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瑰宝邮册设计文案

更新时间:2023-09-13 10:43: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瑰宝,雅韵幽香邮册设计文案

《人文瑰宝,雅韵幽香》解读

《雅》突出展示江苏文化“雅”的特色。主要以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精工。包括入选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韵》,重点展示江苏文化“韵”的特色。主要以戏剧、音乐、咏唱吴之声韵。包括入选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和古琴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排序以入选非物质名录年代为主线,文化和传统技艺为副线:昆曲——古琴——端午节——剪纸——云锦——雕版——木结构——桑蚕。

一、 昆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中国戏曲活化石“。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昆曲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歌、舞、介、白等表演手段高度综合。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

配图参考:相关剧情人物以及服饰,器物

配票参考:纪94梅兰芳邮票—3的游园惊梦,小型张的贵妃醉酒。1984年T99的牡丹亭邮票。昆曲邮票以及小版票 J142《中国艺术节》四方联

二、古琴艺术

古琴,这一来自远古的弹拨乐器,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以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独特魅力被历代文人所追随,孔子、李白、苏轼等皆然。古琴所散发的琴韵曲折,立声孤秀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千百年来,作为君子之器,古琴所演绎的虚静的琴境,物我两忘的禅境,是古琴的独特魅

力。而最为文人士大夫所怀抱的,是养心,即是弹琴如参禅的境界。如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所言,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范仲淹曾言,清静平和性与琴会。《新论〃琴道》则载道“圣贤玩琴以养心”。

夜琴

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唐 白居易

提崔端公园林

上士爱清辉,开门向翠微。 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 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 旧山东望远,惆怅暮花飞。

唐 李端

配图参考:古琴 古书法《琴台题壁诗》,《携琴访友图》等相关器物和古代名人。 配票参考:2006-22T 古琴与钢琴 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 2002-4:民族乐器-拉弦乐器

三、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2009年,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注释:1、端午来源(屈原和伍子胥)以诗表来源 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活动相关:

注释:2、端午民俗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赛龙舟)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渔家傲

欧阳修(宋)(吃粽子,饮药酒驱病)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 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

苏轼(宋)(系长命缕)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梁朝 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节斗草) 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唐代宫廷活动)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配图参考:屈原 离骚 粽子 龙舟 古诗词画 斗草图 邮票参考: 2001-10《端午节》、小版张 1994-9: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学家)(J)屈原 1994-18:长江三峡(T) 屈原祠

四、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9年,中国剪纸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多细腻、娟秀。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

配图参考: 相关元素,山西民间剪纸:姥爷送外孙 扬州剪纸

配票参考:2000-2:春节(T) 1995-9中国皮影 1993-1:癸酉年(T) 1997-1:丁丑年(T) J-121《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 J-128《国际和平年》 J-141《国际住房年》 T-112《丁卯年》 1992-1《壬申年》 1994-1《甲戌年》 1995-1《乙亥年》 2000-6:花木兰(T)

五、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中华一绝 世界瑰宝

云锦,又称“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技术之大成,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云锦织造技艺代表着中国历代最高水平的织锦工艺,居古代三大名锦(云锦、宋锦和蜀锦)之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云锦发端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九十年多年的历史,于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成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皇家御用高级丝织技术。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巧夺天工 匠心独运

云锦织造技艺是一套系统严密的工艺体系,经过纹样设计、挑花结本、材料加工、造机、织造等一百多道工序,以手工方式完成织造。云锦织造工艺高超精细,富有创造性,其“挑花结本”、“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等织造工艺代表了我国古代丝织提花技术的最高成就,是云锦艺人的天才创造。

绚丽奇葩 传世珍典

云锦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优秀的传世品种。其中库锦、库缎、织金已经能用现代机器纺织,惟有妆花品种“通经断纬”技艺不能被现代机器替代,在世界范围也属罕见。 相关配图:云锦图案产品

江宁云锦映红楼

清代江南才子吴梅村在《望江南》中赞道: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翠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即谓云锦繁华的文学见证之一。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江宁织造府主官由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四人前后担任,负责供应清皇室所用龙袍、补服云锦妆花织品,时间长达六十多年,直接推动了云锦织造业的繁荣。曹雪芹笔下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云锦鼎盛时期生动的文学见证。云锦,成就了红楼梦的高贵典雅。云锦连同她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唤起历史的记忆,而且正在焕发青春、再创辉煌。

配图参考:大花楼织机图,丝绸之路简图,织机工艺图 古代劳作图,古代文学插图等。

配票参考:云锦 5月10日发行,三枚和小全张 T135马王堆汉墓帛画套票/型张、T33长沙楚墓帛画、T124生肖龙邮票、J58(4-4)古代科学家黄道婆、T77明清扇面画、1993-15郑板桥作品选、2004-6孔雀套票/型张、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T.69M:红楼梦(小型张) 澳门99年发行的《红楼梦》套票和型张

六、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为《金刚经》。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窃臣与曹寅、孙文成奉旨在扬州刊刻御颁《佩文韵府》一书,今已工竣。谨将连四纸刷订十部,将乐纸刷订十部,共装二十箱,恭进呈样。康熙御批:此书刻得好的极处。南方不必钉本,只刷印一千部,其中将乐纸二百部即足矣。 清 李煦 《奏折》

扬州雕版刻书肇始于中唐,延续于宋元明,兴盛于清至民国,复兴于当代。时至今日,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尚存有10余万片珍贵的古籍版片,它们是古老雕版印刷工艺活的物证。

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在扬州天宁寺创办扬州诗局。其所刻《全唐书》从缮写、雕刻到印刷、装帧无不尽善尽美。康熙皇帝朱批赞道:“刻的书甚好!”

配图参考:展示扬州雕版印刷工艺流程,中国雕版印刷馆,相关文物,中国纸张与印刷术世界传播示意图,全唐诗、 康熙朱批影印等 配票参考:1996-23:中国古代档案珍藏(T) 纪92: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蔡伦 2003-19:图书艺术(T) 古代书法 古代书院 郑板桥、石涛、黄宾虹作品等

七、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其结构体系主要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混合式结构为代表。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配图参考:宋代的《木经》、《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的《工程作法》和现代的《营造法原》部分图例,木结构特写 ,苏州园林, 皇宫木结构特写。

配票参考:T.56:苏州园林-留园 T.96:苏州园林--拙政园 2003-11:苏州园林-网师园

(T) 1998-2:岭南庭园 1997-18:北京天坛(T) T.121:中国历代名楼 T.121M:中国古代历史名楼(小全张)

八、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配图参考:宋应星《天工开物》,古代提花机等图,相关古籍工艺图,蚕茧,龙袍,出土相关服饰和现代服饰等分别展示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

配票参考:2002-18:中国古代科学家<四> 宋应星 《文房四宝》绢质邮票 J58(4-4)古代科学家黄道婆

注释:根据册内内容设计相关个性化纪念张,以及整个册子的个性化纪念张。

北京易智邮品文案策划部 2011年6月19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0h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