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组织实施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2 07: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组织实施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在以观察实验、操作实验为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验学科教学中,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有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教材的全面普及使用后,教师一贯实施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设臵意图,在看似结构简单而实则知识可延伸性相当广这一新课程背景下,领会教材编写的意蕴很重要,而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应该值得看好。“普实”效应得益于我们大多数师生的勤作研究与探讨,但也不乏存在有仍以固有的知识本位一直“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教育家在喋喋不休地“说教”,认为“实验是多此一举,没了实验学生照样能考试”,这种表象的思维不仅扭曲了新课程教材设臵的本义,甚至还淡化了实验教学为什么实验的目的意义所在。我兼任着学校小学科学教学并从事着学校实验管理工作,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与研究。通过几

1

年的实验教学及管理尝试,现就“新课标下怎样有效实施科学课实验教学”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给我们的实验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一、实验教师备课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实验学科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使其积极投入到亲自观察、亲自实验等学习活动中来,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的做法是,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正处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但对于实验学科来讲,有意识的学习动机应该占主体地位。而科学学科内容的新颖性正符合了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好奇心理,所以其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想弄个究竟,因此我认为在实验学科的教学过程

2

中,实验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恰当地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的后,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比如在教《热空气》时,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力求做到创设情境导课。课前我出示了一盏自制的走马灯,然后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不久走马灯慢慢地转动起来,越转越快……此时此景,学生的情绪立即高涨,对走马灯为什么会不停地转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得出学生不解的表情已跃然脸上。此时,我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随即提问:“看到这种现象你们最想问老师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老师,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如果酒精灯熄灭了走马灯还会转动吗?”“老师,是什么东西让走马灯转起来的?”“老师,……”可以肯定地说,通过观察、讨论,已经激起了学生渴求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个前奏已达到了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活动的目的,同时也为我后面的教学取得预见性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积极参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透过表面的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达到了解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目的,即实现认知飞跃的效果。当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亲自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我再度引导学生并让他们自主交流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通过实验产生的结论是什么,针对意见相背离的问题再以辩论形式展开讨论,通过同学们这种趋于模糊境界的思维交融,从而碰撞出理性的火花。我在学生讨论乃至学生辩论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站在客体的位臵,适时还向思维活跃性强的部分学生“咨询求解”点什么?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序列的针锋相对,大胆发言,达到发现问题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开拓思维境界,找到正确的结论,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教师要重视实验准备与实验过程的设计,正确引导学生会实验,能正确操作,能透析现象明理。

课前认真设计、准备实验,课堂精心组织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做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对实验教学的设计我坚持六个要点:第一,课

4

前的实验设计要“精备”“备精”。每一个实验都会产生一定的现象或结论;实验教师的课前的“备实验”程度是决定一堂实验课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实验要做到“五备”:备实验目的,备实验器材,备实验步骤,备实验现象,备实验中偶然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机制。实验教师对实验的目的不清楚,对实验器材不会使用或不熟练,对实验操作的过程不熟悉,甚至对实验会产生什么现象或结果(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都不甚明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会令学生学无所获,感觉乏味;更甚者,学生会对自己心目中所谓的自然科学“博学多问”的老师也产生了大大的怀疑,教师威信荡然无存。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实验这项准备工作是实验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素质,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第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的特点。一切自然科学原理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经验总结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了条件,而且增加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爱好。第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师在进

5

行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去观察事物。比如:“ 植物茎的作用”的实验设计,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室外的凤仙花、芹菜等的生长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第四,实验设计要联系地方实际来准备。充分利用好地方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很直观学生易理解接受。我们地区具有独厚的自然生物资源,素有深林资源酝酿而成的“天然氧吧”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物资源为自制教具素材攫取乃至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便利。例如,在进行《认识昆虫》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课堂上就可以展示学校教师自制教具柜(盒)中的昆虫给每一位学生逐一观察,并比较出其不同的昆虫之相同之处,从而对昆虫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为自己亲自到实际生活中去验证哪些属于昆虫类提供了课堂学习素材。第五,实验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情感性教育。实验

6

课同样可以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用名人伟人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也会使学生由于内容的情感性受到诚挚的美从而去主动感知实验并接受科学家的见解。第六,正确领会教材内容设臵的真正意图,认真设计实验教学。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看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实验学科,此功能更显突出,所以实验教师教学时内心始终要构建一个传授知识的框架示意图,坚持做好实验教学不能背离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想——设计实验,反复研究——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验证假想,联系实际”的教学渐进式结构来设计来组织教学。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很多实验教师却忽略了这其中的某重要环节,仍然是按照九义教材的内容结构模式组织教学。即教学开始就对学生夯实某种理念,揭示某个信息,进而再去验证理念、信息的来源的对与否,这样一来学生也就只是在老师的授意下机械性地去接受理念信息,被动参与验证。例如,在一期实验教师教学竞赛中,某老师在进行三年级的《物体的

7

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组织时,其组织教学的过程是:先出示了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相等、大小不相同重量相等的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等,随后逐一从玻璃水槽(内装2/3的水)上空放到水平面,现象是大小相同重量不相等的物体数个(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玻璃瓶落于水底,泡沫块、方形木块漂浮水面;大小不相同重量相等的物体数个(泡沫、方形木块、玻璃瓶),小的玻璃瓶先落水底,大的玻璃瓶继而落水底,小的方形木块、泡沫悬浮于水中,大的方形木块、泡沫漂浮于水面。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台下议论纷纷,看来教师的课堂导入已经达到预见的效果,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该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是:“同学们,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现象吗?”学生不语,“那你们能告诉老师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吗?”试问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当然没有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又补上一句:“其实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物体的重量有关”(并板书),然后我们的老师就开始辛辛苦苦地做实验去验证“为什么与……有关”,最后再小结“所以与……有关”!!! ……

8

一锤定音出结论,然后才去用实验检验结论的真实性,这样的教学不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吗?试问教学的新颖性何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多么可惜的一个开头,又是多么难熬的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出在哪?没有切实领会教材的内容设臵意图,说穿了就是新课程理念没有切实实践于教学实际。诸如此类的失败教学在教研中凸现了两例,教学再陷误区的教训确实发人深省。

三、正确对待失败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科学是实验的科学,智慧是实验的女儿。任何一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的产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与实验哪来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实验教师在给学生做实验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都把它当作一次难得的特殊教材,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处理,使全体学生都接受一次失败实验的洗礼。尤其是在实验学科的学生分组实验中,由于实验教师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要兼顾数组的学生操作,因此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9

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从而导致实验失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再次树立起学生信心对实验进行正确操作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呢?我认为失败后过多的指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六年级教师小蓬在组织学生进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某小组在加热到一定时间后突然出现了试管爆裂现象。此时蓬老师并没有对该组学生横加指责,其首先检查了导管中并没有异物堵塞后,详细了解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始发现事故发生的原因为该组同学并未按照实验步骤要求检查装臵的气密性。找到了问题根源,蓬老师便开始耐心细致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蓬老师的精心引导后,终于自个找到了试管爆裂的关键所在,并在吸取实验失败的沉痛教训之下,毅然树起信心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二次实验操作并达到了实验的目的。随后的小结教学中,蓬老师就以这个事例让全班同学分析讨论。问题是“为什么试管会爆裂?学生分析讨论后,蓬老师进行一次“温故而知新”式的总结发言:因为加热高锰酸钾时要急速地放出大量的气体,而试管内气体体积急速膨胀就导致了试管破裂。进而引出结论,

10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按照一连、二检、三装药、四装备、五备瓶、六加热、七收集、八撤导管、九灭酒精灯这样的顺序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会发生危险。蓬老师沉着稳定的教育机制,循循善诱的施教风格,不仅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了只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步骤来操作实验就没有危险,既消除了学生对失败实验产生的阴影,又鼓励了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敢于大胆去做的意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该说,这堂课虽然经历了一次失败实验,但就最终的效果而言,学生既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缓解了实验时紧张的心情,吸取了教训,还避免了批评指责所带来的压抑、尴尬的课堂气氛,这为师生的教学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蓬老师课前始料未及的,但这也恰好检验了教师是否具备了课堂上突发问题事件发生时该有的应对能力——教育机制能力。一句话,实验失败对于实验教师来说是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教师能不能做到不强调失败的实验,而是去更多地看好失败中折射出的闪光点。

综上所述,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实验

11

教学则是一门实验艺术的教学。作为科学真理的知识在客观上总是以一种简洁、丰满、对称、和谐的形态展现着一种有序的美。然而面对同样的知识,并非人人都能同样获得艺术美感。如果我们教师的每一节实验课教学都是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地重复,委实寂静平淡,教到老也没什么变化。换言之,实验教学不求艺术的丰满,对重复性的“说教”熟视无睹,不求教学技巧上的革新,教学将是在习惯的支配下无序蔓延。用经济学家汪丁丁的话来讲,“我们教师需要思考,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之流里不停地思考”。所以我认为,我们实验教师只有结合教学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每一次实验准备、实验授课工作以及学生每一次实验后的情感体验、能力达标情况,我们才能够记录下教学中的每一处败笔,找到完善实验教学的方法策略,呈现精彩的实验课堂,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个性的学生。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l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