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本及教案05
更新时间:2023-11-16 00: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教育名言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美好希望的工具。
——(美)杜威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法)福罗贝尔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
——(法)郎格朗
儿童的家庭精神生活和学校教学应统一的思想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教师集体要力图使父母相信,家庭中应该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四章 教育途径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育时空的特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教育途径(或渠道)。如果按教育的场所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接触的方式分,可分为面授、函授(包括刊授)和电化教育;若按教育对象的多少分,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等。尽管分类的标准不同,但所划分的内容是交叉的,如学校教育中,既有集体教育,又有个别教育;既有面授,又有电化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个别教育,也可以有电化教育等。本章则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线来谈谈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也是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的“港湾”。每个人在家庭中生活和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要受到家庭教育,而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又会打上家庭中特殊的人际交往的烙印。人受家庭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1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国内外有不同的表述。
我国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 “家庭教育”是 “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也确认家庭教育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家庭教育定义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2] 美国英文版《教育词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正式的学习准备,包括在学校、宗教组织或其他福利团体的课程内,目的是要达到父母与子女、子女之间及父母之间的更好关系;二是非正式的学习,即在家庭中进行,学习家庭生活的适当的知识和技能。 前者强调家庭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婚姻关系;后者属于家庭学习,偏重日常生活的经验。
由此可见,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我们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互动为主要特征,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教育和影响孩子的教育活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是指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狭义的是指学前家庭教育或早期家庭教育。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应从广义的概念上来理解,并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关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1. 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多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广泛开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表明,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是在互动中共同进步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优化;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资本的质量。家庭教育作为家庭的特有功能,对社会发展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家庭教育是履行社会职能的载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物质资料生产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为社会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通过人类自身生产延续自己的生命,生儿育女、世代相传,是家庭独特的使命。而人类自身生产,不仅仅是生产一个生物意义 [1][2]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3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3]
Carter Victor .Good .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 3rd edition . New York : McGraw –Hill (197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2
的“自然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中的养育、教育,培养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人”。可以说,家庭教育是人类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要素。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6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发表的纪念文告中说:家庭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还将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从人类世代传递和延续的功能来看,家庭的作用之大是任何其他社会基本组织和制度都不可比拟的。因此,对社会和人类自身来说,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比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必然是家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作为社会的一代人,少年儿童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保护人的价值、保持文化认同和传递信仰的基本场所。在社会不断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家庭所发挥的传递社会文明的重要功能越来越充分地得到肯定。在中华文明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中蓬勃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越发突出地表现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是社会教育不能比的,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是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第三,优化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家庭教育是最具有广泛性和基础性。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在我国12亿多人口中,有3亿3千多万个家庭,也就是说,数以亿计的未成年孩子的家长都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当今,整个社会,每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人们为优化家庭教育不断寻找着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其中,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指家庭环境的优化,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氛围,还可以加强夫妻间的沟通和配合,对家庭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优化家庭教育还意味着家长自身素质的优化,家长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时候,也正是从一个侧面促进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效果如何,不仅是某一个家庭的孩子是否成人、成才的问题,更关系到全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2. 家庭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家庭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个乃至终生受教育影响的场所,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生的教育者,家长对孩子负有神圣的法律规定的教养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关系极大。一般说来,凡是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长得就比较快;反之,孩子进步就慢,有的甚至变坏。据对1991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88名选手的家庭状况调查表明,这些家庭良好的物质环
3
境、精神氛围和教养方式对这些选手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从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看,其中就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因素。如有人对142名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或其他成员有劣迹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消极诱导和熏染作用的占10.5%;家长丧失管教能力、放任自流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占51.4%;家长娇纵、偏袒致使孩子肆无忌惮从而违法犯罪的占16.9%;以上3项占了78.8%。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有力说明,年轻一代的发展好坏,虽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的成长实质上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社会化的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接受来自外部教育力量的影响,使自己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适应社会共同生活的持续演进过程。人的社会化是从婴儿期开始,并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中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任何个体社会化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诸多因素合力作用下实现的。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实现社会化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中由父母教养,所以父母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受首先来自家庭,即从家庭人际关系中最初形成的观念,推而广之去认识世界和他人。总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儿童是非、善恶、荣辱观念的建立起着奠基作用,这些观念一旦形成,对他们一生都会有深刻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启蒙性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新生儿从呱呱落地到能初步独立生活,主要是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或家庭中的年长者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其作用是家庭以外的人无法替代的。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一般是6岁以后,接受幼儿园教育也是3岁以后。所以,在人生起始的几年,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科研成果还表明,人的早期教育越早越好,甚至应从胎教开始。所以家庭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它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家庭的启蒙教育,首先表现为直接教育。家长根据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对孩子 [1]
[1]
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2期。
4
的行为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给予指导、示范,并注意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使其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其次表现为间接教育。一方面,孩子在同父母共同生活中,观察家长对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所表现的态度和情感,从家长身上间接地了解生活、认识社会。同时,家长自身的思想品德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十分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
2. 终身性
人一出生,甚至从胎儿期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人世,都在不断地受到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不仅比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得多,而且也比社会教育的时间长,儿童在真正地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生活之前,就在家庭受到长辈的教育和熏陶,而且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渡过的,受家庭的影响。即使后来离开家庭而独立生活,也仍然和父母保持着联系,聆听着父母的教诲。就是自己的父母已离开人世,也还会受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即小的时候受老者的教育,老的时候受小者的教育。所以,人接受家庭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3. 情感性
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上有父母和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下有兄弟姐妹。家庭教育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骨肉之情的基础上,它必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是以亲子互动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这种亲子间的情感,往往可以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成为孩子行为的动力,其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要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还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如果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一般表现出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溺爱骄纵。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拿缺点当优点,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一味迁就、退让。另一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家长缺乏教育方法、手段,但又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对子女冷嘲热讽,非打即骂,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长期以往,就会损伤、疏远家长与子女的感情,也达不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因此,应注意发挥情感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 针对性
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具有实施个别教育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首先,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了解最深,便于做到因材施教。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在家长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自觉不自觉地观察、认知,能够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性格、气质、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特点,便于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决定
5
权,影响着子女受教育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每个父母在最初的时候,都会为子女的前途作出设计,“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会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他就会在家庭中为其创造学习音乐的条件。所以,家庭教育是一种以个别教育形式为主的极具针对性的教育。
5. 灵活性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自己的家庭内单独进行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也没有严肃的教学气氛,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而发。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向家长提出问题,家长也都会随时随地给予孩子教育。同时,教育的内容也是很灵活的。既可以是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既可以是审美教育,也可以是身心素质的教育。这种教育进行得比较轻松、自由,而且由于没有特殊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儿童的积极性。
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并不等于任意性,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认为只有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大学才算成才,从而导致只重视文化课而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或自己充当老师,或高薪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开小灶”,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引起孩子反感;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自己的愿望,硬性为儿童规定了一些教育内容,比如要求孩子学钢琴、书法、绘画等等,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与兴趣,从而引起孩子反感,使良好的愿望适得其反,导致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走向失败。
总之,家庭对个体的教育影响贯穿少年儿童成长的全过程,涉及社会化的方方面面。家长应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的特点,并科学地加以运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取得最佳的家庭教育效果,促使少年儿童在家庭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类型
不同的家庭类型,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因此,根据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家庭教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民主型。父母亲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面貌,他们懂得尊重子女人格,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粗暴,不打骂孩子,不强加意志于子女,讲道理,有是非,处理事情公平、合理。在民主型家庭影响下的子女,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强的自觉性;聪明伶俐,活泼外向;有是非鉴别能力,富于创造精神,能独立自主。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专横,不尊重儿童的人格,缺乏明确的是非界限,对孩子的态度随心所欲,高兴时就一味地放纵,生气时就随意打骂。无一定的教育目标,无一贯的品德尺度。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脾气古怪、喜怒无常、性情暴躁、淘
6
气任性、好侵犯、无礼貌,简直是父母的影子。
(3)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娇惯、宠爱,一味地顺从孩子的要求和欲望,偏袒过错,不讲原则,放纵行为。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往往性格骄横、娇气、懒惰,既过于强调自我中心,又极具依赖性。
(4)放任型。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不加管教,听其自然,只讲亲情,不问品德,遇事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甚至忽视或漠视孩子。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多有不良行为,思想品德发展滞后,语言行为随心所欲,缺少自制,不合规范,不懂礼貌。
(5)片面追求型。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只要分数考得高,什么都好说。如果文化课成绩上不去,则过于施加压力甚至责骂。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优生,有一部分是“差生”,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和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甚至丧失自信和产生逆反心理。
(6)矛盾型。父母之间或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教育不一致。一方严管,一方袒护,常常让孩子无所适从。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分、两副面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进取心。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由继父、继母组成的家庭,往往出现“父母”间的教育不一致,这更容易造成消极的教育影响。
三、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对家庭教育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谓的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的组织方式。由于组成家庭的成员数量、序列、权益,以及结合形式各异,便构成了多种类型的家庭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类型:(1)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这是我国目前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2)单亲家庭,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它包括父母离异后子女归一方抚养的家庭、单身领养子女的家庭、未婚生育造成的私生子女与其父或母共同组成的家庭、部分丧偶造成的缺父少母家庭等等,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这类家庭的数量将会在不断上升;(3)直系家庭,指父母、夫妻、儿女同住,祖孙三代同堂的家庭;(4)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是我国过去最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现在逐渐在家庭组成形式上成为次要的形式,特别是在城市,主要的家庭组成形式是核心家庭。以上诸种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的不同,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互动频率不同,家庭中每增加一个新成员,其家庭关系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家庭结构的多层次性,决定家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不同的类型的家庭关系,有着对子女独特的教育影响。
家庭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彼此间互相信任、尊重和爱抚的基础上。父母之间的
7
关系,是儿童最早接触、认识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在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家庭里,是影响和教育儿童的良好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的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特征。核心家庭最大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少,规模小,有着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父母与子女关系比较密切,这种家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亲密,易形成民主气氛,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只要对孩子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就能取得良好的结果。但是核心家庭只是为教育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一般属于大家庭,其特点是人数多,层次关系复杂,儿童在家庭中可能和三代人打交道,由于各成员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存在差异,决定着各自不同的教育观,表现在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这种宽严不一、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教育,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两面性”的人。单亲家庭中子女只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教育,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的父母之爱,容易造成儿童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性格上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这类家庭教育的复杂和困难程度比起完全家庭的教育要大的多。如果忽视正确的教育引导,会导致产生仇恨、孤僻、报复等反社会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家庭结构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化会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家庭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只是为家庭教育提供适宜的社会人际环境。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二)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加,不仅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也给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独生子女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作出了种种分析和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持积极乐观态度,认为独生子女受教育程度高,其智力发展优于非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富于创造性,易于成才;一是持悲观担忧的情绪,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容易使家长对子女娇惯,而成为“问题儿童”,难以教育。以上两种认识都有片面性。近年来,教育社会学对独生子女的问题作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了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特征,并据此提出许多对策和建议。
1.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
首先,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亲子互动频率提高。孩子的成长过程,事实上也是亲子互动过程,而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互动对象的多少、频率高低,又取决于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家庭经历了由人口增值无控制的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过度的过程。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市家庭平均规模为3.66人。在家庭结构上,两代户增加,三代及三代以上户减少,由父母与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成为独生子女家
8
庭的主体。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家庭内部关系,在核心家庭中,一般只存在三种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关系,具有最基本、最简单、以及无重复的特点,与多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集中,因此频率更高,作用更大,表现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新特征。在情感方面的互动中,爱的成分加大。父母之爱对孩子来说,是生存的精神环境,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父母的爱不仅强烈而且集中,在精神上能够实现爱的满足,并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健康、积极主动进取的良好品格,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家庭文化互动中,教育因素增多。父母对孩子未来前途抱有较高的期望,总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助孩子一臂之力,于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因此,在亲自互动中,加大了其中的文化教育因素。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互动中,更多地倾向孩子。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所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优越。
其次,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与传统家庭的家长中心地位相比,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点和家庭生活的主轴。从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上看,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抚育上倾注了比多子女父母更多的心血,家庭生活中父母闲暇时间的利用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主要内容。从家庭日常生活安排上看,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尤为明显,父母尽量在家庭生活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在家庭中的强化,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生子女的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难以接受来自父母的正面教育。
第三,家长的心理及行为负担增大。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往往把过去对几个孩子的精神寄托全部倾注在惟一的孩子身上,由此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压力。一是加重了抚养子女的忧虑感,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必然导致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和过多干预;一是强化了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盲目攀比,在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最佳教育环境的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就越来越高。但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人为地造成独生子女的一些不良品行的产生。三是加重了对子女的心理依恋。表现在经济生活上过多地偏重子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情感上,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一切围绕孩子转,并由此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利;在家庭关系上,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而轻视与老一辈的物质和感情的交流。
2.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除遵循一般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9
第一,家长对孩子爱严相济,处理好感情和理智关系。父母疼爱子女,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幸福感,为孩子的成长打下感情基础。同时,爱本身又具有某种教育力量,没有爱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它是家庭教育的发端。但是父母的爱不等于教育,所以父母的爱既要适度,又要赋予社会意义。倘若爱而无当,便会成为溺爱。家长对孩子总是一味迁就,有求必应,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撒娇、骄横跋扈的恶习。孩子在指挥父母,成为家中的“小霸王”,而不是父母教育孩子。因此,父母爱子女必须受理智的制约,这种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无私高尚的爱,既要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要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做到爱严相济,这就是理智的爱。既要尊重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发展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要对他们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做到寓爱于教。如果对孩子爱的过分,就会在心理上失去应有的稳定和平衡,表现在教育要求上的失控,由于对孩子娇、宠、惯,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坚持始终的严格要求,其结果必然是对孩子放纵,实质上就是放弃了教育。
第二,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不注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和劳动教育,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只顾疼爱孩子,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做,一切全由家长包办,使孩子丧失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认为劳动影响学习而不让其参加劳动,结果养成孩子被动依赖和好逸恶劳的习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要从儿童幼年起就重视劳动教育,引导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能以身作则在工作和家庭中表现出对劳动严肃认真的态度。只有从小开始不断地进行长期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不把劳动视为痛苦的负担,而把劳动作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品德高尚的新一代。
第三,家长应当为孩子创设参加集体活动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个体社会化。独生子女的家庭,缺少年龄相近的伙伴,他们由父母保护,在自己的家庭的小天地中生活,由于同人们交往接触面狭窄,活动内容单调,分享不到小伙伴之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乐趣,人际交往单纯,互动频率低,容易产生胆小、孤僻的心理。为了防止儿童产生不良的思想品质,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孩子走出家门,同更多的同龄人互动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儿童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更快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注意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概述
10
(一)学校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由此定义可知,学校教育是专门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特定的教育机构——学校组织实施,并纳入国家法律范畴,承认其学历。学校教育的学历具有权威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的构成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凡是符合上术条件,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注册,即成为一所可以独立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学校。学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意义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学校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育人的功能,学校主要任务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2)信息、知识的交流与存储功能;(3)科学研究与文化创造的功能;(4)辐射和引导社会的功能,学校的文化必然向周边社会辐射,并引导周边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受到历史发展阶段和条件的限制,其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近代,知识经济社会已初露端倪,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教育、知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三大支柱。一个人要想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离开学校教育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国家来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主要是靠学校教育来培养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决定着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学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学校影响着每一个人。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而且还直接决定着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的知识文化发展水平。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 1. 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学校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办学,必须贯彻国家(或党)的教育方针。所以,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组织严密,计划性强。从学校到班级层次清晰,职责分明。学校一共要开哪些课程,每门课程开多长时间,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开多少课,每天上几节课,每节课规定多长时间,什么时间进行检查、考试,如何考核学生,怎样决定升留级等都必须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必须 [1]
[1]
叶谰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11
是规范的、严谨的。
2. 专门性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场所。这种专门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具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能满足各门学科教学需要的教育者——教师。由于教育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不是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当教师,当教师的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训练,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二,学校具有比较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只有学校才能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最优越、最全面的物质条件。第三,不同的学校都有各自的专门任务。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任务不同,它们都各自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教育的特有的文化模式与特色。
3. 独立性
学校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学校教育系统有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有独立的财政拨款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活动,如招生、学生毕业、选择教材、教学活动、教师的进修和休假,是根据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由学校系统统筹安排,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干涉。实践已经证明,学校教育系统只有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而不是从属于社会的某些方面,才能保证其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才能保证不违反教育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人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4、群体性
学校是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在一起进行集体的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养成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学习的优良品质。同时,集体学习容易产生比赛和竞争的氛围,同学们你赶我超,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校教育的群体性,还有利于克服家庭教育个别性的消极因素(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课堂教学(也叫班级授课制)与课外活动两种形式。 (一)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相对固定的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因为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师面向
12
全班进行教学,既可以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本条件,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它可以克服个别施教的缺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可以保证学生学到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定期完成各方面的任务,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第三,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每节课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知识技能教学,上完一节课,略作休息又进行下一节课,有劳有逸。这样,课堂教学工作便能连续地、有节奏地进行下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保证学生能精力旺盛地开展学习。特别是课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只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就能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第四,对教师的文化业务基础有一定的要求,按专业实行统一的教学分工,可以发挥教师的优势,有利于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第五,教师面向大致相同水平的全办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
课堂教学由于任务和内容不同,其类型和结构也不一样。换句话说,不同类型和结构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分析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善于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课堂教学的类型、安排课的结构,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教学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类型即班级授课制中的课的类型,一般是根据教学任务或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若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巧课)、检查知识技能课(检查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任务,有时一节课则需要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若根据教学方法来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和自学课等。当一节课主要是采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用方法命名课的类型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某一方法的作用来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上述两种分类也有联系,具体表现在两类课型有相对应之处。如新授课多属讲授课,巩固课多属复习课,技能课多属练习课或实验课等。
(2)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堂教学的结构是由课堂教学的类型决定的,所以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常见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如下: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旧课,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
13
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的目的与要求,引导或带领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讨论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提出讨论的问题和要求,组织讨论,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综合课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故其结构一般要相对复杂些。但课的结构复杂些不等于教学难度就大些,主要是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变化得多些。如小学就常用综合课型。
3.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组织的重要形式,尽管有自己独有的优点和生命力,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完全替代它,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如教学内容强求统一,教学进度和方法过分刻板等,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要求。因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改革,以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其改革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更多地相互交流与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课堂教学的一般方式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单向关系,即教师是沟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人,学生借助教师的直接帮助(讲解、提问、示范等)来掌握知识技能。而课堂教学的新发展将日益突出学生独立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直接与教材发生关系(自学)、学生与学生发生直接的互动(小组学习、课堂讨论等),与教师的关系则相对间接,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提供必要的引导、帮助、督促、诊断、检查、评价等,使课堂教学的重心越来越朝着鼓励学生自主活动的一面倾斜。
第二,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教学媒体的不断开发,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带有“人机对话”的色彩。程序教学以及近些年来兴起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成了“学习个别化”特点日趋明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多媒体教室等技术手段使教室中的“电子环境”气氛日益浓厚,而计算机管理教学也保证了“机动排课”的顺利实现。这一切都使课堂教学凭借的手段越来越往现代化,即朝着科技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第三,强调小班教学,提倡缩短每节课课时。
研究表明,班级人数的多少不仅影响课堂里的师生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还影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及对活动的满意程度。由于人口质量提高、数量减少以及师资培训卓有成效地开展,目前班级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学校班级人数减少,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班化的趋势更
14
为明显,一般认为,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较为合适。这不仅有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别教育,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参与各项活动,形成融洽的家庭式课堂气氛。小班教学大大扩大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受教育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小学一般每节课为40分钟,中学一般每节课为45分钟。现在看来这缺乏科学依据。奥地利心理学家曾对200名中学生进行过实验,每堂课为20分钟,课间休息5分钟,结果表明,这种课时节律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易疲劳,所以有人认为中小学每节课的时间应适当缩短。现在这种缩短课时的做法已在一些学校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资料Ⅲ-1 学生座位的编排与教育 传统教学常见的座位排列为行列式(又叫秧田式)。这种排列式虽然有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讲授法的运用等。但不可否认,这种排列式因受空间局限,降低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频率,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比较机会、表现机会、竞争机会和协调机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正因为这一系列的不足,当前各国都在这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发展圆桌式排列、马蹄型排列、半圆型排列等新的形式。研究发现,当学生围成圆圈坐时,由于目光能相互接触,更易于互相交谈。因此,圆桌式与马蹄型座位排列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往,比行列式更受学生欢迎。圆桌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既体现了“重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思想,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频繁的相互讨论与相互交往,有利于促进价值观念和信仰的认同与融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独立精神和协作精神。
(二)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校外教育机关及家庭组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则单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的教育活动。这里就狭义的概念而言。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方法等特点,发挥它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外活动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靠多方面、多渠道进行教育和影响。通过课堂内的政治课和各科教学对学生
15
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途径,但只有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和抵制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通过参加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活动中积累道德体验和经验,加深对道德原则的理解,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课外活动是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研讨社会问题,为社会服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而献身的崇高理想。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增加新知识,扩大智力和能力的知识基础,能够使他们在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中运用知识,从而使智力和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受锻炼,得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课外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总之,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其次,课外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新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使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各种需要,如社会交往的需要,追求美的享受的需要,从事创造的需要等。单一的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要。而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课外活动使学生经受多种实际锻炼,发挥特长,培养专门人才。课外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由于课外活动是根据不同禀赋、不同爱好的学生开展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施展他们的聪明智慧,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分显示、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他们的特长超众,有利于专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课外活动的特点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内容、形式上又不尽相同,课外活动有其自己的特点。
(1)从活动的性质上看。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愿选择和自觉参加的各种活动。而课堂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因此,课外活动就具有更强的学习内部诱因,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2)从活动的内容上看。课外活动不受教学大纲范围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其内容是以参加人员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决定的。开展课外活动可以超出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范围,根据学校教育的要求、学生对活动的愿望及具备开展活动的条件来制定活动计划
16
和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从活动的形式上看。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比较灵活多样的。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场所、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条件确定。而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要按学校统一的课程表进行教学。
(4)从活动的方法上看。课外活动在方法上是学生在教师、辅导员的指导下独立地开展活动,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5)从活动的考核上看。课外活动的考核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必须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而课外活动的考核,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学生的要求等,灵活多样,合理安排。可以召开成绩展览会、汇报演出、运动会和工作总结等形式来总结学生活动的收获,交流经验,对学生活动起促进与鼓励作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外来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伸缩性的特点。它在保证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意愿以及校内外具备的条件来灵活确定。范围可宽可窄,数量可多可少,水平可高可低。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请进来(请人作报告,开座谈会)和走出去(参观、访问、宣传、搞社会调查)等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例如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请革命前辈和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结合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等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查、参观、访问、宣传、游览及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与社会和自然接触。
(2)科学技术活动。这是以学习科学技术、培养学生智能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它是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多层次活动。既有面向大多数学生,带有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内容,如举行科普知识讲座,参观科技展览等,也有适应少数具有特殊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如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活动;既有一般性科技活动,如木工、电工、机械、饲养家畜等,也有学习当今时代新科技的活动,如学习计算机、良种培育等。
(3)文化艺术活动。这是以培养学生的文艺爱好和发展学生文艺才能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青少年一般都对文艺有较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对某一方面有特别的爱好和特长。因此,可以成立各种文艺小组,如诗歌、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欣赏、讲座、参观展览、表演等各种文艺娱乐活动。
17
(4)体育活动。这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体育活动是课外活动中开展得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很多,如各种球类活动、田径运动、体操、武术、游泳、滑冰、爬山等方面的活动和竞赛。
(5)社会公益活动。这是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劳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经常参加的公益劳动有植树造林、清扫环境、维护交通秩序、拥军优属、照顾老弱病残、参加厂矿劳动和农忙收割等等。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为了完成课外活动的任务,必须采用比教学工作更灵活多样的形式,按其参加人数的多少,课外活动可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活动形式有全校性或校际性的,也可以是全班性的或全年级性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报告会、座谈会。这种活动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时事政治报告,英雄事迹报告会,各种新科学新技术讲座,法制教育报告会等。
(2)庆祝会和纪念会。例如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举行的庆祝活动,为纪念伟大革命者和科学家而举行的纪念会等。
(3)文艺、体育表演晚会。文艺、体育表演有:歌咏、舞蹈、讲故事、演戏、文艺体操、武术等单项或多项表演。既有“五四”、“六一”、 “七一”、中秋、新年等节日晚会,也有学科性的文艺晚会、地理晚会、历史晚会等。
(4)竞赛活动。如智力竞赛、各学科竞赛、文艺歌咏比赛、体育竞赛等。
(5)参观、访问、游览活动。如参观展览会、革命胜地、工厂、农村以及博物馆、纪念馆;访问模范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组织春游、秋游、郊游等。
(6)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参加义务劳动,时事政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宣传,街头卫生宣传,拥军优属等。
第二类是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根据学生对某项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具体条件就某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活动,它是中小学主要的课外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机动灵活,更适宜发展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按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来分,小组活动一般有以下几种:
(1)学科小组。它是为了扩大和加深某门学科知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才能。这是一种与课堂教学中各科相对应的兴趣小组,如数学小组、化学小组、生物小组、地理小组、外语小组、音乐小组等。
18
(2)科技小组。它是为了了解掌握科技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培养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这是一种以某一科技门类或项目的技术和知识为活动内容的兴趣小组,如无线电小组、计算机小组、气象小组、航空模型小组、动物饲养小组等。
(3)文艺小组。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才能。一般是以文学、艺术的某一种类或某一方面为活动内容的兴趣小组,如音乐小组、舞蹈小组、戏剧小组、曲艺小组、美术小组等。
(4)体育小组。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一般是以一种体育运动的某一项为活动内容的兴趣小组,如田径队、体操队、自行车队、游泳队和各种球队等。
第三类是个人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别地进行独立活动。个别活动更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得以充分的发展。个人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课外阅读,练习创作,写读书心得,书法,绘画,摄影,独唱,演奏练习,调查报告,观察或实验,采集或收集各种实物标本,制作模型等。其中课外阅读是个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知识及培养自学能力的有力手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条件便利,而且易于普及,但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以上三种形式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群众性活动偏重于普及,往往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项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去参加某一个活动小组。小组、个人活动侧重于提高,其活动成果可丰富群众性活动的内容,其成绩可在群众性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学校如果能把这三类活动结合起来,既照顾普及,又能照顾提高;既能照顾广大学生的共同要求,又能照顾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这对于促进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资料Ⅲ-2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就有人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作过探讨。如华虚朋创建的温纳特卡制就把教学活动分为个别教学和团体活动两部分。个别教学在午前进行,按照学科,以自学为主,使学生获得将来生活上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团体活动在午后进行,它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这样有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商店、编辑出版等团体活动,随机进行,没有一定程序,也不考试。并提出“教学个别化,学校社会化”的口号。不过,这种组织形式对班集体教学重视不够,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在当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对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规定每天上午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一般是三至四节课,午饭前结束全天课业。下午学生完全按照自愿原则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他们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有一百多个)或单独活动。晚上学生一般只参加一些轻松的文娱活动或报告会等。结果这些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真正做到 19
了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且高考升学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多。这所默默无闻的乡村学校也因此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校。但不同的组织形式应各占多少时间,是教育者关心的问题。英国有位教育家曾认为应将70%的时间用于个人独立作业,25%的时间用于八人左右的小组学习,5%的时间用于大班上课。而美国一位教育家则认为应该用40%的时间于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学,20%的时间用于十五人以内的小组自学,40%的时间用于个人独立作业。但我国的基础教育究竟如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时间比例,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的概念及作用 (一) 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是泛指家庭、学校以外由个人、社会团体或国家机构所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社会教育的概念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校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广义的是指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一切个人、社会团体、文化机构??等,只要是有一定教育目的、在一定教育关系之下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都可称为社会教育。开展社会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使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密切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活动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社会建设的各项专业人才。所以,重视与加强社会教育,是贯彻“三个面向”、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 社会教育的作用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教育、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国家的三大支柱,而社会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为:(1)由于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生产人口(学校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被称之为依赖人口),因此,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总体经济增长;(2)通过良好的社会教育,可以大大减少反社会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3)社会教育十分灵活,因而可以增加社会对人力供需矛盾的调节力;(4)社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教育成本;(5)社会教育对其对象较少提出阶级、资力、地位等的限制,因而能更有力地保证教育机会均等。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各方面对年轻一代影响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还应该看到在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还会乘虚而入,腐蚀影响年轻一代;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会随时随地地侵蚀某些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为了保证年轻一代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和全体
20
供的内容里,由于注重娱乐性、观赏性,有些东西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或者是片面的、过时的、似是而非的,因而妨碍了少年儿童认知真实的世界。第二,过早地了解成人世界,使儿童的价值观念扭曲。大众媒介的传播是以社会所有成员为对象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成年人生活中积极面或消极面都会得到儿童的不同程度的认同,但他们又没有像成年人那样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往往产生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价值观的扭曲。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很多学生已从重理想向重个人利益转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日益严重。第三,过多的暴力情节,容易引发青少年儿童侵犯性行为。许多研究者研究了青少年看电视暴力节目时间与他们侵犯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期持续收看电视暴力节目,可能引发或强化儿童、青少年的侵犯性行为。儿童往往对暴力节目产生错觉,崇拜节目中的英雄,更容易模仿电视中的暴力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比如顶撞老师、家长,或与别人打架,严重的还有可能发生暴力犯罪行为。第四,性爱信息的传播,容易使儿童产生畸形的性意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大量的性信息随着日益发展的大众媒介广泛传播,使青少年儿童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大量的性知识和有关性信息。然而,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并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成熟,他们的社会知识贫乏,只能片面或表面上理解来自成人世界的性信息,造成畸形的性意识的产生。并在其误导之下,盲目模仿媒介中人物的行为,热衷于与异性的交往,而忽略自己的学业和自我发展,这是造成个别学生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五,过滥的广告宣传,形成对儿童消费的误导。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广告业的发达。大众媒介中大量的商品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作为儿童消费商品的促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消费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企业利用传媒是以自身营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媒本身同样有自身的利益包含其中,因而,传媒中的广告容易出现偏颇,如过多过滥、充斥着诱惑力以及某种程度的夸大性和虚假性等现象等。青少年儿童极容易在广告的误导下,走上盲目追求高消费、时尚消费的误区,影响其健康成长。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并存,它取决于社会教育对其的导向,如果导向正确,就可以利用其积极影响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否则,就会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四、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要树立新的社会教育观
树立新的社会教育观,首先是树立起社会由教育各方面共同来办的思想。我国有几亿青少年儿童,对于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发展的社会教育,仅仅依靠几方面的力量来办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应在我们的社会中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凡是有条件的部门和个人,都要积极参加社会教育的工作,都来关心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都来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贡献力量。其次,树立
26
人人都应享受社会教育的思想。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但又不可能完全做到让每一个人都重新回到学校中去。这就要求大多数社会成员需要通过社会教育的途径,去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如果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起这样的思想,社会教育就会有更为广阔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前景。再次,树立起高度的社会教育责任感。目前,我国专门的社会教育机构的数量还比较少,有条件办社会教育的单位一般都是兼职性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中心工作。有些部门,如影剧院、出版社等还有营利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社会各方面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教育的任务,出版、新闻单位要把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责任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有条件的单位都应责无旁贷地开展社会教育。 (二)加强领导,提高社会教育的管理水平
党的领导是我国办好教育事业的保证,社会教育没有各级党委的领导,就办不好。党的领导,要与发动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特别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量的校外教育机构要靠各部门发动群众来办。因此,应广泛宣传社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各方面人力物力调动起来,以办好社会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教育的管理,不能认为社会教育是“社会的事”,缺少对口管理和专人负责。这容易导致社会教育的管理处在松散和无序的状态。所以,要保证社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
(三)社会教育要坚持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
社会教育机构组织教育活动要注意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兴趣和特长,注意形式的生动活泼,寓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对青少年学生有吸引力。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要力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的知识、技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活动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不允许出现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
(四)加强从事社会教育的职工队伍建设
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教育对象,掌握社会教育的专门知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发达国家的社会教育人员一般都主修过社会教育课程,接受过社会教育的专门训练。我国目前专职社会教育人员很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更是不多。为了保证我国社会教育健康地发展,应当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培养从事社会教育专职和兼职人员机构,不断扩大社会教育职工队伍的数量,对现有的从事社会教育人员要进行积极的培养与提高,及时地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解决社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实际困难。
(六) 加强社会教育的立法
我国已进入法制社会,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保障。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
27
开相关的法律建设。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49年日本制定了《社会教育法》,社会教育实施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尤其像社会教育这样的事业,兼办的单位特别多,可办可不办的事情特别多,不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就没有保证。因此,要制定我国的《社会教育法》,使社会教育有法可依,同时也使承担社会教育责任的相关单位承担起法律责任,而不是把社会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来做,从而使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走向制度化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思考题:
1.用所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家庭教育案例,谈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得与失。 2.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协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调查一下当地的风俗,分析一下其中对学生教育的利弊。
4.调查一下中小学生看电视或上网的时间与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28
正在阅读: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0511-16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04-13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05-16
员工手册董事长致辞02-07
马哲材料分析题12-08
工资与营业额绩效挂钩考核实施办法11-19
2016届江苏省海门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英语试题(含答案)06-27
三戒要解 第6课10-11
早读材料 - 图文05-14
道路工程合理化建议06-0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教育学
- 课本
- 教案
-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 奥鹏教育研修总结
- 日文歌曲被翻唱成中文的,N多成名曲,吓死你
- 高中历史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 翻译句子练习精选70句学生版(1)
- A10 4.0.1-VRRP-A配置手册v1.0-20150715
- 2018-2019瘦西湖导游词50字-word范文(4页)
- 2011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化学考试试题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 技术经济学,陈戈止-作业习题
- 厦门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厦门市财政性投融资项目勘察设计费付费标准的通知》.厦财建〔2006〕11号
- 2012年沈阳沈河语文二模试题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2)正式版
-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操作指引
- 马克思基本原理之辨析题
- 大学物理习题及解答(运动学、动量及能量)
- NDJ-9S数显粘度计使用说明 - 图文
- 小学部幼教学科学习手册 吉林市 2016.8
- 绘本教学心得篇一
- 仪容仪表自查自纠实施方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