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4-04-07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特殊教育学理论总知识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的概念

一.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概念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 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学则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特殊教育的对象

学术界一般都是从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

广义的特教概念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儿童:

第一类是残疾儿童,其中包括盲、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残和多重残疾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第二类是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常儿童,包括有超常智力、能力和资赋优异的天才儿童。

狭义的特教概念,只把残疾儿童,甚至于将残疾儿童中的一部分如盲、聋、弱智等列入特殊教育的范围。 三、特殊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二)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发展特殊教育,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对儿童实行因材施教 (五)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

(一) 普通教育学(二) 心理学(三) 医 学(四) 社会学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分类

一、残疾儿童

(一)感官残疾儿童 (二)肢体残疾儿童 (三)语言残疾儿童 (四)病弱与多重障碍儿童 (五)智力障碍儿童

1990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将残疾人分为八类: 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 言语残疾 智力残疾 肢体残疾 精神残疾 多重残疾 其它残疾

二、问题儿童

(一)学习障碍儿童 (二)社会行为障碍儿童 (三)情绪障碍儿童 (四)自闭症 (五)孤儿和寄养儿童

三、超常儿童

也称资质优异儿童或天才儿童,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有高于常人的智商,有较高的领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

标签的优劣

优:标签旨在诊断所需的特定处置为何;标签可增进非障碍者采取保护性的行为反应,以保护障碍同伴;标签便于研究人员沟通研究中的发现;特殊教育所需经费有赖特殊学生的分类;标签便于特定的团体推动特殊计划或制定法律及政策;标签可彰显特殊儿童的需要,使大众易于看到这些人的需要。

劣:标签常令人注意到儿童的缺陷;标签使他人产生负面的态度反应;标签造成他人对特殊儿童行为表现的偏见;标签使人产生不当的自我概念;标签结果使同仁拒绝他们;一旦接受标签,学生心理将受到永久的创伤;标签使他们成为少数的族群,受到另眼看待;错误诊断时有发生,标签有其潜在的危险性。

建议:诊断要审慎和有根据;尽可能选用比较中性的名称;限制它的消极影响;认识分类和标签的有限作用,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比分类和标签更为重要;防止标签的“自证预言”作用和教师因分类标签而产生偏见或作为放弃教育的借口。

特殊教育学——教育原则与教育过程

特殊教育的原则 一、早期教育原则

早期教育原则认为,应尽早地抓住时机,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教育和早期训练。 二、补偿教育原则

补偿教育原则认为,特殊教育过程中,要针对特殊儿童不同的身心特点,尽量用健全器官来代替受损器官的组织功能,充分地发挥儿童内在的潜能,增加特殊儿童的适应能力。 三、个别化教育原则

个别化教育原则认为,要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个别化的教育与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四、系统教育原则

系统教育原则认为,特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殊教育应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从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就业培训三个方面,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训练效果。

特殊教育的过程 一、预防

(1)普遍地开展婚前教育,使青年男女充分地认识到结婚、生育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有关婚后生活的常识;

(2)广泛开展有关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禁止近亲结婚,大力提倡婚前检查,

对有遗传疾病的夫妇提供咨询和帮助;

(3)加强孕妇产前检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减少残疾儿童的出生率;

(4)加强孕妇产后的医疗保健工作,防止疾病感染,大力宣传儿童保健,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减少幼儿的致残性疾病。 二、诊断 教育诊断,也就是施教前的教育评估与鉴定。教育诊断是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多由区、县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工作。 三、教育与训练

教育训练是特殊儿童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指导,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增加知识,提高适应能力,发展技能技巧的过程。教育训练过程是特殊教育全过程的核心部分。 四、就业培训

为了使特殊儿童,尤其是使残疾儿童,能够成为既有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自食其力的公民,在特殊教育中开设劳动技术课,发展中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切实解决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将来的劳动就业问题是特殊教育的又一重要环节。

特殊教育学—— 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决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当时欧洲的生产力水平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盛行人道主义。一些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医生、牧师在开创欧洲特殊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76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聋校,公开招收聋哑学生,为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1784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该校采用了凸字触摸盲文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1834年,这种凸字教学法经过布莱尔的改进,成为点字触摸文字,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盲教育的发展。 智障儿童的教育起源于1799年

1874年,穆瑞借用长老会在北京甘雨胡同的房舍,创办了“瞽叟通文馆”(现北京市盲人学校)。

1887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查理·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今蓬莱县)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1916 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现南通市聋哑学校和南通市盲童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我国最早提出办特殊教育学校的是天平天过运动后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干王洪仁玕

特殊教育学——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盛行在美洲,与18世纪高涨的社会生产力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密切关系。由于欧洲的人道主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最早创办特殊学校的多是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牧师、医生和教师。但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受人本主义和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影响。

二、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是从发展盲、聋、哑教育起步,然后逐渐发展到弱智教育和其他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许多国家特殊教育的兴起都是发自于民间,但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法案的制定与不断修订。 四、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明显地向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经历了“反标签化运动”,“残疾人权利运动”,“回归主流运动”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主导思想之一和发展特殊教育的指导思想。 回归主流运动

回归主流是与特殊教育普通化相呼应的一种教育思想。所谓回归主流就是尽量将残疾儿童放回到普通学校、普通班接受教育,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正常的生活。目前“回归主流”已成为教育界人所共识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回归主流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各国由于基础文明的水平不同,实行情况也不一样,尤其是涉及一些很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如影响上课纪律、教学质量、增加办学经费等一系列具体的现实问题时,看法也不一致。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

全纳性教育是在“回归主流”基础上的又一更高层次的特殊教育新概念, 从“特殊教育”,到“全纳性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三是医疗康复、教育训练与社会就业的一体化。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特殊教育是一个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它充分地体现出特殊教育中的早期教育原则和协同教育原则 (三)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的一体化

把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保持残疾儿童的身

心健康,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从事某一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职业能力,成为一个残而不废的能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公民。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的帮助

现代科学的发展给特殊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解剖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帮助我们对特殊儿童的残疾和生理缺陷有了科学的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和缺陷补偿提供了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国际社会的参与首先是通过协商建立某种公约,发表共同宣言。

其次,就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协助下,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建立特殊教育机构,培训专业人员,开展一些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研究。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体系模式

一、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1、概念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指对学龄前缺陷儿童提供治疗、补偿性教育和功能康复训练,使残障儿童在学前期能与普通儿童一样,得到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和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满足,是特殊教育体系的基础。广义的早期教育主张及早地(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 2、教学形式

由受过培训的家长或巡回教师在幼儿家庭中进行辅导和训练; 在普通幼儿园附设特殊幼儿班;

在特殊学校,如条件较好的盲校、聋校开设特殊幼儿班;

成立以检查、鉴定为主的培训中心、康复中心、测查中心,协同多方面专业人士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专门的特殊儿童幼儿园。 3、现状介绍

新的教育理念—早期融合教育,要求打破以往的隔离式教育,在正常学习环境中接纳特殊儿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前教育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所谓一体化教育,就是在同一个教育机构或教育环境中,对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进行的教育。

这种教育一方面提供适应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需要的共同性教育,另一方面则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特殊儿童基础教育 1、定义

基础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最初阶段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基础教育的年限,多是指小学和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法》规定,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指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义务制教育。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所谓基础教育是指为今后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打好基础的教育阶段。它是与高等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对而言的教育。因此,有

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把高中教育也列入基础教育的范畴。 2、特殊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途径

在普通学校就学,利用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方面的辅助和帮助; 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中学习; 在各种形式的特殊学校就读;

在专为残疾儿童开设的职业学校学习,着重培养劳动就业能力。

三、 残疾青年的高等教育 1、残疾青年的自身愿望 随着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残疾人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接受高等教育。 2、法律规定 《残疾人保障法》: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能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3、形式(途径)

考入专门为残疾青年举办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或专门为残疾青年人开设的系或专业(山东滨州医学院医疗二系) 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合适的专业中接受高等教育;

通过国家认可的夜大、电大、函大、自学考试等方式学习高等教育课程,经过统一考试获得合格的大专或本科学历。

更高层次的硕士、博士教育,在我国仍属罕见

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模式

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是指特殊儿童的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来讲,早期教育有不同的意义和内容

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通过早期诊断来进行早期的抢救、干预和补偿,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和恢复损伤器官的功能;

天资优异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强调早期的智力开发和启蒙; 问题儿童的早期教育旨在进行早期干预和防治。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多和医疗养护结合起来,其主要的教育模式: (1) 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教育模式是将家庭作为教育基地,由接受过最基本训练的特殊儿童的父母来承担主要教育任务的一种教育模式。

优点:保持儿童情绪的稳定,促进积极行为的巩固;容易密切亲子关系,对自己的子女提出适当的期望值;全体家庭成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比较经济。

缺点:家长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影响教育的效果;儿童长期生活在小圈子里,有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没有参照对比,家长不易发现儿童的进步;家长互不见面,影响家长间的交流;教养态度不同,教育效果也不同。

(2)训练中心模式

训练中心一般是按地域由政府或民间集资建造,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或兼职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以及比较齐全的特殊教育设备。

优点:集中了特殊教育专家,教育效果更为理想;教育设备齐全;专家可解答

疑题,家长可以交流;有助于发展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缺点:费用高;距离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3)综合训练模(4)医疗康复模式等(5)这些早期教育的模式也可以交叉使用。

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学校教育的模式

一、资源教室模式

资源教室模式是回归主流运动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那些被安置到普通班学习的特殊儿童用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补救或强化的特殊教育。即由资源教师为障碍儿童提供直接服务和由资源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为障碍学生提供间接服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资源教室是对轻、中度障碍儿童较为常用的安置方式。

哈里斯和斯库兹将其定义为“由资源教师为障碍儿童提供直接服务和由资源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为障碍学生提供间接服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一)资源的功能

1、“资源”代表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2、资源教室是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 3、资源教师本身是学校的资源人士

(二)资源教室方案的特点(性质) 支持性(有助于回到普通班学习); 个别性(以个别需要为主);

统合性(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制定计划是多方人员协商); 暂时性(到资源教室的学习是暂时的) (三)资源教室方案的功能 1、评量 2、教学

资源教室教学辅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础学科;语言沟通技能;社会与情感发展。 3、咨询

为普通教师与特殊儿童的家长提供咨询。 4、在职训练

帮助普通教师接除专业障碍。

(四)资源教室方案的类型

1、直接服务模式:以辅助教学为核心。形式有个别教导形式、资源专家形式、辅助教师形式和巡回教师形式。

2、间接服务模式:一般称为咨询教师的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透过具有高度专业训练的教学专家,为普通班教师提供咨询与在职训练,期望能提高普通班教师处理特殊学习或行为问题的能力。形式有无拒绝形式、失败—救援形式、诊疗教师形式。

(五) 资源教室的实施 资源教室

面积比一般的教室要大一些,根据需要隔成几个教学角

配置教学的基本设备,如黑板、桌椅 配置专为特殊教育服务的专用设备

资源教室由专人管理,通过课表安排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来此接受特殊教育

资源教师

在资源教室模式中,资源教师是教学方案的主要实施者,也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的桥梁,负责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补救教学,对普通班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与支援服务。

1.建立、实施与协调全校特殊学生的转介与鉴定工作; 2.负责制定、检查与协调本校特殊教育的有关规定的实施; 3.评估、获取、运用并解释各种诊断工具与策略;

4.普通班教师、家长一起编拟个别教育计划,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5.为特殊学生提供直接教学;

6.与普通班教师共同研究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的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

7.与特殊学生家长一起商量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措施及如何相互支援的方式;

8.与可能为特殊学生及家庭提供服务与协助的社区、学校、医院等有关机构保持联系;

9.从各方面获取为特殊学生可能提供服务的各项支援的信息,并尽力在必要时利用之;

10.为本校教师、行政管理者和家长提供特殊学生所需要的在职专业培训。

(六)应用

目前,在一些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资源教室模式是广泛运用的特殊教育模式。有的学校还利用资源教室进行特殊儿童的评估鉴定工作和帮助儿童的家长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特殊教育班模式 1、概念

是指残疾少年、儿童可作为普通小学或中学的学生,固定在某一个小学或中学中同年级的某一个班,作为这个班的一名成员,参加这个班的集体活动和某些科目的学习。但某些科目的学习必须到学校所设立的特殊教育班去,由特殊教育班的老师讲授这些知识。

2、实施

通常由10~15个学生组成

特殊教育班的教师必须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

特殊教育班的教学多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

3、优点

残疾儿童、少年增加了与正常儿童、少年的日常交往,有利于互相了解 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个别教学

为残疾儿童、少年创造了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可以达到最大可能发展的环境

有利于全校同学正确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为特殊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场所。

三、特殊教育学校模式

1、对象: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尤其是较严重的残疾儿童。 2、形式:有半日制、全日制、寄宿制等多种形式。

3、配备:经过系统培训的特殊教育师资;比较齐全的教学设施,适合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

4、不足:由于学生长期生活与学习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有碍他们的社会化和正常化,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和与普通人进行交往。

四、一体化、全纳和随班就读模式 (一)一体化、全纳教育

一体化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将特殊儿童隔离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的教育形式。

全纳学校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即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

(二)随班就读 1、定义

随班就读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教师们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特别的教学和辅导,使他们学有所得,与大多数同龄同学一起成长。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

2、目的和任务 目的:是特殊儿童少年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

任务:一方面是对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与普通教育一致的基本要求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以实现康复、补偿以及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

3、作用

投资少,见效快,有利于普及残疾儿童教育; 体现了“一体化”教育;

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教育的一种策略。

4、对象

残疾儿童少年(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

暂时不具备筛查、鉴定条件的农村地区,但被怀疑有智力问题的学生;

地方政府文件规定的对象 上海市规定了8类特殊儿童为随班就读对象:低视力、重听、轻度智力障碍、肢体残疾、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病孩;

一般这些对象来自未入学的适龄特殊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后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残疾儿童和以近中小学的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和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5、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考虑

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残余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交往能力;社会成熟性;其他。

6、随班就读学生的安置

每班1-2人,最多不超过3人

原则:就近入学;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撤除随班就读的资格;改选适合的安置。

7、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 教师

随班就读学生应以注册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主要责任。有特殊教育教师或专业人员参与的各自承担规定的责任。目前,在普通学校里即使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的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还很少。 管理

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指导本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殊儿童的鉴定;提出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和调配的建议;为基层学校提供巡回指导以及提供部分师资培训、情报信息、家长学校指导等服务。

五 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贯穿特殊儿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特殊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这种定向型的职业训练一般由学校和社会来共同承担。

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从职业训练入手来发展青少年的智力和体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使之掌握一门或几门劳动技能并达到社会就业的水平。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评估的目的与类型

一、评估的目的 1、筛选与鉴定

2、决定当前的能力水准与教育需要 3、决定适当的教育安置 4、决定适当的教育计划

二、评估的类型 (一) 诊断性评估

是进行教育鉴定与诊断的手段,它的目的与功能是通过收集有关信息来确定特殊教育的对象、培养目标和方案。

诊断性评估是区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确定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与类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相关教育干预活动方案的拟定和实施。 也称为“教育前评估”

(二) 终结性评估

主要用于评价某一方案或特殊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效果和有效性,确定这些努力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

终结性评估注重的是对教育干预措施的评价。这种有效性评价可以针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也可在教育活动暂告一段落时,对前一阶段的教育成果加以回顾性评价。

这种分阶段进行的终结性评估又称为后置性评估、阶段性评估或教育后评估。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一、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 (一)一般性的健康检查

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等方面的情况 (二)病史询问

父母的亲缘关系与家族史 母亲的妊娠史 儿童的出生史 儿童的生长发育史 (三)针对性的特殊检查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 染色体分析 X射线检查 其它相关检查

二、心理与教育测验

心理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根据测验目的、对象、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测验分类方法。

按照所测心理特性的不同属性,可将测验分为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两大类别 (一) 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 : 比纳智力测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测验 适应行为测验 : AAMD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儿童适应行为调查表 学绩测验:学绩指的是个体经过一定的教学或训练后锁学到的东西,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的、相对限定的范围内的学习结果。

标准化学绩测 非标准化学绩测验 (二)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他评量表

三、其它评估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个体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作业评估方法

评估者选取与现实生活要求相一致的任务,让评估对象具体操作该特定任务,以确定其是否掌握了完成该任务所必备的技能或能力。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评估 组织与实施

一、准备阶段

(一)组织专家小组

(二)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三)初审评估书

(四) 物质准备和活动场所的安排 二、测评阶段

(一)由教育管理人员、普通教师接待前来参加评估的儿童和家长,与家长作初步交谈。最后,确定每个儿童的评估目标,把他送到相应的专业检查评定小组接受分项式测评。

(二)由医务人员、心理学工作者、特殊教育人员等有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分项测评。

(三)收集和汇总各项专业性检查测定资料,编号装袋,核查,送走参评的儿童和家长。

三、综合评定阶段

将每位评估者的测评材料提交会议讨论,通过分析、讨论和综合有关信息,为被评估儿童写出书面的评估意见和教育建议。 四、个别教育计划

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IEP)就是在综合各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所制定的教育计划。

特殊教育学——职业教育概述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相对于广义概念,狭义的职业教育被理解为以学校及专门教育机构为载体的职业教育,主要对青少年或成人所实施的旨在提高其从事职业劳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种专门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和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实施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二、职业教育的层次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就业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1)初级职业教育层次,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为3~4年,培养具有初步技术的工人、农民和其他行业的基础工作人员。(2 )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2~3年,培养中级技术员、技术工人。中等职业教育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承担。(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学制为3~4年,培养高级技术员、技师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职业技术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专院校承担。 三、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1)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要与生活教育密切地联系起来,即通过职业教育来增

强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地结合特殊儿童的身心条件,如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应安排不同类型的适合各自身心特点的职业教育;

(3)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要贯彻早期教育的原则,与普通儿童相比,更需要相应提前

(4)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大力协作和统筹安排。

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一、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

特殊儿童的职业教育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特殊儿童认识到不同职业的社会意义、职业价值、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学会现实地考虑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从事不同职业时付出的主观努力。

(二)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是通过认识各种职业的分类和就业要求来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需要。探索阶段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需要。职业探索就是要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在职业选择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职业准备

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实质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使青少年获得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技巧。职业准备分两大类:一是近景性职业准备,二是远景性职业准备。前者是指掌握毕业后立即从事某种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后者是为升入高一级教育机构,为若干年后就业作好准备。远景性职业准备需要把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起来学习。对特殊儿童的中等职业教育而言,更侧重于近景性的职业教育,即中学毕业后就能扎实地掌握某种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二、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模式 (一)学校中心模式

这是由克拉克(G.M.Clark)提出的。它适用于从幼儿园阶段到成人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心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着重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探索、职业准备三方面内容的职业教育,而且偏重于职业意识的培养。 (二)生活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生活调节与个人对社会的职业性适应。这种模式在1979年由布若林和考卡斯克提出。职业教育所要培训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日常生活能力;个人与社会交往能力;职业指导和准备的能力。 (三)经验中心模式

这种模式与职业教育实习相似,即通过学生下到工厂、车间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生活。它是一种个别化与普通教育结合得最紧密的职业教育模式。

(四)支持式模式

在改革开放以前,残疾人的就业基本上是庇护性就业,得到国家的保护,

因此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准备式就业模式。改革开发后,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残疾人就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提出了建立基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儿童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特殊青少年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他们提供密集型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特殊青少年就业。 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主要被运用于弱智学生的职业教育。

特殊儿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类型、教学与评估

一、课程设置类型:

特殊儿童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侵入式和分离式两大类型:

侵入式教学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强调职业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有充分的考虑。侵入式教学强调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基础知识、文化素养结合,为学生毕业后有广泛就业途径并能根据社会需要转换职业提供方便。侵入式教学将职业教育的意识、知识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分离式的课程设置是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分开,以不同的形式专设职业教育课程。

分离式课程设置一般采用下列三种方式:(1) 在普通班安排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2)建立不同专业的职业培训班,单独开设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3)安排单元时间从事职业训练,例如工厂实习劳动、见习等。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浸入式与分离式相结合。

对较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于浸入式课程设置,强调拓宽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

对一些短、平、快的职业训练班,则偏重于采用分离式课程设置的方法。 二、教育形式和方法

(一)资源教学 (二)情境教学 (三)单元教学 (四)活动中心 (五)业余教育

三、职业教育的评估

教育评估即通过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育的结果与实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估是多方面的,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社会评估与行政评估相结合、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特殊儿童职业教育主要的评估指标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包括职业意识、就业能力、实际收入、社会效益的评估)、教育机构的规模、课程设置、教师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

一、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

西方研究总结,大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对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儿童这一不幸事实都经历了下面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震惊期 第二拒绝期 第三绝望期 第四内疚期 第五接受期

若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发展如上所述,那么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目标就在于缩短前四个阶段的时间,使家长早日接受残疾的事实,并及早地考虑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二、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

第一、炫耀感 第二 期望值过高 第三、过分照料

家庭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1、家庭环境对特殊儿童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能互敬互爱、欢乐愉快、团结合作、积极向上,使特殊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助于特殊儿童健康成长。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刺激,在丰富的刺激条件下,个体能力(如:感知能力)也能得到改善。反之,特殊儿童的发展就会在原有水平上退后。

2、父母教养方式对特殊儿童的影响。在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忽视、冷漠、不关心,抑或溺爱、纵容,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是如此。父母只有采取理智、信任的教养方式,才能帮助特殊儿童独立适应社会,并协助特殊教育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矫正。

3、父母的修养对特殊儿童发展的影响。“修养”一词在本段中更多地指父母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态度。父母只有在特殊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全面地认识残疾人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态度来考虑子女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法律规定了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承担着学习与参与教育训练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必要的措施和保障。

二、家长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一)参与评估与鉴定

(二)参加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修改 (三)进行家庭辅导和训练

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内容

当家长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残疾子女,在心理上接受他们时,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需要便产生了。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度过心理上的危机时期 二、帮助家长了解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文件

三、帮助家长掌握护理、教育、训练、辅导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这是家长教育的中心内容。

四、帮助家长组织和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五、帮助特殊儿童的家长之间建立联系

特殊儿童家长教育的类型与模式 一、家长夜校

二、家长函授学校 三、电视教育 四、短期培训中心

五、家长互助教育中心 六、家庭访问

高等特殊教育概述

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社会稳定、安全的需要 (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四)创造平等教育的机会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形式

一是参加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在普通高校中随班就读或者在专为残疾人开设的附属于某一高等学校的系或专业就读;

二是通过单考单招考取专为残疾人开设的附属于某一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学院或系或专业;

三是通过成人高考参与电大、函授、夜大等教育形式接受高等教育。 残疾人的就业形式(方式)

(一)按比例就业——受法律保护的就业形式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二)集中就业

集中就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企业、医疗机构和盲人按摩医疗等单位劳动就业。 (三)个体就业

个体就业是指残疾人从事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听觉障碍儿童概述

一、听觉系统与听觉刺激

听力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颞叶听中枢几部分 外耳:集音功能、传音功能、扩音功能 中耳:

(一)鼓膜的作用:传声和避声

(二)听骨链的功能:增压作用或杠杆作用 (锤骨最大、镫骨最小、砧骨起连接作用)

(三)鼓室肌的作用: 增加鼓膜张力、减少内耳压力

(四)咽鼓管的作用: 保持内外压力平衡、引流作用、防护作用、防止逆行性感染

内耳:耳蜗:传音作用、感音作用(位听觉器、听觉感受器) 气导:声波在充满空气的外耳道和鼓室传递的传导方式叫做空气传导,简称气导。 骨导:声波直接由颅骨传向内耳,引起淋巴液振动,产生听觉,这种方式叫做骨

传导,简称骨导 (二)听觉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波。最适宜的条件下,人耳可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这个频率范围的声音通常称为可闻声。在语音分析及听力测验中,最常用的是125~8000Hz这一频率范围。听力损失的程度一般都是以500、1000、2000Hz三个频率纯音的平均听力损失来衡量,因为这三个频率是言语声频率比较集中的区域。

二、听觉障碍的定义

听觉障碍指因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导致听觉功能减退,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听力障碍、聋、重听、听力损失。 听力障碍的分类

(一)根据语言形成和发展关键期,可分为学语前聋(4岁)和学语后聋。 (二)按病变性质分类

——器质性耳聋 指听觉器官组织结构异常导致的耳聋;

——功能性耳聋 指听觉功能下降导致的耳聋。功能性聋又称为非器质性聋。 (三)按病变位置将耳聋分三类

——传导性耳聋 ——感觉神经性耳聋 ——混合性耳聋 (一)程度 听力损失程中国标准 WHO、ISO标准 伤残人奥运度(dB) 类别 会标准 分级 分级 程度 〉110 一级聋 G 全聋 聋 可参加世界91~110 F 极重度 聋人运动会 71~90 二级聋 E 重度 56~70 重听 一级重听 D 中重度 41~55 二级重听 C 中度 26~40 B 轻度 0~25 A 正常 与其它标准相比,我国规定的听力损失起点高一些,而且在诊断听力残疾时,是以双耳中听力损失较轻的一侧为标准。如一个儿童的左耳听力损失为50dB,右耳为70dB,则此儿童的听力损失为50dB。如果一侧为听力健全,另一侧为全聋,那么该儿童仍然不被诊断为听力残疾。 五、听力评估 (一)、听力评估的目的

1、通过听力筛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达到早期听力语言康复。

2、对筛选出来的听力障碍儿童作进一步听力损失的程度和性质的诊断,为听力障碍婴幼儿选配合适的助听器。

3、为听力障碍婴幼儿的康复和教育提供有关信息。

(二)听力评估的阶段——听力筛选与诊断

1、听力筛选是指用快速而简捷的方法从某个特定的群体(通常指0~6岁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鉴别出可能存在听力障碍的个体的过程。没有太多听力学专业

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也能实施听力筛选,并且能较有效地早期识别未知的听力损伤。沃特金(Watkin,1998)认为听力筛选的方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敏感性,即能够鉴别听力障碍的个体;(2)特异性,即能够剔除听力正常的个体;(3)经济性:即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便于宣传,易为公众所接受 2、听力诊断

听力学专业人员对筛选出的可疑听力障碍儿童作深入而全面的诊断性听力评估,了解儿童损失的程度、损伤的部位、可能的病因,以及儿童的语言、认知、运动等领域的发展。 (三)听力测验的方法

在医学领域,听力测验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很广。在教育情景中,常见的听力测验有纯音听力测验、言语听力测验和行为测听等。

1、纯音听力测验:纯音听力测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儿童听力损失的程度,其结果通常作为助听器选配的重要依据。 2、言语听力测验:言语听力测验可以帮组我们了解个体言语听力的损失程度;个体需要的舒适的响度范围;不同语言声音的辨别能力。言语测听的结果对于选配助听器、评估助听效果和制定个别化的语言训练计划非常有参考价值。

3、行为观察测听法:观察给予儿童声音刺激后的行为反应,如转头、凝视、眼球转动、停止活动等。这种方法比较粗略,其关键在于,测试者应仔细观察和对比儿童接受声音刺激前后俄行为反应。

4、游戏测听法:测试者利用各种会动或发声的玩具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达到测听得目的。

5、其他听力测验方法:如用耳声发射检查耳蜗的生理功能,用电生理测听来检查耳蜗、听神经通路和听觉中枢的功能等。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三)记忆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学前期的听觉障碍儿童可能对背诵儿歌等需要有意记忆参与的活动会有困难,但是如果活动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对这个活动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比如游览动物园等。语言康复和训练就是要利用他们无意记忆的优势,来发展语言和培养有意记忆。 2、如何促进有意记忆:

(1)在活动中培养。以游览动物园为例,学生对动物天生好奇,教师可以在游览之间布置教学任务,即使不会写,也要告知学生认真观察,有意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图片唤起学生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语言。而同时有意记忆也得到培养。

(2)鼓励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有意记忆依靠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积极情绪的反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唤起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培养有意记忆的目的。

(3)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实验表明,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其记忆效果要好于单凭一种感官的记忆。 3、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材料,而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形式的记忆。由于听觉损伤,听觉障碍儿童主要以形象记忆为主。例如,对“早上,我背书包去上学。”健听儿童可以根据语词来理解和记忆这句话。而听觉障碍儿童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依靠图片的帮助了。培养学生的语词记忆,要依靠其形象记忆,在依靠形象记忆帮助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来促进语词记忆。

(四)思维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主流社会群体使用汉语言作为其思维的工具。但是听觉损伤使听觉障碍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展汉语言,所以其思维有其独特的一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 1、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

聋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他们能够掌握具体事物的概念,但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这与其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沟通形式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聋童可以理解桌子、书本、花草等概念,但是对于奋斗、巍峨、爱不释手等较抽象概念的掌握存在困难。

2、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

分类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它要在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分类能力发展较慢,常常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把被子、床分为一类;把黑板、多媒体、电视分为一类。但是随着系统教育的开展,听觉障碍学生在分类上会缩短与正常儿童的差距。 3、概念的扩大化和缩小化

概念是在相似或相近事物间不断的比较中区分并形成的。在概念形成之间,会出现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长,所以其概念扩大化和缩小化的现象明显。例如,在某个发展阶段,狗的概念在其头脑中可能指代所有体型小的、有4条腿的动物。这是概念的扩大化。当知道了牛、马、羊等哺乳动物是动物后,那么问其苍蝇时,可能有把苍蝇排出在动物概念之外,这是概念缩小。这种现象同样可以在教育中慢慢消失。 4、思维发展达到的水平局限

由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加之视觉的优势地位和手语的形象性表征,聋童的思维水平与正常儿童相比可能水平较低。20世纪70年代,英海尔德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聋童的思维进行研究后发现:6~10岁,100%处于前运算阶段;11~13岁,60%处于前运算阶段,4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14岁以后,60%处于具体运算阶段,40%处于前运算阶段;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二、语言发展特点

聋童的有声语言发展存在如下方面的困难:1)发音不清;2)发音不好;3)音节受限制;4)词汇量少于正常儿童。由此可见,语言训练是聋童早期康复教育的中心任务,教师应针对聋童语音习得的发展特点,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对聋童进行语言康复教育,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智力发展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聋童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聋童因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种观点(Vygotsky,1962)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

四、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一)情绪的发展

1、冲动性情绪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由于需要并不能及时地被理解和满足,因此聋童易冲动。进入学校后,一方面聋童学习语言,使其可以表达需要和其需要被理解;另一方面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和老师的教导帮助下,逐渐会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2、高级的社会情感逐步发展

与正常儿童一样,聋童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也会逐渐发展起来。社会情感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儿童阶段其社会情感的参照大多依靠其父母和老师。我们经常会从儿童的口中听到,“我妈妈说:撒谎不是好孩子。”“老师

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等。只是由于听觉障碍,聋童的在获取信息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高级情感发展缓慢。

(二)聋童个性特点

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的个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脾气倔强,好冲动

在分析情绪特点时,我们知道当聋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聋童易冲动。面对它,父母要么用不恰当的惩罚手段制止;要么采取过分保护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只能使冲动愈演愈烈。有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强、易受人暗示等消极的个性特点。 2、好动、好奇

上文我们介绍了聋童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的注意特点,即他们往往会被外界的新鲜事物吸引。语言训练过程要十分努力和认真,因而相对于其他活动,语言学习对聋童来说是枯燥的,因此,聋童会经常动动手,踢踢脚,做各种小动作,表现出好动的个性特点。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聋童的好奇心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的好奇心往往表现为,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而聋童的好奇心更多地表现在当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他们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这种好奇心更外露。

(三)社会性发展 1、聋童伙伴范围狭窄

由于有声语言发展滞后,聋童在选择玩伴时,更倾向于聋童,而不是健听儿童。因此在幼儿园或学校中,教师应当鼓励聋童参与到正常儿童的活动中,同时也要指导正常儿童如何接纳聋童,使聋童在克服自己胆怯和怕别人歧视的心理的同时,能得到更有利的交往环境的支持。 2、社会交往欠缺,社会常识缺乏

聋童的社会交往只限于个别的同样是聋童的玩伴和家庭,因此社会交往欠缺。也因为此,聋童的社会常识贫乏。方俊明(1998)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对聋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并与同龄健听儿童比较,聋童在社会常识方面成绩最差。例如,他们不知道过河需要乘坐何种交通工具;不知道到什么商店去买酱油;不知道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踢足球;不知道老奶奶病了,应该送到什么地方看病;等等。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力也很差,除了对解放军和医生略有所知以外,对邮递员、旷工、电工和教师等人物都不知道。因此康复教育,应把发展语言和社会常识紧密结合,采用情景教学,在学生增长社会常识的过程中,语言也得到发展。同时,应使聋童走出家庭和康复中心的小圈子,接触社区、接触社会,逐步积累社会经验,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听觉训练的意义:

1听觉训练是口语训练的基础

2听觉训练能促使聋儿回归主流社会 3听觉训练有助于发展聋儿的智力。 听觉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听觉察觉:听觉系统对听刺激的感觉能力,或称听感受性

听觉注意:聋儿在建立了听觉察觉能力之后,能排除来自各方的五官刺激干扰,

注意要听的内容,养成聆听的兴趣和习惯。

听觉定位:在感知声音刺激之后,去寻找声源方向的定位能力。

听觉识别:听感知,聋儿在已经熟悉声音的基础上,认识和识别各种声音所包含的意义和代表的事物。

听觉记忆:接受各种声音信息的刺激后,在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形成的一种编码听觉选择: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环境噪音中选择性听取某种声音的能力。 听觉反馈:在发音或者书画的时候,无意识的通过听觉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 听觉概念:包括听到,听懂,并作出正确反映三个层次,必须在听觉发展阶段成熟的基础上产生。 二、语言教育的原则

1、早期教育 2、个别教育 3、多方合作,创造最佳语言环境 4、最大限度利用残余听力

语言训练

语言是人类为了社会和人体的交际和思维活动的需要而创造并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音训练

一、呼吸与控制训练: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练习、呼气练习

二、呼吸与声带配合训练:触觉感知训练、声带松紧训练、长音、短音的练习 三、口腔训练:双唇与唇齿训练、舌头训练、 四、音位训练:元音训练、辅音训练、声调训练

五、音节拼读训练:两拼法、三拼法、声介合母拼读法、“支架法”、直呼音节法 六、正音训练:声母辨正、韵母辨正

理解与表达训练

一、语言理解训练:丰富的语言输入、培养听(看)话的兴趣与习惯、习得语言规则系统、以特定语境中的最小语言成分对比理解训练、转述训练、

二、语言的表达训练:培养说的习惯、仿说训练、句子训练、看图说话训练、复述训练、叙述训练、依文学语,以语导文、构建聋校语言环境

看话训练

看话:又叫看口、唇读、读话、视话,是聋人感知言语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技能,即利用言语活动的视觉信息以理解对方的言语和促进交流。

杰弗斯和巴利把看话分为四个步骤:1感受运动或动作模式;2知觉该模式;3用有意义的概念进行联合;4调整或补充所未接受的信息。 符·符·拉乌认为看话心理活动分为三种基本活动:

视觉活动:视觉对可见的发音动作及相关的视觉线索的感知 言语活动:记忆中词的运动形象的复活,看话者不由自主地完成的或隐或现的模仿动作 。思维活动: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思考,以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影响看话的因素:

说话者:熟悉度,面部表情和手势,面部位置,说话速度,发音清晰度,分散注意力因素

语言特征:音素可见性(元音较好),音节可见性,连续话语可见性,言语多余

性(冗长)

环境:距离,角度,照明,情景线索,竞争刺激 看话者:年龄,智力,个性特点(动机),视敏度,视知觉 看话训练的对象:所有有听力损失的人都需要看话,区别在于使用看话的时间长短和场合不同。

看话训练的内容 :视觉训练,视觉记忆广度训练,补缺练习,个别语音和语词训练,会话技能训练 看话训练的方法:

分析法(由部分到整体);综合法(强调整体,忽略部分); 班级教学法(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法(一对一教学)

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种增大或扩大声音响度的装置,能够帮助听力障碍患者听到原来听不到或听不清的声音。助听器主要有传声器(麦克风)、放大器、接收器(耳机)和电源四个部分组成。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它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

我国现行的《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是根据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来对智力障碍进行分类。 级别 分度 与平均水平智商IQ 社会适应能力 的差距(—SD) 一级 极重≥5.01 20或25适应能力极差,面容明显呆滞;终生生活需度 以下 由他人照料;运动感觉功能极差,如通过训练,只在下肢、手及颌的运动方面有所反应。 二级 重度 4.01~5 20~35或适应行为差;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能难25~40 达到自理,仍需要他人照料;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往能力也差。 三级 中度 3.01~4 35~50或适应行为不完全;实用技能不完全,如生活40~55 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劳动;具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但阅读和计算能力很差,对张伟环境辨别能力差,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往。 四级 轻度 2.01~3 50~70或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具有相当的适55~75 用技能,如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劳动或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一般在指导下能适应社会;经过教育,可以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对周围环境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能比较恰当地与人交往。 *IQ值中,前者指的是维克斯勒智力量表所测的智力商数,后者指的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所测得智力商数。

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而导致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又名先天愚型、21-三体征,患者第21对染色体上有三条染色体。唐氏综合征的共同特点是智力障碍,大多数患者的IQ值为30~55,智商低于30的也不少见。此类患者有比较典型的外部体征:短头畸形,颅缝和卤门闭合晚;眼裂小,眼距宽,睫毛短而稀少;可有白内障、斜视、眼震、圆锥形角膜;耳小,杯状耳,外耳轮突出,外耳道狭窄;鼻梁低平,口小,伸舌,舌表面有裂纹,出牙晚,牙发育不良;身材短小,指短,小指内弯,脚呈船形,足大趾与其余四趾分离较远;关节活动度大,皮肤松弛,动作笨拙,步态不稳等。

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一)感知觉

弱智儿童感知觉的总体特征是感受性慢、感觉范围狭窄。

首先、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弱智儿童的感觉,因此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容易受伤。 其次,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儿童。以颜色恒常性为例,通过视觉而感知到的国旗颜色在教室和在校园里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智力正常儿童来说,国旗的颜色并没有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室中,弱智儿童习得了国旗的颜色,但是在教室外,当国旗颜色被阳光照射而发生改变时,弱智儿童可能就不认得国旗了。

(二)注意

首先、弱智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说明其无意注意占优势。相对于正常儿童,他们过于依赖新奇的刺激和较强的注意对比度。

其次、记忆的容量小,注意范围狭窄。其注意广度仅有正常儿童的一半。因此,弱智儿童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

第三、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在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会涉及到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即把注意力从一项活动转移到另一项活中。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们时常要“一边听一边写”,注意要分配到“听”和“写”的活动中,同时需要在这两种活动之间转移。 (三)记忆

弱智儿童记忆的特点表现为记得慢、记得少、记不牢、记不准。因此弱智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并且要在各种情景下过度学习。 (四)语言

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弱智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往往与其智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智力受损的程度愈重,语言发展水平愈低。(五)思维

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智力障碍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并且概括能力薄弱。

弱智儿童思维的特点表现如下:

1、弱智儿童多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而不能透过现象来寻

找事物之间本质的内在联系。

2、弱智儿童思维刻板,不会变通。即使下大雨,负责给草坪上的花草浇水的弱智学生也可能冒雨打伞去履行他的职责,做他平常所做的工作。在教学中,弱智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不能很快地迁移到家庭的环境中,因此弱智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在各种情景下进行。

3、弱智儿童思维缺乏独立性。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判断思考的参与。 二、情绪、行为与人格特征 (一)情绪与情感

在情感交流方面,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弱智儿童缺乏交往热情,态度冷漠。也有的表现为热情、真挚。 (二)意志

弱智儿童的意志薄弱,与其注意力较分散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能持续性地做一件事情,受到挫折时,容易放弃。因此教学时,更要使内容符合生活,符合其自身的需要。

(三)社会行为与人格特征

1、期望值偏低,行为的动机水平不高 2、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意志力薄弱,同时期望值偏低,因此弱智儿童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被社会群体排斥,也难以形成社会责任感。

特殊教育学——视觉障碍的概述

视觉障碍,也称视觉缺陷,其描述性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障碍和视野缩小,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 视觉障碍一般包括盲与低视力两类。 对于盲和低视力的分辨,医学上是根据视敏度来区分的

视觉障碍的心理特征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 1、知觉的特点

听觉:在学习和生活中,听觉锻炼的非常灵敏。盲童可以通过听觉进行空间定位和辨别方向,也可以通过听觉了解和熟悉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触觉:发达的触觉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盲童与明眼人手指尖两点阈的平均值为1.07mm和1.97mm。盲童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温度、硬度、光滑度、重量等。

但是,视觉障碍儿童在依靠视觉形成知觉上,与明眼人有差距。例如:形状知觉、空间知觉、知觉与动作的整合、距离知觉和深度知觉等。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指对客体的指向和集中。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盲童在接受客观信息时,只能依靠听觉、触觉和嗅觉等,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有意注意。加之视觉障碍,来自视觉通道的干扰很少或全无,所以盲童的有意注意表现突出。 而低视力儿童,往往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残余视力,导致来自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

丢失,于是在低年级,低视力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3、记忆的特点

视觉障碍导致盲童和低视力儿童在获取信息方面往往不全面、不完整。视觉经验的匮乏,视觉表象难以形成, 4、学习能力方面

1)视力的伤残并不明显地影响智力,盲童并不一定比正常儿童智力低 2)视觉障碍儿童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3)盲童的学业成绩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 5、语言发展

视觉障碍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在说话时的姿势、体态等方面表现出一样。二是“语意不合的表达”。 三、社会适应

1、由于说活时,我们不仅通过语音和语调来表达思想,同时也借助身体语言。因为视觉障碍,所以视觉障碍学生无法获得通过身体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与正常人交流时,会出现一些障碍。

2、由于视觉障碍,限制了盲童活动和行为,因此年纪小的视觉障碍学生,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通过学校的训练和培养,大一些的学生完全可以生活自理。

特殊教育学——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言语、语言教育训练建议

1.遵循语言获得的自然顺序与规律 2.重视语境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3.建立符号、概念、事物三者间的联系 4.加强非言语手段的教育训练 5.多采用游戏的方法

6.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7.扩大语言障碍儿童的生活范围 8.调动语言障碍儿童的交际动机 9.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10.及时评价与调整

丢失,于是在低年级,低视力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学习成绩一般较差。 3、记忆的特点

视觉障碍导致盲童和低视力儿童在获取信息方面往往不全面、不完整。视觉经验的匮乏,视觉表象难以形成, 4、学习能力方面

1)视力的伤残并不明显地影响智力,盲童并不一定比正常儿童智力低 2)视觉障碍儿童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困难 3)盲童的学业成绩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 5、语言发展

视觉障碍学生语言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在说话时的姿势、体态等方面表现出一样。二是“语意不合的表达”。 三、社会适应

1、由于说活时,我们不仅通过语音和语调来表达思想,同时也借助身体语言。因为视觉障碍,所以视觉障碍学生无法获得通过身体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与正常人交流时,会出现一些障碍。

2、由于视觉障碍,限制了盲童活动和行为,因此年纪小的视觉障碍学生,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通过学校的训练和培养,大一些的学生完全可以生活自理。

特殊教育学——言语、语言障碍概述

言语、语言教育训练建议

1.遵循语言获得的自然顺序与规律 2.重视语境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3.建立符号、概念、事物三者间的联系 4.加强非言语手段的教育训练 5.多采用游戏的方法

6.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 7.扩大语言障碍儿童的生活范围 8.调动语言障碍儿童的交际动机 9.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10.及时评价与调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2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