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与折射 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03 1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选修3-4 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说教材、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光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能够看到外面世界丰富多彩的景象,就是因为眼睛接收到了光。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公式,而折射率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它对于理解第二节的全反射非常重要。两个定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是学好后面几节课的基础。

高考考纲对本节课中,光的折射定律是Ⅱ类要求,对折射率是Ⅰ类要求。

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教材在节前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正文直接由生活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回顾初中所学知识,接着由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性关系直接给出了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是全章的重点,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也是难点。在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二、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折射定律的应用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难点是折射定律与光路可逆原理的综合应用。

三、学情分析

而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二普通理科班,他们的优势在于: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精神也比较强烈,多数学生具有乐于探究的品质,好奇心强,针对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对光已经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为本节课进一步深入挖掘光的本质做了很好的铺垫。但是普通班的学生独立形成知识的过程比较困难,初学者容易思维定式,认为只要发生光的折射,则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学生已有一定的作图能力,但对几何光路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现象,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情采取有效措施,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针对我所教班级的特有学情,以及本个节课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能规范做光路图。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并归纳折射定律。

3、通过比较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玻璃和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比值的不同来引出折射率的概念和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4、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5、知道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建立光路是可逆的的观点并能用此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提高探究能力;体会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假设——再实践——修正假设,认识逐步深入,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按照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物理学知识;认识到各学科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数学与物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经过曲折艰辛过程的,并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师采用情境假设法引入课堂,后采用实验演示、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无法深入挖掘的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而学生课前观察,课上分小组探究实验,合作讨论,分析归纳,得出本节课大部分知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自学

与他学合二而一,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北欧挪威小镇留坎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2微课预习,自主学习。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及微课的学习,自主回答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并根据反射定律,亲自动手为留坎小镇送去阳光。3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相结合,进行本节课的重难点讲解。4典例剖析,针对训练。学习折射定律之后,教师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剖析讲解,并针对例题,配置书后习题,进行巩固训练。5学以致用,巩固深化。针对学习的反射和折射,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6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六、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分析,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2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