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地质工中级理论知识题-答案(1)

更新时间:2023-11-13 08: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采油地质工中级理论知识题

一、选择题(每题4个选项,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 1 要使(B)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A沉积物 B有机物

C无机物 D碎屑物

2 生油物质主要是水生低等生物,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D)。

A自然界中的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也多 C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地史上出现最早 3 最有利的生成油气的地区是(B)。

A山区 B浅海区

C河流相 D深海区

B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 D其生物物体中富各种烃类

4 随着埋藏的深度不断加大,长期保持还原环境,压力、温度也逐渐增高,是促使(D)快

速向石油转化的有利于条件。

A 氨基酸 B脂肪 C蛋白质 D 有机质

5 在还原环境里,(D)能分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而产生沥青质。

A低等生物 B氨基酸 C 蛋白质 D细菌

6 压力(A)可以促进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进行,促进加氢作用使高分子烃变成低分子烃,

使不饱和烃变成饱和烃。

A升高 B降低 C变化 D稳定

7 由(A)转化成油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漫长地质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A有机物 B催化剂 C细菌 D氨基酸

8 有机质经过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后,同时生成复杂的高分子固态化合物,称为(D)。 A石炭 B石油 C轻质烃 D干酪根

9 主要生油阶段是(B)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和聚合加氢等作用生成烃类。

A细菌 B有机物 C轻质烃

D干酪根

10 油气在(A)内的任何流动,都称为油气运移。

A地壳 B空间 C初期阶段 D热裂解阶段

11 在沉积物压结成岩过程中,油气从生油层向临近储集层发生同期运移的过程中,(B)压

力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A重 B动

C自然 D地静

12 构造运动力能够造成各种通道为油气(C)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A生成 B裂解 C运移 D形成

13 在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A)运移。

A初次 B二次 C再次 D多次

1

14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动压力、(C)和浮力。 A地静压力 B动压力 C水动力 D 间隙水

15 油层是由(A)物质堆积、保存,并转化成油、气的场所。

A有机 B化学 C菌类 D无机

16 目前认为(A)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暗色泥质岩,另一种是碳酸盐岩类。

A生油层

B储油层 C地层 D气层

17 地层中(B)含量的多少,能够间接地反映地层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

A有机质

B有机碳 C黄铁矿 D 菱铁矿

18 一般认为(B)含量小于0.1%属于氧化环境,大于0.1%属于还原环境。

A还原硫

B氧化铁 C 氧化锌 D有机碳

19 氯仿沥青含量是(D)在盐酸处理前用氯仿抽检出来的物质,能比较准确地代

表岩样中溶于氯仿的沥青物质含量。 A天然气样 B油层 C油样 D岩样

20 凡是能够储集油气,并能使油气在其中(A)的岩层叫储集层。

A流动 B保存 C运移 D生成

21 不同沉积状况下的岩石及不同类型的岩石其孔隙大小是(D)的。

A相反 B差不多

C相同 D不同

22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以后,若没有储集层将它们储藏起来,就会散失而毫无价值,

因而储集层是形成(A)的必要条件之一。 A油气藏 B油气层 C油气圈闭 D储油构造

23 岩样中所有的孔隙空间和该岩样(A)体积的比值称为岩石的绝对孔隙率或总孔隙率。

A总

B连通 C不连通 D骨架

24 孔隙率是计算油田储量和评价油层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的是(B)孔隙率。

B 有效 C无效 D连通

A 总

25 砂岩粒度均匀,颗粒直径大,孔道就大,(D)也就大。

A孔隙率

B连通率 C无效孔隙率 D有效孔隙率

26 砂岩的主要(B)物为泥质和灰质。

A沉积 B胶结 C储藏 D含有

27 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称为岩石的(B)性。

2

A孔隙 B渗透 C渗透率 D阻隔

C渗透率 D 达西定律

28 渗透性的好坏一般用(C)来表示。 A孔隙率 B 比值

29 当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通过,而这种流体又不会造成岩石孔隙结构上的变化,这时测出

的岩石渗透率为(B)渗透率。 A有效 B绝对 C相对 D总

30 相对渗透率是有效渗透率与(A)渗透率之比。

A绝对 B孔隙度

C密度 D总

31 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渗透率的因素(D)。

A岩石的孔隙大小 B岩石颗粒的均匀程度

C胶结物的含量多少

D地层水矿化度

32 对于胶结物含量高渗透率低的油层,可采取(D)的方法提高渗透率。

A注聚合物 B热采 C补孔 D酸化

33 储油气岩层的(D)是指地下储集层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油气。

A饱和性 B孔隙性

C渗透性

D含油气性

A系数 B孔隙度 C渗透性 D饱和度

34 表示含油性好坏的指标用含油(D)。

35 含油饱和度是指在储油岩石的(A)孔隙体积内,原油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A有效

B绝对 C相对 D总

36 一般将油层中尚未开发时,原始地层压力下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A)饱和度。 A原始含油 B目前含油 C原始含水 D目前含水

37 油田开发(B)取得的含油、含水饱和度叫做目前含油、含水饱和度。

A初期 B过程中某个阶段 C末期 D周期

38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A)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

A碎屑 B致密 C斑块 D层理

39 岩石的(A)结构是由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一种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岩石叫碎

屑岩。

A碎屑 B序列 C粒级 D层理

40 由极细小的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的、比较均一致密的、质地较软的结构。具有这种结构

的岩石叫(A)岩。

A碎屑 B细粒 C砂质 D泥质

A 3mm B lmm C 4mm D

41 按碎屑颗粒粒径大于(D)的为砾状结构,也称为砾岩。 2mm

42 沉积岩中由于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结构构造等的渐变、相互更替或沉积间断所形

3

成的成层性质称为(B)。 A结构 B层面构造 C节理 D层理

43 水平层理在沉积环境比较(D)的条件下形成的。 A震荡 B稳定 C激烈 D静止 44 流水波痕形态不对称,(D)方向代表流水方向。

A半坡 B前坡 C缓坡 D陡坡

45 在沉积物表面上,有时可看到多角形的、被泥沙充填的不规则(A),称为干裂。 A裂纹 B裂缝 C缝隙 D空洞

46 沉积岩的异体包裹物称(B),形状有球状、椭球状、透镜体状等,其成分与周围岩石有

显著不同。 A块状结构 B结核 C团块 D砾石

47 水下滑动构造发生于海湖盆地边缘或局部隆起地区,由于盆地底部的原始倾斜,沉积物

受(D)影响,顺坡滑动而形成。 A构造力 B 水压力 C外力 D重力

48 根据成因沉积岩的颜色可分为(A)、自生色和次生色。 A继承色

杂色

49 在沉积和成岩阶段(C)矿物造成的颜色称原生色或自生色。A原生 B后生 C自生 D 次生

50 灰色和黑色岩石表明当时沉积介质是(B)性质的。

A 氧化

B还原 C弱还原 D弱氧化

B灰色 C红色 D混

51 红色、褐红色、棕色和黄色沉积岩通常决定于岩石形成时所含(A)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的量。

A铁 B长石 C石膏 D萤石

52 紫色沉积岩是由于岩石中含有铁的(B)或氢氧化物的缘故。

A还原物

B氧化物 C钙化物

D化学物

53 原生色能说明沉积介质的(C)性质及气候条件,可以把颜色作为划分沉积相、划分地层、

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 A生物 B水 C物理 D地理

54 对(C)来讲,原生色还是判断生油条件的重要标志。 A沉积岩

岩 D变质岩

55 在地质学中认为(A)是地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天然物质记录,也是一定地质时间内所形

成的岩石总称。A沉积岩

B碎屑岩 C地层 D沉积相

B碎屑岩 C粘土

56 地质时代包含两种意义:其一是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C),另一个是地质事件发生

到今天有多少年龄。

A规律 B现象 C顺序 D岩性

57 表明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D)概念称为地质时代。 A规律 B现象 C年龄 D时间 58 震旦系沉积地层属于(A)。 A元古界

B太古界 C古生界 D中生界

4

59 地壳运动,使岩层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发生改变,岩石变形的产物称地质(A)。

A构造 B外力 C产物 D表象

60 地壳运动是地球(D)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A引力 B应力 C外力 D内力 61 岩层的(B)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产出状态。 A倾向 B产状 C走向 D形状 62 地质学上称走向、倾向、倾角为岩层的三大(B)要素。 A倾向 B产状 状

63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岩层的走向,它标志着岩层的(C)方向。

A分布 B产状 C延伸 D倾斜

C走向 D形

64 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但未破坏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构造称为(A)构造。

A褶皱 B褶曲 C弯曲 D断层

65 褶曲是岩层的(A)弯曲,这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 A一个 B二个 C多个 D四个

66 褶皱分为(B)和向斜两种。

A直立 B背斜 C倾斜 D弯曲

67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D)。 A褶皱 B倾斜 C向斜 D背斜

68 背斜形成中心部分即核部为较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A),并对称出现,两翼岩层相

背倾斜。

A新

B倾斜

C平整 D弯曲

B倾斜 C向斜 D背斜

69 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回曲者称(C)。 A褶皱

70 描述一个(A)的要素有:核、翼、枢纽、轴面、转折端、轴线。

A褶皱 B倾斜 C褶曲 D单斜 71 褶曲中心部分的岩层称(B)。 A轴

B核 C翼

D脊

72 褶曲核部两侧部分的岩层称(C)。 A边部 B核 C翼 D要素

73 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的褶曲称(D)褶曲。

A微卧 B微立 C竖直 D直立

74 下面哪个不是斜歪褶曲的特征(D)。

A轴面倾斜 B两翼倾斜方向相反 C 倾角大小不等 D地层层序倒转

75 在各类褶曲中(C)的轴面近于水平,两翼地层产状也近于水平并重叠,一翼地层层序正

常,另一翼地层层序倒转。

A歪斜褶曲 B倒转褶曲 C平卧褶曲 D直立褶曲

C 6 D 3

76 根据长宽比或长轴与短轴之比,将褶曲分为(B)类。 A 4 B 5

77 线状褶曲,枢纽在一定距离内保持水平状态,长轴与短轴之比不小于(A)。 A 10:l B 5:1 C 2:1 D15:1

78 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

5

坏,便形成(C)构造。 A长轴 B裂缝 C断裂 D节理

79 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石沿断裂面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

(B)。

A断距 B裂缝 C断层 D变形

80 断层是指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后,断裂面两侧的岩石发生明显的相对(C)的断裂构造。

A上升 B裂缝 C位移 D下降

81 断层面的走向、(D)、倾角称为断层面的产状要素。 A方向 B延伸方向 C擦痕 D倾向

82 位于断层面上方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方的断盘为(A)。 A 下盘 B上盘 C断盘 D断面

83 在地层里是(A)的延伸长度从几米到数千千米,最大的断层可深切地层。

A断层 B裂缝

C岩块

D岩石

C平移 D 地

8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断层。 A正 B逆 垒

85 逆断层主要由(B)挤压力作用形成。 A垂直 B水平 C岩石运动 D剪切 86 两盘沿断层面(B)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叫平移断层。 A倾向 B走向 C倾角 D倾斜 87 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

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的断层组合为(C)。 A叠瓦 B地堑 C地垒 D阶梯

88 当多条逆断层平行排列,倾向一致时,便形成(A)构造。 A叠瓦 B地堑 C地垒 D阶梯

89 运动着的石油和天然气,如果遇到阻止其继续运移的,则停止运动,并在遮挡物附近聚

集,形成(C)。A断层 B遮挡物

C油气藏 D油气田

90 油气藏是指在单一圈闭中具有(A)压力系统、同一油水界面的油气聚集。

A统一 B不同 C单一 D不一样

91 目前国内外油气藏的分类广泛采用的是以(A)类型为主的分类方式。

A圈闭成因 B构造因素 C遮挡物

D沉积物

92 按圈闭成因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A)油气藏三大类。

A岩性 B砂岩 C背斜 D断层

A圈闭 B构造 C向斜 D背斜

93 在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D)油气藏。

94 构造油气藏是指油气在(C)中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6

A地层圈闭 B断层遮挡 C构造圈闭 D背斜圈闭

95 褶皱背斜油气藏,是指油气聚集在由(A)的挤压作用下而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藏。

A侧压应力B张性应力 C构造应力 D剪性应力

96 基底隆起背斜油气藏其特点是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A),闭合面积较大。

A较小 B较陡 C较大 D 较平

97 由于地层横向上或纵向上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A)圈闭。

A岩性 B地层 C砂岩 D厚度 98 下列不属于地层油气藏主要有(D)。

A地层超覆油气藏 B地层不整油气藏 C古潜山油层藏 D压实背斜油气藏

99 在剖面上看,地层超覆表现为上覆层系中,每个新地层都相继延伸到了下伏老地层边缘

(B)。油气聚集在这样的圈闭中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D之内

100 原来的古构造被(C)掉一部分,后来又被新的不渗透地层不整合所覆盖,形成了地层不

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就形成了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蚀 D覆盖

101 在地质学中认为(B)油气藏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A岩性 B古潜山 C断层遮挡 D地层

B新 C晚

A下切 B沉积 C剥A之下 B之上 C之外

102 古潜山油气藏有时储油层的地质时代常比生油层的地质时代(A)。 A老 D 厚

103 下面不属于岩性油气藏的是(D)。

A岩性尖灭油气藏 B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C生物礁块油气藏 D古潜山油气藏 104 在(B)油气藏中最常见的有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也可是低渗透性岩层中的高渗透带。

A岩性尖灭 B透镜体岩性 C生物礁块 D古潜山 105 完井中(C)包括套管射孔完井和尾管射孔完井。

A筛管完井 B裸眼完井 C射孔完井 D套管完井

106 钻穿油层后,下入油层套管并在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用射孔器射穿套管、水泥环和部分

产层,构成井筒与产层通道的完井称(D)。 A筛管完井 B裸眼完井 C砾石充填完井 D套管射孔完井

107 完井方法中的(A)是技术套管下至油层顶界,钻开油层后下入尾管并悬挂在技术套管上,

经注水泥和射孔后构成井筒。

A尾管射孔完井 B裸眼完井 C砾石充填完井 D套管

7

射孔完井

108 在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构造位置、形态和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而钻的井称(B)

井。

A资料 B参数 C地质 D探评

109 在油气区域勘探阶段,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称(D)井。它属于盆地坳陷进行

区域早期评价的探井。

A资料 B参数 C地质 D探评

110 在地震精查、构造图可靠、评价井所取的地质资料比较齐全、探明储量的计算误差在规

定范围以内时,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所钻的井是(D)。 A评价 B参数 C探井 D开发

111 为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方案井网所钻的井称(D)井。 A评价 B参数 C调整 D开发

112 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

度,提高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C)井。

A评价 B参数 C调整 D探井

113 对(A)命名,以井位所在的十万分之一分幅地形图为基本单元命名或以二级构造带名称

命名。取地形图分幅名称的第一个汉字加分幅地形图单元内预探井布井顺序号命名。

A预探井 B参数井 C评价井

D开发井

114 对(C)按井排编号,按油气田或油气藏名称的第一个汉字一并排一井号命名。 A资料井 B 生产井 C开发井 D 探井

115 在井号的后面加小写的“X”,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的井号称(A)井。

A定向 B 探评 C水文井 D开发井

116 开发方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油藏的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另一类是采取(A)

油层能量进行开发。

A人工补充 B自然驱动 C天然补充 D自然补充

117 四点法面积并网注水井与每个采油井距离相等,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C)。

A 1:3 B 1:1 C 1:2

D 1:4

A 1:1 B 2:1

C 1:2 D 1:

118 五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和采油井的比例为(A)。 3

119 七点法面积井网中1口采油井受周围(A)方向的注水井的影响。 A 6个 B 3个 C 2个 D 5个

120 七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与每个采油井距离相等,注水井和采油井为(A)。

A 2:1 B 2:3

C 1:2 D 1:1

121 九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D),也是注水强度很高的一种井网方式。

8

A 4:1 B

1:3

C 2:l D 3:1

122 注水井不分层段,多层合在一起,在同一压力下的注水方式称为(A)注水。

A笼统

B正注 C反注 D分层

123 针对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注水开发的工艺技术,既可以加大差油层的注水量,也可以控制

好油层注水量的注水方式称(A)。 A分层 B正注 C反注 D笼统

124 注入水质的基本要求有水质(D),与油层岩性及油层水有较好的配伍性,注进油层后不

产生沉淀和堵塞油层的物理化学反应。 A单一 B多杂质

C多变 D稳定

125 注入水质的基本要求是驱油效率好,(A)引起地层岩石颗粒及粘土膨胀,能将岩石孔隙

中的原油有效地驱替出来。

A不会 B会 C可能 D能

126 把注水井组的注水状况和吸水能力与周围有关油井之间的注采关系分析清楚,并对有关

的油水井提出具体调整措施,这也是井组(B)的任务。

A动态分析 B系统调整 C静态分析 D措施分析

127 注采井组连通图,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井组内油层分布状况,是(C)动态分析的首选图

件。

A单井 B全区 C井组 D油层

128 正旋回油层,注入水沿底部快速突进,油层(A)含水饱和度迅速增长,水淹较早。

A底部 B顶部 C中部 D上部

129 在沉积地层中(B)油层,注入水一般在油层内推进状况比较均匀。

A正韵律 B反旋回

C正旋回 D符合旋回

130 井组注采平衡状况的动态分析,按要求指标对注入水量和(B)进行检查分析。 A采出水量 B采出液量 C含水状况 D注入水质

131 井组注采平衡状况的动态分析应对注水井全井注入水量是否达到配注水量的要求进行分

析,再分析各采油井采出液量是否达到配产液量的要求,并计算出井组(D)。 A注入量 B油气比

C储采比 D注采比

132 油田(A)是驱油的动力,是反映油田能量大小的重要指标。 A压力 B压差 C压强 D流压

133 常用的(A)有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饱和压力、流动压力等。

A压力指标 B压差指标 C压强指标 D流压指标

134 油田开发以前,整个油层处于均衡受压状态,这时油层各处的压力,称为(C)地层压力。

9

A井底 B流动 C原始 D目前

135 油层开采一段时间后,关并恢复压力,到恢复稳定时所测得的压力叫静止压力或叫(D)

地层压力。 A井底 B流动 C原始 D目前

136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所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叫(B)压力。 A井底 B流动 C原始 D目前

137 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时的压力称(A)。 A饱和 B 流动 C原始 D静止

138、油井、水井分析的动态资料包括录取( B )。 A、压力资料、产量资料、分层测试资料、完井资料 B、压力资料、产量资料、油样分析、见水资料 C、产量资料、油样分析、见水资料、作业资料 D、压力资料、产量资料、完井资料、作业资料

139、采油井水淹状况资料它可直接反映( A )及储量动用状况。 A、剩余油 B、剩余压力 C、驱油效率 D、驱油状况 140、油井、水井分析时,需要录取的见水资料包括有( C )。 A、出水层位、出水方向、水淹程度 B、来水方向、水淹程度、见水时间 C、水淹程度、见水时间、出水层位 D、见水时间、出水层位、来水方向

141油水井分析中,静态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下列图幅中,不属于静态资料的是( D )。

A、构造图 B、油层连通图 C、油水井平面分布图 D、吸水剖面图 142、五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和采油井的比例为( A )。

A、1:1 B、2:1 C、1:2 D、1:3 143、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时的压力称( A )压力。 A、饱和 B、流动 C、原始 D、静止

144、在油田开发中,油井见水后,含水量增长并不是很快,而产油量却( D )得很快。 A、递减 B、提高 C、上升 D、提升

145、油层酸化处理是( B )油层油气井增产措施,也是一般砂岩油藏的油井解堵、增产、增注措施。

A、泥岩 B、碳酸盐岩 C、页岩 D、碎屑岩 146、“井组”划分是以( A )为中心。

10

A、油井 B、注水井 C、油井和注水井 D、油井或注水井

147、油井日产量不能准确反映油井的产油能力,因为它没有考虑( C)变化对产能的影响。 A、压力 B、含水 C、气油比 D、液面 148、油井酸化见效后,井筒附近的油层渗透率( A )。

A、变好 B、变差 C、不变 D、先变差,后逐渐变好

149、在油田开发中,( B )时由于水淹面积小,含油饱和度高,水的相对渗透率低,含水上升速度缓慢。

A、中含水期 B、低含水期 C、高含水期 D、 特高含水期 150、油井投产后,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气油比就会很快( B )。 A、稳定 B、上升 C、下降 D、波动

151、在沉积地层中( B )油层,注入水一般在油层内推进状况比较均匀。 A、正韵律 B、反韵律 C、正旋回 D、符合旋回 152、所谓( B )是单位有效厚度的日注水量,单位为m/(d、m)、 A、注水指数 B、注水强度 C、注采强度 D、注采比

153. 冲积扇环境下,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口向盆地方向呈( D )散开,其平面形态呈锥形、朵形或扇形。

A、薄片状 B、凝聚型 C、流线形 D、放射状

154. 扇根的特点是沉积坡角( D ),发育有直而深的主河道,沉积物分选极差,一般无层理特征,呈块状。

A、没有 B、中等 C、最小 D、最大

155. 边滩沉积物以砂岩为主,分选好,夹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 A )沉积物较粗,上部沉积物较细。

A、下部 B、上部 C、中部 D、顶部

156. 沉积( A )的变化是由地壳升降、气候、水动力强弱的变化因素所决定。 A、环境 B、因素 C、条件 D、动力

157. 三级旋回在( B )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是二级旋回包含的次级旋回。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58. 湖相沉积油层利用沉积( A )对比砂岩组。

A、旋回 B、间断 C、层理 D、相别

159. 对于河流沉积相这样不稳定沉积的油层,往往采用划分( A )的对比方法。 A、时间单元 B、单元时间 C、时间地层 D、地层时间

160. 对于跨时间单元的( A ),则需确定是一个时间单元下切作用形成的,还是河流又下切叠加而成的。

A、顶凸砂层 B、水平砂层 C、薄砂层 D、厚砂层

161. 通过对( D )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油、气层,并且还可以对岩心的含油、气、水产状进行观察描述。

A、岩性 B、岩石 C、岩样 D、岩心 162. 对碎屑岩单一颜色的描述常在( A )加上形容词深、浅来说明。 A、前面 B、后面 C、中间 D、随便处

11

3

163. 在开发岩心的含油面积为25%~50%,一般多为泥质粉砂岩;在砂粒富集处含油,多呈条带、斑块状含油;劈开岩心后不染手,含油不饱满的称( C )。

A、油砂 B、油浸 C、油斑 D、含油 164. 在油、水井中出现的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称( A )矛盾。 A、层间 B、平面 C、井间 D、层内 165.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层间矛盾主要表现为( A )。

A、层间干扰 B、平面干扰 C、井间干扰 D、层间亲和 166. 当好油层见水后,油层渗透率降低,地层压力上升,井底流压升高,而导致该井( C )不出油。

A、单油层 B、高压层 C、低压层 D、好油层 167. 油层在( C )的油水运动主要受井网类型、油层渗透率变化和油水井工作制度的控制。 A、剖面上 B、平面上 C、井间 D、层间

168.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 B )水淹类型主要出现在复合韵律和迭加型的油层中。 A、底部 B、多段 C、顶部 D、均匀

169. 湖相油层根据标准层的分布规律及二级旋回的数量和性质,用( C )确定对比区内油层组间的层位界限。

A、特殊层 B、标准 C、标准层 D、标准曲线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2 (×)3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 有利生油的地理环境能否出现,并长期保持,是受地壳运动所控制的。 有利生油的地区应该具备地壳长期稳定下沉,而沉积速度又与地壳下降速度相

反,且沉积物来源充足。

(√)4 (√)5

使有机物转化成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地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 初期生油阶段,沉积物埋藏很深时,细菌比较发育,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

分解,生成大量气态物质。

(×)6

随着演化的发展,氧、硫、氮等杂元素减少,原油的比重、粘度降低,胶质、沥

青质不断减少,轻质馏分增加,原油的性质变差。

(×)7

在岩石孔隙中当孔隙细小的泥质岩与孔隙较大的砂岩接触时,泥质岩中的石油将

被砂质岩中的水排替出来,进入砂岩中去,这就是水动力的作用。

(×)8

油气在初次运移过程中的物理状态,既可以呈胶状分散的微滴在溶液外或

气体中移动,也可呈真溶液状态运移。 (×)9

二次运移不包括单一储集层内的运移,只包括从这一储集层向另一储集层运移的

情况。

(×)10 具有生油条件,且能生成一定数量石油的地层称为储油层。

12

(√)11 生油层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丰富的生物化石。

(×)12 我国陆相泥质岩生油层有机碳含量达0.2%~0.3%以上就具备了生油条件,碳酸

盐岩类生油层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

(×)13 石油和天然气生存在地下岩石的孔隙、洞穴、裂缝之中的。

(×)14 有些孔隙是不连通的或虽然连通但油、气不能在其中流动,称这样的孔隙为总效

孔隙。

(×)15 储油岩石的有效孔隙率可分为:差(5%~10%)、中(10%~20%)、好(20%~

25%)和很好(25%~50%)四个等级。

(×)16 孔隙度以百分数表示,可分为无效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7 砂岩磨圆度不均匀,则可能出现大颗粒之间充填小颗粒的现象,使孔隙率变小。 (×)18 一般来说,泥质胶结的岩石孔隙率比灰质胶结的岩石孔隙率要小。

(√)19 达西定律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流量与介质的横截面积、介质两端的

压力差成正比,而与流体的粘度、介质的长度成反比。

(×)20 绝对渗透率又叫总渗透率。现场岩心分析所给的渗透率一般是指绝对渗透率。 (×)21 有效渗透率的大小,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与流体本身饱和度有关。饱和度越大,有

效渗透率越小。

(×)22 胶结物含量少时,则使孔隙孔道变小,渗透率降低。

(×)23 对于致密、渗透性差的油层,采用井底附近油层岩石的防砂技术改善井底渗透率。 (√)24 油层孔隙中石油含量多,则油层的含油性就好。

(×)25 用计算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不可以计算出油层中水和气的饱和度。 (×)26 随着油田的开发,含油饱和度越来越高,含水饱和度越来越低。 (×)27 胶结形式可分为基底胶结、孔隙胶结和泥质胶结三种类型。 (√)28 碎屑岩的碎屑岩结构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状、胶结形式等。 (√)29 水平层理与沉积层的层面平行的。

(√)30 根据形态和成因,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31 沉积构造是指在沉积岩层面上的一些痕迹。

(×)32 在岩层层面上保留下来的一种波状构造叫波状层理。

(√)33 在沉积物表面上,有时可看到多角形的,被泥沙充填的不规则裂纹,称为泥裂。 (×)34 灰色多数是由于岩石中含有二价和三价铁的硅酸盐物,少数是由于含铜和铬的矿

物,它们都呈鲜艳的灰色。

(√)35 有时把继承色和自生色合称为原生色,次生色又称为后生色。

13

(×)36 白色是白色色素或含钙量太高,如纯洁的岩盐、白云岩、石灰岩、高岭土和石英

砂岩等。

(×)37 白色和天青色是石膏、硬石膏和岩盐等特有的颜色,有时蓝色是由蓝铁矿和蓝铜

矿引起的。

(×)38 原生色是由后生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不能说明岩石形成时介质条件和气候条

件,故地质意义不大。

(×)39 先沉积的是新地层,后沉积的是老地层。

(√)40 把各地大致相同时期沉积的某一地层,称为某某时代的地层。

(×)41 地质时代单位由宇、界、纪、世,四个级别和一个自由使用的时间单位“时”组

成。

(√)42 “期”是大区域性的时间单位,“时”是地方性的时间单位。 (√)43 地质时代与地层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完全是对应的关系。 (×)44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适用范围比较大,是地方性地层单位。 (×)45 划分地层的单位称为地质年代单位。 (√)46 表示地层单元的符号称为地层代号。

(√)47 地壳运动是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基本原因。

(×)48 外力运动能引起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坳陷以及形成山脉、海沟等。 (√)49 岩层的层面与任意水平面交线叫走向线。 (√)50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51 背斜两翼岩层相向倾斜,向斜两翼岩层相背倾斜。

(×)52 背斜形成中心部分即核部为较新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老,并对称出现。 (×)53 褶皱中背料与向斜总是并存的,相邻的向斜与背斜共用一个翼。 (√)54 褶皱的轴面是连接褶曲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55 转折端是褶曲的一翼转向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56 斜歪褶曲的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大小不等,一翼地层层序正常,

另一翼地层层序倒转。

(×)57 短轴褶曲是长轴与短轴之比为10:1~2:1,其水平面的投影近于椭圆形。 (√)58 穹隆构造是长轴与短轴之比小于2:1的背斜。

(√)59 较为缓和的背斜顶部是理想的储油构造。大规模的地下水常常存在于缓和的向斜

盆地之中。

(√)60 剪裂缝的特点是裂缝紧闭,裂缝面比较平直、光滑,常有擦痕。裂缝延伸较远,

14

一般成对出现。

(×)61 在断层面上有摩擦的痕迹,称为断层擦痕,擦痕常可以指明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

滑动的力。

(×)62 断层面两侧的岩块,按其运动方向,相对上升的一盘为上升盘,相对下降的一盘

为下降盘,上盘只能是上升盘,不可为下降盘。

(×)63 逆断层、平移断层主要都是水平挤压作用力形成。

(×)64 地垒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

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

(×)65 同一要素控制的是指在单一的储集层中,在同一个面积内,具有的压力系统、不

统一油水界面。

(×)66 褶皱背斜油气藏的特点是:两翼倾角较缓,常不对称;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小;

沿背斜轴部常伴生有断层。

(×)67 地下柔性较大的盐丘受不均衡压力作用而上升,使上覆地层变形,形成背斜圈闭,

油气聚集在这样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称柔性背斜油气藏。

(√)68 正牵引构造是断层附近发生的一种拖拉现象,出现在断层的两盘。 (√)69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的不整合面上下,常常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70 在剖面上看地层超覆表现为上覆层系中每个地层都相继延伸到了下伏老地层边

缘之外。

(×)71 古潜山油气藏中聚集的油气,主要来自上覆沉积的生油拗陷,它的运移通道以沉

积间断面或有关的断层为主。

(√)72 由透镜状或其他不规则状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限,组成圈闭条件,而

形成的油气聚集称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73 油气在造礁生物和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礁块中的聚集称为生物礁块油气

藏。

(√)74 套管射孔完井要求正常探井和开发井 10~20孔/m;特殊作业并可根据情况确

定,一般不超过30孔/m。

(×)75 套管射孔完井要求射孔深度不穿透套管和水泥环外,还要尽量通过油层损害区进

入无损害区。

(√)76 先期裸眼完井是在油层顶部下入技术套管并固井,然后用小钻头钻开产层,完井

后油气层直接与井眼相通。

(×)77 先期裸眼射孔适用于产层物性一致,井壁坚固稳定,能卡准地层,准确地在油层

15

顶界下入套管,不适用于裂缝性油层。

(√)78 砾石充填完井是在油层部分的井眼下入筛管,在井眼与筛管环形空间填入砾石,

使之起到放砂和保护产层的作用,最后封隔筛管以上环形空间。

(√)79 固井的目的之一封隔油气水层,使油气流在井内形成一条畅流到地面的通道。 (√)80 固井的目的之一便于安装井口设备,控制井喷,使油气水按着规定管路流动。 (√)81 优选射孔弹包括选择射孔方式、弹型、孔眼、孔窑、孔仪、相位角等。 (√)82我国探井分类主要有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水文井。

(×)83 按其开发目的又可将预探井分为:①新油气田预探井,它是在新的圈闭上找新的

油气田的探井;②新油气藏预探井,它是在油气藏已探明边界外钻的探井,或在已探明的浅层油气藏之下,寻找较深油气藏的探井。

(√)84 调整井就是油田开发若干年后,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分期分批钻的

井。

(×)85 预探井井号应采用1~3位阿拉伯数字。

(×)86 评价井命名以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的控制储量所命名的油气田(藏)名称为基础,

取井位所在油气田(藏)名称的第二个汉字命名。

(×)87 陆上油田开发井号编排,按油田的汉语拼音字头一平台号一井号命名。 (×)88 油田注水开发是指利用天然注水来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

(√)89 缘上注水是注水井部署在外含油边界上或在油藏内距外含油边界较近处,按一定

井距行状排列,与等高线平行。

(×)90 行列切割注水一般只适用于大面积油藏、储量丰富、油层性质好、分布相对稳定,

连通状况较好的油田,对非均质程度较高的油藏一般也适用。

(×)91 四点法面积井网呈均匀的正方形,注水井和采油井都呈正方形,1口注水井给周

围4口采油井注水,同样1口采油井受周围4个方向的注水井影响。

(×)92 五点法面积井网是一种强采强注布并方式,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1:3,注

水井与每个采油井距离相等,注水比较均匀,油井受效良好。

(×)93 反九点法面积井网1口注水井给周围8口采油井注水,其中4口角井4口边井,

作为角井的采油井受4口注水井的影响,作为边井的采油井受4口注水井的影响。

(×)94 反九点法面积井网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3:1,注采井数比例比较.合理。 (√)95注入水的水质要求对生产设备腐蚀小,或者经过简便工艺处理可以使腐蚀危害降到允许的标准。

(×)96 冲数是指抽油机带动抽油杆每秒钟上下往复运动的次数。

16

(×)97 泵径是指深井泵工作简外直径的尺寸。单位:米。 (×)98 复合旋回油层一般也是上部水淹比较严重。 (√)99 多层段多韵律油层具有多层段水淹的特点。

(√)100 对井组内各油井采出液量进行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各油井采液强度与其油层条件相匹配。

(√)101 对井组内的油层压力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其压力平衡,一方面指的是通过注水保

持油层压力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指各生产井之间,油层压力比较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压力平衡也反映了储采平衡问题。

(√)102 含水上升率=(阶段末含水率一阶段初含水率)/(阶段末采出程度一阶段初采

出程度)×100%。

(×)103 注采比是油田生产情况的一项极为次要的指标,它是衡量地下能量补充程度及地

下亏空弥补程度的指标,它与油层压力变化、含水上升速度等其他指标有密切联系。控制合理的注采比是油田开发的重要工作。

(×)104 原始地层压力的数值与油层形成的条件、埋藏深度及地表的连通状况等无关。 (×)105 在相同水动力系统内,地层埋藏深度越浅,其压力越大。

(×)106 当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全部溶解在原油中,开发过程中油层内只有

多向流动。

(×)107 当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时,不仅在井底,而且在井底附近地带也是油、气单相

流动。

(×)108 滨海相沉积砾石多呈定向排列,其排列方式与河成砾石一样。

(×)109 按沉积环境不同,可将过渡相细分为泻湖相、三角洲相、砂洲、砂坝、砂嘴相等亚相。

(√)110 小层是油层组内单一砂岩层,其岩性、储油物性基本一致,且单油层具有一定厚

度和一定的分布范围。

(×)111 湖相沉积层在油田范围内同一时间沉积的单油层,不论是岩性和厚度都不具有相似性。

(×)112由于层间差异较小,在采油井中就出现了高产液层和低产液层、高压层和低压层、

出水层和纯出油层的相互干扰。

(×)113加强或控制某个方向的注采强度,就可以固定住流体在油层中的流动方向。 (×)115正韵律的非均质油层,渗透率越高,渗透率级差越小,重力作用越不明显。 (√)116提高油层性质差,吸水能力低油层的吸水能力;适当控制油层性质好,吸水能力

17

过高油层的注水量,甚至局部停注;在必要时,放大全井生产压差或把高压高含水层堵掉;还可对已受效而生产能力仍然较低的油层进行压裂改造,均可调整层间矛盾提高其产能。

(×)117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整体经济效益,必须动用各类油层的储量,只有注进水,才能

采出油,所以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是分层开采的重要举措。

三、简答题

1 油气运移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地静压力 构造运动力 水动力 浮力 毛细管力

2 什么是油气的初次运移?促使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作用力是什么?

在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的初次运移。动力为:地静力和毛细管力

3 什么是油气的二次运移?有哪些主要外力作用?

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为油气的二次运移。主要的外力作用:动压力、水动力、浮力

4 什么是生油层?其特征是什么?

具有生油条件,且能生成一定数量石油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特征为:生油层的颜色一般较深;岩石类型主要有:暗色泥质岩和碳酸盐岩类;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丰富的生物化石;含有原生指相矿物,如菱铁矿、黄铁矿。 5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有哪些? 砂岩粒度、胶结物、胶结类型 6 胶结类型分为几种?

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和镶嵌胶结 7 影响渗透率的因素有哪些?

岩石孔隙的大小、岩石颗粒均匀程度、胶结物含量 8 孔隙度类型有哪些?什么是有效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运动孔隙度

9 什么是岩层的产状?其要素有哪些?

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产出状态。走向、倾向和倾角 10 什么是断层?断层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

18

11 简述面积注水的主要特点?

(1)实施步骤比较简单,可以一次投入开发。

(2)采油井均处于注水受效第一线上,直接受注水井的影响。

(3)面积注水方式的采油速度,一般均高于行列注水,在一定工作制度下,主要取决于部井系统和井距。

(4)采用面积注水方式的油田,水淹状况复杂,动态分析难度大,调整比较困难。 12 什么是五点法面积井网?油水井分布是怎样的?

井网呈均匀的正方形,注水井和采油井都呈正方形,一口注水井给周围四口采油井注水,同样一口采油井受周围四个方向的注水井的影响。五点法面积井网是一种强采强注布井方式,注水井和采油井井数比例为1:1 13 油田注入水的水质基本要求?

(1).水量充足,取水方便,价格低廉,能满足油田注水量的要求; (2).水质稳定,与油层岩性及油层水有较好的配伍性。

(3).驱油效率好,不会引起地层岩石颗粒及粘土膨胀,能将岩石空隙中的原油有效地驱替出来;

(4).不携带悬浮物、固体颗粒、细菌、藻类、泥质等,以防引起堵塞油层孔隙的物质; (5).对生产设备腐蚀小。

14 注入水中总铁含量、二氧化碳指标是多少?

水中总铁含量不大于0.5mg/L;注入水中二氧化碳不大于30 mg/L 四、计算题

1 已知一长为3cm,截面积3cm2的岩样,两端压差0.2MPa,油的粘度为2MPa·s,在流量为

0.4cm3/s时,求岩样渗透率是多少?

解:?P =0.2MPa=2atm

由达西定律公式Q?KA?P/?L 得K?Q?L/A?P=0.4?m2

答:

2 某均质岩样横截面积为14cm2,长为9cm,当粘度为3.7MPa·s的介质,流量为0.64cm3

/s,两端压差为0.35MPa时,计算该岩样的渗透率。

解:?P =0.35MPa=3.5atm

由达西定律公式Q?KA?P/?L 得K?Q?L/A?P=0.43?m2

答:

19

3 已知一长为10cm,截面积 6cm2的岩样,两端压差 0.25MPa,油的粘度为 8MPa·s,在流

量为0.7cm3/s时,求岩样渗透率是多少?

解:?P =0.25MPa=2.5atm

由达西定律公式Q?KA?P/?L 得K?Q?L/A?P=3.7?m2

答:

4 某井 2009年年产油 3150t,地层压力 10.5MPa,流动压力 2.1MPa,求2009年平均采油

指数?

解:采油指数=日产油量/生产压差=1.03t/d*MP

5 某井2010年年产油 2800t,地层压力 9.8MPa,流动压力 3.2MPa,求 2010年平均采油

指数?

解:采油指数=日产油量/生产压差

6 某井静压为11MPa,流压为7.5MPa,日产液53.5t,日产气2150m3,含水

油指数、采液指数、气油比? 解:产油量=53.5*(1-0.3)=37.45t/d

采油指数=日产油量/生产压差=10.7 采液指数=日产液量/生产压差=15.29 汽油比=日产气量/日产油量=57.4

7 某井油层中部深度为1800.0m,在960m处测得P1为7.5MPa,在1100m处测得P2为9.0MPa,

求流压为多少? 解:P流?P1??P?H(H中-H1)=16.74

2

30%,求采

8 某区域含油气面积为200km,油层的平均有效厚度为50m,对应油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

为25%,油层的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为15%,平均地面原油密度为0.85g/cm,平均原油原始体积系数为1.209。计算该区域原油地质储量。

/Boi N?100Ah?(1-Swi)3

五、论述题

1.简述河流——三角洲体系砂体沉积特点。见采油地质工程教材38页 2.简述油藏沉积相研究的主要内容。见采油地质工程教材13页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