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与经营管理》讲义

更新时间:2023-04-22 11: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博物馆藏品与经营管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HIS042145L

中文名称:博物馆藏品与经营管理

英文名称: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museum

课程类别:学科必修课

适用专业:博物馆学

开课学期:春(第二学期)

总学时 :51学时

总学分 :2

课程简介:博物馆藏品与经营管理是一门系统地介绍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以及藏品保护的课程。在简述藏品的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藏品的征集、鉴定、定名、定级;藏品登记、编目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内容、藏品的保存环境、保护技术也作了较为全面地阐述。此外,为了顺应博物馆信息化趋势,本课程简要介绍了藏品计算机管理方面的内容。

建议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

[1] 郑求真.博物馆藏品保管.紫禁城出版社,1985

[2] 吕军.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3]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2

[4] 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98

[5]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建设思考答卷,文物出版社,2000

[6]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藏品保管体制与规章制度,理解藏品、藏品保护的概念和内容,掌握不同类型藏品的保存环境和保护技术,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初步的定名、定级和登记编目。同时,对于博物馆藏品的计算机管理的介绍,使学生对于藏品保管工作的计算机化与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有初步的认识。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总论(7学时)

第一节 藏品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学时)

一、藏品管理学的定义

藏品管理学和当前在科学领域里出现的其他许多新学科一样,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工作对象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它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藏品管理学是在博物馆学范围内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在博物馆学研究中出现的特定学科。但是目前在《辞海》和大百科全书中,都还没有关于它的解释和定义。无论是在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博物馆学相关教材以及文物法律法规中,都仍在继续使用“藏品保管”一词。

在这里我们使用“藏品管理学”一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藏品保管”一词是具体工作的范畴,如“仓库物资保管”,而不能成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专用名词,也很难让人联想到一门学科。其二,从内涵上讲,“藏品保管”一词专指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其内涵是十分有限的,不如“藏品管理” 的含义广泛。“藏品管理”既包括日常的保管工作,又包括整理研究工作,因此,它完全可

以成为博物馆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和分支学科。其三,使用“藏品管理学”一词,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把关于博物馆藏品的保存、整理研究和保护等一系列藏品管理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和总结,所以我们把研究有关藏品管理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称为“藏品管理学”。这是一个从具体工作到理论范畴的变化,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问题的过程,是把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炼成理论体系的必然结果。

如何对“藏品管理学”作科学的定义,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暂且定义如下:藏品管理学,是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博物馆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二、藏品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藏品管理学是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学科。藏品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的藏品。而博物馆的藏品范围之广,种类之多,性质之复杂,决定了藏品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研究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藏品管理学要研究各种类型博物馆中藏品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博物馆藏品类型不同,决定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的藏品管理机构职能也是不一样的,藏品管理学要研究如何设立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其次,藏品管理学要研究藏品管理工作人员的构成及其培养。藏品管理工作本身既涉及社会科学又涉及自然科学,工作人员构成对工作本身至关重要,合理的人员构成可以使工作开展得更好,反之则会给工作造成极大损失。而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也是决定藏品管理工作开展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培养工作人员,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而提高藏品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藏品管理学既要管理人员的构成,又要研究管理人员的培养问题。

再次,藏品管理学要研究藏品管理工作的程序以及各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持续性、连续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设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和项目,从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藏品管理学要研究藏品管理工作与博物馆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同时其他业务工作的开展对藏品管理工作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藏品管理学把研究藏品管理工作与博物馆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使各项工作相互协调,达到良好的工作效益。

最后,藏品管理学还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藏品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问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会有许多高新科技成果适合应用到博物馆藏品管理中来。例如:目前电子计算机在藏品编目工作中的应用等。因此,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藏品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总的来说,藏品管理学是在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研究如何做好藏品管理每项工作,即要具备做好各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水平,研究管理工作的程序以及各程序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藏品管理的客观规律,设计更合理、更科学的工作程序,研究做好整个藏品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三、藏品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藏品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也并非孤立的科学领域,相反地,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而且藏品管理学本身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1、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有两个主要研究内容:一是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建设事业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二是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

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业务工作,藏品管理工作既是博物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又是藏品管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因此可以说,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要做好藏品管理工作,就必须研究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上这些是藏品管理学与博物馆学两者共同的研究内容;同时,藏品管理学对于藏品管理的研究要比博物馆学更加具体、细致,是博物馆学中的其他分支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2、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获取材料,而另一方面可以从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藏品中获得结果。文物是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由人类文化产生的实物,这些实物可以反映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物作为人类历史见证物,是历史长河中人类信息的载体。文物藏品是历史研究中除文字记载以外的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是直观的形象的历史。而藏品管理工作的对象就是这样的载有人类信息资料的文物。我们研究藏品,就要了解藏品所属的历史时期及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这些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因此,藏品管理学完全可以借鉴史学研究成果,并能对史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史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藏品管理学与历史学应当是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随着学科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会更为密切。

3、与考古学的关系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讲,考古学与藏品管理学有着共通之处。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而博物馆内的藏品就是考古学研究对象——实物史料之一的遗物。藏品管理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有完全相同的部分——即博物馆藏品中通过考古发掘途径所获得的出土文物藏品。虽然两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不尽相同,但由于研究对象相同,其结果必然会产生相同的作用,即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史料及研究成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讲,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器物类型学和地层学,也是藏品管理学中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器物类型学是考古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将同一门类的遗物,根据其形态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地层学是考古学中关于古遗址文化层形成规律及发掘方法的理论。根据地层学中,地层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原理,可以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藏品管理学中有关藏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文物藏品的种类和类型,以及对藏品的断代研究。藏品研究的这一任务的完成往往要借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器物类型学和地层学,尤其是地层学对藏品的断代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4、与分类学的关系

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理论和实践的学问。生物分类是将自然界的生物纳入根据生物进化路线建立的系统中的方法。如:动植物界从大到小分为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序列。藏品管理学中的藏品分类研究,可以借鉴生物分类学的理论,结合各种类型,尤其是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的性质、职能、特点等基本属性来研究藏品分类理论、原则和方法,制定出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藏品分类方法,并划分出藏品类别。而自然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则完全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动植物分类法来进行。因此,藏品管理学与分类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分类学,对于藏品管理学多有裨益。

5、与目录学的关系

目录学是描述书籍的科学或技术,是关于整理各种图书,概括其内容和学术源流,确定类别,编制目录的学问,也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其程序与藏品管理学的藏品编目研究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同的。藏品编目工作,是通过对各类藏品的鉴定研究,对藏品进行分类并编制目录、卡片,为观众和社会上各界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条件。藏品管理学研究藏品编目工作的目的,也是向藏品的使用者提供有关藏品具体情况的资料。因此,藏品管理学应吸取目录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便使藏品编目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除了以上相关学科之外,藏品管理学与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光学、电子学、环境保护学以及建筑学等自然科学都有一定关系。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的学科对于认识和解决藏品保存、鉴定和保护中

的某些技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引进到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来,这一趋势也促进了藏品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结合。

总之,藏品管理学不是孤立封闭的学科领域,而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起来。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在某些方面又给与其他学科以启示,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方便条件,同时向其他学科提出新的课题。藏品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关系,也为发展藏品管理学本身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节、 藏品管理的意义和作用(1学时)

一、藏品管理的含义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工作中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主要包括对藏品的保藏、保管、保护和整理、研究。藏品管理从字面上讲有“管”和“理”两方面的含义。其中,“管”就是指博物馆对藏品所进行的保管、保藏;“理” 就是指博物馆对藏品所进行的整理和研究,以便于提供利用。

二、藏品管理的重要性

1、 藏品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同时,藏品管理又是履行宪法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负有对藏品进行保藏、保护、整理、研究和提供使用的使命。管理好藏品,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久的历史意义。

2、 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

首先,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

博物馆是从收藏文物、标本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藏品便不能称之为博物馆。例如:展览馆,也举办各种展览活动,但它没有藏品,只有展品,展览是临时的,流动性的,其展品最终不能为展览馆所收藏,所以这种展览馆不能称之为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与展览馆两者的主要区别之一。藏品性质是决定博物馆性质、特点、类别的主要因素。藏品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和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例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是全国公认的大馆,其主要原因就是馆内藏品丰富、质量高。总之,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靠藏品这种实物向观众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宣传教育,满足人民对于文化以及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历史艺术欣赏的需要,靠藏品这种实物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或为生产建设直接服务;依靠藏品这种独特的手段,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因此,藏品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

其次,藏品管理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关系极为密切,是其他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

与搜集工作的关系

博物馆首先是一个收藏机构,收藏是由搜集和藏品管理两方面协同进行的。没有好的藏品管理工作,会使搜集来的文物、标本降低原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如因保管的失误,使其中的藏品造成毁亡、丢失,就会使搜集工作完全成为徒劳之举。相反地,如果藏品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为搜集工作提出线索和有益的参考意见,更有计划地、更加系统地进行藏品搜集,填补馆藏空白。

与陈列工作的关系

陈列是博物馆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是衡量博物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而陈列是以藏品为基础的,如果藏品管理工作做得好,对藏品有系统的研究和整理,藏品的情况才能清晰地呈现出来,才能有利于陈列工作者针对不同的陈列要求进行高质量的陈列设计。否则,陈列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博物馆的藏品是研究有关学科的第一手材料。藏品管理工作本身也包含科学研究,而藏品管理工作又为馆内外其他人员利用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条件。因此,如果藏品管理工作做得不好,例如:入库藏品没有编目,排架混乱,则难以找到所需的藏品;缺乏良好的保护手段,则会使藏品变形、变质、

变色或残损;与藏品相关的原始记录、标签或有关档案资料遗失或混淆,都会对科学研究工作造成困难或者根本无法进行,有时还会使科研工作出现失误和偏差。相反地,如果藏品管理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经过鉴别和初步整理的、真实可靠、使用方便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工作,我们应充分重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做好藏品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三、藏品管理的目的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及损坏;二是研究其内涵,为藏品在社会上广泛利用提供方便条件,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藏品管理的这两个目的,是由藏品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

1、 藏品的双重属性

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一般具有双重属性。第一重属性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属性,它是每件文物固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形状、大小、重量、质料等等。假如一件古瓷器,则烧结度、吸水率、透明度、胎和釉的化学成分等等都属于这类属性。

第二重属性是藏品的社会属性。它是文物作为人类文化的产物而具有的属性,即通过这种实物可以了解到制造或使用(有时包括毁坏、丢弃)这些东西的人们的行为、思想、技术、风俗、制度、组织等等。这不仅使我们得以了解历史,而且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把文物的这方面属性,姑且称为社会属性。

文物的种种社会属性都是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属性,或者说,是由其一定的自然属性体现出来的。自然属性一旦变化,社会属性便会消失。

我们常常说: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物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就是说:每一件文物作为一定的诸自然属性的综合体是无法再复制的。文物的复制品都只能在某些自然属性方面达到乱真的地步,而不能达到所有自然属性都与真品一致。还要强调一点是,当代文物的社会属性,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调查、采访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仍需和文物本身的自然属性相印证方能被确认)。古代文物的社会属性,虽然也有靠文献记载的考证而可以被了解的,但是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于文物本身自然属性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因此,文物原有的自然属性,是我们不断丰富对其社会属性的认识,提高文物的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

2、 藏品管理的目的

前文提到,藏品管理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文物的自然属性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其二,使社会上能够更为方便地了解和利用文物的社会属性;这是从文物藏品的特性来讲藏品管理的理想化目的。但是在实际上这两方面的目的是有矛盾的,反映在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单纯强调“藏”。理由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收藏机构的首要任务是保存这些珍品而传之万代。所以藏品入库就不再让人使用。这样,大批藏品不能发挥社会作用,博物馆库房也成了只进不出的仓库,博物馆保管部工作人员无异于仓库保管员。博物馆作为宣传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的性质和职能也都落空了。

另一方面是片面强调“用”,认为保藏只是手段,使用才是根本目的。但是,文物有许多是很易损的,如果过分强调使用,而不考虑加强保护的话,很容易使藏品受到损毁,“用”也就失去了前提,最终无物可用,而文化遗产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历史过失。

目前,在我国博物馆界的主要问题,是在缺乏科学保护的条件下,片面强调“用”,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无论只强调“藏”,还是只强调“用”,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提倡的是:“用藏并重,统筹兼顾”。用藏并重是由藏品的双重属性决定的,也是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决定的,不可偏废。但因为“用”和“藏”这两个目的确实是有具体矛盾的,所以在管理藏品时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尽量处理好矛盾。如果确实

难以兼顾时,为了长久的保藏而使子孙后代能够“用”,而牺牲眼前的“用”,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因为未来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手段一定比今天的人类要进步,我们如能将文物不加损毁的保存到将来,他们将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人类历史活动信息,例如:唐代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墓在陕西省乾县,称为乾陵,目前没有进行发掘,只发掘了周围的陪葬墓,主要是因为许多文物在墓中可以保存完好,而一旦出土,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有限,无法完好的保存保护,很可能遭到损毁。

我们学习藏品管理学和从事实际藏品管理工作时,应该经常反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怎样才能延长藏品的寿命,使其自然属性长久不变?

2. 怎样才能为馆内其他部门和社会人士使用藏品创造更多方便条件和更高质量的服务?

3. 如何处理“藏” 和“用”之间的具体矛盾。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和搞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方向。

四、藏品管理的作用

1、 藏品管理部门肩负着保藏国家珍贵文物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藏品管理是体现博物馆收藏机构职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 藏品管理是对博物馆搜集到的藏品,要进行科学管理、科学保护,尽量延长藏品的寿命,使其自然属性长久不变。

3、 藏品管理还要对藏品进行整理研究,以便为馆内其他部门和社会上的人士使用藏品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和更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节、 藏品管理的发展简史(2学时)

关于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历史发展概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的萌芽阶段;二是近代的雏形阶段;三是现代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的萌芽阶段

藏品管理起源于古物的收藏。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皇室和私人收藏所,有关文物的考释、编目、著述也早已有之。

自商周以来,历代古物藏于内府,并设专官保藏国家典、庙堂重器。我国古代历朝宫廷都有古物的正式集藏之所。《周礼》中记载:“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天府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焉”。汉代建立“天禄”、“石渠”、“兰台”,实际是皇家的三大图书文物馆。古代武库也是储藏文物的地方。《晋书·张华传》记载,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汉代还在未央宫内建了麒麟阁,收藏书和器物;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收藏古画,董卓之乱后,许多收藏散失。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古物遭到破坏。梁元帝萧绎搜集了许多文物藏于天府。隋代,文帝在东都洛阳观文殿后面修建二台:东为妙稽台,藏古迹;西为宝迹台,藏古画。唐代,唐太宗注重文典,改修文馆为弘文馆,聚书20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勘正错谬。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在南京鸡鸣山南建功臣庙,陈列文物功臣的画像或塑像,《太常寺志》称之为“功臣庙画廊”。这是“画廊” 在中国史籍中的最早记载。

文物研究在汉代就已经引起重视。文字学家许慎就利用古器物上的铭文做过大量文字演变研究,其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为他所著《说文解字》一书。

以古物收藏为主要形式的文物管理只能作为文物藏品管理的起始和发端,在宋代以前,我国的文物管理所涉及古物研究和利用的方面,少之又少。

及至宋代,收集古物和鉴赏之风非常盛行,皇室收藏更甚,曾建稽古阁、博古阁、尚古阁,“以储石玉、印玺、诸鼎彝礼器、法书、图画”。此外,私人也竞相收藏,出现了欧阳修、赵明诚等著名私人收藏家。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古物的保管不仅限于收藏和赏玩,而着眼于对文物的考释、鉴定、著录等研究工作,出版了《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集古录》、《金石录》等文物著述。

北宋学者吕大临,在宫廷中专职保管文物,对于文物进行鉴定研究,撰写了《考古图》专著,此书收录商周至汉代铜器211件,玉器13件。此书将器物按时代排队,同时代的则按形制分类,每物绘

图,再摹铭文,并附释文和实测文物的有关数据,记有出土地点、收藏者以及考证、鉴定意见。这种著录在文物鉴定、研究史上是一个创举,开后世文物研究之先河。

李纲撰写《宣和博古图》,亦称《博古图录》,收商周至唐代内府所藏器物839件,分为120类,绘其形制,记其名目,录其款识,记录其大小、容量、重量等,此书在器物分类和定名上,成就突出。今天我们所用的很多铜器名称,都是此书考订的。

欧阳修《集古录与题跋》,将碑刻的碑文用拓片加以著录,每个拓片之后加上题跋,将碑文来源和内容进行简要考证,对书法的优势加以评论。赵明诚《金石录》是仿欧阳修《集古录》体例,对于商周彝器以及汉唐石刻进行铭文传拓,著有目录和辩证。

赵希鹄《洞天清录》是一部以文物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杂著。全书分为古琴辨、古砚辨、古钟鼎彝器辨、怪石辨、砚屏辨、笔格辨、水滴辨、古翰墨真迹辨、古今石刻辨、古画辨等十个门类进行论述。其中,对于铜器和书画辨伪作了详细地论述。

元代,朱德润撰《集古玉图》,此书分上下两卷,共收录古玉器31件,每器绘图,注明尺寸,考订包括形制、收藏者姓名、器物断代等。此书录有元代文物收藏家所藏古玉,并有“集古斋”、“磁器刘家”等文物店铺收藏的古玉。是当时唯一一部介绍古代玉器的图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玉器的专著。

明代顾从德撰写《集古印谱》。

由此可见,自宋代起,对于文物鉴定辨伪研究以及分类研究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各类的专著也相继问世,为我国近现代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到了明代,对于文物的鉴定与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洪武年间出版的曹昭的《格古要论》将文物分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琴、古砚、珍宝、金钱、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等十三门,从文物概述、作伪方法及真伪辨识,到文物欣赏、保存方法等方面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的文物鉴定专著。继《格古要论》之后,高濂作《遵生八笺》杂著。其中《燕闲清赏》篇是文物鉴定的专论。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主要包括《叙古鉴赏》、《新旧铜器辨正》、《刻玉章法》、《论官哥窑器》、《论定窑》、《论诸品窑器》、《论历代碑帖》、《论古玉器》、《画家鉴赏真伪杂说》等等,特别是在铜器、书画鉴定方面,对《格古要论》作了纠正和补充。

此外,在文物的保护技术与保存方法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使得古代文物虽经千百年历史,仍能完好保存。如:五代至宋代的著名画家董源、马远等人的作品流传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的文物保护技术和保存方法,才使今天的我们能够一览古代的名家真迹。

清代,文物的鉴定、分类、编目、著录等方面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一大批鉴赏家,如:阮元、钱大昕、端方等;同时出版了大型的著录,如:乾隆年间《西清古鉴》、《西清续鉴》、《宁寿鉴古》等。

综上所述, 自宋代至明清,文物藏品的管理已经跨越了单纯收藏的界限,不仅开始了对文物的著录、分类和鉴定等研究工作,还掌握了一定的文物保护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文物保存方法,这就迈出了文物藏品管理的重要一步。古人所作诸多文物著录也为近现代的文物藏品研究奠定了丰富的文物资料和史料基础。

二、近代的雏形阶段

由于历代收藏家的精心收藏,使得我国的历史文物能够流传下来,进入博物馆,从而奠定了近代博物馆及藏品管理发展的实物基础。

1868年,法国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徐家汇建立震旦博物院,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但这是由外国人建立,并不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震旦博物院的建立,对我国近代史上创建自己的博物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建了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院)。随着近代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近代博物馆的创始人张謇在创建南通博物苑时,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博物馆工作与藏品管理工

作的若干理论观点,例如:提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助手。此外,张謇对于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库房条件、管理办法以及管理人员设置等方面也都进行了论述,这是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藏品管理理论。

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以原清宫收藏品以及遗留的历代艺术珍品为藏品,展开了陈列、保管工作。从1925年到1932年,这七年的时间里,对于文物开展了点验接收、建立库房、建立藏品账目、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部分文物的修复、审查鉴定等项工作,使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保管工作初具规模,从而奠定了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雏形。

三、 现代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不断完善。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博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建国后,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以及文物藏品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使得博物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藏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这一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建国后的初步发展(1949——1966年)

建国初期,随着博物馆的改造与整顿,藏品保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几年的时间里,各地博物馆清理了原有藏品200多万件,基本上改善了解放前藏品管理的混乱状态。博物馆一般都初步建立了保管制度,有专人负责,藏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

1956年4月21日,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这次会议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以及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向前发展。到1957年,全国藏品总数达350多万件,比1952年增长1.35倍。

从建国初期到六十年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1964年,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数量已达到228所。随着大量的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有关藏品管理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962年,文物事业管理局制定了《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的几点意见》(即《十一条》),提出了当时的博物馆以及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藏品保管工作的水平,1963年11月,文化部文物局召开了全国博物馆保管干部读书会。1964年还拟定了《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于3月办法。这是建国后我国第一次由国家文化部门颁发的关于博物馆藏品保管的条文法规。这个“草案”首次提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范畴,不仅要确保藏品安全,对藏品进行科学的整理,还要向社会提供使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这在当时不仅对于指导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把藏品管理的理论向前发展了一步。

2、 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

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博物馆事业和藏品管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陷入停滞状态。在这十年中,许多博物馆被取消或者关闭,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被诬为“四旧” 。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古代建筑受到破坏,散存于民间的大量文物遭到洗劫,这给博物馆事业以及藏品管理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3、 藏品管理工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1976年10月——80年代末)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事业以及藏品管理工作也从此走上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道路。

1977年10月,在苏州召开了博物馆保管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并于1978年1月颁发下来。

这一时期,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还相继颁发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和《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文化部、公安部制定了《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这些法规,对于藏品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具体规定。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建国后国务院先后两次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于1982年11月19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建国后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大力开展了宣传文物保护法,执行文物保护法的工作,一些省份还制定了本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或条例,如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此外,全国文博系统各个单位,根据“保管试行办法”的精神以及其他的法规内容,结合本馆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制定出适合本馆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藏品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实践,使得各个博物馆藏品管理有章可循、稳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文化部文物局于1985年11月14日至20日在福州召开全国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了近几年藏品管理的经验,并在原《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讨论和拟定了《博物馆藏品保管条例》。同时就《一级藏品鉴选标准》和《藏品分类办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1986年6月19日,由国家文物部颁发《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从藏品的库房管理、藏品保管工作程序、藏品的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以及藏品的科学保护等角度出发,对藏品管理进行探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藏品管理理论,这标志着我国对文物藏品管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根据《管理办法》的精神而拟定的《博物馆藏品分类办法》对于博物馆藏品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与《管理办法》密切相关的,在《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的基础上,1987年2月3日,文化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以及“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是建国以来,国家文化部正式颁发的第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在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藏品管理的实践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藏品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也大为改善。各博物馆重视藏品保护工作,设置了藏品的消毒设备、修复及复制室、书画装裱室、标本复制室等,有些博物馆还设有实验室,如:上海博物馆等。在我国的一些大博物馆内,都设立了自己的藏品编目部。

另外,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例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博物馆已开始使用电脑技术来对藏品进行编目。

在文物鉴定方面,为了加强鉴定工作,1986年3月,文化部国家鉴定委员会成立,由启功任主任。国家鉴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加强我国的文物鉴定工作,加强文物的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进而对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强全国的藏品管理工作,1987年10月,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第一届学术讨论会。

但是,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藏品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藏品的提供使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只限陈列展览和专家学者科研工作方面,而社会上的广为利用做得还不够。

鉴于藏品管理工作中的诸多不足,1989年5月15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馆藏文物清库、登记、建档工作的意见》。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的藏品整顿工作,五年以来,取得了初步成就,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

4、 90年代藏品管理所取得的新成就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全国文博系统的工作者,全面加强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1)文物保护维修成果丰硕。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增加对与文物保护的投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濒临危险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一大批古建筑、石窟寺、革命纪念建筑物等都得到妥善维修与保护。

(2)安全防范工作成绩显著。几年以来,全国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单位,都以“安全第一”的强烈意识,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狠抓安全防范工作,馆藏文物被盗案自1989年以来连年大幅下降。

(3)文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9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

惩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国务院1992年又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这是继198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文物法制建设工作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对于我国文物事业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颁布了文物保护地方法规,国家文物局也相继出台了一批与《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相配套的文物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的文物法律体系。

馆藏文物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各文物博物馆单位注重藏品搜集工作,馆藏文物数量大幅增加,截止到1995年底,全国博物馆藏品达8818329件。各文博单位在清仓、查库、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抓紧开展文物藏品登记帐、编目、鉴定、建挡工作,基本扭转了以往藏品底数不清,价值难分,查用不便的局面。

在文物鉴定方面,国家文物局自1992年起,组织开展了全国一级文物藏品的鉴定确认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自1990年至1995年,主办召开了六次研讨会,取得了显著成果。1993年1月由保管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正式出版,标志着藏品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藏品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探索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博物馆事业以及藏品管理水平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第四节、 藏品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1学时)

一、藏品管理的工作程序

藏品管理的一般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分类、入库、保管(养)、提用、核对、注销、统计等,共有10项。

下面我们用表格来说明其程序及其基本要求(见表1—1)。

该表中左侧的各种凭证是各项程序的工作依据,而帐、表等则是该项工作的成果;右侧所列内容是各项程序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二、藏品管理的工作项目

在上述十项程序之外,还有四个工作项目,即鉴定、编目、建档、保护。

1、 鉴定

鉴定工作可以在登记前做,也可以在入库后进行。鉴定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将藏品经过深入地研究,确定真伪、年代,并对藏品分类、定名、定级,做出科学的概述和全面的评价,鉴定过程中要有鉴定记录。

2、 编目

编目可以在入库前进行,也可以在入库后进行,编目工作也要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编制出编目卡,为陈列展览以及提供使用服务。

3、 建档

建档工作从藏品入库前就已经开始,入库前的原始记录是藏品最基本的档案。入库时及入库后的各项有关材料:包括接收清单,出、入库凭证、注销凭证和藏品动态月报表、季报表、年报表,各种使用纪录等,都要存入档案,妥善保管。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有关藏品的研究成果、论文、专著等资料也要不断充实到藏品档案中去。

4、 保护

从藏品入藏起,保护工作就应开始进行,要有保护安全、防止自然损坏和人为破坏等方面的措施,减缓藏品的自然老化,使藏品尽量保持原貌。

表 1—1 藏品管理工作程序表

接收 1、办理移交手续 2、有关书面原始资料同时接收

接收清单 1、清洁、消毒 2、修复

3、绘图、照相、传拓 4、装裱

鉴选 5、制作囊匣 6、其他

1、建立待处理品帐 2、暂时收藏

不入藏部分 保管待处理品

3、经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

1、总登记号 2、分类号 3、定名

藏品 4、时代 5、测量 6、完残情况

总登记帐 7、来源 8、级别 9、备注

、确定分类号 2、库房保管上的分类

藏品

分类账 、建藏品分类卡

、排位、上架 2、建藏品方位卡

入库凭证 3、编库房方位索引或绘制库房方位图表

4、建库房日志

、清扫库房 2、调节库房温湿度

保管(养) 出库凭证 3、采取防火、防盗、防虫、防霉、防尘措施, 防止藏品损坏 4、其它 、陈列 2、研究 3、观摩 使用纪录 4、修复 5、照相 6、借出 修复纪录

7、拨出 8、其它 研究纪录

核对记录 、新收藏品数 2、提出陈列数 3、提出修复数

(核对 4、借出数 5、拨出数 6、藏品损伤数

库房日志) 7、库房藏品总数 8、其它

注销凭证

1、库房藏品动态月报表 2、库房藏品动态季报表

统计表 3、库房藏品动态年报表 4、累计藏品总数统计表

5、其它

三、藏品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藏品管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1、 制度健全

一件文物藏品从其产权确定为博物馆所有之后,还要经过搜集人员、管理人员的经手,以及照相、拓印、修复、装裱、复制、标本制作、陈列展出、科学研究等各个环节。对于所有经手文物的业务人员、藏品所经过的各工作场所的条件,以及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必要手续等等,都需要明确的规定,这就要利用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两部分内容,一是针对藏品安全保护所作出的规定,主要包括:库房管理制度、保卫工作制度、保管员工作守则、陈列室安全检查制度、一级品管理提用

规定,以及文物藏品修复、复制、装裱等规定;另一类制度是属于针对藏品科学管理所作规定,主要包括:藏品分类大纲、编目工作细则、藏品定名条例、藏品定级标准、藏品调拨注销规定以及藏品档案、帐簿凭证的保管规定等。要做到制度健全,就要使博物馆藏品管理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完善,藏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 帐目清楚

登记总帐是藏品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程序,凡是确定产权并经过初步鉴选,认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就应该按规定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记总账,这样,不仅可使馆藏文物做到有底有数,而且履行了博物馆财产登记手续。

博物馆的帐目清楚要求在登记总账时,字迹清晰,不任意涂改,总帐各栏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并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栏目内容,逐项认真填写。总帐要设专人负责登记和保管,管帐之人不得兼管藏品。

3、 鉴定确切

鉴定确切是保证藏品质量的关键一环。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在接受以及入藏的同时就对入馆文物、标本进行初步鉴定选择,看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以防鱼目混珠。而确切的鉴定既是对藏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基础,同时,又是藏品研究本身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鉴定内容应包括文物的真伪辨别、年代断定、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的初步判定;自然标本的科、属、种鉴定,以及科学定名等,由此可见,鉴定确切对于博物馆来讲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工作要求。

4、 编目详明

编目工作是藏品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藏品编目工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藏品的提用。如果不对藏品进行编目或者藏品编目不够详明,那么藏品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旦入藏,再次提用时,就会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如何做到编目详明呢?我们进行藏品编目工作,首先要有一套经过藏品鉴定后,制作出的藏品基本卡片,作为编目工作的基础。其次是分析研究本馆藏品的性质,对馆藏文物、标本进行分类。最后根据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为社会提供使用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编目办法和编目细则,以便达到编目详明、条理清楚的工作要求。

5、 保管妥善

对于藏品的妥善保管是国家赋予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而藏品保管又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的日常业务工作。要做到保管妥善,首先要求藏品保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其次,藏品所处的场所(库房、陈列室)要有安全保卫以及保护措施。第三,藏品要按科学方法分类排架,妥善收藏。对文物藏品要进行定级,特别是一级藏品应重点保护。最后,要建立健全各类藏品的保护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和规程。

6、 查用方便

查用方便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要便于藏品的安全检查,二是要便于藏品的检索提用。要做到藏品的查用方便,首先要求对藏品进行分类、分库保管。藏品分类上架后,要编制藏品方位卡,并把方位卡上的方位编号回注到有关的帐、卡上。另外,还需编制藏品索引卡和库藏卡,以便保管人员提取藏品及有关人员检索藏品时使用。

第五节、 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1学时)

一、机构设置的依据和要求

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管理职责、权限的划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能够适合藏品管理的工作性质、任务,并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完成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因此,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根据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博物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从本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

际需要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组织机构。如:仅收藏少量文物的文管所,只设有文物室;而大型博物馆由于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藏品管理工作复杂,任务繁重,机构设置也相应增加,除设有保管部以外,往往还设有文物修复室、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编目组等机构。

2、 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按照合理分工、科学健全的原则。

对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健全的设置,是保证本部门日常工作进行和总目标完成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实际又是如何进行科学分工,并相互协作的问题。我们只有使藏品管理的机构设置分工合理、科学健全、便于协作、职责分明,才能促进藏品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藏品管理机构的应有的作用。

3、 藏品管理机构设置,要本着精简的原则。

藏品管理的机构设置,要力求精干,层次不宜太繁、部室不宜太多。一般来说,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部(室)、组二级。机构精简有利于加强领导,避免人浮于事,又节省开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目前我国藏品管理的机构设置情况

一般情况下,目前我国藏品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部,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库房保管员若干人,另外设有文物保护实验室,这两个机构基本同级。而在保管部中,下设机构往往因馆而异。接下来,我们以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例,来说明社会历史类博物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分为部和组二级。第一级设有保管部、文物保护科技部和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中保管部是常设机构,文物保护科技部是把原先隶属于保管部的实验室独立出来而设置的,与保管部同级,文物鉴定委员会由专家、学者组成,不属于专职常设事务性机构,其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只是在需要鉴定文物的时候,才集于一处开展鉴定工作。第二级则是在保管部内下设征集组、文物组、照相室、编目组、修复组、库管组,(见表1—2)。

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则比较复杂,往往是根据本馆实际需要,而无普遍规律可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省馆以外的省级博物馆中,藏品管理组织机构普遍设置保管部,在保管部下设立库房组、编目组、总帐保管组、修复室等机构。这种机构形式是按照保管部门的基本特点和业务分工设置的,各组、室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因此,这种机构设置在我国博物馆中具有普遍意义。

表1—3

市、县级博物馆,藏品数量少,工作人员少,因此,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只设保管部,或文物室,不作具体细分,工作人员大多相互兼职,共同负担藏品的管理工作。

三、 我国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发展趋向

藏品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就属于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问题之列。随着藏品管理实际工作深入进行,实践经验不断得到累积和总结,有关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最终将会达成共识。就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改变中,我们不难看出藏品管理机构设置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第一, 增设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或把原先已设置在保管部内的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从保管部独立出来,成为与保管部同级的部门。

第二, 在保管部内设立编目组,使编目工作有专人负责。

第三, 藏品管理机构业务体系的改革——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上海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了一种业务体系改革的新尝试,就是把传统的集保管、保护、研究为一体的保管部职能缩小到单纯的库房保管方面,而把原先由保管部独立承担的业务一分为二:一为库房保管业务,一为鉴定研究业务。这样,就把原保管部分成了保管部和若干个研究部,保管部专门负责库房保管和藏品总登记帐的登记保管工作,另外成立相对独立的各专业业务部——陶瓷研究部、工艺研究部、书画研究部、青铜器研究部等,各类文物藏品的鉴定研究工作由这些业务部门分别承担。(见表1—4)

表1—4

这种藏品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有其优势所在。首先,库房保管员与藏品研究业务人员合理分工、职责分明,两者分别进行自己的工作,互不相扰,使业务人员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藏品鉴定研究中去,从而大幅提高鉴定研究水平。其次,库房保管员专职库房保管工作,可以使库房藏品安全系数相应提高,藏品总帐的登记与保管等工作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第三,这种设置方式,避免了保管员不懂文物,而业务人员又接触不到文物,无法开展研究工作的弊端。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设置方式需要许多懂业务、有专长的人员来进行藏品的研究工作,因此,比较适合人力、物力等方面实力较强的大馆和各省级博物馆。

综上所述,这种新的机构设置模式与传统的单一保管部的设置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优势。我们预计这种新的机构设置模式将成为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机构设置的发展趋向。

第六节、 藏品(1学时)

一、藏品的概念

博物馆的藏品,就是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任务,按一定标准有计划入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有关文物、自然标本和实物资料,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实际上,收藏在博物馆内的文物和标本还存在着三种情况:

1. 正是藏品:是博物馆搜集来并决定编号入藏的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也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 属于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的“藏品”,在

保管中,要求登入藏品总登记帐。

2. 参考性藏品:是博物馆搜集来,经过鉴定不够一定级别但又具有一定价值的有关文物、

标本及有关资料,决定边参考品号入库收藏者。它包括与陈列展览的文物、标本有关

的资料,如陈列中曾使用的复制品,及辅助陈列品,如沙盘、布景箱等,还包括大量

重复的文物标本。这部分资料只能做参考性藏品,而不能成为正式藏品,即只登入参

考品帐,而不能登入藏品总登记帐,但它也属于博物馆藏品范畴。

待处理品:已进入博物馆,但经过鉴选确定没有多少收藏价值,或不符合该馆性质和3.

特点者,决定不入库收藏而等待处理者,可以登入待处理品帐。

二、藏品的种类

博物馆的藏品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文物,一类是自然标本,还有一类是实物资料。

1.文物

我们现在所讲的“文物”一词,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只是该词的含义古今有所不同。现代

汉语中的“文物”一词,已具有科学术语的性质。在“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等学术名词中,“文物”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中,“文物”可以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由人类文化产生的实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文物”被分为“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两大体系,

根据文物价值的大小,又有等级之分。《文物保护法》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

史料意义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 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 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以上是在我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

在国际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文物也都有不同的规定。

2.自然标本

自然标本由两部分内容所组成:一部分是经过整理而保持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如自然博物馆的东北虎标本。另一部分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物,即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等。

自然标本从质地以及由有利于保管、保护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无机成分的和有机成分的自然标本。无机成分的自然标本包括岩石标本、土壤标本、古生物与古人类标本;有机成分的自然标本包括植物学标本、动物学标本等,它们的性质、形状、形体大小变化很大。

自然标本中动、植物标本在制作方法上分为生态型的剥制标本、假剥制标本,还有浸制标本。 3.实物资料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博物馆的类型越来越丰富,目前,已出现了许多专业性博物馆或称专门性博物馆,如煤炭博物馆、茶叶博物馆等,以及专业性极强的科技类博物馆,如航空博物馆、音像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中的收藏品,大都属现代的产品或作品,但按照历史的观点和文明延续的观点,现代的作品中的典型产品也是将来时代中的重要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即将来会成为未来社会时代的文物,而这些博物馆中的收藏品既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又有别于自然标本,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实物资料,它们同样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创造和保存的物质财富,同样应是博物馆藏品的一个种类。

以上我们介绍的文物、自然标本和实物资料就构成了博物馆的藏品。

从整体来讲,收藏是有条件的,有标准的,这是博物馆的共性;从各个博物馆来讲,又要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来确定收藏范围,有些文物、自然标本及实物资料可以成为某个博物馆的藏品,而不是凡博物馆都必须收藏的,这就是各个博物馆的个性。

我们现在讲的藏品管理学这门课中的藏品主要是指文物类藏品。而文物藏品有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我们主要讲可移动的文物藏品的管理问题。

第二章、藏品搜集(2学时)

第一节、 藏品搜集的意义和作用

一、搜集工作的定义

藏品搜集是博物馆根据本馆性质、特点和任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不断积累补充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的一项基本业务工作。从根本上说,搜集工作也是博物馆的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研究工作。

藏品搜集的目的,一是为珍藏、保存文物,从而妥善的保护文物,使其传之子孙后代;二是为陈列展览提供展品,以便陈列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三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以便使科学研究建立在广泛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二、搜集工作的意义

第一、 搜集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能否存在的关键。藏品的取得靠搜集。开展藏品搜集工作,不断充实馆藏,是博物馆的一项经常工作,博物馆才能积累和充实本馆工作的物质基础。因而,搜集藏品在博物馆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 搜集藏品时博物馆的重要职责,1979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过条例》中重申,我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这里有关博物馆职能的规定,是博物馆在实际范围内,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历史验证,才被认识和确定下来的,这一明确规定,确立了藏品搜集工作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搜集藏品,开展藏品搜集工作,正是发挥其“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的职能作用的保证。

第三、 搜集藏品时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藏品体现着博物馆的本质特性。博物馆本身乃是文物和标本的收藏机构。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就不是真正的博物馆。离开藏品的积累去谈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四、 搜集藏品事博物馆工作的基础。藏品制约着博物馆的一切业务活动,它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博物馆实现其收藏、宣教、科研三种职能的基础。围绕藏品开展工作成为博物馆的最大特征。

第五、 藏品搜集是实现博物馆价值的保证。藏品是博物馆的潜在活力。一座博物馆的进步与否,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藏品能否不断丰富与更新,博物馆只能有依其办馆性质、目的,不断增进质量高的藏品,才有发展,才能实现博物馆应有的价值。

第六、 开展藏品搜集在当今社会更具极大的现实意义。藏品搜集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各项建设的迅猛发展,有不少深山、荒漠、水域不断地被开发利用,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如不及时搜集,时机一失,便难以寻觅。现在随手可得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日益减少。所以,我们博物馆的工作应该把抢救文物、标本,加强搜集工作,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第二节、 搜集工作的基本要求

藏品搜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并且有其自身的工作规律,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搜集工作的规律来办事。这就要求博物馆工作者理解并掌握搜集工作的规律,明确搜集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搜集工作的质量,以便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首先要明确,博物馆藏品时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遗物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物品。开展搜

集工作,必须进行认真地研究和选择。否则,搜集过滥,不仅无用,反而会造成浪费,并给博物馆的保管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要从各博物馆的性质、特点和需要出发。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性质、特点和需要不

同,所收藏的藏品也有所不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搜集范围和对象。所以各博物馆应明确本馆的性质、特点和需要,搜集符合本馆工作需要的文物或标本。

第三、要从保护国家的科学文化财产出发。博物馆搜集藏品主要是为了本馆需要,但在搜集

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属于本馆搜集范围,但又是极有价值的文物标本,也应该考虑到兄弟博物馆和社会有关部门的需要,向有关博物馆及时通报信息,或者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先搜集回来,然后再做妥善处理,以避免这些珍贵的文物标本泯没损失。

第四、从本馆陈列的实际需要出发。藏品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博物馆在建立基本陈列或专

题陈列时,都离不开文物,高陈列水平。所以开展搜集工作,就要从本馆的陈列需要出发,以使陈列工作达到新的高度。

二、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并保证一定财力

为了有效地开展搜集工作,博物馆必须设立必要的搜集工作机构。比较大型的博物馆可以设

立专门的搜集工作部门;中小型博物馆也可以在有关部门内设立搜集工作小组或配备专职搜集工作人员,从事经常性的藏品搜集工作。同时在财政方面,应考虑到搜集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列出搜集工作的开支款项。

三、制定科学的搜集计划

博物馆开展藏品搜集工作,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陈列展览和

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根据本馆收藏的数量、质量,根据搜集线索与本馆的人力、财力情况,制定科学的搜集计划,以便有目的、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搜集工作。

1.明确搜集范围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任务来确定搜集范围。就搜集的内容而言,不同

类型的博物馆搜集藏品的内容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

2.制定计划前必须进行大量仔细的调查研究

3.博物馆除了制定长期搜集规划、年度搜集计划开展经常性的搜集工作外,还要根据藏品情况、

陈列和研究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专题搜集,以补充匮缺的藏品。

四、搜集成套完整的实物资料,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

开展搜集工作,就应该逐步建立与本馆性质相适应的完整的藏品体系。搜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本馆藏品中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尽可能的填补缺门,以保证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

只有在搜集中既重视文物、标本的成组、完整性,又注重其质量,才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藏品体系,达到搜集工作的目标。

五、做好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的抢救性搜集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新旧事物的交替也非常迅速,近、现代的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急需抢救性搜集。对近、现代的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应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做好抢救搜集工作。

六、严格做好科学的原始记录

科学的原始记录是决定搜集品是否具有科学价值的关键,在搜集工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原始记录或原始记录不符合科学要求,文物标本及其他各项资料,将因没有科学根据而降低或丧失收藏、陈列和科学研究的价值。在搜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规定,细致的、完整的做好科学的原始记录。具体要求是:

第一、 在搜集调查时,最好由当事人写出材料,或当场将有关人员反映的关于文物的资料,

准确详细地记录下来,不得事后追记。

第二、 记录要实事求是,要经过核实,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主观编造,妄加臆断,不能任

意取舍。

第三、 要尽可能将在搜集过程中,当事人或搜集人员对搜集品德初步鉴定意见及对文物价值

的认识纪录下来。

第四、 注意记录下与搜集品有关的人物、事件和情节的材料。

第五、 用不褪色的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楚,规范化。条理要分明,词句要通顺。

第六、 较为重要的文物、标本,可以府上照片、拓片或绘画。

第七、 在开展搜集工作总,还要坚持写搜集日记,记下每件文物、标本的搜集过程和原始记

录中一时难以解决,但又需进一步查清的问题,已被继续调查和分析、研究之用。

七、及时做好整理、运输和移交工作

对搜集到的文物标本及其他各项资料,要及时做好整理工作。对搜集品要进行清洁、消毒并采取临时性的保护措施,还要进行初步定名、分类、编号、登记造册,以防搜集品遭到损坏、混乱、散失。

对搜集品的运输,要做到安全、迅速、确保绝对安全。

搜集品必须及时移交有关部门。移交是搜集工作的结尾。这就是按登记清册,将各种搜集品和有关资料移送保管部门,一一点交清楚,办理交接手续。从保管部门角度讲,移交也是保管部门对搜集品的接收。

第三节、 搜集工作的途径

文物、标本的搜集途径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搜集、民族学调查搜集、考古发掘和自然标本采集等四个方面。

一、社会搜集

社会搜集是指博物馆对流散在社会上的各种文物标本的搜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搜集

根据某一专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文物标本搜集工作,这是博物馆搜集工作中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为了取得陈列、科学研就所缺少的某些方面的材料和有计划的补充所匮缺的藏

品而开展的工作。这种专题搜集,具有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主动深入,力量集中等特点,因而常常能够较快的取得适合需要的材料,收到明显的效果。它也是博物馆积累藏品的主要手段之一。

开展专题搜集首先要明确搜集的专题,选定搜集对象,制定搜集计划和方案。专题必须明确具体,搜集目标要集中,重点突出,搜集范围不宜过宽,否则,注意力分散,不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搜集私人收藏的标本时,要保证收藏者自愿,还要给收藏者以书面证明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鼓励广大私人收藏者主动踊跃地为博物馆提供文物标本或有关线索。

2.收购

收购,是博物馆利用经济手段积累藏品的工作,即由博物馆付给那些传世文物或标本的拥有者以一定的经济代价,而将其收藏的文物标本购归博物馆所有。它是国家保护文物标本积累博物馆藏品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收购工作的原则:

第一、 收购文物、标本必须是本人自愿出售的,决不能强买强卖。

第二、 我国地下,水下埋藏的一切文物和受国家法令保护的珍贵的动植物,否属于国家所有,不

准买卖,不得作价收购。

第三、 收购文物、标本必须秉公作价,尤其是收藏者在急需用钱而出售珍藏多年的文物时,决不

能趁人之危故意杀价。

第四、 收购的文物、标本必须符合博物馆藏品的搜藏标准。

第五、 再收购标本时,要由原收购者详细说明其流传经过和有关故事情节,并做好客观、详细的

记录,作为藏品档案,妥善保存。

第六、 一旦决定收购某件文物标本,必须认真填写好藏品收购单,注明文物或标本的名称、质地、

件数、时代、完残程度、出售人姓名和地址、收购时间以及金额和经手人姓名等。

3.接受捐赠

即博物馆接受机关团体或个人捐赠文物标本。这是博物馆藏品搜集的又一重要途径。一般来讲,私人捐赠者多因对文物有特殊爱好,或是处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爱而收藏,或者继承了先人的遗产,或因捐赠品与收藏者有某种特殊关系而收藏,这类捐赠品在收藏过程中大部分经过鉴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收藏者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珍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而把自己珍藏的文物标本捐赠给博物馆,他们的高尚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博物馆在接受捐赠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第二、 对于捐赠品,博物馆首先要进行认真、确切的鉴定,只有符合博物馆标准的捐赠品才应接受,否则要耐心的向捐赠者婉言拒绝。 对接受的赠品,要详细清点造册,办好完备的接收手续,并填写捐赠书,交付捐赠者。

要请捐赠者详细讲明捐赠品的来源、流传经过或有关故事情节,做好记录,作为藏品

档案材料,妥善保存。

第三、

第四、 对捐赠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博物馆还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以便更好地开展搜集工作。 捐赠的文物、标本,经接收登记入库后,即成为国家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并受国家

法律保护。

4.交换与调拨

交换是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的藏品相互交换,也称馆际交换。是以本馆重复品较多,或与

本馆性质、任务不相适应,而又为对方博物馆所需要的那些藏品,换取适合本馆需要的藏品。这种馆际交换,体现了博物馆之间互通有无、以余补缺、相互支援的协作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馆藏文物标本的作用,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馆际交换中,双方交换的藏品,应造具清册,报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调拨,是上级主管部门按各馆的性质与需要,有计划的拨给有关文物标本;或是馆际之间,

一方无条件的支援另一方,拨给对方有关藏品。调拨不同于交换,是无代价的单方面的拨出或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2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