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

更新时间:2023-04-14 20: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27 页

目录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2)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7)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3)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18)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23)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27 页 2018年昆明理工大学F00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

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知人论世

【答案】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出自《盂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3. 三言二拍

【答案】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4. 无我之境

【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27 页 二、简答题

5.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乡食,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2)引文的理论内涵

①“吟咏性情”说

钟嵘的《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钟崎对诗歌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

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就是钟嵘著名的“吟咏性情”说。

②诗歌本质观

这几句话说明诗的产生源于“气”。“气”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气,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变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则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创作主体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于是形成了诗。所以,通过这句可以看出钟嵘的诗歌本质观,即它是表达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产物。“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说明诗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诗大序》,但《诗大序》中还有“正得失”一句,钟嵘删去不用,因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见钟嵘是特别强调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品质的。正因为钟嵘强调了自然情性的真实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对“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反对在诗中用过多的典故。

③诗歌发生说

钟峡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以及《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迀,辞以情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糜闷”,这显然并不正确。

(3)文学史批评价值

①继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钟嵘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27 页 外在表现。钟嵘着熏强调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后来明清“性灵说”之联系更为密切。

②感情论的创新

钟嵘指出诗歌不仅是人们内在感情的宣泄,而且也是医治人的精神苦闷、抚慰人的心灵创伤

的良药。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教条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这是难能可贵的。

唐宋以后,诗话词话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与《诗品》的开拓不无关系,虽然确切合符诗话形式的开端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钟嵘《诗品》仍然是古代诗话的远祖,所以它又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它所采用的直寻式的思维方式,意象式的点评方法和具有诗性精神的文论范畴,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深远影响。

6. 辞达。

【答案】(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

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己矣。”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辞达”的内涵

“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特别是苏拭,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7. 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答案】(1)“兴观群怨”的出处

“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兴观群怨”的内涵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27 页 ②“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③“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

④“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

三、论述题

8. 谈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

【答案】(1)诗分唐宋

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盂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从大体上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主理,以意胜。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但不能忽视的是,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要表现在:

①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

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芄波。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

a.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