审合格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
近年来,章丘市坚持普教与职教整体推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4年教育费用占全部财政支出的25.01﹪,注重科研兴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济南市教育工作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全市现有各级学校303所,其中小学250所,初中41所,高中阶段学校7所,在职教职工1万余人。全市现有幼儿园(班)559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适龄入学率99.2﹪,巩固率99.2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4﹪。全市现有市属职业中专3处、电大(2003年设职业中专部)、济南交通技校共5处职业学校。
文化、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广播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8小时,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56小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6所,卫生机构床位182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46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7人。
4、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落实了“两确保,一低保”。职工退休养老制度、劳保医疗
11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但受保比例仍然较低,目前全市企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26家。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按规定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劳动就业体系不断完善,再就业工程取得的进展,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5682人实现了再就业。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2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二章 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现状评价
未来发展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识别是制定规划的基础,也是推进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市情。全面辨正地认识、剖析市情,既肯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又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教训,既看到形成的比较优势及潜力条件,又看到存在的制约因素,使判断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以利于确定符合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一、 优势因素总结
(一)地处山东省会-济南的副中心城市
章丘市地处山东省会-济南的副中心城市,城市巨大的社会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的大量需求,为章丘市发展郊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济南市新的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大经十路发展带战略、东扩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济南——章丘的整合,相关产业转移和经济扩散的影响为章丘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城市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有利于章丘市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图2-1-1)。
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直达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的干线高速公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辐射及回波效应非常强,有利于各种信息、物质、能量、人才流的空间整合,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奠定了起飞的基础
章丘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4亿元,占年计划的105.7%,比去年增长20.3%。地方财政收入9.39亿元,比去年增长33%。同期济南市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618.9亿元,比去年增长仅15.6%,由此可以看出,章丘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章丘市已经形成六大主导产业,成为拉动工业规模扩张的龙头。形成了以华电章丘发电公司、明水热电厂、埠村煤矿电厂等企业为依托的能源动力产业集群;以重汽、中集、实力客车、济南萨博特种车辆和明水汽配为依托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建设特种钢板材为主的钢铁产业集群;以明水大化、日月化工、圣泉、海沃斯、中氟、胜
13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邦绿野、雅博色彩和金属颜料等企业为依托的化工产业集群;以重汽铸造、汇丰集团、海尔电机、济钢铸造、慧成铸造、鲁阳锻造和怡通电子为依托的铸锻机电产业集群;以科兴、明鑫、润华、新恒基等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集群。
2004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章丘市居于第56位,比去年上移22位,在山东省列第8位。200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位于第47位。
(三)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章丘市历史文化古老、具有优美的山水、泉等自然景观。近几年,章丘市大力推进新区建设,老城提升,城市面貌发生质的飞跃。城区路网建设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泉水保护成绩斐然,明水群泉实现了常年喷涌。广场公园一体化,眼明泉公园和双山大街-百脉泉街景观河道工程成为城区新的亮点。圣井水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厂和管道天然气工程顺利实施。城区三期大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36万平方米。2004年章丘市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4.62平方米/人。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成果。2004年章丘市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在控制标准和目标内,城市形象显著提升,获得“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称号。
(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初,章丘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也是省城济南所辖区县(市)中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9月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的验收,这一系列荣誉的取得为我市建设全国生态市奠定了基础。
章丘市相继重点实施了明水泉保护、生态旅游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监察等生态示范建设工程,累计投资达25亿元。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深入落实,章丘市自然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共绿地覆盖率分别达到35.7%和31.9%,初步构筑起“路连林隔、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
二、劣势因素总结
(一)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章丘市2004年城市化水平为38%,荣成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周村城市化水平是51%,东营城市化水平达到54%,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达不到国家生态市建设50%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章丘市的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章丘市非金属产品制造业(水泥工业、耐火粘土工业等)产生的粉尘排放总量较大,对环境污染明显。矿山工业对空气也产生一定的污染,主要为石灰石、大理石开采、山体破坏带来的粉尘污染较为严重;矿山工业废水中煤炭矿坑水排放占大多数。章丘市煤矿多集中在曹范镇、文祖镇等的北部地区,这也恰是泉域、生活用水补给区,大量矿坑水的排放,不仅会使地表水质变差,而且经地表下渗后,还会影响泉水饮用水水质;煤矸石风化、自燃等都会形成大气污染源,同时,降雨淋滤煤矸石中的有害物质,对地下水也会产生污染,进而引起泉水水质变差。
三、 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评价
生态市建设过程就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使影响和决定章丘市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社会进步的各要素逐步成长、改善、优化的过程。因此,进行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辨识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建设措施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的指标综合在一起,以表征区域的整体发展态势及发展潜力。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指标体系是否兼具综合性和区域性,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具有横向可比性。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因此,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各要素协调发展,又能衡量县级市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基础。本规划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动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等原则,设计出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表2-3-1)。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有1个指标,即可持续发展综合
1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指数,反映章丘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第二层次为分目标层,含3个指标,其中经济可持续指数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是评估的核心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反映了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反映了章丘市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保障程度。第三层次属概括性指标,共12个指标,其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含4个、5个和3个三级指标。第四层次为基础指标,是可以直接通过统计资料获得的。共42个指标,其中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含17个、13个和12个基础指标。
表2-3-1 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数 项目 人均GDP/元 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元 经济水平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 经济密度/万元/km2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 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城乡经济结构系数 出口占GDP的比重/% 经济增长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万元GDP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经济效益 万元GDP财政收入/元 产值利税率/元 人口压力 人口密度/人/km 人口自然增长率/‰ 非农业人口比重/% 人口素质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 每万人医生数/人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 生活质量 恩格尔系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元 公路密度/ km /km 基础设施 人均客运量/人·公里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 22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综 合指数 1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每百人电话机数/部 社会秩序 每万人刑事案件数/件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m/人 自然资源丰度 人均耕地/ hm/人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应系数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指数 资源环境响应 耕地面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响应系数 万元GDP耗电量/Kwh 万元GDP废水排放量/t 万元GDP废气排放量/m3 23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t 工业废水处理率/% 环境控制 工业废气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二)评价方法与等级标准
首先,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于正指标,
x?xij?xminxmax?xmin;对于负指标,
x?xmax?xijxmax?xminx,式中x代表隶属度,ij为指标观察值,xmax、xmin分别为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消除各指标可能包含的重复信息,并提取公因子,分别得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公因子得分和公因子贡献率,然后利用
Fm??WjXjj?1n分别计算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式中Fm分别为经济、
XW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n为各指数所包含的公因子个数;j、j分别为各公因子的贡献率和得分。
最后,为集中体现章丘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采用
SID??aFmj?1m来测度章
丘市在各时间断面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状态。式中SID为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指数;m为子系统个数。分别代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a为各指数的权重,可用AHP法求得。
只有给出等级标准,才能评价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
1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结合本地专家的意见,设计了6个等级标准来刻划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表2-3-2)。
表2-3-2 可持续发展程度分级
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 基本特征 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 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差 SID>0.90 0.75<SID≤0.90 0.60<SID≤0.75 0.45<SID≤0.60 0.30<SID≤0.45 SID≤0.30 (三)评价结果与横向比较
1、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计算章丘市1995~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图2-3-1)。
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0.8000 0.7000 0.6000 0.5000 0.4000 0.3000 0.2000 0.1000 0.000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章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2-3-1 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动曲线
由上图可以看到,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1995~2004年逐渐提高。1995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3411,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的Ⅴ级,到2004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为0.6456,属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的Ⅲ级。其中1995~2000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提高速度较为缓慢,2001年之后速度则较快。从三个子系统来看,章丘市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优化和社会发展并没有表现为理想的协同进步态势,而且这种不协调在2000年之后更为显著。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态势最为强劲,是章丘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力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则较为缓慢,并且在1997年之后就成为制约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的因素,其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可
18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持续发展能力变动较为平稳,2001年之后有加速迹象,这应该得益于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地方的逐渐落实。
2.模式验证与比较
为了验证选取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以及该评价是否具有横向可比性,同时了解国内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状况,选取了正在进行生态市建设的寿光市、荣成市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科学合理,评价符合章丘市实际。同时也表明章丘市目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上游水平,建设起点相对国内其他城市较高,因此本规划在设定建设目标过程中相对国家验收标准提高了部分指标的目标值,其目的旨在促使章丘不仅要进入全国生态市的“第一梯队”,而且要成为全国生态市建设的楷模。
19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建设指标体系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结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新任务、新措施。立足本市的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现状、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基础,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步实施,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寻求一条发展速度适度、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序开发和保护、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公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生态市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在建设时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自然泉水特色,围绕“水”字做文章,突出“绿”字搞规划,建立一个以泉水为特色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2、强调个性,协调整体
章丘生态市的建设既要突出地区特色,强调个性,与其他生态区有所区别,又要与山东生态省、济南生态市的建设相呼应,不能与其冲突,协调整体性。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定性定向,又要定量分析;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因此在规划中既要与山东生态市建设规划相符合,又要与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结合,优先抓好重点示范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分区指导,分期推进,逐步实施,逐步落实各项规划指标,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4、环境—经济,协同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但是经济的发展不
20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应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的客观标准之一。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要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5、以人为本,公众参与
强调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前者指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自身素质提高需要、自我发展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后者指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把生态市建设变成全市公民的意愿和行动。要求公民建立新的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并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6、法制保障,科技支撑
规划实施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保证,因此,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另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生态市的建设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积极把握国内外的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镇带动、外向拉动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从2005年到2012年,用8年的时间,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发展循环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且高层次的三产所占比重较大,全面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改善公民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环境,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异,提升社会和谐、文明程度,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把章丘建设成为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二)分目标
1、近期目标——启动发展阶段(2005~2007年)
用3年的时间,使章丘市农业现代化格局初步形成,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建立布局合理﹑大中小配套分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以泉为特色的城市生态形象逐渐成熟,科技进步,使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素质
21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提升到全省乃至全国上游水平,初步达到经济繁荣;到2007年,全市5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或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居民生活富裕稳定,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2、远期目标——全面提高阶段(2008~2012年)
用5年的时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深化生态文化建设,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实现城镇现代化,产业生态化,社会文明化,把章丘市建设成现代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持续发展、泉水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争取到2010年,初步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要求,8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或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在以后的两年,不断完善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全市有9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或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并全面建成生态市。
(三)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章丘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态市建设的指导作用,有重点地解决制约因素中的问题,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章丘市实际,在经济、生态环境、社会3个方面,分别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14个、25个和10个指标,构成章丘市生态市建设及监控指标体系(表3-2-1)。其中标*的为国家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均为国家标准;没有标*的为本规划根据章丘市实际增设的,参考标准及依据系根据建设基准年数据和章丘市有关规划目标制定。
表3-2-1 章丘市生态市建设监控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 位 2004年 2007年 2012年 参考标准及依据 ≥33000 国家标准 ≥5000 国家标准 ≥6000 国家标准 ≥14000 国家标准 ≤1.2 国家标准 ≤150 国家标准 *人均GDP 经 经 济 济 发 展 发 水 平 展 *单位GDP水耗 *单位GDP 能耗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17510 35000 52000 元/人 1244 2100 5000 元/人 4798 5500 8800 元/人 吨标煤 /万元 M/万元3 8481 11000 16000 1.09 0.85 0.65 160 130 70 22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100 国家标准 ≥20 国家标准 ≥55 地方外延 ≥35 地方外延 ≥40 地方外延 ≥10 地方外延 ≥10 地方外延 ≥35 地方外延 ≥45 国家标准 ≥20 国家标准 ≥90 国家标准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 认证率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经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济 发 展 潜 外资依存度 力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环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境 生 保 态 建 护 设 环 境 保 护 城 市 环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境 保 护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2% 50 80 100 % 4.5 10 25 % 52.52 59 57 % 31.06 32 36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 % 61.2 55 50 外贸依存度 % 3.58 5 12 % 4.96 6 11 % 23.28 30 38 *森林覆盖率 % 23.3 35 45 % 7.0 12.0 20 *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 *大气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噪声环境质量 *COD排放强度 % --- --- --- Kg/万元 GDP Kg/万元 GDP % 60 达标 达标 达标 7.65 70 达标 达标 达标 5.0 90 达标 达到功能达标 区标准 达标 3.5 <4.5 国家标准 <5.0 国家标准 100 国家标准 ≥60 国家标准 ≥40 国家标准 100 国家标准 ≥80 国家标准 ≥12 国家标准 SO2排放强度 8.82 6.0 4.0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 100 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30 85 100 *工业用水重复率 % 35 55 85 % 80 90 100 % 90 95 10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人 14.62 16 18 23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 *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 *秸秆综合利用率 农 村 环 境 保 *化肥使用强度(折纯) 护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粪便资源化率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100 100 100 100 国家标准 ≥20 国家标准 ≥30 国家标准 100 国家标准 ≥90 国家标准 ≥90 国家标准 ≥80 国家标准 <250 国家标准 100 国家标准 100 国家标准 <10 国家标准 国家政策、地方外延 ≥50 国家标准 ≤40 国家标准 ≥99 国家标准 <0.2 国家标准 0.3—0.4国家标准 ≥6 国家标准 >95 国家标准 >85 国家标准 ≥3.5 国家标准 % 2 18 35 % 5 15 30 % 80 90 100 % 30 70 90 % 94 95 96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 2 50 60 80 Kg/hm667 400 240 % 95 100 10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 (受灾损失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 社 *初中教育普及率 会 进 科技、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步 意识 行为 *公众对环境满意率 社会 公平 *贫困人口比例 进步 *恩格尔系数 % 30 50 100 % 15 10 8 ‰ 4.19 4.0 3.5 *城市化水平 % 40 45 60 % 36.7 35 30 % 90 95 100 % 0.1 0 0 *基尼系数 --- 0.32 0.35 0.35 % 3.63 5.0 6.5 % 80 90 100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0 90 100 环保投入占GDP比例 % 2.19 3.0 3.5
24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四章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章丘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构成由于受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影响,地域差异较明显,区域内部功能及发展目标差异也十分显著。进行生态区域划分,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对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制定不同的生态保护对策,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协调好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划分目的和原则
(一)划分目的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单元,研究其结构、特点、环境污染、环境负荷等问题。其目的,一是有效地研究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依据;二是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各自特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关系,提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二)划分原则
立足保护生态环境,以培育可持续发展潜力为出发点,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牺牲生态环境而获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持续的,最终是丧失发展。同样,单纯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抑制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缺乏动力与资金。要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协调功能,使二者相互促进。
2、生态完整性原则。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生态环境结构中对整体功能起较大作用的主导因子往往构成区域分异的基础,因此生态区的划分,尽可能与自然生态地域单元一致。
2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分区中,要从全省的尺度考虑。
4、相似性原则。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分区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5、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分区界线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行政单元。这样,才会有较强的监督机制,才有利于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行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针对区内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等工作。
6、分区实施的原则。由于各个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基本特征和不同的生态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各区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恢复措施和保护目标,使生态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畅通,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二、划分方法
采取实地调查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野外调查,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叠加分析地形图、植被分布图、林网图、水系图,从宏观上了解区域生态景观背景,粗略划分出大的自然生态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划分区域总体特征和获取乡镇相关资料的可能性,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找出反映生态经济关系的综合信息的某种共性和不同集合单元存在结构功能的差异,将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相似类型,结合乡镇界线,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功能区。然后反馈给当地政府和有关专家,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方案。
三、划分结果及分区论述
(一)划分结果
采用以上方法和指标,将章丘市域划分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中南部丘陵综合生态重点建设区、现代产业重点发展区、中部山前平原综合生态区,北部黄泛平原洼地生态农业区(图4-3-1)。
2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分区论述
1、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点保护区
该区包括曹范镇的南部、文祖镇的南部、官庄乡的南部、垛庄镇,面积约367平方公里。该区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属低山区,地貌景观多为变质岩、石灰岩山区,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该区耕地面积较小,仅占全市的7.5%,粮食产量也仅占全市总产量的3.8%。
该区发展方向是,农业保持现有水平或略有减少,在山区绿化、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扩大绿化、林果种植,提高林木覆盖率,限制或禁止(采掘业和重工业)其他产业发展,并启动建设海山湖、锦屏山、闫家峪、三王峪旅游区四个大旅游区及垛庄—七星台森林公园,到2012年林木覆盖率达到50%,并建成三个大游览区及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2、中南部丘陵综合生态重点建设区
包括曹范镇的北部、文祖镇的北部、埠村街道办事处南部、官庄乡的南部、普集镇,面积约432平方公里,该区海拔在200米左右,属山区与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地貌景观为冲积丘陵、丘陵河谷具有河道迂回、漫滩开阔、阶地分明等特点,该区地层中多含石炭系、二叠系,煤炭的地质储量丰富,章丘市大部分煤矿分布于该区,该区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林木覆盖率10%,该区是市域众泉、河、湖及水库的水源涵养补给区。区内的地形起伏不平;林木较少,荒山秃岭较多,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生态环境较差,主要生态问题有:地表塌陷、矿井水外排形成地下水漏斗、煤矸石堆积、水土流失等。
该区发展方向是农业稳定发展,工矿业在彻底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目前初步解决矿产开发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减少矿井水外排以保泉,减少煤矸石堆积占地,消除其对景观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已经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地表塌陷得到有效控制,绿化造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3、现代产业重点发展区
该区包括章丘城区及明水、双山、枣园、龙山、圣井、埠村北部六个街道办事处,面积约128.85平方公里,是规划的中心城市和一级经济辐射区,按《章丘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该区全部属城市规划区。该区是同省会济南接轨的地区,也是未来章丘发展的主题,是加工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特色突出的产业密集区。济南-章丘之间的产业转移和科技外溢都要通过该区域向章丘市内部渗透。同时,该区也承受了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人口密集,绿地面积高,耕地不断减少;环境人工化,大部分土地被水泥或沥青覆盖,生态环境中土地、水体等环境因素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较大变化。另外,该区煤矿企业较多,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燃料,一方面也因矿区开发带来相应的生态问题(地面沉降、煤矸石占地等)。
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明水城区为核心,向四周延伸的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发展建设沿路经济带;突出为城市服务,发展都市型农业;改造提升老城区,发展新城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区。依托“一区三组团”和重汽、济钢等大企业,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该区还应进一步发展和发挥中心城市在资金、科技、人才上的优势,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区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该区为中心城区,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为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城市生态系统,在完成 “十一五”计划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根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程度,在济南章丘接轨地区建设绿色缓冲隔离带。至2010年本区林木覆盖率由25%提高到36%。
4、中部山前平原综合生态区
该区包括白云湖镇、宁家埠镇、绣惠镇、刁镇和相公庄镇,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属山前冲击平原,地貌景观为冲洪积平原;南部为丘陵河谷、具有河道迂回、漫滩开阔、阶地分明等特点,水库较多;该区土地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温光照资料丰富。由于开发较早,该区为本市最主要的粮食产区,耕地面积占全市的36.2%,粮食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46.5%,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粮食单产在9吨/公顷左右,为全市最高。植被以落针阔叶林为主,多为农田林网,林木覆盖率为7%。由于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济青路、济王路等交通干线均从该区经过,使该区成为中心城市的二级经济辐射区,该区也是交通、贸易、乡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共同发展的地区。因此该区主要的生态问题就是农业与其他产业占用耕地的矛盾。
将该区建成为中心城市的二级经济辐射区和供给基地;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贸易、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乡镇工业的均衡发展。
措施为乡镇工业区应合理规划、提高用地效率,尽量减少占用粮田或耕地;同时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该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多以田园景色为主题,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40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5、北部黄泛平原洼地生态农业区
该区包括辛寨乡、水寨镇、高官寨镇、黄河乡四个乡镇,面积374平方公里。属小清河流域平原和黄泛平原洼地地区,该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是主要的粮食基地和棉花
28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产区,属于地表水富水地带,水资源丰富。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多为农田林网,林木覆盖率23%。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和生态农业有良好的基础。
该区以集中发展农业,建设沿清、沿黄生态农业开发区,充分利用人均占有耕地多、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走好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开发—畜牧转化—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生态养殖发展路子。进一步改造小清河、黄河之间盐碱洼地,扩大耕地面积。
目前粮食平均单产赶上中部水平。2012年粮食总产量提高40%,粮食产量与北部地区粮食产量之和应至少保持现有水平,以缓解中部地区及中心城市耕地减少粮食产量降低的压力,使市域农业总体上稳定发展。进一步扩大林场建设,2012年全区林木覆盖率由23%提高到30%。
四、重点保护区域
(一)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1、南部山区水源涵养重点保护
该区主要包括垛庄、文祖、曹范、官庄四个乡镇及双山、埠村等街道办事处部分地区,总面积48694公顷,其中耕地9144.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30.9公顷。该区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属低山区,地貌景观多为变质岩、石灰岩山区,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林木覆盖率>20%,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该区耕地面积较小,仅占全市的7.5%。该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南部山区是泉水的补给区,南部生态环境的变化与破坏,直接影响泉水的水质与水量变化。南部山区为石灰岩裂隙发育,是泉群的直接或间接补给区,因此生态保护应以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整修水平梯田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并建成海山湖、锦屏山、闫家峪三个大游览区及垛庄-七星台自然保护区。在山区绿化、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限制或禁止其他产业发展,搞好大环境绿化,建立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使涵养区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8%,这样可增加降水量和蓄水量,增加泉域水量(图4-4-1)。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切实保护南部水源涵养区要做到:
第一、认真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实现环境规划的各项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涵养区。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通过发展旅游业,树立良好的旅游生态保护区形象,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川、保护河流、治理污染,不断优化环境,增加南部水源涵养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29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二,明确水源保护区范围,编制详细规划,建立地方保护法规,成立相应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水源的全面保护,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规定。
第三,保护区内的土地必须服从保护需要,除与保护需要直接有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乱砍乱伐、倾倒废物废水等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四,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会议等多种形式,持续不断的向公众灌输环境保护意识。
2、百脉泉生态旅游景区
有代表性的重点保护区 — 百脉泉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明水城区,总面积25公顷,距济南以东40多公里,以自然泉水为主体,由名泉水景区、花园景树区、龙泉寺、清照园等组成。其中百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以群泉汇集著称,以泉明水净得名,“百脉寒泉珍珠滚”为章丘八景之最。
百脉泉作为以泉取胜的北方园林,突出泉水、植物及建筑的造景功能。植物造景以引进培育名贵稀有树种为重点,突出香味树、色叶树的造景功能,使树木、竹木、花木、花草等有机结合,营造三季有花,四季皆绿的园林环境。整个景区已基本实现了现代休憩生活内容与民俗传统园林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获得了“济南泉水甲天下,明水泉水甲济南”的美誉。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故里就座落在在明水百脉泉公园西北角,南傍百脉泉,东倚绣江河。总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1997年5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迄今为止,清照园在全国现有的四座(济南、青州、金华、章丘)李清照纪念馆中规模最大,品位最高,资料最全,代表着李清照学术研究最新成果,是一处李清照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
3、白云湖湿地保护区
白云湖位于章丘市城区明水西北20公里处,北临黄河,西距济南国际机场不足10公里。白云湖湿地是济南市惟一的天然湿地,总面积17平方公里,湖区内有11种鱼类、62种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二类保护动物有灰鹤、大天鹅等多种鸟类。据资料显示,与50年前相比,湖区总面积缩小了92%,近些年来湖区内宾馆饭店的排污污染、养鱼池污染,也造成了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下降。因此,保护济南惟一湿地刻不容缓。
白云湖湿地保护区的范围是白云湖围湖大堤内的区域,面积17.4平方公里,包括水面和鱼池及台面。本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制定相应措施和建设目标。湖面水域区:包
30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括韩石路以东2000米内的湖区,面积约370公顷,该区是白云湖的主要水域,有部分野生鱼类。目前此区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开发档次较低,经营较为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度开发。今后应继续保持湖面水量和水面面积,清淤固堤,恢复作为绣江河流域的滞洪区作用。水草风貌区:该区也在内堤之间,面积约为370公顷,该区湿地自然风貌保存较好,有丰富的水草资源,拥有山东境内比较集中的第一红莲观赏区,是鸟类的栖息地和越冬候鸟中转栖息的优良场所,同时该区也有蓄洪滞洪功能。今后该区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水禽自然栖息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适当开展生态旅游。水产养殖区:包括内、外堤的湖区部分,面积10平方公里。本区是开发的“上农下渔”生产区,也是山东省最大的连片淡水渔业生产基地,台面种植速生丰产林或农作物。今后该区在目前淡水鱼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农(水)产品,逐步建设为有机农(水)产品基地,并根据当地特点,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工作区和旅游设施建设区:包括韩石路两侧和穿湖路两侧,面积较小。该区主要担负着管理功能,今后要通过办公设施的建设,加强湖区管理,维持湖区各种经营活动的有序协调,治理旅游设施的污染源(表4-4-1)。
表4-4-1 白云湖湿地建设与保护重点项目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名称
白云湖底泥清淤工程 白云湖内、外大堤加固工程
生活污水处理厂 白云湖生物净化堤闸建设 湖区周围道路拓宽改造 白云湖市级风景名胜区 上粮菜、下渔生态农业游览区
河流式生态廊道建设 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湿地生态监测网络 水环境监测站建设 穿湖路改造工程 水利设施修复工程
建设地点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湖东西两侧 白云湖 白云湖 内外堤间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建设时间 2005-2007 2005-2007 2006-2008 2004-2005 2004-2005 2004-2008 2004-2005 2005-2008 2006-2010 2005-2010 2004-2008 2008-2012 2004-2005
投资(万元)
1800 200 2000 20 500 150 20 150 180 30 20 250 130
主管单位 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 市城建局 市水利局 市城建局 市旅游局 沿湖乡镇 市水利局 市环保局 市环保局 市环保局 市公路局 市水利局
31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14 15 16 17 18
内堤鱼塘清理 污水截流改道工程 饭店、酒家外迁工程 进、排水管道改造工程 湖区垃圾收集设施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白云湖
2004-2005 2004-2006 2004-2005 2004-2005 2004-2005
20 50 20 20 5
市环保局 市环保局 白云湖镇 市水利局 市环卫局
4、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保护区
根据章丘市自然和旅游资源的特点,目前有三个风景名胜保护区(见表4-4-2),除独立用地为2028.1公顷外,均统计于所在复区的面积之内。这些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的建立不仅对于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研究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场所。它对于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表4-4-2 章丘市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简表
保护区
主要区名称
名称
海山湖及
山地、森林公园
齐长城景区
山林生态及潮阳景观区、天庭微
锦屏山
山区风景保护区
胡山
森林公园等
赵八洞 其他风景区
通天佛洞、旅游景村 山地、道教建筑等
山地观光、佛窟朝圣 山地风光、道教文化等
Ⅲ级
缩景观、北天峪景区 山崖景石、山顶道观、
天光探奇、崮顶休闲
Ⅰ级
道观天庭探险、山林休闲度假
Ⅰ级
山地风光、山林休闲度假
Ⅰ级
主要保护景观
功能定位
等级 质量评价
(二)历史遗迹和旅游风景区
1、历史文物遗迹
章丘市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发源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3处,分别位于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城村北的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砖场西南的西河文化西河遗址和位于文祖镇三槐树南的周代齐长城遗址。另外,章丘境内有
32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历史遗迹重点保护区—龙山文化区,位于章丘市西部的龙山街道办事处和枣园街道办事处境内,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是最著名的龙山文化发源地,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类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碑、石窑及石刻等。主要包括城子崖龙山文化、东平陵汉代故城、洛庄汉诸侯王墓等人文资源,其中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主线,以西巨野河、武源河至龙湖所围成的空间为载体,以复原、仿制古代文化中的精品内容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吸引游人参与为主要目标,以大轮廓、大场面、真参与真实地展现龙山地区远古文化的突出特色与诱人的魅力。
龙山文化区,资源品位高,文物级别高,具有突出的开发利用价值,以人文资源为主体,数量丰富,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内涵深,优势独具,为推出具有精神性、物质性、教育性、经济性等多种特色型文化产品奠定了基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出发点,主体开发空间避开文物古迹保护区,构建现代化的龙山文化产业体系。把龙山文化区建成章丘市旅游体系中的龙头景区,济南市旅游体系中的重点景区,成为山东省的特色景区和中国文化古迹游中的精品景区。
2、旅游区
以章丘与济南全面对接融合为契机,充分挖掘章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两线三片”构筑全市旅游发展大框架。
两线:即以西河文化、龙山文化、东平陵故城、洛庄汉墓、李清照故里、圣井危山、神洲生态乐园、东方儒商故园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一条线;以百脉泉公园、朱家峪、锦屏山、三王峪、闫家峪、普集旅游区为主的自然观光旅游一条线。
三片:即以七星台旅游度假区和海山湖为主的南部山区以及以白云湖旅游区为主的北部湖区生态旅游两大片。
第五章 重点建设领域及重点建设任务
33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一、领域和任务流程框架图
为实现生态市规划目标,围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领域分别制定了重点领域及重点任务建设规划(图5-1-1)。
生态市重点建设领域的重点建设任务及重点工程确定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⑴以《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山东省环保局提出的《生态市、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为纲领性文件,结合章丘实际提出规划内容。⑵根据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目标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重点建设领域,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进步。城市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是:消费者的比例大于生产者,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城市生态系统不是自律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因此,建设领域应该包括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⑶参照章丘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突出三个领域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以人为主体组成的复合系统的发展。⑷以在基本现状分析中判断的优势、劣势因素为依据确定重点建设任务。优势事关章丘的特色和未来;劣势关系章丘发展潜力和基础。
二、生态经济建设体系
(一)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导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时空表现形式是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产业的成长和产业间的循环推动,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构建是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大农业,并在设计方法和评价机制上有所创新。工业重点发展环保产业,包括末端污染控制产业、洁净技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或通过生产链的延长,减少与消除环境破坏)、绿色产品产业。服务业强调优先服务,加强产品的重复利用和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利用,逐步发展环境功能服务产业(包括生态旅游、休闲、住区或生产区环境设计等)。
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在工业化初级阶段
34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中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迅速,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工业化高级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章丘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全省、济南市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粮棉基地县(市);地理区位优越,工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较丰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但与济南市以及山东沿海城市相比,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低。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既要参考市场经济下变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调优一产、做强二产、繁荣三产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004年三产结构为16.4:52.6:31,到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递增6%,二产年均递增20%,三产年均递增18%,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调整为9:59:32,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到2012年,第一产业年均递增5%,二产年均递增14%,三产年均递增16%,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0亿元,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调整为7:57:36,建立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适应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要做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二)循环型工业
1、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9家,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增加值56.93亿元、利税23.55亿元、利润14.21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累计实现产值4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3%。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工业项目302项,完成投入60.2亿元。章丘华电、闽源钢铁、海尔电机、汇丰工业园、华明水泥粉磨站、康泰3.5万纱锭、东风中高档毛巾一期工程等146个项目竣工投产;汇丰工业园、明水热电轻型印刷纸等大项目顺利实施。2004年实际利用内资67.2亿元,增长59.1%。外经贸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出口总值完成6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82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章丘市工业发展主要以传统工业模式为主,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品也以能源产品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2004年煤炭、交流电动机、纱等工业品产
3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2)存在问题
第一,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传统产业受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较大,生产和效益水平出现下降;第二,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偏低,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引进步伐不快,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三,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的资源整合、协调联动、全力推进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2、规划思路
(1)以“绿化”和“软化”为方向,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一,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从开发利用本地原材料向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和联系、地区合作与联盟方向发展;从耗材、耗能大的传统产业模式向循环型生产、资源再利用工业模式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应用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第二,从产业循环的维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三,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绿色消费和资源回收是必须与上述绿色生产衔接的两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反馈流程。
实现工业结构调整的“绿化”、“软化”转向。从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入手,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积极开发清洁的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孕育“绿色食品”消费市场。推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使工业经济逐步达到精益经济的要求,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狭义的讲是废弃物品的有效利用问题,广义的讲是包括从自然资源到人类生产、生活排泄物的有效利用问题。如果不建立起人类从生产、交换、消费、排放这
3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一全过程活动的资源观念,就不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及环境方面的矛盾,所以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关乎全局性的人类行为。
资源综合利用首先应该是节约使用;其次要做到一物多用,物尽其用;第三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利用是资源综合利用行为的较高层次,从而使资源在利用过程中达到“零”排放效果,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为此,章丘市政府要尽快加强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立法研究和执法力度,强化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管理,增加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投入;积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市场, 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减免税及其他优惠政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规划目标
章丘市将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壮大支柱工业,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努力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主导产业清晰、生产布局合理、骨干产品突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至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70家,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9%。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5家,累计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 30%。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工业项目535项,完成投入107亿元。发展开放型经济,实际利用内资120亿元。紧抓外经贸工作发展,出口总值达到 1116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455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缴税金5.31亿元。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7%。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7家,累计实现产值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38%。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类工业项目717项,完成投入143.4亿元。紧抓外经贸工作发展,出口总值达到 149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310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缴税金8.2亿元。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基本上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实现高新技术化、绿色化、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工业布局优化,工业园区功能优化,基本上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的转型,环保及相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4、重点建设工程
3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1)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程
采用清洁的能源。企业要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进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煤气事业,鼓励居民使用电力、煤气、液化气等其他清洁能源,中心城市管道煤气转化天然气,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加大对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消减煤炭炉的使用,采用集中供暖。
实施清洁的生产过程。各企业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震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生产清洁的产品。产品的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要合理,尽量使用可降解包装;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利用和再生;产品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按照济南市经济委员会、济南市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布济南市2003—2005年清洁生产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章丘市的实际情况,2004年在汇丰集团、明水电热厂、明水化肥厂、章丘日月化工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琅沟热电厂等单位试行清洁生产; 2005年计划在山东交通水泥厂和济南明鑫制药有限公司试行清洁生产。今后应广泛宣传、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积极引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全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单位,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力量,引进和利用好国内外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并积极组织研究和开发产销对路的适用的清洁能源技术。积极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获得“绿色通行证”。引导更多企业按“清洁生产链”模式组建工业结构,使资源消耗、产品产出和废物综合利用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实现高效率,同时加快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清洁生产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清洁生产步伐,进一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建立循环型企业、工业园区工程
当前,章丘市经济开发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主导产业的聚集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对接济南的新城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加快明水开发区的框架建设、配套建设和项目建设。其配套能力明显加强,并在今年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海尔工业园、东风集团、汇丰集团、济南汽
38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配等搬迁企业的建设投产逐步完善。进一步创造条件招商引资,通过项目拉动开发区的发展。完善园区基础建设工程,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形成规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已有13所院校落户。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已经招生。
(3)实施ISO14000认证工程
在章丘实施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有利于章丘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由对环境的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防与控制,从治标转向治本,从而实现环境优化。
山东东辰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章丘市东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章丘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等四家企业已经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章丘市可以从通过认证的企业中选择1~3家重点进行ISO14000认证示范,以推动整个章丘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为此,政府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对ISO14000认证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以鼓励企业积极采取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的老企业,也应采取技术革新和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其次,鉴于我国目前与ISO14000标准配套的环保法规不健全,企业应在参考国外先进的环保标准配套的环保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内控环保标准;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企业也应先行制定有关新产品的环保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能试行生产。最后,努力完善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成立专门的ISO14000认证指导机构,帮助企业解决与ISO14000有关的战略问题。
(4)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发展新型工业工程
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一是实施大投入,建设大项目。围绕加快传统主导产业的链条延伸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发展,突出加大工业投入,重点抓好埠村煤矿100万吨水泥粉磨站、章丘电厂二期工程、中国重汽、济钢、中集车辆、济钢机械等大项目建设,促其早日建成投产,努力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立足现有优势产品的结构优化和上下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培育圣泉树脂、银鹰炊具、汇丰风机、海尔电器等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主导产业群体。三是加大企业挂靠联合力度,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大力推介优势产业 、强势企业和国内外大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和挂靠联合 ,促进一批优质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争取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60家以上。四是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充分发挥产业门类齐全和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主动为大企业加工配套,加快产业聚集度。
(5)发展可持续的矿业经济工程
39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章丘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尤以煤、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从矿产资源条件出发,按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增长应与全市经济总量增长相适应的原则来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总量,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全市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以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
调整煤矿的产品结构,使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规模基本适应。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矿产品比例。以提高经济效益。煤矿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有效遏制采富弃贫、乱采乱挖的现象,提高煤产品的档次和集约化程度。整合重组乡镇煤矿,为了煤矿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依法办矿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全市的乡镇煤矿进行整合重组,全部煤矿收归市属管理,消灭乡镇以下办矿体制。 通过以上措施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促进产量和效益的提高,使企业上规模,发挥集团优势,实现人员、技术力量、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化组合,推动煤矿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矿业管理。2004年,维护矿业秩序、非煤矿山企业管理、房屋斑裂测量等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矿区划界、年检、征收补偿费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矿业秩序,作为矿业大县,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关于落实市直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意见》,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等,继续强化措施,加强管理,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6)按照“集园品增”规划,发展民营经济
以拉长塔机产业群、精细化产业群、法兰锻打产业群、金属颜料产业群、家具服装产业群、印刷包装产业群六大产业集群为核心,促进产业升级,以民营园区为重点,构筑发展载体,以创新为手段,打造品牌章丘,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实现民营经济增规模,增效益,增收入,增税收,充分体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重点,故称“集园品增”发展规划。
汇聚民间资本,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经过长期发展,章丘市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塔机、法兰锻打、精细化工、金属颜料、服装家具、印刷包装六大产业集群,成为体现章丘市民营经济特色的地方支柱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集园品增”规划,首先立足于全市民营经济产业基础,在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上,紧紧围绕突出六大产业集群,千方百计集聚民间资本,继续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优势,塔机、法兰锻打、精细化工、金属颜料四大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建成四大全国性生产基地,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半壁江山”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二。
40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引导相对集中,发展民营园区。继续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城镇建园区,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方针,引导民营经济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全市民营园区建设,2005年在目前29处园区的基础上,“集园品增”规划末,使全市民营经济园区发展到41处,增加值达到105.9亿元,利税5209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5.5万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园区产业聚集的平台,高新技术的平台,城市发展的平台,农民增收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平台的积极作用。
实施自主创业,打造品牌章丘。组织全市民营经济由产业运营、资本运营向品牌运营的方向发展,通过大量引进人才,强化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建品牌,以品牌开发市场,做大做强。2005年“集园品增”规划末,吸纳各类中高级科技人才2149名,培育国家级品牌44个,省级93个,市级501个,努力塑造“品牌章丘”。
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效益与贡献同步增长。引导全市民营经济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多做贡献。2005年到2009年全市民营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4285家,从业人员36.31万人,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利税70.6亿元,是民营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
(7)扩大招商选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工程
推进专业招商,突破对台招商,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更大跨越。一是积极构筑招商引资“洼地”。坚持软硬环境建设并举,进一步办好“政务大厅”,提供一流服务。按照“完善东部、凸显中部、崛起西部”的要求,以唐王山路为轴线,加快园区向西推进。进一步完善“一区三组团”和城东、赭山、华工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明晰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聚集的配套环境和招商平台。二是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优势项目招商。重点瞄准济南、闽浙粤和日韩等地区企业招商,集中力量突破对台招商,重视引进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突出引进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三是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重点抓好可口可乐、中氟科技等一批外资大项目建设,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加速培育壮大出口主体,切实做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抓好鲁阳、圣泉等龙头企业和铸造、化工等主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两头在外” 的加工贸易和增值较大的电机等机电产品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发展。
(三)生态农业
1、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41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章丘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全省、济南市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粮棉基地县(市)。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5亿元,粮食生产列全国百强县(市)第7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798元,增幅20.3%,首次超过城市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粮食总产57.84万吨,;棉花面积13.55万亩,总产量0.94万吨。林业总产值实现2.8亿元;林业用地面积达到53万亩,有林面积33万亩,其中经济林12万亩;林网面积40万亩;苗木花卉1.5万亩;果品产量达到6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9.91亿元,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40.6%以上,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地域布局不均衡。济王路以南四个山区乡镇,自然和经济条件较差。北部沿黄两个乡镇自然条件综合多样,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应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
其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不足20%。农业科技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94%,直接制约着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推广。
第三,农业市场化转型不够快。农产品数量有一定优势,但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较少;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农民组织化程度急需提高。
第四,治理工业污染,保护农业环境任务严重。
第五,林业资源总量不足,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全市人均占有林地面积只有0.4亩,低于全省和济南市平均水平;在有林地中,用材林和经济林比重偏低,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差。
2、规划思路
(1)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山区。着力打好“山区综合开发”、“中部农业产业化经营”、“北部特色高效农业开发”三大攻坚战,为促进农民增收搭建载体和平台。加大对农业龙企业的发展,重点抓好山东春雨、山东百乐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恒康乳业等龙头企业和黄河万亩生态示范园、普集东岭山扁桃示范园等都市农业园区建设,鼓励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拉长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实施杜张水库保安全、大站水库增容扩建、世行三期项目、山区林果开发等重点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42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在大农业内部,今后几年内,要进一步降低种植业的产值比重,稳定畜牧业生产,适当提高渔业和林果业的产值比重。在农林牧渔内部也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突出抓优质品种,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质量,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提高商品率;蔬菜生产以增加蔬菜花色品种,增加科技含量,生产新鲜、安全、营养、卫生等符合现代人生活要求的蔬菜为重点,减少大路菜面积,重点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品种;林业内部,要提高经济林与用材林的比重,增加防护林品种,提高林木质量,果品生产重点抓优质果和干果生产;畜牧业保持稳中有增的势头,从自然条件出发,着力抓好良种猪、蛋鸡、奶牛、羊的发展,改善畜产品的结构与品质。
(3)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当今人类消费的热点,也是未来消费的趋势,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4年章丘市已有2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计划到2007年再认证农产品20个左右;2012年,主要农产品均通过认证。根据章丘市良好的生态资源特点和未来农业发展定位,今后应加大力度,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媒体,开设专栏、讲座,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知识,使各级领导和生产经营者认清形式,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争取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章丘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的章丘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在全市形成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完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市乡二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推广普及。建立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市场服务、执法服务相应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图5-2-1)。
3、规划目标
2005年—2007年,基本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第一产业年均递增5.0%,到2007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粮食总产量77.51万吨,蔬菜总产量225.1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种植业中粮经比例调整为4.5:5.5,大农业内部畜牧业产值稳定在56%以上,林果业产值达到1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构筑起具有章丘鲜明特色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43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城市生活 能源集中系统 城市污水 有机质废物 污水处理厂 生态工业系统 污泥 化肥 农药 生态农业 循环系统 农产品 工业原料 生态工业系统 能源系统 生物质能源 图5-2-1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2008年—2012年,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任务,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农业资源环境优良化水平同传统农业相比有质的飞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68%,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重点建设工程 (1)生态农业产业化工程
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①章丘大葱基地。到2010年,投资1000万,选育新的高产、优质品种,研制开发富锌、硒保健型大葱,建设规模15万亩。②蔬菜基地。到2010年以刁镇、绣惠、宁埠、辛寨为中心,建设蔬菜基地40万亩,主要蔬菜品种全部通过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③明水香米、黄河大米基地。近期建设高标准香稻示范园和黄河大米示范园2万亩。④小杂粮生产基地。以文祖、龙山、官庄为中心,利用山地无污染优势,发展龙山小米、绿豆、红小豆生产,面积近期达到6万亩。⑤西瓜、香瓜基地。面积10万亩,达到绿色食品标准。⑥建设鲜食玉米、花生、地瓜、大豆基地5万亩。
食用菌基地。食用菌为章丘农业三大产业之一,今后要以九发集团为龙头,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市新建100个专业村,发展面积2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亿元。
优质小麦基地。以中部9个乡镇为主,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到2010年,投资5000万,建设面积50万亩。
设施农业基地。以高官寨、水寨、刁镇、宁埠、龙山、圣井为中心发展高标准大棚,,进行蔬菜、瓜果、食用菌和花木生产。高官寨、刁镇、宁埠各建一处工厂化育苗基地。
44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创汇农业基地。近期以龙山、高官寨、刁镇、枣园、垛庄、相公庄为中心,建设10万亩创汇基地。龙山、高官寨以生产芦笋、牛蒡为主,刁镇以蔬菜为主,相公庄以蔬菜、食用菌为主,山区以果品为主。
特色种养基地。①在明水建特色玉米生产基地,生产甜、糯、七彩、爆裂玉米1万亩。②在刁镇、圣井、枣园建中草药基地1万亩。③在刁镇、龙山建樱桃基地0.5万亩,在枣园、官庄、龙山、辛寨各建千亩冬枣基地。④在官庄乡建梅花鹿、黑熊养殖基地,在普集建狐狸养殖基地。
畜牧养殖基地。以高官寨、黄河、水寨、辛寨、刁镇等北部乡镇为中心,发展奶牛、肉牛养殖;以垛庄、曹范、文祖、官庄等南部乡镇为中心,发展羊的养殖;以刁镇、宁家埠、相公庄、普集、白云湖、官庄、绣惠、龙山、枣园等为中心,发展鸡、猪和特种动物养殖,在全市形成“北部牛、南部羊、中间禽猪和特养的发展格局”。大牲畜存栏35万头,羊存栏45万只,生猪存栏60万头,家禽存养2000万只。
(2)农业生态环境工程
土地污染的防治。针对因化肥、农药施用过量造成的土地污染问题和土地质量下降问题,有关部门要研究治理措施并制定土地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一减双保”工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行测土平衡施肥技术,防止滥施滥用化肥,避免土地和水质污染;增施有机肥,大力实行秸杆还田,秸秆还田率远期达到80%。近期重点搞好40万亩配方施肥工程,对中北部40万亩水浇地进行土壤化验,制定配方施肥方案,适当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建立完善基本农田、土地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实施对涉及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将工业“三废”对基本农田、土地的污染削减到最低限度。
病虫害生态防治。农业上每年由于病、虫、草、鼠等危害,给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约为25%,对林业也有巨大的危害。至今,这些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农药。农药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土地污染、人畜中毒以及抗药性增加,杀伤天敌,使某些次要害虫的发展逐年严重起来。今后要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生态防治,如电子频振杀虫灯技术、肿腿蜂生物防治双条杉天牛办法等,综合防治面积每年达到250万亩,生物防治面积到2007年达到100万亩,2012年达到140万亩。
(3)生态农业屏障工程
构筑“两区一带”生态农业屏障工程。“两区一带”指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区;中部平原区花卉苗木、高标准农田林网区;北部沿黄农田林网、杂交杨速生丰产林带。
45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南部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区以“五纵一横”绿色山川工程实施为重点,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到2007年林业用地面积达到70万亩,建成南部山区绿色风景带。做大曹范镇邓庄流域薄壳核桃基地,力争使基地规模扩大到3.0万亩,良种核桃率达到90%以上;以垛庄镇板栗示范园为辐射点,继续扩大万亩板栗基地建设,力争使基地规模扩展到2.0万亩,良种率达到90%以上;以东、西车厢,十八盘流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扁桃基地,到2010年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文祖镇黑峪、青野等为重点,扩大花椒基地规模,达到3.0万亩;以官庄乡赵八洞、天井等村为重点,扩大香椿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三角湾村、荷包顶为重点,使黄金梨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丰富森林树种,建设胡山森林公园、锦屏山森林公园等八大森林旅游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中部平原区花卉苗木、高标准农田林网区,以位于官庄乡的山东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为基地,在官庄乡建立彩叶苗木、鲜切花基地各6000亩,辐射带动圣井发展鲜切花3000亩,明刁路沿线发展鲜切花3000亩,落叶乔木6000亩,以白云湖光合科技生态园为辐射中心,带动周边发展乔木5000亩。以枣园街道办事处、龙山街道办事处、宁家埠、绣惠、相公庄、刁镇等乡镇为重点,新建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0万亩,使该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北部沿黄农田林网、杂交杨速生丰产林带,主要涉及高官寨、黄河、辛寨、白云湖、水寨等乡镇,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0万亩,沿黄河、小清河、大沙溜三条线建设杂交杨速生丰产林6万亩,形成三道绿色屏障。
(4)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直接还田。秸秆不经处理或只经机械处理即施入农田,既可增加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又可改土保墒、抑制杂草生长。此法有利于秸秆内的营养成分的保存,但是由于未经腐烂,容易析出含碳酸和醋酸的毒素,对后茬作物的发芽有抑制作用。为此直接还田应注意以下几点:要选择最佳时间,确保营养成分损失最少;要确保粉碎质量,使之容易覆盖并尽快腐烂;要使用适量的氮肥,加速秸秆的腐烂;要及时耕地灭茬和深翻;要浇足塌墒水,防止架空,以免影响幼苗生长。
秸秆青贮与 “过腹还田”。经青贮的秸秆可减少营养损失,通过青贮,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增加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使秸秆软化。青贮的秸秆含水量一般在70%左右,质地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利用率高,是反刍动物在冬春季节理想的青饲料,再将牲畜肥料进行还田处理。牲畜养殖可消化30万亩玉米秸秆,占玉米种植面积的45.5%。其中,玉米青贮面积达2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3%。
46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利用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用棉籽皮、锯木屑、木材等作原料,不仅资源有限,又破坏生态环境,对森林依赖性大。改用农作物秸秆可就地取材,资源丰富,保护林木,降低成本,提高食用菌产量及品质。比如用麦秸栽培草菇,玉米秸栽培草菇、平菇等,每公顷秸秆可增收1000元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我市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已达到100万平方米,可消耗玉米秸秆1.5万吨,占玉米秸秆总量的5%。
另外采取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盖田、高茬留田、树盘压草等技术,可消耗玉米秸秆2%左右的种植面积。压块制粒将秸秆加工成粒状或块状,可消耗秸秆1万吨,占玉米秸秆总量的3.3%.
经过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两种方式,到2012年,综合利用玉米秸秆54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综合利用率达到100%。中部平原土壤有机质要达到1.6%,北部地区土壤有机质要达到1.3%,山丘地区大部分土壤要达到1%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减少养殖污染。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章丘市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实施方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办法》的基本要求,坚持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实施畜禽废渣综合利用工程主要包括粪污的前期处理系统、沼气池系统、沼气利用系统、沼渣沼液的无害化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系统。目前,有绣惠光明肉牛有限公司、曹范永发生态养殖小区、垛庄兽医站养殖场、相公三利养猪场等10多家饲养小区新建了沼气池,全市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节能的规模饲养场共有100多个,总容积3000多立方米,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环境友好型服务业
1、发展生态旅游业 (1)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① 发展现状
章丘市为山东巨邑,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龙山文化”发祥地,“一代词宗”李清照故里。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并列,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亲笔题词“天下奇观”,2005年9月被联合国国际合作与协调委员会(CCC/UN)授于“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明清古村朱家峪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锦屏山为章丘八大景观之一,生物资源丰富;白云湖景区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
47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城子崖遗址被称为“济南之根”和中国考古圣地,西河文化、龙山文化、洛庄汉墓和危山汉代彩绘兵马俑的成功发掘分别被评为当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另外有绝佳的“天然氧吧”七星台旅游度假区。据统计调查,章丘旅游资源中,古迹和建筑类59处,地文景观55处,消闲求知健身类36处,水域风光19处,另外旅游商品与购物场所有18处,旅游资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图5-2-2)。
在配套设施方面,章丘市现有饮食业网点1536个,其中三星级宾馆一处(千禧龙大酒店),二星级宾馆一处(明丰大酒店),中高档酒店宾馆较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胶济铁路、济青高速横贯东西,境内的济南国际机场距市区明水也仅有35公里。邮电通讯发展迅速。
2004年完成旅游接待人数30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32.3%和230.4%,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2%。
② 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尚未建设,城市的旅游休闲、娱乐、交通、购物、餐饮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与以泉水为龙头的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极不配套,影响产业链的延伸。二是旅游项目立项审批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以防止未作旅游规划就进行开发或规划未被相关部门批准却坚持开发,从源头上保护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三是各旅游景区开发不平衡,资源整合力度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旅游区后期开发投入不足,导致各景区经营特色不明显,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五是龙山文化、洛庄汉王陵、清照故里等历史文化资源还没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未显现。
(2)规划思路
① 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随着旅游景区开发进程的加快和游客数量的增加,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十分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坚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统一,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要突出重点,实施分级保护,对各级文物和确定的A级保护对象要实施重点保护。旅游服从保护,以有效保护旅游资源为主,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的保护。根据区域性地貌和植被特点及环境要素,适度开发旅游资源,确保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杜绝以牺牲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和局部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资源开发,在开发建设中要既能突出区域景 观资源特色和韵味,又能体现整体旅游的和谐与完美,以有效保护旅游资源,促进生态环
48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境的持续利用,把严格保护、统一规划、科学开发、永续发展结合起来,并使之纳入法制轨道。所有旅游开发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绿色生态旅游,禁止在旅游区建设重污染的项目,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周围森林资源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② 提高生态旅游品位
一方面,章丘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真正按照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很少,旅游者即使购买了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却得不到生态旅游的真正经历。这种低质的生态旅游产品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高质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因此,章丘旅游要立足生态品味的提高,开发旅游精品,提高旅游档次,构筑旅游品牌。
(3)规划目标
2005年—2007年,在现有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旅游事业,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保护旅游资源;借助济、青、烟、威联手打造山东东线旅游大区,加快融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旅游圈;将章丘建成在省内有较高影响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的旅游胜地,步入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2008—2012年,加强旅游网络建设,逐步同世界旅游市场接轨,促进景区上档升级,成为鲁中地区乃至全国颇富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建设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龙山文化与汉文化研究基地。
(4)重点建设工程 ① 构建南部山水开发保护区
本区域包括章丘市域南部的垛庄镇和官庄乡辖区内以山水主导景观的带状旅游资源区。主要包括海山湖游览区和阎家峪游览区。今后要以生态为导向,做足“野”字文章。
海山湖游览区要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方向,以“明山秀水大观,济南郊野公园”为主题,以山水生态游赏观光、山村民居休闲度假、山林古刹宗教朝圣为功能定位,做好海山湖景区、圣泉寺景区百丈崖景区和垛庄镇太平泉游览点的规划与建设,重点抓好圣泉寺和百丈崖风景点建设,做好山、水、文三篇文章,构筑齐长城脚下的山水明珠,形成济南东郊集真(真山、真水、真情)、幽(幽谷、幽居、幽寺、幽野)、奇(山崖奇瀑、海山奇峰、湖滨奇景)、绝(高空索桥)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阎家峪游览区要以“佛教圣地,情趣山村”为主题,以观光游览、佛教朝圣为功能定位,以山林、山村、田园与佛教朝圣为旅游开发方向,重点抓好赵八洞景区、宝珠寺景区、兴隆寺景区的建设与开发,从而形成以深山古刹为品牌,以山野观光和宗教朝圣为主要功
49
章丘生态市建设规划
能的特色鲜明的风景游览区。
② 构建中南部奇观旅游区
本区域包括章丘市域中部以明水、埠村、官庄以及文祖辖区内的旅游资源区域。主要包括朱家峪游览区、胡山望岳峰游览区、胡山森林公园游览区、齐鲁世博园游览区、锦屏山游览区和神洲生态乐园六个主要景区。
朱家峪游览区以“齐鲁第一古村,北方聚落标本”为主题,以古山村探奇为功能定位,以保护、修复古村落,开展鲁中古山村探奇、归真旅游为开发方向,抓好朱家峪旧、新村景区和五贤祠景区的开发与建设,重点搞好朱家峪古村环境整治、重点民居整修和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等级,加大保护力度。
胡山望岳峰景区以“云端道观,天上人家”为主题,以天光探奇,崮顶休闲为主要功能定位,以保护山崖景石、修复山顶古建、改造山颠村落、抚育山林、开展山顶览胜旅游为开发方向,完善旅游交通,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
胡山森林公园游览区以“生态山林,欧陆风情”为主题,以游憩观光、度假休疗为主要功能定位,以风景林改造、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开展山林度假旅游为开发方向,突出森林公园生态特色,开创生态旅游产品品牌。
齐鲁世博园游览区以“世博精品大观,现代观光园林”为主题,种苗繁育推广、生态园林休闲风光为主要功能定位,游线设计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突出生态功能,开创自己的品牌,实现生态工程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北区以现代观光农业为主题,南区以生态园林观光为主题,建设生态型旅游园林。
锦屏山游览区以“七彩天庭,悬空道观”为主题,以道观天庭探奇、山林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定位,重点抓好朝阳观景区与天庭景区的开发建设,突出保护锦屏山奇特地形地貌和优美的山林生态环境,建设集奇、玄、特、幽于一体的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图5-2-3)。
神洲生态乐园位于章丘市西南部,园区距济南市区35公里,东邻省道244线,北距309国道4公里,南与正在建设的第二条济青高速公路毗邻,距济南国际机场26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神洲生态乐园总面积5000亩,园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度最高点为223.1米,海拔高度最低点为127.2米。总体规划包含植物园、世界城、娱乐园、游乐城、名士园、度假区等六大主题园区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预计建设期3至5年,总投资5亿元 人民币,目前已建成了“半山堂”、“望云湖”、“韩国馆”等多处景区景点。是济南市
50
正在阅读:
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与章丘市可持续发展04-19
走进科技馆有感作文500字06-17
六年级语文试卷 附答案和听力材料01-02
说明书-直驱电机集成的转塔刀架结构设计05-04
移动公司实习日记10-29
同底数幂的乘法及单项式的乘法讲义06-20
会计电算化复习资料11-24
熊伟运筹学(第2版)1-3章参考答案10-02
多校历年城规原理考题重点整理12-0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章丘市
- 建设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编制
- 生态
- 非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 行成于思 一辩稿
- 注浆堵水技术经济规律
- 路基行车带压实度不足的原因及防治
-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关于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与管理规定
- 毕业论文再次修改版- 副本 - 图文
- 公报案例
- 8-10层墙、柱、9-10层梁板支模 - 图文
-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教学设计)
- 职责、制度
- 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研究
- 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 多乐士外墙工程漆价格表(DOC)
-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质检(生物)
- 小学教导主任述职报告
- 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 倾向得分匹配-知乎
- 小学奥数:6-1-7 和倍问题(一).教师版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导学案
- 输电线路工程电缆隧道供配电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