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更新时间:2024-05-14 17: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如果问大家:你爱你的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问大家:你会爱你的孩子吗?可能大家要思考一下了。

其实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会爱我的孩子吗?在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是无条件的接纳。后来我就想:我们家长对孩子,是不是也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是倡导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何谓无条件的爱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两个孩子,都是因为抢别人的玩具而向妈妈撒谎,我们看看两个母亲的处理方式:

A小孩:

“你为什么要抢别人的东西?抢别人东西就不是好孩子,你怎么可以这样?!”

“我……没抢……”

“小孩子不能撒谎,知道么?撒谎了妈妈就不喜欢你!来,告诉妈妈,你撒谎了吗?”

A小孩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因为妈妈知道他抢了别人的东西,还撒谎,自己是个坏孩子了。他认为妈妈真的将从此不再爱他,他失去了最安全的庇护。

B小孩:

“儿子,你觉得妈妈爱你吗?” “妈妈爱我。”

“那么如果今天你撒谎了,妈妈还会爱你吗?” “……妈妈你是说你不爱我了吗?”

“答错了,妈妈依然爱你。只不过妈妈要打你一个屁股。”

B小孩在妈妈怀里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明白了无论怎样的状况,妈妈都爱他,虽然妈妈要管教他,但那管教是基于爱。

A小孩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B小孩妈妈对孩子的爱便是无条件的爱。这两种爱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有条件的爱,就是孩子表现好了,父母才爱他,表现不好,犯了错,父母就不爱她。父母对他的爱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我们不少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有条件的爱,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表现更为突出。孩子考个好成绩,家长满脸笑容,高兴得比孩子还高兴,要是考个差成绩,家长一脸沮丧,难受的比孩子更难受。这种爱的后果是什么呢?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恐惧感,恐惧感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感,人会去努力追求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就是得到父母的爱。因此,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就会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从而去取悦父母,随着孩子的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会去取悦周围的人,从而获得安全感,当一个人产生了取悦别人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这就是他心中的奴性,这样的孩子没有自我,没有自尊、自信,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做事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赏识,摆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获得安全感。说穿了,家长有条件的爱,实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自私的表现,其后果是孩子没有了自尊和自信。

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当孩子有了优点要爱,有了缺点也要爱,成功了要爱,失败了也要爱,甚至触犯了条规也要对孩子爱,对孩子的生命给予祝福。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不以孩子成绩优劣,相貌特征,职业特点,性格差异及父母各人的喜好与厌恶为标准。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

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尊、自信、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父母对孩子的爱越是无条件地给,孩子的心理越自信、越健康。弗洛伊德说:“自幼得到充分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这种爱便是我们说的无条件的爱。

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呢? 1.惩罚孩子要理智

社会是有规则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违反了规则就要接受惩罚。孩子犯错了,该惩罚时就惩罚,惩罚可以是打屁股,罚孩子做家务,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不管怎样惩罚,都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因为爱他,因为在乎他,所以惩罚她。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一时生气,会说气话:“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爱怎样就怎样,我不管你了”等类似的话,会让孩子感

到恐惧,害怕,觉得妈妈不爱他了。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好。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理智,有时骂孩子或者打孩子,其实根本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家长再发泄自己的怒气,所以会越打越想打。萨提亚老师说过一句话:“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当我们想打骂孩子时,我们一定要想好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发泄自己。如果是为了发泄怒气,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或者转移注意力,或者是沉默,等到自己平静了,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

2.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

孩子生来便喜欢被人亲吻、拥抱、抚摸,这是一种本能需要,也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因此孩子越小,越需要通过这些身体的接触。心理学实验证明,孩子如果经常得到父母的爱抚,身体会长得快些,动作发展也好,性格也乐观积极。有一个词叫“皮肤饥饿”,是说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抚摸,皮肤产生了“饥饿感?,这样的孩子在身体发育上要慢于那些经常被父母抚摸的孩子。现在有一个抱抱原则:0——3岁 必须抱 3——6岁 经常抱 6——12岁放学后抱 12岁以后,分场合抱。我女儿今年上二年级,我是经常抱她,睡觉前、起床前是必须抱的,每天放学后,从小饭桌接到她,先给孩子一个拥抱。有时孩子想让我抱她,她就会撒娇,说“妈妈,我皮肤饥饿了,抱抱我”。我便毫不犹豫的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孩子就非常的高兴。每个孩子都喜欢父母的抚摸拥抱,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我们家长觉得孩子大了,抱孩子,很酸。而孩子呢,也觉得自己长大了,再让父母抱,丢人。于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拥抱的需求便会压抑到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孩子有时会捣乱、发脾气、逆反来对抗父母,其实孩子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这时父母不要去批评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然后条件可以的话,要抱抱孩子,或者摸摸孩子的小脸,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很快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对抗了。

朋友们,孩子是我们今生唯一的孩子,来生或许再也不能相见,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再珍惜,能抱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吝惜我们的双手。

3.多给与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陪伴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济南时报,题目就是《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大财富》。无论您的家庭条件是富裕还是贫穷,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少漂亮的衣服,多么漂亮的玩具,多么好吃的零食等等这些物质的东西,孩子真正的需要是父母在心理上、精神上的陪伴,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缺少姊妹,没有同伴,孩子其实心理上很孤单,他们更需要父母能够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陪伴他,一起陪她玩耍,一起陪她看蚂蚁,陪她捉小虫等等。而现实是,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来陪孩子,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长已经失去了一颗童心,没有

耐心,没有心思去陪伴孩子。孩子想让父母陪她玩游戏,父母会说:“我很累了,你自己玩吧”。孩子写作业遇到了难题,父母会说:“明天问老师吧,我不会”。孩子想让父母陪着看电视,父母会说:“自己看吧,我不喜欢看这些动画片。“或者说:“我正忙着呢,一边去”等等,我们的孩子只能自己陪自己玩了。有时我也是忙于家务,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就跟一堆布娃娃过家家,自言自语,看到这些,我便觉得自己非常残忍,感觉女儿很可怜,很孤单。我会扔下手中的活,去陪她。我觉得,再忙也要陪孩子。因为她的童年只有一次,将来等她长大了,我们即使想陪她,可能孩子已经不需要我们的陪伴了。家长们,有空的话,一定要陪陪我们的孩子。

在陪孩子时,我们需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个是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问题。

有一个妈妈领着孩子去逛商场,孩子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哭起来,妈妈蹲下来安抚孩子,当她蹲下来时,她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穿着各种鞋子的人的腿。妈妈终于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了,我们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芝麻大点事,对孩子来说,便是天大的事。比如孩子学校举行拼图比赛,虽然孩子已经在课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是还是没有被选上,孩子为此心事很重,在我们看来,这多大点事啊,可是孩子却一直闷闷不乐,这时我们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告诉他“我们很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然后去开导她,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问题。

第二个原则是要用心。

陪伴孩子,有两个境界,一是身在,心不在。二是身在,心也在。在我们倾听孩子的讲话时,我们是应付他,还是用心听,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如果父母应付孩子,会使孩子很受伤,渐渐地,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且也养成应付别人的习惯。家长朋友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感情的交流,你对孩子付出多少真情,将来必定会收获孩子多少真情的回报。你对孩子冷漠,必将收获冷漠,你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将来对你也是不问不理。家庭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心灵的陪伴,情感的陪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