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新时期都市类报纸的“重型武器”正文部分

更新时间:2024-04-29 0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度报道:新时期都市类报纸的“重型武器”

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报业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改革之风,都市报在这个时候成为后起之秀。它以全新的运行体制、独到的办报思路、卓越的创刊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朴实的版面文风,面向市民,面向生活,面向市场,在整个报业不振的环境下,异军突起,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报业市场竞争中的一支咄咄逼人的劲旅,并以一股不可阻挡的穿透力,迅速地辐射到整个中国,形成了一个都市报的报业群体。但同时都市报在报业竞争中也表现出了种种弊端,面对新起之秀电子网络媒体和传统大报该如何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我国现今的都市类报纸深度报道明显滞后。中国新闻出版2006年2月14日第006版媒体聚焦唐荣尧的《深度报道:报纸的“重型武器”》一文提出:现有的报纸深度报道时而拖沓冗长,时而湮没在消息类新闻中。失序状态严重,以《经济日报》为例,平时,除定期的“新闻聚焦”等深度报道外,难觅深度报道的影子。有时则被广告或“地方经济成就巡礼”、“领导讲话”占领,有时又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堆积深度报道。对于报纸而言,记者的采访报道,观察思考如果能平均用力,每天都有精到之处呈现给读者,自然会产生长久有效的吸引力。报道质量不足,就报纸深度报道本身质量而言,无论是报道的力度,还是思考的深度,都未能引起受众的强烈关注。比如,2005 年 5 月 10 日的《经济日报》在“国资周刊”中头条报道《三年再造一个新包钢》,就存在报道不深入的问题而导致质量下降。英国《独立报》副主编伊恩·比勒尔在 2003 7月16日接受《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唐亚明的采访时所说的:“我更喜欢那些一周出一篇大稿的记者,而不是那些一周出很多小稿的记者。”

在西方,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收音机、电视机就在美国大规模普及,尤其现场直播的出现,新闻媒体内部及社会各界关于报纸和新闻杂志将迅速被广播、电视替代的呼声日见高涨。美国的一位新闻教授因此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极其形象地说明了深度报道对一张报纸的至关重要性。这位教授说,好比面对一块丰收的麦田,广播记者站在田头,对他的听众说,这块麦田成熟了,收割在即。电视记者(那时代的电视尚不能直播)可以下到麦田的一角,向他的观众展示麦穗的生长状况。报纸的记者可以将整块麦田的麦子收割回家,脱粒、扬场、称重,然后告诉读者这块麦田共打了多少斤麦子。而新闻杂志的记者可以一粒一粒地给读者数麦粒!“因而,”这位教授的结论是,“报纸和杂志永远没有广播和电视那么快!”他强调说,“但是,广播和电视也永远没有报纸和杂志那么深刻!”由此得出了结论:报纸和新

1

闻杂志不被广播和电视取代的重要砝码之一,是它们的“深刻”,亦即“深度报道”。

“9.11”事件是又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事例。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但是,9月12日是属于报纸的。这提醒了我们,即使进入了电子时代,报纸仍然如此重要。12日那天,在全美国,平常不大读报的人都会买一份报纸,目不转睛地阅读。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这一天,《华盛顿邮报》卖了100万份,而且如果它印得更多的话,会卖得更多。《明尼阿波尼斯明星论坛报》多卖了17.5万份,比平时多50%,《洛杉矶时报》是“能印多少就能卖多少。”它平常的星期三刊可卖100万份,那天它多售出了22.7万份,这些报纸上充满了电视上没有的信息以及深度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小唐尼和凯泽在他们的新著《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一书中,也谈到了报纸的深度报道问题。小唐尼和凯泽举了一个精彩的例子:2001年8月,布什总统宣布允许有限制地使用胚胎干细胞进行医学研究的演讲时,对电视观众说:“老实说,广播或电视来做这个报道有些困难,因为它要求一定的深度才能把复杂性讲清楚,因此,我建议如果您真的对这个感兴趣,最好明天读一份好报纸来了解详细情况。”

在新时期的报业环境中,都市类报纸要想在这巨大的信息市场中站稳,深度报道就成为了它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

一、 新时期“深度报道”的“定义”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众多学者、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不同认识。比较合理的是:所谓深度报道,指的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系统报道、整体反映和深刻透视,它注重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阐释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是一种普及事物深层领域,解释其历史关系、现实关系和内部矛盾关系的报道形式。

一方面,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简单的新闻文体,因为文体是固定的语文体式,而深度报道并不具备这一特点,它应该是原有各类新闻文体在写作方式上的突破和变化。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作平所说 :“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应过多地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事实也是如此,被公认为新时期深度报道的一些代表作品,如《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1986年6月17日)、《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1987年6月13日)、《红色的警告》(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4日)、《绿色的悲哀》(中国青年报1987年7月4日)属于通讯

2

体裁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属于新闻评论;《菜价追踪》(新华社1994年4月12日通稿)则属于调查报告。因此,可以想见,那种认为能够找到固定的写作模式来创作深度报道的看法是不利于报纸的发展的,未来的报纸将以制作出相当数量的由深度消息、深度通讯、深度评论等优化组合的高质量深度报道为目标,大大提升报纸的全面性和深度感。

另一方面,所谓深度指的是深度报道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即在新闻报道中,信息量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事实本身。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的“三层报道”概念认为 :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深度报道正是在后两层报道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深度报道应当具有深刻性,要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实质及意义;另一方面,深度报道要有全面性,提供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即从事件的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展。

二 、新时期都市类报纸“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一) 媒介激烈竞争,报纸需要深度报道

中国都市报纸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而这正是世界晚报衰落的年代。1990 -1996年,美国共有238家晚报倒闭,1997年香港最后一家晚报《新晚报》倒闭,其衰落原因正是来自于电视和网络的冲击。电子媒介的优势是速度快,有声音和画面,但由于受到转眼即逝的弱点的限制,难以表现深刻而复杂的内容。而报纸媒介在这方面则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运用版面多的优点,刊登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新闻事实。深度报道是报纸媒介对抗电子媒介最有力的手段,是和电子媒介竞争中生存的法宝。然而都市报缺乏的更是深度报道,即使有,大多也是有“形”无“神”、深不下去,一味地增大廉价的信息量,煽情性庸俗报道居多。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新井直之早就预言: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个阶段是“政治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谴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 电子媒体在传媒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也在实践着深度报道,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都市报无论是生存竞争,还是未来发展,都应切实抛弃媚俗、庸俗、肤浅的新闻报道,真正走深度报道之路,这显然是正确的选择。

(二) 都市报迈向主流媒体需要深度报道

3

报纸的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质量,毕竟人们买的不是廉价的白纸而是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市报业界有识之士也已看到,大众报纸时代是短暂的,都市报的发展出路在于,转变办报理念,迈向主流媒体,实现市场化报纸向庄重、有品位的大报转型。

何为“主流媒体”,人大喻国明教授、复旦周胜林教授、浙大邵志择教授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见解,总括起来他们认为主流媒体所涉及的内涵应是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并为社会主流群体所倚重的、覆盖面广的、有规模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较高声誉的媒体。 主流媒体客观上应该具有高质量的舆论引导力和新闻报道与评论的权威性,主流媒体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迈向主流媒体,都市报市民生活的定位、强烈功利性的出发点、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根本无法实现报纸转型的发展目标。

深度报道这一新闻理念,它所蕴涵的主体意识、理性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主流媒体新闻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精神。深度报道将笔触伸向社会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深藏的、潜在的社会问题,突出媒介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深度报道以其对国计民生的殷切关怀和深厚的忧患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闻娱乐化倾向。以对新闻价值的正确判断,纠正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成为社会积极思想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深度报道以其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使命。都市报迈向主流媒体的发展进程中,深度报道是实现转型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

(三) 创立都市报的个性化和特色化需要深度报道

新闻和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任何一个品牌报纸的创立,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特色。客观报道容易产生简单的、平面的、肤浅的新闻报道,没有深度的报道,难以塑造真正的品牌报纸。

如果说第一轮竞争使都市报产生趋同化现象,那么第二伦竞争将是都市报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复杂变动因素的认识与把握的需要增加,要求有深度的报道,报业市场经过都市报的一段冲击之后,受众不会持久地接受粗、俗、滥的新闻产品。报纸虽被称作大众媒体,但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抽象的大众是不存在的。社会的多元化,将导致报纸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如何实现个性化和特色化,对于报纸甚至电子媒体,还是需要深度报道这一理论和方式。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南方周末》等,令人印象深刻的创出媒体个性与特色的大都是深度报道栏目。风凰卫视的巨大成功,源于在深度基础上,个 性化和特色化。

个性的、特色的首先都是有深度的东西,这是传媒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当今传媒

4

群雄并起的时代,没有个性和特色,生存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报纸的个性和特色,也展现在综合质量上,包括报纸的理念、文化、品牌,报纸的内容,新闻的时效性,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深度报道的水平,分析和评论文章的水平。主流媒体的个性和特色是涤度的表现,报纸媒介尤其如此。个性和特性的创立,都市 报实现迈向主流媒体的转型,深度报道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 新时期如何发挥好都市类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重要作用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 发现热点和追逐热点,是都市报深度新闻的两种主要操作模式。发现热点一般指通过热线电话、来信、线人、知情人、当事人来获取信息;追逐热点一般指的是新闻界同行媒体正在关注的热点、网络(公布电子邮箱、BBS论坛、论坛上正在争论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交流的热点、政府文件、内部资料、司法记录等。

就突发新闻的深度报道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渐进式的报道,一种是集合式的报道。渐进式的报道就是报纸追踪事态的发展不断地及时报道,注重新闻策划,每次报道逐步深入,直至最终完整地呈现事件。这种方式比较多地被报纸采用,采访难度也比较小。但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报纸更倾向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进行集合式的深度报道。集合式深度报道,是指一名或多名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观点、立体化的报道。集合式的深度报道都围绕突发事件展开,但不拘泥于事件本身,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自己对突发新闻的理性判断。集合式报道风格多样化,是现场特写、消息、记者手记、权威人士分析评论、目击者或当事人自述等多种报道形态的结合。集合式报道更像一场战役,要求参战者在规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取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发现和挖掘深层次问题。理想的状态就是要对突发新闻一次吃干喝净,成就报道的深度与气势。当然,渐进式报道与集合式报道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可以交叉使用,互为借助。

找准深度报道的市场定位非常关键。作为地方媒体,面对一个城市的读者,发行范围决定了你没必要挤进某一流派,或者争做杂牌军的老大。也就是说,都市报的深度报道的选题,最好以其服务的地域为限,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全面开花,这也是都市报的本质要求。正确的做法是,跟谁都合作,不争名,只争利,尽量同所有流派的代表媒体都搞上关系,实现资源

5

共享,力争把全方位的信息提供给本报的特定读者。因为受众是不问新闻来源的,只要你的版面吸引眼球,传达的信息准确全面,读者就会以高阅读率来支持你。本地的读者满意了,对都市报来说就是胜利。

所选题材要以关心民生关注民情关乎民意为根本指向。一般情况下,深度报道不以针对政府,尤其不以所谓的“针对时弊”为题材方向。这并不是说深度报道的内容不具备“正义”性,而是说深度报道的逻辑起点是“善意”和“建设性”,不是“恶意”和“破坏性”,即使是所谓的“揭露”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从某种意义上讲,老百姓关心的题材也应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把老百姓欲知的事实、想表达的意向展示出来,就是对政府的一种善意。

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了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网络新闻专题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来自各个媒体、网友的信息,不是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受众只有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多元阅读才能获悉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都市报深度报道可以利用网络新闻专题提供的数据库功能,以简洁、凝练、全面、条理清楚的文本满足读者这方面的信息需要,为读者节省更多的时间。

网络新闻专题的“非原创性”给报纸深度报道留下了惟一的广阔空间。网络新闻专题在本质上是各种文本的“选集”而不是文本的原创,其编辑们奉献的是专题的结构、框架,血肉是来自传统媒体、热情网友的发言。网络新闻专题数据库功能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属性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专题离不开资源丰富的传统媒体,需要它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都市报深度报道与其他新闻样式一起,一方面可以为网络新闻专题贡献来自生活第一线的报道,使网络新闻专题免费宣传报纸深度报道栏目的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都市报深度报道可以抓住这个空隙,向社会生活的原生态进军,挖掘社会变动发生的活生生的新闻原信息,以新鲜、原生态,独家的深度新闻吸引读者,满足读者求深层新知的需要。并且还可以网络新闻专题即时互动的功能,及时了解读者欲知、想知、未知的信息;利用网络专题的资料库,做好深度采访前的资料准备,以更深刻、更新鲜的、更灵活的文本替读者解惑释疑,满足读者阅读新闻后的信息饥渴,引导好社会舆论。

四、 都市类报纸在电子时代如何依靠“深度报道”体现比较优势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诞生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向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其信息传播主体的地位逐渐下降。2006年5月29日,全球新闻媒体官员召开会议,此次会议成为传统媒体联合寻求发展之钥的一个缩影,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媒

6

体将通过多种形式共同寻找自身的发展走向。对于平面媒体来讲,面对行业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压力,它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索未来的发展道路,实际上,也就是要考虑怎样在网络时代中发挥自身优势,继续生存下去,占据传播份额的一部分。在失去了对信息源和信息通道的把关之后,平面媒体已经无法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上占据主动。因此,可以想见,它必然将重心向信息的深入挖掘上转移,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新闻报道形式将会成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有力武器。

(一) 由于进入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低,其新闻传播者从业素质低

因此,接近新闻事实本来面目的事件亲历者、目击者,甚至道听途说者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将新闻事实发布出去。与之相比,都市类报纸在新闻事件的选择范围和时效性上都处于劣势。但也正因网络媒体能够通过降低对传播者的限制而较快地获得新闻事实,导致了其权威性的缺乏,也使其在关注时效的同时忽略了新闻的深度。而在新时期,受众了解了事实之后,对所谓“关于信息的信息”将更加注意,所以,都市类报纸就应将精力转向信息的深度上来,利用其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历史优势,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使受众深入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报纸的最大卖点。

(二)网络信息异常丰富,都市类报纸有更多题材做深度报道

受众可以凭借链接的无限获取“无限”的信息。网络将会成为一个信息最翔实丰富的图书馆,因为它可以容纳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能以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的资料,而且查阅方便。可是报纸等纸媒却不能。文字本身的记录功能就相当有限,再加上版面的限制,可以说报纸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根本无法与网络相比。但是,在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了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网络媒体的确给受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不是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受众可能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多元阅读才能获悉关于“信息与人的关系”的信息。而都市类报纸深度报道则可以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制作成简洁、凝练、全面、条理清楚的文本,从而满足读者这方面的信息需要,为读者节省更多的时间。

(三)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都市类报纸可以利用深度报道给受众释疑解惑

无论是严肃庄重的硬新闻,还是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甚至充斥着暴利、色情的“黄色新闻”、耸人听闻的假新闻,都有可能占据网页的醒目位置。如此泛化的新闻内容既预示着人类传播自由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承认,同时也必然带来思想、观念、认识的相互冲突,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它又没有能力控制它所提供的异常多元的社会印象。面

7

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广大受众必然需要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权威、正统,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声音,这种声音无法产自网络,而却能产自报纸。都市类报纸可以通过深度报道的新闻形式,传达纸媒对新闻事实的看法,为受众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清晰的社会发展认识,以广袤的思想、深刻的论述征服读者,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很多观点认为报业在未来的三四十年内会消亡,默多克在演讲中说“报业会在40年后消亡”;美国北卡罗列莱纳大学的菲利普·梅尔教授宣称:美国报纸的历史将于2044年10月终结……报纸的确在受到新兴媒体的威胁,不仅是网络媒体,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新贵也能通过便捷的传播方式抢占传播份额,而且其发展甚至比网络还快。但是,技术的进步不能代表思想观点的自动涌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就在于思想的创新和权威,其引导作用在未来仍然无可替代,如果报纸等纸媒能够面对挑战,冷静应对,抓住转型的历史机遇,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可能“变为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重新焕发它的青春和力量。

8

参考文献:

[1] 吴晓明.《传播学视野中的都市报》[J].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报,2003.4

[2] 程益中.《我们到底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5/22070/2187213.html

[3] 艾 风.《在竞争中崛起,在竞争中发展》[J].北京:PRESS CIRLE?S,1999.1,[6] 周胜林,《论都市报的生存空间与周遍关系》[J].北京:新闻大学,1999.3,

[4] 杨卫平.《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报纸--论都市报的属性》[J].北京:新闻战线,1999.6 [5] 杨卫平 蔡华东.《都市报的崛起之路》[J].北京:新闻战线, 2000.2, [6] 席文举.《二十一世纪的都市报》[J].北京:新闻战线,2000.12,

[7] 董广安.《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J].河南: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8] 杰克·富勒.《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J]徐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9] 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10] 郑超然 程曼丽 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11] 殷俊 殷瑜.《都市报向主流报转型趋势论》[J] .北京:当代传播,2002.2, [12]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13] 甘惜分 .《新闻写作大辞典》[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14] 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15] 杨兴锋. 《高度决定影响力》[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5

9

致谢

从写开题报告到现在的论文定稿,经过了近半年的忙碌和奋斗,终于到了最后的致谢部分,一下子百感交集,到这里,大学的四年时间就宣告正式结束了。我相信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会对我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产生很好的影响,使我治学更加严谨。在此对吴敏娟老师的谆谆教诲表示深切的感谢。

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吴敏娟老师放下了繁重的工作,从论文选题到如何查阅资料,再是开题报告的完成和论文正文的反复修改,直到最后的定稿,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些很小细节的完善、格式的矫正等,吴敏娟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由于在完成论文的初稿阶段,我在报社实习,时间上显得很仓促,所以思考地相对很不成熟,是吴敏娟老师及时帮我调整思路,对我的论文进行结构上的整理,使得我的论文能够顺利成型。接下来的修改中,吴敏娟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论文其中的不足,不放开一点小的错误。我想,这些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后,我还要感谢新闻系的所有老师,为我打下新闻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知识的基础,感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我的学校对我的培养。

最后还要我的父母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也向其他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10

influence of network new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in factors. Many in the audience read the news online, it invariably find traditional media coverage and analysis, gained on the news analysis,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forecast. This shows the network in the media

competition, not living in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Network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periphery of the media to mainstream status leap forward. must learn from the traditional news media coverage of the merits of major social issues of concern to enhance the depth reports.

\how development? In my view, we must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media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advantages of long-media network and come up with their own reports mode.

16

附录二:外文文献译文

浅谈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因为电视特征、采访半径、观众定位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电视台的深度报道,应从自身特色入手,以家庭和生活中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普遍关心的事件为着重点,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以观众是否喜欢观看作为选题取舍的标尺,力求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应重质不重量,真正将深度报道做深,不使其变味变质。

深度报道要多,但多并不等于滥。读者喜欢的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能满足新闻欲同时能调动起连续观看欲的深度报道。因此,做好深度报道,首先取决于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做到精心选题。

我认为是否能作为深度报道题材的主要标准是,在新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受众会不会关注,与受众的关系大不大,受众是不是爱看,受众能不能受感染,在确定题材之前,策划者都要置身于受众的角度,来一次换位思考。

深度报道之所以称之为深度报道,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在确定题材之后,必须做到纵深追踪、深层开掘、做深做透、意义深刻四要素齐备。每一个成功的深度报道,从确定题材、决策谋划到制定报道细案到分工协作到组织实施,都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这也就是眼下新闻界常提及的新闻策划。深度报道做得好,取决于组织动作,前提在于精心策划。

新闻策划“是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特色,取得最佳效益。”我认为每当记者发现一个适合做深度报道的选题,应及时上报所在媒体新闻中心,中心在迅速决策的同时,都要进行周密的思索和尽可能详尽的谋划(当然也要不失一个“快”字),不但要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做认真的调查研究,还要对未来新闻事实可能如何发展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有科学依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体报道计划和具体实施细案。由于深度报道一般需采访的头绪较多,一般个人做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深度报道应发挥团队精神、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因此策划者在设计报什么和怎么报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这其中包括记者力量的组织调配、采编部门的互动,以形成最佳动作配置。

读者求新求变的需求心理,决定了新闻必须重视标新立异,努力做到常变常新。如若不

17

然,你的新闻产品就会受到受众的冷落,深度报道也不例外。没有创意、创新的深度报道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是平庸的报道,深度报道应在新事实、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形式、新体裁等方面有所追求、有所建树。因此,做好深度报道,还取决于创新,做到多出新品精品。

http://www.qnjz.com/wqhg/lszl/2004disanqi/200403/t20040316_561633.htm

18

附录三:外文文献译文

On the depth reports

Depth reports from the 1980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China's rapid rise, it has become the news media to enhance media brands, expand their influence in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media,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powerful tool. Because of the TV features, interviews radius, and the audience positioning various reasons, I think television depth repor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ould start with the family and living wi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incident as a focus, In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or not the audience likes to watch as the yardstick to choose topics, seek to both thoughtful and readabl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quality and not quantity, the real depth of coverage so deep, so that it would not smell degenerate.

More depth reports, but does not mean more abuse. Readers liked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ress wishing to meet the same time to mobilize for wishing to watch the in-depth reports. Therefore, to do depth reports, the first on the subject of news judgment, so meticulous selection. I think

whether as a subject in depth coverage of the main criteria is that New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audience will not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ence not, the audience is watching. Audience can infected, in determining topics, the planners must stay in the audience's perspective, to think a transposition.

Depth report was called depth reports, because it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news report series, a series of reports, In determining the theme, we must depth tracking, deep digging, do so through deep,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all four elements. Every successful depth reports, in terms of

subject matter, policy planning and formulation of detailed case repor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o organize, i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This is now often referred to in the press news planning. Depth reports done well, depends on the organization moves premise is carefully planned. News \better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unique. achieved the best results. \think that whenever reporters found a suitable depth coverage of topics. promptly report the news media where the center of the rapid decision-making, There must be careful considerations and detailed planning as possible (of course without a \study, also facts of the new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how likely the result may b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ecast Based on this work out overall plans and report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he case. As reported in 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normally required lots more, the general public so it is difficult to do. So depth coverage should work as a team, through joint efforts completed, So planners in the design and how what newspaper reported, it must also consider how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This includes news organizations deploy forces, the journalists sector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action configuration.

19

Readers desire for the new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decided to do something unorthodox news should be, and strive to always changing. If not, your news products will be the audience's cold, and deep reporting is no exception. Creative, innovative in-depth reports is the lack of vigor and vitality, is mediocre reports, in-depth coverage of the new facts, new materials, new ideas, new perspectives, new forms and new styles such aspects as pursuit accomplish something. Therefore, to do depth reports, but also on 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s more products.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0s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