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课试题总结

更新时间:2024-02-29 0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真题名词解释:

1. 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生物入侵、生态恢复、生态农业(13、12、10、08、05、04)

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和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构成一个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 生态工程: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物质循环再生和结构功能协调的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时空结合为主线,为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双双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具有物质分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入侵:把某生物带入新地区,若当地适于其生存繁衍,其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扩大,危害该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退化的主要因子及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恢复到原有或更高水平。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农业生产。

2. 温室气体的源与温室气体的汇(13)

温室气体的源:向大气中排放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前体的过程和活动。

温室气体的汇:从大气中清除各种温室气体、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的前

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3. 河流的湍流作用和弥散作用、分散作用(13、11)

湍流作用:在河流水体的湍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弥散作用: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在用断面平均流速描述实际的运动时,就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由流速不均匀引起的作用。

分散作用:由于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的现象。 4. 声压与声压级(13、08)

声压:声波引起的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部分。

声压级:用一个声压的对数比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5. 水解作用与配合作用(13、11)

水解作用:利用水将物质分解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配合作用:金属离子同电子给予体(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生成配合物的反应。

6.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计、循环经济与“3R”原则、生态产业链、绿色贸易壁垒、低碳经济(14、13、10、08、06、05)

清洁生产: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与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审计:一种特殊形式的环境审核,从污染防治的角度对现有的或计划的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物料走向和转换所实行的一种分析程序,没有特定的审核准则,目的在于发现清洁生产的机会。 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模式,整个系统不产生或基本上不产生废物,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的原则是针对输入端,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流动。

再利用(reuse)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循环(recycle)通过把废弃物变成资源减少处理量。

生态产业链: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以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7. 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扩大、生物转化(13、09、08)

生物富集:指生物从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指同一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随之增大的现象。

生物扩大:指在同一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随着营养级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代谢或转化。 8. 库氏曲线与帕累托效率、柯斯定律(13、12、11、08)

库氏曲线:一条倒U型曲线,用来描述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曲线。根据目前各国经济与环境状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氏曲线。

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在不能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柯斯定律:是从财产权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即如果外部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存在成本交易,只要其中一方拥有永久产权,就会产生最优结果。

9. 环境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13、12、08、07)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和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指标。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环境系统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0.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13、10、09、08、05) 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障人群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和依据污染物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子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11. 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12、08、04)

环境背景值:也称为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环境容量:指环境所能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量。

12.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水环境容量(14、12、11、09、08、06)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影响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

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综合性环境监测的综合性①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因子的方法;②监测对象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③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社会反展状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微量或痕量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水、大气的稀释,其在环境中的含量很低。这就对环境监测方法的灵敏度、检测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对环境样品进行分离、富集等预处理后,才能满足监测的要求。

(3)连续性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子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污染物和污染因子进入环境后,随空气和水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其扩散速度取决于污染因子的性质。环境污染因子的时空分布性决定了环境监测必须坚持长期连续测定。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污染因子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而预测其变化趋势。 (4)追踪性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联系的系统,包括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方案的设计,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实验室测定和数据处理等程序,其中每一步骤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 18. 简述河流、湖(库)水质监测断面布置的原则和要求。(08) 答:确定监测断面的位置:

1) 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 以各功能区为中心,在其辐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 3) 在湖泊、水库中心,深、浅水区,滞留区设置监测断面。 19. 简述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及其目的。(09) 20. 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及其相互作用。(12)

答: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在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是弥补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缺陷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整体性规划和开发,在一定区域内,容纳多个建设项目,按照一定的发展战略制定全面的环境规划。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象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开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潜在影响。

5)生命周期评价:又称之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生产到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 21. 何为污染物最优排放水平?如何确定?(12) 22. 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防治措施。(12)

答:土壤污染: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使土地的正常

功能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防治措施:科学利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利用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

23. 简述固废的概念、特点、处理与处置的原则及资源化的方法、利用原则(12、11、05)

答:固体废物: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 特点:1)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 2)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3)包括了具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废物转化成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个过程。

固体废物处置:指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如堆置、填埋、海洋投弃等。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指采取管理与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与能源,加速物质与能源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技术方法。 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主要有3种:

1) 废物回收利用:包括分类收集、分选和回收。

2) 废物转换利用:通过一定技术,利用废物中的某些组分制取新

形态的物质。如利用垃圾微生物分解产生可堆腐有机物生产肥料;

3) 废物转化能源:即通过化学或生物转换,释放废物中蕴藏的能

量,并加以回收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气体发电等。 24. 简述耗氧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主要过程。(11) 答:

25. 简述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的概念与意义。(11)

答:浓度控制:采用污染源排放口排出的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环境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实施简单,管理简单,但当污染源分布密集,污染物排放数量较大时不能有效控制污染。

总量控制: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 26. 简述环境规划的概念、内涵及作用。(10)

答: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符合的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1)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

2)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主要内容: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4)依据:社会经济原理、地学原理、生态原理、可持续发展等;

5)是一定条件下的优化,必须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环境规划的目的: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有效的实现环境科学管理。

27. 简述水质指标COD、BOD、TOC、TOD的含义,对一种水体来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10)

答: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需要的氧量,用溶解氧的mg/L表示。

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的量。

TOC:总有机碳,指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以有机物中的主要元素C的量来表示。因为测定时用燃烧法,能将有机物全部氧化,故比BOD或COD更能反映有机物的总量。

TOD:总需氧量,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所需要的氧含量,主要指有机物完全燃烧转化成稳定的化合物所需要的氧量来表示。 TOD/TOC在2.67左右,水中主要是含C有机物; >4.0,考虑水中有较大含量含S、P有机物; <2.6,考虑水中NO3-、NO2-可能含量较大。 TOD>CODCr>BODu>BOD5>CODM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