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年轻母亲们推荐一篇好文章- 优优宝贝爱和乐的日志- 网易博客

更新时间:2024-05-16 23: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向年轻母亲们推荐一篇好文章 - 优优宝贝爱和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摘要: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同时,存在着许多误区。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家长责任重大。 关键词:误区 自我教育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阳光,透明、纯净,他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与欢乐,孩子是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他们每一个笑靥、每一声呼唤,都叫人心颤,令人憧憬。因为爱的召唤,孩子毫不设防地来到这个世界。他从父母的惊喜和温暖的襁褓中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最初,他相信他来到一个快乐温暖的地方……

但我们给了我们孩子快乐了么?据2003年10月11日的《金华日报》报道,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不堪父母的责骂,竟四次出走;(1)1996年上海黄兴中学一名15岁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不能升入高一,怕父母打骂,竟选择自杀以求解脱;(2)1995年重庆一出版社一对夫妇外出打麻将彻夜未归,第二天回家发现自已孩子已从8楼阳台翻出摔死在地;(3)1994年,重庆荣昌县一对农村夫妇,外出赌博,将刚

满周岁的孩子一个留置家中,结果被饥饿的狗活活咬死;(4)1992年11月,武汉第一面粉厂一位工人,因自已11岁儿子贪玩逃学,竟然将其捆绑悬吊致死;(5)同年11月,南京钢铁厂一炉前工,因3岁儿子背不出一句唐诗,竟然一脚将孩子踢倒在地,致使其脑部重创救治无效而亡。(6)……

够了够了,我们这个世界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望着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稚儿被父母逼着学唐诗、背英文的痛苦样子;望着被父母拖着、追着学钢琴之后又学绘画、又上英文补班的孩子一脸的憔悴;望着孩子眼睛上的镜片越来越厚;望着孩子背上的书包越来越重;望着因彻夜玩电脑游戏而变枯黄的脸;望着杀了人的孩子脸上的天真模样;望着满街越来越多的肥胖少儿……我们认为:肯定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孩子可是无辜的!

一、孩子扛不动父母过重的“爱”

我们的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老爸(老妈)这辈子可算没指望了,咱家往后就看你的了!”这句话是玩笑也就罢了,但我们的家长却当真得可以。自已当年对钢琴家羡慕不已,自已成不了,我的孩子想能行吧;自已当年的同学如今成了博士,当了大学教授,我的孩子可应像自已的同学一样,不

能像自已这样窝囊;北京大学是自已梦寐以求的地方,自已去不了,我的孩子去帮我实现吧;……于是乎,把许多自已的希望、未竟的理想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重金让孩子上“贵族”学校,聘请钢琴教授指导孩子学琴,请各种各样的家教。放学后,星期六、星期天本应是令孩子们向往的时候,可以玩耍、打球、去郊游踏青或到附近草坪打滚、与伙伴嬉戏……然而,我们的孩子却大多走进各类培训补习班,学电脑、补英文、学钢琴、练写作等。孩子弱小的肩膀扛起了父母沉重的“期望”。

孩子能负载起父辈的“重任”么!此时孩子已不是孩子了,而是父母的附属物,教育孩子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为家庭贴金,为家族光耀门楣,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贡献孩子无价的童真,宝贵的青春,如此等等。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强迫孩子去做自已不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在痛苦中煎熬。要知道,父母毕竟无法包办孩子的人生,父母毕竟不能照顾孩子终生,他们的人生道路还是要靠他们自已去摸索,如果父母剥夺了他们自已探索自已人生的权利,不要说这样做会毫无结果,也等于抹杀了孩子们活着的乐趣,他们的人生将了无生趣,黯然无光。

我听说有一位家长,自已是大学教授,才高八斗,所以希望

儿子也如自已,因此,对儿子要求极严。比如说,别人家的儿子钢琴弹得好,他就马上叫儿子学钢琴,儿子弹不好,他就气急败坏;他又让儿子报考奥校,希望他儿子在理科上能一举成名,结果儿子又让他失望。于是教授沮丧极了,对儿子极为失望,给他儿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其实他的儿子发育很健全,只不过他的兴趣不在这些方面而已,其它方面的才能还是挺不错的,想象力丰富,敏感多思,可他的父亲却过早对他绝望了。我的邻居,原是在乡下的,如今攒了些钱,在城里买了房,还把女儿和儿子送进城区的学校。他说:“我和老婆大半辈子在农村打滚,如今总算混进了城。我的孩子要做像样的城里人,不能比城里的孩子差。”他们看到城里孩子有的去学体操,有的去学乐器,听说以后有了特长,考大学可以加分,于是就给儿子报名学手风琴,并一直坚持了两年。刚开始,小孩子因有新鲜感,对拉手风琴很有兴趣,从老师家回来后,孩子还能练上几个小时,但渐渐越拉越稀,后来,干脆不拉了。为了儿子的手风琴,邻居夫妇为此花掉了不少财力和精力,而且搞得心力交瘁。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个孩子的心声:我有时候感到有点累,特别是星期六,上午参加完写作课,又是背着好重好重的手风琴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赶到老师家学拉琴,回来后还要练,真吃不消。我们的学校流传着两句话: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短暂;回到家,厕所里最温暖。——可怜我们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更有一则惨烈的故事,2002年6月7日的《中国教育报》报道的一个血淋淋的家庭教育悲剧。2002年4月6日晚子时,甘肃省景泰县春雨中学的一位16岁中学生齐刚(此处为化名),在家中杀死了自已亲生母亲。本来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是自已的父亲齐登科(化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下手,齐刚这位老师眼里“天赋最高,学习最好”“将来考重点大学没问题”的学生,怎么会沦为杀人罪犯呢?齐刚和他全家人的不幸到底是何时、何处开始的呢?记者通过调查,正是父母亲过高的期望、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造成的。齐登科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现为景泰县水电部门的一名技术员。他对儿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要超过我!”他对记者说:“这个人(指他儿子齐刚)天赋好,我把全部精力放在他身上了。我曾告诉他,我们的祖先有人做过清朝的太师,县志里都有记载,我的名字也被社科院的专门人才库收录进去,这些我都找来给他看过,鼓励他好好学习,要超过我,不要给齐家丢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齐登科对儿子采取了“高压”和“棍棒”政策。从小到大,齐刚不知挨了多少打。经常是父亲担任“主打”,母亲则在一旁帮腔助威。在牢房里的齐刚对记者说:“我恨我父母!开始他们打我,我还想可能是自已做错了,到后来,明知是错我也要做,我就是想要报复他们。”记者问齐登科“你们对孩子这种严酷的打骂教育方

式是成功还是失败”时,他回答:“我不认为我对他有什么过错。不打,他就更厉害。”记者问齐刚,是否想过杀人的后果,齐刚回答:“想过,我知道这是违法的,法律会严惩不贷,一定会判坐十几年、二十几年牢。但是我当时想,如果现在不坐,将来始终受父母制约;现在坐了牢,等以后出去我就一个人生活,就自由了。”

就这样,一个本来身心健康、天资聪明、起点很高的孩子,被父母所谓的期望,所谓的教育一步一步逼上了绝路,走上杀人的犯罪道路,这样的家长和家庭教育,有何人性和爱可言?有何理智和智慧呢?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自主地成长,自主地发展,不要强制孩子,扭曲孩子,更不要为了一个未知的未来而按照成人们的意愿去抑制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的幸福,不要由于我们家长的原因使孩子失去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在《中国妇女报》组织的一次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社会问卷调查中,通过分析回收的5000份调查问卷,归纳出中小学生的“八大烦恼”,列首位的烦恼是“家长不能理解我”。26.6%的孩子说:“我想做的事情家长总不让我做”;19%的小学生选择了“我不愿意学父母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8)天津市杨村一中心理辅导员周玉波对本市初高中阶段的528名住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85%的学生选择“当你有烦恼和

忧愁时找父母谈心”,九成以上的中学生对自已的父母怀有不信任感和距离感。(9)这不能不让中国的父母大人们惊心。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看可以改动一下:“不听童子言,吃亏一百年。”我们家长在安排孩子们的前途和命运,在实施国家民族“百年大计”时,怎么可以不听听孩子们自已的意见呢?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对于孩子今后是否也要当作家这个问题看得很开。他说,做木匠、瓦匠或当作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他认为,孩子不一定非要当作家,也不一定非要上大学。教育科学的开山鼻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个性的多样性,这样世界才会丰富多彩。不一定是把他培养成教授或什么家才算成功,关键是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快乐和美好,那他会真心地感谢父母的。

二、揠苗助长可休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如科大、复旦大学等都办有少年班。那些所谓“早慧”的孩子,在别的孩子上初中甚至小学时的年纪,他们就已跨进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

学生活。当别的孩子与伙伴们玩捉迷藏、放风筝、玩玩具的时候,这些少年大学生们带着稚气的神情、纯真的笑容,面对着晦涩的“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穿行于情侣成双成对,满是戴着厚重眼镜、举止严谨谈吐得体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大学校园。这让我想起《孟子·公孙丑》里记载的“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诫那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们,不要违背了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强求贪天之功,那样只会弄得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据说后来很多大学停办了少年班,想是接受了此教训吧!孩子应无忧无虑地生活,自由自在地成长,家长大人不能加以过分干涉。

可是可悲的是我们的家长却乐此不疲,一个劲地加深、加宽、加厚孩子的学习内容,根本不顾孩子们自已的兴趣、心情和身心承受能力。社会上各种“特长班”、“强化班”是满街都是,大概正是应了市场的规律,有需要就会有市场。我们的家长对四龄少儿能认一千多汉字会背一百多唐诗、七岁孩子考取钢琴四级等消息津津传道,心向而往之。试想,一个小孩子,对唐诗的优美意境、瑰丽语言能领会多少呢?一个小孩子,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生命内涵能理解多少呢?我们的家长送孩子学钢琴、上“奥班”、补英文,不断给孩子加压加重,造就了少数“天才”的同时,造就了难以计数的厌学者、厌教者、厌生者、厌世者。一位在父母的强逼下练钢琴的女孩,竟抄起剪刀,铰断自已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

“你不怕疼?”女孩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一辈子也解除不了。”这种无情剥夺孩子快乐童年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鸠止渴!

无独有偶,一个年仅7岁的美国小女孩杰西卡·杜布罗弗,在她父母的催促和安排下,驾驶一架4座小型飞机在暴风雨中起飞,去参加一项飞行表演和打破一项全美国最年轻的飞行员往返飞越美国本土的飞行记录。结果,由于赛事安排过紧,天气恶劣、疲劳驾驶超过身心承受极限,飞机终在暴风雨中坠毁,杰西卡、她的父亲、教练无一生还。一心望女成凤、制造创举的急功近利的父母,成了孩子的“催命鬼”。(10)前些年,曾经被美国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超级神童”赛达斯,据说6个月大就会认英文字母,2岁时能看懂中学课本,12岁时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但是,他14岁时却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住进了医院,21岁时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售货员。赛达斯的父母原是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荣誉教授,赛达斯正是其父亲“早期开发试验”的牺牲品。赛达斯“成才”了,但神经系统却“失灵”了。赛达斯出院后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到商店当了一名售货员。(11)也许他今后会大有出息,也许他会一生默默无闻,但毫无疑问,他的一生已被过早成人化了,他没有享受到其他正常孩子所享受的幸福和丰富多彩的童年,这对他是多么不公平啊!这和我们一些家长的行为

是何其相似:他们在孩子只有二、三岁时,就驱赶他们去读书、识字、背唐诗、认英语字母,四五岁时便引诱他们学电脑、钢琴、小提琴,甚而琴棋书画,多管齐下。这样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剥夺孩子的许多权利,拨快孩子学习时钟,违背了孩子成才规律,结果是厌学、厌世,是可悲的。

法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作家罗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开创者,被后人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针对这种残害人性,违背自然规律与孩子为敌,压制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提出了教育要回归自然,尊重儿童天性的伟大主张。这位生活在300年前的教育哲人提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他还提出:儿童期是“理性睡眠时期”,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理解作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手和眼睛。

我们当下涌动的“早期开发”的热潮,许多父母人为地加快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程,无情地促使他们过早的成熟。这其实正如卢梭大师所言,他们在春天里摇晃开满鲜花的小苹果树,希望得到几个苹果;有的人则给这棵小苹果树猛施各种催长剂、早熟剂、促果剂,大补特补各种营养。前者的结果是把苹果花摇落一地,致使秋后收获苹果的希望化为泡影;后者则得到了一些早熟的果子,但是却失去了金秋更为丰硕更为甜美的果实,我们的家长还沾沾自喜到处夸耀,以为是教育的成功,整一个“方仲永”父亲转世。这是非常可悲的!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倡导和发扬卢梭大师这一理论。俄罗斯、乌克兰的教育工作者喊出响亮的口号:“不要拨快孩子的学习时钟”、“做儿童幸福童年的守护神”。愿我们那些习惯压制,一味督促孩子上这种、那种班,像抽陀螺似的把孩子搞得团团转的家长们清醒清醒吧!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

三、吃苦非祸是福

有人说:现在这些孩子是泡在蜜罐中长大的。我们这些勤俭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为孩子安排一条在家长看来笔直又

笔直的前程,不让孩子有一点委屈与闪失,殊不知这对孩子的成长是种更大的伤害。对于孩子的成长吃苦也是一种福,它能磨练孩子的意志,锤炼孩子的能力。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正是这个理。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近来流传一句民谚: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乍一听,我们父母很懂得让孩子吃一些苦、受一些难才能成才的道理,可是,一旦到了实际行动中,这种理智便会让位于儿女情肠和慈爱天性,下不了“狠心”了。

据报载,河南一个个体老板6岁的独生子自从上学那天起,便雇请了两个佣人护送,就连孩子上厕所也得由佣人伺候着;浙江某市一名9岁孩子,有一年过春节,父母一次就给了5000元“压岁钱”;某大款一次将15万元人民币存入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名下,这个小学生就花钱雇同学替自已背书包,雇强壮的同学做保镖护送自已到宾馆吃饭。(13)一个十岁小学生竟不知剥吃鸡蛋,这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但正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实。

1992年暑假“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震动了无数国人的心。这

是一次生存旅行。每个11—16岁的孩子要负重20公斤,至少步行20公里,每顿饭都需要自已动手拾柴、砌灶、埋锅、造饭,晚上宿营于野外,孩子们要自已搭建帐篷、挖厕所、守夜值勤。行军途中,一位中国女孩生病了,立即被送回大本营;一个日本孩子病了,脸色苍白,中国领队让他放下背包去坐车,他硬是不肯:“我是来锻炼的……我一定要坚持到底。”野炊时,日本孩子个个忙忙碌碌没个闲,而站在一旁不会动手的多是中国孩子。几天生存旅行中暴露出中国孩子缺乏生存能力、不会吃苦、意志薄弱、不善于克服困难等一系列弱点。难怪日本人宣称,你们下一代根本不是我们下一代的对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常务副主任王照华忧心忡忡地说:“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反看我们的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呢?据说一次山东济南市某小学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搞了一次“负重感母恩”活动。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特意让孩子们背上十来斤的负重包,像当年母亲背着孩子那样负重远行。谁知,有的家长都悄悄地把孩子负重包里的重物换成了海绵,令人哭笑不得。

我们学校举行野炊活动,我们的家长给孩子的背包塞满了各

种零食、饮料,说:“我们家的孩子在家从来不要做饭的。”学校集会听报告,站着听不到一节课,竟然晕倒两三个,还真是太匪夷所思了!

其实这种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吃半点苦的“舐犊深情”,即不符合教育的精神,孩子成长规律,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要保持健康,追求长寿,不仅不能远离细菌、病菌,而且最好能够经常感染一些病菌,甚至应该吃一些毒物,接受适度的“低毒刺激”。经常感冒发烧的人不易得癌症;在细菌极少的极地工作人员一生到赤道生活,往往要大病一场;那些有“洁癖”的人,一旦遭到大规模的细菌,病毒进攻,身体就难以对抗。日本研究者也认为,在抗衰老药物中,“低毒刺激”是防止衰老,保持长寿的最佳良药。(15)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下决心让孩子吃一些苦,受一些累,品尝一些人世间的艰辛!

现在一些国家已经悄悄兴起了“冷面教育”。这种所谓“多给孩子吃些维生素N(“N”即指NO)”的做法,就是要家长在关键时刻上,硬起心肠,收起微笑,敢于拒绝孩子,让他独自面对世界,吃一些苦,去拼去闯去奋斗!韩国的“不给子女留遗产”运动,日本的“吃苦”必修课,都基于这条“冷面”理论。富甲一方名闻天下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每一个年满7岁的孩

子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帐单。要求孩子把零花钱的出入、花费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洛克菲勒“无偿”发给孩子们的零花钱是十分有限的,孩子们要想得到更多的钱,就必须用自已的劳动去挣。由此,这份记帐单让孩子们养成了节俭的美德,养成了孩子独立生活意识和劳动本色,这为他们日后靠自已双手开拓自已事业奠定了精神力量和人格基础。(16)洛克菲勒家的教子方式,难道对我们那些为孩子雇请佣人陪伴上学的父母,那些大把大把地给孩子“压岁钱”的父母,那些往孩子包里塞零食的父母不是一个警示吗?洛克菲家能富甲一方名闻天下,难道与其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家风严谨没有一点关系么?我们的家长该作何感想呢?

1999年日本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次大型跨国调查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3000多名日本高中生、1000多名美国高中生、1200多名中国内地高中生,询问了同一个问题:“谁是你最尊重的人?”日本和美国孩子的第一选择都是“父母”。而在中国孩子的答案中,父母仅排到在第10名以后!对此一位中国家长疑惑不解地说:“不管怎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他们还不满意?”一位中国小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我知道父母爱我,可他们爱得我想去死。(”17)这话对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父母听来,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如果这样还不够,请听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一个形象的比喻吧:“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已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那么你就给他饱喝一副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于是他就被毒死了。”

日本北方狐狸在长到成年之后,它们的母亲便会将它们毫不留情地逐出家门,迫使其自立门户,自谋生路,永远不得回家,以保证整个狐狸种群的生命活力。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是这样做的,难道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的教育智慧反而不及这些动物吗?

结 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全程老师,其责任重于泰山。对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最迫切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父母对自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点、重点和生命线,是一切好的家教的源头活水。

1990年召开的关于妇女儿童问题的世界政府首脑级会议,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育了母亲,就是教育了整个家庭;教育了所有母亲,就是教育了全人类。”这个论断是多么英明啊!系在家长肩膀上的不只是某个家庭的命运、某个孩子的命运,也是全人类的命运。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韦穗呼吁:把母亲教育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她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母亲教育史。”“一个国家母亲教育的成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日本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启动母亲教育,为日本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今天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诺贝尔获得者有近10人之多。虽然日本的崛起有着诸多因素,但和母亲教育这奠基性国策不无关系。”

我们希望我们的父母,还有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们,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更希望有关部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孩子的父母、未来的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理智地教育孩子。我们不希望这么多的家庭教育惨剧再重演。

父母是人,孩子也是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而只是监护人。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智的爱。我们家长应蹲下来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要鼓励自已的孩子,真诚地赞美孩子每一点进步与成长,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父母,应给孩子成长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良好环境,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自主、健康、清洁地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每一位父母都应加强对自身的教育。我们也期待“母亲教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那时我们给每一位合格母亲发“执照”,不允许不合格母亲“无照经营”,那么,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将在我们这些聪明、健康的孩子手中变成现实。

愿更多的家长走出家教误区,给孩子以智慧与人性的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