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4 00: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实现经济强市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好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我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七届十一次全委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基础上制定的,是对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指导全市人民实现经济强市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制定各级各类规划、计划以及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提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对各类市场主体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规划》提出的关于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统筹运用各类公共资源予以完成。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特别是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包头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基础更加雄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功能和环境承载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初步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多、负担重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包头模式”并跨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00.8亿元,为计划目标的2.2倍,较2000年的228.4亿元增长2.5倍,“十五”期间累计实现2441亿元,年均增速22.7%,超过“九五”1424亿元,年均增速提高11.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亿元,

3

为计划目标的7.8倍,较2000年的60亿元增长8.3倍,“十五”期间累计完成1398亿元,年均增速56%,超过“九五”1171亿元,年均增速提高5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02.2亿元,为计划目标的2.5倍,较2000年的27亿元增长2.7倍,“十五”期间累计完成289.4亿元,年均增速30%,超过“九五”162亿元,年均增速提高2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8元,为计划目标的1.7倍,较2000年的5436元增长1.4倍,“十五” 期间累计46805元,年均增速19.4%,超过“九五”23312元,年均增速提高13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7元,为计划目标的1.4倍,比2000年的2548元增长83%,“十五”期间累计17660元,年均增速12.9%,超过“九五”6519元,年均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九五”末的8.4:60.0:31.6调整至4:54:42。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一五”实现经济强市目标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风险,资源、土地、环境的制约和就业特别是城镇新增人口的就业压力加大;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体制改革亟待深化,老工业基地和国有企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外向型经济规模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还需进一步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我市现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并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跨国产业转移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优先目标,这些都将为我市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多机会。此外,我市又处于国家向俄蒙开放的前沿,具备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也为融入世界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4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以资本、技术密集和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为特点的重化工业居主导地位。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升级,国内需求特别是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不断扩大,为我市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化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制约,为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四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确立,以及“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我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五是自治区大力支持重点地区、重点产业以及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全区规划发展的“六大产业”中,冶金、装备制造、化工、稀土产业的基础和重点均在包头,为我市进一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宏观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经济运行保持长周期快增长、资源和环境承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等都在加大,与此相关的一些制约因素也将长期存在。

综合以上分析,“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但从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仍然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因此,未来五年将是我市经济社会继往开来、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构筑新优势,再攀新高峰,加快推进经济强市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定位

包头地处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是国家“呼包银”经济带和

5

自治区“呼包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按照建设经济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在优势,我市应把未来的发展始终置于全国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顺应“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经济圈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总体趋势,通过五至十五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六大产业基地、中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人居环境优美的高品位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重要的六大产业基地。坚持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煤化工和稀土产业基地。

——中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在巩固自治区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呼包银”、“呼包鄂”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区域性的产业集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人居环境优美的高品位全国文明城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以及宜人居住的高品位全国文明城市。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乡互动和开放带动“四大战略”,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富裕包头、文明包头、生态包头、平安包头”,早日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调整结构,优化发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继续

6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产业升级。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产业结构。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强薄弱环节,加快社会发展,加大对农村牧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注重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牧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创新模式,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非资源型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摆到重要地位。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主要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力争实现“两个突破、五个前列”。即实现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80%;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西部地区保持前列。在巩固自治区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基础上,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均增长率生产总值达到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财政收入达到2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三次产业比重

7

调整优化为4:52:44。

——社会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全市总人口达到275万,城镇化率提高到80%以上;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得到进一步好转。

——资源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五”期末降低2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到12.2%,基本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天数达到300天以上,2007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水体按功能区划分达到各自环境标准,市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7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和16%以上,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1%以内。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经过五年的奋斗,实现“六大基地”、“四大格局”、“五大体系”、“六种城市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六大基地:即努力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钢铁基地、铝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电力基地、煤化工基地、稀土基地。四大格局:即工业新型化、农牧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产业格局;中直区直企业、稀土高新区企业、旗县区企业、市属企业协作共进的企业格局;八个旗县区财政收入分别进入自治区前列的财政格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格局。五大体系:即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功能完善、可以承载更大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面广、保障能力强的社会保障体系;机制灵活、人尽其才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体系;创新能力强、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研发应用体系。六种城市竞争力:即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

8

到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建成全国经济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章 加快产业集聚 实现工业产业升级

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加快升级”的主题,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加快非资源型产业发展,走集群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点建设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煤化工和稀土六大工业基地,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农畜产品加工、铜业、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和精品纺织六大特色产业。到2010年,力争工业增加值实现8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保持在46%左右。其中六大基地实现增加值66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4个投资上百亿元、7个50亿元和103个上亿元项目;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66个投资上亿元项目。 第一节 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提高企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要求,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及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钢铁、稀土、重型汽车及工程机械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在冶金、装备制造、电力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实施10个大型和100个中小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训1000个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骨干的“十百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抓好包钢钢铁冶炼自动化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等一批项目建设。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9

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引进培育高新技术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稀土新材料、电子信息、高效节能与环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发展壮大高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体系以及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三、重视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把全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状况。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立足现有资源及产业优势,在壮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的同时,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减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型支柱产业。促进资源利用转化升级,加快采掘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转向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实现由粗放性开采向有计划保护性开采、由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第二节 全力打造六大基地

一、钢铁

推进以包钢、华业特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集群建设,建成中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优化钢铁产品结构,以现有生铁、钢、钢材及其延伸产品为核心,延长铁矿石——钢铁冶炼——钢材(特种钢、不锈钢)——钢制品的钢铁产业链,在扩大板、管、轨、线等普通钢生产规模的同时,重点发展不锈钢、稀土钢等精品钢材,形成独特的多用途系列化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加快河西工业区建设,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特色钢铁生产和配套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包钢集团技术改造、华业特钢年产60万吨不锈钢二期、海盛建材冷轧薄板、大安钢铁二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力争钢铁产量达到双

10

1500万吨以上,实现增加值350亿元以上。 二、铝业

推进以包铝和东方稀铝为主体的铝产业集群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及铝合金、铝制品生产基地。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充分利用电力资源优势,坚持铝电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围绕板、带、箔、材等重点,大力发展铝基合金、高精铝板带、高档铝箔、稀土铝合金等,形成铝冶炼——精铝、合金铝——铝轮毂、化成箔、铝型材等铝制品产业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以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希望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产业内部关联度和产业技术水平,实现铝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东方希望铝电一体化项目二期工程,包铝25万吨电解铝及配套150万吨预焙阳极块、铝轮毂锻造、大型铝工业型材,浙江东磁化成箔等项目。电解铝产能达到100万吨,稀土合金铝和深加工产品用铝比例达到电解铝总产量的60%以上,力争铝产业实现增加值105亿元以上。

三、装备制造

推进以一机、北重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建成中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强化科技带动作用,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推动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联合,重视引进和消化吸收好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重型汽车、矿用汽车、铁路车辆、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为重点,实施整机带动零部件、元器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石油化工、输配电、环保和军工等大型机械装备及其配件的加工制造。扶持制造业高技术项目,以发展激光加工、精密高效加工、数字化设备制造等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规模。重点实施一机集团车辆生产线技改及扩能、北重集团民品生产线技改及扩能、二O二厂压水堆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以及金风科技百万千瓦产能的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力争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以上。 四、电力

推进以河西电厂、东华热电及达茂风电为主体的电力产业集群发展,建成中

11

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基地。合理布局电源点,立足就地转化和西电东送,充分考虑水、煤和环境容量等因素,稳步推进火电项目建设,推广使用节水型机组、中水应用、热电联产和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等新技术。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在鼓励煤矸石、劣质煤、垃圾发电的同时,利用我市丰富的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风力等新能源发电。重点支持一电、二电、东恒热电等电厂扩能改造,加快河西电厂、东华热电和东方稀铝、包铝自备电厂以及达茂、固阳、白云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力争电力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以上,实现增加值50亿元以上。

五、煤化工

推进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建成中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发挥包头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在现有酸、碱、盐等基础化工产品基础上,依托大青山和周边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包头现有工业基础,以神华煤化工项目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发展煤制烯烃、煤制油以及下游系列产品。壮大产业生产规模,在实施好神华煤制烯烃等重点项目的同时,推动土右旗等有条件的地区构筑新的煤化工项目。形成年产甲醇300万吨、醋酸20万吨、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3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并加快塑料产业的开发。力争煤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以上。 六、稀土

推进以稀土高新区和稀土集团为主体的稀土产业集群发展,建成世界级的稀土科研、生产和出口基地。打造优势稀土品牌,加快稀土科技、贸易、物流、人才、信息等资源整合,建设国家级稀土研发应用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和分析检测中心;以稀土高新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稀土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稀土产业向集约化、清洁化、高新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围绕稀土原料——新材料——元器件——终端应用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稀土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元器件和终端应用产品,做好稀土应用领域前沿和尖端技术攻关,实现稀土产业从原料加工向高新技术应用的转变。重点抓好稀土氧化物、稀土永磁电机、镍氢动力电池、稀土汽车尾气净化材料以及稀土高镁合金包芯线高技术产品开发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力争稀土产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以上。

12

第三节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一、电子信息

从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发展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以工业控制类、企业管理类和设备智能化软件开发为重点,积极培育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软件龙头企业,把包头软件园打造成国家级软件园。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引进国内外整机生产技术,加快发展新型元器件和整机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初步形成以微电子、新型元器件、等离子电视、计算机、数字视频、移动通信以及网络产品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支持IT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通过资本运营和信息技术产品的扩散,实现企业规模和产品领域的扩张,努力使电子信息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抓好近五代TFT—LCD液晶显示面板、汽车遥控温度预值系统、等离子平板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等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制造。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以上,其中软件业增加值力争实现6亿元以上。

二、 农畜产品加工

积极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将农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进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步伐,促进马铃薯、油葵、甜菜、玉米以及乳、肉、鹿、中药材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新型农村牧区工业经济,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目标,完善农村牧区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增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实施海德集团马铃薯深加工、华资实业玉米加工乙醇汽油、伊利集团超高温灭菌液态奶以及呱呱叫实业油用葵花籽精深加工等项目。日处理鲜奶达到6000吨,年产葵花油2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甜菜糖和葵花色拉油生产基地。力争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以上。 三、铜业

13

依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铜工业发展水平。适度发展铜冶炼业,坚持矿冶并重原则,积极参与蒙古国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建设白云鄂博至满都拉口岸铁路,协调蒙古国境内口岸至矿区铁路建设,打通原料供应渠道,满足铜冶炼资源的需求。发展铜制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加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重点实施1000吨单晶铜以及铜冶炼和深加工等项目。力争铜产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以上。

四、新型建材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构筑重点项目,以加快发展粉煤灰建材、微晶玻璃、优质水泥等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综合利用新材料及工艺先进的特种玻璃生产规模,提高水泥生产集约化水平,用高品质“大水泥”淘汰工艺落后的“小水泥”。强化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为基础,制定并出台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统筹兼顾资源综合利用型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利益,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晶牛集团微晶玻璃基地、蒙西水泥扩建、新创瑞图粉煤灰综合利用、精正粉煤灰轻质高强方孔墙板及陶粒等项目建设。水泥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微晶玻璃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平板玻璃达到1000万重量箱以上。力争新型建材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以上。 五、生物制药

提高科技含量,壮大产业规模。依托包头中药厂、康力药业、蒙正药业等制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蒙药;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高新技术,鼓励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发展生物制药。重点抓好草原糖业L—乳酸、维生素B12,蒙正药业新特药研发生产以及北京泰融兽药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力争生物制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

六、精品纺织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鹿王羊绒集团、赛立特尔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加快新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拓宽羊绒、羊毛、亚麻等应用领域,努力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高档功能面料、精品羊绒衫以及毛、绒、麻系列服装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实施赛立特尔技术改造和搬迁、鹿王集团羊绒印花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开发区亚麻湿纺等项目。力争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以上。

14

第四节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一、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坚持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相协调,逐步形成市中心区、近郊、远郊三个层次的产业布局。优化开发市中心区,严格控制新上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生产及生活服务型第三产业,通过城市中心区的“退二进三”,切实解决中心区建设用地饱和、产业拓展受限、环保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合理布局近郊工业区,引导企业向近郊工业集中区转移,形成以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为中心的东河铝业板块、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河西钢铁板块、以神华煤化工和东方稀铝为中心的西南郊重化工板块、以一机和北重为中心的北郊装备制造板块、以稀土高新区为中心的中部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构建远郊特色园区,各远郊旗县区应根据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固阳重点发展矿产、冶炼、建材等产业;达茂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旅游、薯业等产业;石拐重点发展高载能工业及其它接续产业;土右重点发展煤炭综合利用和开发以及奶业、中草药和葵花籽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白云重点发展采矿、稀土加工和风力发电等产业。

二、建设新型工业发展基地

实施“西移东进”战略,通过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高起点构筑和建设新型工业发展基地。推进包头新型工业发展基地建设,在昆都仑河以西、包兰铁路以南区域,以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建材、能源及高新技术六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突出产业闭合循环,延长产业链,集物流、研发、生态、绿化于一体,建成引进和发展大项目的重点工业区。建设土右工业发展基地,依托土右旗资源及交通优势,以电力、煤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及石灰石、石英石加工等产业为主体,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打造包头东部工业卫星城。

15

第四章 努力壮大服务业 构筑第三产业新格局

按照“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升层次”的要求,以商贸流通、运输物流、餐饮、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金融、信息、中介及会展业为重点,以经济贡献度高、产业拉动力强、就业空间大的服务业项目为支撑,构筑与建设经济强市和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18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实现“4450”目标,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4%,从业人员达到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50%以上。重点实施8个投资上10亿元、75个上亿元项目。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一、商贸流通业

巩固商贸流通业在全市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打造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集聚效应和扩张能力的商贸中心。实施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点布局,加大农村牧区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农产品交易、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村日用消费品等市场体系建设,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扩大无公害食品流通。打造商贸流通大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重点支持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争取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在包落户。鼓励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加盟以及大型超市、专卖店、便民店等新型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重点建设包百、神华、娜琳、巴彦塔拉、东百五大商贸区和鞍山道、文化路、幸福路、和平路、环城路、温州街六条商业街,抓好新时代中心商务区、新希望集团大商会、环渤海凯星汽车城、东方明珠休闲广场等项目,培育发展钢材、建材、汽车、煤炭、工业品、蔬菜、农畜产品、边贸、粮油等十大类专业批发市场。力争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以上。

二、运输物流业

16

以建设连通华北和西北的重要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大公路运输站场改造力度,发展厢式货车、集装箱运输和长途客运,形成设施配套完善、装备先进、中转方便、管理科学、信息畅通、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公路运输系统;建成铁路快捷货运体系,推进大宗货物集中化运输;积极开辟国内外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和航空运输能力。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完善重点区域、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建设,引进国内外物流业的先进模式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推进物流业的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形成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相结合的大物流格局。推进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立足区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资源整合,鼓励运输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合资合作发展物流业,建成中西部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使物流业成为我市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粮食、蔬菜果品、生产生活用品等五大特色物流园区建设。力争运输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以上。

三、餐饮业

适应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的需要,发展各具特色、不同档次的餐饮业。积极开发特色餐饮,围绕日常消费、假日消费和旅游消费三大领域,发展具有民族和地方风味的“蒙餐”等特色餐饮产品;采用连锁、配送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餐饮名店经营范围和规模,培育特色美食街区,营造餐饮文化氛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餐饮市场,重点培育“草原火锅”等地方名优餐饮品牌,发展壮大已形成规模的小肥羊、小尾羊等大型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力争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旅游业

实施区域联动、产业联动和精品名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旅游业向支柱产业、旅游强市和全国旅游重地的三大跨越。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古迹和草原民族风情以及市区生态园、植物园、大型公共绿地

17

等旅游资源,建设一批有较强吸引力的度假景点和景区,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游、草原民族风情游、自然风光游、文化古迹游、宗教景观游、工业军品游和边境口岸游等八大特色旅游品牌,在发展夏季旅游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冬季旅游。增进区域合作,协同开发“呼—包—鄂”金三角精品旅游线。加快旅游业环境建设,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整体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搞好旅游促销,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规范旅行社经营秩序和行为,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培育高水准的国际、国内旅行社。重点抓好香格里拉、豪德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和成吉思汗旅游区、五当召、九峰山、梅力更、南海湖、黄河风情园等旅游景点的改造。力争旅游业实现总收入6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650万人次以上。

二、房地产业

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及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房地产开发和建设,鼓励和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投资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研究制定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及年限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发展住房信贷业务。建立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住宅产业化示范小区建设,限制零星插建项目和非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给,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力争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以上,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

三、社区服务业

以便民利民、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规范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健全社区服务体系,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积极发展家政、健身、托老、保洁等服务业以及面向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规范社区物业管理,以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设施配套化为目标,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全面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力争社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以上。

18

第三节 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业

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发展要求,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支持金融机构改革,按照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协助做好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分支经营机构的改革工作,加大国内外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支持民营金融业特别是民营中小银行与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扩大商业保险领域,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融资和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信托、担保、典当、拍卖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设立绿色产业、稀土产业等发展基金。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以建立金融信用为先导,开展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个人信贷业务,开发适应居民消费投资需求及企业投融资需要的金融新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力争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以上。

二、信息服务业

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扩大信息服务领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设施和主要行业、部门的各类综合信息系统及若干大型专业数据库,实现网络宽带化、综合化和互连互通。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促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建成集政务、商务、教育、医疗、生活、娱乐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借助数字电视网络平台的开通,做好数字电视节目制作,增加视频点播、电子图书等服务内容。重点抓好40万城市家庭信息化、法人数据库、公用事业收费“一卡通”、中小学城域网、金保工程、统计数据库系统、120急救指挥中心信息与分析系统、城市应急平台和数字地震网络节点以及环境质量决策支持系统等项目建设。力争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亿元。

三、中介会展业

通过促进市场专业化分工和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中介业和会展业发展。拓宽中介业服务领域,加快发展市场调查、资产评估、会计、工程、管理、法律、认证等各类服务,形成功能完备、分布广泛、运作规范并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

19

系;组建行业协会,推动中介行业内部自律,促进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会展业服务层次,立足我市产业和产品优势,培育具有竞争实力的会展企业并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抓好优势产业、产品和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会展项目,努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建立会展行业协会,发挥信息收集和协调服务职能,不断提高会展业的运营管理和配套服务水平,扩大展会影响,建成中西部区域性会展中心。重点抓好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力争中介会展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以上。

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物质条件和体制保障,在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重点做好26个投资上亿元项目。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依托科技进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水平。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扩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作物播种面积;以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为重点,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推行舍饲圈养和模式化饲养,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补。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继续组织实施农牧业 “种子工程”,支持大宗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努力扩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比例。推广农牧业机械化,抓好以机耕、机播、机收为重点的机械

20

化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引进饲草料收获及加工用新型机械。力争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二、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发挥农牧业综合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提高农牧业市场化水平,围绕乳、肉、蔬菜、马铃薯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发挥好蒙牛、伊利、小肥羊、小尾羊、海德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水平,培育农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群;积极扶持和发展绿色品牌和名牌产品,打造品牌农牧业。增强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民间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市场、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奶源、肉业、蔬菜、薯业、粮油、绒毛、饲草料及特色种养殖等农牧业八大生产基地。奶源基地要在大力发展农牧区奶牛养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城郊奶牛业发展,推广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建成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肉业基地要紧密围绕肉羊、肉牛、肉猪、肉鸡的繁育养殖,形成特色鲜明、相对集中、规模生产的养殖业格局;蔬菜基地要扩大蔬菜加工储运能力,推进和扩大蔬菜标准化生产和保护地生产,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集散地;薯业基地要大面积推广专用薯、脱毒薯新品种,完善马铃薯反季节交易市场,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和脱毒种薯、专用薯生产基地;粮油基地要加快良种推广和适度集中种植,扩大优质专用品种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绒毛基地要发展优质绒、毛和肉绒、肉毛兼用品种;饲草料基地要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储藏新技术;特色种养殖基地要在适宜地区发展水产、鹿等特色养殖和荞麦、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力争农牧业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牧户总数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80%,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9%。奶牛存栏达到6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200万吨。

三、健全农牧业服务体系

按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要求,加快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农村牧区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以抗旱水源点建设和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为主的农田草牧场水利

21

基本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效益和抗旱减灾能力。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集散地的组织和管理,形成完善的产销、批发和零售市场体系;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种养、加工、采购、储运、销售的全过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好农牧业科技服务,开展农牧业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对各类农畜产品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发布工作,重点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牧业信息服务模式;推进农牧业标准化进程,大力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标准和技术,做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的标志认证工作。

第二节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一、坚持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稳定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牧区土地使用制度,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保障农牧民各项合法权益。增强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好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促进农牧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合作,实现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

扎实推进农牧区税费、行政管理和财政金融等各项改革,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在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深化农村牧区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牧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惠及全体农牧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财政支出方式,采取补助、贴息、以奖代拨等多种形式,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重点加强对农村牧区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围绕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好农村牧区“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牧区特点的

22

金融组织,探索和开展农村牧区保险、担保等业务,建立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

进一步提高城镇的辐射带动、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按照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要求,在继续抓好主城区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和生态工程,重点抓好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城市周边及口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城关镇要通过扩容提质,做大城区,做强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城郊镇要主动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发展好相关配套产业;口岸镇和旅游镇要在发展口岸经济和旅游业的基础上,着力突出特色,打造城镇品牌。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镇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最佳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牧区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重点扶持具备较好基础的萨拉齐、百灵庙、金山、五当召、麻池等现有建制镇发展。力争萨拉齐镇人口达到10万以上,金山镇和百灵庙镇人口均达到5万以上,重点集镇人口达到1万以上。二、发展壮大城镇经济

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从各类城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在鼓励城区一些产业向旗县区转移的同时,促进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与城区大工业相配套的产业,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镇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努力培育各种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汇集人才流、资金流,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城镇在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力争各农牧业旗县区农牧业对 GDP的贡献率降到10%以内,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3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护支持农牧业发展,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城镇二、三产业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和安置作用,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就业培训机制,引导和扶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内外有别、开放有度、简化程序、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逐步实现农牧民市民化和农村牧区城镇化,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力争完成农牧区劳动力转移15万人,城镇化率突破80%,城镇人口达到220万,城区人口达到200万。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重点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集中力量推进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完善路、水、气、热、电、通讯等网络设施,提升市政建设、交通及运政、城市综合整治等管理水平。到2010年,把包头建成具有地区特色的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宜人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城市相配套的城市公用事业经营管理新体制。

第一节 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一、城市总体规划

以创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加快中心城区扩容和环境改善,配套规划城区周边卫星城,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衔接工作,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24

合理配置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各项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制定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章建筑,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详细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做好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中心城区及重要地段详细划分不同地块,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要求,提高土地使用强度,改善空间环境。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地段,统一设计总平面布置、空间组织、道路交通和工程管线等,为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严格执行城市详细规划,按照城市详细规划开展项目建设,加大中心区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建筑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三、城镇体系规划

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合理调整城镇布局,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做好小城镇规划与中心城市规划的衔接,把小城镇发展与农牧业产业化、乡镇产业调整及村庄布点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四级规划体系,以市四区和稀土高新区为主城区,以萨拉齐镇为辅城区,以金山镇、百灵庙镇和白云、石拐为卫星城,以建制镇连接农村牧区形成集镇群,建立起中心城市、辅城、卫星城、重点中心镇的城镇体系,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网

优化公路网结构,在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全面建成市区环线和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升现有公路等级,扩大通达深度和广度,完善“三横四纵一桥”的城市道路交通主框架和“三纵、六横、九出口”的公路交通主骨架网络,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网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国省干线、环城快速路、市区道路及110国道与210国道交叉口立交桥等项目。力争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村村油路通达率达到80%;人均道路拥有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25

抓好铁路线路建设,加快新增线路建设和原有线路电气化扩能改造,推进地方专用铁路及铁路站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运力,建成南北东西交汇的重要枢纽,缓解铁路运输紧张的矛盾并为开发利用蒙古国资源提供运输条件。重点实施京包——包兰线电气化提速改造、包神铁路复线、包白铁路扩能、包头至西安、白云至满都拉以及包头铁路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

加快民航机场改造,在不断完善机场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开辟国内外航线,努力扩大运输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把包头民航机场建成国内重要的支线机场和口岸机场。重点实施包头机场扩建项目,达到4D或4D级以上标准,实现大型飞机的昼夜起降。 二、水网

加快城市水网建设,在抓好现有水源地扩建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的同时,加快建设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重点解决东河部分城区饮用水问题,并延伸覆盖至九原及沼潭车站以南地区。继续推进排水与污水再利用工程,特别要增强城市排水管网收水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重点实施水源地扩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力争建成区供水和排水管网密度分别提高到13公里/平方公里和7.8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70%。

三、燃气网

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鼓励天然气在民用、工业、服务业和公交等领域的利用,推进天然气入户工作;按气源要求全面改造现有天然气输配系统,加快天然气城市管网以及天然气高压管道和高中压调压站建设。重点实施包头市天然气输配管网及万水泉区燃气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城市燃气化率达到95%。

四、供热管网

调整优化热源布局,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并辅以大型区域锅炉供热,进一步实施电热联网工程,建设集中供热系统,鼓励发展新型节能供热,实现市四区和高新区供热的多热源集中联网。对现有热网调节系统及用户采暖系统进行改造,加

26

快推进分户装表,提高供热质量。重点抓好一电厂、二电厂、三电厂和东华热电热网扩能改造以及昆北热源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 五、电网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适应供电负荷需求,提高电网建设水平和等级,以南北各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建成结构合理的500千伏主网架和220千伏双环网供电网络。优化城区内220千伏电源点和网络布局,保证供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进电缆入地工程,建成区范围内强弱电电缆实现全部入地。重点建设城区北部500千伏变电站,乌兰计、北沙梁、青东等13座220千伏变电站,并配套建设一批110千伏变电站。

六、通讯网

加快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通信运营企业的网络基础资源,以公用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为基础,推进宽带城域网建设;以交互网络中心为信息交换平台,扩大城镇宽带网络普及率。积极推进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三网融合”,建成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强市。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健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确保通讯服务安全畅通。

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突出抓好城区绿色走廊和生活小区绿化建设,全面提升现有广场、公园、街头景点、景观路和公共绿地的品位,提高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加快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促进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科学、有序地做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旧村拆除和新区建设,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并使城乡结合部面貌得到显著改观,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扩展区。重点实施昆都仑河、三道沙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改造及过境公路、环城公路等绿色廊道和民族公园、一苗圃森林公园、九原区公园(九原区苗圃)等公共绿地工程。力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垃

27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

第三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城市综合整治

按照“建管并重、集中整治、联合执法”的要求,实施城市综合整治工程。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要求,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长效机制,形成“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模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强化城市大气、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和噪音等各类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巡检网络,做好对城市环境的监督检查和预防控制工作,营造整洁有序、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

二、市政建设管理

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作业放开”的要求,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配套的城市公用事业经营管理新体制。加快管养体制改革,实现市政设施的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和服务社会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市政设施完好运行。严格审核市政设施项目,建立健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的审查、实施、管理和验收制度,全面推行从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到工程监理的公开招投标制,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政建设市场。

三、交通及运政管理

强化城市交通和运政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顺畅。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公交站场改造建设力度,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增加城市混合动力公交车,逐步形成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交通及运政管理水平,加大对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和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交通和运政监控、指挥及服务的现代化管理系统,解决好各种交通工具安全通行和停车场(位、道)问题。重点抓好包头火车站、包头东站站场扩建和六合成、昆河、甲尔坝综合停车场以

28

及二旅社、郊区货运公司站场等新建工作。力争“十一五”末公交车辆达到220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11标台,公交分担率提高到18%。

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以科技为先导、投入为保障,认真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和四大环保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水、土地、矿产三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抓好70个投资上亿元项目。

第一节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三大资源,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利用水资源,健全节水型城市目标体系,设立节水基金,完善节水设施,通过推广工业、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及生活节水器具,提高工业再生水、农业用水以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效率;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开展污水深度处理及中水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建设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先保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注重工业用地向园区和工业基地的成规模集中发展;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动态监管,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快矿产资源特别是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查,强化开采管理,对现有矿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提高转化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24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71%,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3万公顷以内。

29

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从企业、区域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企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重点在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企业中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构建区域层面循环经济体系,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重点实施好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等示范工程,对工业园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现产业链闭合循环和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构建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形成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最终建立起全市生产、消费、回收等各环节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循环经济运行体系。重点抓好粉煤灰综合利用、包钢污染综合整治、包铝节能改造和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等示范性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全市每万元GDP能耗控制在2.8吨标准煤以内,取水量控制在70立方米以内;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6.87吨标准煤以内,取水量控制在40立方米以内;工业重复用水率提高到90%左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

第二节 全面加强环境保护

一、实施四大环保工程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四大环保工程”,建成环境优美、宜人居住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饮水健康工程,重视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对水源地有影响的项目建设,预防并解决好城市生活废水、河湖上游来水超标对水源地的污染;加快推进分质供水,实现饮水健康。实施空气清洁工程,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治污技改步伐,强化对电厂除尘脱硫设施的改造和其它污染源的治理,关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推行清洁燃料,加大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力度,实现空气清洁。实施环境安全工程,根治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医疗废物和矿物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荒漠化处理、黄河湿地保护和防护林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恢复。重点抓好黄河包头段水环境污染治理、九原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放射

30

性废渣库扩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系统等工程建设。力争工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综合运用法律及行政等手段,切实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新建项目审批制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着重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通过严格执法打击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注重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环境事故应急监控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进重点骨干企业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三、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多元化投入,制定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环保领域,建立以技术服务、环保设施运营和工程承包服务为主的环保产业体系。创新产业经营模式,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企业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集技术开发、设备制造、环境工程运营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培育优势环保企业,鼓励具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投资公司以多种方式参股合作,投资兴办环保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中小环保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加快建设附加值高、处理量大、综合效益好、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项目,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骨干企业。

第三节 继续推进生态建设

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增强各类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遭破坏地区实行恢复和抢救性保护,建成沿黄湿地、城中草原等一批重要的生态功能保

31

护区;通过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建立环城林带和环工业区防护带以及大青山南麓城郊边缘的城市森林防护体系,打造中心城区绿色生态圈和环城绿色屏障。强化生态建设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人投资各类生态工程,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把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实施好生态和易地扶贫移民工程。重点抓好引黄生态扶贫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牧还草和草原封育六大生态工程,完善九峰山、南海子、梅力更、巴音杭盖、春坤山和红花敖包6个自然保护区,推进黄河湿地、腾格淖尔、昆都仑和黄花滩等新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15%。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宣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普法活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鼓励公众举报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权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引导居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等采取听证、论证或社会公示等制度,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并突出抓好人才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32

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自主创新机制,重点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管理、技术、市场开发为一体的创新模式,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逐步缩小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大创新资金投入,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推广和实施,不断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的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博士后工作站达到5个以上。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为目标,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为支撑、中介机构为纽带、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开展合作创新,促进中央、自治区所属企业与市属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提升企业间的合作水平;重视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充分发挥全市现有科研院所积极作用的同时,通过推动与中科院等共建研究所、扩大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范围、建立产业化基地等方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利用军工企业技术优势,鼓励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完善创新服务系统,加快建设技术中介、评估、转移、信息发布等系列科技中介类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系统;鼓励和引导行业内部组建依托市场化规律运作的行业协会,实现技术、科技信息以及公共数据的交互与共享。重点建设好包头科技馆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科技园区。力争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三、努力建设“科技大市”

以体制改革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科技大市”建设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构建区域性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与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相结合。优化科

33

技创新环境,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思路,强化政府、公共机构、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和扩散方面的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以知识、技术专利投资入股和参与分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扶持创新、鼓励竞争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做好科普工作。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抓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布局中小学校,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双高”办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教育信息化以及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等工程。力争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扶持发展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包括成人和民办在内的各类教育,探索多种途径发展教育的新模式。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不断完善民族基础教育体系,保障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民族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优化民族教育结构,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合格人才。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包括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老龄教育等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

第三节 突出抓好人才工作

一、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等多元化投入,培养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按照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大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创新人才吸引使用机制,完善引智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才引智方式,拓宽人才和智力引进渠道,开发和使用好国内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搞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改革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联网贯通,支持和引导人才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市场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管理水平,建立有利于人才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拓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乃至国际化水平;改革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三、优化人才创业环境

加大政策、制度和环境创新力度,推进人才创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注重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凝聚人才、在生活中关心人才,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建立创业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营造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社会氛围和分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把包头建成中西部地区人才创业的首选地区。

35

第九章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把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建立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应急三个体系,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社会事业领域,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 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一、拓宽就业渠道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推进就业形式多样化,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作用,在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重视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开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创业基地并扶持其进场创业;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灵活性强的非正规就业。开辟对外劳务市场,发展对外劳务中介和劳务派遣机构,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转移。力争全市从业人员达到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发挥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快劳动力市场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建设,发挥好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纪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代理等就业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就业促进基金,对城市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实施就业援助。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改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注重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依法打击拖欠、克扣职工和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

36

权益。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有效整合职业技术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按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举办面向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开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力争全市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0%。

第二节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

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适合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牧民、被征用土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各类所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断保人员社会保险接续等参保政策;推广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规范社保资金管理,加强社会保险费的核定、征缴与管理工作,缓解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矛盾,确保各项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多元化,实行预算、分配、决算“三统一”,引导社会保障事业走向良性循环。力争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覆盖法律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其中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户家庭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应保对象。

二、健全城乡社会综合救助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以生活救助为基础、社会互助和政策扶持为补充的城乡综合救助制度。完善城市分类施保救助制度,按城市最低生活标准,重点解

37

决低收入和特困群体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在全社会重视做好扶危济困工作,积极开展失业救助,对失业保险到期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失业人员,凡符合条件者,由民政部门按规定对其家庭实施生活救助。建立农村牧区综合救助制度,以开展农村牧区低保、医疗救助为重点,完善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农牧民基本生活保障,构建农村牧区综合救助体系。重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三、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创新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继续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以抓好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推进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扶助体系建设;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化。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地方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解决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提高老龄工作水平;实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点抓好包头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三节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拓宽城镇居民收入渠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非工资性收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收入格局,促进收入增长;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牧区奶业富民工程,积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措施,并通过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二、三产业发展,多途径提高非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缩小农牧民同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5%和16%以上,分别达到26400元和10000元。

38

二、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通过拓宽消费领域和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继续推动餐饮、服装和住房消费,加快发展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卫生保健消费,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进入汽车、旅游、教育、信息、家政服务及医疗保健等消费新领域。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鼓励信用消费。在巩固发挥城区消费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快农牧区消费品市场建设,引导各大商业企业到县城、集镇和经济发达的村镇建立销售网点,满足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3亿元。

第四节 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一、建设“文化大市”

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加快 “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形成体现包头特色的现代都市文化新格局。全面繁荣各类文化,以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发展和普及群众性的社区、村镇、校园、企业、军营等各类文化。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力争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重视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名优文化品牌。加快发展广电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实现设备数字化和节目制作网络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电事业在城市和农村牧区的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办文化企业,培育并做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包头大剧院、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以及广播电视综合发射塔等项目。力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

二、加强医疗卫生工作

39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及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规范医疗市场,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和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急救体系建设,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搞好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强并做好妇幼保健工作。重点实施农牧区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及“120”医疗急救网络的覆盖面均达到100%,农牧区初级卫生保健各项指标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各类体育发展,以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牧民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构建大众体育活动平台;重点打造排球、网球、篮球、摔跤、武术五大体育品牌,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结合地区特点,重视发展民族体育;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活动场所,提高体育设施的开放利用率。加快体育产业开发,新建一批特色体育专业市场,做大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多元化体育市场规模,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重点抓好大型综合体育场馆及旗县区和大企业文体娱乐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旗县区体育设施达到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四个一”标准。

第五节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体系

一、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管、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等监管保障体系,构建法律、信息、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等支持网络,加大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的资金及物资储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对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重大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x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