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突破一:换个叙事方式(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4-06-29 2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叙文突破㈠:换个叙事方式

【设计说明】

2014年江苏高考阅卷专家组发表文章称,高中生应多写记叙文,他们有记叙、描写人物和事物的先天优势,只要原原本本地、原汁原味地写下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就一定能出彩,一定能动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高考中的记叙文比例少,即使有,突出的也不多,就是说,高中生不会写记叙文。第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叙事方式单一。顺叙是一般考生容易采用的叙述方式,即按时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一步步记叙,此类作文多数叙述平淡,没有悬念,没有铺垫,没有照应,不能做到事中有事,属于简单记叙文,基本判分在45分以下。只有运用非常规的叙述方式,文章才会有波澜,有吸引力。本来这些都是常识,可惜我们始终没有运用的意识或不会运用,因此,专题性的强制训练是必要的。 【知识讲话】

非常规叙述方式

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顺叙为常规叙述。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记人写事的文章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采用倒叙、插叙、平叙、补叙等非常规的叙述方式,这些创造性地叙述,能够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非常规叙事中,平叙适宜于宏大叙事,在篇幅短小的记叙中难以充分展开;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代,难度不大。因此,本专题重点讨论倒叙和插叙两种叙述方法。 一、倒叙

用倒叙法开头的文章,开头不是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而是先简单介绍当前的情况,然后用一句话从现在的情形转向对过去情景的描述。它的直接效果是,产生悬念,形成波澜。简单地说,倒叙就是先写结局后写原因、经过。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很熟悉,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倒叙,从现在写起,交代原因:不能忘记。至于为什么“不能”,自然就是悬念了。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将中间提前的:

大家在村庄外头看戏,看着看着,忽然李大娘推了张大嫂一把:“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生活在剧情中的张大嫂这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赶到戏台前面的啊。既而一想,跑过南瓜地的时候曾被瓜秧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里找孩子。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找到一个枕头。是了,她正在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没有机会看戏了!太兴奋了!快中有错,八成抱起来的是枕头,不是孩子。赶紧跑回家去,推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

这个故事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这么有趣,也可以突出张大嫂的形象、性格。如果按顺序就是:张大嫂很久没看戏了,听到外面锣鼓响,很激动,本来想抱着孩子去看戏的,谁知道抱了枕头就出门,在南瓜田里被绊了一跤,又抱了一个南瓜来看戏,幸亏李大娘提醒她,她才明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几近嚼蜡了。

但是,倒叙毕竟是不自然的,如果读者觉得它违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这样,就有两个

1

问题:一、从什么地方倒叙;二、怎样“伪装”成直叙的样子。

记叙文当中,最关键的地方是转折,很多同学会用“突然”这样的词语来表明,有的用讲道理来表明,更恶劣的还有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白胡子爷爷”,他的一番道理教育了我,等等。如果在转折的关键地方加上一段倒叙,就会使文章转接自然,而且更合情合理。

民间传说有很多女子比男人强,而且她们大半是丫鬟或姨太太。据说有一次,蒙面大盗侵入一个富人的家庭,把全家人都捆起来再大肆劫掠,有一间上了锁的屋子无法进入。盗匪断定屋子里有值钱的东西,威吓富翁交出钥匙,富翁的太太吓慌了,说出钥匙在姨太太身上。姨太太知道不能抵赖,就坦然说:“你们放开我,我打开锁,带你们进去拿东西。”强盗认为一个女流不足为患,就给她松了绑。她果然开了锁,举着烛台,跟在强盗后面指指点点,使强盗找到金银。(此处故意遗漏一件事)强盗走后,富翁急忙报案,官厅查问强盗的模样,都说强盗蒙着脸,看不出来,独有那位姨太太说,她替强盗秉烛照明的时候,故意把烛泪滴在强盗的衣服上,希望官厅赶快搜寻,但看衣服后背有蜡泪的,便是疑犯。(前面遗漏的事在此处写出来)官厅凭此线索,果然破案。

在这个故事里,把姨太太留下破案的线索改为倒叙,增加了叙述的曲折起落,这是把“关键”移后,让读者有所期待,有期待而后有满足。倒叙的“伪装”也很成功,姨太太的布置在当时是一大秘密,旁人看不出来,强盗感觉不出来,只有姨太太自己知道,但她恨不得连自己也瞒着,所以读者对此一隐秘的气氛不加抗议,以为自己也“应该”和在场的人同样懵然。如此始能破案,而读者赞成破案。

“倒叙”的部分叙完以后,多半要回到主线,继续直叙下去。这样,直叙的“大形式”并吞了倒叙的“小形式”,倒叙完全自然。姨太太设计破案的线索,是倒叙,官厅凭线索破案,是归于直叙。 二、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采用“从??到??”的语言形式,表明了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和情节的发展,采用的是顺序的方法。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插叙的叙述主体不一样。

㈠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我一年级时的一个早晨,天下着雨,我不想去上学,被爸爸打了一顿,后来就坐车被逼上学,爸爸来学校送钱和衣服。六年后,我小学毕业典礼,本来说好爸爸来看我毕业演讲的,但他没来,回到家中,爸爸已经去世了。

故事如果这么平铺直叙地写下来,就显得平淡无味。但如果把一年级的事情当成是插叙来写,就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以毕业典礼为顺序,将一年级时的事情当成一种插叙。开头可以渲染毕业典礼的场面和自己的心情,想起爸爸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后回到现实中来。这个故

2

事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如果再联系到林海音在台湾饱含着对孩提时代在大陆生活的回忆,故事的意蕴就会更为深刻。

㈡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像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

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闰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段,借以表现因过多艰辛、痛苦和精神摧残,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已注入了闰土的头脑,摧残了他的精神,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不仅使闰土的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主题。

㈢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如《同志的信任》,为表现文章的中心——鲁迅先生是“最可信的同志”的需要,先写鲁迅先生接到方志敏的密信、文稿及看信的经过,再插写方志敏被捕及狱中书写文稿和密信以及托付鲁迅先生,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鲁迅先生如何珍藏密信、文稿和把它们转交给党中央的情况等。

插叙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乱用,弄巧成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插叙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段。而且前后衔接要自然,要界限分明,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

倒叙和插叙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倒叙是故事情节的一个有机组成,甚至是故事的高潮;插叙主要是与故事所展现的主旨相关,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试比较:

“我”来到家乡,感觉到精神上的压抑,听说祥林嫂死了,于是回顾她一生对于幸福的追求,逃、撞、捐、问,最后精神崩溃。(这样先把结局展示出来,然后追问一句:她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这是整体的倒叙结构,是为故事情节服务的。)

我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心里难受,把火发到了妈妈身上,摔门离家,在路上看到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陪着母亲卖烤红薯,我想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想到了自己应该自立自强,买了烤红薯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我带了烤红薯给你吃!” (这里想到的爱与自立,就属于插叙结构,是为人的品质服务的。) 三、结合

倒叙与插叙往往结合运用,使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进一步放大文章的内容含量与情感深度。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就很典型,全文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倒叙,妈妈、爸爸“查问木雕”;第二部分插叙,我“赠送木雕”;第三部分顺序,爸爸、妈妈“强迫我取回木雕”;第四部分顺序,我“取回木雕”。

下面一个小片段也能说明。

小小针线包

我的一对双生孙女就要上大学了,给她们带点啥呢?经深思熟虑——针线包。(开篇点题,倒叙开头——送针线包)

解放初,我进城念书时,我妈给我带上一个针线包,不仅在校时用它缝补,直到现在,我还在使用。这是我的老母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这段是插叙——我小时进城读书妈妈给我一个针线包)

9月1日,一大早我把俩孙女叫到身边,边递给她俩每人一个事先准备好了的小小针线包,

3

边说:“春子、会子,爷爷给你们的礼物就是这个针线包,里边装着七种不同颜色的线团,还有一个圆形钢针盒,衣物坏了,常缝补,可不能浪费呀!”我又问:“你俩愿意要吗?”老大笑着说:“愿意要,”老二点点头,并说:“谢谢爷爷!”(这段叙说事情过程,是顺叙)

俭朴,是一切美德之源,俭朴,可抵御贪欲之心,因为节俭是穷人的财富,是富人的智慧。节俭是你一生享用不完的美羹,最后,我叮嘱说:“在大学里,一要入党,二要成才。”她俩欣然同意。(加上议论,深化主题) 【病文修改】

下文是一篇考生作文,主题是小对大的影响,得分45。请阅读后讨论它存在的问题并完成两个作业。

父亲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已习惯于此时的方式,也许他人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是不经意的一眼就可以改变我们原有的某些东西。

随着秋天的来临,微风卷起片片落叶。马路上两旁的树叶已是蜡黄般地死去,周围一片是死一般的寂静。父亲走在儿子的前面,儿子是非常谨慎地跟在其后。鞋子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回荡在身边,刺激着儿子的心。儿子快速走上前,抬起头小心翼翼望着父亲面无表情的脸,害怕漏过一丝表情。儿子失望地低下头。

父亲每年回家的次数不是很多,也许是屈指可数。儿子与父亲相聚的时间更是有限。儿子似乎从懂事起只记得父亲与自己说过几次话。这次父亲回来很巧,刚好赶上儿子的家长会。儿子的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但是在大家看来也是个好成绩。有谁又知道儿子的苦衷呢?同学们所说的考到好成绩的奖励,儿子不曾有过。考得差了,会有父母的批评,儿子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儿子感觉自己在父亲的眼里似乎没有地位。“你的老师在会上表扬了你,但是也说了不足。”父亲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却在儿子的心里掀起大浪。儿子激动地问:“表扬我什么,又说了什么?”儿子的话犹如石头丢入大海,没有得到回应。儿子低下头去思索父亲刚才那句话算不算是对我的关心呢?我在他心中是不是很重要呢?也许没有人可以为儿子解答。儿子也沉默了。周围再一次陷入可怕的沉默之中。

树影渐渐拉长,父亲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那么落寞。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觉。望着父亲已经佝偻的身子,头上的白发更是在不经意间跳了出来。儿子快速走向前和父亲并肩走在一起,父亲只是望了一眼儿子。儿子发现父亲的眼眸中全是沧桑,还有着一些让人不知的眼色在其中。突然父亲伸出手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心中掀起了大浪,儿子发现父亲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这双有着老茧的手是如何供得起自己上学的呢!父亲表面不关心自己,但是他又出去打工为了什么?儿子顿时茅塞顿开,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儿子再次抬起头用充满泪光的眼睛望着父亲。父亲却在此时笑了,笑得很灿烂……

在生活中身边虽然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事发生,但是我们只要细心去观察还是能发现一些的。我们的一句话,或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就可以改变他人,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不去影响他人的生活,做好自己。

⑴评述本文结构与叙事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评述:这是篇记叙文,写父子间的一次交流。文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在儿子心里掀

4

起大浪”,这“大浪”源于父亲的一句话、一次握手。作者意图证明,“我们的一句话,或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就可以改变他人”,这一立意符合材料的基本指向,因为文章可视为基本切题。但全文无“改变”的内容,无展开的冲突,无巧妙的构思,平铺直叙,叙述多描写少,语言一般。故判为四类卷,45分。

⑵如果用倒叙或插叙方式重组本文,你准备如何处理,请写出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范例文】

致青春

(2014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谁将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了嫁衣……”

那一年,表姐的同学聚会上,一首《同桌的你》,勾起了所有人青春时的回忆。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屋子里,欢声笑语回荡在我耳畔,十年再聚首,多么难得! “就你那时候最凶了,拿着个小木棍,谁讲话就在谁跟前挥着……”曾经暗恋过表姐的一个男的,脸喝得通红,“我被打得最多……”脸上似乎露出了幸福的表情。“谁让你当时脸皮那么厚来着。”表姐只捂着嘴笑。在座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谁说是你被打得最多,我也不少,好不好?”另一个男的,肥头大耳,刚来的时候穿得很体面,现在喝多了,完全失去了开始的样子。…… 一桌子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回忆着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我刚读高一,对人世的聚散分离没有一丝感触,总觉得自己还青春,没有朽去的青春,我会永远守着她。看到饭桌上的他们说说笑笑还会掉下几滴眼泪,也不觉有什么。 “还记得我们班上代表学校演的小品吗?”表姐拍了一下手。

“记得,记得!《同桌的你》,我演你同桌,你和我彼此闹矛盾了,我们最后又和好了。” “对啊,还得了奖呢!”

饭桌上七嘴八舌,回忆着那场小品的成功。我在一旁笑着,也好想来一场《同桌的你》。 电线杆上的小麻雀越聚越多了,它们也叽叽喳喳的,好像也在演着那个小品。

我也想到了同桌的她,一个性格像男孩的女生,剪了男生的发型,每天早上一定洗头吹头,问她原因,她只有一个回答:“我要在青春里做一把男孩。”我忍俊不禁,笑话她。不过她真的挺帅。

“当时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谁知一晃都十几年了。”聚会快到尾声了,一个穿着个性的女士说道。

“是啊,总是忘不了当年的疯狂。还记得那时一起罢课为老师做礼物吧,虽然受惩罚了。” 旁边的老师,已经哭成泪人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深夜了,他们才回家……电线杆上早已没有了麻雀的身影。 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耳畔又回响起来。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⑴请结合内容分析本文的叙事手法并指出作用。

参考分析:“那一年”,意味着文章一开始采用了倒叙手法,表明后面的叙事是令人久久难忘的,表姐和同学们的回忆成了倒叙中的倒叙,构成了叙事的套式结构,不断扩展着叙事空间。

5

“我也想到了同桌的她”则是由当初眼前的情境引发的联系,属于插叙。 ⑵请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并指出作用。

参考分析:用一句歌词结构全文是本文的特色。不仅如此,作者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这一独特的叙事角度放大了故事的容量。表姐们的过去与现在,我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共同印证了青春的记忆令人难忘。

站在台上

(2014年高考湖北卷优秀作文)

二胡响起,梆子敲起,我小心地踩着步子,旋转着切入舞台中央。我站稳,收好身形。台下不多的观众为我鼓掌。

“又是这样少的观众么?”我暗自想,不禁有些失望。

[开篇营造清冷的场景,突出“我”的失望之情。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从小,我就被一帮老票友给包围,于是我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京剧。爷爷听到我说我长大了要去唱京剧时,都乐呵呵地摸着我的头。

“好小子!”“爷爷到时候去给你捧场啊!”老票友们哈哈大笑。

我受到这样的称赞,心里有小小的满足。于是小小的我便找到了京剧团,开始了训练。 训练是辛苦的,毫无疑问。京剧团规模很小,训练的条件也不好。每天我都要在暗淡的灯光下,旋转,劈叉,练嗓子。我以为,付出多少汗水,就会有多少回报。

[追叙小时候学京剧时的情况。“我”受到爷爷那帮老票友的鼓励,克服重重困难,坚信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现在,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而听京剧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在剧场里欣赏的人,通常都有着花白的头发。

我也喜欢电影。但京剧的美是与电影不同的。看着一个个身法漂亮,听着一段段唱词高亢,我的心灵会受到莫大的震颤。而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同学们时,却遭到了鄙夷。

“京剧有什么好看的?” “没有前途的,放弃吧!”

我呆呆地站在练功室里,没有了练习的动力。 我静静地趴在被窝里,心中很迷茫。

[残酷的现实使“我”迷茫。在“我”看来,学京剧是一桩美事,但抵挡不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爱好电影的事实,更忍受不了同学们对“我”的“鄙夷”。]

如果说京剧就是一座山峰,那么山顶的风景会不会美呢?或者是,什么也没有?我常常问自己。

“可能忙了又忙,可能伤了又伤,可能无数眼泪在夜晚尝了又尝。”我觉得这首歌描绘的正是我现在的处境。

[“我”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怀疑山顶风景的美丽,只能独自品味心酸的泪水。] 可是换来成长,可是换来希望!

我曾在训练中流过那么多的汗水,我曾唱到嗓子都哑了。山顶的风景,不论怎样,一定会是美的吧!

我又开始了训练。我努力地完成每个动作,我认真地唱好每一段词。在疲惫之余,我能够感到心底的欣悦。

6

我热爱京剧,我愿意为之努力,他人的论断,不能改变我的梦想。我会不断地向山顶爬去,我不能停下。

“不过,他们都在为我鼓掌。”我不再失望。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我练了那么久,只为了这一回。

[战胜自我,迎来新生。“我”相信辛苦的付出不会白费,必将换来成长和希望。“我”又开始训练,不再失望,不畏人言,不断地向山顶攀登。]

顿了顿,我开口:“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头??”我听见我嘹亮的嗓音。 这一刻,我只知道,我已经,站在台上!

[峰回路转,完成蜕变。排除干扰,恢复自信,找到自我,绽放舞台。]

[总评:这是一篇故事简单,但情节曲折的高考优秀作文。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我”从小学京剧,受尽艰辛,被人误解,后来终于克服了迷惘,充满自信地站在台上演出。如果就这样平铺直叙地写下来,难以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此文作者摒弃了这种直叙法,而运用抑扬法来写作,先交代自己处于人少的舞台而感到失望,既是抑笔,也是留下悬念,吸引人往下读。再用插叙的方式,追忆学京戏的过程。既有学习的辛苦,又有周围人的干扰,使“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和迷茫。“可是换来成长,可是换来希望!”一想到这种经历也是一笔财富,于是转变了态度,形势就此逆转,“我”不再失望,“我”更加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尽情表演,完成了人生可贵的蜕变。这样,欲扬先抑,前后对照;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36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