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9-15 10:14: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一首《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唱出了陕北老百姓对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拥戴与支持。从陕北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对陕北和延安又有怎样的深情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三、教学过程: 朗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朗诵诗

有感情地朗读。带着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为大家展示朗诵。老师范读一节,请两名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同学各朗读一节。观看视频,听主持人朗诵最后两节。学生准备后,朗诵自己喜欢的章节和句子。其他学生点评。出示点评标准。

品读诗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 (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 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预设引导②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概括诗歌主题 五、拓展延伸

如果今天作者再回延安,看到的必定是另一番景象。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和方针政策,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中国

的高铁、核电走出了国门,支付宝和共享单车等风靡全球。十九大上,有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齐读十九大主题。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练笔:以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变化或者对十九大以后的展望为题材,用信天游或现代诗的形式写作。 展示

《少年中国说》齐读

小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共同怀揣梦想,好好学习,努力奋斗,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