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学

更新时间:2024-06-05 08: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动物分类学

教师:贺同利

我国华南地区翼手目的种类及分布

姓名:王丹 学号:200900140112 班级:09级生命基地2班

摘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是唯一一类真正会飞翔的哺乳动物类群。影响中国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连续型环境因子依次为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根据以上几个原因,翼手目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其中海南有7科39种,广东省有6科41种,广西有6科37种。因此,研究和保护蝙蝠在维护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华南,翼手目,种类,分布 正文:

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俗称蝙蝠,是世界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也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是唯一一类真正会飞翔的哺乳动物类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共计有18科201属110 7种,可分为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蝙蝠亚目(Microchoptera)。迄今为止,我国记录的蝙蝠种类有7科29属125种,占世界翼手目的11.3%。

翼手目的动物在四肢和尾之间覆盖着薄而坚韧的皮质膜,可以像鸟一样鼓翼飞行,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为了适应飞行生活,翼手目动物进化出了一些其他类群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特化伸长的指骨和连接期间的皮质翼膜,前肢拇指和后肢各趾均具爪可以抓握,发达的胸骨进化出了类似鸟类的龙骨突,以利胸肌着生,发达的听力等。

翼手目动物为夜行性,其中以昆虫为食的种类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在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地带生活的翼手目动物大多具有季节性迁飞的习性,并且能选择适当的隐蔽所进入冬眠,冬眠时体温可以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翼手目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以花蜜、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的可以捕食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捕食其他翼手目动物。一般来说,大蝠类主要以植物果实、花蜜等为食,而大多数小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1.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任何物种, 在其进化过程中总是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一个地区, 由于其自然环境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条件, 因而也就决定了一定的动物分布格局。对于翼手目这样一个分布广、数量多的类群,研究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动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中国翼手目125个种的地理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翼手目动物的分布点(由张荣组等1997资料绘制)

Fig〃1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oints of Chinese Chiroptera (Plotted from data of Zhang RZ et al., 1997)

由图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翼手目的种类相对较多,但是翼手目在我国的分布十分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而在新疆和西藏,四川等地少有分布。在东南部区域中,以华南地区分布最为集中,而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三个省份。因为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从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七月份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年日照时数这9项指标来分析翼手目种类适宜生存的环境,从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华南地区翼手目的分布最为集中。

1.1环境因子对翼手目地理分布的影响: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的因子得分为负值,表示这两个因子对翼手目的分布具有负的影响,即海拔高度越高、年日照时数越长则越不利于翼手目的分布,且年日照时数的负影响程度大于海拔高度。其它7个因子均为正值,表明对翼手目的分布具有正的影响,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年平均气温,最小的是七月份平均气温。在4项气温指标中,除表示夏季热度的七月份平均气温外,

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和一月份平均气温,这3个因子均与各地最低气温(冬季)有关,说明翼手目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各地“低温瓶颈”的影响(限制),而不是“高温”指标。影响各地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的无霜期日数和年降雨量这2个因子,对翼手目动物分布的影响小于表示“低温”的因子,但大于七月份平均气温这一表示“高温”的因子。由此可见,影响翼手目地理分布最主要的前3项环境因子均为气温指标(年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且第2和第3位的因子为低温指标,说明翼手目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低温的限制,可以说这些气温(低温)因子为翼手目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子;接下来的3项因子(无霜期日数、年降雨量、年平均相对湿度)为影响翼手目动物食物条件的因子,这些因子对翼手目动物的地理分布影响并不起到关键作用;在正影响的因子中,七月份平均气温对翼手目地理分布的作用最小,说明高温指标对翼手目动物的地理分布作用不大。年日照时数和海拔高度对翼手目动物的地理分布起到负作用,特别是年日照时数的负影响最大,这与翼手目适于夜间和阴天活动的特征相一致。

1.2 翼手目种数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降雨量决定了翼手目种数的地理分布。在另外8个因子中,年平均气温对翼手目的种数地理分布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认为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是决定翼手目种数地理分布的两个主要因子。但物种密度最高处并不是温、湿度最高的地区, 而是在碳酸盐岩发达的山区,岩溶作用形成丰富的山洞地貌, 为翼手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所, 因此, 使这些地区成为翼手目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从整个分布趋势看, 低山、丘陵地区的物种密度显著高于平原和高原地区。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其食物的丰盛程度息息相关, 绝大多数翼手类以昆虫为食,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不仅仅是翼手类生理所需、更重要的是为昆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条件。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食物, 提高了环境的容纳最,这是中国季风区南部翼手类物种密度较大的根本原因。 1.3翼手目种数在不同植被和地貌类型中的分布

1.3.1植被类型。根据翼手目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种数密度,可以分为五个类型(图2)。翼手目种数密度最高的是海南岛南部的中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类型A:特高密度型),高达9〃125种/104km2,明显高于其它部分;其次是分布于中国最南端部分的半季雨林-阔叶林地带(类型B:高密度型),种数密度为1〃521 - 3〃519种/104km2;类型C (中密度型)的种数密度为0〃280-0〃862种/104km2,地理分布跨度较大,为中国东南部大部分区域;该类中只有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地带在地理位臵上与其它类别隔离,镶嵌于低密度型区域内,其它亚类均连续相接分布;类型

D(低密度型)偏于中国西北部,种数密度为0〃027-0〃277种/104km2,翼手目种类很少;类型E (无翼手目分布)为藏北高寒荒漠草原地带,没有翼手目的分布。 1.3.2地貌类型。在区分出的6类地貌类型中(见图2),红层地貌的翼手目种数密度最高,喀斯特地貌位居第二,火山熔岩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相近,黄土地貌的种数密度处于中等水平,冰川和沙漠戈壁地貌的种数密度最低。由此可见,红层地貌、喀斯特地貌和火山熔岩地貌是翼手目种类最丰富的3种地貌类型。

图2 根据翼手目种数密度分布归类的植被类型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type classified by species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Chiroptera

1.4环境因子对翼手目动物的直接和间接生态作用可以分为: (1)直接影响翼手目动物生活的气温因子(年平均气温、一月份平均气温、七月份平均气温、大于零度日数、无霜期日数),这些因子也通过影响各地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而影响翼手目动物生活,其中一月份平均气温和大于零度日数与翼手目动物的冬眠有关; (2)通过影响各地植物和昆虫生长发育而影响翼手目动物生活的年降雨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 (3)直接影响翼手目动物活动和取食时间长短的因子,即年日照时数; (4)通过影响气温和植被

分布等因素影响翼手目动物分布的间接综合性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揭示了翼手目动物的地理分布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而年平均气温是一项与冬季气温(影响翼手目动物冬眠)和夏季气温(影响植被和昆虫生长发育)都有关的因子。紧随年平均气温之后的是反映“低温瓶颈”的温度指标(大于零度日数、一月份平均气温、无霜期日数),这能够很好地解释翼手目动物是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物种。这些低温因子与翼手目动物冬眠有关,说明冬眠是翼手目动物对低温的一种适应,在其地理分布上具有负影响。翼手目动物的采食活动主要在夜间或阴天进行,所以年日照时数(日照长短)影响到翼手目动物的采食时间,进而影响翼手目动物的生活和分布,这与翼手目动物夜间活动习性紧密相关。由此可以认为: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冬季冬眠和活动摄食时间长短的限制。这些环境因子的影响与翼手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定性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得到解释。动物在一个地区的有无分布和种数多少是不同概念,其决定机制也不一样。动物的分布范围决定于限制性环境因子,而种数多少决定于资源的丰富度,可以说是环境因子影响的两个对立方面。中国翼手目种数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结果很好地解释和反映了这一问题。由于一个地区的翼手目种类多少主要决定于食物种类的多少,而中国翼手目动物的食性主要可分为食果性和食虫性两大类,且降雨量与各地植物种类和昆虫种类具有很大关系。因此,可以推测,降雨量主要通过影响食物种类(丰富度)而决定了翼手目种数的地理分布。

不同植被类型中翼手目种数密度的地理分布呈现连续递变,表现出从中国东南部到西北部的连续推移变化,而森林类型的细分未能反映出对翼手目种数密度的影响。翼手目种数密度的地理变化是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引起的,这也说明气候(包括地貌等因素对气候的作用)类型决定翼手目的分布是主要的,气候也决定森林类型的分布,翼手目种数密度(分布)和森林类型这两者是受到气候类型决定的。这可能与翼手目动物的生活类型分化有关,即在食性上分化为植食性和昆虫食性等,特别是在栖居场所上除森林栖居外还广泛利用洞穴和人类建筑物等。海拔高度对翼手目的分布具有负影响,因而低海拔区域翼手目种数变少的现象另有原因。我们推测,翼手目分布的上限受到海拔高度的负影响限制,但分布低限受到包括人类活动和由此衍生的次级影响因子(例如农田)的负影响。

在不同地貌类型中,以具有较多天然洞穴为特点的喀斯特和火山熔岩地貌中的翼手目种数密度虽然较高,但远低于红层地貌。我们初步认为,这是由于火山熔岩地貌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受气候影响,翼手目种数相对变低。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中

国的云南、广西、贵州、重庆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而红层地貌除四川盆地为集中区外,广泛零星散布于云南和东南沿海区域以及江西和湖南、湖北等省份,面积只有喀斯特地貌的一半以下。红层地貌的面积小以及零星分布使得边缘效应(环境多样性)和面积效应增大,从而导致翼手目种数密度增高。因此,红层地貌的这种高种数密度并不一定说明该地貌类型适于翼手目生活和分布。 2.海南岛翼手目的种类及区系分布

海南岛总面积约为3.4万km2,位于N18°10′~20°10′,E108°37′~111°03′之间.动物地理区划处于东洋界华南区海南亚区;气候属南亚热带及热带季风类型,年平均气温23.8℃,1—2月最冷,平均温度16~ 26℃,7—8月最热,平均温度25~29℃;海南岛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0~2 000 mL. 11~4月为干季, 5~10月为湿季。岛内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中南部为山地,主要有五指山、鹦哥岭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由东北走向西南,从山地向外延伸,地势逐渐低缓;四周则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滨海沙滩逐级过渡,呈不对称环状分布,形成北部以平地为主,南部多山地,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海南岛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类型、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常绿阔叶灌丛、红树林等。

表1 海南岛翼手目种类及所属区系 科名 狐蝠科Pteropodidae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编号 1 2 3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 犬蝠Cynopterus sphin 黑髯墓蝠Wb Wc Wc 种名 分布型 Taphozousmelanopogon 假吸血蝠科Megadermatidae 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蹄蝠科Hipposideridae 5 6 7 8 9 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 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 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 小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 大菊头蝠Rhinolophusmacrot Wd Wd Wd Sc Wb Wd Wb 4 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Wc 10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 11 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 犬吻蝠科Molossidae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12 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 13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 14 果树蹄蝠Hipposiderospomona 15 无尾蹄蝠Coelopsfrith 16 小蹄蝠Hipposiderospomona 17 犬吻蝠Tadarida plicat 18 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 19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20 大鼠耳蝠Myotismyoti 21 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 22 水鼠耳蝠Myotisdaubenton 23 小鼠耳蝠Myotisdavid 24 中华山蝠Nyctalusplancy 25 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 26 印度伏翼 Pipistrellus coromandra Wc Wd Wc Wb Wc We Sc O3(Uh) Sv Uh O3(Uh) E Sc Ea Wc 27 斯里兰卡伏翼 Pipistrellus ceylonicu Wa 28 灰伏翼Pipistrelluspulveratu 29 南蝠Ia io 30 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 31 斑蝠Scotomanes ornatu 32 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 33 大黄蝠Scotophilushealthi 34 普通长翼蝠 Miniopterus schreibers Sd Si Wb Sc Wb Wb O3 35 几内亚长翼蝠O3 Miniopterusmagnate 36 南长翼蝠Miniopterus australi 37 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 38 彩蝠Kerivoula picta We We Wc 39 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 Ea 注:W—东洋型( b.热带-南亚热带; 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e.热 带-温带); S—南中国型(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i中亚热带; v. 热带-中温带);U—古北型( h.中温带为主,再延伸至亚热带);E—季风型:(a.包括阿穆尔或再延展至俄罗斯远东地区);O3—地中海附近-中亚或包括东亚; 2.1海南岛翼手目物种的多样性

在采集到的蝙蝠中,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小鼠耳蝠(Myotis davidii)、中华山蝠为中国特有种;大足鼠耳蝠,IUCN RL(2003)将其和长翼蝠列入接近受危(LR/nt)种,犬蝠(C.sphinx)被列入《中国濒危红皮书〃兽类》,中蹄蝠(H.larvatus)和南长翼蝠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种(VU),大菊头蝠,中菊头蝠(R.affinis),犬蝠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种,几乎符合易危(VU)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也将小黄蝠等7种列为无危(LC)种. 2.2 海南岛翼手目的区系分布

海南岛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南区海南亚区,动物区系中各类热带-亚热带类型(东洋)的成分最为集中.因此海南岛翼手目区系组成以东洋型为主,同时有少量的地中海型和南中国型种及季风型种的特点。这种分布,反映出强烈的华南区的特征;岛屿的影响表现在亚种分化和缺乏某些大陆类群。 2.3 海南岛翼手目地理特征分析

从物种丰富度看,海南岛翼手类物种分布随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基本上与其地形地貌特征相对应。从聚类分析结果看,物种的分布基本上依据地形地貌聚类,形成中南部山区、丘陵和平原等栖息地类型,反映了物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地形因素对海南岛翼手类物种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 2.4 海南岛翼手目的热点分布区

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具有翼手类物种多样性存在各种有利环境条件;而尖峰岭跨乐东、东方两县市,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热带雨林之一。森林中心区年平均气温19. 7℃,最高月平均22.9℃,最低月平均15.1℃,年降雨量1150mm,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典型的雨林特征。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是中国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区之一。独布种中有4种是在吊罗山所在山系及周边地区发现。根据本文聚类结果和物种多样性组成,可以认为以乐东、东方和陵水为主要区域范围的尖峰岭和吊罗山的两大山系是目前统计的海南岛翼手类分布的热点区域。中部地区如琼中、屯昌、定安、五指山、保亭等中部地区及文昌、琼海、儋州、

临高、澄迈、海口等东南部临海地区蝙蝠的种类和数量较少。但是昌江、白沙地区也具有较为丰富的蝙蝠种类(表1,图1,图3)。此外,三亚是目前唯一没有发现蝙蝠分布记录的分布区。这可能与台风对海南岛翼手类的种群分布的影响及当地某些居民的生物保护意识谈薄和某些习俗有关。 3.广东省翼手目的种类及区系分布

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面临南海,位于北纬20°09’-25°31’,东经109°41’-117°20’,面积179 700 km2,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0%,丘陵、平原、台地面积分别占26%、24%、20%。南海有众多的大小岛屿。广东大陆地势北高南低,全境大致为一向海倾降的斜地,最高峰石坑崆在粤北乳源县境地内,海拔1 902 m。

广东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北向南热带性逐渐明显,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年平均气温19~26℃,月平均气温≥10℃积累达6 250~8 450℃,平均气温≥10℃的日数为275~360d;植被自北到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沿海红树林、亚热带草坡及马尾松人造林等。温暖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繁茂的植被,丰富的食饵条件,十分有利于翼手目动物的生长和繁衍;多数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以及处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地带等因素,使不同地理分布区的动物类群相互渗透,决定了广东省翼手目动物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表2 广东省翼手目的种类及分布 科名 狐蝠科Pteropodidae 编号 1 2 3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 犬蝠Cynopterus sphin 短耳犬蝠 Cynopterus brachyoti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4 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 假吸血蝠科5 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Wc Megadermatidae 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6 7 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 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 Wd Wd Wc Wb Wc Wb 种名 分布型

8 9 10 11 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 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 大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 中华菊头蝠 Rhinolophus sinicu Wd Sc Wb Wd 蹄蝠科Hipposideridae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皮氏菊头蝠R.yoearson 大耳菊头蝠R.macrot 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 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 无尾蹄蝠Coelopsfrith 小蹄蝠Hipposiderospomona 高颅鼠耳蝠Myotis siligorensis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大鼠耳蝠Myotismyoti 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 水鼠耳蝠Myotisdaubenton 小鼠耳蝠Myotisdavid 绯鼠耳蝠M.formosu 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 印度伏翼 Pipistrellus coromandra Ea Wd Wb Wc Wd Wb Wc Sc O3(Uh) Sv Uh O3(Uh) E Wb Ea Wc 28 斯里兰卡伏翼 Pipistrellus ceylonicu Wa 29 30 灰伏翼Pipistrellus pulveratu 山蝠Nyctalus noctula Sd Uh velutinu 31 32 33 34 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 斑蝠Scotomanes ornatu 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 大黄蝠Scotophilushealthi Wb Sc Wb Wb 35 普通长翼蝠 Miniopterus schreibers O3 36 37 38 39 40 西南鼠耳蝠 Myotis Altarium 南长翼蝠Miniopterus australi 圆耳管鼻蝠Murina cyclot 彩蝠Kerivoula picta 普通伏翼 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 Sv We We Wc Ea 41 中管鼻蝠 Murina Huttoni — 注:W—东洋型( b.热带-南亚热带; 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e.热 带-温带); S—南中国型(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i中亚热带; v. 热带-中温带);U—古北型( h.中温带为主,再延伸至亚热带);E—季风型:(a.包括阿穆尔或再延展至俄罗斯远东地区);O3—地中海附近-中亚或包括东亚; 3.1 物种组成特点

3.1.1 全世界有翼手目动物7科90属775种,中国有7科30属123种,广东省有除犬吻蝠科外的其它6科,即广东省有6科15属41种,就种数而言,远多于国内绝大多数省(区),是全国种类较多的省份之一。说明广东省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其中蹄蝠科和菊头蝠科分化程度最高,占全国种数的66〃7%和58〃3%。 3.1.2 区系成份复杂。既有南中国型和东洋型分布,也有季风型、古北型和地中海—中亚—东亚型,其中以东洋型占优势,南中国型次之,古北型最少。反映广东省气候由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性,同时也显示了由于从南到北的地形逐步升高,北、东、西部山地海拔高差较大,为类群分布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3.2 翼手目的地理区划 3.2.1粤北山地动物地理省(Ⅰ)

粤北山地省位于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内,南界达北回归线附近。由韶关市、清远市管辖的县区及英德市组成,面积68 113〃3 km2,境地内多属南岭山地的崇山峻岭和夹杂的诸多盆地,地势明显北高南低。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茂密,覆盖率达44%。人口较稀疏,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天然洞穴较多,因此翼手目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本区已知翼手目动物21种,占全省翼手目动物种数的57%,其中,水鼠耳蝠,高颅鼠耳蝠、绯鼠耳蝠仅分布于本区。东洋型中的角菊头蝠、皮氏菊头蝠、大菊头蝠、双色蹄蝠、高颅鼠耳蝠仅分布于本区。所以,粤北山地省的翼手目

动物区系成分以东洋型为主。 3.2.2粤东丘陵盆地动物地理省(Ⅱ)

粤东动物地理省位于华中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及华南闽粤沿海亚区相接地带,分别由潮州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头市、汕尾市所管管辖部分县(区)组成,面积21 189〃6 km2。东、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以河谷盆地为主.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本区已知翼手目动物14种,占全省翼手目动物总数的

37〃9%,其中,地中海型的大鼠耳蝠(Myotis ricketti)、南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只分布于本区。季风型种类在本区没有分布。南中国型中的犬蝠(Cynopterussphinx),大耳菊头蝠(Rhinolophus macrotis)只分布于本区。本区翼手目动物主要是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 3.2.3粤西山地丘陵动物地理省(Ⅲ)

本区接近滇南山地区,位于闽粤沿海亚区,主要包括肇庆市管辖的县(区)及信宜县,位于西江下游,面积约为19 960 km2。多山地丘陵,中南部为西江下游谷地。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本区已知有翼手目动物6种,占全省翼手目动物总 数的16〃2%,其中,地中海型和南中国型分布极其少,季风型种类在本区没有分布,东洋型分布较多,本区与粤东区相似,以东洋型等广布型种类为主,但种类比粤东区少。

3.2.4 沿海平原丘陵动物地理省(Ⅳ)

本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闽粤沿海亚区,由广州、珠海、中山、佛山、东莞、惠州、汕尾、汕头、阳江、茂名、湛江所管辖的大部分县区组成面积约70 504〃8 km2。区内主要由沿海平原丘陵地形组成,中部是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为低山丘陵、 西部与广西相连,多为丘陵台地。包括珠江、韩江三角洲、潭江、汉阳江、鉴江流域及雷州半岛在内的沿海平原丘陵,地势较平缓处于莲花山脉南麓,粤东沿海与闽西相接;本区地形北高南低,向海倾斜。南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 300 km。植被为亚热 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本区已知翼手目动物23种,占全省翼手目动物的62〃2%,其中,地中海型,古北型季风型,南中国型都分布较少,东洋型分布较多,其中果蝠、无尾蹄蝠、印度伏翼、扁颅蝠、圆耳管鼻蝠仅分布于本区。 4.广西翼手目的种类及区系分布

广西地处祖国南方,濒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太阳辐射强烈,热量充足,雨水丰沛,不少地方仍保持着高山密林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分布有众多的石灰岩山地,明暗石洞比比皆是,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为翼手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

了良好的场所。

表3 广西翼手目的种类及分布 科名 编号 狐蝠科Pteropodidae 1 2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 布氏球果蝠 Sphaerias blanfordi 鞘尾蝠科Emballonuridae 3 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 假吸血蝠科4 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 Wc Wc Wb Wc 种名 分布型 Megadermatidae 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 蹄蝠科Hipposideridae 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 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 角菊头蝠Rhinolophus cornutu 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 贵州菊头蝠 R.rex 托氏菊头蝠 R.thomasi 短翼菊头蝠 R.lepidus osgoodi 皮氏菊头蝠R.yoearson 大耳菊头蝠R.macrot 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 双色蹄蝠Hipposideros bicolo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 普氏蹄蝠 H.pratti 三叶蹄蝠 Aselliscus Wheeleri 小蹄蝠Hipposiderospomona 尖耳鼠耳蝠 Myotis blythi 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须鼠耳蝠 M.mystacinus moupinensis 23 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 Uh Wd Wd Wd Sc Wb Wd Wb Ea Wd Wb Wc Wd Wb Wb Wc Sc O3(Uh) Sv 24 25 26 爪哇伏翼 P. javanicus 茶褐伏翼 P. Affinis 印度伏翼 Pipistrellus coromandra — — Wc 27 斯里兰卡伏翼 Pipistrellus ceylonicu Wa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南蝠Ia io 山蝠Nyctalus noctula velutinu 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 斑蝠Scotomanes ornatu 小黄蝠Scotophilus kuhli 大黄蝠Scotophilushealthi 彩蝠Kerivoula picta 哈氏彩蝠 K.hardwickei depressa Si Uh Wb Sc Wb Wb Wc Sv 犬吻蝠科Molossidae 36 37 中管鼻蝠 Murina Huttoni 宽耳犬吻蝠 Tadarihida blyt — Wb 注:W—东洋型( b.热带-南亚热带; 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e.热 带-温带); S—南中国型(c.热带-中亚热带; d.热带-北亚热带; .i中亚热带; v. 热带-中温带);U—古北型( h.中温带为主,再延伸至亚热带);E—季风型:(a.包括阿穆尔或再延展至俄罗斯远东地区);O3—地中海附近-中亚或包括东亚; 4.1广西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既有南中国型和东洋型分布,也有季风型、古北型和地中海—中亚—东亚型,其中以东洋型占优势,南中国型次之,古北型最少。 5.翼手目的保护现状及建议

翼手类是兽类中唯一真正适应空中飞翔的类群,为哺乳动物中第二大目。由于蝙蝠一般是昼伏夜出的习性,这使人们未能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实,蝙蝠在防治农业害虫,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与鸟类占有同等重要的生态地位。食果蝠在水果成熟季节对水果有一定的危害,但也是一些植物种子理想的传播者,并且在维护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虫蝙蝠多以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昆虫为食,在消灭农林、卫生害虫方面与鸟类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狐蝠科不仅可以传播种子,而且使有生命力的种子得到有效扩散,这对于森林更新和遗传物质交流十分重要.

而且蝙蝠夜晚飞出觅食,避开与大多数鸟类的竞争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一个独特生态位。医学上,从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目前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而食虫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被称为“夜明砂”,有清热明目的功能。 在华南地区的翼手目中,有一些物种以不同濒危等级程度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所以对于蝙蝠的保护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蝙蝠的关注力度、研究力度,更好地保护蝙蝠.

比如:①通过立法和对翼手目科普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蝙蝠在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保护蝙蝠;②加强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以便为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对翼手目物种进行重点关注和保护;③保护好海南岛的生态环境,合理协调旅游开发和蝙蝠的栖居地的保护之间的矛盾;④借鉴国外对蝙蝠的保护经验与方法:如美国成立专门保护蝙蝠的机构—美国保护协会ABCS、国家蝙蝠中心,德国等国家制定了很详细的保护洞穴生物的规定;⑤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同高校的合作,促进蝙蝠相关科研方面的调查及研究.加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与保护,有利于翼手目物种在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仿生学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春,陈忠,龙育儒,等.海南岛马鞍岭火山口地区翼手目物种多样性[J].动物学杂志,2006,41(3):106-109.

[2]吴毅,江海声,彭洪元,等.吊罗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505-511.

[3]朱斌良,朱光剑,李德伟,等.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的初步调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1):75-81.

[4]李德伟,尹锋,曾玉,张园,张信文. 海南岛翼手类地理分布格局的聚类分析. 动物学报1008-9632.2010〃02〃016.

[5]卢立仁.广西翼手类调查[J].兽类学报,1987,7(1):79-80.

[6]程志营,卢贞燕,梁显堂. 广西翼手目动物布氏球果蝠新记录. 广西科学Guangxi Sciences 2011,18(3):312~313

[7]李友邦,Neil M.Furey,韦龙韬. 广西翼手目一新纪录——金管鼻蝠.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 第4期

[8]吾玛尔.阿布力,孜艾尼瓦尔.吐米尔,马合木提.哈力克. 蝙蝠在维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005年第40卷第5期生物学通报.

[9]张树义.张劲硕.请携手研究与保护蝙蝠.1995年第5期,大自然。

[10]徐 剑,邹佩贞,温彩燕,陈建荣,吴 毅. 广东省大陆翼手目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1卷 第3期.

[11]庞雄飞.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 2003.

[12]张燕均,邓柏生,李玉春,等.西南鼠耳蝠广东新纪录及其核型[J].兽类学报,2010,30(4):460—464

[13]邓柏生 ,张燕均 ,李玉春 ,龚粤宁 ,本川雅治。,原田正史 ,新宅勇太 ,吴毅.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资源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第7期. [14]冯 江,李振新,张喜臣, 2001.我国蝙蝠保护研究现状及对策.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33 (2): 65-70.

[15]纪维红,陈服官, 1990.翼手目物种密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兽类学报10 (1): 23-30

[16]李玉春,蒙以航,张利存,叶 青.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影响分析.动物学报 51(3):413-422, 2005

[17]赵辉华,王晖.中国蝙蝠分类与分布[J].蝙蝠通讯(内部交流),1999(1):5-19. [18]梁子安,李远香.我国蝙蝠研究近况.第4卷第9期2005年9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19]汪松,解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7-293. [20]广西动物学会.广西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名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