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十章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更新时间:2023-08-25 21: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及其发展 利率风险及其类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持续期缺口的衡量与管理 应用衍生工具管理利率及其风 险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含义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商业银行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 金配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 既不单纯站在资金运用,也不单纯站在资金来源角度 按经历的过程,可划分为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 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 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 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银行 的目标净利息收入,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 持续期,来维持银行正的净值。

现金资产 贷款资产 投资资产

存款 —— 主动负债 借款 被动负债 证券融资

资产

负债

期限 数量

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

商业贷款理论 资产管理思想 资产可转换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思想 购买资金

资产负债 综合管理思想

净利息正差额 正的资本净值

一、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又称流动性管理理论,是商业 银行自诞生起到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奉行的管理 理论。该理论主张银行将精力主要投入到资产 负债表中资产方的管理中去,银行管理的关键 在于如何将资产进行合理的运用。资产管理理 论可分成以下三种。

演进: 商 业 贷 款 理 论 资 产 转 移 理 论 预 期 收 入 理 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the commercial loan theory) 观点:认为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存取款.银行无法 预知客户的提款行为,因此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 度流动性以满足顾客随时可能的提款要求。 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吸收存款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 。又称真实票据理论(real bill theory)。 提出者: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及 其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时间:产生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初期

作用: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商业性贷款理论提出银行在配置资金时需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和期限 结构,为商业银行指出资金运用的方向,使银行充 分意识到流动性对企业生命延续的关键作用。

缺陷:首先,商业性贷款理论忽略了贷款需求的多样化; 其次,该理论过分强调银行存款的流动性; 最后,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因为短期商业性贷款 与 经济周期是顺循环的,因此商业性贷款理论可 能会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

可转换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 观点: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 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银行可以将资产 用于购买一定数量信誉高,流动性强、期

限短的容易出售的证券作为流动性储备, 最典型的可转换资产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 券。 提出者:莫尔顿(美)发表于1918年《政治经 济学杂志》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时间:随着国债的大规模发行而发展起来的 。

作用:开拓了满足流动性需求的新渠道,并且银行可以因此减少非盈利资产持有量,减少银行为保 持流动性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可转换理论中的资产 运用范围已经不仅仅是流动性贷款,证券投资成为 银行资产运用的重要方向。

缺陷:首先,忽略了对负债的管理,只重视资资产的运用 方面,仍然只是被动地接受负债。 其次,证券投资容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 incom theory) 观点:贷款本息能否如期偿还才是银行保 持流动性的根本,银行的呆账和坏帐才是 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的根源,而贷款的如 期偿还最终取决于顾客的未来的预期收入 提出者:始于普鲁克的《定期放款与银行 流动性理论》(1949) 时间: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 济复苏阶段

作用:该理论使银行的贷款多样化,使银行的资产组 合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使银行发现了更多的市场 机会。

缺陷:首先,企业未来的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很容易受 到 外部宏微观环境的影响。 其次,预期收入理论的应用可能会无形之中增加银行 的 信贷风险。

综合评价 作用: 依据该理论,银行信贷及货币供应量将随着生产和交 换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不会出现货币供应量过多 的现象; 由于该理论侧重于考虑资产的流动性,对保证银行流 动性和稳定性经营起到了较大作用。

缺陷:一是该理论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贷款需求扩大 和贷款种类多样化的要求 二是忽视存款结构的变化 三是未考虑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二、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时间:负债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观点:

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 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 高的盈利水平。 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形式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 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 时,将银行管理的视角由单纯的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 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 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 资产盈利水平。

资金购买管理 银行可以通过主动性负债从市场上购买资金来增强流 动性,扩张资产业务。通过资金购买,减少了持有大 量流动性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避开了了当时的

Q条 款的限制。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 再贷款,通过国外市场借款获得。 金融产品销售管理 认为银行生产的产品是金融产品,银行只有将产品销 售出去才能获得资金而盈利。所以银行必须有针对性 的设计金融产品,加强广告宣传,做好销售管理,从 而使自己的产品被接纳,其中大额可转让存单就是一 种成功的金融创新产品。

综合评价 意义: 一是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 两方面同时调整 二是为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 三是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力 缺陷: 一是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二是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三是负债经营助长信用膨胀,可能会引起债务危机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Theory)时间: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 期。 观点:资金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 金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 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 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 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作用:该理论既吸收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 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 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 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

产生原因: (1)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在资金供给及运用 业务面临双重压力 (2)单方面侧重资产或负债管理都无法适应竞争 资产负债管理可分为 三个层次

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 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 泉。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应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 息服务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开展以信息 处理为核心的服务业务。 该理论认为,银行在存贷款业务之外,可以开拓多 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 融工具的交易。 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 外业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xe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