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30 22: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1、疾病 :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

2、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

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 基础兽医学科 和 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和 死亡 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

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

5、1665年,英国人 罗伯特虎克 发明了 复合式显微镜 ,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

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

5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6、梗死 :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7、发绀: 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 二、单项选择

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 B ) A.外出血 B.出血 C.内出血 D.贫血 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 A ) A.充血 B.出血 C.内出血 D.血栓形成

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

A.充血 B.淤血 C.血肿 D.血栓形成

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 A ) A.贫血 B.淤血 C.出血 D.梗死

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 C ) A.血栓 B.梗死形成 C.血栓形成 D.梗死

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 A.血栓 B.梗死形成 C.血栓形成 D.梗死 三、填空题

1、充血是指 小动脉 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2、淤血是指静脉血液 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3、缺血是指 动脉官腔狭窄 或 完全闭塞 ,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的病理现象。

4、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血流不规则。(3)血液凝固性增高

5、梗死是指 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发生坏死的病理过程。

6、梗死根据颜色变化,可分为 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 和 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

7、栓塞是指血环血液中出现 不溶性的异常物质 ,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出血是指血液流出 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

9、出血可分为 动脉性充血 和 静脉性充血 。 四、判断题T T T F T

1、血栓形成是指机体内的心血管系统内,血液成分发生凝聚或凝固的过程。

2、淤血是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淤积在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内,使局部器官与组织静脉内血量增多的现象。 3、梗死是指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 4、贫血是指静脉血断流,使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 )

5、渗透性出血是指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通透性升高,红细胞渗透到血管外的现象。( ) 五、简答题

1、简述出血的病变特点。

⑴出血的种类:①动脉破裂性出血:血液呈鲜红色流速快,成喷射状。②静脉破裂性出血血液呈暗红色,流速较慢,呈线状或滴状流出。③毛细血管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血量少,在血组织或器官形成血点或血斑。⑵出血的部位:①皮下出血,出现血肿。②泌尿器官出血时,出现尿血。③肠胃出血:出现便血。④呼吸器官出血:出现咳血。⑤体腔出血出现腔出血。⑥有全身性出血倾向,出现出血性素质 2、简述肺淤血的病变特点

:⑴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⑵病变:1)肉眼 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淤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 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⑶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3、简述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眼观:1.体积稍肿大,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2.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液体3.慢性淤血伴随脂肪变性时,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网络花纹,称“槟榔肝”。 镜下:4.肝细胞萎缩,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血窦扩张,充满血液5.长期淤血时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4、简述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内皮细胞坏死脱落损伤→释放组织凝血因子→外源凝血系统被激活 ↓

内皮下胶原裸露→易于血小板粘集}→凝血活性↑ ↓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 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是血流缓慢,旋涡形成。 1)血流正常时:“轴流”-有形成分在中间,血浆在周围。

2)血液缓慢产生旋涡时:“轴流”→“边流”,血小板靠近管壁→附壁;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冲走→局部凝血因子浓度↑;缺氧内皮细胞损伤。

3、血流性质的改变主要是血液的凝固性升高。见于严重创伤,产后以及大手术后,血栓形成较多见。 5、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

主要包括些小板的黏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

1) 首先血小板由轴流分离,黏附在受伤的血管壁→小丘状物,后析出和粘附过程不断,并混有白细胞和纤维蛋白。小丘增大并紧紧粘着在管壁上→白色血栓。(头部)

2) 白色血栓形成后→该处血流减慢,产生旋涡运动→血小板进一步大量析出,凝集→血小板小梁(珊瑚样),表面附着白细胞,小梁间的血流个更慢,局部凝血影子浓度升高→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形成,在小梁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网络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凝固过程)→形成红百白相间的混合血栓。(体部) 3) 混合血栓进一步增大,顺血流方向延伸→堵塞血管→其后部血液凝固→血栓。(尾部) 6、简述出血的病理变化。 破裂性出血

1.外出血:动脉出血时呈喷射状,颜色鲜红;静脉出血呈溢出状,颜色暗红。(呕血、咯血、便血、尿血)

2.内出血

??血肿:组织内的动脉破裂,呈包块样隆起。 ??积血:血液积于体腔内。(胸、腹腔,心包腔等) ??溢血:组织或器官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血肉模糊”。

渗出性出血

1.点状出血:针尖到针头大小或更大。常见于皮肤粘膜 ??淤点:直径不大于1mm的出血点。 ??淤斑:直径数毫米至10mm的出血病灶。

2.出血性浸润:出血呈弥漫性,浸润于组织内,呈片块状,暗红色。

3.线状(环状)出血:沿毛细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肠粘膜、气管粘膜出血。 4.出血性素质:全身各组织均有渗出性出血倾向时,称出血性素质。 出血的颜色与出血的时间长短有关。 7、简述贫血性梗死的病变。

贫血性梗死又称白血性梗死。眼观:1.梗死灶为灰白色,较干燥,坚实,初期突出,后期凹陷2.周围有充血,出血带3.切面形状与血管分布一致。镜下:1.坏死组织核溶解或破裂2.胞浆为红色凝固物3.组织结构轮廓保存,后期崩解为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8、简述出血性梗死的病变。 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特点:常见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血管吻合枝较丰富的器官,且存在淤血的情况。 ??眼观:梗死灶呈红色,切面黑红色,湿润,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 ??镜检:除组织坏死外,还见有大量散在分布的红细胞。 第二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一、定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它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填空题

1、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出血 、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 第三章 休克 一、名词解释

休克: 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二、填空题

1、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跳加速、脉搏细弱、可视粘膜苍白、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第四章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名词

1、变性: 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2、细胞肿胀: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3、坏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4、细胞凋亡: 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5、槟榔肝: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而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花条纹,故称槟榔肝。

6、虎斑心: 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内外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斑点,与正常暗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皮斑纹。

7、西米脾: 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8、气球样变: 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9、凋亡小体: 细胞凋亡时,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多个外有膜包裹、内容物不外泄的小体。

二、单项选择

1、细胞内出现大量的蛋白质颗粒的变性是( A )

A.颗粒变性 B.淀粉样变 C.脂肪变性 D.细胞肿胀 2、变性物质出现在细胞外的变性是( B )

A.颗粒变性 B.淀粉样变 C.脂肪变性 D.细胞肿胀 3、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D ) A.死亡 B.腐败 C.细胞凋亡 D.坏死 4、蜡样坏死为一种( A )

A.凝同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性坏死 D.湿性坏死 5、脂肪变性常发生的细胞是(B )

A.纤维细胞 B.肝细胞 C.浆细胞 D.血细胞 6、干酪样坏死为一种( A )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性坏死 D.湿性坏死

7、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称为( B ) A.脂肪变性 B.细胞肿胀 C.透明变性 D.淀粉样变 8、常发生于肝、肾、脾、淋巴结等器官的变性是( D ) A.颗粒变性 B.脂肪变性 C.水泡变性 D.淀粉样变 三、判断题T F F T T F T F F F F

1、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程序性死亡。( )

2、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因颗粒增多而肿大的细胞病变。( ) 3、坏死是指机体内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

4、虎斑心是指发生间质性心肌炎时,在红色的心肌背景上可见心肌内的灰黄色条纹病变区围绕心腔呈条纹状分布,外观如虎皮状。( )

5、脾脏肿大,坚实,脾小体呈白色半透明的高粱米大小,与煮熟的西米相似,西米脾。( ) 6、淀粉样变是指在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和组织间隙沉积大量的淀粉。( ) 7、变性是指间质细胞与组织损伤的一类形态学病理变化。( ) 8、槟榔肝是指肝细胞颗粒变性与淤血相间的一种病理变化。( ) 9、蜡样坏死是结缔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 10、坏疽组织眼观常呈暗红色。( )

11、细胞凋亡是一种病理条件下发生的细胞死亡。( ) 四、填空题

1、只在细胞内部出现的变性是指 颗粒变性 、水泡变性 、脂肪变性 。 2、在细胞内或间质均可出现的变性是 透明变性 。 3、仅在细胞外出现的变性是 淀粉样变性 。 4、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 死亡 。

5、坏死细胞核的病变主要是 核浓缩 、 核破碎 、核溶解 。

6、坏死可分为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 脂肪坏死 、坏疽 四种类型。 7、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 基因调控 的调控下的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8、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是形成凋亡小体 。 9、颗粒变性多发生于 肝细胞 、心肌细胞 、肾小管上皮 细胞。 10、脂肪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 肝细胞 、心肌细胞 、 肾脏 细胞。 五、简答题

1、简述肝脏颗粒变性的病变特点

病变轻微时眼观病变不明显。严重时,器官肿大,色泽变淡且无光泽,呈灰黄色或土黄色,质脆易碎,切面隆起,组织比重比正常降低。镜检,见变性的的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细小颗粒,HE染色呈淡红色。病变严重时,胞核也肿大,染色质淡染或溶解,核膜破裂而核消失。电镜检查,变性细胞的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减小;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糖原减少,自噬体增多。肿胀的线粒体,扩张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复合体等即是光镜下所见的细小颗粒。

2、简述水疱变性的病变特点。

镜检,见变性细胞肿胀,胞浆颜色变淡,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有时同时存在细小颗粒。严重的水泡变性,细胞肿胀明显,小水泡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胞浆疏松呈空网状或几乎呈透明状。胞核肿大、淡染,出现空泡,或悬浮于中央,或偏于一侧,此时变性的细胞像充满气体的气球,故称为气球样变。高度肿胀的细胞破裂崩解后,形成细胞碎片,同时水分进入间质。电镜观察,见细胞明显肿大,基质疏松变淡,线粒体高度肿胀,嵴变短甚至消失,严重时线粒体破裂,内质网极度扩张并破裂或呈囊泡状,扩张的粗面内质网伴有核糖体脱粒现象,高尔基复合体的扁平囊也发生扩张。 3、简述肝脏脂肪变性的病变特点。

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肝脏重度脂肪变性易继发肝破裂。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4、简述脾脏淀粉样变的病变特点。

脾脏的淀粉样变性可分为局灶性弥漫性。局灶性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时此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镜检,淀粉样物呈均质粉红色条索或团块,局部固有细胞减少甚至消失,进而整个白髓完全被淀粉样物质取代。弥散型淀粉样变,淀粉样物大量弥散地沉着于脾髓细胞之间和网状纤维上,呈不规则团块或条索,淀粉样物沉着部位的淋巴组织萎缩消失,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为 火腿脾 5、简述坏死的判断标准及类型。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表现为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表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

6、简述淀粉样变的病变。

淀粉样变病是指一种呈特殊反应、均匀无结构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导致所沉积的组织及器官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疾患。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结合黏多糖的蛋白质,电镜下是纤维原纤维相互交织成的网状结构,因其与淀粉遇碘时的反应相似,故名淀粉样物质。淀粉样蛋白广泛沉积于内脏、肌肉、粘膜和皮肤时称泛发性或系统性淀粉样变病,进一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和老年性等类型。若沉积局限于某一器官,则称局限性淀粉样变病。只累及皮肤者称皮肤淀粉样变病,亦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后者发生于多种皮肤病的损害内。 7、简述坏死的定义及类型。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表现为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表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

8、简述细胞凋亡的定义及病变过程。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9、简述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特征 性质 范围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体积 细胞内容物 生化特性 诱导因素

细胞凋亡

生理或病理性,特异性 单个散在细胞 完整、鼓泡 皱缩、分段化 完整 变小

不外溢、形成凋亡小体 DNA电泳呈梯状分布 较弱刺激,非随机发生

细胞坏死

病理性,非特异性 大片组织或成群细胞 通透性增加、破裂 分解 受损 变大

外溢、形成细胞碎片 DNA呈碎片状,无序 强烈刺激,随机发生

基因调控 组织反应

有 无炎症

无 有炎症

第五章 适应与修复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3、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家畜体内某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发生障碍或结构遭到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的变化来进行替代、补偿的过程。 4、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称为肥大。 5、修复: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包括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进行的的修补以及对病理产物加以改造的过程。 6、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7、机化:8、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9、适应:10、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二、单项选择1—5 DDBBB 6—8DDA

1、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是( ) A.代偿 B.坏死 C.机化 D.萎缩

2、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称为( ) A.变性 B.坏死 C.化生 D.肥大

3、当机体的组织、器官完整性被破坏时,周围健康组织通过再生来加以修补的过程是指( ) A.代偿 B.再生 C.修复 D.肥大

4、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 ) A.代偿 B.再生 C.修复 D.肥大 5、再生能力弱的组织是( )

A.上皮组织 B.骨组织 C.神经组织 D.结缔组织

6、机体对外伤或其它病变组织所引起的组织创伤,通过再生进行修补的过程 ( )

A.代偿 B.再生 C.修复 D.创伤愈合

7、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快、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是( ) A.化生 B.再生 C.修复 D.机化

8、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和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完全改变某机能和形态特性,转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是( )

A.化生 B.再生 C.修复 D.机化 三、判断题1—5 TFTFT 6—9TFTT

1、修复是指当机体的组织、器官完整性被破坏时,周围组织通过再生来加以修补的过程。( ) 2、机化是指病理性产物(如组织坏死灶、渗出的纤维素凝块、血栓等) 或异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的病理过程。( )

3、创伤愈合是指机体对外伤或其它病变引起的组织创伤,通过补偿进行修补的过程。( ) 4、萎缩是指机体器官、组织体积变小,细胞数量减少的现象。( )

5、适应是指细胞与组织改变其功能、形态结构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及新功能要求的过程。( ) 6、化生是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与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某机能和形态特性,转为另一种成熟的组织的过程。( )

7、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的体积变大。( )

8、再生是指机体内组织细胞死亡后,由临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的过程。( )

9、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快、血栓、异物(铁钉、子弹)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是机化。( )

2、钙化:钙盐的沉着过程称为钙化。

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

四、填空题

1、适应是 、 、 和 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 2、肥大是指 或 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的现象。

3、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为另外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 。

4、代偿主要包括 、 和 。

5、修复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包括 、 以及 的过程。 6、再生是指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 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7、骨折愈合主要包括 、 、 、 、 5个阶段。

8、机化是指机体内 、 、 、 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长入并被取代的过程。(1.细胞、组织、器官、机体 2.组织、器官 3.化生 4.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5.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进行的修补、对病理产物加以改造 6邻近健康的组织分裂增殖 7.血肿形成、骨折断端坏死骨的吸收、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8.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血凝块) 五、简答题

1、简述8种组织细胞再生能力特点。 2、简述毛细血管再生过程。 3、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 4、简述一期与二期创伤愈合的区别。 5、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 第六章 炎症

一、名词1.炎症: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2.炎性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3.细胞因子:在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在其生命周期中释放的,能影响其他细胞或自身细胞功能、介导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参加复杂的细胞-细胞间调节网络的多肽,被统称为细胞因子。

4.趋化因子:具有趋化作用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5.吞噬作用:白细胞渗出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到达炎区,吞入和消化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各种异物及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等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6.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液的现象称菌血症

7.毒血症:指细菌的毒素或炎症灶中各种有毒产物被吸收入血而引起机体中毒的现象。

8.败血症: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并持续存在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机体严重物质代谢障碍和生理机能紊乱,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变化 9.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称为脓毒败血症

10.绒毛心: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浆膜心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在心脏表面形成无数绒毛状纤维蛋白,因心脏不停搏动而摩擦牵引,形成很多绒毛状结构,故称“绒毛心”。 二、单项选择题1—5DCDAC 6—10BBDBC 11—12BC

1、出现于慢性炎症、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变态反应过程中的细胞为( ) A.中性粒细胞 B.碱性粒细胞 C.酸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2、炎灶内以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称为( )

A.增生性炎 B.渗出性炎 C.变质性炎 D.坏死性炎 3、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发生弥漫性化脓时叫做( )

A.脓性卡他 B.组织积脓 C.脓肿形成 D.蜂窝织炎 4、出现于慢性炎症具有合成免疫球蛋白功能的细胞为( )

A.浆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5、炎灶内以浆液渗出和白细胞游出为特征的炎叫做( )

A.变质性炎 B.出血性炎 C.渗出性炎 D.增生性炎 6、炎灶中以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 )

A.肉芽组织 B.增生性炎 C.组织再生 D.变质性炎 7、出现于急性炎症初期和化脓性炎症的细胞为( )

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细胞 C.单核细胞 D.浆细胞 8、在由超敏反应与寄生虫所引起的炎症过程中常见的炎性细胞为( )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9、组织坏死变化较轻微的纤维素性炎称为( )

A.浆液性炎 B.浮膜性炎 C.固膜性炎 D.化脓性炎 10.出现于急性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的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11.在I型超敏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炎性细胞为( )

A.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12.伴有比较严重组织坏死的纤维素性炎称为( )

A.浮膜性炎 B.变质性炎 C.固膜性炎 D.渗出性炎 三、判断题1—5TFTFT 6—10TFFTF 11—12FF

1、炎症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一类诱导或调控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

2、出现于慢性炎症、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变态反应过程中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 3、炎灶内以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是变质性炎。( ) 4、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发生弥漫性化脓的病理过程是脓性卡他。( ) 5、出现于慢性炎症具有合成免疫球蛋白功能的细胞为浆细胞。( ) 6、炎灶内以浆液渗出和白细胞游出为特征的炎叫做渗出性炎。( ) 7、出现于急性炎症初期和化脓性炎症的细胞为巨噬细胞。( )

8、在由超敏反应与寄生虫所引起的炎症过程中常见的炎性细胞为嗜碱性粒细胞。( ) 9、炎症是指动物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损伤所产生的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 10、出现于急性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的细胞是淋巴细胞。( ) 11、在I型超敏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炎性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 ) 12、伴有比较严重组织坏死的纤维素性炎称为浮膜性炎。( )

四、填空题1.防御意义 2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3.Julius Cohnhein 4.Thomas Lewis 5.致炎因素 ,机体因素 6.细胞释放,体液 7.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干扰素,淋巴因子 8.组织损伤,血管反应,细胞增生 9.边移,贴壁,游出 10.中性粒细胞 11.嗜酸性粒细胞 12.嗜碱性粒细胞 1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14.淋巴细胞 15.浆细胞 16.巨噬细胞 17、2-5叶 18.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19.黏附,摄入,消化 20.浮膜性炎,固膜性炎 1、炎症是指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的具有 的应答反应。 2、炎症的局部症候分为 、 、 、 、 。 3、确定血管反应是炎症发生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家是 。 4、阐明血管反应机理的的科学家是 。 5、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分别是 和 。

6、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 或 产生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7、细胞因子根据生物学效应的不同,可分为 、 、 、 、 等。

8、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 、 9、白细胞游出的过程为 、 、 。

10、常见于急性炎症初期或化脓性炎症的炎性细胞是 。 11、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的炎性细胞是 。 12、主要参与Ι型超敏反应的炎性细胞是 。

13、急性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的吞噬能力较强的炎性细胞是 和 。

14、主要见于病毒性炎症及迟发性超敏反应的炎性细胞是 。 15、能产生抗体的炎性细胞是 。

16、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感染后出现的标志性炎性细胞是 。 17、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核常为 、 、 叶核。

18、炎症过程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炎性细胞分别是 、 、 、 。 19、吞噬过程大体可分为 、 、 3个阶段。 20、纤维素性炎包括 和 两种。

简答题1、简述细胞炎性介质有哪些。P68-73 细胞原性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溶酶体成分、细胞因子、其他(过敏反应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一氧化氮,神经肽等)

血浆源性炎性介质:纤维蛋白肽,纤维蛋白原降解成分,激肽,补体裂解产物 2、简述具有强致炎活性的细胞因子有哪些。P70

a.白细胞介素Ⅰ b.白细胞介素6 c.肿瘤坏死因子 d.白细胞介素8 e.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f.淋巴因子

3.简述炎症血管反应的主要过程

(1)血液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升高(3)白细胞渗出(4)趋化作用(5)吞噬作用 4. 简述纤维素性炎的病理变化 5. 简述渗出性炎的类型有哪些(

1)浆液性炎(2)纤维素性炎(3)化脓性炎(4)非化脓性炎(5)出血性炎 6、简述结核结节(特异性肉芽肿)的病理变化特点

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巨噬细胞大些,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但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少,着色较淡,有1—2个核仁。上皮样细胞的溶酶体数量和体积有明显增加,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加,细胞内的酶的含量也有增加,这些变化表明细胞活性增加,吞噬和杀灭分支杆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上皮样细胞可互相融合或者其细胞核分裂胞体不分裂而形成了多核巨细胞。它的体积巨大,内含许多个核,排列成马蹄形,花环型或散布在胞浆中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 六.问答题

1. 试述炎性渗出物的生物学意义

炎性渗出液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功能,他可以稀释局部毒素和炎症病理产物,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作用,又可以带来抗体、补体、葡萄糖、氧等物质,有利于局部侵染的炎性细胞消灭病原体。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或组织损伤释放的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素,他交织成网可限制源微生物的扩散,同时也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在炎症后期,在纤维素网架还可成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但渗出液对机体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纤维素渗出过多有时不能被完全吸收,发生机化时可导致发炎组织与邻近组织的粘连而影响其发生生理功能。

2.试述8种常见炎性细胞的形态、功能及临床意义 P78到P80 不是一般的长?? 217整理 第七章 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

一、1、体液:动物体内各种电解质、一些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水溶液 2、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称为脱水,可伴有或不伴有血钠浓度的变化 3、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现象

4、钾代谢障碍:主要是指细胞外液中K+浓度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血清K+浓度的变化,包括低血钾症和高血钾症

二、单项选择 A D C

1、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蓄积过多是( )

A.水肿 B.水中毒 C.积水 D.浮肿 2、细胞内液增多的病理过程,是( )

A.水肿 B.水中毒 C.积水 D.细胞水肿 3、组织间液在体腔内蓄积过多,是( )

A.水肿 B.水中毒 C.积水 D.浮肿

三、判断题 X X X1、水肿是指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蓄积过多,常伴有细胞内液增多。( ) 2、水中毒是指组织间液在体腔内蓄积过多。( )

3、水肿是指低渗性液体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的病理过程。( ) 第九张 缺氧

一1、缺氧:是指当组织细胞供氧不足或其利用氧的过程发生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缺氧的类型及皮肤、黏膜的病理变化。P124-126

答:一般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等四种类型。 低张性缺氧时黏膜和浅色家畜的皮肤呈青紫色,即发绀。

血液性缺氧:单纯严重贫血时,血中Hb量显著减少,皮肤、黏膜苍白;CO中毒时,血中HbCO增多,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高铁Hb血症时,皮肤、黏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

循环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时,皮肤、黏膜及器官苍白。淤血性缺血时,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氧量增多,毛细血管中脱氧 Hb含量增加,易出现发绀。

组织性缺氧时,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减少,毛细血管中氧合Hb的量高于正常,故患畜皮肤、黏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 第十章 发热

一、发热:由于内生性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这样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2、 内生性致热原 :产内生性致热源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激活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内生性致热原的种类与生物学特性。P131

答:白细胞介素-1: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分泌。不耐热和蛋白酶的作用。纯度较高时致热性很强,微量可引起单相热。

肿瘤坏死因子:小剂量可引起单相热,大剂量可引起双相热。

干扰素:可引起脑内或组织中PGR含量升高。其引起的发热反应也存在剂量依赖性,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

白细胞介素-6:静脉注射可引起明显发热,且中枢性IL-6在发热中起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静脉注射能引起剂量依赖性单相发热反应。 第十二章 肿瘤

一、1、肿瘤:在体内外致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细胞异常分裂、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称为肿瘤

2、异型性 :肿瘤无论在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3、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癌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4、癌: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5、肉瘤: 由间叶组织(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淋巴造血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 6、母细胞瘤: 来自未成熟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一些恶性肿瘤 7、癌基因: 能导致细胞恶性软化的核酸片段

8、原癌基因: 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的细胞癌基因。 二、单项选择 C C A D B C CDA D

1、在体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异常分裂、增殖形成的新生物,称之为( ) A.水肿 B.脓肿 C.肿瘤 D.浮肿

2、肿瘤组织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与来源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之为( ) A.化生 B.再生 C.异型性 D.适应 3、肿瘤呈结节状向四周组织挤压性生长,称之为( )

A.膨胀性生长 B.外生性生长 C.内生性生长 D.浸润性生长 4、肿瘤细胞侵染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内并破坏周围组织的生长为( ) A.膨胀性生长 B.外生性生长 C.内生性生长 D.浸润性生长 5、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 A.纤维瘤 B.癌 C.肉瘤 D.母细胞瘤 6、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 A.纤维瘤 B.癌 C.肉瘤 D.母细胞瘤

7、来源于未成熟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 ) A.纤维瘤 B.癌 C.肉瘤 D.母细胞瘤 8、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核算片段,称之为( )

A.癌基因 B.病毒癌基因 C.细胞癌基因 D.原癌基因 9、以非活性的形式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细胞癌基因,称之为( ) A.癌基因 B.病毒癌基因 C.细胞癌基因 D.原癌基因 三、判断题 F T F T T F T F F F

1、癌是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 2、癌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 3、肉瘤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 4、肉瘤是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

5、母细胞瘤是指来源于未成熟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 ( ) 6、母细胞瘤是指来源于幼稚的胚胎组织或神经纤维的恶性肿瘤 ( ) 7、纤维瘤是良性肿瘤。( ) 8、纤维肉瘤是良性肿瘤。( )

9、癌基因是指能导致细胞恶性转化的RNA片段。( ) 10、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正常细胞内未激活的RNA序列。( ) 四、填空题

1、肿瘤是指在体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的细胞异常分裂、增殖而形成的 。 2、肿瘤细胞、组织结构与来源组织的差异性,称之为 。 3、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分为 、 、 3种方式。 4、肿瘤转移的途径主要分为 、 、 3种途径。 5、脂肪瘤是指来源于 的良性肿瘤。 6、纤维瘤是指来源于 的良性肿瘤。 7、癌是指来源于 的恶性肿瘤。 8、肉瘤是指来源于 的恶性肿瘤。

9、母细胞瘤是指来源于 的恶性肿瘤。 10、癌基因是指能导致细胞恶性转移的 。

(1、 局部肿块 2、 异型性 3、 膨胀性生长 、外生性生长 、 浸润性生长 4、 淋巴道转移 、 血道转移 、 种植性转移 5、 脂肪组织 6、 结缔组织 7、 上皮组织 8、 间叶组织 9、 未成熟的胚胎组织和神经组织 10、 核酸片段 ) 五、简答题 1、简述动物肿瘤概念及研究意义。 答:在体内外致瘤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细胞异常分裂、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称为肿瘤 研究意义: 2、简述恶性肿瘤异型性的特点。 答:(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1).瘤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一般比正常细胞大,有时出现瘤巨细胞。少数分化差的肿瘤,其细胞较正常小。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不一致:胞核体积较增大,与胞浆的比例增大;核大小形状不一,深染。 (3)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常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等病理性核分裂象. (4)胞浆的改变:胞浆内核糖体增多,胞浆多呈碱性。 (5)超微结构的改变:胞浆内细胞器异常;胞浆内主见核糖体;溶酶体异常;胞体长出微绒毛等。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常见瘤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层次或结构。 3、简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生长速度 核分裂象 核染色质 细胞分化程度 生长方式 包膜形成 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复发 六、问答题 缓慢 少或无 较少,呈颗粒状 较好 膨胀性生长 常有包膜 无 常不显著 不复发 迅速 较多 较多,呈块粒状 分化不良 浸润性生长 无 常发生 显著 常常复发 4、简述肿瘤是如何命名的?155 1、试述乳头状瘤的病变特点。 剖检病变:瘤组织向皮肤或粘膜表面形成乳头状或花椰菜状突起,有时也成乳毛状、树枝状或结节状。其大小不定,由豌豆至拳头大。乳头状瘤的基部粗细不一,有的狭小如蒂状。切面见上皮层肥厚呈手指状突出,其下层的结缔组织也随同上皮生长,并深入上皮层的中央,构成其间质,上皮成分包被于间质的表面。有的由于上皮角化,所含间质较丰富,因此质地坚硬,称为硬性乳头头状瘤;有的结构疏松,含血管较多,质地软而易出血,称为软性乳头状瘤。 镜检病变:瘤组织是以间质增生形成的分支为基础,在表面背覆着上皮细胞,上皮的层次可能较正常增多,细胞变大,有时也可以化生成异型状态。但瘤组织很少向深部呈浸润性生长。由于乳头状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其肿瘤上皮组织也不同,可分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移形上皮乳头状瘤和柱状上皮乳头状瘤。皮肤乳头状瘤表面部,常缺乏毛发、腺体和色素。 2、试述鳞状上皮癌的病变特点。 剖检病变:鳞癌发生的初期,患部轻度肥厚,或呈结节状疣状花椰菜状。其后侧多形成边缘高突,基底坚硬的溃疡,并常因溃疡面感染化脓而有不同程度的恶臭,切面呈灰白色,粗颗粒状,有出血及坏死。癌组织可向周围组织或深层组织浸染,其附近的淋巴结常发生肿大。 镜检病变: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态表现: (1)角化鳞状上皮癌:由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上皮组成癌巢,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浸润于皮下或粘膜下组织。癌巢和癌巢之间有多量的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癌巢外层为梭形或低立方形的基底细胞;内层为大而呈多角形的棘细胞,细胞界限清楚,和分裂象较少见;中心为扁平的鳞状上皮呈向心性排列,而且越向中心细胞越扁平。有的癌巢中心有角化现象(核消失而呈均质红染的透明物质),角化的上皮环绕形成轮层状小体,称为癌珠,有时还可见钙化现象。 (2)无角化鳞状上皮癌:由分化程度低的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癌巢由形态不一致的长形或梭形细胞构成,无角化现象,细胞核染色深,失去极性。细胞界限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204整理 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1、虎斑心:在实质性心肌炎病变中,当沿心冠横切心脏时,可见灰黄色条纹围绕心腔呈环层分布,形似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正常心肌之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外观上呈黄红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为虎斑心。) 2、绒毛心:在传染性心包炎中,如果病程加长,纤维素不断沉积,厚度不断增加,在大动物其厚度可达2~3cm;因心脏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 3、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时,先发生渗出性心包炎,继而出现干酪化。经时教久,可见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有时可见大小不一的干酪样坏死灶,从而在心脏表面背负较厚的增生物,形似盔甲,故称“盔甲心”。 4、心功能不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称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称为心力衰竭或泵衰 单项选择ABCAB

1、以心肌变质性变化为主的炎症是( )

A.实质性心肌炎 B.间质性心肌炎 C.化脓性心肌炎 D.变质性心肌炎 2、以心肌间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等变化为主的炎症是( )

A.实质性心肌炎 B.间质性心肌炎 C.化脓性心肌炎 D.变质性心肌炎

3、以心肌化脓性损伤和中性细胞浸润等变化为主的炎症是( )

A.实质性心肌炎 B.间质性心肌炎 C.化脓性心肌炎 D.变质性心肌炎 4、渗出物常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或纤维素为特征的心包炎是( )

A.传染性心包炎 B.创伤性心包炎 C.寄生虫性心外膜炎 D.变质性心肌炎 5、渗出物常以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为特征的心包炎是( )

A.传染性心包炎 B.创伤性心包炎 C.寄生虫性心外膜炎 D.变质性心肌炎 三、判断题FTFTTTF

1、以炎症过程缓慢及溃疡性赘生物生成为特征的病变是疣状心内膜炎。( ) 2、炎症发展迅速、瓣膜明显坏死的心内膜炎炎是溃疡性心内膜炎。( ) 3、实质性心肌炎是以渗出性变化为特征的炎症。( )

4、间质性心肌炎是以心肌纤维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 ) 5、传染性心包炎是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

6、创伤性心包炎是以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心包炎为特征的炎症。( )

7、心功不全是指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满足不了机体旺盛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过( ) 四、填空题

1、心内膜炎可分为 、 。 2、心肌炎分为 、 、 。 3、实质性心肌炎是以 为特征。

4、间质性心肌炎是以 和 为特征的炎症。

5、传染性心包炎是以 或 渗出物为特征的炎症。 6、创伤性心包炎是以 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1、 疣状心内膜炎、溃疡性心内膜炎 2、实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 、化脓性心肌炎 3 、心肌变质性变化 4、心肌的间质水肿 、 炎性细胞浸润 5、浆液-纤维素性、纤维素性 6、浆液-纤维素-化脓性 简答题1、简述实质性心肌炎的病变特点。

眼观:心脏扩张,心肌变淡,质地变软,无光泽,心脏表面散发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或条纹状的病灶(虎斑心)。

镜检:病程较短,炎症较轻时,心肌纤维仅呈现颗粒变形,脂肪轻度变性,在病程较长,炎症重时,心肌纤维可出现水泡变性和蜡样坏死局部心肌纤维发生断裂、崩解甚至钙化,病变局部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浆液性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与增生。 2、简述创伤性心包炎的病变特点。

剖检变化:心包无光泽,因有纤维素沉淀而增厚,心包腔扩张而紧张,切开心包常有多量的污秽的纤维素-化脓性渗出物流处,常含气泡,气味恶臭。心外膜覆盖厚层污黄或污绿色的纤维素-化脓性渗出物,剥离后心外膜混浊而粗糙,并常见充血和出血点。

问答题1.试述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淤血的病理过程。

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急性肺淤时,肺脏呈紫色,体积膨大,质地稍变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而光滑,从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镜检见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大,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肺泡腔中有粉红色的水肿液。肺淤时,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因为慢性淤血多见于心力衰竭,故又有“心力衰竭细胞”之称。长期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同时伴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内沉积,使肺脏发生褐色硬化。 第十四章

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并伴随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过程。

单选 ABDAB BCDAB CDABC BCCDD

1、炭疽、急性猪丹毒、急性副伤寒、急性马传贫等传染病易发(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2、巴氏杆菌病、弓形虫、猪瘟、鸡新城疫、法氏囊病等传染病易发(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2、试从心血管病理角度推导动物体表严重瘀血的机理。 P178-p179体循环障碍

3、结核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慢性马传贫等传染病易发(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4、有败血脾之称的脾炎是(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5、表切面常有粟粒大小灰白色坏死灶的脾炎是(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6、脾脏白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的脾炎是(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7、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脾炎是(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8、有多核巨细胞生成为特征的脾炎是( )

A.急性脾炎 B.坏死性脾炎 C.化脓性脾炎 D.慢性脾炎 9、常见于某些传染病的初期,临床上最常见到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0、以严重出血为特征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1、以实质坏死为特征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2、表切面有大小不一化脓灶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3、淋巴窦内含有浆液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4、淋巴结体积显著肿大,表切面暗红色、黑红色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5、淋巴结切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或砖红色坏死区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6、炭疽、巴氏杆菌病、猪瘟、急性链球菌病常发生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7、坏死杆菌病、牛泰勒虫病、猪弓形虫病等常发生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8、在巨噬细胞内可见到原虫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19、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出血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化脓性淋巴结炎 20、布氏杆菌病、副结核杆菌病常发生的淋巴结炎是( )

A.浆液性淋巴结炎 B.急性淋巴结炎 C.坏死性淋巴结炎 D.慢性淋巴结炎 判断 TFFFF FFFFT F

1、溶血性贫血可由猪附红细胞体引起。( ) 2、急性脾炎常见于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感染。( ) 3、脾脏白髓缩小甚至完全消失的脾炎是坏死性脾炎。( ) 4、体积显著增多的脾炎是慢性脾炎。( ) 5、鸡新城疫的脾脏病变是急性脾炎。( ) 6、猪瘟的脾脏病变是化脓性脾炎。( ) 7、慢性脾炎体积不肿大。( ) 8、浆液性淋巴结炎体积不肿大。( )

9、急性猪链球菌病的淋巴结病变是坏死性淋巴结炎。( ) 10、猪弓形虫病淋巴结病变是坏死性淋巴结炎。( )

11、坏死性淋巴结炎体积不肿大,表切面灰红色或暗红色。( ) 四、填空题

1、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 或 低于正常值,并伴有红细胞形态改变和运氧障碍的病理过程。 2、贫血主要包括 、 、 、 4种类型。 3、溶血性贫血是指因 而引起的贫血。 4、猪附红细胞体可引起猪的 贫血。

5、体积显著增大,最大至正常的5-10的脾炎是 。

6、脾脏表面或切面常见到针尖或粟粒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结节的脾炎是 。 7、脾脏组织内有多核巨细胞存在的脾炎是 。 8、表面色泽鲜红,内有浆液渗出的淋巴结炎是 。 9、外部呈黑红色或黑色,体积肿大的淋巴结炎是 。

10、淋巴结肿大,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的淋巴结炎是 。 简答题

1.简述急性脾炎的病变特点。

剖检变化:脾脏增大,可比正常大2~3倍,甚至5~10倍,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开时流出血样液体,切面隆起并富有血液。明显肿大是犹如血肿样,呈暗红色或黑红色,白髓和脾小梁不清,脾髓质软。镜检变化:脾髓内充满大量血液,脾实质细胞因弥漫性坏死、崩解而明显减少;白髓体积缩小,甚至完全消失,仅中央动脉周围残留少来那个淋巴细胞,红髓固有成分大为减少,有时小梁或被膜附近可见零散淋巴细胞。 2.简述坏死性脾炎的病变特点。 P187 3.简述出血性淋巴结炎的病变特点。P189 4.简述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变特点。P189 203整理 十五章

一、1、肺炎:是指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2、肺变:肺体积显著增大,重量增加,肺叶转为红色、硬实,不含空气,质地坚硬如肝脏样 3、肺气肿:局部组织内空气含量过多,导致肺脏体积膨大

4、肺肉变:存活动物肺泡内渗出物被肉芽组织取代个,广泛机化使肺组织变得致密坚实 5、肺萎缩:肺脏膨胀不全活曾充气过的肺组织的塌陷,使肺组织出现相对无空气的区域

6、呼吸功能不全:由于外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使机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者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一种病理过程 二、选择BADABCB 1、小叶性肺炎又称( )

A.纤维素性肺炎 B.支气管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慢性肺炎 2、大叶性肺炎又称( )

A.纤维素性肺炎 B.支气管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慢性肺炎 3、容易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原是( )

A.多杀性巴氏杆菌 B.胸膜肺炎放线菌 C.嗜血杆菌 D.犬瘟热病毒 4、大量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肺炎是( )

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慢性肺炎 5、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肺炎是( )

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慢性肺炎 6、下列属于大叶性肺炎病变的是( )

A.肺气肿期 B.肺肉变期 C.肺肝变期 D.肺萎陷期 7、肺泡内气体异常增多,导致肺泡腔扩张的病变是( )

A.肺水肿 B.肺泡性肺气肿 C.间质性肺气肿 D.实质性肺气肿 三、判断××√×√√

1、肺炎是指发生在气管、肺泡、肺间质的炎症。( ) 2、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大叶性肺炎。( ) 3、纤维素性肺炎又称为大叶性肺炎。( )

4、大叶性肺炎包括充血肺气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 ) 5、间质性肺炎是指肺泡壁的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 ) 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两种类型。( )

四、1、肺炎是指 、 、 的炎症。

2、支气管肺炎是指发生在 及 的急性浆液性炎。

3、大叶性肺炎是指在整个肺叶或大部分肺叶发生的以 为特征的炎症。 4、大叶性肺炎肺炎可认为分为 、 、 、 4个发展阶段。 5、间质性肺炎是指 的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 6、肺气肿包括 和 两种类型。

7、肺萎陷是指 或 ,使肺实质出现相对无空气的区域。 8、肺通气障碍包括 和 两种类型。 9、肺换气障碍包括 和 两种类型。 10、呼吸衰竭可引起 与 。

1、细支气管、肺泡、肺间质 2、肺小叶范围内的细支气管及其肺泡 3、纤维素渗出4、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溶解消散期 5、肺泡壁 6、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 7、肺膨胀不全或曾充过气的肺组织塌陷 8、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9、气体弥散障碍和肺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 10、右心肥大与衰竭 五、1、试述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 2、试述大叶性肺炎肺炎的病理变化。 3、试述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变化。

4、试述呼吸功能不全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P195 2、P196 3、P198 4、P202 第十六章

一、1、肝硬变:也称肝硬化,是肝组织严重损伤后,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脏变硬变形。

2、假小叶:肝脏正常结构破坏,小叶间和汇管区增生的结缔组织,将肝脏分割成含有数量不等的肝细胞区域。

3、肝功能不全:某些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和枯否氏细胞,导致肝脏形态结构好和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起水肿、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肝功能不全。 4、黄疸: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黏膜、皮肤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

二、AABCD DAABC 1、急性卡他性肠炎主要见于( ) A.鸡球虫病 B.鸡新城疫 C.牛副结核肠炎 D.炭疽 2、下列属于传染性肝炎的是( )

A.病毒性肝炎 B.寄生虫性肝炎 C.坏死性肝炎 D.中毒性肝炎 3、肝硬变的种类不包括( )

A.门脉性肝硬变 B.淤血后肝硬变 C.坏死后肝硬变 D.寄生虫性肝硬变 4、下列酶在肝细胞损伤后血清浓度下降的是( )

A.谷丙转氨酶 B.乳酸脱氢酶 C.胆碱酯酶 D.山梨醇脱氢酶 5、胆色素不包括( )

A.胆绿素 B.胆红素 C.胆素原 D.胆黄素 6、下列不属于黄疸分类的是( )

A.溶血性黄疸 B.实质性黄疸 C.阻塞性黄疸 D.间质性黄疸 7、在肠黏膜表面形成纤维素性假膜为特征的肠炎是( )

A.急性卡他性炎 B.浮膜性肠炎 C.固膜性肠炎 D.慢性增生性肠炎 8、以肠腺中杯状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肠炎是( )

A.急性卡他性肠炎 B.出血性肠炎 C.纤维素性肠炎 D.慢性增生性肠炎 9、以内容物为黑色或鲜红色的肠炎是( )

A.急性卡他性肠炎 B.出血性肠炎 C.纤维素性肠炎 D.慢性增生性肠炎 10、以肠壁变厚为特征的肠炎是( )

A.鸡球虫病 B.鸡新城疫 C.牛副结核肠炎 D.炭疽

三、1-5√××√√ 6-9 ××(溶血性疾病)× √ 1、以肝组织的损伤、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

再生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是肝硬变( )。

2、肝硬变组织中广泛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出现新生的小血管、假胆管,并被结缔组织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称为假小叶。( )

3、以大量嗜碱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的是坏死后肝硬变( )。

4、肝功能不全是指某些致病因素严重损伤肝细胞和枯否氏细胞,导致肝脏形态和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水肿、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以及肝性脑病的病理过程( )。

5、肝细胞内的某些酶可以用来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标志子( )。 6、肝脏是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唯一器官( )。

7、黄疸是贫血性疾病、肝脏和胆道疾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 8、黄疸主要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 9、右心功能不全能引发淤血性肝硬变( )。

10、具有乳斑肝外观的肝硬变是寄生虫性肝硬变( )。 四、填空题1、纤维素性肠炎包括 和 两类。

2、慢性肠炎是以 和 大量细胞成分增生、 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肠炎。 3、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 、 和 。 4、肝硬变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 和 。 5、肝硬变在家畜病理学主要分为 、 和 三类。 6、血清酶的升高能判断肝细胞损伤的酶主要包括 、 和 三种。 7、胆色素包括 、 、 。 8、黄疸可分为 、 、 三类。

9、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为特征的肝硬变是 。 10、俗称乳斑肝的肝硬变是

1、浮膜性肠炎、固膜性肠炎 2、肠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 肠壁变厚 3、传染性肝炎 、寄生虫性肝炎、坏死性肝炎和 中毒性肝炎 4、门静脉肝硬变 坏死后肝硬变 寄生虫性肝硬变 5门静脉肝硬变 坏死后肝硬变 寄生虫性肝硬变 6、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 和 山梨醇脱氢酶7、胆红素前体 胆红素 胆红素产物 8、溶血性黄疸 实质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9、寄生虫性肝硬变 10、寄生虫性肝硬变 五、1、简述出血性肠炎的病变特点。P205

答:(1)剖检病变:病变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肠壁水肿增厚,粘膜层暗红色,有许多黑红色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下层水肿呈胶冻状。肠内容物被血液污染,呈棕黑色或鲜红色。(2)镜检病变:肠粘膜上皮、腺上皮大量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有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2、简述门脉性肝硬变与坏死后肝硬变的病变异同。P209

不同点:①前者常见于传染性肝炎、体外毒物和体内的代谢毒物中毒等。后者常见于病原微生物感染、黄曲霉毒素中毒等。②前者肝细胞严重变性、坏死,汇管区和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形成假小叶导致肝脏变硬。后者在生物性因素或其他病毒引起坏死性肝炎之后,肝坏死去、区内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形成。③前者肝硬变的初期,肝脏体积无明显变化,后期体积缩小;后者,体积缩小。④由于门静脉肝硬变时常有肝细胞脂肪变性,故肝脏显现土黄色或黄褐色。发生胆汁淤滞时,肝脏呈黄绿色。坏死后肝硬变色彩变浅呈灰黄色或灰白色。⑤前者肝脏表面和实质可见许多大小匀称的颗粒状结节。后者,表面和实质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结节周围包围灰白色结缔组织。

相同点:①肝脏体积均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②均有结缔组织的增生;③增生的结缔组织将原来的肝细胞分割包围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假小叶。④均有核大、浓染的新生肝细胞。⑤均有淋巴细胞的浸润和假胆管的生成。(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病理 202整理

一、1、新月体:在肾小囊壁层的尿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形增厚,称为“新月体”。

2、肾功能不全: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及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肾脏不能排除机体的代谢产物和毒性物质,不能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这一病理过程称为肾功能不全。 二、单项选择 A B C B A1、俗称大红肾的肾炎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化脓性肾炎 2、俗称大白肾的肾炎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化脓性肾炎

3、俗称固缩肾的肾炎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化脓性肾炎 4、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的肾炎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化脓性肾炎 5、俗称雀斑肾的肾炎是( )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化脓性肾炎 三、判断题 F T F F F T T 1、肾小球肾炎是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疾病。( ) 2、亚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新月体形成为特征。( ) 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脏表面凸凹不平为主要特征。( ) 4、间质性肾炎是指发生在肾小球与肾小管中的炎症。( ) 5、化脓性肾炎是指发生在肾间质与肾乳头的炎症。( )

6、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病因引起重吸收障碍,导致内环境紊乱的病理过程。( ) 7、肾小球肾炎常以多尿、蛋白尿为临床表现。( )

四1、肾小球肾炎主要包括 、 、 三个时期。 2、急性肾小球肾炎眼观病变俗称为 、 、 。 3、具有大白肾之称的肾炎主要以 的形成为特征。 4、肾功能不全主要是因 、 引起的。

5、急性肾功能不全一般主要经过 、 、 三个时期

1、急性 、亚急性 、慢性2大红肾 、蚤咬肾、雀斑肾 3 新月体 4、肾脏泌尿、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5、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五、简答题

1、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P218

剖检病变:肾脏轻度肿大、充血,质地柔软,被膜紧张,容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皮质部略显增厚,纹理不清,俗称“大红肾”。肾切面上肾小球明显,呈细小红色圆球状;若为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则可在肾表面和切面皮质部见到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的针尖大小红点,称为“蚤咬肾”或“雀斑肾”。 镜检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阻塞,肾小球缺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结果使发炎的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显著增多。肾小囊的囊腔中有时见渗出的白细胞、红细胞及浆液。在毛细血管内偶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并引起局部坏死和出血。当肾小球的渗出变化明显时,则在囊腔内见多量的白细胞、红细胞、浆液和纤维素,挤压血管球,使其体积缩小和贫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管腔内可出现由细胞和蛋白成分所形成的各种管型。肾脏间质也可同时出现充血、水肿和少量白细胞浸润。 2、简述亚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肾脏肿大,质软,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表面光滑,可分散有多量出血点。切面膨隆,皮质区增宽,苍白浑浊,与髓质分界明显。

镜检病变:特征性变化是肾小囊的上皮细胞增生。在肾小囊壁层的尿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形增厚,称为“新月体“。增生的细胞呈立方形或纺锤形,类似于纤维细胞。”新月体“的上皮细胞间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时间较久的病例,”新月体“的上皮细胞间出现成纤维细胞,随着纤维组织逐渐增多,演变成纤维性”新月体“。病变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丛发生灶性坏死,萎缩塌陷,并常与”新月体“粘连,最后整个肾小球发生纤维化,继之出现玻璃样变。 3、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发病缓慢,病程长.根据病理形态特点,可分为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剖检病变: 镜检病变: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病理

一、1、卫星现象: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神经细胞周围,一般由3~5个细胞组成,称为“卫星现象”。

病变主要在肾小球,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过程,并通常以增生为主。

2、噬神经元现象 :神经细胞坏死之后,小胶质细胞也可以进入细胞内,吞噬神经元残体,称为噬神经元现象。

3、血管周围套:在脑组织受到损伤时,血管周围间隙中出现围管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细胞),环绕血管如套袖状,称为血管周围管套形成。

二、单项选择1-5 C C C C A 6-10 C A A D D 1、下列不属于神经元细胞的是( ) A.普倾野细胞 B.锥体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多极神经元 2、格子细胞属于( )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状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巨噬细胞 3、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状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锥体细胞 4、下列能导致锥体细胞内包涵体生成的是( )

A.大肠杆菌 B.沙门氏菌 C.狂犬病病毒 D.新城疫病毒 5、狂犬病病毒感染时,血管套聚集的炎性细胞主要是( ) A.淋巴细胞 B.少突状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巨噬细胞 6、下列不属于神经元的变化的是( )

A.急性肿胀 B.神经细胞固缩 C.淀粉样变 D.空泡变性 7、下列不属于神经纤维的变化的是( )

A.细胞凝固 B.细胞反应 C.轴突变化 D.髓鞘崩解 8、炎症过程中,不属于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的是( ) A.转形 B.增生 C.肥大 D.巨噬

9、炎症过程中,不属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的是( ) A.转形 B.增生 C.肥大 D.巨噬

10、炎症过程中,不属于少突状胶质细胞的变化的是( ) A.急性肿胀 B.增生 C.类黏液变性 D.肥大

三、判断题 F T F T T 1、小胶质细胞围绕在星形胶质细胞周围,称为卫星现象。( 2、小胶质细胞围绕在变性的椎体细胞周围的病理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 3、少突状胶质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 4、大肠杆菌能引起化脓性脑炎的病变。( )

5、小脑普倾野细胞胞浆内包涵体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 )

四填空题1、神经元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 、 、 、 、 、 。 2、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包括 、 、 。 3、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包括 、 、 。 4、小胶质细胞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 、 。 5、少突状胶质细胞的病理变化 、 。

1、 染色质溶解 、 急性肿胀 、 神经细胞凝固 、空泡变性 、液化性坏死 、成 2、轴突变化、髓鞘崩解 、胞反应 3、 转形 、 肥大 、 增生 4肥大、增生与吞噬 5、 急性水肿 、增生 、类粘液变性 五、简答题

1、简述非化脓性脑炎的病理变化特点。 第二十章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病理

1、白肌病肌纤维 、 ,甚至呈鱼肉状,并可见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条纹。 第二十一章 中毒性疾病病理

1、仔猪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变现包括 、 、 。 2、仔猪亚急性与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变化是 。 第二十二章 细菌性传染病病理 1、败血型炭疽最具有证病意义的病变是( )

A.急性脾炎 B.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C.心外膜出血 D.肺水肿 2、猪主要发生的炭疽是( )

A.咽炭疽 B.肠炭疽 C.肺炭疽 D.皮肤炭疽

) 包涵体形 3、败血型炭疽主要发生的动物( ) A.兔 B.鸡 C.牛 D.猪

1、以急性脾炎变化为主要的炭疽是 。

2、以颌下淋巴结樱桃红色或深砖红色病变为特征的炭疽是 。 第三节 巴氏杆菌 1、被称为猪肺疫病的细菌病是( )

A.猪炭疽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2、被称为猪出血性败血症的细菌病是( )

A.猪炭疽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3、被称为锁喉风的猪病是( )

A.最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B.亚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C.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D.慢性猪巴氏杆菌病 4、以纤维素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败血症为主要病变的猪病是( )

A.最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B.亚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C.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D.慢性猪巴氏杆菌病 5、以纤维素-坏死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病变为主的猪病是( )

A.最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B.亚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C.急性猪巴氏杆菌病 D.慢性猪巴氏杆菌病 6、下列不属于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是( )

A.败血型牛巴氏杆菌病 B.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 C.水肿型牛巴氏杆菌病 D.肠炎型牛巴氏杆菌病 7、被称为禽霍乱的禽细菌病是( )

A.禽大肠杆菌病 B.禽沙门氏菌病 C.禽副嗜血杆菌病 D.禽巴氏杆菌病 1、猪巴氏杆菌病又称 或 。 2、猪巴氏杆菌的病变分为 、 、 3型。 3、最急性猪巴氏杆菌病俗称 。

4、急性型猪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 、 。 5、慢性型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和 。 6、急性巴氏杆菌病主要呈现 、 和 第四节 沙门氏菌病

1、被称为猪副伤寒的猪病是( )

A.猪炭疽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2、被称为牛副伤寒的猪病是( )

A.牛炭疽杆菌病 B.牛巴氏杆菌病 C.牛沙门氏菌病 D.牛副嗜血杆菌病 3、被称为鸡白痢的禽细菌病是( )

A.禽大肠杆菌病 B.禽巴氏杆菌病 C.禽沙门氏菌病 D.禽副嗜血杆菌病 4、猪急性副伤寒病的病变多为( ) A.败血型 B.肠炎型 C.肺炎型 D.肝炎型 5、猪慢性副伤寒病的病变多为( ) A.败血型 B.肠炎型 C.肺炎型 D.肝炎型 5、牛急性型副伤寒的病变主要是( ) A.败血型 B.肠炎型 C.肺炎型 D.肝炎型 6、牛慢性型副伤寒的病变主要是( ) A.败血型 B.肠炎型 C.肺炎型 D.肝炎型 7、成年母鸡鸡白痢的主要病变是( )

A.泄殖腔炎 B.坏死性肝炎 C.卵巢炎 D.实质性心肌炎 1、猪副伤寒病是由 引起的。 2、牛副伤寒病是由 引起的。 3、鸡白痢病是由 引起的。

4、慢性型牛副伤寒主要呈 病变。 5、急性型牛副伤寒主要呈 病变。 6、急性猪副伤寒基本病变是 。 7、慢性猪副伤寒基本病变是 。

8、鸡白痢母鸡的主要病变是 ;鸡白痢公鸡的主要病变是 。 第五节 大肠杆菌病 1、被称为仔猪黄痢的猪病是(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2、被称为仔猪白痢的猪病是(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3、被称为仔猪水肿的猪病是(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4、以剧烈腹泻排黄色水样稀粪为特征病变的猪病属于(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5、以排腥臭糨糊样粪便为特征病变的猪病属于(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6、以全身皮下、黏膜,胃肠水肿病变为特征的猪病属于( )

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7、以包肝、包心病变为特征的禽病属于( )

A.禽大肠杆菌病 B.禽巴氏杆菌病 C.禽沙门氏菌病 D.禽副嗜血杆菌病 1、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 、 、 3种类型。

2、急性败血症性大肠杆菌病具有证病意义的病变包括 、 、 、 。 3、成年鸡大肠杆菌病生殖器官型的主要病变包括 、 、 、 。 第七节 副猪嗜血杆菌病

1、以全身性浆膜-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后期肺炎为病变特征的猪病是(A.猪大肠杆菌病 B.猪巴氏杆菌病 C.猪沙门氏菌病 D.猪副嗜血杆菌病

2、以胸腔粘连或肥肉变、心包机化、关节机化为病变特征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属于( ) A.急性型 B.慢性型 C.关节炎性 D.胸膜炎型 E.肺炎型

1、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 、 、 。 2、慢性型副猪嗜血杆菌的主要病变包括 、 、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病理 第一节 猪瘟

1、以全身皮肤、脏器广泛出血为特征的猪瘟属于( ) A.急性型(败血型) B.亚急性型 C.慢性型 D.胸型 2、以雀斑肾为特征病变的猪瘟属于( )

A.急性型(败血型) B.亚急性型 C.慢性型 D.胸型 3、以脾脏边缘梗死为特征病变的猪瘟属于( ) A.急性型(败血型) B.亚急性型 C.慢性型 D.胸型 4、以盲肠、结肠纽扣状肿为特征病变的猪瘟属于( ) A.急性型(败血型) B.亚急性型 C.慢性型 D.胸型

5、以大肠壁淋巴滤泡肿胀、变性、坏死为特征病变的猪瘟属于( ) A.急性型(败血型) B.亚急性型 C.慢性型 D.胸型 1、单纯性猪瘟主要包括 、 、 3型。

2、败血型猪瘟具有证病意义的病理变化包括 、 、 。 第五节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 1、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肺脏的主要病变是( )

A.支气管肺炎 B.纤维素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肺淤血 1、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仔猪的主要病理特征是 。

2、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母猪的主要病理特征是 、 、 、 、 。

第七节 猪伪狂犬病 1、仔猪伪狂犬肺脏病变是( )

A.支气管肺炎 B.纤维素性肺炎 C.间质性肺炎 D.肺萎陷

) 1、仔猪伪狂犬具有证病意义的病变包括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12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