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

更新时间:2023-04-18 06: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余四中2021届高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卷

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集齐、秦等国军队打败了楚国。战后,召集诸侯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孔子编撰《春秋》时,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春秋》作为史书是不可信的

B.孔子反对一味固守传统做法

C.孔子意在强调晋文公遵守礼制

D.孔子想以此维护周天子的尊严

2.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汉末以来许多士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为“坞堡经济”。南北朝“坞堡经济”的出现

A.导致农耕经济的衰退

B.有利遏制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

1

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5.右图为考古出土的简牍,对简牍上的字体解读有误的是

①始于晋朝

②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③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④字形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早有可能是

A.元大都B.汉长安城C.北宋汴梁城D.唐洛阳城

7.下图所示现象在明代大量出现,该图反映出明代

图示1 “一田二主制”土地权益分配结构图

注: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田底)和使用权(田面),分别为两个主人所拥有。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有限B.重农政策进一步的细化

C.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土地经营效率大为提高

8.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1

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9.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10.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C.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D.具有平民意识色彩

11.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B.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12.分析下表,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结论正确的是

A.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反映了古代文化的衰落

B.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

D.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1

13.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所评价的是

A. 李贽《焚书》《藏书》

B. 顾炎武的《日知录》

C.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D.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4.史载,330 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解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1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朝印刷业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政府禁止传播封建迷信

B. 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唐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6 .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

A.坊市界限打破有利于词曲流行B.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

C.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D.宋代词曲因脱离群众走向衰落

17.从1414年到1438年,被称之为传说中的瑞兽“麒麟”的长颈鹿七次以纳贡的名义进献给明朝皇帝,其中两次是通过“市”即买卖获取的,但明朝官员仍将其列入“朝贡之物”,皇帝们仍是厚加赏赐,文武百官也纷纷稍首称贺。这反映了明朝统治者

A.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扩大对外交流

B.向远夷国家宣扬国威耀威于域外

C.借此强调政权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D.需要满足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1

18.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B.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D.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19.据《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统计,洋务运动期间,上海制造局译西书以兵学、工艺、算学、兵制为最多;《西学书目表》所录江南制造局译刊的矿政、工政、兵政、船政类书籍多达74种,官制、学制等都无译书。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A.排斥西方社科类著作

B.未能准确认识晚清困境

C.推动晚清出版业转型

D.以发展近代军事为核心

20.“礼拜”为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在菲律宾所创,后传入中国;“星期”系中国人于19世纪末创制。最终,“星期”在书面语和共同语中替换了“礼拜”。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不断激化B.盲目排外心理推动

C.向西方学习的深入D.白话文运动的开展

21.有学者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日本分配使用清政府支付的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简表》(如下图所示)。据此可推知,日本这一做法

A.使清政府丧失了财政的主导权

B.颠覆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

C.为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伏笔

D.意味着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

1

22. 清政府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机构是

A.理藩院

B.南、北洋通商大臣

C.总理衙门

D.外务部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以西方文化和文明为依据,对中国社会进行批评,试图引进西方道德;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说西方文化和科技造成人们信奉“金钱至上”和帝国主义兴起。促使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看法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B.其对社会变革方式有新认识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问题

24.有学者分析近代中国话语流变,列出一个图示(如下图),认为近代中国是在1900前后出现了与“国家”相关的“国民”概念,同一时间还出现了与“国民”相关的“民”、“新民”等一些概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臣民”时代的知识分子完全站在君主的角度发声

B.“国民”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C.“国民”等新概念的出现反映了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

D.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从“臣民”到“国民”的话语流变

25.图2是1907年7月10日《时报》登载的一幅漫画——《立宪何尚紧闭》。漫画中有土匪、革命和暗杀的烈火熊熊,但用于救火的“立宪”水龙头仍然紧闭。此漫画意在

图2

A.提示社会动荡危害民生B.说明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1

C.激励民众进行民主革命D.揭露清政府假立宪骗局

26.图3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 7”火花

(火柴盒贴画)。其主图为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

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据此可

知,当时

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

B.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

C.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图3

27.1951 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

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B.我国当时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公有制经济已在中国建立起来D.我国当时社会已经完成工商业改造

28.表1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图表4

阶段时间内容

第一阶段1917~1949 “新文学”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1950~1985 “现代文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1985~ “20世纪文学”研究阶段

A.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学”

B.第二阶段的文学题材较窄,工农兵文学是主流

C.第三阶段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

D.中国的文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文学形式的创新

29.20 世纪80 年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

1

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些措施

A.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

C.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D.彻底改变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

30.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

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

A.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D.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31.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立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1701年《王位继承法》则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英国这两个法案的颁布

A.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B.表明国家行政权力完成转移

C.确立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D.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32.《新全球通史》记载,英国1720-1721年间颁布《印花布法案》,禁止从印度、波斯、中国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要使用羊毛裹尸布。据此可知

A.法案限制了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B.羊毛制品的质量有所降低

C.市场需求将推动技术革新到来

D.法案体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33.有学者指出,19世纪后期的德国,“不管人民好恶与否,表述怎样,以服从为特点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普鲁士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要求“臣民必须绝对服从这位‘受命于天’的‘公仆’的摆布”。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未能突破旧体制的束缚

B.宪政思想影响体制构建

C.强调君权来源的神秘性

D.注重对政治权威的维护

34.列宁曾说:“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样把

1

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依据这一观点,苏俄(联)

A.加快对农业的改造进度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恢复了商品流通和交换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

35.图4是关于二战后欧洲局势的漫画。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欧洲复兴

A.美国和苏联共同推动欧洲复兴

B.美苏争锋客观上造成欧洲分裂

C.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崛起

D.斯大林成功维护了欧洲的安全

图5

36.“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这则广告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国有化程度增强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立福利国家

第Ⅱ卷主观题(共4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1

材料一中国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乾隆帝在其《救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帝曾还认为:“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英国人也觉察到这一点,他们说:“在必需品上...... 虽然不是奢侈品上......可以自给,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重视对外贸易,认为可以随意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金卫星《中美关系史纲》

材料二18世纪70年代,美国取得独立,资本主义新工业开始发展,但大量英国产品的输入严重打击了美国新工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民族工业的发展。1789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关税税则,平均税率为8.5%,此后到1808 年,关税税率不断提高。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率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期间钢铁工业、毛纺与丝织工业等快速发展。1876年,美国结束了长期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890年10月,美国通过《麦金莱关税法》,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达到平均49%的创纪录水平,而且个别项目的税率比此平均数还要高得多,美国的贸易保护达到了建国后的顶峰。

——摘编自彭红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和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之处,并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2分)

1

38.(12分)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的焦点不同,对其

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9.【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唐代中后期,农村人口和工商业、服务业人口大量向大中城市集中流动,突破了原有的官府户籍控制和管理体系。为此,唐政府提出“乡村户”和“坊郭户”,施行城乡户籍分治。针对因京畿集中政府各级机构,造成京畿地区的民户杂役繁多、不堪重负的窘境。政府主动适当开放一些杂任杂匠岗位,由“无籍及浮籍人充任”。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在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入城市后面临的两大困境——户籍管理和财政税收问题,也给如何解决城市外来浮寄人口提供了基本思路。

1

——摘编自宁欣《唐朝如何管理城市流动人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京城流动人口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影响。(6分)

新余四中2021届高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卷答案

一、客观题

二、主观题

37.(1)不同之处: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主动应对国际环境的经济政策,中国的闭关政策是消极的自我保护政策;美国在关税保护下赢得了发展机会,而中国则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6分每点3分)

原因,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统治者重视抑商的经济政策;儒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意识;防范汉族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每点2分共6分)

(2)背景,保护民族工业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欧洲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解决内战财政支出和遗留问题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每点2分共6分)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后世影响深远。(每

1

点2分共6分)

38.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和要点.

①中国古代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要从民生与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安邦之策的角度进行论述(3分)

②严复“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民生思想,要从反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进行论述(3分)

③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解释,要从西方工业文明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受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

毛泽东对民生的关注,要从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4分)

④民生的内涵由于时代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求不同,对它理解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当代的民生内涵要增长人民的各方利益需求,所以理解民生内涵要与时俱进。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分)

39.(10分)

(1)原因:京城流动人口量大;传统户籍制度的不适应;京城居民杂役负担重;无籍流动人口影响京城的稳定。(一点1分,任答3点即可)

(2)措施:城乡户籍分治;政府中杂任杂匠岗位优先向无京籍身份的流动人口开放。(一点1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促使赋税制度改革(两税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维护京城社会的稳定;为后世提供借鉴。(一点1分,共4分)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wq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