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战后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

更新时间:2023-04-20 01: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29 页

目录

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战后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战后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12)

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战后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22)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29 页 2018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战后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8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2.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3.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29 页 4. 斯特莱沙会议

【答案】斯特莱沙会议是指1935年4月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为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的会议。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日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因此,斯特莱沙会议不但默许德国的毁约活动,而且特别声明只反对危害“欧洲”的行动,是一次被深深打上绥靖烙印的不成功的和平努力。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继续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同德国妥协,使英法之间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使德意坚定不移地走上侵略之路。

5. 《贝尔福宣言》

【答案】《贝尔福宣言》是指于1971年11月由英国政府正式发表的关于巴勒斯坦的宣言。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凯觑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贝尔福宣言》的内容是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实现。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续至今。

6.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7.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斯大林格勒是指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之间展开的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1943年7~8月,苏德两军又在库尔斯克展开了坦克激战。双方都动用大量飞机支援作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地面部队取得了胜利,空军从德国航空兵手中夺得了制空权。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29 页 8.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二、简答题

9. 试述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案】(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外交政策的背景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当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己经非常严重。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试图在外交领域进行突破,提出了外交政策的新思维。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思维”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方面:

①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戈尔巴乔夫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政治和经济的联系的普遍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需要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

②当前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它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其任何目的的手段”。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与和平的观点,打破了战争与政治的传统观念,“核战争将不是政治的继续”。核战争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当前人类要在生存和毁灭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

③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生存的利益高于一切”。当前,全人类的利益就是使自己免于毁灭。

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发展前途和富有生命力。戈尔巴乔夫认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资本主义中心。资本主义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它仍“保持具体的经济、军事、政治和其他阵地”,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进行社会报复和收还过去失掉的东西”。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影响

①“新思维”是苏联新一代领导人基于新的国际形势,运用新的观念来调整对外战略的指导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29 页 思想。

②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贯彻“新思维”,摆脱美国挑起的新一轮军备竟赛,并借此甩掉对外扩张的沉重包袱,为举步维艰的国内改革创造宽松的外部条件。同时,展开和平攻势,将苏联的战略地位建立在一个更加灵活的基石出之上。

③“新思维”的提出意味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己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10.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以英美军队对巴格达进行空袭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1)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①转移国内矛盾,刺激经济发展,为总统选举铺垫。

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呈下滑趋势。对伊发动战争,既可以转移美国国内民众的视线,争取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取胜,为明年总统选举作铺垫,为小布什连选连任作准备;还可以通过这场战争试验美国高科技新型武器,为小布什的主要后合老板—美国军工企业提供大量军火订单,既回报在大选给予小布什大力支持的军工企业集团,又希望通过刺激军火工业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的复苏。

②拿下伊拉克,美国可以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进而控制中东石油以及中东石油运输线。

一方面可以满足美国自身的石油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主导国际石油价格,进而抑制欧佩克,使中东“石油政治”,“石油武器”一再也不能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一旦控制了中东石油,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扼住了大批石油进口国工业发展的喉咙。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就是想把欧盟、日本等盟国的能源需求操控在自己手上,然后可以随心所欲地抑制它们的经济发展,以保住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

③利用伊拉克战争打击欧元,以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这是美国进攻伊拉克的重要经济政治原因之一。美国对打击欧元早己有预谋,早在欧元启动前夕,美国就己预感到欧元一旦成功启动,必将给美元带来巨大挑战。美国十分清楚,联合的欧洲大陆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将形成巨大的威胁。

a.从经济层面看,欧元这个新生事物虽然在婴儿时期还未对美元构成直接威胁,但挑战美元作为世界强势货币的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b.从政治层面看,虽然英国尚未加入欧元区,但欧洲大陆的联合统一将发出美国极其不愿听到的不同声音。

c.从军事层面看,欧洲的军事力量早在1991海湾战争时就让美国心领神会到它的高水平。欧元的升值进一步带动了资金从美国流出,面对直接威胁自己的欧元,美国无论如何也要采取行动阻止欧元的上升势头,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元区,从而彻底打垮欧元的支撑点,这一行动就是战争,而“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便成了最好的借口。首先,通过占领伊拉克,夺取中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xm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