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试卷题型顺序版) 2

更新时间:2023-04-30 2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

一、单选或判断

教师职业道德部分

1、道德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4、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5、传统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和道德风尚。

6、教师道德的社会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泛、更深远。

7、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成员也具有教育价值。

8、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9、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10、内心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

11、认真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做

1

一名合格教师的起码要求。

1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1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14、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5、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补充和具体化。

17、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阶级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18、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师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

19、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占据提纲挈领的统帅地位。

20、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评价教师道德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

21、自律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有效的形式和最高境界,是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对于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最高的裁决作用。

2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的希望和想象,与幻想

2

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合理性、根据性。

24、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有可能实现的想象。

25、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

26、理想是决定事业方向、推动事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27、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动,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苦难的毅力和能力。

28、境界是指事物达到的层次或表现的程度。

29、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道德品质状况和自我修养的程度。

30、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基础

3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32、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3、依法执教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

34、依法执教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

36、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自身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37、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一个阶级兴衰的重要标志。

38、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人类一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39、礼仪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和气质等内在因素的外部表现,是每个人道德的示范、交往的枢纽和文明的标志。

40、公共礼仪是指教师置身于公共场所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

41、团结协作是指建立在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统一以及感情上的和谐,团结协作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更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础所在。

43、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4、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45、教书育人即使教师的根本任务,又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46、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

47、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

4

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4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俄,乌申斯基)49、情感活动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骑着要要的向导作用。

50、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中所激起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51意志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显示的心理活动。

52 锻炼意志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53 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4 教育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发达的重要推动力。55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取悦于全民族受教育的程度。

56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教育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57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标砖产生的一种情感。

58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但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一定会有相应的道德

5

情感。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动力性作用。

59情趣是指人们生活过中的一种追求一种价值取向和一种生活品味。

60 道德品质通常也成为品德或德性,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是个人道德意识而后道德行为的总体特征。

6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

62.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63.网络道德的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64. 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把学生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品质上去引导。

65.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66.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67.道德范畴是反应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68.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及其

6

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概念。

69.范畴反映着人们认识的发展阶段,是人们借以把握事物本质的手段。道德范畴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质,体现一定的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70.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需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观念。

71.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基础

72.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关系的反映,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制约。

73.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道德规范都是调节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

74. 从个体道德心理机制来说,教师职业道德范畴高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践行,要以树立师德信念为前提。

75.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教师道德意识形式转化,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

7

76.义务是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所负的一种责任,是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做与自己职责,使命,任务相宜的事情。

77.义务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人确定的任务,活动方式及其必要性所做的某种有意识的表达。

78. 教书时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判)

79.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80.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具有高度职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义务的基本要求。

81.教师职业特点的特殊性在于教书育人。

82. 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83. 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84. 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85.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86.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活动的高度责任感。

87. 公正即公道,正义,他表示人的品德,之为人处事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平合理的原

8

88. 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89.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90.荣誉是指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某种赞赏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一定义务和相应具有的道德价值所表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91.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自我意识。

9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9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94.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

9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是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

96.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职业道德关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97.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的情感体验。

9

98.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

99.将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100.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教育学部分

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学科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3、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4、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并且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5、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6、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7、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8、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9、舒尔茨推测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

10

的贡献是33%

10、丹尼森推测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

11、阿什比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是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等

12、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13、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10年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由范.海斯在威斯康大学提出

14、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5、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6、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7、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1

18、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同时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都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又具有客观性

19、近代,纽曼提出人文教育思想,即大学教育的宗旨在于训练心智、培养个人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20、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的理念。

21、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22、历史上两种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23、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高校发展的规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提出毛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

24、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25、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从总体上看属于英才教育阶

12

段。

26、世界银行把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27、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28、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主张,大学要开展世俗的科学教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提倡学术自由、实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29、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30、围绕高等教育公平和学术优秀的价值观念,各国形成了各自特色、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1、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3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意、瑞典);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33、分权制的一个典型特征:社会的广泛参与。

3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995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13

35、高校的管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36、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7、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8、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39、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40、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

14

广播电视大学等。

41、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42、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①梯度结构模式②中心城市模式。

43、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

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得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45、课程分类

从分课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从层次构成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从选课形式看,可分为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46、隐性课程

15

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对学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的影响。

47、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智能教学系统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开放式人机交流系统。

49、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事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51、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52、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5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54、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55、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

56、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相

16

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部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5、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

6、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7、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8、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观念”

17

9、经验论: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13、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4、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

15、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6、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有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

17、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18、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

18

研究方法。

19、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20、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22、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2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较与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24、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25、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26、敏感性是衡量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19

27、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8、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29、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

30、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多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3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33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

34、巴甫洛夫——条件反应;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35、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论。

20

36、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7、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38、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能解释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39、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撤销惩罚,负强化与惩罚有本质区别。

41、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消极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42、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他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43、发现学习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44、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45、学习一门学科包含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①新知识的获得②知识的转化③评价。

46、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47、“先行组织者”就是限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9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