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集

更新时间:2024-05-04 17: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

绪论

一、单选题

1、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C )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 )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C/D ) A、创立辩证法 B、创立劳动价值论

C、创立唯物史观 D、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C/D )

A、实用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是( )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三、材料分析题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东剧变,西方自由主义者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正是在这部轰动西方世界的著作中,德里达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从经济战争、恐怖主义、宗教冲突,直到大规模环境污染、饥荒、瘟疫、以及亿万贫苦民众生存权、发言权的惨遭剥夺。由此,他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灵们了。”(《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从2011年9月17日起,纽约爆发了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民众抗议活动,并一直持续至今。刚开始只是一些失业者不满贫富不均,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发起;后来中产阶级,退休人员,学生,工人等参与形成波及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者的口号是“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抗议活动的矛头主要指向华尔街“贪婪”、金融系统弊病和政府监管不力,以及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

3、据德国媒体的消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著作的浓厚兴趣,其鸿篇巨制《资本论》特别受欢迎,销量不断飙升。就连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如今已经数个月没有睡个安稳觉的施泰因布吕克,甚至成了马克思的粉丝。他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需要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研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资本论》里即使没有救市良药,但对于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4、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参见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问:

1、结合材料,谈马克思主义这一“幽灵”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上空徘徊的现实原因。 2、结合材料,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真实性 B、辩证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C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B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C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B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D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16、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的观点是 ( B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1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主观性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9、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B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20、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C )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21、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D )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的

22、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 )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23、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是真实的 B、是客观的 C、是主观的 D、是实践的 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26、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C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2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C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30、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3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C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3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33、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D )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3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B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B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3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B )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38、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C )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39、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0、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C )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1、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B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 A、它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

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三、材料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从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时长30秒“以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为主题的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正式播出。该广告由中国商务部会同4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的首个品牌宣传活动,接下来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地区播出。广告围绕“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这一主题,强调中国企业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广告中展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制

造”标签的产品,例如,一个类似ipod的mp3播放器上用英文标注“在中国制造,但我们使用来自硅谷的软件”,一双运动鞋和一套衣服上标注有“在中国制造,但我们的设计来自于法国”,一台冰箱上写着“中国制造,但我们的采用欧洲风格”。广告在创意上独树一帜,从引导世界受众重新认识畅销全球的中国产品入手,能够启发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和全球贸易的重新思考,从而逐渐抛弃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材料2: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热播的一则“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广告引发的关注和反响正在发酵。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主动出击展示国家形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有评论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崛起,如何建立国际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政府近期启动了国际公关战略,继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率先向世界发声之后,国家形象广告或许会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对外形象的新渠道。还有人认为,中国早前一些产品安全事件令世界关注,现在希望能通过在全球投放广告推广“中国制造”以提升在国际上的形象,广告中出现的法国设计、硅谷技术等字样,说明中国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它继续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因此,令消费者认为中国还只是产品的制造商,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为什么说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3、根据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主要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资源,能源,粮食短缺,自然灾害。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

4、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5、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6、针对以下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该材料所强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属于什么样的发展观?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属于什么样的发展观?

(3)运用唯物辩证法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7、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请回答:材料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8、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991年底,刚刚调外经贸部不足4个月,吴仪就担负起了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重任。由于当时中国仿冒风气正盛,美方谈判女代表当场讥讽道:“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吴仪立即犀利还击:“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吴仪硬朗机智的作风令对手刮目相看。但是,在谈判进展不顺利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即将打道回府时,吴仪赠送给对方一条杭州产的丝巾,正是这一举动,美方代表邀请吴仪留下来继续商谈。于是,1992年1月17日,长达两年半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终于有了结果。在外经贸部期间,吴仪或是直接代表中国政府和美国进行贸易谈判,或是居于幕后督战,表现出坚持底线的定力和“泼辣味”,同时又能够适时适度地作出退让,多次化解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奠定了基础。 请回答:

材料中所体现的矛盾学说的内容,并加以分析。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6、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7、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8、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9、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1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1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14、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15、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17、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18、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9、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二、多选题

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8、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9、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1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认识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5、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三、材料分析题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并阐明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材料:“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语)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将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是修正主义。(《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材料2: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材料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法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0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