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更新时间:2024-06-23 0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摘要]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

造而蜚声中外。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在无奈中遭遇一次又一次无法回避的苦难,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被妥协,生命的沉重让他感到更为深刻的痛苦。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面对痛苦时福贵选择用坚忍承受命运给予他的苦难,这种坚忍让福贵拥有了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回忆,成了福贵消解苦难的良药。在不断的回忆中,锥心的苦难慢慢被冲淡,幸福在脑海中日渐鲜明。探究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除了有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福贵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关键词] 福贵 形象 悲剧 原因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福贵一生是悲剧性的,苦难和他就像一对“双胞胎”,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他在无奈中遭遇苦难,在坚忍中承受苦难,在回忆中消解苦难。造成福贵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的,有福贵的自身原因,也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本文就福贵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作如下探讨。 一 、福贵一生苦难的悲剧命运

《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有悲剧意识的作品,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从遭遇苦难,到承受苦难,最后苦难得以被消解,他一生命运是有悲剧性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刻地诠释了千百年

I

来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不被人关注的内心痛苦世界。 (一)在无奈中遭遇苦难

福贵的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人的故事。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他们承受了战争、饥饿、贫穷、十年浩劫,一切生命最残酷的方式都以他们的生命做了实验,这个实验使人的生存状态直达底线,那就是“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作为一个人,最大的使命就是活着。在最困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死和放弃,而是希望。即使与命运相互仇恨,却也深深感激,无法离弃。福贵就是如此,在他的极度“清醒”之中,其实暗含着无奈之极,但他毅然抖起肩扛了下来。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一直是被动的,被迫的,即使有那么点主动,那么点力,也被那样的生活环境抹杀了。当福贵被拉了壮丁,被迫混入部队后,他一样挂念自己的娘,自己的妻子儿女,想过逃走,偷偷回家,和家里人团聚。这是福贵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战争环境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但是当他看到一个出逃的人挨了枪子,被毙了后,他不得不放弃了,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以求有一天活着回到家。得以和家人团聚,这是唯一的希望。在这样的希望下,福贵在不可改变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着一次一次无法回避的灾难。

在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七个至亲的人都因自己,社会或不可抗拒的命运先于他相继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一个人在亲人一个个离去以后,自己亲手埋掉一个个亲人之后,还可以“苟且”活下来,与一头老水牛在田间自得其乐,这是福贵的无奈。作为一个农民,他没有充足的金钱,没有丝毫的权利,他无法在亲人有病的时候买得好药寻得良医,无法给家人舒适的生活, 让家人衣食无忧,但他并没有放弃为家人的努力。作为一个农民,他全部的希望是土地,土地是他的生存依据,作为一个农民的福贵在他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所以他是合格的,只是对命运的沉重感到无奈,也正

II

是这种无奈,让人们真正领悟了痛苦。 (二)在坚忍中承受苦难

余华在《活着》中,作者展现了鲜明的苦难意识。对福贵而言,痛苦和空气一样,时时包围着他, 让他不停的呼吸着,生存着。父亲因他赌钱输光家产气死之痛,母亲和妻子无钱医病离去之痛,丧子之痛,女儿女婿外孙意外离去之痛,这任何一种痛苦都足以让一个人放弃生命。当这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还活着,这样的坚忍足以让人震惊于生命的伟大。这是一种直面苦难的博大胸襟与生存勇气。

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这是20世纪中国苦难历史下每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与挣扎”。“坚忍”是对他们最真实的概括。这样的概括,既是人与命运之间的概括,也是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概括。

痛苦让福贵得以成长,面对痛苦时福贵选择用坚忍承受命运给予他的苦难,这种坚忍让福贵拥有了将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同时也提醒脆弱的人们从绵延不断的苦难中凝聚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动力。

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只有道禅思想中那种对生活的平静和超然。为什么会如此的超然和平静?答案也许就在苦难本身。福贵曾经拥有过财富地位和女人,他没有珍惜,后来他失去了这一切,但却得到了爱,他拥有他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拥有妻子对他的忠贞不二,拥有他的孩子、女婿对他的尊敬和孝顺。正因为他拥有这些并经历这些,所以在经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人性中的善、温情和朴素的生存哲学,这一切是卑微的生存变得有尊严,使苦难显得温暖,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三)在回忆中消解苦难

III

福贵的一生有痛苦,也有幸福;他不仅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痛苦,同样也享受着命运赐予的幸福。这痛苦与幸福的分量,我们很难去衡量孰轻孰重。因为这些在事过境迁被回忆时,都最终成为人物内心的体验,而内心却是无穷无尽、不可捉摸的。在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个民间采风者对福贵人生回忆的倾听来展开故事,回忆的口吻和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温情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苦难,突出了幸福。回忆,成了消解苦难的良药。

历尽沧桑的福贵,正是用回忆这种方式,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人生。在不断的回忆中,锥心的苦痛慢慢冲淡,被时间蒙上灰黄的色彩,而幸福的片段却在脑海里日渐鲜明。在这里,贫穷、饥饿、劳累都已随岁月流逝而褪色,因为伴着有与亲人的回忆而变得幸福。这就是凡俗者的幸福,“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只要一家人能天天在一起,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也许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真正懂得这种幸福。

二 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

纵观作品中福贵的悲剧命运,可以看出,造成福贵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福贵自身的原因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一)福贵自身的原因

探究福贵自身的原因之一是年轻时的福贵品性恶劣,行为荒唐造成的,还有一个原因是福贵难以逃脱的宿命,作品中三次出现“这就是命”,命在小说中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到极端,冥冥之中,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从福贵的一生的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宿命的痕迹。

1.品行恶劣,行为荒唐。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品性恶劣,行为荒唐,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过。作为乡下地主的儿子,又是独子,虽然不是说家里腰缠万贯,但最起码是衣食无忧。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可就是应了俗语饱暖思淫欲,福贵在进行自我

IV

讲述的时候,讲起他年轻的这段时光时,不无得意的说:“我爱往妓院里钻,听那些风骚的女人整夜叽叽喳喳和哼哼哈哈,那些声音听上去像是在给我挠痒痒。”年轻时候的福贵仗着家里有点钱,在外面过着放荡不拘的生活。这个时候的他显然是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的,他就像锅里的油一样那么肤浅,根本不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没有经历过衣不蔽体饭不能饱的困苦,没有深切体会生活艰辛的人总是不知道珍惜眼前的东西。年轻时候的他没有珍惜过自己的家人,没有珍惜家里的财产,没有珍惜过每一个对自己好的人。

不仅如此,于子他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点后来福贵始终不能忘了他亏欠凤霞和有庆的;于妻,他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温柔贤惠的家珍却是他挖苦打击的对象;于父母,他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反而是恶语相向,甚而至于动手。于家已是如此,那么他是否又会在老丈人家前面有所收敛呢?当然没有,简直就是变本加厉。以至于丈人一见到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福贵的丈人本来是城里米行的老板,可谓是家底殷实,文化教养也是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小资的千金却嫁了一个纨绔子弟,叫丈人如何不丢脸。当初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婿竟然是这样一颗烂种子。福贵每次从妓院回来正好路过丈人的米行,就故意大喊:女婿给您请安了。吓得丈人赶紧叫他祖宗。就是这样的一个福贵,金玉全无,败絮其内。似乎纨绔子弟的所有恶劣品质他只多不少。

2.难以逃脱的宿命

《活着》中处处都有宿命的影子,只是这种宿命论在作品中更多的是展现一种巧合。冥冥之中,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的命运。从福贵的一生的轨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宿命的痕迹。 主人公取名福贵,却既无福又无贵,大吉大利的名字和他心酸坎坷的身世相对照,“福贵”二字所蕴涵的全是难言的苦痛。作品中死亡反复出现,除了福贵的父亲、母亲、家珍的死有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无不出于偶然: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

V

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输光家产,亲人接二连三无价值的死去,福贵从物质富有到物质赤贫,再从物质赤贫到精神肉体的彻底丧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次次出现,生命被现实一次次击打、撕裂,一次次被劫难逼到死角,作品中三次出现“这就是命”,命在小说中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到了极端,这也是余华一直关注的主题。

土改的时候,要打到地主,枪毙龙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要不是我们徐家出了我爹和我两个败家子,今天枪毙的就是我了。他摸摸自己的身子还在,庆幸地和妻子说起这件事来。当初福贵输光家产之后,丈人将家珍接走后,福贵的母亲告慰福贵,家珍是你的人,别人抢也抢不走。其实潜台词就是家珍就是你的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都是命。后来家珍真的回来了,还带着有庆。数十年后,有庆被抽干血而死,几年后凤霞又在同一医院难产而死。所以,福贵一听说凤霞难产的那家医院就是当年有庆死去的那家医院,就大呼千万不能进那家医院,我们跟那家医院有仇。当凤霞惨死后,福贵哭着自言自语的说,我就说不要进这家医院。老实巴交的福贵当然不会想到冥冥之中上天制造了这出悲剧,他见证这一切,见证命运的力量。更加深了福贵的宿命感。

福贵只能在这个可怕的宿命里面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命运的起落浮沉。福贵的宿命论让他认为人生不会太美好,也不必太悲观,一切悲剧都是命运注定的。也正是福贵这种宿命感引领悲剧的到来。 (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因素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伤痛的历史:国内革命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混乱、时间发生的突然与偶然,不是一个小人物能承受得了的,小人物的命运更具有被动性和无对抗力。福贵是历史的见证人,他身上熔铸的也是半个世纪国民性中最普遍的东西,同时福贵成了一种符号,成了那些年代心酸苦难的代名词。作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历史,

VI

指向了社会,指向了使我们这个民族生活得如此苦涩的方方面面。作家对国内革命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渗透着余华对历史的消解和颠覆。福贵的结局的悲剧性,如果说是来自无法避免的命运,不如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小人物一如穿过山洞的人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你无法躲开,从小人物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无疑更具有客观性。

打土豪分田地,龙儿死了。龙儿没有主动权,他死了。成立人民公社时,村里的全部百姓没有主动权,田也交出去了,全都吃公粮。后来要炼钢了,锅也交出去了,再后来就饥荒了,死了几千万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当然这些都没有波及平静的村里,只是大家都饿的胖乎乎的,全身浮肿。当王喜和凤霞抢红薯时候,人性的丑恶是何等的丑陋。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毕竟都是被逼的。 小说了处处体现了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处处闪现出个人无法冲破时代和命运这张网时,鲜血淋漓地疲惫躺下为止。如在抓壮丁时,即使富贵没有被这个连长抓去,也一定会被那个团长抓去。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的环境下,心中的那片田园是得不到安宁的,心中的那份牵挂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福贵想过逃离连长的魔爪,但在连长之后是一个强大且蛮不讲理的时代,个人诉求是得不到实现的。又如文革时期,即使有庆不是死于医生抽血抽死,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灾难降临的。福贵有抗争么,有,他愤怒地挥起拳头砸向那个他认为是造成他儿子的死的罪魁祸首,但被告知是县长时,是春生县长时,他又泄气了,像一个干瘪的气球。春生说:“怎么会是你的儿子。”医生说:“你怎么就一个儿子”。时代的荒谬总是将个人的生活逼向绝路。

福贵的家庭悲剧从1940年代一直延伸到1980年代,集中体现了半个世纪里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富贵的寿命超过了家里所有其他人,亲历了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到中华民国、文化大革命以及邓小平经济改革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他反而称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普通人的

VII

生活”。当福贵牵着那头老牛一步步踏在田间时, 他可以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遥远而清新的过往, 并以亲手埋葬了所有的亲人而感到安慰。这不是麻木, 而是深重的悲哀已然溶入血液, 泪水只是一种徒然, 活着成为唯一的理由,这是一种生存本位状态的忍耐与张力,给予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忍耐”二字,一种柔韧的品质。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在洞察一次次劫难后,在对苦难超乎寻常的承受中,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福贵用苦难参破了人的生死意义,提出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哲学文化命题:生,相对于死而言,生是一种永恒的强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也是历史不断演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版 [2]赖大仁, 先锋浪潮中的余华.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决的问题》,谢有顺.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3

[4]洪治纲 ,《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余华作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郜元宝.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文学评论 , 1994

VIII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x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