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29 11: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马克思主义伦 理 学》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

一般知识点:1、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 2、伦理学 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伦理学

难点: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第一节 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社会科学。伦理(ETHICS)源自古希腊的?ETHOS?,其本意是?本质?、?人格?,也与?风俗?、?习惯?的意思相联。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在严格术语意义上使用伦理学的人,由于他,伦理学才明确地成为有系统理论的独立的学科。

一、什么是伦理

伦理即?人伦之理?、?做人之理?。伦的本义即?关系?或?道理?,人伦即人们之间的(辈份)关系。如?五伦?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日常中我们使用的?天伦之乐?、?乱伦?中的?伦?就是讲这种关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伦理的:?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理指?条理?或?道理?,指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可见,伦理就是调整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什么是道德

1

道,本义是指人行走的路,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们在行为活动中遵循的规则。

德,通?得?。古代社会时是指获得奴隶和财富的意思,?有德?被奴隶主贵族视为一种荣耀。逐渐地,德具有了某种道德的含义。《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意思是说,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己的,就是德。因此,所谓道德即得道。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西文的对应词中,伦理与道德并不做很严格的区分。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大致相同,经常可以互相换用,一般并不作很严格的区分。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是一回事。

但是,无论在日常用法还是在词源和历史用法中,还是有一些变化和差别。譬如:王老五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我们不说王老五是一个有伦理的人。

黑格尔认为:道德具有主观性,而伦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很有道理的。

概括地说,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伦理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道德关系是人们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是对伦理关系认识的结果,属于社会意识。第二,伦理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道德关系具有显著变动性。第三,伦理关系具有现实性,道德关系具有理想性。

四、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它是研究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王海明:伦理学,亦即道德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

休谟:道德无非是人们所制定的一种契约,具有主观任意性。因而,道德虽然无所谓真假,却是具有优良与恶劣或正确与错误之分。伦理学的意义就在于:制定正确的优良的道德。因为制定正确的、优良的道德需要科学,所以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

亚里斯多德:伦理学是研究善和至善的科学。在他看来,行为的善就是道德,行为的恶就是不道德。

康德:伦理学的实质是探求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准则。道德来自先天的善性,只有先天的善良意志才是至善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的善恶,最重要的根据,就是他的善良意志。在康德看来,善良意志的善良是无条件的。它之所以善良,并不在于它能产生什么效果,而在于它的本身。人的行为只能从应当、义务出发,而绝不应该强调对自己是否有利。这种无条件的行为原则,康德把他叫做?绝对命令?。如果把善良行为当作满足某种欲望和利益的手段,当作达到某种利益的工具,这种善良就是有条件的。一个人应该根据命令行动,只有根据绝对命令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举例来说,一个人因害怕说谎引起不利于自己的后果而不说谎,这种行为是有条件的,因而不是道德的;相反,因为考虑到说谎本身就不对而不说谎,这种不说谎的行为是无条件的,才是真正道德的。因此,康德把绝对命令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原则。道德的根源不在于追求幸福,而在于自觉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幸福以至于自己的生命。

费尔巴哈:伦理学是达到幸福的科学。 穆勒:伦理学是求得最大幸福之术。

第二节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

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亦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利之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基本点方面:一是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二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一、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如果经济利益决定道德,那么道德对经济利益有没有反作用?对以上两个问题的错误回答产生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伦理本位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是典型的伦理本位论者。二是道德虚无主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无视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出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利益决定道德关系;道德反映经济利益,对经济利益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个人利益重要还是集体利益重要?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是服从个人利益还是服从集体利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原则和规范,也决定着各种道德活动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譬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第三节 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伦理学可分为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理论伦理学有可分为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包括经济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1903年之前,伦理学与所谓?规范伦理学?几乎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宣告了一种理论伦理学——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一直在西方伦理学王国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元伦理学开始走下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的

4

《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代表人物是麦金泰尔。

所谓元伦理学是制定优良的道德的方法的科学,主要从语言和逻辑的角度,以分析的方法研究伦理。元伦理学在道德劝诫上是相对中立的,它的目的主要是求真,求人们使用的道德逻辑语言之真。

规范伦理学是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的科学。主要研究伦理学规范的来源、内容和根据、并且旨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的理论。规范伦理学一般构成伦理学的主体,是传统伦理学的主流。

美德伦理学就是关于美德的伦理学,就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实现途径的伦理学。

第四节 学习伦理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伦理学?学习伦理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分辨善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 复杂的事物往往是善恶相混,以致人们善恶不辨。伦理学就是教会人们分清善恶的学问。譬如对欺骗、利己、市场经济、全球化等的道德判断。苏格拉底和青年人关于欺骗是善还是恶的讨论。欺骗朋友-欺骗朋友。利己是善还是恶?善。那么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损人害己呢?损人利己是善还是恶要考虑动机与效果。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追求与实现幸福。从幸福的乞丐与烦恼的富翁说起。科学地认识?德?与?得?的关系。?德者,得也。??德??得?互通。?得?应当?德?,以?德?谋?得?,以?德?作为?得?的原则和规范,以?德?的方式?得?;?德?也必然?得?。?德??得?相通,就是?德??福?一致。道德与幸福

5

是因果关系,道德是幸福的原因,幸福是道德的结果。以德报德,以冤报冤。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费尔巴哈:伦理学是达到幸福的科学。穆勒:伦理学是求得最大幸福之术(方法)。

第三,自觉成人。做人要讲道德。道德是人的基本规定性。人之无德,何以为人。中国古人语:?德为人之先,立人先立德?。有道德的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志。问题在于掌握道德知识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吗?成为有道德的人的标志:既有道德理论,又有道德实践;既有道德活动,又有道德修养的人。自觉的道德人与自发的道德人。

第四,自觉参与道德建设。社会要有道德。邓小平同志在1981年1月12月说:?现在,大公无私、舍己为公、艰苦奋斗等道德观念都遭到了破坏。要恢复是一代人的问题。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在1986年1月17日又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 、贿赂横行的世界。? 面对道德沉沦、伦理失范、民而无德的社会现状,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迫在眉睫。怎样去弘扬道德,建设道德,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不学习伦理学,掌握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显然是不可能的。反观现实,我们道德建设的效果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没有掌握道德的发展和建设规律恐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道德在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面前是软弱的、无力的。关心道德,关心幸福。有的人可能会说,讲道德有什么用?是的,如果大家都不讲道德,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道德建设,从我做起。

6

第二章 道德的起源和发展(2学时)

一般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基本观点 2、道德的发展规律

重点:道德发展规律 难点: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人类的道德。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人类为什么要创造道德?这就涉及到道德的起源和目的问题。

关于道德的起源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从什么角度去考察道德的起源是科学的、合理的?不管人们从什么角度去解释道德的起源,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类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为道德可以为人类带来好处,带来利益。也就是说,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出发去探求道德的起源是一个合理的角度。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关于道德起源的各种观点

观点一:宗教伦理学的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认为道德根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 观点二:道德是人的精神的产物。

观点三:先天论或本能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起源的基本观点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是: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直接基础;社会意识是道德产生的精神条件。

首先,道德的起源是为了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

7

谁是人类的利益共同体?这首先得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说起。人对自然界有道德关系吗?道德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疯狂地掠夺自然,破坏自然,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谁是人类的利益共同体?具有利益,能给人类带来利益,与人类构成利害关系的东西。哪些东西能分辨利害、能够趋利避害?生物。从理论上说所有的生物都是人类的利益共同体,譬如,青菜、罗卜、猪、狗、羊等。这就是说,人类应该道德地对待青菜、罗卜、猪、狗、羊等。问题是,人类杀死和吃掉动植物是应该的、道德的。为什么?因为,一些动植物,譬如猪、狗、羊,能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就是作为食物而被人类杀死或吃掉。怎样才是人类不道德地对待猪、狗、羊?伤害它、折磨它、虐待它等等,也就是说,任何给猪、狗、羊带来不必要痛苦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人道主义——兽道主义。

任何道德的起源和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利益共同体,那怕他只由两个成员组成,如果没有道德规范,要存在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他要存在与发展,就必须成为道德共同体,从而使他的成员按照道德规范来相互对待。人类之所以创造道德,就是为了使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共同体成为一种道德共同体,从而保障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强化人类利益共同体意识。不道德的人和人类。

其次,道德起源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利益。

那么,道德的起源的最终目的是不是为了保护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肯定不是。道德的最终目的只能是增进人类的利益。当人类的利益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不可两全时,无疑应该保全其中道德价值较大者而牺牲其中道德价值较小者,只有这样,其

8

净余额才是正道德价值。显然,人类的利益大于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譬如,人的价值大于狗的价值。我饿了,我就吃动植物。反之,人类如果不吃动植物,固然保存了他们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这样,人类的幸福和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发生了冲突不可两全。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吃动植物,固然违背了?增进动植物的利益?的特殊标准,却符合?增进人类利益?的道德终极标准,因而是道德的。

由此而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利益矛盾,最终起源于人类的道德需要;道德目的最终在于满足人类的道德需要。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道德需要是一种利益需要、价值需要。

道德起源于社会道德需要,目的在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保障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存在与发展。道德的终极目的是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增进每一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

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基本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精神生产活动。社会的基本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如何保障人类基本活动的秩序和有效?法治+德治。法是最低的道德。?法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道德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保障人类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存在与发展。道德的终极目的是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增进每一个人的利益,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穆勒说:?幸福是道德的终点和目的?。

9

譬如:?和为贵。?(孔子:《论语》)说的是社会和谐,这种社会观表达了中国古代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时,以和为贵,和睦相处。比如: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要做到?协和万邦?;在处理社会经济关系时,要做到?和气生财?,古语有言:?君子聚财,取之有道?,此道即为?和?。所谓?家和万事成?(徐田臣:《杀狗记》)(这里的家不只是家庭,也包括国家),就是说只有夫妻和睦,才有家庭幸福;只有政治稳定,才有国家昌盛。

尼采说:(传统)道德是弱者的道德,是为弱者辩护的工具。道德即是不道德。因为道德束缚强者和超人。否定一切,重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谁是道德的制定者?强者?弱者?统治者?被统治者?道德首先是为道德的制定者服务。谁是普遍道德、共同道德的代表者?

道德是否起源于个人的道德需要?

人是道德动物。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的道德需要。即使十恶不赦的坏人同样也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只是他们的邪恶的欲望较道德需要强,善总是在与恶的较量中处于下风。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的道德需要呢?

人是一个社会存在物,每个人的生活都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每一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的。所以,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便是他一切利益中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而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关键在于他的道德品德如何,亦即他的行为是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社会和他人。所以,一个人是否品德好、有道德便是他一切利益中最根本的利益。

10

可见,每一个人为什么最初会有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是因为道德是他利己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手段。由此可见,不是因为人们需要道德,因而产生了道德;而是因为道德是利己的工具,所以产生了道德。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不可能是个人道德需要,也就是说,不是个人有道德需要,也就产生了道德。

总之,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保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增进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道德需要。这就涉及道德的起源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问题。

道德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道德的起源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道德的自律论与道德的他律论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道德是善的还是恶的?

实际上,道德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害和恶。但是作为害和恶的道德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和恶和求得更大的利和善,因而是净余额为善的恶,是必要的恶。道德是一种恶、必要的恶,这意味着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不可能是自律的。这就是说,道德不可能起源于道德自身,不可能起源于完善自我品德之个人道德需要;道德的目的不可能是为了自身,不可能是为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而满足个人道德需要。如果说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道德自身,就等于说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每个人以害和恶,或者说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压抑、侵犯人的欲望和自由,是为了害人而害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

因此,道德的起源和目的只能是他律的。一方面,道德起源于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的道德需要,最终起源于每个人利益增进之需要。另一方面,道德

11

目的在于保障道德之外的他物,亦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最终目的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

第二节 道德的发展规律

一、道德——经济律。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发展越快,财富分配越公平,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就越充分,人们的道德需要就越多,人的道德水平就越高。这就是人们的道德发展和物质财富关系的规律,叫做道德——经济律。

二、道德——政治律。人们的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的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社会政治越清明,人们的道德需要就越多,道德就越高尚;社会的政治越腐败,人们的道德需要就越少,道德就越恶劣。这就是人们的道德发展和政治关系的规律,叫做道德——政治律。

三、道德——科教文化律。科教文化事业越发达,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水平就越高;科教文化事业越不发达,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的水平就越低。这就是道德发展与科学、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叫做道德—科教文化律。

12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2学时)

一般知识点:1、道德的本质 2、道德的功能 重点:道德的功能 难点:道德的本质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什么,这是当代伦理学论争的首要难题。 一、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第一,道德是一种规范。所有的规范都是道德吗?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是道德规范。什么样的规范是道德规范?第二,道德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都是道德规范吗?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许多有教养的印度人却习惯用手指。这些是道德规范吗?谈不上。第三,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为什么用什么工具吃饭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发展不具有利害效用。为什么公正、人道、幸福、诚实、良心等是道德规范呢?因为他们具有利害效用,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四,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如果一种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那么不管这种规范如何荒谬错误,它都是道德的;如果这种规范不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只是一个人制定或认可的,那么不管这种规范如何正确优良,它也不是道德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社会制定或认可?女人应该裹小脚?的行为规范,那么不论它是多么的荒谬,也

13

是道德的。这样,如果一个女人裹小脚,她就遵循了道德,它就是有道德的。反之,如果她制定或认可相反的行为规范?女人不应该裹小脚?的行为规范,这一规范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只是她自己的行为规范,那么不论它是多么的优良正确,也是不道德的。这样,如果一个女人不裹小脚,她就违背了道德,它就是没有道德的、缺德的人。第五,权力具有必须性,权力也具有应该性。法律是权力规范,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道德是非权力规范,是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譬如:不应该杀人放火。应让座给老弱病残。两者的相同之处是:社会制定或认可;具有社会效用;行为应该如何。

二、道德的基本特点

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社会性;实践性;规范性;相对稳定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第二节 道德的类型

一、普遍道德与特殊道德

从道德的时代性、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特殊性,即特殊道德。所谓特殊道德,就是只适用于一定时代、社会、民族的道德规范。比如:初民社会:应该吃老人;现代社会:应该养老送终。美国人:失败不应该自杀;日本人:失败后应该自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德;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

所谓普遍道德,是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道德规范。如:公平、善、幸福、智慧、节制、勇敢、诚信等等。

总之,道德既具有特殊性,有具有普遍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二、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14

康德举例说:一个人看见被凶手追杀的无辜者藏身于某处,当凶手问他是否看见被追杀者时,他便面临着一个道德冲突:如果他遵循诚实的道德规范而对凶手如实相告,就违背了救人、利人的道德原则而使追杀的无辜者丧命;如果他遵循救人、利人的道德原则救助被追杀者,就要违背诚实道德原则而欺骗凶手。那么,他该怎么办?显然应该遵循救人、利人的道德原则而牺牲诚实的道德原则。

为什么?答案是救人、利人比诚实重要或更为根本。但是,如果是警察追杀人犯呢?答案显然是如实告知。那为什么这时候诚实更为重要了呢?问题在于救犯人、利犯人不仅不道德,而且违法。

这里就涉及到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问题。所谓绝对道德或道德的绝对性,就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就是道德的终极标准,是每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遵守而不应该违背的道德原则。绝对道德只有一个,即增进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利益。

总之,道德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体现相对性者为相对道德,体现绝对性者为绝对道德。体现绝对性的只有一条:增进每一个人利益,其余皆为相对道德。这就是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基本原理。

三、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道德可以分为优良道德和恶劣道德。其根据是:道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理。

道德是一种契约、约定、协议,因而道德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主观任意、可以自由选择的。道德的主观性即道德规范的主观性。

15

道德具有客观性。道德的客观性在于道德内容的客观性。道德内容即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客观的。如苹果的价值当然不是契约的产物,而是客观存在的。

道德规范的主观性是道德有优劣之分的前提。因为主观,所以有优劣之分。

道德价值的客观性是道德分为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的根据。 与道德价值相符合的道德规范便是优良的(正确的、科学的)道德规范;与道德价值不符的道德规范便是恶劣的(错误的、不科学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道德的功能

道德有什么基本作用?首先要反对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道德决定论或道德万能论;二是道德无用论或非道德主义。道德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节(整)社会关系。这是道德的最主要功能。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道德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调节,即以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度来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协调人们的道德关系。二是自我调节。以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度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社会调节与自我调节是相互补充的。即社会倡导和个人自觉相结合。

道德调节的特点:借助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诉诸于人的内心信念,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活动。

16

第二,塑造人成为有道德的人。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能够提高人的道德认识,陶冶人的道德情操,锻炼人的道德意志,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最后达到塑造人的目的。道德对人的塑造是一种理想塑造、精神塑造和价值塑造。中国古代儒家学说十分注重道德对人的塑造作用,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凃之人可以为禹。?

第三,对经济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根源并决定于社会经济关系,但是道德对经济关系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一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道德可以为经济制度辩护。譬如:个人主义道德认为私有制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乎道德的。集体主义道德认为公有制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乎道德的。社会主义道德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二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在于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既来自劳动者的利益导向,也来自劳动者的道德自觉。在这里,单单提倡?劳动最光荣?是不够的,需要鼓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奖励劳动成果。

17

第四章 道德原则(2学时)

一般知识点:1、个人主义道德原则 2、利他主义道德原则 3、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重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难点:利他主义道德原则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区别

所谓道德原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衡量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第一节 个人主义原则

一、个人主义原则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一般认为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开始启动的,这时它不叫个人主义,而是以人文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主张以个人为本位,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尊严等等。

17、18世纪是个人主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原子个人主义?,认为?社会不过是一堆不停运动着的相互碰撞的原子?,旨在实现各个个人的目标。他从人的本性自私的观点出发,论证?人对人是狼?,认为每个原子都在损害其他原子的情况下追求权利和财富。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全面阐述了西方的政治道德理论,他从?自然人权?及?契约论?出发,论述了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及其价值等并将个人权益问题提到了政权的高度。洛克的观点被视为近、现代个人主义的政治思想基础。

马克思曾说:?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146页,人民出版社,1995)在18世

18

纪,个人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论述了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关系;英国哲学家休谟的?利己心才是正义法则的真正根源?的?人性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道德理论等。他们的中心思想都是从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导出个人主义,但他们在其著作中都没有使用?个人主义?这个词。

康德最早使用了?个人主义?这个词,但他并没有将其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系统地进行论述。西方的某些思想家认为,首先系统地使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的,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圣西门的追随者。圣西门主义者首先创造了?个人主义?术语,用以描述他们反对的自由竞争的社会,然后又发明了?社会主义?一词用于描述中央计划的社会。个人主义用以表达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对立。《美国科林大百科全书》写道:?个人主义概念,首先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常常是被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修正主义者用来描述个人利益的罪恶和反社会冲动的?。更多的思想家认为,最早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他在1840年出版的法文版《论美国的民主》下卷中,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e)这个词表示一种同利己主义(egoisme)相区别的思想体系。并指出:个人主义这一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强调个人是目的,认为同社会相比,个人具有最高价值。2.强调个人的民主与自由。3.从个人出发,维护财产私有的社会制度。(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625~627页,商务印书馆,1996)此后,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体系,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块重要基石。

19

二、个人主义原则的基本观点

个人主义一词常在贬义的意义上被使用。作为一个从西方传入的语词,个人主义的本来含义是什么呢?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从词源本义来看,意味着个人是不可分割、也不应分割的社会单位。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也是最高的社会构成单位。没有一种社会构成单位比个人更小,也没有一种社会构成单位比个人更高以致于可以凌驾在个人之上。

1、个人主义也是一种利己主义,但不等于极端利己主义。 个人主义在我国被当成洪水猛兽,很大原因在于,个人主义文化由西方传入我国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异质文化的误读,使个人主义被误解为极端利己主义。如《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不顾集体利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辞海》也将个人主义解释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是私有制度经济在意识上的反映。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这是对极端利己主义的定义,而不应是对个人主义的定义。

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等。最典型的表现是:损人(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利己。

事实上,个人主义既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个人既可以是作为自我的个人,也可以是作为他人的个人。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立的利益、权利和尊严,所以它坚决反对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侵犯他人个人的权利。个人主义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

20

一,即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与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义务的统一。

个人主义是利己的,是合理的利己主义。所谓合理利己主义就是奉行“为己利他”的道德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利己,但是,每个人的利己目的只有依靠社会通过利他手段才能实现。

个人主义是利己的,但不害人。如果损人利己,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文明世界的人:害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利益代价的不道德行为。一个曾经害人而一生受到良心谴责的美国人的故事。

2、个人主义的基本观点

个人主义认为,人本身就是目的。之所以要组成社会和国家,是因为社会和国家的建立更有利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基于此,众多的个人自愿地让出一部分权利,结合成社会和国家。在组成社会和国家时,每个个人都是平等的。既不允许某个个人有凌驾于其他个人之上的特权,也不允许多数的个人可以凌驾于某个或部分个人之上。一个人抢劫十个人的钱财是不正当的,十个人抢劫一个人的钱财同样不正当。没有任何理由能证明十个人有权利命令一个人?少数服从多数?从而使抢劫由非法转化为合法。社会乃至国家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因此,国家牺牲个人的权利而追求所谓的社会大多数的幸福与十个人抢劫一个人的钱财一样无任何正当性可言。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维护个人权利,既认为个人有维护自我正当利益的权利,也认为个人有为其他个人或众多个人即集体做出牺牲的权利。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重视个人的自我支

21

配、自我控制、自我选择、自我发展。一句话,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

三、如何正确地看待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它褒贬兼有、毁誉不一。个人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积极含义的,成为美国的历史特征,美国人的主导价值观。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伯特〃N〃贝拉说:?我们尊崇个人尊严,确切地说,我们信奉个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任何可能破坏我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决策并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生活的东西,不仅在道德上是错误的,而且是亵渎神明的。我们最远大、最崇高的理想——不仅对于我们自己,而且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对于我们的社会和全世界——与我们的个人主义息息相关。……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我们所具有的某些最深刻的问题,也是同我们的个人主义密不可分的。我们并不是说美国人应当抛弃个人主义——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我们最深刻的民族特性?。(贝拉等著,翟宏彪等译:《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21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在法国,个人主义更多地是作为贬义词出现的,看作是任何社会都必须付出的罪恶代价。《法兰西学院词典》把个人主义界定为?普遍利益对个人利益的服从?。1968年12月31日,戴高乐将军(de Gaulle)在新年广播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克服精神上的不适,尤其要克服由个人主义所引起的不安。这种不适是现代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文明的固有特征?。他声称?个人主义是道德病的主要原因?。(尼斯贝特:《个人主义》,《哲学译丛》1991年第2卷,62页)

1、个人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适应,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逐步

22

形成发展的一种思想体系,个人主义原则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准则。它是一种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把个人的利益、自由、权利、潜能等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它反对封建贵族和僧侣的等级特权、世袭特权和人身依附的奴役制度,标榜天赋人权,人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财产的权利,主张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它不只是道德观,而是一种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伦理等全面的价值观。

2、辩证地看待个人主义的作用。第一,消极影响:个人主义是以?人性自私?为理论出发点的,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至上必然导致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对国家、集体利益的蔑视,是西方社会的危机之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危机之所在。第二,积极作用: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在历史上对唤醒自我意识,大胆追求个人生活,发挥人自身的潜力,推动科学文化发展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个人主义中蕴含的对个人生命、尊严、自由、平等、公正的追求,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第二节 利他主义原则

一、利他主义原则的历史考察

在伦理思想史上,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为利他主义展开辩护。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是利他主义原则的主要倡导者。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哈奇森、巴特勒、康德、基督教的伦理观等都宣扬道德的利他主义。当代利他主义者主要是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来证明人类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二、利他主义原则的基本观点

利他主义是将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在

23

利他主义看来,只有无私利他才是善的道德的,而只要目的利己便是恶的、不道德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能够达到无私利他的境界。儒家的性善说和仁学。道德起源和目的是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善:无私利他、利他人和社会,利自我品德的完善。恶:目的利己,害他人和社会,有害于自我品德的完善。

三、如何正确看待利他主义原则

一种观点认为,利他主义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对立的,是反个人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主张反对利他主义。 一种观点认为,利他主义原则对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是一个矫正,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提倡利他主义。

如何看待?第一,人的行为目的既可能是自爱利己,也可能是无私利他。无私利他当然是一种善,但自爱利己也是一种善,只要他不损人、害人。第二,既要提倡又要反对。反对利他主义就是反对利他主义把利己看成恶;提倡利他主义就是要在社会中提倡无私利他(与人为善)。第三,克服利他主义的局限性的理论是己他两利主义(无私利他和利己不损人)和集体主义。

第三节 集体主义原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的由来

在思想史上,集体主义思想与原则的提出是在资产阶级启蒙时代。比较系统地阐述集体主义思想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个明确提出将集体主义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的是斯大林,指出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伦理原则。毛泽东明确提出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指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

24

在我国现时代,集体主义是核心伦理规范。 二、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1、什么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指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价值至高无上,但又要肯定个人正当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主张。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

集体的性质:真实的集体、现实的集体、虚幻的集体。 集体利益及其存在形式。 2、坚持集体主义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什么?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大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在某些特殊场合,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比如,银行信贷员该不该为保护一万元钱不致被抢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量?集体利益是一个质的规定还是一个量的规定?坚持集体主义,就要坚持集体利益至高无上。理智吗?集体主义鼓励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做出自我牺牲,但从不鼓励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盲目地做出自我牺牲。一个真正民主、人性的社会,绝不会鼓励个人为了一百万元财产而牺牲生命。即便个人这么做了,社会在对该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时,也不会使社会上其他人产生幻觉以致于认为该人的牺牲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集体利益应当成为个人正当利益实现的保证,承认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保证与满足个人正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个人利益与

25

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26

第五章 善与恶(2学时)

一般知识点:1、善与恶的含义 2、善与恶的基本类型 3、善与恶的历史作用 重点:分清善与恶 难点:扬善抑恶

善与恶是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概念,是人们在道德评价时使用的最一般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伦理学就是研究善恶的学问。

第一节 善与恶及其分类

一、善与恶的分析

善从词源上说,与义、美同义,都是好的意思。《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义。?《牛津汉语词典》认为善就是好。?善(GOOD)——表示赞扬的最一般形容词,它意指在很大或至少令人满意的程度上存在这样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或者本身值得赞美,或者对于某种目的来说有益。?冯友兰说:?所谓善恶,就是所谓好坏。?善是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到目的的效用性。

讨论:善是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个人主义-小河水满大河满。利己是道德的。集体主义-大河水满小河满。利己是不道德的。比如小家与大家。有国才有家。善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善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善是一切符合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亦即利他与利己的伦理行为。恶是一切违背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的伦理行为,亦即害他与害己的伦理行为。凡是善都是利他与利己的伦理行

27

为;凡是利他与利己的伦理行为都是善;凡是害他与害己的伦理行为都是恶;凡是恶都是害他与害己的伦理行为。

判断不同的人的行为的善恶:譬如对危难中(落水、昏迷、受伤)的人,目击者至少可以分成这样一些人群: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人们(善);冷眼相看、袖手旁观的人们(非善);顺手牵羊、趁火打劫的人们(恶)。 二、善与恶的基本类型 1、善的基本类型

利害人类的善恶价值大于非人类存在物的善恶价值,利害他人的善恶价值大于利害自己的善恶价值,利害社会的善恶价值大于利害他人个人的善恶价值。

根据善的定义,即利他、利己的大小、程度,我们可以将善分成这样三种基本类型:至善;基本善;最低的善。

至善:无私利他。即目的利他,结果利他。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绝对命令。

基本善:为己利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利他?我为什么要评教授?为什么舍己(不利己、害己)救人、舍己为(利)人是善?损人不利己、损人利己是恶?利害(价值)差等。

最低的善:单纯利己。为利己正名:利己不是恶,而是善。只要利己而不损人。 2、恶的基本类型

根据恶的定义,即害他、害己的大小、程度,我们可以将恶分成这样三种基本类型:至恶;基本恶;最低的恶。

至恶:穷凶极恶。南京大屠杀。纯粹害他。即目的害他,结果害

28

他。如侵吞国家财产;严刑逼供,使人致残、致死。引诱人吸(贩)毒最后致人死亡。

基本恶: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压着别人不让他往上走。内讧的种种表现。贩毒。 最低的恶:纯粹害己。自戗、自我惩罚。吸毒。

恶的基本表现:物欲型的道德恶:为满足强烈的物质欲望,以各种不正当手段占(骗)取公共(他人)财富的行为。权欲型的道德恶:醉心权力,不择手段,或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把个人权力臵于社会意志之上。情欲型的道德恶: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而不择手段。名欲型的道德恶:为了名誉而不择手段、伸手抢名、欺世盗名。

第二节 善与恶的作用的评价

一、辩证地看待善与恶的历史作用

经典作家对恶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圈地运动。殖民主义统治。对个人财富的追求。代价论。

恩格斯说:?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与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恩格斯说:?卑劣的情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第一日至今日的动力。?

马克思说:?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善的历史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二、坚持正确的善恶观,扬善抑恶

29

1、树立正确的善恶观、道德观,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分清善恶。什么样的善恶观是正确的善恶观?善恶不辨、善恶颠倒,历史上还少吗?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善恶相混,难以分辨。 2、崇善、从善、向善,积极从事善的实践。人世间,多磨难,从善如流难上难。多做善事。基督教、儒家的仁学。做一个好人,因为好人有好报。

3、抑恶,与恶的东西作坚决的斗争。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必须对做出道德恶的行为予以必要的谴责和制裁,促使作恶者醒悟,通过反省和忏悔,达成内心深处的悔过自新。从社会角度来看,道德恶的制裁还必须有有效的社会性措施。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利他,利集体、国家、社会);实施合理的道德奖惩(奖善惩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

30

第六章 公正(2学时)

一般知识点:1、公正及其分类 2、完全平等原则和比例平等原则

重点:社会公正的实现 难点:社会公正的两个平等原则

公正或正义是伦理学的热点问题,也是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理学中的跨学科的难题。

第一节 公正及其基本类型

一、公正的含义

公正,就是给人应得。这是公正的经典定义。譬如善人得到善报,恶人得到恶报,这就是公正。反过来,善人得到恶报,恶人得到善报,就是不公正。以恶报德(忘恩负义)当然是不公正。问题在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或涌泉之恩滴水相报是不是公正呢?显然不是。无私奉献呢?无偿给予呢?这也不是公正,而是一种高于公正的“仁爱”。甲无故火烧了你家的房,你宽宏大量,不予追究。这也不是公正,而是一种高于公正的?宽恕?。德——恶(质)。德——德(量)。

公正是一种等利(害)交换的善行。公正是一种平等、均等、相等的回报。譬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他请你吃肯德基,你请他吃麦当劳。这是等利交换。譬如甲杀死了你的父亲,你为父报仇,杀死了甲的父亲,这是等害交换。注意: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商业交换是不是公正?譬如你用一千元钱买了一件只值一百元的衣服(在排除欺诈的情况下)。 二、公正的分类

31

1、积极公正与消极公正。积极公正就是等利交换的公正;消极公正就是等害交换的公正。

等利交换有利于社会与他人,无疑是道德的、善的,是积极公正。等害交换是属于复仇、报复、目的害人的行为,怎么成为道德公正呢?怎么成为一种善行呢?等害交换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公正的一大类型,称之为?报复公正?。是的,报复本身不具有道德性。但是就其结果来说,等害交换却是一种大善。因为等害交换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损害社会和别人,那么他也会受到同样的损害。这样他就不会轻易损害社会和别人了。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等害交换是道德的。注意:等害交换并不意味着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命偿命。否则就会变成漫无节制的冤冤相报。所以,譬如杀人偿命不是私下执行,而是由社会公共的执法部门来执行。当然,集体的无理性的行为也是存在的。

积极公正比消极公正重要。因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是避免互害,达成互利。但是,积极公正中有些也是无所谓的,譬如?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你给我穿靴我给你搔痒?。积极公正最为重要的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相交换,说到底是社会对于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公正:分配制度公正是最根本、最重要、最主要的公正。

结合实际谈我国的分配制度公正问题。按劳分配——生产资料、技术、资金等等。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社会和谐。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最重要的指标是: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生产力——生产关系)。

2、结果公正与程序公正。所谓程序公正,也就是一种行为过程

32

的公正,是具有一定时空顺序的行为过程的公正。一定的行为过程所导致的行为结果之公正,则叫做结果公正。

用程序捍卫公正一例。分蛋糕。两兄弟为分蛋糕争论不休(谁都想占点小便宜)。一个智者建议说:为保证分配公正,一个拥有分配权(切蛋糕),另一个拥有优先挑选权。兄弟俩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果是拥有分配权(切蛋糕)者想方设法将蛋糕切的尽可能均等,拥有优先挑选权者也占不到任何便宜。兄弟俩相安无事。由此可见,程序公正必然导致结果公正,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是一致的。公正的程序是一种能够导致公正的结果的程序,是真正的好程序。

如果拥有分配权(切蛋糕)者想方设法(让对方占点便宜但不能让他占大便宜)将蛋糕切得不均等,拥有优先挑选权者挑了一块大的,也占到便宜。结果一样,两者相安无事。在此等情形下,程序还是公正的,结果是不公正的。这意味着好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变味,从而导致结果不公正。譬如学生评教;民主选举村长;考试(或监考不力或考题泄密)。

有没有这样的情形:不公正的程序导致公正的结果或不公正的程序比公正的程序更能导致公正的结果。有。譬如以黑治黑。在有些情况下,黑道比白道更有效。但是,这不能成为黑道治理社会的理由。只能说,社会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当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发生矛盾冲突而不可两全时,应该怎么办?应该牺牲价值较小者而保全价值较大者。谁的价值较大呢?无疑是程序公正。因为,程序公正,总体来说,必定导致结果公正。这就意味着程序公正总体来说涵盖结果公正,因而其价值大于结果公正的价值。如果坚持程序公正,既保全了程序公正,有实现了结

33

果公正;反之亦然。所以,程序公正对于结果公正具有总体的优先性。

实际上,程序是一种制度、规则和规定。这就凸现了社会管理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民主制度、经济制度等)建设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二节 社会公正的平等原则及其实现

一、社会公正的根本原则

公正的根本问题是权利和义务的交换或分配,权利与义务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相等是社会公正的根本原则。

一个人的权利必然是他人的义务,反之亦然。权利与义务实际上是同一种利益:它对于获得者是权利,对于付出者则是义务。譬如我有自由权,他人便有不妨碍我获得权利的义务;同学有听课的权利,老师有为同学上课的义务。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他所负有的义务,显然不是他自己能够选择的,而是社会分配给他的。社会分配给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应该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有社会公正。 社会对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的依据是什么?贡献。也就是说,社会应该按照贡献分配权利,按照权利分配义务。贡献在前,索取在后。贡献是索取的源泉,是索取的依据。俗话说:有为才有位。有贡献才有权利。

二、社会公正的两个平等原则

当我们根据贡献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进行分配时,便会发现社会公正的根本原则是平等:一方面,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另一方面,人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平等。

1、完全平等原则。每个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应该完全

34

平等。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起码的最低的权利,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吃饱穿暖、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为什么每个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呢?天赋人权。我们通常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这就意味着,首先,社会是一个个的个人所构成的。离开一个一个的个人,就无所谓社会。这就是个人对社会的最基本的贡献:构成社会。贡献从某种程度说就是牺牲。契约论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出让给社会)。但是,对于你的贡献与牺牲,社会是会给予一定的补偿的,针对你的基本贡献给予你基本权利。因为每一个人的基本贡献是一样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人权是不能被侵犯的。譬如关人禁闭、打人、不让人吃饭睡觉、搜身等等。什么样的人的人权可以被剥夺的?犯人、坏人。XXX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比例平等原则。每一个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平等。所谓非基本权利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高级的权利,是满足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比较高级的需要的权利。譬如担任某个领导职务、吃精食、穿美服、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学术会议上演讲等等。每一个人因其贡献不平等而应享有相应的不平等的非基本权利,谁的贡献较大,谁便应该享有较大的非基本权利,反之亦然。这就是比例平等。社会应该根据一个人的贡献分配权利,即不平等分配一个人的非基本权利,即一份贡献给予一份权利,十份贡献给予十份权利。问题在于,这样一来必然导致贫富分化(不平等)的加大,影响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怎么调节?国家征收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因为他过多地使用了?社会?资源,而这一资源恰恰是每一个人平等拥有的。所以高收入者

35

获得的权利本身就包含着其他人的权利。这样获利多者就应该拿出部分权利归还、补偿给获利较少者,否则是不公平的。就像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企业老总等社会高收入者。 3、如何处理完全平等原则与比例平等原则的矛盾。

当完全平等原则与比例平等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完全平等原则优先于比例平等原则。为什么?因为人权是神圣不可侵犯。比如在社会物质财富极度匮乏时,完全平等原则与比例平等原则的矛盾必然发生。是首先满足大家的吃饱穿暖呢,还是满足少数大贡献者的吃好穿好呢?无疑,首先是满足大家的吃饱穿暖。否则,这个社会就是不道德、不公正的社会,是要受到道德谴责和人权干涉的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社会公正的实现

1、根据完全平等原则,保障人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满足每一个人的最基本最起码最低的权利,实现基本物品的均等分配。怎样满足?一是要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要完善权利分配制度,坚持完全平等原则。

2、根据比例平等原则,多劳(贡献)多得,保障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平等与效率是一个永恒的矛盾。比例平等原则实际上是一条效率原则。实际上,没有效率,何来平等?只是有了不平等,才会产生要求平等的问题。但是如果只讲平等、平均,只会导致社会的停滞不前。所以,只有贯彻比例平等原则,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精神,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3、保证制度公正,实现社会和谐。保证制度公正,就是既要保障完全平等原则,又要实现比例平等原则,使两者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统一。

36

第七章 人道(2学时)

一般知识点:1、人道主义思想 2、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重点: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难点:人道主义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何谓人道?《左传》云:?天道远,人道迩。?《礼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所谓人道,也就是人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可见,我国古代的人道概念,外延十分宽泛,混合道德与法于一体。现在我们所说的人道,仅仅是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道,是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

第一节 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罗马。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人道主义无疑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代表人物是但丁、皮科、路德、蒙台涅等;第二阶段是17至18世纪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代表人物是培根、笛卡尔、洛克、孟德斯鸠、葛德文等;第三阶段是19至20世纪的人道主义,代表人物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德国古典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萨特等。人道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庞大的思想流派,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多可以算作人道主义论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等同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古典的人文科学教育而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文艺复兴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晚期产生的一场文化思想运动,是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阶段。在中世纪后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洲大陆的

37

发现,新航道的开通等等,导致了欧洲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成长,因而也就产生以新市民阶层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及反映这一社会变革过程的哲学、文化、艺术、教育和伦理价值观念。由于市民阶层作为一个阶级尚未形成,因而也未能产生独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此情况下,大批人文主义者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特别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发展了反宗教神学、反封建专制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所谓文艺复兴的实质。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世俗文化对抗宗教神学文化。其基本观点有:第一,揭露和批判宗教神道主义和禁欲主义,高扬人的理性本质和自由意志,指出宗教反人性、非人道的本质,主张以人为中心。第二,批判神学独断论,主张在探索自然、研究科学、崇尚理性知识的同时,重新认识人的世界和人自身。第三,倡导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重视研究历史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第四,高扬人道主义旗臶,大胆歌颂人的伟大与高贵,崇仰人的价值与尊严,赞美人的美丽与力量,标榜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把人的价值和幸福从天国拉回人间。文艺复兴是伟大的文化变革,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和“新世界观”有力地冲击了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文化和世界观,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赋予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人的发展创造并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人文主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人道主义。那么,究竟何谓人道主义呢?

一、人是最高的价值

人道主义,首先是指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其根本观点是认为人本

38

身是最高的价值。莎士比亚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康德说:?人本身就是目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与神;神道主义;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

既然人本身就是最高价值,那么就要爱人、善待人、把人当人看。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将?把人当人看?奉为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一种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的学说。从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人的信仰等方面,对比中世纪时期人的非人状况,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人道主义灾难,说明如何才能?把人当人看?。 二、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

人本身是最高价值之真谛:作为最高价值的人本身,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是指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从而成为最完善的人,即使人成为人。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本身的自我实现当作最高价值,将?使人成为人?奉为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生理需要:食、色的需要,是级别最低的需要。安全需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交需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尊重需求: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使人成为人。

39

第二节 人道主义道德原则

一、人道主义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就其广义来说,人道就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善待他人的最高原则。怎样才是不把人当人看?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把人当人看。关牛棚。美国大兵虐待伊拉克俘虏。怎样才是把人当人看?涉及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鲁迅:中国人只管生,不管养。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石头、棍子、狗子),大了以后也成不了人。 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完善的人的行为,就是把人本身的自我实现当作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是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 怎样才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人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规定性的全面实现。这就是人道。文艺复兴人。

怎样才是没有使人成为人?自然状态的人, 片面发展的人、畸形发展的人。这就是不人道。譬如特务、杀手、机器人。《单面人》。

二、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也是一种关于人道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是一种把人道奉为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的社会的理论,是关于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的理论。

人道的道德原则的实质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40

人道主义道德原则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

41

第八章 良心(2学时)

一般知识点:1、良心的本质 2、良心的起源 3、良心的作用 重点:良心的本质和作用 难点:良心的起源

良心既是一种道德价值,也是一种道德评价。从日常生活中的?天理良心?、?良心发现?和?丧尽天良?说起。?做人要讲良心啊。? ?这个孩子真有良心,对父母很好的。??这个人良心真好。?这是良心吗?有些是良心,有些是名誉。怎样区分呢?

第一节 良心的本质

良心是一个十分复杂难解的概念。在汉语中,?良?义为?善?、?好?。?良,善也。??心?义为心理、思想、意识。良心就是关于好的、善的心理、思想和意识,即道德价值意识、道德评价。

一、从内容上看,良心是对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反映,是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譬如: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等。

二、从形式上看,良心的表现形式是良知、良情、良意的有机统一。?这个人良心真好。?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孝心就是良心。

三、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涉及他人行为而仅仅针对自己的自我道德评价,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性评价。

42

良心作为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评价,区别于其他道德评价的根本特征是自我评价、自我意识。譬如:一个贪官进监狱后知道自己以权谋私(财、色)是恶并发誓痛改前非。这就是所谓的良心发现。 总之,良心是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我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良心是自觉的道德意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价,那就是良心满足;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那就是良心谴责。

第二节 良心的起源

一、良心起源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需要。良心起源于个人的道德需要,最终起源于利己,起源于社会和他人给予的赏罚。

人是道德的动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道德的需要;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做一个好人的需要。良心起源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为什么?人为什么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限制自己呢?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没一个人的生活都完全依靠他人和社会,他的一切利益都他人和社会给予的。所以,是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便是他一切利益中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能否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赞许的关键:在于他的品德如何。所以,说到底,一个人是否有美德,便是他一切利益中最为根本的利益。

弗洛依德说:良心起源于自己对父母、养育者、教师、领导、党团、国家、舆论等权威的赏罚的恐惧,起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恐惧。可见,良心是对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反映,起源于社会和他人的赏罚。

每一个人都是有良心的,当然每一个人的良心强弱有所不同。一

43

个人良心的强弱,固然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等偶然因素有关,但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生活其中的社会,取决于良心或名誉的赏罚者 ——家长、教师、单位领导、社会的管理机构、上级领导等等。一个人做好人的需要越强,从而因良心得到的利益越多,他的良心就越强;一个人做好人的需要越弱,因良心得到的利益越少,他的良心就越弱。

二、良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长期为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形成善以为人的信念,形成明确的、稳定的良心。良心一旦形成,其行为向善就会成为习惯,最终可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第三节 良心的作用

一、良心有助于人们对道德行为进行正确的选择。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良心之支配。前有所述,良心是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或道德动机。因此,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譬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落水儿童,援手救之。结果自己心灵安宁,并赢得社会的赞美。

二、良心有助于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洛克说:?良心是写在心上的法规?。良心时时刻刻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保证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否则,你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良心谴责的作用有时侯是巨大的,有的人做错事一辈子受到良心的折磨。这是一份巨大的精神负担。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国古代人非常强调的?慎独?,就是讲良心对人的监督作用。所谓?慎独?,就是说,即使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在?独处?与?他人在场?这两种不同的场合下,人们是如何对待道德规范的?

三、良心有助于对道德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扬善抑恶,规范道

44

德行为。良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评价。

总之,良心的作用在于使人遵守道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问题1: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并且人人皆有良心,为什么还会有人不遵守道德呢?良心并不是支配社会生活的唯一权威。忠孝不能两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追求道德良心与追求财富、权力、美色的矛盾。正因为有人不遵守道德,所以我们要讲道德。

问题2:良心使人遵守道德,结果是利己还是利人?良心作为道德规范,规范和限制人的行为,是一种必要的恶。良心源于利己,良心的作用当然首先是利己,良心是人自己的最根本的最重大的利益,是人自己在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

45

第九章 幸福(2学时)

一般知识点:1、幸福的本质与特点 2、幸福的基本类型 3、幸福规律

重点:幸福规律 难点:幸福的本质

幸福是一个万古长新的伦理学难题。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达到幸福?追求幸福有什么样的规律?这些都是伦理学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探索的人生道德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幸福是一个最具现实意义的伦理学问题。

第一节 幸福及其基本类型

一、幸福的本质

什么是幸福?这是幸福问题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幸福问题中的难题。什么是幸福?历史上,大多数思想家把幸福与快乐联系起来。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即快乐,伦理学就是?达到幸福的科学?。穆勒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是我们所能有的最大快乐。?说幸福与快乐没有联系,肯定是假的;说幸福就是快乐,那肯定是错误的。快乐是幸福的要素,是幸福的最重要的要素。

判断:喝酒——精神亢奋——快乐——幸福?美餐一顿——满足——快乐——幸福?在优美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幸福?健康的幸福与病态的幸福。幸福是人生的快乐,有利于人的存在与发展。

46

幸福,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心理体验,是人的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满足和实现后的某种完满的快乐的心理体验。

幸福,人家说了(他人评价)算不算?张三李四王老五的生活真幸福。不算。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幸福首先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具有主观性。李四的生活刚脱离贫困,真痛苦?王老五的生活达到小康生活的标准,真幸福?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物质生活贫困的人不一定不幸福,物质生活富裕的人不一定就幸福。关键在于他自己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但是,幸福不是凭空的,它有自己的客观基础。这种基础既可以是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可以是精神生活的充实。

关于幸福的几种观点(辨析):

1、幸福就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中说法不对。幸福首先是人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幸福是一种纯主观的,幸福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

2、幸福=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幸福就是一种物质享受)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幸福可以分为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3、幸福就是没有得到的和失去的。这种说法不对。人们往往以为没有得到的和失去的东西是最美好的或最有意义的,这可能没有错。问题是没有得到的东西不管多么美好,毕竟是你没有得到的,因此,对于你来说,这不仅不是幸福,恰恰相反,是一种痛苦或不幸。

4、人的最大幸福存在于人的创造中,存在于对社会甚至全人类的贡献中。

二、幸福的基本类型

幸福的基本类型可分为: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和社会性幸

47

福。物质性幸福是低级幸福、社会性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性幸福是高级幸福。

物质性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生理需要主要是性欲和食欲得到满足的幸福。物质幸福最高表现是生活富裕和躯体健康。物质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贫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说法对吗?物质性幸福是一种短暂的幸福还是一种持续性的幸福?人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社会性幸福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自由、归属和爱的需要、权力和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社会性幸福的最高表现是爱情美满和达官显贵。家庭幸福、爱情美满是社会性幸福的最主要内容。

精神性幸福是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主要是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精神幸福的最高表现是精神方面的自我实现,即成一家之言。发表文章、小说、诗歌等;出版著作、画集等。 人们常说物质幸福是短暂性的,精神幸福是持续性的幸福。追求精神幸福比追求物质幸福更重要。这种说法对吗? 三、幸福的基本特点

1、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幸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幸福的主观形式是快乐的心理体验,幸福的客观内容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的满足和实现。幸福首先是快乐的,只有快乐的心理体验才是幸福的。但是,幸福的真正内容是需要的满足。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即是幸福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快乐与满足的关系。人的快乐哪里来?从需要的满足而来。人的需要满足后怎么样?快乐。所以,人的需要满足之后必定快乐,必定通过快乐表现出来。反过来说,人的快乐必定意味着

48

人的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2、幸福是真实性与虚幻性的统一。真实幸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相符的幸福,即既有真实的快乐心理体验又有需要真实满足的幸福。虚幻幸福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不相符的幸福,即只有真实的快乐心理体验而没有需要真实满足的幸福。譬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类的就属虚幻幸福。

3、幸福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幸福是相对性是指幸福因主体不同而不同。幸福的程度不同。幸福的绝对性是指幸福对于任何主体都同样是幸福的幸福。第一次的幸福。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往往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第二节 幸福规律

一、幸福等级律

幸福越高级,对于生存的价值便越小而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其体验便越淡薄而持久;幸福越低级,对于生存的价值便越大而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小,其体验便越强烈而短暂。这是幸福等级律。 幸福有低级的幸福与高级的幸福的区分。譬如物质性幸福低级,精神性幸福高级。物质性幸福对生存的价值大,对发展的价值小;精神性幸福对生存的价值小,对发展的价值大。过去有一种迂腐的观点叫?读书读书,越读越输。?意思是说,知识不能当饭吃。当然还有一种观点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用现在的观点看,叫做知识改变命运(金钱、美女)。 二、幸福实现律

欲望越大,幸福越难实现;天资越高、努力越大、机遇越好、品德越优,幸福越易实现;欲望与天资、努力、机遇、品德一致,幸福便会完美实现。这是幸福实现律。

49

怎样实现人的幸福?人的幸福的实现既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和人的主观努力,有取决于客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创造。

越高、越大的幸福越难实现。譬如你要成为世界首富、要获得诺贝尔奖等。这就是说,要获得幸福,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欲望越大,幸福越难实现。 天资越高,幸福越易实现。 努力越大,幸福越易实现。 机遇越好,幸福越易实现。 品德越优,幸福越易实现 三、德福一致律

品德是幸福的统计性正相关要素,德福一致而成正相关变化是个统计性规律。得福一致是常规,而德福背离是例外,德福必定大致一致。这就是德福一致律。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w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