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11 02:2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案: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间 环境问题 崇拜自然 采集渔猎时期 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特点 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认识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时期 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 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温馨提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类型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主要表现 产生原因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危害: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生存;局域性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性与局域性: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2)城市与乡村?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3)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

发达国家与? 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 很严重

[温馨提示]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2)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教材P92活动]

1.(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①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肥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生产活动是利用土地的空间进行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生态破坏,工业生产活动主要造成环境污染。

(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

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教材P93思考]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

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

[教材P95思考]

1.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

2.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

[教材P97~98活动]

1.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

(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2.“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3.(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 (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 (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管子》。

这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的形成于哪个阶段?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提示: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反映了天命决定一切的思想,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发展。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阶段 阶段 人地关 系主旨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人地 关系 人口 数量 环境 问题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恐惧和依赖 十分有限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步入农业文明,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开始迅速增长 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进入工业文明,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口膨胀 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环境文明 谋求人 地协调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人口激增膨胀 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解析:1.A 2.C 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完成3~4题。

3.该思想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定胜天论思想

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 C.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桑基鱼塘 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

解析:3.D 4.C 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B.人类中心论思想 D.人地协调论思想

4.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

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

……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年:“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1)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 1.产生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并且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2.表现

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分析如下: (1)资源短缺: 环境问题 举例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3)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森林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空洞 生物物种减少 3.分布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城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森林减少、物种灭绝 过大 产生原因 毁林开荒 砍伐森林、 开垦草原 不合理的灌溉 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 典型事例 热带雨林的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南极臭氧层空洞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 产生原因 典型事例 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多瑙河的污染 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 市区垃圾场 机场附近的噪声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发展中 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工业,且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发达 国家 比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C.北美

B.西欧 D.大洋洲

2.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 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

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解析:1.A 2.C 第1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第2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3~4题。

3.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4.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解析:3.D 4.C 第3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4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知识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小鱼的哀求

|

(1)材料反映了什么思想? 提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材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公平性原则。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