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城总体规划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3 16: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枞阳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市正东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与安庆市区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两市隔江相望。县城位于枞阳县域西南部。京台高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而过,沿安(庆)合(肥)公路距合肥市185公里,沿长江到芜湖、南京、上海分别为204公里、300公里、692公里,到九江、武汉各为164公里、433公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及规划铜池城市组群和安庆大都市区的重要成员。

二、行政区划

全县辖22个乡(镇)(14个镇、8个乡):枞阳镇、??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会宫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雨坛乡,总面积面积为1808平方公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969042人,其中非农人口110219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838712人,十年共增加80761人,增长10.7%,年平均增长1.02%。全县户籍人口为980249人,十年共增加22114人,增长2.3%,年平均增长0.23%。

三、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枞阳县位于扬(州)--铜(陵)断裂带与宿(松)--枞(阳)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即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县境内断裂带纵横交错,近南北方向最为发育;火山机体(构造)密集,古火山口遍布。县城境内倚山滨江怀湖,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腹部低洼。自南向北呈平原-丘陵-山地三级阶地,构成五个构造地形区域,即沿江平原,西部丘陵,

中部丘陵,西北部岗地和东北部低山地。境内无高大山脉,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鳌山、浮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为最高。

水文条件。枞阳县属长江流域,长江流经县域78公里。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境内陈瑶湖、白荡湖、菜子湖和“两赛”(神灵赛、羹脍赛两湖)4个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2公里,总水面达42000公顷。县境水文特征是:年径流量大、变幅大和侵蚀性模数较大。年平均径流量9.33亿立方米,不包括江面和江岸8.1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516毫米,丰水年为948毫米,枯水年仅244毫米,相差704毫米,比值为3.9;且冬春季较小,夏季较大,汛期占全年的60~70%。年均径流深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沿江地区与菜子湖畔为470毫米,中部地区为500毫米,西北部为510毫米,东北部为700毫米以上;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洲圩区为431毫米,丘陵区为521毫米,低山区为698毫米。

气象气候。枞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月平均最高气温值为21.0℃,月平均最低气温值13.6℃。全县年平均降水量1435.5mm,降水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县域主导风向以东到东南风为主,其次是西到西北风,年平均风速每秒3.2米。枞阳县的无霜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51天。

旅游资源。 历史上浮山名鼎中外。浮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县境白荡湖畔,距县城30公里,是我国三十六洞天之一,属安徽省五大名山之列。浮山主峰海拔160.3米,山体三面环水,颇具海岛风光。浮山乃千年佛教圣地,千古大师、名流在此提诗作画、刻石留名,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浮山是座活火山,几度火山爆发,有一定的地质、地理学价值。近年来,随着浮山旅游区的建设、开发,慕名来游者日益增多,年接待旅客逾万人次。此外县内还有白云岩、青山石屋寺、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望龙庵等自然和文化景观。

农林物产资源。枞阳县气候资源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为多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宗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大豆。畜牧品种有牛、羊、猪、兔等数十种。水生动物近百种。野生动植物以及繁花絮草难于数计。全县已知中草药有780种,归属252科,其中有珍珠、蟾酥、穿山甲、

龙花、皖贝、灵猫等名贵(紧缺)药品20余种。南沙参、丹参、苦参、苍术、虎杖等50多种系大宗主要品种。

土地资源。枞阳县土地总面积约180800公顷。土地利用构成基本是两山、三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面积5961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97%。其中水田41167.0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9.1%,旱地13257.77公顷,占22.2%。园地、牧用地面积3497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4%,主要是水果、茶园和桑园。林地面积33526.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林地中以有林地为主。牧草地面积61.34公顷,基本为天然良田。水面面积54924.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4%。建设用地19882.46公顷,占总面积 10.99%。未利用土地11400.69公顷,占总面积6.3%。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85个土种。土壤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西北部为黄棕壤,沿江洲区以褐沙土、灰潮土为主。

矿产资源。枞阳县濒临长江,地处庐枞火山岩盆地及其边缘,良好的含矿地层使得县境内蕴藏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有铜、铁、金、铀、明矾石、重晶石、煤、泥煤、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石灰石、大理石为特大型矿床。小型矿床有8个,即铜矿5个,铁矿1个,金矿1个,明矾石矿1个,其余30多处为矿点。此外,境内还蕴藏着天然气和锆石砂矿。

五、历史沿革

枞阳,夏、商属扬州之城,西周封为宗子国,春秋为群舒之地,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东汉并入舒,隶庐江郡。三国属吴庐江郡,西晋属庐江郡,东晋属豫州晋熙郡,南朝属庐江郡。隋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桐城县,并沿用至中华民国。民国36年(1947年)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县府所在地从汤沟迁至枞阳镇,并更名为枞阳县。枞阳县乡镇区划调整2005年全县共调整了10个乡镇,即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

制并入义津镇。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减幅为18.5%。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2010年8月16日,经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会宫乡”正式改为“会宫镇”。目前全县辖14个镇8个乡。

六、社会经济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15%、15.8%、51%、39.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431 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0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9.8:35.9:34.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0.1:54.6:25.3。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217家,工业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建材、造船、纺织、汽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加工、采掘业等六大产业为主。产配套产业渐成体系,产业链条正在完善,集群特色日益显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全面起步并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4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1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科教、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取得较大的进步。

七、城乡建设

县城规划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十一五”以来,依据县城总体规划,陆续编制了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编制了银塘新区、蒲洲新区控规以及排水、消防、供电等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两湖”(连城湖、羹脍赛湖)和滨江新区控规。加强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编制了莲花湖公园、幕旗山公园修建性详规并组织实施。县城按照“东进北扩,扇形发展”的建设方向,不断加

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期以来,以银塘新区为重点,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相继建成金山西路、渡江北路、银塘路、东湖路、连城路、旗山路,形成新区“ 田 ”字型道路骨架。建成了银塘东路、浮山路、城北出口路工程,县城滨江新区主干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新区内连外通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新区给水、排水、绿化、灯饰及电力、电信等工程已初步完成配套。“十一五”期间,县城建设投入资金达3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2010年底,县城建城区面积达14.1km2,常住人口达13.8万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7.5km2,6万人。

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完成了乡镇总体规划修编,村庄布点规划和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县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小城镇建设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0多亿元。在全县沿路集镇广泛开展了“一隔五化”工程,道路硬化率达80%,集镇绿化率达30%,新增路灯2000余盏,全县沿交通干线集镇都实施了亮化工程。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2010年度,全县城镇化率达36.8%,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修编的背景

(一)国家及区域格局重组对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程呈现出精彩的空间布局步骤。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温饱问题、小康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正在向第三步目标迈进。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及布局格局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凭借其集聚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经济核心地区和增长极。区域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已经出现了从“单极突进”

到几大区域“多轮驱动”转变的新局面,已经实施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四大战略。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崛起规划,要求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产业定位,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力度。全国传统三驾马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逐步向四极演化。形成市场主导下的四大经济板块,即华北板块、华东板块、华南板块和西南板块。在在四大板块中,华东板块具有面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力,安徽正逐渐融入华东经济板块,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将进一步加强,并可能成为华东板块中重要的产业基地。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这些政策促进了示范区规划的实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成员,枞阳县市应积极利用相关政策,加强泛长三角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功能。

(二)国家、省、县“十二五”规划给枞阳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枞阳县“十二五”提出以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线,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枞阳。根据国家、安徽省、安庆市乃至枞阳县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如何在空间上更好的

加以应对,是本轮总体规划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成为枞阳县新时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强化“双轮驱动”、坚持“四个发展”、走出“六条新路”、建设“三个强省”等新理念、新部署。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安徽将“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等“六条新路”,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等“三个强省”。枞阳县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厚,本轮规划应在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政策指引下,落实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部署,着力实施建设美好枞阳战略。

(四)相关上位规划对枞阳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的要求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全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近期“一圈一带一群”,远期“两圈两带一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沿江城市带规划指引:形成以芜马都市圈为核心,安庆都市区、铜池城市组群和滁州增长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镇空间结构,依托沿江城镇轴推动沿江城镇空间的连绵发展,支持沿江七市集中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开发园区扩区升级,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鼓励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综合运输通道,有序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港口建设。

枞阳县主要位于沿江城市带地区。位于安庆都市区与铜池城市组群的之间,区位优势明显。枞阳城市人口规模:人口20-50万人,属于安庆人口快速增长地区。枞阳规划指引:枞阳县应重点关注与安庆中心城区的功能关系,关注浮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沿江区域空间保护与管制要求,加强与铜陵、池州的跨江联动发展。

2 安庆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要求

安庆市编制的总体规划,对枞阳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内容: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圈两带一轴”。以安庆城区为核心的大安庆中心都市

区(大宜城),包括安庆中心城区、枞阳县城、怀宁县城、海口镇、皖河农场和月山镇等。

枞阳城市发展定位:大安庆中心都市区东部的工业扩散基地,合铜高速公路上新的区域增长中心;依托安庆,互动发展;加快产业开发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与官埠桥镇的空间整合和协调。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安庆市区的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0%。县域人口86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口10-30万人,约27万人,城镇化水平55%。 (五)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成为新时期枞阳发展的重要要求

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应是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各类重大关系”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我国正面临着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减少城乡矛盾,促进城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更加强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枞阳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变化时期,也面临城乡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关注民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需要规划通过发展单元的组织划分将这些政策和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到规划各项内容中。

(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带来枞阳县空间布局带动较大影响。 随着江北高速、枞阳至池州高速公路的建设(池枞长江大桥2011年开工建设,北段接线尚需统筹协调),同时九华山机场2007年正式启动,预计2012年年底实现通航,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对枞阳县域城镇体系和中心城区的发展、用地布局带来重大影响,区域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之间的联系以及市域空间格局需进一步统筹考虑。

二、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一)前版本规划回顾

枞阳县城总体规划曾于1983年和1993年分别编制,两版本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历史发展中均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城市框架雏形。

1、1983年版本总规要点回顾 规划简介:

规划期限为近期1983-1990年;远期1990-2000年。

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浮山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以地方性的船舶制造业和农副渔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活跃、风景秀丽的县城。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3万人,用地2.77平方公里;远期人口4.5万人,用地3.86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北为主,在莲花湖北岸形成新区。

用地组织:

镇中心外移至莲花湖新区,在枞阳中学以北地区形成新的镇中心。规划四个工业区:柴油机厂区、内河港口区、下枞阳工业区、幕旗山北坡工业区;居住用地在老城基础上,新规划月儿湖、镇中心、小桥圩三个居住区;文教卫用地基本就地扩建,远期在镇中心新建大会堂和体育场各一座;商贸服务利用正大街的原有基础,城市发展后,在陆家湾附近集中安排一些商业网点和文化福利设施,形成面向下枞阳地区、沿江码头区的服务中心。

城市道路:

规划将北街、环城北路、环城西路、正大街、枞川堤、江堤、幕旗路(远期)作为城市交通性外环干道;南街、湖滨西路联系环的南北、兼有贯通交通作用,形成以两个小环组成一个大环的环状道路网结构。远期改枞阳南街、湖滨西路、东环路为生活性干道。

2、1993年版总体规划 规划简介:

规划期限为近期1993-2000年;远期2001-2010年。

城市性质:枞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综合性工贸城市,浮山风景旅游区的休疗养服务基地。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7万人,用地6.3平方公里;远期人口11-12万人,用地9.8平方公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下枞阳,向东及沿江为主,上枞阳向北发展部分用地。远景用地发展方向为上枞阳向西的团结圩。

用地组织:

县城的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下枞阳的向阳工业小区和沿江工业小区,上枞阳发展无污染且能为休疗养基地的职能服务的工业;旧城内居住用地统一改造,上枞阳向北发展新居住用地,下枞阳居住用地以为生产配套为主;迁建县委、县政府至湖滨路中段路北;文教卫用地基本保留,在下枞阳开辟一块教育、科研、医疗用地;在县政府新址以北和下枞阳各开辟体育设施用地;规划九处集贸市场;上枞阳商贸服务用地主要位于湖滨路、正大街、渡江路南段,凤凰山路两侧;下枞阳商业服务用地集中在长江路两侧,形成下枞阳组团中心。

城市道路:

规划建设以通宜路、渡江路、羹脍赛路和石龙路组成的外环路连接各条公路,在渡江路和连城路交口东北处设客车汽车站,辟凤凰山路为商业步行街;老汽车站改建为县城中心市场。

(二)2002版总体规划要点

1.城市发展目标

以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逐步把枞阳这个桐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地区建设成

第四章 枞阳城市发展总体目标与战略

一、枞阳县区域中地位比较分析

(一)在全省社会经济地位——人口大县,经济偏弱,增速较快

2010年安徽省的GDP总量达到12359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比2009年增长约14.6%。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GDP总量从6112亿元增长到12359亿元,约翻一番。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从2006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2.83%。安徽省GDP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基本保持不变,略微有所上升,从全国2005第15位上升到2010年14位。但自2008年开始,安徽省的GDP年增长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增长率排名有很大提升,排名从2007年的第21位上升至全国第12位。但从人均指标情况看,各项指标普遍偏低。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0888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575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中仅排名第26位。

从枞阳县在全省的地位看(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全省共61个县),2010年人口在全省县级市中排18位,经济总量(GDP120.5)排14位,人均GDP(12431元)排33位,财政收入(50936万元)排第24位,人均工业增加值3966元(2007年数据)排2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399元)排52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9元)排45位。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增速较快,“十一五”期间GDP平均增速为15%,高于全省GDP平均增速(13.5%)。

枞阳县人口规模在安徽省内排名

县/市 临泉县 霍邱县 颍上县 太和县 阜南县 利辛县 涡阳县 总人口(万人) 210.23 175.83 164.57 164.48 160.95 151.60 146.95 排 名 1 2 3 4 5 6 7 无为县 萧 县 寿 县 怀远县 蒙城县 灵璧县 庐江县 肥东县 濉溪县 舒城县 枞阳县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

141.32 136.15 134.69 133.63 131.08 121.21 117.37 109.27 108.72 99.9 96.9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在安庆八市县地位——总量靠前,人均靠后

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单位:万元)450000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元)900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700000600000500000工业增加值比较(单位:万元)财政收入(地方)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桐城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工业增加值

2010年安庆市县相关指标对比图

与安庆市辖下的八个县(市)相比较,枞阳县是人口第一大县。从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总额、工业增加值等总量指标看,基本上处于前三位,工业增加值和GDP处于第二位,通过与上轮总体规划2000年数据相比,有些位次还有所前移。但人均指标偏后。

桐城市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岳西县 人均GDP 17815 16236 12431 13335 9967 10970 9124 11299 人均财政收人均工业增农民人均纯人均消费品入 加值 收入 零售总额 993.45 74758 7149.31 5130.76 1143.82 79173 6345.92 4828.30 525.45 50936 4398.62 3299.49 499.08 29138 3989.14 4669.84 307.35 17343 3853.57 3351.28 330.37 27344 4489.24 3308.38 319.41 20017 4347.47 3219.53 419.11 16886 3600.00 3040.50 (三)在皖江沿线地位:与皖江东部县差距明显,处于铜陵市辐射范围

与皖江沿线GDP相比,尚不能完全显现枞阳发展较为落后。如果从人均指标看,沿江东部的县相关指标明显高于西部的县,南岸高于北岸,枞阳县与东部沿江县域社会经济差距比较明显。

枞阳县 怀宁县 宿松县 GDP (亿元) 120.5 112.38 90.80 人均GDP(元) 12431 16236 10970 人均财政收入 (元) 525.45 1143.82 330.37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4399 6346 4490 望江县 东至县 铜陵县 无为县 繁昌县 当涂县 和县 57.18 70.21 74.61 219.24 108.32 189.41 87.24 9124 12892 25628 15392 38749 29089 13180 319.41 850.6 2261.7 711 3390.13 1764.65 741.04 4347 5837 7113 6193 7996 9213 6933 (四)与全省一类先进县地位比较:综合实力偏弱,追赶任务艰巨

根据省政府《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要求,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县域分类考核工作。2010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有一类县: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属于全省21个先进县范畴。通过与先进县社会经济考核指标进行比较,枞阳县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超过了部分县市,但从整体综合考核指标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职工平均工资、人均财政收入等诸多方面与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见以下图表)。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职工平均额(万元) 工资(元) 211112 40006 367903 33432 268653 40389 341954 31601 346460 38798 358202 39490 287130 36308 319842 29157

县名

繁昌县 肥西县 芜湖县 天长市 当涂县 宁国市 广德县 枞阳县

人均生产总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值(元)

38749 108.32

30581 274.82

29831 103

23263 147.01

29089 189.41

33728 130.14

19386 99.34

12431 120.5 人均财政收

入(元) 3390.13 1480.79 2454.87 1452.07 1764.65 3149.04 1419.17 525.45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02502001501005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人均工业增加值(元,2007年)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繁昌县肥西县芜湖县天长市当涂县宁国市广德县枞阳县

平等交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道路。

(四)品质提升战略。

打造坚持文化强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圈、浮山文化圈;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和各级部门规划中;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对枞阳一些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建设生态强县。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育林,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面积;组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加强全县湿地保护和利用;加强环境执法和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注重特色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有机绿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努力深化生态认识,提升生活品质。积极开展生态品牌创建。

第五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镇体系现状

(一)县域城镇人口分布现状分析

2005年3月实施枞阳县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全县共调整了10个乡镇,即将原石矶镇整建制并入枞阳镇,原仪山乡整建制并入汤沟镇,原老湾乡整建制并入老洲镇,原后方乡整建制并入横埠镇,原杨湾乡整建制并入义津镇。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7个调整为22个(其中乡9个,镇13个)。乡镇平均面积由67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43479人,中心集镇平均人口达8.6万人。比较有利于资源合理化配置。2010年会宫乡调整为会宫镇,全县辖镇14个镇8个乡。

1、县域人口现状

2010年枞阳县域户籍人口总数为96.902万人(资料来源:县统计局),其中枞阳镇户籍总人口为9.86万人。近十年来,县域户籍总人口的增长比较稳定,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小。2010年枞阳县总户数为279562户,人口总数为96.902万人,与2001年的95.74万人相比,增长1.16万人。2000年以来,人口增长更加缓慢,从总体上看,人口增长趋势比较稳定。

枞阳县2001-2010年人口变化曲线图

2、现状人口密度分析

2011年枞阳县各乡镇人口密度分布情况表

乡镇名称 枞阳县 铁铜乡 凤仪乡 长沙乡 钱铺乡 金社乡 白梅乡 白湖乡 雨坛乡 会宫镇 枞阳镇 山山镇 汤沟镇 老洲镇 陈瑶湖镇 周潭镇 横埠镇 项铺镇 官埠桥镇 浮山镇 义津镇 钱桥镇 麒麟镇 户数 279562 3222 2588 2269 8101 12619 6921 11406 8815 12794 27927 14582 26972 19784 14628 13472 22948 8816 11387 6430 14292 18175 11414 合计(万人) 非农人口(万人) 96.9 1.14 8.00 6.54 2.94 4.35 2.34 4.04 3.03 4.54 9.86 5.03 9.20 7.37 5.02 4.53 7.56 2.90 4.13 2.12 5.33 5.70 4.33 11.02 0.04 0.03 0.03 0.14 0.17 0.11 0.17 0.12 0.23 5.97 0.48 0.83 0.39 0.22 0.24 0..50 0.20 0.17 0.10 0.36 0.30 0.28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533 479 166 221 645 545 374 837 278 514 777 583 699 514 662 392 353 424 479 711 442 612 47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县域各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性较大,县域的平均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的为枞阳镇为777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凤仪乡为166人/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镇经济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枞阳县统计年鉴(2010年)显示,枞阳县2010 年实现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120.50亿元,从数据分析可得出,从枞阳县域地区的GDP 总额、人均GDP、地均GDP上对县域城镇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县域城镇中的GDP 总额较大的城镇依

次是枞阳镇、横埠镇、汤沟镇、官埠桥镇,人均GDP 中较大的城镇依次是枞阳镇、横埠镇、老洲镇,地均GDP中较大的依次是枞阳镇、横埠镇、周潭镇、官埠桥镇。

枞阳县域各城镇社会经济分析表

乡镇名称 钱铺乡 陈瑶湖镇 官埠桥镇 会宫镇 枞阳镇 汤沟镇 横埠镇 老洲镇 义津镇 白湖乡 周潭镇 浮山镇 OU山镇 钱桥镇 麒麟镇 项铺镇 金社乡 白梅乡 雨坛乡 长沙乡 铁铜乡 凤仪乡 总人口(万人) 2.95 5.02 4.13 4.54 9.86 9.20 7.56 7.37 5.33 4.03 4.53 2.12 5.03 5.70 4.33 2.90 4.35 2.33 3.02 0.65 1.14 0.80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29.48 75.81 86.26 88.40 126.89 131.70 214.06 143.34 120.50 48.21 115.60 29.82 86.27 93.15 91.77 68.28 79.79 62.42 108.77 29.60 23.84 48.20 工农产值(万元) 110261 141621 93881 105720 53347 62710 57148 84453 51104 75085 89645 48982 38144 51966 50356 34898 50097 33196 23980 3228 2046 3345 人均产值(万元/人) 37435 28217 22720 23266 5410 6811 7562 11462 9594 18606 19780 23102 7583 9115 11625 12054 11520 14220 7930 4934 1792 4181 地均产值(万元/平方公里) 3739 1868 1088 1195 420 476 267 589 424 1557 775 1642 442 557 548 511 627 531 220 109 85 69 (三)县域城镇化水平分析

2010年县域户籍人口96.9万人。总户数279562户,人户比为3.5,其中枞阳镇户籍人口9.86万人,总户数27927,人户比3.5。全县户籍非农业人口1102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2010年枞阳县城镇人口总数为35.65万人,城镇化率为37.3%。

枞阳县各镇人口状况

城镇名称 枞阳镇 汤沟镇 义津镇 麒麟镇 项铺镇 浮山镇 横埠镇 周潭镇 钱桥镇 老洲镇 陈瑶湖镇 官埠桥镇 会宫镇 2010全镇总人口(万人) 2010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比例(%) 9.86 9.20 5.33 4.33 2.89 2.12 7.56 4.53 5.03 5.70 7.37 5.02 4.13 4.54

注:以上未包括一些乡的集镇人口,

8.13 3.33 1.60 1.63 1.23 0.45 3.60 1.31 2.40 1.51 2.30 1.18 0.88 1.7 84.4 36.2 30.0 37.6 42.5 22.2 47.6 28.9 45.7 26.5 31.2 23.5 22.6 37 (四)城镇体系现状特征分析

1、等级规模结构特征

枞阳县2010年城镇总人口为35.65万人。共有建制镇14个,其中规模大于5万的1个,3-5万人的2个,1-3万人的7个,1万人以下的3个。

县域首位城镇为县城,总人口为13.8万人,占县域常住人口(83万人)的17%,说明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还有待于加强。

城镇体系规模表

规模 5万人以上 3-5万人 1-3万人

数目 1 2 7

城镇名称 枞阳镇 汤沟镇、横埠镇

会宫镇、麒麟镇、陈瑶湖镇、老洲镇、周潭镇、钱桥镇、

义津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