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2 07: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一单元 时、分、秒——秒的认识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1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新年钟声敲响倒计时。 看,他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二、一!”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一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秒。(板书:秒的认识) 2.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你见到或用到“秒”呢?结合主题图,学生自由发言。(红绿灯、跳绳、赛跑等都用“秒”来计时。) 二、互动新授 1.秒的认识。 (1)进入情境,全面观察。 提问: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钟表。仔细观察,说说你从钟面上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我发现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还有5个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准确。在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2)认识1秒。 提问: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秒”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教师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让学生观察。 (3)体验1秒钟。 ①提问:1秒有多长呢?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利用时钟的“嘀嗒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嘀嗒一声是1秒。 ②1秒钟你能做什么?(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点一下头……) ③在我们的生活中,秒可以如何表示?(可以出示收集的信息:喷气 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等等。)
1
教学随笔 小结:1秒的时间十分短暂。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4)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质疑: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 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表达想法: ①电子表(或钟);②有秒针的钟表;③秒表。 2.自主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提问: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走了60个小格,走1小格就是1秒,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也就是走了1分钟。因此得出:1分=60秒) 3.切身体验1分和1秒。 看着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1秒和1分有多长。 学生谈感受: 生1:1秒特别短。 生2: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非常快。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的第1题,第2题。 第1题:(1)师生合作,教师计时。 (2)学生记录活动结果并汇报。 第2题:(1)小组合作,试1分钟能做些什么, (2)班内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里,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2.“秒”经常出现在“倒计时”中。3.1分=60秒…… 师小结: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1分=60秒。 2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一单元 时、分、秒——时间的计算 编写时间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2 总课时 2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 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猜谜语:兄弟三人手拉手,从早到晚一直走。(钟表) 2.提问:对“兄弟三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和大家说一说。 (“兄弟三人”分别指的是时针、分针、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3.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你我对对碰。 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时刻。 4.质疑:我们已经学会看钟面上的时刻,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互动新授 1.时间的换算。 (1)世界之窗的景色非常的美。暑假,我有幸被邀请到里面游览了两个小时,你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 出示:2时=( )分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生汇报: 生1: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2个60分,60+60=120分,所以2时;120分。 生2:钟面上时针走了两大格,分针就会走两圈,就是120分。 (2)师:你们真聪明!小精灵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出示“做一做”: 60秒=( )分 3分=( )秒 600分=( )时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 2.时间的计算。 (1)(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3
教学随笔 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②小组讨论、交流。 方法一:观察钟面分针从数字6走到数字9,走了3个大格,是15分。 方法二:因为都是7时多,我直接用45—30=15(分)。 方法三:用到校的时刻减去离家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 方法四:7:30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离家的时刻和到校的时刻,然后让其他学生帮忙算一算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 结束的时间一开始的时间=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1)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6经过了( )分;时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 12经过了( )时。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先观察钟面,结合实际情况填写,指名汇报,并说第1小题的解题思路。 2.提问:汽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下午1:4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问?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上前讲讲解答过程。 (2)可以用计算方法,也可以动手拨动指针。) 四、课堂小结 师小结:时间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走过,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多学一点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 例1:2时=(120)分 想:1时等于60分,2时里面有2个60分,就是120分 例2:7:45—7:30=15(分) 结束的时间 一 开始的时间=经过的时间 4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一单元 时、分、秒—— 练习一 分课时 教学目标 3 总课时 3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难点:培养学生体验时间长短观念。 多媒体、投影仪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大家了解了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1.小组合作,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2.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汇报小组整理的结果。 生1:1时=60分 1分=60秒……师归纳(见板书)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1.体验1分钟的长短。(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1题) (1)出示秒表,学生切身体验、感受1分钟有多长。 (2)播放录音:《登鹳雀楼》和《广播体操》,判断所用时间的长短。 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集体交流。 2.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引导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3.比较大小。(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集体订正。 交流方法:(1)比较大小时要先把单位统一,然后比较数字的大小。 (2)大单位化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 的进率。 4、计算结束时间与经过时间。(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11题。) (1)学生观察作息时间表(上午)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班内汇报。 学生表上信息。如:7:40到校,7:50开始早操;8:10早操结束;8:20开始上第一节课,9:00下第一节课;9:10上第二节课,9:50下课……
5
教学随笔
学生交流汇报: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钟;10:02同学们正在做眼保健操;如果我从家到学校要走lO分钟,我最晚7:30分从家走。因为再晚些走,路上仍用10O分钟,到学校时就超过7:40分,晚点了;第四节课上课的时刻是:10时45分+10分=10时55分下课时刻:10O时55分 + 40分 =11时35分。 师归纳: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 (4)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三、巩固迁移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第8页的第9题,第10题。 第8题:先说说钟面上的时刻,然后填写时刻并计算出两表之间经过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计算两表之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9题:先让学生读题,说出题意,然后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班内汇报交流。 第10题:让学生先认一认秒表,然后通过时间的比较,知道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时、分、秒”这部分知识进行了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和大家谈一谈。 作业: 1.在( )里填上“>”“<”或“=”。 5分( )5秒 60分( )1时 120秒( )12分 3时( )1 80分 1分lO秒( )110秒 250分( )4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联欢晚会晚上7:30开始,演出2小时20分后结束,结束的时间 是几时几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练 习 一 秒的认识 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应用 比较大小 解决问题 结束时刻- 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6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一单元 我的时间我做主 分课时 4 总课时 4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难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多媒体、投影仪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引入 1.出示:①180=( )分 ②3分=( )秒 ③600分=( )时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汇报: ①1分=60秒,60秒=1分,180秒是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②1分=60秒,3分就是3个60秒,60+60+60—180秒,所以3分=(180)秒。 ③1时=60分,60分=1时,600分是1 O个60分,所以600分=(10)时。 师小结: ①时间单位的进率要记牢:1分:60秒,1时=60分。 ②把时化成分或者把分化成秒:时(分)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③把分化成时或者把秒化成分:分(秒)前面的数有几个60就是几时(分)。 二、互动探究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小组同学中的一人计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坐在座位上。如果你认为过了30秒,就把手举起来。 (1)核对一下,每人估计的30秒实际是多长时间。 (2)小组同学比一比,看谁估计得最准。 (3)请估计得最准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你打算怎样调整自己 估计的方式。 2.出示:李阿姨每天早上8时上班,中午休患I小时30分,下午5时30分下班,请你算算李阿姨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7
教学随笔 教师引导:李阿姨的工作时间可以分为两段:上午一段,下午一段,先不计中午的1小时30分休息时间,分段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后再减去1小时30分就可以。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上午: 8时一一12时 共4时 下午:1 2时一一5时30分 共5小时30分 4小时+5小时30分一1小时30分=8小时 答: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 师小结: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若直接列式计算不好算,则可以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先分段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再把分段计算出的时间加起来。 三、我的时间我做主 师:同学们,认识了时间,你想不想给自己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表格填一填吧! 起床 吃早饭 (:)—(:) (:)—(:) 间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师:从表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每天起床的时间是6时30分,上学的时间是7时50分。 生2:我知道我们每天上午上课的时间是8时,放学的时间是11时30分。 师:你们能帮忙算出做每件事情各用多长时间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你现在会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该注意什么? 作业:小美星期天在家看《喜羊羊与灰太狼》,8:20准时开始,每集 长40分钟,两集中间有10分钟的广告,小美看完两集后是几点? 上学 (:)—(:) 上午上课时间 (:)—(:) 中午吃饭 (:)—(:) 学生活动:填完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出一份比较合理的作息时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我的时间我做主 上午:8 时一一12时 共4时 下午:12时一一5时30分 共5小时30分 4小时+5小时30分 一1小时30分=8小时 答: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 8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 分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课时 5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的意识。 重点: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 多媒体、投影仪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谈话引出问题:第53届“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有一所学校 的学生正要准备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出示教材第9页主题图):同学们来到操场排好队,看到开来的一辆辆大巴,兴奋地喊:“我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喽!”。 请大家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二、互动新授 1.教学教材例1第1题。 提问:(出示数材第10页例1情境图)大巴车开来了,大家需要持票上车: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35+34=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要想求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票,就要先算出一年级两个班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质疑:那么35+34应怎样口算呢?独自思考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1)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小组内相互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 (3)交流: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的算法? 各小组进行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教师板书: 小组1:35+30=60 65+4=69 小组2:30+30=60 5+4=9 60+9=69 小组3:30+34=64 64+5=69
9
教学随笔 师:你们太聪明了!能想出这么多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2.教学教材例1第2题。 探究:同学们真是太捧了,想出了这么多算法,那么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出示10页例2情境图)用你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算一算吧!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9+44=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指名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的计算过程在答题纸上表示出来。 (5)班内展示。投影出示学生答题纸。 或:39+40=79 30+40=70 30+44=74 79+4=83 9+4=13 74+9=83 70+13=83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口算时可以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 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可 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觉得哪种方法适合你,就选用哪种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1)、(2)题,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对于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 (2)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成。 ②集体汇报、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 35+30=69 (1) 35+30=60 65+4=69 (2) 30+30=60 5+4=9 60+9=69 (3) 30+34=64 64+5=69 10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两位数减两位数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2 总课时 6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重点:正确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 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某学校乘车去参观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吗?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那么,现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33+29= 23+31= 68-4= 32—6=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瞧,同学们上了开往世博会的大巴车,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提问: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可真聪明!这些问题又该如何列式? (1)学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归纳并板书:65—54= 65—48= 交流:你怎样计算出结果呢?说说你的想法。(可以选择一道题。) (1)学生尝试做。 (2)小组内交流口算结果和口算方法。 (3)班内汇报。 ①选择“65—54=”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 生1:5-4=1,60-50=10,10+1=11 师板书:相同数位相减,列竖式的方法。 生2:65-50=15,15—4=11 师板书: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生3:65-4=61,61—50=11 师板书: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生4:65—60=5,5+6=11 师板书:凑整法。
11
教学随笔 师小结: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口算方法,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②选择“65—48=”的学生汇报口算方法: 生1:65—40=25, 25—8=-17 师强调:先减整十数, 生2:65—8=57, 57—40=17 师强调:先减一位数, 生3:65—50=15, 15+2=17 师强调:凑整法。 生4:15—8=7, 50一40=10 10+7=17 提问总结:为什么你用15减8.而不是用5减8呢?(5不够减8,所以需要退位。) 为什么是50一40.而不是60一40呢?(这也是用了相同数位相减,只 是个位不够减,所以需要从十位上退1当10用的方法。) 3.观察对比,完善口算方法。减一位数。 (1)出示:“65—54=”和“65—48=”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65—54=”是不退位减法;“65—48=”是退位减法。在口算时可以用“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或“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或凑整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口算,指名回答,要求说出口算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的第5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制作两张数字纸条。组长拉动纸条与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口算练习。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 口算:42+23= 32+24= 87—25= 64—34= 26+48= 35+46= 62—18= 80一37=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退位减法 方法一:相同数位相减,列竖式的方法。 方法二: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方法三: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方法四:凑整法。 12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分课时 第二单元 练习二
编写时间 7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3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投影仪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出示P9页单元图)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一年级和二年级同学的车票问题,还有哪几个年级没买票呢?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其他几个年级各需要买多少张票吗? (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三年级需要买多少张票?你是怎样算的? 生:33+36=69(张)。我是这样算的:30+30=60,3+6=9,60+9=69。 (依次交流其他年级的车票计算情况) 师: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生:二年级比一年级多买多少张票? 师:你会解决吗? 生:会。……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练习二第4题一一环保小卫士 看图了解题意。(同学们把校园的环境保持的更整洁,他们正在把校园内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变废为宝,说说此图的题意,怎样解答呢? 2.练习二第3题一一买东西。 (1)观察练习十九第3题主题图。汇报看见的东西和价钱。 . (2)列式计算。58+25=83
13
教学随笔 (3)提示: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来到商店,你会想买些什么? 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记录员,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3、练习二第6题一一接力比赛。 引导学生读题,了解题的意图,通过什么方法求出下个出场的动物号码。 生思考后,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35+12=(47)→ (47)-28=(19)→ (19)+33=( )→ ( )-42= 4.练习二第7题一一篮球场上的数学。 看图了解题意。仔细读图中的信息,理解图中要求的数学问题。 1)指名汇报左边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理解“领先”的意思?你能换个说法来提这个问题吗? 3)全班交流后,汇报订正。 4)指名汇报右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5)教师点拨:下半场因为按照篮球比赛的规则必须交换场地,所以2队的分数记在左边;其实篮球赛中记分是把上下半场的分数累计记分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下半场后2队的分数是67分,但是这67分不光是下半场的得分,而是2队上下两个半场的总分。 6)有谁能说说下半场后1队的分数是45分,表示什么意思? 7)怎样求出2队下半场的得分? 8)指名口答后齐说出答语。 9)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巩固练习 P13页第8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小红有70元钱,买下面的两样玩具够吗?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练习二 33+36=69 58+25=83 领先 下半场 14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编写时间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8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地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掌握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出示教材第14页情图)同学们下车来到世博园,世博园纪念品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前来买纪念品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生2: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生3:上午比下午少卖出多少个“海宝”? 2.汇报列式,揭示课题。 (1)指名完整叙述问题,并列出算式。 380+550= 550一380= (2)师点出课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目,这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师板书课题: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互动新授 1.学习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1)独立思考,你怎样计算出380+550的得数。 (2)计算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组织学生汇报: 生1:用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生2: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表扬:同学们能想到两种这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真是太棒了!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但是老师还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呢?(因为十位上的8+5=13,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应该就是3+5+1=9,竖式计 15 教学随笔
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侯不要漏掉了。口算380+550,算出38+55后要记得在末尾写上0……) (5)说得太好了!那么谁能说说在计算。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 2.探究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550—380= 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算。 ②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和计算结果,全班反馈: ③ 生1:因为55—38=17,所以550—380=170。 生2:550可以看成55个十,380可以看成38个十,55个十减去38个十就剩下17个十,也就是170。 生3:用竖式计算。让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让用笔算方法计算的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适当引导:十位上的5不够减,怎么办?15表示多少?(从百位退1当10.和十位上的5合起来是15。)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最后算百位,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7(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上退1当十,所以百位上是4减3。) (3)请全班学生动笔算一算,交流笔算需注意的问题。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上退1,本位加十再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小组内合作,每人算两道题,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做完后小组内互相订正。看哪个小组最认真。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2题。 (1)第1题: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先读题,了解题意,讨论后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进行笔算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作业:用竖式计算:660+170= 890—550= 320十290= 540一170=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930 550一380=170 (1) 38+55=93,380+550=930 (1)55—38=17,550—380=170 (2) 3 8 0 (2) 5 5 O + 5l 5 0 一3 8 O 9 3 O 1 7 0 16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加、减法的估算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9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国庆节”到了,学校要安排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学校组织全校1~6年级学生到巨幕影院观看电影。你们认为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出示P15情境图) 师:同学们,从这由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1)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 (2)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3)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数学问题。同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出示): 一到六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和肯定。 2.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先求出什么? (需要利用“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 (2)那么“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反馈: 方法一:22l+239=4OO(人)
17
教学随笔 方法二:221+239=450(人)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估算过程,说说哪种估算的方法合理。 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各自的理由。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因此方法一的估算不合理。 生2: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因此方法二的估算合理。 师小结: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哪种合理, 用哪种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5页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二”的第5题,第6~8题。 第5题:先让学生思考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所给数的近似数,并完成习题。 第6-8题:(1)学生先读题,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试做在答题纸上。 (2)集体交流估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解决问题时,要求根据问题找出需要利用的信息,确定先算什么。 生2:在估算时既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又可以看成整百数,哪种合理,就用哪种方法。 生3:估算时要把一个数看成跟它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而不是只看它的百位上或十位上的数字…… 作业: 一、估算 578+243= 431—188= 434+417= 897—349= 387+105= 986—341= 二、停车场有398辆小汽车,开走了103辆,停车场大约还剩多少辆小汽车?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 22l+239=4OO(人) 221+239=450(人) 450 >441 220 230 18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练习三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2 总课时 10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及相应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重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面各题。 530+280= 940—370= 450+160= 720一250一 (1)指名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引导学生把这些数看作整百数进行估算比较简便。 (2)找4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交流,订正时强调计算方法。(见板书)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二、互动练习,强化提高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第3.9题) 1.完成练习三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以开火车的方式回答结果。 650+200=( ) 一160= ( ) + 280=( ) 一450= ( ) 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直接填在书上,同桌互相评一评,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练习三第4、10、12题) 第4题:出示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学让讨论交流列出算式300—150=150(度) 第10题:出示情景图,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题意,独立列式解答。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算式?结果是多少? 第12题:先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先独立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0+280=, 并列出竖式,指导竖式计算的过程。 让学生再思考从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列式解答。
19
教学随笔 (三)估算的训练。(第11、13题) 1.完成练习三第11题。出示第8题情景图。引导学生分析出本题中的隐蔽条件:“小朋友已看的页码是143页”,进而一起估算出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第13题。出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学生估算结果后,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分粥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冰棍比矿泉水卖得多,第二天冰棍要多进些。 三、拓展延伸 小华和哥哥共280元钱,哥哥比小华多80元。小华和哥哥各有多少钱? 教师引导:根据题意,可以画图理解。 ?元 小华 哥哥 ?元 小华和哥哥共有280元,280—80=200(元),所得的数就是小华钱数的2倍,200÷2=1 OO(元)就是小华的钱。280—180=180(元)就是哥哥的钱数。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小结:解答这类题,只要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四、归纳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是不是感觉计算比以前熟练了,互相说说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 作业: 1.列竖式计算。47+33= 86+34= 62—18= 650+340= 440—150= 720一540= 2.估算。583+417≈ 718+179≈ 631—409≈ 3.(选用)妈妈花360元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双皮鞋,羽绒服比皮鞋贵160元,羽绒服和皮鞋各多少元? 比小华 多80元 280元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练习三 . 5 3 0 9 4 0 + 2 8 0 -3 7 0 4 5 2 5 7 0 20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整理复习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11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练习,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上来的一(不要漏减借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 减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②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互动新授,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3)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4)讨论、汇报: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生1:我们在口算时可以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加数加第二个加数的整十数;再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可以依照笔算的方法从低位算起。 21 教学随笔 生2:在口算时可以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在口算时还可以用凑整法…… 2.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1)男生计算上面一行,女生计算下面一行。 (2)班内汇报并谈谈是怎样计算的。 (3)教师小结: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用多种方法,可 以把两个几百几十数看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但要注意的是数后面别忘了写“0”。用竖式进行计算时,一定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法,别忘了加进上来的数。 3.出示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的情景图。 (1)学生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上海科技馆的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中国科技馆的巨幕影院有632个座位。 (2)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解答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先读题,理解题意,学生小组合作,想数,做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对计算加以巩固。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班内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2)班内汇报、交流。(3)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这部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70+( )=810 ( )一280=240 1000一( )=200 ( )+150=720 2、把结果大于500的算式后面的( )里画“√”。 399+187( ) 961—498( ) 630一1 24( ) 332+167( ) 3、体育场里有男生370人,女生190人。 现在有500把椅子,够坐吗?2.如果不够,还差多少把?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从高位算起,用第一个数加、减第二个数的整十数。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把两个几百几十数看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口算。 加、减法的估算: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22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毫米的认识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12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明确毫米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过程与方法: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重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难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多媒体、投影仪、学生准备直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估一估: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测测你们的眼力,请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对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 2.做一做: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那么,你们能用手 势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 请试试比比。(学生比划长度,教师适时指导。) 3.(出示教材第21页的主题图)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1)引导学生拿出数学课本,对其长、宽、厚进行估测。 (2)教师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估测的方法。 4.质疑:那么,究竟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互动新授 1.动手测量,认识毫米。 提问:我们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时候,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把尺子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1)学生独自测量。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测量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如:数学课本的长:26厘米。宽:不到l 9厘米,差4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比1厘米少4个小格。 (3)质疑:测量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测量的结果都不是整厘米。) (4)小结: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的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 2.探究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3
教学随笔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汇报: 生1: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线外还有许多的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生2:O~1厘米之间有1 0个小格。 生3:每厘米间都被平均分成了10小份。 (3)小结: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l毫米。 多媒体演示: O~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 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司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板书:1厘米:10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1)量一量: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1角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做一做: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3)说一说:①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②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笔蕊标志;降水量……) ③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是26厘米,宽是18厘米6毫米,厚6毫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汇报、订正。 (4)猜一猜:我们手中直尺的厚度是几毫米?(1毫米) 同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准确。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第2题。 第1题:填一填,观察题中的插图,数一数是多少厘米,填上单位是 厘米的空;然后把不够1厘米的数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毫米, 再填上单位是毫米的空。 第2题 做一做。让学生独立量一量并填空。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一、填空。 1厘米=( )毫米 40毫米=( )厘米 3厘米=( )毫米 80毫米=( )厘米 二、画一条长5厘米3毫米的线段。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24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分米的认识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2 总课时 13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能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多媒体、投影仪、学生准备直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一个“新朋友”一一毫米。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通过学习这些长度单位,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揭题: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在生活中,我们量物体的长度有时还会用到另一个长度单位一一分米。1分米有多长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知道了。(板书:分米的认识)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分米。(出示23页例2直尺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就是1分米,(用手指图表示的1分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在班内交流, 生1:1分米里有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生2:从0厘米到10厘米的一段长度是1分米。(多媒体放大米尺)因此1分米=10厘米。(教师板书:1分米=1 0厘米) 鼓励: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说得太棒了! 2.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我们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试试看。 (1)学生拿出直尺,并找出1分米的长度。试着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 (2)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表示1分米的方法: 师: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了1分米的长度。太聪明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分米。 ①量一量:拿尺量一量你表示出的长度,看看准不准。
25
教学随笔
②比一比:同桌互相比一比1分米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大小。 ③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交换用直尺量一量,看看你画得准不准。 ④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一根粉笔的长度;一支自动笔的长度;喝酸奶时用的吸管的长度等。(教师介绍身边一些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3.教学1米=10分米。 (1)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1分米呢? ①请同学们观察多媒体上的米尺或软尺,数一数1米有几个1分米。 ②小组交流汇报:我们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一段,1米中一共有这样的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2)师:如果请你给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你认为应该怎样排呢?(米>分米>厘米>毫米) 4.教学例3。(出示教材第23页例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填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1)小组合作讨论。(2)班内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生1:2厘米=20毫米。想: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生2:80厘米=8分米。想:lO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也就是8分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l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lO毫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到这节课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它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下我们可以去寻找、探讨,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作业:练习五教材第25页第4、7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测量——分米的认识 10 10 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26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练习五 分课时 3 总课时 14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知识与技能: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参与长度单位问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类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会进行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长度单位问的关系及相互换算。 多媒体、投影仪、学生准备直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1.系统复习长度单位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分米 1分米=1 O厘米 1厘米=IO毫米 随意指两个长度单位,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2.小组活动: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1分米、1厘米、l毫米的长度。 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一起来解决和长度单位有关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练习五的第1、2、5题。 布置学生对课本上提供的图形的边长和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和实测。 2.练习五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中反馈。适当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的练习指导(高级到低级)。 (1)教师将准备好的8厘米长的纸条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用尺子量 一量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教师巡视,对量的方法不正确的学生加以指导。 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 (2)组织学生讨论:这张纸条的长是8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 怎样表示呢? ①用进率推算:因为1厘米=10毫米,8厘米里面有8个10毫米,也就是80毫米。
27
教学随笔 ② 用数的方法:得出8厘米=80毫米的。 (3)归纳概括:两种方法都正确。用进率推算是比较简便的。8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80毫米,板书:8厘米=80毫米。 说一说:3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7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4)即时练习:2米=( )分米,5分米=( )厘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的练习指导(低级到高级)。 (1)出示题目:一张课桌的高是80厘米,合多少分米? (2)提问:10厘米是几分米? 80厘米是几分米? 学生集体读题,弄清题意,全班交流汇报。 长度单位的十进关系式,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中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就是8分米。 5.练习五的第9题。 (1)集体读题,口答。指名学生说说求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少实际上 求的是什么,你觉得该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2÷4”你能计算出得数吗?要怎么办?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明确:要先把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进行计算。 (3)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拓展提高 1.出示练习五第10题。 分析:把一根4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也就是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了4段,求每段绳子有多长?也就是求4÷4=? 要点:解答这类问题关键是要知道对折后把绳子平均分成了几段 提问: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2.出示练习五动脑筋。 分析:首先把4厘米变换成40毫米。然后用几个铁环的长度减去它重叠的部分,即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5—5=70(毫米)。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 40+40+40一5—5—5—5=1 00(毫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五第6题,第8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练习五 1米= 10分米 8厘米=( 80 )毫米 1分米=10厘米 80厘米=( 8 )分米 1厘米=10毫米 28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千米的认识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15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重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教学随笔 师:同学们,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的手指 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出示图片)瞧,拇 指峰上住着的是谁呢是谁呢?看它来?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 二、互动新授 1.以题质疑。 师: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要用到千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师: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 (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 (出示教材26页例4.跑道图) 质疑: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演示。 (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沿操场走2圈半正好是1000米。 400+400+200)=1000米。) 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请你想一想,“1000米”和 “1千米”是什么关系?(是相等的关系)(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师:1千米:1000米,读起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师指导读法并范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9
小结:千米也称公里(板书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2)到操场体验1千米的长度。 ①教师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线,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把线连接在一起测量出100米的距离。 ②看图感知走一走,感知100米的距离。 ③几个100米是1千米? 两个小朋友走多少次(10次)才是1千米。 3.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小结:l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 1千米=1000米。 4.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引导: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教师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l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1题。 (1)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选择适当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1.比较大小。5毫米 5分米 5米 5千米 5厘米 ( )<( )<( )<( )<( ) 2.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到达,甲地与乙地相距多少千米?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千米(公里;km)=1 000米 1 0个1 00米是1千米 30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测量一一 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分课时 教学目标 2 总课时 16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米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投影仪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灰灰想要看羊村举行的全羊运动会,可是路上有好几道关卡,小灰灰过不去伤心极了。同学们,能帮帮小灰灰吗?(出示练习趣)好,我们一起来帮帮小灰灰过关卡吧。 1.把信送到对应的信箱。1千米 50毫米 60分米 1米 100厘米 1000米 5厘米 6米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小火车开来了,答对 火车厢上的题,开动小火车送我们去羊村。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判断。 1米=( )分米 100毫米=( )厘米 30分米=( )米 10厘米=( )分米 7米=( )厘米 1000米=( )千米 (学生通过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完成以上内容。)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1)让学生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探究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3千米=( )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1000+1000=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5000米=( )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2.归纳算法。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2)班内汇报、交流: 生1:把“千米”化成“米”,想: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 是几个1000米即“几“千米”.
31
教学随笔 生2:把“米”化成“千米”,想:1 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 000 米就是几千米即几“千米”。 末尾添上3个0 米 教师总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 千米 末尾去掉3个0 3.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小灰灰对你们充满了希望,再解出最后一题, 小灰灰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全羊运动会了。赶快行动起来吧! (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的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都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从你的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你是怎样估计的?指名学生回答。 (2)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师:同学们都生活中的有心人!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灰灰看到了精彩的全羊运动会。 三、巩固拓展 运动会结束了,答对题有礼物带回家。帮小灰灰带上几份礼物回家吧! 礼物1:完成教材第27页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礼物2:完成教材第27页例6下面的“做一做”。 先小组讨论交流或实际估测一下,然后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 估计的方法,(如:沿着教室的长和宽走一走,数一数教室长边和宽边镶了 多少款地板砖等),其他同学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礼物3: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3题。 (1)独立完成,做在答题纸上。 (2)集体交流、订正。 (长度单位之间进行计算时,不相同的长度单位要统一单位后再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的换算,你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 1.教材第28页“练习六”的第4、5、7题。 2.调查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的速度及P29第12题的交通标识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3千米=3000米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 000米。 5000米=5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8千米=( )米 9000米=( )千米 32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练习六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3 总课时 17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巩固长度单位“千米”;进一步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千米与米之间的练习过程,体验类推的思维方法,能够正确估算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点: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谈话引入 师: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应用非常广泛。除了用它表示两地距离之外,我们还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 (学生讨论,并汇报课前调查的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的速度) 生1:电动车每小时大约行驶20千米。 生2: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 生3: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 生4:我从课外书中知道飞机每小时可以飞行800千米。 师:下面老9币再告诉你们几条信息: 地球的赤道长约为4万千米,我国大陆的海岸线长约为18000千米,长江长约为6.31)0千米,黄河长约为5500千米,神舟十号飞船每秒飞行约8千米……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2题。 (出示交通标志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交通标志图) 2.完成练习六第9、11题。 第9题填空。第11题。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字典厚70毫米。( ) (2)毛巾长8厘米。( ) (3)黑板长20分米。( ) (4)小红家距奶奶家20千米,她最好步行去。( ) ①学生独立练习。②集体订正 . 三、解决问题
33
教学随笔 1.完成练习六第8题。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六第10题。从小伟家到体育场怎么走最近?要走多少米?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1)思考:从小伟家到体育场可以怎样走?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小伟家一学校一医院一体育场 方案二:小伟家一少年宫一公园一体育场 方案三:小伟家一少年宫一医院一体育场 (2)引导学生看清楚图中的数据,再列式计算。 (3)指名汇报。把最近的路线描出来。 3.完成“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可以联系P28第2题)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 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四、拓展提高 完成练习六的第15题。 (1)先读题,理解题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你能写出算式吗? 12时一8时=4时 4×80=320(千米) 320千米>308千米 (2)小组活动: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 1.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2.练习六第6题,第13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练习六 方案一:小伟家一学校一医院一体育场 方案二:小伟家一少年宫一公园一体育场 方案三:小伟家一少年宫一医院一体育场 12时一8时=4时 4×80=320(千米) 320千米>308千米 34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吨的认识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1 总课时 18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 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数学作用于生活。 重点: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1.导入:我们经常去超市,在那里会看到各种不同包装的商品,如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袋薯条重50克…… 2.教师指出: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 轻物品的质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教师板书:认识吨) 二、互动新授 1.初步了解“吨”。 (1)(出示教材31页例7前两幅画)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吊车吊起2吨重的集装箱,火车一节车厢可以装载60吨的货物。 (2)你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吨”作单位的标志? 学生畅所欲言:大桥头上、卡车上、地磅上…… 2.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质疑:1吨到底有多重? (1)算一算。出示:每袋大米重100千克,lO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①小组讨论后汇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②出示: 1袋大米重:1 OO千克;2袋大米重:200千克; 3袋大米重:3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教师板书:1吨=l000千克。 (2)背一背。 让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然后再互相背一背,切身感受一下一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的同学是多少千
35
教学随笔
克?是几吨? 学生独立推算后回答:40名这样的同学是1000千克,就是1吨。 3.了解“吨”的应用。 提问:通常在什么时候,要用“吨”作单位呢?请举例说明。 (1)小组讨论,组长记录。 (2)交流汇总,比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①很重物体的重量。如:大象、鲸鱼、人造卫星。 ②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如:汽车、轮船、火车、吊车。 4.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运用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1吨=l 000千克,试着计算。(出示教材第32页例8题目) (2)全班交流,说一说换算方法。 汇报:4吨=4000千克,想: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即 4000千克。3000千克=3吨,3000千克里有3个1 000千克,即3吨。 末尾添上3个0 千克 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末尾去掉3个0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上面的“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2)学生独立填写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32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换算思路。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一、算一算,填一填。 3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2吨一1000千克=( )千克 二、比较大小,用“>”“<”或“=”表示。 5吨( )50千克 6千克3克( )6000千克 41OO千克( )4吨 2000千克( )2吨 800克( )8千克 1吨( )999千克 三、李叔叔用装卸机把4台机器装在载重4吨的卡车上,每台重900千克,请你算一算,这些机器的重量是否会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呢?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就要 用“吨”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36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生活中的数学 分课时 1 总课时 19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咯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重点: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多媒体、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材33页例9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读题,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生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2吨,一辆载质量3吨。 生2:(补充上一位学生说的内容)两辆车要运完8吨煤。 生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生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 (1)出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读一读。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安排方法。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安排的方法。 教师提示:可以用其中的一辆车运完,也可以用两辆车合作运完。 (2)小组合作整理想不同方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答题纸上。 (3)展示成果,找出需要的方案。 生1: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可以运完。 生2:可用2吨的车运1次,用3吨的车运2次,两辆车一共运了8吨。 教师对叙述表达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 2.学习列表法。 引导: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清晰地列出来。 (1)教师出示表格(如下图)。 派车方案 2吨 3吨 ① ② ③ ④
教学随笔 运煤吨数 37
⑤ (2)学生按要求填写完整。如果派车方案不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指名上前展示,说一说表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3.师生一起检验。因为方案①:2×4=8(吨);方案④:3×2=6(吨) 6+2=8(吨),所以方案①和方案④都可以恰好把煤运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小组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的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3让学生合作完成。 (4)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使我们准确地从中选择符合问题要求的方案。这一方法在我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时候经常用到。 作业:三年级的学生90人去春游,小面包车一辆可以坐10人,大面包车一辆可以坐20人,如果两种车各自只有6辆,可以怎么租车使得每一辆车都满满的?如果租小面包车一辆50元,租大面包车一辆60元,怎么租最便宜? 课后作业:练习七第5题。 板 书 设 计
生活中的数学 派车方案 ① ② ③ ④ ⑤ 2吨 3吨 运煤吨数 方案①:2×4=8(吨); 方案④:3 x 2--6(吨) 6+2=8(吨) 38
教学反思 分 课 时 电 子 教 案
课 题 第三单元 测量一一练习七 分课时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2 总课时 20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月 日 月 日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有关表示物体质量单位的知识,知道1吨=1 000千克,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参与到质量单位的整理与复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重点: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间的相关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质量间的关系。 多媒体、投影仪,学生了解自己家里每月的用水量和节水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旧知巩固,引入练习 1.复习旧知。提问: (1)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同有怎样的关系? (2)1克大约有多重?l千克呢?1吨呢? (3)估一估.说一说你身边物体的重量。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质量单位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练习七的第4题。(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连线。订正时要强调做这类题,不仅要看数字的大小,还要看单位的大小。) 2.练习七的第3题。 (1)提醒学生不同质量单位的数相加减时,先统一质量单位。 (2)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七的第4题。 (1)了解题意,学生先独立完成。 (2)学生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汇报,教师板书。 方案A.6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2吨 800千克+700千克=1500千克(小于2吨) 方案B.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 1000千克+700千克=1700千克(小于2吨) 39 教学随笔 方案C:600千克+400千克+700千克=1 700千克 1000千克+800千克=1800千克(小于2吨) 方案D.1000千克+600千克=1600千克 400千克+800千克+700千克=1900千克(小于2吨) 4、感受1吨水的质量。完成练习七第5题。 (1)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2)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3)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你有哪些节水方法? 5、设计过桥方案。完成练习七第8题。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四只小动物要一起过桥。它们能一起过桥吗? 生1:不能,因为它们共重1 300千克,超过了1吨。 师:那么怎样过桥比较合理呢?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设计一个过桥方案吗?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探究过桥方案) 生1:有二种方案。方案一是1个1个地过桥最安全,方案二是2个2个一起过挢,因为任意两只动物的体重之和都没有超过1000千克(1吨)。 生2:老师,我认为小熊、小牛和小鹿可以一起过桥。因为它们三个的体重总和刚等于1000千克(1吨),也符合要求。 生3:老师,我也有不同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很不错,我建议大家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 三、巩固拓展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①1吨棉花比1吨铁重多了。 ( ) ②2900克小于3千克 ( ) ③一头牛重500吨。 ( ) 2.算一算。 8吨=( )千克 7000千克=( )吨 10吨一3000千克=(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3.用下面两辆车运水泥,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16吨水泥?( 小货车:载质量4吨 大货车:载质量6吨)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练习七第2、6题。 板 书 设 计
练习七 统一质量单位 两辆、2吨、一次运走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方案D l300千克>1吨 40
正在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图文05-22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轴对称填空选择专题练习(解析版)05-06
第7章 汽车产品策略06-06
南开大语题库03-18
机械设计考试题集07-19
员工管理制度12-31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04-28
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05-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册
- 人教
- 教案
- 年级
- 数学
- 图文
- 工程造价专业实习日记20篇+实习总结
- 企事业单位面试20题及答题方法技巧(最新)
- 北航材料考研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 图文
- 加强警营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警营
- 2017-2022年中国打印机行业市场分析与投资机遇研究报告(目录)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二 阅读 人教(部编版)(
- 土方开挖及回填专项施工方案方案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期末复习
- 华恒便字2009- 关于推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
- 2018年寒假实习生招聘江苏地区公告汇总
- 电力系统二次安防系统实施方案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测试
- 练习题-第六章_数组(有答案)
- 江南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考试范围
-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3
- 中国吊顶铝天花板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
-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二化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 2018隰县产业园区招商规划及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咨询报告(目录) -
- UG图文并茂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2)
- 2018-2024年中国半月板钩市场竞争战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