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11 11: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ABA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个案研究

(董梦娇 康复科学系 1003班 KF100329)

【摘要】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一个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ABA康复训练。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训练前后进行评定。结果:通过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其进行训练,个案语言能力与非语言沟通能力有所发展,刻板行为和发脾气专业语言等问题行为发生次数减少。最好用数据,能说明问题。结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减少其问题行为。 【关键词】孤独症 ABA 个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B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autistic children for a period of three months of ABA rehabilitation.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Results: Through its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therapy training, case language ability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be developed, stereotyped behavior and tantrums and other problem behaviors occur less often. Conclusion: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therapy for autistic children communication skills, cognitive development has a role in promoting, while reducing their problem behavior. 【Key words 】ABA Autism Case Study

1、 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幼年时期严重的广泛发育障碍。它以 “Kanner三联征”为主要表现,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1]。孤独症儿童常常起病于3岁以内,早期与普通童不易区分。目前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大多伴有严重的言语发展障碍,因为言语发展障碍,所以沟通及人际交往有一定障碍;部分存在自伤行为及其他问题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是被证实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ABA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洛瓦斯将其应用到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经过3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90年代逐渐应用在孤独症的治疗,使很多孤独症儿童走向康复。ABA训练法可概括为,训练高度的个体化,利用强化等手段,改善儿童的不足之处,减少过度行为,把需要教授的内容分解成细小的单元,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逐一去教,最终使其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训练是长期的,伴随终身的[2,3]。

1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本文就一名无口语能力的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ABA教学个案研究,以期探讨ABA教学对无口语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发展及行为问题改善的教育训练效果。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刘某,男,湖南张家界人,2006年出生,2岁半时发现异常,在某儿童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在某康复中心接受了3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不明显。从2012年9月于张家界市某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康复训练。

生长史:出生时为剖腹产,发现异常前与父母一起生活,接受训练无效后至6岁与奶奶一起生活,于2012年秋开始和父母生活。

教育史:个案出生后一直由母亲照顾并给他提供早期教育。后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两岁时将其全托于乡镇托儿管,其在内虽不哭不闹,但不合群独自沉浸于旋转物品中。两岁半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在某康复中心接受了3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不明显。2012年9月至今于张家界某特殊教育学校语训班接受教育康复训练。

3、研究方法

3.1研究时间:2013.3---2013.5

3.2研究地点:湖南省张家界市某特殊教育学校 3.3教育评估 3.3.1个案能力评估

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首先运用访谈法向达达的老师和家长了解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然后近距离的观察其行为特点、习惯,对达达行为评估如下:

社会交往方面:缺乏交往能力,不参与同学之间的游戏或活动,不与任何人进行语言交流,只能被动接受简单指令。无同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沟通能力方面:无口语表达能力,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在手势动作提示下能遵守简单指令,喜欢发出“啊”的叫声。不会表达要求。有需求时则会发脾气、哭闹、尖叫。对陌生人不陌生。

生活自理方面:能自行脱衣服,但不会穿衣服,穿衣需要大人帮助,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会自己洗手、洗脸。大小需要老师或家长提示,喜欢忍大小便。会使用汤匙进食,但不会使用筷子。

动作行为方面:喜欢原地自身转圈。自身精力充沛,极为好动,好重复性往返跑并伴

2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随着大叫。喜欢玩自己的手指,喜欢边玩手指边摇头晃脑。喜欢脱裤子。

其他:偶尔会与人对视,对视能持续一到两秒钟。上课不听老师讲课,不能长时间的坐在位置上,坐下来喜欢抠墙或墙上的装饰,喜欢吃由墙体上抠下来的白色粉末。上课铃响需老师提示才能回教室上课。

3.3.2个案问题行为评定

通过观察法,对个案的问题行为进行记录与功能分析。

由于个案无口语,无法正确表达要求。当其有需求时个案则常会用刻板行为,发脾气,发出怪异声或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要求,情绪常处在焦虑不稳定之中。有时有自伤行为,喜欢用头撞墙。

3.4教育措施与实施过程

3.4.1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及制定训练目标

通过老师训练者平时观察以及与家长等熟悉了解个案的人做访谈确定儿童最喜欢的强化物、次级强化物等。制定训练目标为:提高个案注意的稳定性;发展基本语言技能;改善问题行为。

3.4.2实施训练计划

实施ABA计划要循序渐进,并依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情境、强化物等进行适时的调整。

3.4.2.1提高共同注意力

共同注意是学习的基本能力注意,可以为语言发展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笔者首先训练的是个案的共同注意力。因为个案没有语言,对一些指令也不甚理解,所以笔者从他感兴趣的物品入手(即强化物),引起他的无意注意,逐步使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进行眼神注视训练。让他坐笔者对面,手不能乱动与笔者对视;在活动中发出“看着我”的指令,要求双目对视等。使其注意相关指令,然后将注意训练融进指令课中进行。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也抓住机会提升其注意力。

3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3.4.2.2行为训练

ABA训练法训练时会给儿童要求,也就是指令,在帮助儿童理解和遵循指令时,笔者主要着眼于训练一些简单指令,一、二步指令,如,“坐下”、“过来”、“把椅子放好”等。指令必须是简单的,而且要统一,变化尽可能少。坚持随时随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当个案有任何不恰当行为时,都要制止这些不恰当行为,当他听从时要及时强化。因势利导,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当孩子有要求时,满足其合乎规范的行为,不恰当的要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先做什么。因为其服从性差,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训练内容先从他感兴趣的入手,简单的指令,如,个案喜欢玩具车,指令就是“把玩具车指给我看”、“把玩具车放好”等,慢慢加强巩固,增加难度,泛化到生活中。

3.4.2.3沟通训练及情景教学

如:在要求课中人为控制的给个案刺激,引起其对某一物品的或活动的渴望,使其用姿势或语言提出要求。除设计的一对一教学时间外,每天都为儿童制造让其有自发性提要求的情景教学。做好知识的泛化。

3.5资料的采集

在教学实施之前,训练老师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和家长沟通的访谈记录了解得出个案能力评估以及个案问题行为评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对每一项目标反应进行记录,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另外每天都有老师观察记录个案言行等方面的变化。对于强化物的选择,每天与家长沟通协商出最适宜的强化物实施ABA教学。

4、 结果

结果呈现是前后的变化。直观、简化、全方位

经过三个月ABA教育训练,目前个案,非语言沟通能力和口语沟通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认知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行为表现有所改善。

4.1非语言沟通能力方面

个案能基本理解老师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能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需求

4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4.2口语沟通能力方面

个案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抱抱、喝水等。对有兴趣的事能听从指令。

4.3行为表现方面

个案玩手,摇头晃脑经常性行为发生次数有所减少;有模仿他人的意识,能在协助下模仿一些单纯的动作;情绪控制也有较大改善;抠墙行为发生次数减少;发出怪异声尖叫声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5、

讨论

在ABA教学中要强调任务分析和强化物的重要性。经此次研究ABA教学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行为表达次数的增多,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口语的发展,能够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ABA治疗孤独症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目前没有针对孤独症的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教育训练改善患儿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陈艳妮主编.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1-4. 【2】李雪荣.孤独症诊疗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7-98,160-19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