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22 03: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谢志娟)

2010年10月19日 20:08:34 来源:宁夏惠农区尾闸中学【字体:大 中 小】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谢志娟

报告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部分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部分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1.传统的课堂教学它的着眼点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发挥教学的功能。毋庸讳言的是,由于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庞大、繁复,社会等多方面对学校、人材评价取向的相对滞后,教师把学生局限在学校课堂的单一空间,习惯于灌输接受的“高效”学习方式等教学现象仍触目可见,这种重文化知识学习,重学生眼前考得好而忽视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抑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知识掌握多,解题能力强,而态度、价值取向,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相对薄弱。在学校我们发现,一些学生他们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经过辛勤劳动得来的成果毫不在意,浪费饭菜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一些普通的农业知识了解较少,有大部分学生竟不知小麦也会开花,至于一

些劳动的技能也就更是如此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劳动实践的经历所致。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常常出现偏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导致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三)农村小学具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天独厚的条件: 1.频繁的实践机会。由于社会现实环境、家庭生活条件、学校办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在家要参加一定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校期间,要安排一定的生活劳动等,这些劳动实践为提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符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2.高速的信息传播。信息时代的农村信息的传播也是高速的,电视、电台传播的,家人、亲友传递的,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特别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以我校为例,现有计算机近80台,有较完备的计算机室。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运用,对课程效果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众多的教育人才。农村有许多在某一方面是行家里手的技术人才。比如和平村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好多致富的带头人,科技推广的二传手,这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4.优越的自然条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大自然。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身处农村这个大世界。活动内容选用他们生活中的问题,选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不论是对他们目前的学习,还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5.良好的经验积累。近年,学校开展了以遵循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为总目标的多学科教学实践,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外活动为辅助途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在各

类竞赛中成绩显著。同时,教师也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活动经验。这为本课题的实施与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与指导基础。

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这门刚诞生的新课程呢?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农村小学特色,紧密联系本校实际,并借鉴外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体验,拟开展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子。

二、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达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融各科实践于自然间,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发展自我,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教师指导的基本思路,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并以此指导教师的行为,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转变角色,摆正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面对时代的挑战,中小学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综合这些名称名异、结构、内容不尽相同的实践活动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创新和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结合。其活动领域涉及自然现象与问题、社会问题等方面的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和社会

公益活动方面的社会实践学习;生活技能训练和生活科技与创造的生活学习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累了有效的课程实施经验,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模式。

国家级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案例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主要有:校本开发实施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学校+基地”推进模式。

2.研究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

3.加强研究与合作,建设网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初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团队。

但是,目前从实践层面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教师培训部门的,有教育研究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三)预计的研究突破

改变目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先解决教师层面的问题,从而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综合性学习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将会探索出一些适合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会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实践意义

1.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为教师服务学生提供凭借。

2.将“综合实践活动”由单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发开来,将全面的在行动中诠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针对广大农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无从下手这一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利地促进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的推进,对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学校学习资源,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探索出一些适合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为了使人类的认知理论得到验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可以是教学内容,又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沟通的手段或媒体。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传授方式,进行自主创生,自主翱翔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它取走罩在学生身上的“玻璃罩”(各种限制与约束),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跳得更远。各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挖掘并呈现。

3.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是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这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是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里“一定的情境”“必要的学习资料”其中就包括小学生生活

学生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碰到一些情况,使方案不能继续实施,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修改或调整,以达到方案的优化。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优化方案,是这一环节中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实施方案的策略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亲自实践、解决问题、增强体验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充分挖掘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探究的因素,指导学生关注过程和方法。我们打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探究因素。

随着活动的展开,随时会有值得探究的因素出现,我们将研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如何敏锐地发现并抓住这些因素,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研究更有价值。

2.指导学生关注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唯一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把关注知识的眼光转向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解决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操作方法上的,有来自生活中的,也有来自交往中的??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提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四)指导学生总结评价的策略研究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将采取档案袋评价法,并采取讨论、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评价自己和合作伙伴。

第三阶段(2012.7-2012.10)总结评价研究成果。 五、研究方法设计

方法:本课题在具体实施方案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助以下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当时老师、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师中有关创新学生的认识。具体包括到试点班、学校去调查、问卷、座谈、观察等,搜查相关材料。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认真翻阅学习资料,发现问题,并现状的文章,借鉴利用,获取理论指导。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完成各阶段的报告、论文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

六、研究范围和对象

选取尾闸中学四到六年级3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初步的课题研究框架。

七、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措施

1.调查摸底,结合学校实际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归纳、分析,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转变观念,为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小结。课题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完善方案,同时总结阶段成果,邀请专家指导。

4. 做到课内外结合,学生自我教学和专家辅导相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 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题成员分工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是:

谢志娟:课题组长,主研人员,执笔、整理资料、主持理论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全面策划、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

王跃兵:教务主任,组织、协调、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曹彦红:校长,承担课题理论指导工作,并邀请本地区教研室的专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刘玉珍、刘刚、景文刚、哈翠琴:主要是协助负责人全面搞好课题研究,参与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其他教师进行实验研究,制定学生实验计划,收集资料,撰写案例、论文等。

(三)常规管理

实施研究过程中,各研究人员按方案分年段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和阶段成果,纳入学期工作考核。

(四)经费来源

本课题预算经费为1500元,由学校逐年划拨、管理。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集》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音像制品》 九、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主编(中央广电出版社) 2、《素质教育理论与研究》蔡国英(宁夏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李家栋(开明出版社)

4、《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上海教育科研》2000、1,2页)

5、《美国的孩子这样学习》(原载于《北京教育》)

6、《育人之道》卓立编著《史家胡同小学和谐教育丛书》 7、《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李信编著(东北师大出版社) 8、《培养“生存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基本走向》尹艳秋(《外国教育研究》2000、2第27卷第一期)

9、《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编著

11、《成功教育解读》黄孟源主编(上海闸北区教育局) 12、《孩子能不能搞研究》黄全愈编著

1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林宪生编著(开明出版社)

14、《探索和谐教育》卓立编著(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x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