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方马克思主义_思潮综述

更新时间:2023-07-20 12: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收稿日期:2006-12-17

作者简介:王 娅(1975-),女,安徽固镇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综述

王 娅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 要:20世纪,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人类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先后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思潮和派别。其中与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全面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了现代国际性思潮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研究这一思潮,对21世纪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7)01-0014-02

20世纪,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人类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先后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思潮和派别,其中与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全面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了现代国际性思潮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研究这股思潮,对21世纪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将主要从这一思潮形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内涵不断扩展的状况来加以综述,以求对这一思潮概况的整体把握,并反思这一思潮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中的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最早开始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遭受挫折,西欧工人运动进入低潮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当时,一批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要求总结经验教训,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并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匈牙利著名思想家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

意识》(1923年)、德国思想家柯尔施的《马克思主

义与哲学》(1923年)和稍后出现的葛兰西的《狱中

札记》,就是试图进行这种总结和探讨的成果,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版,是这一思潮开始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正式出现,却是在柯尔施1930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题的现状———一篇反批评》中,该文多次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西欧马克思主义”这个名称,并对列宁主义或“俄国的马克思

主义”提出比较激烈的批评。柯尔施当时所说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指20年代的以卢卡奇和他自己所代表的思想倾向,即,“既不同于第二国际的‘科学社会主义’,又不同于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而是以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新马克

思主义’”[1]

。总之,最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欧洲革命受挫原因的总结和探索,既有创新、进取的一面,又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失误和偏离,它的代表人物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是不成熟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与动力。一方面,1932年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初次发表,为其提供了可供利用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一系列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所提出的问题,迫切要求理论的分析和解答。比如,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主义一度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与复活;50年代中期以后,斯大林个人崇拜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受到尖锐批评,等等。所有这些事件和问题,都推动着西方部分学者重新探索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出现了众多派别,涌现了大量著作,也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了一定的变化:

1955年,法国的梅劳?庞蒂在其著作《辩证法的历险》中所分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影响下,在西方出

4

1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总第85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 .1,2007(Su m,85)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

现的从人本主义和社会历史批判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他在文中强调并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对抗,这与当时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个人迷信,反对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寻求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途径的现实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50-60年代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盛也多缘由于此。比如,马尔库塞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斯大林的幽灵》、卢卡奇晚年所写的《民主化的进程》等著作,都对“斯大林现象”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了哲学的和历史的分析。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批评苏联僵化的模式并强调自己的主张:第一,僵化的模式只重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忽视精神、文化建设,忽视群众心理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则强调总体性革命,重视文化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建设,关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僵化的模式只重必然性,忽视人的历史作用,过分强调集权和集中,忽视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过分强调专政,忽视民主与法制,使个人迷信、官僚主义滋长,他们主张民主建党,发动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第三,僵化的模式企图对外强制推行本国的经验,并实行霸权主义,他们则一直对霸权主义持严厉批评的态度,要求尊重各个民族的自主选择。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反对僵化模式,要求探索西方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是包含着积极、合理因素的,,在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不免有所偏颇,而且有时把僵化模式和斯大林错误的根源归之于列宁和列宁主义。

70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在1976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带有科学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派别也囊括了进来。7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潮被介绍到中国,就是按佩里?安德森所归纳的范围来叙述的。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主要包括早期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涵义和范围,是由最初所指少数几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到整个人本主义学派,后又囊括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派别,以至包括1968年巴黎“五月风暴”后新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马克思主义等派别。此外,人们比较习惯地称之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派别,由于一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学派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或者说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是属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系列的。

自80至9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虽已步入低谷,但有些研究者比较注重面向社会现实,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更加潜心于研究诸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等。有的研究者还把注视科学和社会的目光投向了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危机、后工业社会、女权主义、现代家庭,等等。还有些研究者进一步把本国、本民族的现实生活问题与人类全球性问题、人类未来的问题联系起来探究,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等新的派别。从注重阶级与革命到注重生态与全球问题,反映了时代主题的转换。

马克思主义本来是国际性的并最富于创造性的思潮,它的发展决不会呈单线的和直线的形式。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化,出现不同的发展线索或派别,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依据,也与20世纪特定的时代、历史条件密切相关。分化与多样性的进展,正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这从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从固定的“惟一正统”的观念出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采取一概排斥或基本否定的态度,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分清理论是非的基础上,重视这种思潮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考察和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不能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框架去判断,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应当从当代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分化的历史,结合国际社会主义实践和各民族的文化思想背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派别和代表人物,分别进行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最终解放人类,这也许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达到的共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是列宁主义,它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影响是难以否认的。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呢?可能是列宁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可能是一种更高的综合创新的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值得重视的,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密切注视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楠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1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813341

[责任编辑 胡述宝]

51

王 娅:“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综述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