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0~2009教育技术历年专业课整理

更新时间:2023-11-07 02: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历年专业课整理

2000年

1. 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技术概念中“技术”的含义的?基此谈谈你对教育技术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性质的认识。

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因此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动的技巧,策略,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技术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硬件、软件和潜件组成。 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分支学科。首先,从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从其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教育技术学也是教育学科的内容。再次,国家也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着眼于改善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开发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和系统,通过实际、反复评价其效果,将其改善得更加完善。(3)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2. 什么是系统方法?它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它与教育技术有什么关系? 系统科学方法,或简称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加以考察的方法的总称。运用系统方法时,首先要将系统的整体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从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演变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中综合地、动态地、精确地考察对象,努力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达到系统整体最佳的要求。 系统理论的引入和应用,大大改善了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状况。它将教育技术从对教育系统个别要素(教学媒体)的研究扩大到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研究,把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将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综合与分析的结合纳入其中。可以说,系统理论的引入,对教育技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 从教育技术的历史和发展来看,系统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学鉴定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的引入与应用标志着教育技术新发展时期的到来。是教育技术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3. 以贝洛(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smcr模式,明确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客观存在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来说,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1、传播技能.2、传者和受者的态度。3、传者和受者的知识水平.4社会及文化背景. 再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它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它们与传递住处的匹配也会引起对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用于教学就变为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 其中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试对这些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5. 课堂教学用的投影片可以用哪几种方法制作?这几种方法制作的投影片有什么特点? 1、 绘制法来制作投影片:是指在各种透明材料上用手工绘制投影片的方法。它们都具有价格便宜、透明度高、彩色效果好等优点,但绘制投影片效率低,须专业知识。 2、 利用感光胶片制作幻灯片、投影片:利用感光胶片制作幻灯片、投影片速度快、质量好,既可以少量制作也可以批量生产,应用相当广泛。成品适中,也须具备专门的知识。

3、 印制法制幻灯片、投影片。包括印刷和复印。比较适合大批量生产幻灯片,效率高。

6. 录音机作为教学媒体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它适用于什么范围?在外语教学中具体有哪些应用方法?

优点:录音是比较便宜的教学媒体。录音磁带可以长期使用,如果需要,可以滴水成消磁后重录。录音材料得到,使用简单。可以改编,可以用于小组或个别教学。因失明或文盲而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来学习。对于年幼和不能阅读的学生,听录音可以提供早期语言经验。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媒体更富戏剧性的口头信息。便携式盒式录音机相当普及,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录音机,而且可以使用电池供电,全球在各种场合学习。便

于复制、需要多少就要复制多少,而且复制速度快。录音机的操作方便,放音、暂停和重听等功能使学生对录音作出有效反应。

录音的局限:录音内容的顺序基本上是固定的,要改变原来的顺序只能重新录制,这将耗费时间和经费。单纯听录音,没有礼堂材料相配合时,不易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的听觉技能和经验背景同学生相差很大,则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提供信息的步调。由教师来制作录音材料,质量上难以保证。录、放音设备的最初费用也是一个问题。

适用范围:录音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教学的所有阶段,从一个课题的引入直到对学习的评价,都可应用。特别是在学生自定进度学习方面,其作用尤为明显。因为录音机是一个非常耐心的教师,掌握知识快可以回忆学习进度,而掌握知识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重听教材内容,直到学会为止。

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录音来进行听力训练,跟读练习。通常采用二步式、三步式或四步式方法编制教材。

7. 列出电视分镜头稿本的形式和主要栏目。然后,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教学或培训课题,编写一段包含10个左右镜头的稿本。

镜号 景别 技巧 长度(秒) 画面 解说词 音乐 效果

8. 举例说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教学媒体的几点主要依据,并简单描述选择教学媒体的若干具体方法。

依据是: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以外语为例,让学生知道各种语法规则与使学生能就某个题材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使学生在井井有条的内容安排中形成清晰的;后者往往采用角色失学并辅以幻灯或录像资料,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沟通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言语技能。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所以应通过能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以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想象,以加深理解。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考虑到也们的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善,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等, 选择媒体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种方法,它们是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和流程图四种方法。 9.什么是远距离教育?以传播信息的媒体划分有哪几种方式?这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远距离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教育机构之间准永久性分离,通过多种现代传播媒体与技术实现非面对面的教育教学形式. 第一阶段

函授教育为远程教育的第一阶段,有人也称之为远程教育的第一代。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1840年,英国人伊萨克·皮特曼(Issac Peterman)把速记教程通过邮政寄给学生,他被世界教育界公认为是函授教育的创始人。 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体的大规模发展,使视听教育在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幻灯、录音、电话、电影逐步介入到教学领域。人们也将其称为远程教育的第二代。

第三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世纪之交,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与传播技术(ICT)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引起了世纪各国的重视。

10.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优缺点,并阐释网络技术对于发展个别化教学的意义。 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个别化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学的人性化特征,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2. 学生获得学习资料要比在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系统中的情况更容易

3. 目前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能从读、听、看、练等多种渠道来支持学生的学习,从而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4. 教师的帮助、劝告和指导获取相对容易。个别化教学系统能有效地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较差或有创新思想的学生。 5. 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结果的定期反馈。

6.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开展“全民教育”。 个别化教学的缺点主要有:

1. 对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年幼或缺乏经验的学生可能无法有效地学习。

2. 适合个别化教学的课程范围和类型有限。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实验教学和要求协作的课程如口语教学,个别化教学就显得难以应对。

3. 建立完善的系统存在困难。比如经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设备的购管理、维护等等。 随着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网络技术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育机会可以对所有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可以学到最出色的教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001年 教育技术概论

1. 简述教育技术的涵义,并指出它与“电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从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部分,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注重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的阶段性的教育技术,是狭义的教育技术。 2. 教育技术从本世纪50年代起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当前的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

主要原因不外于三个方面:1、教育的需求。2、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3、教育技术本身发展的需求。二战后,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热情,直接导致了大量新的理论的引入,如戴尔经验之塔,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和教学论方面一般理论,系统理论等,使得教育技术再也不是单纯的媒体技术,真

正地脱离无源之水的物理观、设备观时代,进入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利用更概括领域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利用系统方法。这三个概念综合成一个总的促进学习的方法时,就创造出唯一的教育技术学领域,并因此创造这个领域的基本原理。 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都有具大的意义:1、教育信息化、2、是当前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3、网络教育

3. 试析传播与教育的关系,并阐述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意义。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它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它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现在一般将传播看作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意义:

奠定了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把传播学中讯息(message)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这是教育技术设计范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说明了教学过程的7W要素,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纠正了传统视听教学理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错误倾向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视听传播开始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四大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4. 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派别? 它们各有哪些基本观点?

(1)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a.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其公式:S-R-S。

b. 反应有两种 ,即应答性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和操作性反应(有机体发出的反应)。

c. 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特点: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

a.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

b. 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习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

c. 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R. Rogers) a. 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b.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c. 有效的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增强自我

4.教育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指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程序化课件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课件),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馈及强化。

6.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能够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人力和物质条件,它由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两大部分组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和学生;非人类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包括了教学媒体。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的选择主要指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包括对教学环境的选择。

二.论述题(50分)

1. 简述教育技术的涵义,并谈谈它和信息化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1)“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

(4)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

2. 教育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起到了什么教育变革?

教育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事物与现象,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交流思想的传播媒体。

文字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对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起了重要的作用。

印刷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会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十九世纪末以来至今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其中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突出。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人们把它们称为电子传播媒体在我国用于教育领域后将它称为电化教育媒体或称现代教育媒体。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媒体可以极大的促进教育变革,你对此有何看法?

4. 多媒体网络教室有何功能?请画出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构成图。

其功能至少都具有广播、监看、控制、分组四点: 广播功能:可将教师工作站的画面同步传输到每个学生工作站的屏幕上,从而使每个学生可以同步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某个学生的屏幕画面转播给全体学生,用学生的操作作为示范讲解。

监看功能:教师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座位而从教师机上清楚地掌握学生机系统运行状况,并及时显示学生机实时工作状态,教师更可以实时监看任何座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系统的操作情况,从而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度。

控制功能:控制功能使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机的控制,如锁定/解锁键盘、锁定/解锁鼠标、屏幕提示、开关计算机、全体黑屏、个别辅导等。控制功能是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帮助教师实现了课堂管理。

分组功能:教师在控制台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编组,让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合作。

5. 你知道下面这句话的背景吗?你能把它翻译出来吗?并谈谈对它的认识。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2004年6月1日的文件中发表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本文拟对此定义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然后分析了中国目前教育技术的AECT2004年的新定义是对1994年定义之后10年间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05定义把94定义的提法,“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定义特别阐明了为什么不再把“评价”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因为定义提到的教育技术概念中的三个主要功能——创造、使用和管理,可以被视为三种独立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士在不同的时间中各自进行。它们也可被视为一个大的教学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

系统方法论来看,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评价的过程,实现对每个阶段的过程进行监督,并采取纠正性措施,这正是系统方法的重要特征。

新的定义特别强调了“提高绩效”与“符合伦理道德”,绩效指的是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提高绩效”强化了学习的新的含义: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应用的能力。“符合伦理道德”,强调指出,长久以来教育技术一直坚持符合伦理道德的立场,并有一系列道德规范实践要求。

2006年教育技术学部分 一,概念题 1. 视听传播教学

2. 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一种以训练有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 1, 输入、过程、输出彼此相关,即其中任一部分变化都会印象其它部分。 2, 系统的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并加以对比论证。

3, 对每一决策都要根据预定的目标来判断

4, 利用系统模型来显示问题解决过程各阶段的前后关系与反馈修正路径 5, 充分考虑环境约束条件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3. “经验之塔”(参考2002年第5题)

4. 网络课件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的用于教学、教育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和单机运行版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指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被共享的课件。

5. 多媒体教室

6. 智能计算机辅助系统

二,论述题

1. 依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或者2005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阐述“学习过程”

和“学习资源”的涵义。

(94定义见2003年概念题第1题)

这个定义强调以学为中心,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你问哪个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写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打系统。

2. 试用一种标准对教学媒体进行分类,并说明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 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工作

要点。

4.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哪些重要内容?提高信息素养有什么意义?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2.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是应该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3.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5. 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服务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的质量? 学习基础环境的支持 : 学习观念和技能的支持: 课程内容的支持 : 学习资源的支持: 学习辅导的支持 : 教学管理的支持 : 学生对学生的支持: 宽带网络环境、各级学习中心、各种计算机终端设备配置 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手册、导学光盘、网页 网络课程和相关工具、教学点播课件、多种媒体组合教材、虚拟实验等 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 双向视频、语音交流、白板、网络答疑、视频直播、网上作业等系统 面向学生的教务管理系统,如教学计划、选课、考试、查分、网上工作、学程监控等系统 小组合作学习系统、虚拟社区、研究性学习系统

2007年教育技术学部分 一概念题

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从而对师生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进行的简要概括.也可以说,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结构和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假设.

2.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它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既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认知策略的客体是学习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它提供学生远程学习过程中使用,也可以提供学生课后复习,还可提供教师在教学中调用.

4. 程序教学法(参照2005年概念题第5题)

5. 共同经验原理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送与交换教育信息,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内。

6.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混和学习可以描述为应用多种传递方法的学习计划,其目的是使学习成果和学习计划传递的成本实现最优化。

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以下的原则:

◇运用混和学习时应该首先考虑学习目标,而不是传递方法;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应当支持多种不同的个人学习风格; ◇每个人都将不同的知识带入学习体验中;

◇在许多情况下,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即时,即需。

二论述题

1. 举例说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 阐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含义,列举它的特点和类型。

3. 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构成图,并说明其中的主要设备和器材的功能

4. 简述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命题的内涵,目标和原则的认识。

5. 列出电视教材的分镜头制作稿本的格式,并任选一个教学或培训课题,编写一段包括5

个以上镜头的稿本。

2008年教育技术学部分 一概念题 1. 开源软件

2. 信息道德

3.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4. 先行组织者

5. 智能授导系统

智能导师系统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6.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见2007年概念题第6题)

二论述题

1, 列举说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2, 阐述绩效技术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3, 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原则。

4, 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说明其中的工作要点。

5, 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为教育信息化创

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2009年教育技术学部分 一,概念题

1, 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AECT’94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

2, 讯息设计

所谓讯息是指传播所使用的符号形式(文字与画面),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改变或强化某种态度,提高认知能力或掌握某种动作技能而设计的,而讯息设计就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教学传播的问题,而对讯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的工作,目的是提高教学传播效果。

3, “经验之塔”(参考2002年第5题)

4, 乔纳森

5, 泛在学习

“ 泛在学习” ( Ubiquitous Learning , 简称U -Learning) 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 学习者可以在近乎无限的数据库中摄取知识, 从超级媒体库中获得教材和教学课程, 不论是文字的还是相应的声音或活动( 或静止) 的图像、图形; 他们还可以随时与教师或学伴交流。“ 泛在学习” 的主要诉求是“ 无所不在” , 强调在适时、适地, 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说是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的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论述题

1, 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说明其中的工作要点。

2, 什么是信息素养?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提高信息素养的意义。

3, 谈谈我国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4, 阐述绩效技术的含义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

5, 依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或者2005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阐述“学习过程”

和“学习资源”的涵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7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