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政治考试

更新时间:2023-10-04 12: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什么是社会主义:

1. 政治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和团结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用无产阶级或者人民民主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正当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经济上,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3. 思想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前提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

第三点,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

5.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

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 如何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一、 坚持中国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中国梦的价值内核

二、 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一)承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价值内涵。立足现实,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科学增加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元素,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二)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我们应当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本位和文化立场,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纳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部分,摒弃其中的糟粕。

三、 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笔记)

意义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只有更好地改善民生,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2.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4.改善民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写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5.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以“社会和谐”为基本内容,同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层面。“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起点,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稳固的群众基础。

6. 民生问题解决得越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程度越高,社会矛盾就越少,社会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改善民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良好举措,顺民意,得民心,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7.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第3题 )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

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 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

一是发展社会事业;二是优化社会结构;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1)该问题的重要性: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

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该问题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明确党的历史方位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该问题的重要性: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决了发展的目的、理念、方式和动力问题。

四、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执行人民的意志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a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