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计划

更新时间:2023-11-07 13: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惠福西路小学)

2008-10-14 14:53:48| 分类: 文件 阅读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选题背景

开展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无疑地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之所需。于读书的重要性,先贤哲人皆有独到的体验与精辟的论述: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阅读的触角与信念散播开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充实盈满的阅读乐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1、 总体目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 2、 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职责和保证措施:

组织保证——校长负责,带领语文教研组成员,共同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读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物质保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刊物,充实图书馆藏书;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等。

时间保证——设立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两次全校共同阅读时间。

3、研究方式: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围绕总目标分设低、中、高年段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低年段开展“大声读给孩子听——师生共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中年段结合听说训练,开展文学赏析启蒙教育;高年段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1、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

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探索阅读方法。内容与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在联系,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4、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性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2、经验总结法。读书月活动的研究,是一项非零起点的研究项目,要避免一切从头做起,要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3、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五)研究进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五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09——2007、07) 1.递交课题研究申请书。

2.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计划。 3.课题组讨论、交流,调整研究思路 4.专家讲座,教师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08——2009、01)

1、实施计划,开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做好前测、收集积累、观察、个案等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定期分析对比。 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2009、2——2010、01) 课题组分析材料、交流、研究撰写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0.02----2010、06)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研讨会

三、研究价值

1、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2、开展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本身特质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3、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航灯。

四、 研究基础

1、题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将关心、热心于推动青少年读书活动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事业出谋划策。成员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有的曾在市级刊物发表论文,有的获市级教学研究成果奖,为课题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题由学校大力支持,并保证启动经费到位,有一定财力支持。 3、课题组内划分若干研究小组,各研究小组根据课题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报总课题组审议通过,组织实施。

4、除总课题外,设立了子课题,全体指导教师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5、课题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并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进程。每年由课题组 牵头拟订一本阶段性研究成果文集,以便交流各方面的经验,并为课题的终结成果积累素材。 主要参考文献: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 《教育评论》 2000年第5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2008年11月24日 16:16:32 来源: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育体育局 一、课题的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近期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决定》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

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是小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重中之重。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我国的德育教育除了一些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从反思中不难发现,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在家庭

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鉴于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找出解决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主要弊端的对策与措施,而且也可以探索出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下如何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以满足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需求。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将着眼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为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小学德育及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自动化的个人行为方式。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按照习惯的性质和层次水平,可以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依照人们日常活动的领域,可以分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

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良好行为、健康倾向或社会风尚。本课题涉及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具体指: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守纪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与人合作共处的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就是通过行动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寻找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大武口区属所有小学。研究对象为区属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做事、学习基本习惯;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新途径,形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3.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为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4.通过研究,细化各年段的德育目标,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培养需要,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应用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对我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进行探讨,尤其要研究由认知——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此,将本课题细化为以下几个子课题: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以个案为主);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3.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4.优秀小学生和普通小学生两大群体之间基本习惯的比较研究和分析; 5.学校、家庭、社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这几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如果小学生在这三方面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课题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在做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具体指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在做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具体指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的循序发展。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社会学习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形象和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注重隐蔽课程对道德情操的重大影响。同时强调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习得他人行为。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下面就主要的几种方法作简要说明。

文献研究法: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运用前人提供或留下的文献资料,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调查法:本课题将采用教师、家长座谈交流的形式了解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同时发放学生问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与分析,获得对比性数据及相关性数据,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观察法:本课题拟在学校的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学困生中随机选出300余名,对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进行跟踪观察,掌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成长过程,总结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得失,从而提炼习惯养成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

实验法:本课题拟在各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组,在研究的过程中,力争做到点面结合,在点上进行实践,在面上进行理论和方法指导。以点带面进行课题研究。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调查一些杰出人物,了解习惯养成对成功人物成长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习惯与成功的关系。采访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典型家庭,了解他们在孩子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捕捉具有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学生的典型个案,分析其习惯养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2008年——2010年)。课题按年度总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8年3月—2008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

后复述——转述或概括别人的发言⑤听读⑥听答训练⑦听记训练-传口信:如游戏“交头接耳”、口头作业、转诉通知等。⑧听辩训练。

最后是发挥评价功能,鼓励学生倾听:“你真是倾听能手呀!” “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大家看,他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他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 “他的眼睛一直看者发言的人,他听讲多认真。并能指出不足及时补充,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你倾听得真仔细,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 ……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我们是这么做的:

(1)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新颖的开课,精心推荐阅读材料 ,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①指导学生利用“十注法”预习课文的习惯 ②指导学生形式多样地理解词句的习惯

③培养学生抓“过渡句、找中心句、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习惯 (3)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4)开展多种活动促学生自主阅读 ①定时开展读书比赛:每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比赛,学生把课内外读的好作品在班上诵读比赛,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动力。授予“阅读之星”奖励称号。

②定时评比“读书笔记”: 每个月让学生把自己搜集整理的“阅读课内外的好词佳句、优秀文章以及自己的读后感”进行评比,授予“最会读书小博士”奖励称号。

适当的物质奖励也能激励学生认真专心听讲。作为老师,我首先制作了一枚“小博士” “阅读之星” “最会读书小博士”的印章,对以上获得者在他的书上或读书笔记本上印上印章,当他们总计有十枚印章时,可以老师就会送一个让他们非常惊喜的小礼物。这些荣誉称号和小礼物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4.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是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经过我们的实验表明,大多数孩子在使用正强化方法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极少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对该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适当地使用批评和情景陶冶法(如让它批改写字潦草的作业,他发言时让人有意打断他的话,“罚”他静坐一节课等)来刺激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游戏中想问题、搞预习汇报比赛、课外阅读故事会、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等等,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6、认真上好研讨课,以促进教改的深化

为使实验研究有的放矢,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让实验过程少走弯路,学校经常组织、指导实验研讨课,课后,实验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探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 7、“理论——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升华

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将新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循环往返,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巩固发展。

8、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每学期开学生家长会,利用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同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我校传授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巩固在校教育成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体家访,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状况,收集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达成共识。特别是对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行为训练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4(3)班蔡涵文同学,刚入学的时候上课注意力相当不集中,做题速度较慢,做到一半就愣在那,总是拖到最后一个才交,当时与家长联系,每次与家长联系后,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询问孩子在校情况,及时让老师指出孩子课堂上的不足,并一起帮助孩子督促孩子听课、作业习惯,有进步回家就及时奖励孩子,慢慢的,她注意力集中了,上课总是坐得端端正正,偶尔也会举手发言。作业书写特别干净,错误总是及时订正。学习习惯渐渐好转,老师不需要再提醒她该干什么,她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现在都不需要再让父母操心,回家就按时作业。

四、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课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得到了纠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一页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生能主动质疑,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然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二)课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强。

我们对五个实验班252个学生对比班148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五个实验班同学主动学习的习惯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一 前测、后测结果对比 班级 项 目 实验前测百分比 比 实验班 认为课前预习很重要 对比班 课堂学习习惯好 实验班 58% 34% 75% 92% 59% 98% 实验后测百分对比班 实验班 作业书写工整 对比班 实验班 能自主阅读 对比班 实验班 学习遇到困难自己解决 对比班 实验班 认为自己预习习惯很好 对比班 30% 27% 26% 11% 11% 44% 43% 38% 40% 77% 95% 78% 89% 45% 93% 68% 81% 98% 从表一的人数变化与百分比变化中,我们明显看到: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 2.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了。

实验进行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而经过实验,几个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法较普通班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将一实验班与平行的普通班作一比较,从下图中可一目了然:

表二 四年级三、二班调查对比

课前主动对比班级 预习 实验班四、三55人 非实验班四、二54人 52人 30人 题 48人 26人 问题 42人 23人 延伸 44人 13人 厚 54人 38人 善于提问自己解决课后善于拓展学习兴趣浓从实验班级与平等对比班在实验结束后的对比图中,我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出实验的班级在教师及家长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表三 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习成绩优秀人数横向对比举例

实验班级4(3)班优秀占73% 对比班级4(2)班优秀占38% 以上两个数据使我们知道了,进行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提高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了,学生在全市、县、镇各级比赛中获奖达50余人次。

表四 实验前后期末质量纵向分析对比

班级 现2、1班 前 前后 实验88.5 90% 64% 第3名 实验分 期末平均及格率 优秀率 镇年级排名 实验93.8 后 实验78.5 现3、5班 后 实验79.9 现4、3班 后 实验75.3 现5、3班 后 实验79.5 现6、4班 后 前 实验90.1 91% 90% 第1名 82% 34% 第4名 前 实验88.3 90% 87% 第1名 78% 35% 第2名 前 实验90.1 89% 73% 第1名 78% 36% 第3名 前 实验88.2 91% 68% 第2名 79% 32% 第5名 100% 82% 第1名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实验班任课课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上课学习能主动思考,老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三)课题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基本形成。 表五 实验前后家长辅导对比 前后家长辅导孩子功课 对比 实验52% 前 实验24% 后 32% 68% 家长帮助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问题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实验前帮助孩子学习、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占一多半,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而且家长在工作之余还要辅导孩子,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而实验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变浓了,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学习成绩提高,家长也变得轻松了。

(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家长、学生都有了不同的变化。课题组教师强化了习惯培养意识、科研意识,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是一所镇农村小学,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熊素华撰写的《引导学生敢问、想问、善问、创问》《让小树在和煦的阳光下成长》在市级刊物《校本研究》上发表,

《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发表在《科学咨询》上;余晓林写的《教会学生提问》《激发学困生“五步”法》也在《科学咨询》上发表。实验教师论文《浅谈新教材的运用》《教会学生提问》《让残疾儿童随快乐愉快发展》等县级论文获奖50余篇。李娟也相继在省市级刊物发表3篇文章;家长完善了教育理念,提高了对孩子习惯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丰富了,也更加科学;孩子们在家长和学校的默契配合、联合教育下,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稳固,坏的习惯得到了有效地扼制。 五、研究问题及思考

经过三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归因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 2.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任务。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惠福西路小学)

2008-10-14 14:53:48| 分类: 文件 阅读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选题背景

开展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无疑地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之所需。于读书的重要性,先贤哲人皆有独到的体验与精辟的论述: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 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阅读的触角与信念散播开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充实盈满的阅读乐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1、 总体目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 2、 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职责和保证措施:

组织保证——校长负责,带领语文教研组成员,共同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读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物质保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刊物,充实图书馆藏书;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等。

时间保证——设立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两次全校共同阅读时间。

3、研究方式: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围绕总目标分设低、中、高年段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低年段开展“大声读给孩子听——师生共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中年段结合听说训练,开展文学赏析启蒙教育;高年段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1、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如何能根据基础课程需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探索阅读方法。内容与学生语言积累的内在联系,探索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吸取更多的养份,提升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4、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性

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2、经验总结法。读书月活动的研究,是一项非零起点的研究项目,要避免一切从头做起,

要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3、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五)研究进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五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09——2007、07) 1.递交课题研究申请书。

2.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计划。 3.课题组讨论、交流,调整研究思路 4.专家讲座,教师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08——2009、01)

1、实施计划,开展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做好前测、收集积累、观察、个案等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定期分析对比。 第三阶段:回顾与反思阶段(2009、2——2010、01) 课题组分析材料、交流、研究撰写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0.02----2010、06)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研讨会

三、研究价值

1、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2、开展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本身特质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

3、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让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航灯。

四、 研究基础

1、题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将关心、热心于推动青少年读书活动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事业出谋划策。成员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有的曾在市级刊物发表论文,有的获市级教学研究成果奖,为课题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题由学校大力支持,并保证启动经费到位,有一定财力支持。 3、课题组内划分若干研究小组,各研究小组根据课题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报总课题组审议通过,组织实施。

4、除总课题外,设立了子课题,全体指导教师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5、课题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并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进程。每年由课题组 牵头拟订一本阶段性研究成果文集,以便交流各方面的经验,并为课题的终结成果积累素材。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 《教育评论》 2000年第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y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