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宝典

更新时间:2023-09-26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简答题

1、简述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答: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者庆祝、祭典活动本身。《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

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音初》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这些例子,都说明最初的原始歌舞直接同初民的现实生活紧紧相关。因此与原始歌舞相伴而生的上古歌谣实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2、简述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答:我国古籍中记载原始歌舞大都具有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如《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

夺伦,神人以和。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确实具有初民生活的踪影,手握牛尾边舞边唱,或者带着各种野兽的标志、模仿野兽的动作",随着敲击石器的节奏而手舞足蹈,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3、简述神话的性质。

答:一般地说,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我国学者对神话的解释,一般是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神话的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

是想像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4、简述神话的起源。

答:神话的起源有劳动起源与宗教起源二说。从今存的神话作品看,不论它想像多么神异,它所表现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或者说总

有劳动生活的影子,如战胜干旱、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便是我国和世界远古神话的共同主题之一。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也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正是劳动才促使初民的大脑不断进化和发达起来。因此",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神话的产生也与原始宗教有关。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比如",面对雷电、风雨、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初民会产生惧怕的心理。他们希望并且相信以虔诚的崇拜和语言的力量,可以使那些自然现象护佑自己,免除对他们的危害。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事实上神话中如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有生命的自然形象及其作为,最初就是来自于原始宗教的意识,是由初民曾经崇拜的自然现象不断变化而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是有极大联系的。 5、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答: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

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比如关于羿的故事,最早是把羿描绘成为以弓箭射落太阳的神奇的英雄,随着它的流传,这则神话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孟子·离娄下》说:“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批评羿的弟子逢蒙的卑劣行为。这样使这则神话融人了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加入了道德评判。于是后来的故事就演变成了传说而不是神话了。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国神话的特征。

答:第一,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女娲补天、羿射九日、

禹治洪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禹杀相繇、黄帝战蚩尤,是为了清除人间凶恶势力,不让他们再危害人的正常生存,就是女娲造人、禹同涂山氏之女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也同样贯穿着为人生的意义。不管神话的想像多么离奇,贯彻始终的总是为人生的主题。

第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神话英雄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不是听天由命、束手无策,而是主动积极地以神奇无比的力量和对策去征服自然力",改变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状况",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以及精卫填海等就是如此",面对危及生存的残暴敌人,不是软弱无力、听凭蹂躏,而是奋起迎击,从容获胜,禹杀相繇、黄帝战蚩尤即是例证。这说明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饱含着对人生的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第三,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初民把对英雄人物的热爱和对自然灾害及人间凶恶势力的憎恨,通过奇异的想像进行虚幻的加工夸饰",形象鲜明地体现在神话之中。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三个因素,也是后世一切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因素。正缘乎此,神话与其他原始艺术一起,成为文学艺术发展的奠基石。 第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试述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大抵有两个方面,第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

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我国数千年的文学发展,为人生的主题始终占绝对优势。而这一传统的形成,无疑包括了神话积淀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像的特征,无疑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第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李白、李

贺、苏轼等诗歌都使用了许多神话资料。神话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也很大,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是以神话为素材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其实就是有神话特点的故事,唐传奇如李朝威的《柳毅》,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元明戏曲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等,无不与神话有着难解难分的血肉联系。便是到了现代,人所熟知的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或改编或径用而创作的小说。 三、简答题

1、简述《诗经》中风、雅、颂分类的依据及意义。

答:《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依据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其中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风、雅、颂的区别,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认同。如

南宋郑樵即云:“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日颂。”因此《诗经》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其区别自然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简述《诗经》的流传。

答: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

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3、简要说明《诗经》中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试的具体内容

答:来自下层人民的社会政治诗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诗经》中一些诗篇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

为,表达人民的爱憎。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如《廊风\\相鼠》,用令人厌恶的老鼠,比衬出贵族统治者道德品格的低劣,表达人民的憎恶情感。《诗经》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二篇。抒写徭役使夫妻生离的痛苦。还有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诗经》有少数少数诗篇,对剥削现象表达不满,如《魏风\\伐檀》,直接责问不劳而获。有的诗则反映了逃脱盘剥,寻找“乐土”的愿望,如《魏风\\硕鼠》。 4、简要说明《诗经》中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答:《诗经》有些表达对政治不满的作品,是官吏所作。由于他们身处统治集团内部,他们的控诉就更有特殊的价值。有些作品从自身的体会

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写一些小官吏,备受公事烦累,又被家人讽刺,内外交困《小雅\\北山》,是小官吏对劳逸不均的怨愤。《小雅》、《大雅》中还有一些诗作,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小雅》的《正月》是抒发官吏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诗。《大雅》的一些诗篇,也揭露了国政混乱,人君昏聩的现实。 5、简要说明《诗经》中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的具体内容

答:《诗经》的一些诗,宣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如《桧风\\隰有苌楚》,用拟人化的手法与苌楚对话,羡慕苌楚无知无识因而没有

痛苦,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魏风\\园有桃》表达“士”的人生悲哀。诗人自甘淡薄,不求闻达,却被人指斥为“傲慢”。诗作抒发了他不被理解的苦恼。《王风\\黍离》据《毛诗序》说,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全诗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家国沦丧的悲哀。

本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6、简要说明《诗经》中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答:《诗经》中还有一些诗作,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再如《廊风\\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从漕邑迁到楚丘,重建卫国的业

绩:《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而《大雅》和《颂》之中,颂美的诗篇就更多。 7、谈谈你对《诗经》情爱诗中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两种风格的理解

答:《诗经》中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摞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随着梅子不断成熟,落地日

多,她等待爱情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最后则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与上述大胆直爽的作品,另外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则呈现为温文典雅,如《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芳心悄悄兮。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咏唱自己的爱慕、相思之情,明净、纯洁而美丽。 8、简要说明《诗经》中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诗的集体内容

答:情爱诗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诗经》有许多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召南\\摞有梅》这是一位

待嫁女子的咏唱。随着梅子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爱情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最后则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诗经》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正当春光明媚、桃花盛开之时,像桃花一样美丽的新娘出嫁了,诗人真诚的祝愿她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子鸡鸣》表现了一对夫妇缠缠绵绵的情爱。《诗经》的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一些社会相关问题。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诗的后两章与此大体相同,只是把“父母”换成“诸兄”“人之多言”。诗作写这个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母哥哥的反对和别人的言语。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他们爱情的障碍不是感情的纠葛,而是外来的社会压力。《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这些“弃妇诗”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辛苦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凄遭遇,但是表现风格个具特色。《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柔婉缠绵,哀怨凄切:《氓》则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通过自己与丈夫的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使是非鲜明,从而表现出清醒而刚果的态度。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答: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

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侯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10、简析《茉莒》的艺术特色

答:此诗用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清人方玉润对《苯莒》有一段著名的评赏:“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答:《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真的抒情和感情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需哦那个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如《伐檀》、《硕鼠》一类对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有如爱情是,或是表达青年男女的恋爱,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达弃妇的怨愤伤心,“我口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

其次,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关雎》), 雎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狡童》: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子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凉人。”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劳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态;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族和农夫的悬殊差距,

虽是平实的叙事,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再如《大雅》的史诗,在叙述周人的历史中,也浓铸者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 12、简析《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答: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者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问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恋人相思的情感,随者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发,层递而进,越来越浓烈。这类重章就不是简单的复唱,而是在意义或情思上有所添加。

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据统计,《诗经》中纯是四言的诗章有140篇,四言间杂二、三、五、六、七、八言的诗章有159章,通篇不用四言的只有6篇。这说明《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其歌唱的声韵谐调,乃是出于天籁自然。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丰富,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四、论述题

1、试述《诗经》中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与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其中,情爱诗与社会政治诗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情爱诗既有反映情爱生活的诗篇,又有反映婚姻问题

的诗篇。社会政治诗又可分为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三小部分。涉及简答中“3、4、5、6、8”

2、试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1《诗经》中反映周人的五篇史诗并不是平铺直叙全部历史过程,而是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周民对先王的 ○

崇敬和爱戴之情。《公刘》和《绵》,各自记录了周民的一次大迁徙,从准备迁徙一直写到开荒造房,定居新址。诗作避开正面叙述,着重写周民在迁徙中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尤其注重欢快热闹的场景刻画。

2周人史诗还有对祖先神化的记述。如《生民》说后稷是他的母亲踩了天帝的脚趾而受孕、出生的。这种神异的出生,是古来“感生”神化的 ○

遗留,周人以此来高尚后稷神圣身份和地位,带来原始的崇拜心理。通过这些描述,塑造了后稷这个给周民带来安定富足生活的半人半仙的部族首领的形象。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直接叙事的诗,如大

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定之方中》等等。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苯苜》、《召南\\羔羊》、《齐风\\卢令》、《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前面所分析的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

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显而易见,《诗经》中运用很多。这样的“比”,基本是修饰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是用借喻手法,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兴的问题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来说,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兴与诗歌情思有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它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关时,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关鸠》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和鸠,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柩》,是一首讥讽守财奴的诗。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 4、试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的文学成就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抒情与写实的相互统一;第二:赋、比、兴的手法;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色。前文已在简

答题(11、12)和论述题的第三题

先秦文学 简答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答: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繁荣,诸子散文纷纷面世。究其繁荣之原因,则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从经济方面说,

周平王东迁以后,尤其是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之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各诸侯过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兵强国富。

从政治方面说,东迁之后,内忧外患加剧,王朝益加衰微,天子在实际上已逐渐失去了诸侯的控制。一些实力较大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蚕

食兼并,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从文化方面来说,一直为贵族王宫所垄断的文化,此时下移,与“官学”对立的“私学”纷纷而起。经济发展,令贪婪与物欲横流;国富兵

强,使掠夺和战争不止;一些有责任心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望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以借鉴或采用。“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一些士人,或馔作史著,或编撰历史文献,为统治着提供政治借鉴。本来周王朝及诸侯各

国均置有史馆,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多种官职。今存的《尚书》、《春秋》,就保存了殷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史料。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前动荡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3、简述先秦柱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以分成三

个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墨子》。《老子》简篇短幅,《论语》也多为简单的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词语、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他们他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战国后期有《荀子》《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总体来说,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4、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答:第一,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

于道(八章)老子的道虚玄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老子》就以鲜明的说理,令《老子》具有了一定的文学色彩。

第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单而比较整齐,有的整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 5、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答:《论语》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及性格。比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

曾皙的潇洒不羁,都在个人的言谈举止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6、简述《墨子》的文学特点

答:《墨子》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的例子如《非攻》上篇,反对侵凌性的不义战争,却从“人人园圃窃

其桃李“说起,指出一般人和执政者都会因为行窃者“亏人自利”而予以谴责和惩罚:然后渐次胪述对于“ 人犬 鸡豚”、“人人栏厩取人马牛”、“杀不辜人”的行为,“当次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最后推出“功国”这样最大的不义却不受谴责的反常现象,以说明其“非攻”思想。如此层层推演,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而且由于它运用了具体可感的事例,以此例彼,例证之间就成为相互比喻的关系,增添了文章的形象性。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例如《兼爱》论述“乱自何起”,一段叙说,素朴质实,直如口语,甚至哕嗦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0q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