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7-21 07: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1.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2. 遗迹是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生居死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设施,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
3. 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多属于可移动性的器物。
4. 遗迹和遗物统称为文化遗存。
5.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6. 考古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设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方法,还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科学获取古代遗存的信息资料。
7. 关于考古学研究目的,传统认识就是重建历史,即拼合、复原远古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历史图景。直到目前国内对考古学目标的定位仍然是“重构国史”,即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历史学科服务。欧美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复原文化历史只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考古学仅止于这一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8. 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被公认为是考古学的三个主要学科分支。
9. 考古学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科学中的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相互借鉴,也包括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一方面,考古学本身的研究有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对象涉及面十分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拓宽了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充实了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其中与考古学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主要有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化学、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狭义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古文字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美术史学、建筑史学、绘画、摄影等均与考古学研究关系密切。
10. 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早在1819年,根据工具、武器的材质,按照石器、青铜器、铁器分组布置展览,对公众开放。1836年,在其《国家古物指南》一书中把史前文化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并详加阐述。
11. 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目的的学科。
12. 后冈三叠层是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开创考古层位学的先河。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就是后冈三叠层,它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进入成熟阶段的典范。
13. 考古学文化指存在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特征的实物遗存的共同体。某一具体的考古学文化实际就是时间和空间因素基础上的全部物质遗存的总和。
14. 考古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推动、影响和制约。首先,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制约。其次,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三,受到所属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四,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五,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
15.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心地区和波及范围;二、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征即“文化内涵”;
三、文化的断代和分期,利用自然科学手段或纪年材料等进行断代,根据遗存组合变化,通过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将文化的存续的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总结不同时期的特征;四、文化性质分析,通过成分分析确立该文化因素中的主体因素和外来因素,对于一个文化内不同地点的遗存的归属进行辨别。五、文化的渊源、发展及其演变;六、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性质与经济形态;七、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创造者即人类共同体或者族群的活动,对于传说时代或原史时代文化还要结合文献记载研究其族属。
16.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区分地层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考古地层学是以人为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不同时间不同性质的文化堆积层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区分不同文化层与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即相对年代。
17. 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 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由于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
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18. 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的学说。
19.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类型学中的分类通常用以划分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把一类器物划分出若干演变序列,每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个“型”包括了若干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分别称之为“式”,反映了一个完整的器物演变序列。
20. 田野考古的四个阶段,准备工作(考古调查),野外工作(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发掘报告,即收集遗存、分析遗存、解释遗存。
21. 探方法就是将发掘区域划成若干正方形的方格,按单位进行挖掘的方法。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全面揭露遗址面貌,了解遗址的平面布局与结构。具体发掘方法和步骤是:先布方、编号,再自上而下、由晚及早进行揭露。
22. 相对年代指各种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一般利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来推定。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23.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的存在距今的具体年代。但并不表示绝对精确的年代,而是给出遗存在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时间位置。
24. “旧石器”指用燧石、石英或砾石直接打制,未经磨制加工,较为粗糙的石质生产工具。“新石器”指除经打制外,并进一步磨制加工的石质生产工具。
25.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体质特征处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期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和现代人相似,处于晚期智人阶段。
26. 早期:距今300-20万年。根据人类体质形态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距今约300—100万年),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早期。此时的人类,刚从其动物祖先中分离出来,还保留有较多的猿的性状,脑量只有700亳升左右,属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已能用直接打击法制作原始、简单、粗糙的石器,用途分工不明确;从事采集与狩猎经济;
尚未发现可靠的用火证据。处于原始群阶段;后段(距今约100—20万年),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中期的大部分时间。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脑量有所增加,但仍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性,属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阶段。石器的制作仍较粗糙,但类型增多。已经有了可靠的用火证据。营群居生活,实行血缘群婚,处于前氏族公社阶段。
中期:距今约20—5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中更新世之末到晚更新世前一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类体质有了较大的进步,以大荔人、丁村人等为代表的古人类的体质特征,间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属于早期智人(古人)阶段。早期智人在石器制作方面,虽然仍沿用传统的直接打击技术,但显得更为熟练,表现在石器加工较为规范化和类型多样化上,有了固定的形状和用途。采集和狩猎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可能有了捕鱼活动和发明了人工取火方法。在社会组织方面,开始由前氏族公社向氏族公社过渡。
晚期:距今约5—1.2(1)万年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晚期后一阶段。以山顶洞人、柳江人为代表的人类,已基本完成了体质上的进化,与现代人没有明显差别,属于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在石器制作方面,除了沿用直接打击法外,还发明了新的剥片与加工技术——间接打击法,出现了主要用于装备复合工具的细石器。在骨器和装饰品制作方面,开始采用刮、磨、钻孔等新技术。采集和狩猎业都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捕鱼业可能已成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在社会组织方面,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氏族公社时期。
27. 常见的旧石器类型一般有:砍砸器类(单边刃、多边刃、盘状、斧形等)、刮削器类(直刃、凸刃、凹刃、端刃、圆头、刀形等)、尖状器类(正尖、角尖、三棱及锥钻等)、雕刻器类(屋脊形、鸟喙状、斜边等)、球形器类(多面体、圆形等)、石镞(平基、凹基、圆基、有茎等)和细石刃等。
28. 人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研究人类的生物属性,后者则偏重于社会属性。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和人类体质发展过程、世界各主要人种的形成、地理分布及相互关系、人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及人种差异的意义等问题。分为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和人种学。
29.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古人类学家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排出了一个基本的排列:类人猿——猿人——智人——现代人。
30.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4000年前,属史前时代的晚期。是人类主要使用磨制石器从事种植(农业)和养殖(家畜饲养)经济的阶段,并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大多以陶器、磨制石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产生为标志。
31. (一)磨制石器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末期,出现局部磨光(山顶洞人出土磨制石珠、钻孔)技术,到新石器时代普及。磨制石器的方法:选料-打坯-琢磨成型-穿孔、切割、抛光等。磨制的特征:形体规整,器表光滑,刃部锋锐,用途明确。常见的器形:农具有斧、锄、铲、刀、镰、磨盘、磨棒等;手工工具有锛、凿;狩猎工具有矛、镞。
(二)制陶技术的发明
制陶术是人类继火之后的有一大发明。此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仅是形态上的改变,陶器的出现标志人类不仅改变了物质的形态,而且改变了质。黏土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一种新物质。陶器的产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炊煮方式,丰富了生活用具。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在1.2万年前出现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人类必须掌握陶土的性能,并充分了解水、火、土的特性,可以达到600度左右高温。陶器产生源于定居农业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三)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农业的出现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人类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利用和改造环境,使攫取性经济变为生产性经济(用人工方式增加天然产物,人类控制了自己的食物供给。最早的农业革命就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西亚肥沃的新月形地带边缘的山地居民将收集和猎获的植物、动物变成家培作物和家畜,最早驯化了小麦、大麦、绵羊、山羊;中美洲栽培了玉米;东南亚和中国等核心地带也陆续出现农业,黄河流域驯化了粟、黍两种小米,长江流域驯化了梗稻和籼稻两种大米,还可能驯养了最早的猪。然后由此向周围地区扩展。低地绿洲说,认为农耕的起源地不一定要在高地上,在耶利哥等地也有可能发生最早的农业革命。但如何判断初期农业是否发生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困难,西方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农业的发生应具备两个标准:一是有永久性住房;二是必须发现有农作物的种子,包括野生祖本的种子。在田野考古实践中,人们也常以工具作为判断一个史前遗址是否农业村落的标志。但实际上源自采集工具的农具最初很难达到专门化的程度,一器多用应该是普遍现象,仅从形态上很难区别其用途,要区别人类最初的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本的难度不亚于工具,一旦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则应是经过了长期栽培的农作物标本。而拥有永久性房屋建筑的遗址也不一定就有农业,农业产生的初期也未必出现
定居。
家畜的起源除了与狩猎有关外,还与农业密切相关,应是在人类自身食物得到保障并有剩余的前提下,开始驯养动物。达尔文曾推测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狗的祖先可能是豺也有人为是灰狼。出土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是杂食的狗和草食的羊,中国可能最早驯化了家猪。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狗化石,是距今3.17万年的比利时古耶特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狗头骨化石,德国、俄罗斯等地发现距今约1.4—1.5万年的狗化石,我国河北武安磁山发现有18块狗的残骨,属于9个个体,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属于12个个体的狗残骨,表明在距今7000年左右我国已开始普遍饲养狗。河南新郑裴李岗、陕西西安半坡、辽宁大连郭家村、山西夏县东下冯、云南元谋、江苏邳县大墩子、甘肃永靖大何庄等遗址均发现狗的残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还出土形似狗的陶鬶。如何区别考古遗存中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始终是一个难题。一般认为人工驯养的家畜以幼畜占较大比例,因其食量小,易成活、驯化、管理,雌雄有一定比例,这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从骨骼解剖学来看,家畜已经与野生动物祖本产生差异,骨密度下降,骨质比较疏松,牙齿变小,并可能由于饲养条件差、活动范围拥挤、近亲繁殖等原因导致退化和外形变小。但必须在人类驯养了相当长的时期之后,家畜体质特征才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用这种方法鉴别出的家畜往往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标本。另有以幼畜死亡率分析来判断是否家畜的假说,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其理论依据是当时的猎人不可能在一次或较短时间内捕获那么多的幼畜,所以这些被杀的幼畜很可能是家养繁殖的,并由于某种原因(缺乏食物或饲料以及祭祀活动的需要等)而在短时间内被大批屠杀。但在考古实践中在大量的史前遗址中,动物骨骼以幼畜为主的并不多。
32. 目前学术界一般采用三期分法,也就是把距今12000—4000年前的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又包括前、后两段,此外也有学者采用四期分法,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末四期,或者把其中最末一期归属于铜石并用时代。
33.
正在阅读:
考古学概论复习资料07-21
导线单重05-19
【典型】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09-08
土力学计算题01-18
世界文明史导论08-07
吴迪采访稿02-27
TN、TT、IT供电系统的特点及区别03-13
造价工程师《技术与计量(土建)》历年真题精选及详细解析0927-1004-10
诗歌《 青春》03-30
【精华】学生会个人工作总结3篇04-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考古学
- 复习资料
- 概论
- 精选最新您不能够使用他人图片空间中的图片
- 投影机保养小常识
- 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与教案
-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
-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十一十二章测试
- 考研英语冲刺试卷
- 现代物流运输系统工程复习
- 08物流成本的分析预测决策
- 尔雅课程国际商务管理平时课后作业答案2016.06
- 高一地理说课稿之昼夜交替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范文5篇
- 在小组学习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Microsoft Word 文档
- 安室奈美惠All for you歌词 罗马音
- 精选最新高二物理组教学工作总结
- 四川省上挂职干部待遇文件
-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选择题讲解
- 国际金融英文chapter 1--03版
- 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机理及预防措施
- 员工档案管理办法
- 医学文献检索实习单概念课题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