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知识应知应会

更新时间:2023-10-04 23: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井侵:当地层孔隙压力大于井底压力时,地层孔隙中的流体(油、气、水)将侵入井内,称之为井侵。 2、溢流:当井侵发生后,井口返出的钻井液量大于泵入的钻井液量,停泵后井口钻井液自动外溢的现象称之为溢流。

3、井涌:溢流进一步发展,钻井液涌出井口的现象称之为井涌。

4、井喷:地层流体(油、气、水)无控制地涌入井筒,喷出地面的现象称之为井喷。 5、井喷失控:井喷发生后,无法用常规方法控制井口而出现敞喷的现象称之为井喷失控。 6、井控技术:是指对油、气井压力的控制技术。

7、近平衡压力钻井:是指井底压力等于或略大于地层压力情况下的钻井。 8、欠平衡压力钻井:是指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情况下的钻井。

9、“四2七”动作:在起下钻杆、起下钻铤、钻进和空井四种钻井作业工况下,各用七个主要动作完成控制井口的程序。

10、关井:发生溢流和井涌后,关闭井口,阻止地层流体继续侵入井筒的过程。 11、抽汲压力:上提钻柱时,由于钻井液粘滞作用,使井底压力瞬时减小的压力值。

12、激动压力:下钻或下套管时,由于钻具下行,使钻井液向上流动受到阻力,从而使井底压力增加的值。 13、地层压力:地下岩石孔隙内流体的压力。 14、井底压差:是井底压力和地层压力之间的差值。 15、反循环:钻井液从环空泵入从钻杆内返出的循环方法。

16、放空:钻遇裂缝、溶洞时悬重突增,钻具能无阻地送入一定长度的现象。

17、节流循环:关井后,调节节流阀开启程度,使其保持在所需套管压力下的循环方法。 18、初级井控(一级井控):利用钻井液液柱压力来平衡地层压力的工作过程。

19、二级井控:当井内钻井液液柱压力不能平衡地层压力时,依靠地面设备、井控技术恢复井内压力平衡的工作过程。

20、三级井控:二级井控失败,井涌量增大,失去控制发生了井喷,这时依靠井控设备和井控技术恢复对井的控制,达到初级井控状态。

21、抢装井口:在井喷条件下拆除破坏的井口迅速安装新井口的作业。

22、地下井喷:井下高压层的地层流体把井内某一低压层压裂,流体由高压层涌入低压层的现象。 23、静液压力:由静止液体重力产生的压力。 24、压力梯度:每增加单位垂直深度压力的变化量。

25、上覆岩层压力:是指某深度以上的岩石和其中流体对该深度所形成的压力。 26、地层破裂压力:是指某一深度地层发生破碎和裂缝时所能承受的压力。

27、地层压力检测:用来识别和发现异常高压地层的存在,并能估算出异常压力值的各种方法。 28、压力监控:是指对油气井压力的监测与控制。

29、钻井液循环压力:当钻井液在井内循环时,井底将承受一个因钻井液流动而产生的附加压力,这个附加压力叫钻井液循环压力。

30、附加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把附加压力转换成密度,即称为附加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

1、井控的目的是搞好近平衡、欠平衡钻井,提高钻井速度、发现与保护油气层,并防止井喷的发生。 2、静液压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垂直高度有关。

1

3、井控是油气井压力控制的简称,按井控作业不同,可分为一级井控,二级井控,三级井控。

4、井控的内容包括:保持井内液柱压力平衡地层压力和这种平衡破坏后重建井内压力平衡以及井喷失控后的正确处理。

5、平衡压力钻井的优点是钻速快、消除压差卡钻、解放和保护油气层。 6、当井底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时,就会发生井漏。

7、发生溢流后及时关井的目的是防止地层流体继续侵入井内,使关井套压值较小,有利于安全压井。 8、钻井液受到油气侵时密度下降,粘度、切力升高。 9、在静止状态下,井底压力等于环形空间静液压力。 10、井控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及时发现溢流、迅速关井。

11、侵入井内的地层流体越多,关井后的套压就越高,如果关井后套压不断上升,说明侵入井内的地层流体为气体。

12、发生井喷时要全力关井,避免钻具和岩块冲击井口,防止撞击产生火花引起着火。 13、在关井情况下,气柱滑脱上升时,井口套压会不断上升,井底压力会不断上升。 14、当气侵关井后,天然气到达井口时,作用于井底的压力达到最大。 15、当井底压差增大时,机械钻速下降。

16、一旦发生溢流或井喷,可通过节流压井管汇循环出被侵污的钻井液或泵入重钻井液压井,同时可利用节流管汇控制一定的井口回压。

17、关井后当立管压力为零、套管压力不为零时,说明钻柱内的钻井液液柱压力仍能平衡地层压力;当立管压力和套管压力都不为零时,说明钻井液液柱压力不能平衡地层压力。 18、在起钻过程中,抽汲作用严重时易导致井喷。

19、抽汲压力随井眼与钻具的间隙减小而增大,随钻井液的粘度、切力的增加而增加。 20、溢流是由于井内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时,地层流体流入井内而产生的。 21、司钻法压井时,第一循环周泵入原钻井液,第二循环周泵入压井液。

22、近平衡压力钻井时,钻井液密度的确定是以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为基数,再加上一个附加值。对于油、水井:附加值为0.05~0.10g/cm3;气井:附加值为0.07~0.15 g/cm3。 23、软关井是在节流管汇开通的情况下关闭防喷器,然后再关节流阀的关井方法。 24、硬关井是在节流管汇全部关闭的情况下关闭防喷器的关井方法。 25、当钻井液密度过高时,容易发生井漏。

26、钻井液受油、气侵后,密度下降,粘度、切力升高,泥饼松散。 27、通常人们把关井立管压力作为判断地层压力或井底压力的依据。 28、钻进时,井底压差减小,机械钻速加快。

29、钻井液的粘度、切力越高,开泵排量越大,开泵越猛,环形空间间隙越小,则开泵激动压力值越高。 30、在关井情况下,当气体上升至井口时,井底、井口和井筒各处的压力达到最大。 31、气侵对浅井液柱压力的影响程度比深井大。

32、压井时,通过调节节流阀维持一定的套压,将井底压力变化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33、发生溢流关井后,关井套压通常比关井立压大。 34、气柱在上升过程中,气柱上面的液柱压力逐渐减小。

2

35、气体以气泡形式侵入钻井液后,环空气侵钻井液的密度是随井深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36、关井后5~20分钟在地面记录的关井立管压力才能真实反映地层压力。 37、井底常压法有司钻法、工程师法、循环加重法。

38、为了防止关井情况下,侵入井内的气柱对井内产生过大的压力,必要时可通过节流阀适当放压。 39、空井时,发现井口有钻井液外溢,说明发生了溢流。

40、下钻时,返出的钻井液体积大于下入钻具的体积说明发生了溢流。 41、发现溢流时,应及时、果断关井,同时又不能压裂地层。 42、钻井现场,一般每起 3 柱钻杆或每起 1 柱钻铤灌满一次钻井液。

43、压井排量一般为正常钻进排量的1/2~1/3,相应的泵压大约减小到正常值的1/9~1/4。 44、井底压力主要包括钻井液静液压力、抽汲压力、激动压力、环空流动阻力。 45、正常循环时,井底压力等于环形空间静液压力+环形空间压力损失。 46、起钻时,井底压力等于环空静液压力-抽汲压力。 47、下钻时,井底压力等于环空静液压力+激动压力。 48、空井时,井底压力等于环空静液压力。

49、关井时,井底压力等于环空静液压力+井口回压+气侵附加压力。

50、一般情况下,合理的钻井液密度是根据地层孔隙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来确定的。

51、在司钻法第一循环周首先要保持压井排量不变,然后要调节节流阀使立管压力始终等于初始循环立管压力不变,如果立管压力小于初始循环立管压力时,则关小节流阀。

52、对于地层因素造成的井塌,可以提高钻井液密度以更高的液柱压力来平衡岩石侧压力。 53、用司钻法压井时,排污彻底的标准是排污循环结束后,关井立管压力=关井套管压力。 54、做地层破裂压力试验完毕后,应先开节流阀泄压,严禁在高压下开防喷器。

55、地层中孔隙压力的大小对破裂压力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地层的孔隙压力越大,破裂压力越高。 56、在调整井的钻井中,钻开油气层前,必须首先停止注水并泄压后才能钻开油气层。

57、防喷器放喷管线应接出井场外,其长度不少于75米,直径不小于127毫米(5寸),拐弯夹角不小于120度。

58、闸板防喷器手动锁紧装置只能关闭闸板,不能打开闸板。 59、当发生溢流关井时,应先关环形防喷器,再关闸板防喷器。 60、闸板防喷器可换装全封、半封、剪切和变径四种类型的闸板。 61、远程台应摆放在面对钻台左前方,离井口距离大于25米。

62、一旦发生溢流或井喷,可通过节流压井管汇循环出受侵的钻井液或泵入重钻井液压井,同时可利用节流管汇控制一定的井口压力。

63、半封闸板的尺寸必须与所用管柱尺寸相对应。

64、目前我国液压防喷器压力级别分为14MPa、21 MPa、35 MPa、70 MPa、和105 MPa五个等级。 65、远程控制台的电源线应从发电房单独接出并控制。

66、放喷管线每隔10~15米用水泥基墩与地脚螺栓或地锚固定。 67、当液控系统失效时,闸板防喷器可利用手动锁紧装置进行关井。 68、闸板防喷器在封井状态下,可用适当打开节流阀的办法泄降套压。

3

69、节流压井管汇的额定工作压力,应与防喷器的额定工作压力相匹配。 70、气控液型的控制系统中,司钻控制台是用气压来控制防喷器开关的。 71、环形防喷器液控油压一般不超过10.5MPa。

72、液压闸板防喷器活塞杆与侧门腔之间的密封是双向密封。

73、当液压失效采用手动关闭闸板防喷器时,远控台上的三位四通换向阀应处于关位。 74、控制系统中的储能器预充的是氮气,充气压力为7±0.7MPa。 75、安装防喷器时,天车、转盘及防喷器三者中心偏差应小于10毫米。

76、当用10.5MPa的正常油压无法推动闸板封井,此时应将三位四通阀处于关位,旁通阀处于开位实现封井。 77、手动平板阀的密封特点是浮动密封,因此使用时,关到底后应回旋1/4~1/2圈。 78、旋转液压闸板防喷器的侧门时,油路应泄压。

79、闸板防喷器利用液压能够在3~8s内实现关井。环形防喷器利用液压能够在30s以内实现关井。 81、2FZ35-21:双闸板防喷器,通径尺寸346毫米,额定工作压力21兆帕。 82、FH35-35:环形防喷器,通径尺寸346毫米,额定工作压力35兆帕。 1、井喷的危害?

答:(1)打乱全面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全局生产。 (2)使钻井事故复杂化。

(3)井喷失控极易引起火灾和地层塌陷,影响周围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造成环境污染。 (4)伤害油气层,破坏地下油气资源。

(5)造成机毁人亡和油气井报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6)涉及面广,在国际、国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人们根据井涌的规模和采取的控制方法的不同,可把井控工作分为哪几级? 答:可化分为三级:即初级井控、二级井控和三级井控。 3、下钻时发生溢流有何显示?

答:(1)返出的钻井液体积大于下入钻具体积。(2)停止下放立柱时,井眼内仍外溢钻井液。 4、起钻时发生溢流有何显示?

答:(1)灌入井内的钻井液体积小于起出钻柱的体积。(2)停止起钻,出口管外溢钻井液。(3)钻井液灌不进井内,循环罐液面不减少或者升高。 5、溢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起钻时,未及时往井内灌满钻井液。(2)过大的抽汲压力。(3)钻井液密度不够。(4)循环漏失。(5)地层压力异常。

6、钻进时溢流的直接显示是哪些?

答:(1)循环罐钻井液面有升高的现象。(2)出口管钻井液流速增加。(3)停泵后出口管钻井液外溢。(4)钻井液性能发生变化。如:a.井内返出的钻井液中有油花、气泡、硫化氢味;b.钻井液密度下降;c.钻井液粘度、切力的变化。

7、空井时发生溢流有何显示?

答:(1)出口管外溢钻井液。(2)循环罐液面升高。 8、简述钻进过程中的关井程序。

4

答:(1)发信号;(2)停转盘(顶部驱动钻机,停止钻进);(3)抢提方钻杆出转盘面,扣吊卡,停泵;(4)开4号平板阀;

(5)关防喷器;(6)关节流阀,试关井;(7)看关井立管压力,套管压力及钻井液增量。 9、简述起下钻杆过程中的关井程序。

答:(1)发信号;(2)停止起下钻作业;(3)抢装钻具内防喷器(顶部驱动钻机,抢接顶驱);(4)开4号平板阀;

(5)关防喷器;(6)关节流阀,试关井;(7)看关井立管压力,套管压力及钻井液增量(接方钻杆)。 10、简述起下钻铤发生溢流关井程序。

答:(1)发信号;(2)停止起下钻作业;(3)抢下钻杆或接防喷单根(顶部驱动钻机,抢接顶驱或防喷单根); (4)开4号平板阀;(5)关防喷器;(6)关节流阀,试关井;(7)看关井立管压力,套管压力及钻井液增量(接方钻杆)。

11、简述空井发生溢流时的关井程序。

答:(1)发信号;(2)停止其它作业;(3)抢下钻杆装钻具内防喷器(顶部驱动钻机,抢下钻杆接顶驱或装钻具防喷器);

(4)开4号平板阀;(5)关防喷器;(6)关节流阀,试关井;(7)看关井立管压力,关井套管压力及钻井液增量(接方钻杆)。

12、果断迅速关井有哪些优点?

答:(1)制止地层流体继续进入井内,及时控制住井口;(2)保持井内有尽可能多的钻井液,使关井后的套压值较小;

(3)可较准确地确定地层压力和压井钻井液密度;(4)使压井时的套压值较小,有利于实现安全压井。 13、长期关井时的放压方法有几种?

答:有两种:一种是立管压力法;另一种是套管压力法。 14、硬关井与软关井的不同是什么?

答:这两种方法的唯一不同点是:软关井是在开通节流管汇的情况下关闭防喷器,硬关井是在节流管汇关闭的情况下关闭防喷器。 15、硬关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硬关井的优点是:发现井涌后,只让少量的地层流体流入井内。井涌量越小,压井作业越容易。 缺点是:水击效应大,要冒过大压力加于薄弱地层上的风险,增加地层压裂的危险,容易引起地下井喷。 16、软关井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软关井的优点是:关井过程中,可防止水击效应作用于井口装置,可试关井。软关井的缺点是:操作时间长,从发现气侵到关井,会有更多的地层流体进入井内。 17、井底压差大的危害有哪些? 答:有下列危害:

(1)堵塞油气层的缝隙。(2)对油、气流产生“水锁效应”。(3)油气层中泥质吸水膨胀,堵塞油、气通道。 (4)降低机械钻速。(5)易造成粘附卡钻。(6)易发生井漏。 18、近平衡钻井的优点是什么?

答:(1)避免堵塞油气缝隙,有利于发现与保护油气层。(2)提高机械钻速。(3)防止粘附卡钻。(4)防止井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8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