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更新时间:2023-10-26 01:3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 20分 二、填空题 三、连接题

四、简答题 言简意赅 五、问答题

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

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 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 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

宗教的(儒、释、道、理学) 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 美学的(和乐与美感)

三、

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 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 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 2周人的文化维新

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

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 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 3中国文化发展 (1) 九分法

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

(2) 三分法

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 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

四、姓氏

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 2姓氏来源

(1) 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 (2) 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 (3) 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

(4) 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

(5) 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

(6) 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

(7) 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 (8) 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 (9) 以事为氏,李、林、车

(10) 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

(11) 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 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 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 5九族:

五、汉字

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 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独体字:象形、指事 合体字:会意、形声 用字法:转注、假借 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

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 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 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 (1)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 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7汉语的语法特点

(1)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 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 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 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8汉语

(1) 音形义实体组合

(2) 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 (3) 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 六、孔孟之道 1儒学的基本框架

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

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 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1) 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 (2) 立信(要求政府立信) 3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 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4孔孟异同(自己百度)

同:在“仁”方面,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强调仁的重要性;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新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主张, 异:人格;人与人政;具体的施政 七、其它学术思想 (1) 墨家学说

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 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

(2) 汉代经学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诗》《书》《礼》《易》《春秋》《乐》

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

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

(3) 宋明理学

又称“新儒学”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

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元代: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行合一”

(4) 清代朴学

“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注重训诂和考据

(5) 老庄思想

崇尚自然;矛盾辩证思想;强调“弱者道之用”;唯心论;

(6) 法家学说

治国方略:严峻执法

文化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代表人物:韩非

八、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上古原始宗教:自然、祖先、图腾 (1) 天地山川崇拜—生之本源 (2) 祖先崇拜—类之本源 (3) 君师圣贤崇拜—养之本源 九、古代教育

(1) 殷商:庠、序(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

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 瞽宗(学习祭礼)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2) 西周:国学、乡学

国学:中央设立,有大学、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

(3)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私学;官学和私学的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4) 汉代:官学私学

官学(中央政府主办):“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庠、序

(5) 魏晋南北朝:太学、国子学

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

(6) 隋唐

隋: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后改为国子监 唐:“六学二馆”,六学,中央设立直系学校,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门学院性质;二馆,旁系,大学性质,“弘文馆”(门下省管辖),“崇文馆”(太子东宫管辖); 中央直系学校:六学、崇玄学(祠部管辖) 中央旁系学校:二馆、医学(太医署管辖)、小学(秘书省管辖)、

(7) 明清:国子监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十、科举制度

(1) 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

春秋战国以前:世卿世禄制;春秋:客卿制;封建集权时代:察举和征辟

(2) 隋文帝设立“明经”“进士”考试科目,科举制开始 (3) 唐代继承发展科举制,考试方式分为常科、制科两类

常科也叫礼部试,设立的常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史科,参加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乡贡两种,考试时间在每年春季

制科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凭皇帝喜好

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都为主考官的门生;

(4) 宋代继承唐代,并有重要改革

一是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礼部侍郎担任;二是由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三甲,第一甲赐及第名义,第二甲赐出身名义,第三甲赐同出身名义,北宋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第一名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三是到宋神宗时,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

(5)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 元代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明清以八股文为主

生员、

秀才

举人|解元

贡士|会元

童生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

每年 四月 诸生 三年 桂榜 三年 杏榜 会试 金榜题名 二月 八月 三月 之后 一省 全国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第一叫传胪;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叫连中三元

(6) 科举制的功与过

功:首先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份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其次,科举制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

过:一是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死记硬背;二是腐败作弊现象日益严重

十一、传统建筑

(1) 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2) 殿顶形式

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

重檐庑殿: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特许建筑科采用

(3) 四合院

十二、饮食文化

(1) 食文化形成时期---夏商周三代 (2) 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魏六朝

原料食材剧增,素食风习日渐,粘结食俗形成(寒食节、粽子、腊八粥)

(3) 食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五代

食疗养生观

(4) 成熟鼎盛时期---宋元明清

品种花样繁多,地方风味菜系

(5) 食文化祖师爷—伊尹

烹饪开山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 五味—甘酸苦辛咸 三材—水、火、调和

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

(6) 八大菜系:鲁(山东)、川(四川)、粤(广东)、闽(福建)、苏(江苏)、浙(浙江)、

晥(安徽)、湘(湖南) 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十三、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大雪、冬至;十二小寒、大寒。

十二、饮食文化

(1) 食文化形成时期---夏商周三代 (2) 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魏六朝

原料食材剧增,素食风习日渐,粘结食俗形成(寒食节、粽子、腊八粥)

(3) 食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五代

食疗养生观

(4) 成熟鼎盛时期---宋元明清

品种花样繁多,地方风味菜系

(5) 食文化祖师爷—伊尹

烹饪开山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 五味—甘酸苦辛咸 三材—水、火、调和

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

(6) 八大菜系:鲁(山东)、川(四川)、粤(广东)、闽(福建)、苏(江苏)、浙(浙江)、

晥(安徽)、湘(湖南) 四大菜系:鲁、川、淮、粤

十三、二十四节气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大雪、冬至;十二小寒、大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s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