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3-07-18 15: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

职业指导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

- - 总结资料

- - -. 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实证研究—以陇西县农村为例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变迁、与文化程度相关的变迁、就业地点变迁和就业结构的特点就业环境的改善这几个方面描述了变迁的表现,并从个人、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分析了这些变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当继续完善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要降低信贷的门槛,扩宽贷款的渠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社会保障制度

- - 总结资料

- - -.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显著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在有利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地提高。

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和城镇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和城镇社会发展差距显著,因此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之中,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主要分为:青年人的区域间流动就业模式和中老年人的当地农业就业模式为主。而他们从事的工作又具有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低劳动报酬,高风险压力等等这些特点。虽然从事这些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也没有余力去从事的工作,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但是通过和陇西农村劳动者的实地接触,并通过收集陇西县劳务办近年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发现他们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状况和我们传统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外出打工或者是在家务农,并不是仅仅从事那些城镇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处处受到城镇人的歧视,也并不是拿着比城镇人低的工资生活;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的就业模式?他们的就业状况到底发生了怎么的变化?他们具体从事怎样的工作?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农村劳动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对近年来陇西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统计资料进行了收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

1、相关研究的特点

通过对1979—2011年来的35篇研究文献进行了仔细阅读和总结,发现具有明显的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的视角单调,具有明显的学科偏向特点。根据研究的学科视角,可以将这些研究文献分为经济学,社会学和其它没有明显学科区分的新闻报道等视角,在这些文献中尤其以经济学居多,社会

- - 总结资料

- - -.

学次之。由于劳动力就业问题即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及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在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农村劳动力问题更为合适;在社会学的视角下,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符合社会学一贯的研究思路。在其它新闻报道方面,主要是记录报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

第二、研究的方法主要在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做定量分析为主,并且注重理论的检验。就业模式本身宏观性,理论性较强的性质特征,决定了要讨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模式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这就决定了收集数据的工作量大,不易实施的困难,所以借助于国家或者是地区的统计年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就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来说单纯的依赖于统计年鉴是缺乏精确性的,认为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对调查的不充分理解以及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受政策,人情,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调查的失真,因此采用个案访谈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定量研究和经济模型本身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导致研究者缺乏投入理解和对行动者的意义和动机的理解。在分析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主要还是重点对以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观点的检验,并没有提出较多的提出新的见解,缺乏创新。

第三、研究的内容较为宏观,且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肤浅。在人类工业化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社会保障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说,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反过来,社会保障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实现良性的互动,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与城乡劳动力市场同步发展,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缺失依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社会保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地方。另外,以往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分析讨论。

第四、所得出的就业模式分类过于肯定,没考虑到某些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新的变迁。

- - 总结资料

- - -.

2、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1979-2011年期间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偏向特点,具有明显的研究方法偏向的特征,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较为宏观。总的来说,研究的是成果还是很丰富。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二手资料的定量研究,缺乏个案访谈,关于就业模式的变迁缺乏新的理论;其次是很少有提出切合实际的具体的实操性强的解决办法;再者,很少有对单独一个区域的细致研究;最后,缺乏缺乏对个案的实地研究。因此,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主要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发现并提出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化,包括就业地点的变化,就业行业的变化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社会保障等因素对这些变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完善当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新的变化,开拓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鲜有学者通过个案访谈和个案研究对一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进行研究,本文尝试性应用这种方法对陇西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变迁进行了研究,从而更为深入细致地发现其变迁。

2、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理论分析,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可操性较强的建设性建议意见。当前我国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切实可行的举措,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转变,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具体的措施,因此,本文对于陇西县人民政府了解当地当前的就业状况,制定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就业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农村劳动力

政治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定义是:劳动力(labour power)即人的劳动能力,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

- - 总结资料

- - -.

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可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密不可分的。人口学对劳动力的定义是:一是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人口)中除了因病残而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外的人口和老年人口中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另一部分是后备的或潜在的人力资源即现在还不能使用,但未来可使用的人力资源它由少年儿童人口组成。本文中的所研究的劳动力主要是指人口学中的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人口)中除了因病残而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外的人口和老年人口中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而农村劳动力是指存在于农村这一社会组织中的这部分人口。

2、就业模式

在在35篇中,发现学者对就业模式有统一的定义,就业模式也没有分为具体的维度,其中有学者认为就业模式包含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劳动力的就方式,还包括政府促进就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的总和,总之就业模式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就业方面关系的总和[吴丽娟X晓英就业模式的分类及我国就业模式现状分[J] 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3期95-96] ;本文中的就业模式是指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就业行业等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制度条件,个人因素等。

(二)研究方法

考虑到以往以往研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导致对调查的不充分理解以及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受政策,人情,面子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调查的失真,从而导致资料简单化,表面化,而个案访谈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行为,且具有效度较高、弹性较大,对于个人或小群体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来说,优点明显。此外,就生长在农村,对于农村劳动力的状况比较熟悉了解,而且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在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霍桑效应的影响。

另外,为了增加研究的说服力,减少自身主观性的影响,收集二手文献资料也是采用的方法之一。

- - 总结资料

- - -.

(三)调查地点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的地点为XX省陇西县[XX省陇西县位于XX省东南部,西邻渭源县,北靠XX市,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研究点主要集中于巩昌镇靛坪村,该地区属于城乡结合部,全村有将近1500人,近年来,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接近城镇,得益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当地的经济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当地人的收入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研究发现

(一)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变迁

在此次调查的过程中,在有意的将访谈对象分为三类,即70后、80后、90后,这些人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有形”的劳动力。在研究中可以发现:

1、70后的农村劳动力的男性就业行业是建筑行业,女性主要是农业。就以往传统的70后就业特点来说,男性的就业行业以农业为主,承担家庭主要的,重体力的农活,而在农闲的时候,会偶然的出去打打小工,以补贴家用;但是众所周知,农闲的时候往往是冬季,而此时建筑行业由于气候原因而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这就使得很多的男性劳动力者赋闲在家或者参与一些赌博之类的乡村娱乐活动,并无大碍;而女性劳动者的基业特点是:在农活很忙的时候,帮助丈夫做一些农活,但并不从事体力活,在农活不是很多的时候,她们往往是负责家里的家务活,比如洗衣做饭以及家畜的饲养等。

2、80后的就业模式与70后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靠天吃饭,无论是在就业行业上,还是在男女各自的就业分工上,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

3、90后就业模式具有显著地特色,他们突破了以往上两代人就业模式的局限,也让是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代表人。

(二)与文化程度相关的变迁

文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转变模式相关,尤其是不同的人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决定着他们自身的就业特点。

对于70后来说,一方面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他

- - 总结资料

- - -.

们对他们的教育的投资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教育的回报率不怎么明显,因而较少了人们的教育支出。在这种条件下,70后的就业模式呈现出低技术、低声望、高劳动强度的特点。

80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观,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新重视和发展,知识分子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教育的回报率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加大了教育的投资,但是农村地区在这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高中学历已经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对大众的提升作用还不是很明显;这就使得80后的就业特点依然出现低技术的简单劳动的特点。

90后是教育和就业模式相关程度最高的一代,他们基本上都接受过义务教育,他们中除了接受大学教育的那一部分人外,那些没有能力上大学的人基本都会通过读职业技术学校的途径来掌握一门技术作为自身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因而,在他们身上教育的回报率也就越高,他们的就业模式也就具有灵活性,较高声望,收入较为稳定的特点。

(三)就业地点变迁和就业结构的特点

通过县劳务办收集到了2010年陇西县非农就业行业的分布情况,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陇西县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总人口48.76(2007年)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具体情况如下表和下图:

从上表和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非农就业劳动力中,将近有73%的人选择了当地就业,有27%的人选择了外出型就业(赴疆劳务拾花:是指当地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在每年9—11月份,在政府的引导下,向XX输入劳务,主要从事采摘棉花的农活,这种劳务输出

- - 总结资料

- - -.

具有短期性收入很高的特点,因而深受无固定工作的妇女的亲睐)但是这种就业方式只是短期的,这些人一年中很多时间还是在当地的,其大部分人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当地。从图中,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业就业人数最多,约占总的非农就业人数的41%。其他属于第三产业从业者,在这些从业者中约有28%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服务业和保安家政业。仅有2%从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服务业。由此可见,当地的非农就业人数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这与以前相比,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这里的转变主要是由农业就业到非农就业的转变。

- - 总结资料

- - -.

(四)就业环境的改善

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工作环境评价较为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无形的和有形的工作环境都是很重要的。有形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作设备、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的安全保障等,无形的工作环境有:老板对他们的态度、自己对工作的满意度和适应感、与同事的关系融洽度。

总的来说,与以往相比,很多人注重工作环境与自身内心的匹配度,舒适感,他们在追求工资水平的同时,也考虑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很多人敢于向老板提出自己的工作需要,如不满意,还可以自由的和老板进行协商或者是辞职等。这也是与最大的不同之处。

四、变迁的原因分析

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新兴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对农民这个职业形成刻板印象,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因此具有“落后”形象: 无现代制度制约、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协作水平低、对新技术需求低等等1在上一节的叙述中,可已经看出,这种形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当然这些变迁是由很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村劳动力就业是指农村社区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 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不断寻求最优配置的动态均衡过程。其影响因素是多重的, 既受宏观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框架的制约, 又受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资本水平等因素的约束。因此, 农村劳动力就业可看成理性的农户在各种外在和内在条件的约束下,为追求收益最大化, 寻求自身拥有资源最优配置的动态均衡过程。2从个人、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对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一)个人条件方面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决策与就业模式的选择,就农民个人来说,取决于对就业本身能否带来最大收入的判断, 这种判断建立在权衡外出就业与当地就业两种模式收入差异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拥有的人

- - 总结资料

- - -.

力资本所作出的选择。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总的来说,70-90后中隔代人对教育的投资是逐渐增加的,他们都趋向于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因而人口质量是逐渐提高的,这就使得就业模式是越来越优化,劳动力从对自身的教育投资上获得的回报越多。因此,教育投资的增加是促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变迁的主要个人原因。

(二)社会经济方面

近年来,得利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陇海线),陇西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政府不断加大城市修建力度,这样刺激了对建筑工人的劳动力需求;由于建筑工人的低声望、高劳动强度、新一代90后出生的劳动力普遍不会从事这一行业,而去学习其他的技能,从事其他的行业;由此,导致了劳动力工人的供不应求,工人的工资不断上涨,基本有一定砌砖水平的工人可以达到150元左右,据调查,就是在、XX这些大城市建筑工人的工资也与此相差无几。根据伊斯特林的相对经济地位假说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型,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否,不仅取决于他们与城市劳动力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还取决于他们在家乡感受到的想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迁移之后按照接收地的期望生活标准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与、XX这些大城市相比,显然,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并不会感受到经济地位的下降,预期收入也不会很低,因而选择当地就业也是他们权衡博弈的结果。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陇西县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中药材加工业、餐饮业的发展,而这些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吸纳了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这种互动,刺激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三)制度方面

- - 总结资料

- -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推广完善如新农合和新农保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以土地为保障和自费医疗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而这些保障是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所缺少的。社会保障与城乡劳动力的良性互动,是当地的劳动力在当地就业的一个原因。

五、相关的建议

(一)国家应当继续完善推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3养老关系到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模式的选择,改变传统的土地养老的模式,建立全面的整合的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力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当前,农村采用的是基金

积累制,互济功能差,这样导致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能力差,因此政府应

推进基金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模式的转变.其次,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薄弱,比如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伤保险这些往往是被忽视的,因此,政府在加强法律监管,规X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行为,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农村劳动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提供法律依据。

(二)政府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的增加对于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优化,提高他们的就业声望和收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认为,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左右,因为有关人力资本的公共设施的建设、相关政策的指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认为,政府可以把用来对农村社会福利的资金侧重于教育、培训方面而不仅仅是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提升。

(三)政府要降低信贷的门槛,扩宽贷款的渠道

当前条件下,银行对农民工创业贷款的要求还是很苛刻的,再加上农民工自身融资能力的有限,导致了农民工创业开始的种种困难,即使是可以申请到贷款的,利息也是很庞大的开支。因此,政府应该完善农村劳动力创业的融资环境,比如,政府可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农民的还款压力。其次,应该保证这种资源的公开透明性。另一方面,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要解决增值的难题,可以尝试性的把这些钱借贷给具有良好的信誉、还款能力强的乡镇企业,这样即促进

- - 总结资料

- - -. 乡镇企业的壮大又保证了基金的增值。

结语

由于通过个案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自身的感受,对家乡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的变迁的表现、原因以及对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其中,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分析,当然这些维度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正是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变迁的发生;其次,从个人、社会、制度方面对变迁发生的原因做了分析,但这并不是导致变迁发生的全部原因;再者,就对策方面,侧重于政府应该怎么做,从而强调了社会大环境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变迁的大作用。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时间以及地域条件的限制,的大部分研究是适合家乡的社会实际,并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村,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再者,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的信度较低,以及容易受和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研究资料的更加完善,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也会越来越有可信度。

- - 总结资料

- - -.

1殷晓清农民工: 一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后果[J] XX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第五期50-56

2方明月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与就业模式的行为选择[J] 天府新论2006 年第3 期39-42 3X奋勤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中国财政经济2006年12月第1版P195

- - 总结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p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