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1 1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市委把渝东北地区定位为“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

带和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机遇期,在县委提出“旅游活县”发展战略之际,随县委考察团在利川、万盛、武隆学习后,作为全县旅游资源大乡之一的泥溪乡就打造城郊型休闲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作如下思考。 一、优势—重在把握

“泥溪木耳绿色天然,泥溪蜂蜜纯正地道,泥溪油桐国家免检,泥溪旅游醉客天下”,这道出了泥溪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

1.自然禀赋丰。泥溪乡最著名的自然景观是南三峡自然风景区和11.7万亩森林公园,全乡森林覆盖率61.5%。龙窟峡奇、幽、秀、险,集渊潭、幽峡、秀瀑于一体,中华纹母、丝粟和獐子、果子狸等珍惜动植物不绝于目。火山峡雄伟磅礴,“月亮湾”、“三块石”、“牛肝马肺”的传说,更为其增添了几分婉约凄迷。藏龙峡一峡镇三乡,神奇险峻。鱼鳞森林公园、大水井森林公园,古木参天,荫翳蔽日,生长了200多年的马尾松解读着森林悠远。两大原始森林被称为珍稀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庞大的天然“氧吧”。据有关旅游专家初步评价,南三峡自然风景在全国也属上乘。泥溪被誉为“原始生态乡”,既是回归自然的好去处,更是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2.人文底蕴厚。泥溪乡南三峡、鱼鳞森林公园所在村有许多渝巴一带保存最完好的,令艺术家赞不绝口的土家吊脚楼。部分村落农民保持着土法造纸、老式碾米、传统制陶、水磨机磨面等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老百姓还谙熟打连响、吹唢呐、打夯号子、车车灯、彩龙船等几近失传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相信现代都市人会对闻所未闻的原生态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大开眼界。

3.产业发展兴。泥溪乡是有名的“重庆市黑木耳之乡”,近年来,泥溪黑木耳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泥溪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蜚声市内外的知名品牌,产品供不应求;泥溪土蜂蜜、泥溪香油、泥溪老白干、泥溪农家咸菜、泥溪山羊、泥溪桐油各具特色,深受顾客喜爱;泥溪藤编工艺品、竹工艺品、南三峡石、泥溪花鞋垫小有名气,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商品。

4.区位优势明。泥溪乡地处云阳县西南边陲,与湖北省利川市,重庆市万州区毗邻,北接云阳“张飞庙”、“彭氏宗祠”,南连万州“索特草场”,西承万州“潭獐

峡”,东临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利川腾龙洞,距云阳新县城1小时车程,距万州主城区1.5小时车程。南三峡属云阳龙缸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板块、重庆市3A风景区潭獐峡的一部分,既可与周边知名旅游资源整体连片开发,也可单独开发,整合形成旅游精品热线,构建我县南部的“黄金旅游圈”。

5.政策机遇多。云阳作为库区大县,不仅拥有西部大开发的普惠政策,而且拥有重庆直辖的优惠政策和三峡库区的特惠政策,再加上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三峡扶持政策的实施,推进“五大重庆”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国家对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解决移民就业、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这些机遇,坚定不移地打好“库区牌”、唱好“发展戏”,云阳可争取大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很好地解决制约云阳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瓶颈”。只要我们积极争取,就有希望得到市委市政府、县委县府对我乡旅游业发展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二、突破——路在脚下

(一)雕琢亮点,开展特色生态游

1.准确定位统全局。主题定位:城郊型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周末双休游品牌线。辐射半径第一层级为利川、万州、开县、云阳、忠县、奉节等周边区县。第二层级为重庆主城、恩施、宜昌等地。

功能定位:核心功能:文体休闲?生态养生。辅助功能:农耕文化体验、农家餐饮体验、攀岩运动体验、徒步露营体验。

项目空间布局:根据景区的风景资源、类型、价值及空间布局的特点,形成 “一区、两园、三峡、四点”的规划结构模式。

一区:黑木耳生态产业体验区。主要分布在泥溪至桐林的大溪河沿线,以观光黑木 耳园区、参与黑木耳生产过程为主。

二园:鱼鳞森林公园、大水井森林公园。以登山游览、科普教育、野营体验为主。

三峡:火山峡、龙窟峡、藏龙峡合称南三峡。火三峡以开发漂流和户外运动—攀岩为主,藏龙峡以开发徒步露营游为主,龙窟峡以开发深谷探险为主。 四点:一楼(沿河土家吊脚楼)、一房(复原泥溪历史古迹-七层房子)、一泉(协和大桥处温泉)、一术(协和村土法造纸术),这四点集中布置在南三

峡入口处,规划建设综合休闲度假村。

2.雕琢亮点提品位。打造“八大功能区”。将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从游览观光层面转向参与互动体验生态休闲项目上来。让休闲旅游“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乡村风情区:在泥溪河畔的协和村改造和建设一座古风古韵吊脚楼山寨,利用青石、鹅卵石铺就石梯、石阶。同时建立水车、碾子、风车、土法造纸术等农耕文化产品互动体验小区,开展游客互动活动。将打连响、车车灯等乡土文化搬上表演舞台,让游客尽享地域文化情韵,感受人文脉动的和谐统一。 产业观光区:一是在泥溪至桐林的大溪河沿线培植十公里黑木耳产业园区,形成农业观光产业带。通过黑木耳采摘赛、菌种生产体验等活动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和对旅游拳头商品的购买欲。二是在两个森林公园入口建设养蜂场,设立观赏区,让游客近距离体验养蜂采蜜乐趣。

森林游览区:通过电瓶车、马车等游乐交通工具让游客穿行其间。同时在鱼鳞森林公园、大水井森林公园内设置战地游戏场、观景写生台、知青聚会园等,让游客徜徉在天然氧吧间,让艺术家陶醉在美丽大自然,让当年的知青朋友携领后代追忆 “上山下乡” 激情岁月。

攀岩体验区:在火三峡峡谷间建立攀岩体验区,通过举办拓展运动赛、攀岩竞技赛等极限挑战活动,让游客体验“峡谷风从脚下拂”的临空刺激感。 温泉疗养区:据勘测,我乡协和村境内蕴藏着较丰富的温泉水资源。在协和大桥处建设一处温泉康疗休闲度假区。建设温泉水疗楼一座,开设桑拿浴、冲浪浴等多个浴种,为游客去疾消疲。

水上运动区:利用火山峡、河龙电站、太平电站水库开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开展隧道漂流、垂钓、划艇等水上娱乐活动。

深谷探险区:龙窟峡幽谷悬崖,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峡谷两岸绿树环抱,高桥深涧鸟雀欢跃,是驴友探险的首选。

配套服务区:根据休闲度假的需要,建设宾馆、健身馆、商场、餐饮、娱乐、汽车维修、停车场、游乐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让游客能在这里度假居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借船出海,打好旅游营销战

一是借景引客。全力争取融入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云万利旅游循环圈,积极对接市内主城区、万州、利川等周边旅游市场游客到泥溪旅游。二是借会登场。紧扣市、县的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旅游交易会。大力推介泥溪的秀丽风光,打响“游在泥溪山水,心在自然徜徉”口号。三是借节推介。力争举办泥溪南三峡户外攀岩竞技赛、泥溪黑木耳丰收节等节会活动,邀请市及区县的电视台、报社、网络等媒体进行报道,利用节会效应宣传泥溪。四是借媒唱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台、《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云阳本地的媒体等,宣传推介泥溪,形成全市、全县上下关注泥溪、援助泥溪的浓厚氛围。五是借物造势。在城区主干道等处设立景区宣传牌等,设计制作旅游宣传折页,向游客赠送有泥溪旅游标志的藤编等纪念品,精心设计制作《泥溪旅游宣传指南》免费发放到游客或者私家车车主手中,进一步提升泥溪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突破常规,构建发展保障网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推行旅游区(点)所有权归口政府、管理权归口旅游发展职能部门,经营权归口旅游发展企业,实现三权分立,理顺机制是由旅游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1.建立科学运营机制。一是建立高效的政府机制。将县旅游局升位,完善职能职责。对旅游发展重点乡镇建议配备旅游工作专职副乡镇长,成立旅游办公室专抓旅游。二是建立效率型的企业机制。引导和允许旅游发展重点乡镇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对辖区内的旅游开发全权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对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要加强管理,可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鼓励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适合发展旅游的乡镇要进行分类,县考评办出台旅游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定性考量,对重点旅游乡镇可酌减其他共性考核分值,使其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抓旅游。

2.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投入。注重各种政策资源整合,将生态公益林建设、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支持重点旅游产品建设。尤其是可以将三峡库区产业扶持基金进行切块,注入具有旅游发展前景的项目乡镇或者旅游项目。二是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三

是社会融资。鼓励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重点项目进行激励发展。四是贷款发展。加大旅游立项争资力度,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国内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用于旅游区的水、电、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一是选拔任用智能型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引进培育开拓型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聘请专业型的旅游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四是聘请专家型的旅游策划高级人才,建立运营策划团队。五是大力培育实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特别注重引进、培训优秀的导游。要在引才引智、大胆启用有建树的旅游人才上有新突破,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四)强势突围,打好功能配套牌

在规划指导下,增强配套意识,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协调配套。一是抓好“吃”。积极与乡土特色文化相衔接,推出农家野菜、本地黑木耳、小河鱼、玉米香、杂粮、粗馍、腊肉,特别是黑木耳系列套餐等多样农家土菜品种,满足游客口味。二是抓好“住”。要让游客有兴趣住下来。在发展景区景点配套服务区时,坚持上档升位,做好星级“农家乐”发展,提升接待能力档次。三是抓好“行”。牢固树立大交通观念,加快云阳南部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尤其是龙角—泥溪段的改造、泥溪—耀灵—清水段的建设、泥溪—票草段的建设、泥溪—协合建设、泥溪—两个森林公园的建设),打通衔接互通口,与省道、县乡道以及与集镇、景区相衔接,提高各主要景区之间的公路等级水平,形成便捷快速、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四是抓好“游”。围绕“一区两园三峡四点”重点扶持“八大功能区”等建设,精心包装开发,上规模上档次,满足老、中、青、幼等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积极与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利川腾龙洞等周边著名景区对接,共同推出多样化的精品旅游线路。五是抓好“购”。针对我乡颇具特色和影响的黑木耳、蜂蜜、盆景、根雕、藤编等农耕文化产品,不断完善旅游商品产业链,让其成为平民化的旅游商品,代表泥溪旅游形象。六是抓好“娱”。充分发掘特色乡村文化底蕴,打造“乡情村韵”民俗文化舞台戏,将连响、车车灯、踩龙船、农家锣鼓、民间舞狮等乡土文娱节目搬上舞台。 三、建议—盼在支持

1.政策机构方面:建议县上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意见》,成立云阳南翳旅游管理委员会,统筹江南旅游开发工作。建议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配备专职副乡镇长,成立旅游办公室,同时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或者景区管委会。建议对旅游发展重点乡镇要运用一套旅游考核指标进行考量,实行“定编、定员、定责”。 2.项目资金方面:建议财政、扶贫、水利、交通、农业、林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与旅游产业培植挂钩,捆绑使用。建议三峡产业扶持资金要切块一部分扶持旅游产业。对重点旅游乡镇,县财政要集中安排专门工作经费。 3.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路。建议改造升级龙角至泥溪、泥溪至鱼鳞公路,建设协合旅游公路、泥溪至枞林公路,满足旅游畅通需要。二是水。建议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解决南三峡、鱼鳞森林公园的饮用水源。

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红色旅游是让大众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形式。红色旅游开发对于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也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能有力促进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金坑乡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我市南武夷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并将它打造成为我市旅游的新亮点,为金坑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金坑红色历史和旅游资源状况

1931-1933年.打通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通道,中央红军先后九次进驻金坑,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首次由江西黎川进入金坑,发动群众,建立金坑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游击队、赤少队、儿童团等武装和群众组织,开展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创建金坑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的疯狂围攻。1932年12月,为打通中央闽北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通道,红一方面军由黎川分头赶到金坑集结,取道沿山进攻邵武,而后回击黎川。1933年5月,闽赣省委在湖坊乡成立,为巩固革命根据地,闽赣省委组织驻扎在黎川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频频进击金坑,打击侵扰苏区的反动民团和大刀会匪。7月,闽赣省东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光泽上官村成立,8月,东方县苏维埃政府徐大伢率红军、游击队夜袭金坑,赶跑大刀会,恢复破坏的苏维埃政府,设立闽赣省东方县金坑区两级苏维埃政府,金坑、湖溪、重下、隘上、山隔五个乡苏维埃政府,直属金坑区苏维埃政府领导,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1933年9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开始,黎川失守,闽赣省委、东方县委先后撤至金坑。为狙击国民党军队对黎川的进攻,红方军红十九师奉命从顺昌分头赶赴黎川。10月初,红一方面军红19师主力、红4师、

红5师由邵武赶到金坑集结,彭德怀、滕代远也率军团部进驻金坑,指挥进攻黎川战役。10月5日、6日,彭德怀命东方军进攻黎川硝石,未克。由于敌人过于强大,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保存革命力量,红军撤出阵地,撤到金坑一带,而后向邵武、泰宁进发。12月20日,国民党为横断闽赣苏区,国民党第14师霍揆章部、94师李树森部从黎川经熊村从西面向黄土关进发,第三路军则绕过黄土关隘堡垒,从北面偷袭金坑,驻守在金坑红军第九军团第14师、红三军团第6师和独立61团凭借山区险要地势与敌人进行了顽强作战,激战数日。其中,红6师第17团在团长王青松的带领下,与敌人三个师在黄土关与敌人相持3天3夜,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牺牲100多人,成功迟滞敌人,掩护了苏维埃政府和毗邻的泰宁新桥,桂林上岚、下岚兵站线的转移,而后向东面的泰宁新桥、桂林之间的防御阵地渐次撤退,与红军主力会合,后开始长征。黄土关战役作为早期国内战争主要战役之一,载入史册。红三军团第6师师长洪超、团长王青松因在这一战役中表现的英勇顽强,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别授予红星二等、三等奖章。金坑人民在持续两年多的革命运动中,积极支持革命,参加工农武装,为红军提供住宿、送米、送菜、传递情报,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参加红军,有的后来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和摧残,金坑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至今金坑古民居内保留了红军革命旧址、闽赣省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士平工作旧址、红军驻扎遗址、黄土关战役遗址,当年红军书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国民党飞机轰炸后,在古民居墙体留下的累累弹痕,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相映生辉。 二、金坑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交通不够便捷。金坑公路主干道水然都是水泥路,离福银高速公路黎川熊村、桂林朱洋互通口路程也很短,但弯道多、路面窄,距离市区较远,与天成岩、和平古镇景区之间没有开通便捷通道,可进入性不强,成为金坑旅游发展瓶颈。

2、配套设施不全。尽管金坑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能力低,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3、 资源挖掘不够。红军革命时期进出金坑9次,前后两年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目前了解的还不够充分,许多尚未被发现。红色遗迹展示较为单一,只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

图片展示阶段。群众对革命遗迹的保护意识不强,有的革命遗址尚未建立任何纪念标志,红军标语有的脱落、褪色,无法辨认,削弱了其经济利用价值。

5、资金短缺严重。旅游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高投入产业,金坑旅游开发需要对道路交通、配套实施、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而目前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投入。由于金坑山区乡镇,经济实力不强,使项目的运作产生投入不足、开发滞后、水平不高等客观困难,旅游商业价值逐步流失。 三、关于金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发展金坑红色旅游业,对带

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帮助老区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政策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发展金坑红色旅游,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亮点,促进金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开发。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考虑金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特点,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推进金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定发展规划。以全新的理念,对金坑红色旅游产业进行项目创意策划和规划,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红色资源区的开发批次,制定详细的开发方案,用规划统揽和指导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确保科学有序。二是准确形象定位。根据金坑旅游资源状况和与周边旅游资源特征的比较,可确定金坑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古色人文·红色记忆·绿色生态或闽赣边区红色生态古镇,强化人们对金坑旅游的认知。三是明确开发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确定金坑红色旅游的开发思路是:坚持以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古色旅游为重点,以绿色旅游为辅助,主动融入南武夷旅游圈,整合优势资源, 突出特色和差异,形成叠加的优势,提升金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金坑建设成为集红色、古色、绿色、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 2、加快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一要抓好景区对接公路建设。尽快启动金坑经愁思岭至和平5公路对接公路建设项目,开通金坑至和平的旅游便捷通道,破解金坑旅游发展的“瓶颈”,使金坑与和平古镇、天成岩景区连为一体,形成一线穿珠的交通格局,把金坑红色旅游业融入南武夷旅游圈。二要加快吃、住、娱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电力、供水、停车场等设施。建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特色旅游商品及其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发展一批大众化家庭旅馆和“农家乐”饭庄,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鸡、土鸭、红菇、河鱼、时令蔬菜等农产品,开发山珍鲜野食品、农家自酿配制系列饮料用品、清热解毒医疗保健茶饮汤剂,体现饮食特色,增强接待能力。三红色旅游商品开发。立足自身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具有系列红色游纪念品,开发金坑河鱼干、下坪红菇、金坑米酒等土特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三是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强与专业院校和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聘请专业人才对金坑旅游开发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加大培训力度,全建立一支转兼职导游队伍,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3、做好红色展示,丰富红色载体

以红军要驻扎地和红色遗迹分布点的金坑上坊为重点,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一是加强遗迹保护。对闽赣省东方县金坑区、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委临时驻扎点,黄土关战斗等遗址进行修缮,做好色军标语的保护。二是增建红色景点。建设红军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红军雕塑、红军战斗浮雕墙、红军公园、红军亭等红色景观,征集当年红军遗留下的文字、资料及物证进行展示,形成立体式的红色文化

展示平台,丰富红色文化展示的载体,增强金坑红色文化的可观性和可读性。三是营造红色氛围。在上坊老街整条街道上,悬挂统一制作的五角红星灯饰,逐步引进一些当年为支援红军的家庭式作坊,以民间工艺缝红军军装、编红军斗笠、绣红军荷包、做红军军鞋等小商品,体现出五彩缤纷、喜气洋洋迎红军的浓烈氛围。四是增设红色体验。要突出“红色”的概念,设计听感人的革命故事、动听的革命歌曲以及革命题材的电影,用现代声像技术重现当年战争场面,开发出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红军餐厅”等设施,复制红军当年吃、穿、用等文物,把“红米饭”、“南瓜汤”、“红军豆腐”等地方特产、特色展现出来,让游客亲身体验红军当年的生活,让游客参与体验。通过实物展示、文字说明、亲身体验等手段,让旅客了解金坑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4、整合红绿资源,丰富旅游内涵

金坑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与当地丰富的古色、绿色资源结合,找准旅游与红色资源的结合点,进行整合性开发,以红带古,以古带绿,联动开发, 相互促进,形成“三色”(红色—革命遗址,古色—明清民居,绿色—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丰富旅游内涵 ,提高可游性,增强吸引力。一是做实古色。对留存的被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昌阁、儒林郎、九阶厅、大夫第、李太簪、风雨桥危氏宗祠第等重点文物和典型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重现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对上坊、下坊古民居主街沿街建筑立面进行修缮,加强了防腐、防蛀,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对一些新建筑进行仿古立面包装,撤除一些规模较小的零星附属房屋,恢复明清老街古朴的历史风貌。重建尚兴廊桥、上坊文昌阁、水碓碾米、土纸加工作坊等景观,以独特的历史人文美景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游客寻贤访古,踏访先人足迹,了解明清建筑文化,品味名俗风情。二是做美绿色。以金坑旅游核心区周围的山水田园为依托,以金溪与古民居之间农田和河滩地为重点,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建设体闲娱乐型生态园。功能区按园林结构和观赏植物造景,分为生态农业区、生态休闲区、水上娱乐区,建筑楼台、亭榭、栈道、小桥、草坪、花卉、景观树等。生态农业区内,建设荷花观赏园、生态果园、蔬菜园、人工养殖垂钓池、农业作坊、农家乐活动园,开展观景、写生、垂钓、采摘、品尝、种植等活动,为游客提供鲜活绿色食品。建设生态公园,设立野火烧烤滩、绿色餐厅、绿色农产品店、露天茶座等休闲娱乐场所。 建设拦河景观坝,增设水上娱乐厅、淡水浴场、天然垂钓栈道、水上漂流、摸鱼捡螺等项目,集观景、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游客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山水田园风光。同时,利用境内的愁思岭、广福寺、黄土关自然人文资源,开展“走愁思岭古道,寻张三丰踪迹”、“森林探险、品山林野趣”、“访闽赣雄关,赏边界观光”等项目。 5、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旅游点的品味,不仅来自历史文化景观,更来自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要坚持把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文化特色作为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一是注重文化的收集整理。组织有深厚文化功底人员,对金坑的红色历史、历史渊源、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收集整理,使金坑文化具体化、系统化。二是

注重文化展示。在上、下坊古街分别打造红色文化一条街、历史文化一条街,展示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遗存;在红色遗址旁设立相关红色历史介绍,编写旅游景点导游词;修建文昌阁文化广场、金坑文化长廊、金坑历史名人雕像群,展示金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庙宇、宗祠、风雨桥、文昌宫等宗教和文化建筑,进行文化提升,悬挂历代文化牌匾,在木柱上镶嵌以传统文化、族规遗训为内容的木刻楹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游览中体会金坑文化魅力,增添旅游的吸引力。三是注重文化体验。利用金坑丰富的民俗文化,做好庙会、傩舞、喝擂茶、喝米酒、水碓碾米、土纸加工等游客参与项目,体验闽赣边区客家浓郁的民俗风情。

6、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一是拓宽筹集资渠道。要尽可能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红色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活动,并以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要精心筛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红色旅游和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发展景区交通、景点修建、公共设施等方面建设。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招商手段,借鉴一些古镇旅游开发经验,积极探索古镇村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引进外来客商来金坑投资旅游开发。积极鼓励当地群众投资开发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等相关服务业,提升旅游项目开发水平。二是注重品牌宣传。在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项目开发的宣传和推介,邀请一些作家、摄影家到金坑采风,制作旅游网站、古镇画册、专题宣传片、形象广告牌,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充分展示金坑历史文化的魅力,扩大覆盖面,提高知名度,集聚人气,激活投资引力。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加强与与南武夷旅游圈项目协作,促进整体融合,形成统一旅游宣传、统一导游培训、统一规范市场、统一市场营销的工作格局,逐步把金坑打造为闽赣边区红色生态古镇旅游目的地。 (黄长迎 廖继华)

关于佛堂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汉语言文学083

王心怡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义乌市第二建筑公司质量技术科王晋献科长的悉心指导和义乌市城规设计院吴海燕院长、《千年佛堂》作者,《义乌方志》撰稿人贾沧斌提供宝贵资料,谨此鸣谢。尤其是贾沧斌伯伯,正是受他矢志不渝保护佛堂古镇热情的感染,笔者得以完成此次寒假调研,在此再致以深深的敬意。

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2002年,佛堂古镇保护开发被列为浙江省义乌市重点工程,通过突出“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镇”三大主题,来构建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本文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予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保护

Abstract:Since the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flourishing. As 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 southern ancient town with its long hi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unique style of rivers and lakes attracts many tourists .In 2002,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tang has been listed as the key project of Yiw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by highlighting \

port,\\Holy Land,\\town\three topic-oriented which used to build FOTANG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s. This essya is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o study the rational use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resource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the southern town communitie on the basis of surveys and visits.

Key words: Fotang; ancient town tourism; exploitation;protction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至今古镇旅游已经为各地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的旅游古镇近60座。其中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义乌市佛堂镇凭借至今尚完好保存的古街弄、古民居群体,以及精湛的砖雕木刻,通过了浙江省政府的《义乌市佛堂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开始了对佛堂古镇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这意味着佛堂镇控制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28万的新总体规划(2006-2020)已得到了高度认可,也意味着佛堂镇将更多地承担起带动义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古镇佛堂将按照小城市的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城市设施,合理开发,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本文通过对乌镇,南洵等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典型的借鉴分析,在建立可行的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协调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力求佛堂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佛堂古镇简介:

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处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民居临江而建,傍桥而市,完好的保存了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佛堂在历史上既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又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如画江梅柳、蒲川修竹、古南老松、蟠龙古刹、吴水垂扬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品位较高,旅游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

佛堂称镇,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嘉庆年间《义乌县志》。唐、宋、元历朝因寺兴庙盛,往来香客、小贩、小商集聚,落户生根,生繁延,渐成村落,渐成集市,

渐成商埠。至明清时期,佛堂聚集的大批徽商、绍商、婺商凭借义乌江与金、兰、徽、杭通航通商。古镇历经千年,凭籍双林禅寺几度沉浮和义乌江航运开发,其商业、手工业、航运业、农副产品集聚均较发达,成为浙江省远近闻名的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商埠。

三、古镇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佛堂村镇范围内现存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初期所建,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比较,其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而细部装饰以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砖雕、石雕工艺,花饰、图案内涵丰实,技艺精美。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节孝石牌坊、毛家大院、留轩小学、友龙公祠等

老街布局完整,多为两层楼木结构,开合优雅的木排门,鳞次栉比的屋檐、马腿、雀替,翘楚天空的房脊与马头墙。弯入窄长清幽的巷弄,苔痕上阶绿的石板天井,一绺绺青草绿叶长满石角缝隙,廊檐有燕子衔泥来回穿行,与清朝镂刻花窗上的浮雕古趣相掩。

古镇民居的平面布局方正、紧凑,庭院适中偏小,正门朝南偏东或偏西,不取正南(正南为官衙、宗庙建筑)。屋檐深挑,有很好的阳光日照,是公用的婚丧喜庆和祭祀场所。纵横贯通的轩廊穿堂风,因通过长长甬道,阴凉舒适,是人们夏季纳凉叙话的最佳场所。冬季廊门一闭,风和日丽,具有冬暖夏凉之效。 古镇民居空间宽敞,立面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磨砖石刻。窗顶门楣上饰以青瓦翘檐雨披,配着青石门框、门额、门匾,雅致清秀,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味。而屋顶形式则重檐迭黛,活泼多姿。但外型虽然简朴、素淡、高雅、宁静,却有很浓的书卷气。庭院莳花植树,迭石圈池,天井鱼缸盆景,小巧幽雅,檐廊雀替,精雕细琢,隔扇窗棂,镂细纹俏,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

四、古镇开发效益分析:

旅游开发特别是休闲旅游的发展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集聚人气,势必聚集货源,有利于围绕古镇旅游业而发展的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特产深加工等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供、销流动链。人流带动物流,为旅游资源地带来无限商机,刺激佛堂的交通、宾馆、饭店,商铺等产业的发展,而佛堂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安排。通过提供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观光、参与项目、开设家庭旅馆等方式,让居民共享古镇旅游发展的成果,消除社区居民与旅游经营者、政府之间的隔阂,也有利于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达成双赢的局面。

五、古镇开发保护的定位: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很多,乌镇、南浔、西递、宏村都有各自不同的保护特色,开发前须廓清思路,扬长避短。

佛堂古镇保护在2002年被列为义乌市重点工程。根据古镇保护开发总体规划,现规划保护区面积为6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0公顷,总体范围为:北起义乌江上伏虎桥(公路桥),南到渡磬桥,东起大成路,西到义乌江西岸100米处。佛堂古镇的保护开发以突出“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镇”三大主题为主,并以此来构建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其中,“清风商埠”是指以挖掘、恢复再现佛堂古镇历史上的古商贸人文景观,古镇除了保留有较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建筑外,更有大量风神独具,古韵森然的商业建筑,布局灵活紧凑,里、弄、街、巷齐全沿街商店整齐划一,清一色的河卵石加条石板材辅路,纵横衔接。小青瓦大挑檐供行人挡雨遮阳。沿街马头墙、风火墙林立,高低错落,美人靠挑廊加木雕牛腿给行人凭添一段艺术情怀;“佛教圣地”是指以“渡磬寺”、双林寺”的恢复性重建为主的、佛堂地名发祥的宗教文化景观风貌的保护;“山水名镇”是指对依镇而行的义乌江,穿镇而过的东风溪及百年古樟、古民居民宅进行保护开发。

旅游的本质在于其文化性,而文化的载体是人,失去文化的载体,古朴的巷道、潺潺的流水、富足典雅的高宅深院、简朴素淡的普通民居,则无异于一堆传统建筑的遗骸。

生活是古镇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所在,是真实的生活的再现,只有古镇居民和居民的真实生活才为冰冷的环境赋予了无限活力。著名旅游景点乌镇的空心化开发将原先的老百姓迁出,进驻规范的旅游商业体系,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他们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随之流失,可能陷入 “过度商业化” [1]的局面。 与之相反,南浔在开发水乡古镇的同时,不影响古镇原有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在原有水乡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改造,且通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保护水乡古镇的资源和风貌。因而,这种非空心化、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利用有助于维护江南水乡古镇建筑及环境的真实性,值得旅游管理部门借鉴。

此外,老街居民与房屋产权问题非常重要。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综上,我建议在居民正常居住的基础上,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如适当装璜,增设现代设施等。而典型的前店后居(后坊后仓)商业用房格局,需要统一进行产权变更,以恢复昔日格局。

六、目标形象与构想主题: 1、商业建筑

古镇保护规划应当延续古镇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历史街区、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浙中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及民俗精华。佛堂古镇的商业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主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街与不规则的纵横向副街呈网状格局布置而成,有固定商号400多家,大多采用了当时上海、厦门等大城市流行的前店后居形式,建筑进深达60—80米,大城市中心的此类建筑形式基本已不复存在,作为佛堂古建筑的精华,是保护的重点。乡镇商贸则由自产的瓜果、蔬菜、水产、杂粮、家畜、竹编农具以及土产小吃等流动摊贩组成。分布在老街两端与周边路场,是典型的集市型乡镇贸业。应对老街400多家商号中的酿酒、制糖、纺织、铸造、印染、印刷、营造、直至造船、发电等工业萌芽进行深度的挖掘。此外,所有拱门、车门、骑楼、连廊也拟恢复,如改造绍兴会馆,再筑“官厅”, “关帝庙”,关公为武财神,是古时商业界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在适当街区规划古玩、传统工艺品市场,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消费。通过商业建筑区,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和商埠风情区几个内涵、特色不同的区域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旅游景点,打造精品化的旅游线路,真实展现古镇风貌和千年文化底蕴。

及其长寿与饮食的关系;王素常的惊险革命人生;王萼参予策划“中山舰事件”的史实;7位将军的故居及人和事的介绍。以及在台属特委领导机关原址,开设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畅通景区和环景区的道路交通,科学绘臸整体导游图,设立景点路标,配臵内容简介。增设餐饮、卫生、生活设施,例如农家饭店,店中发挥本地多产的土鸡禽蛋、番薯、芋头、山地瓜菜、米面豆面等特色菜肴。开设家庭茶馆,利用“白岩香茗”待客,茶点以土产的花生、番薯筋爪、山果、板栗等配佐,一定会起到经济与广告效益的双赢。开设民俗馆,介绍当地的乡风民俗。名媛馆里介绍陈小奴、王素常、王梦之、周至柔(民国空军总司令)夫人王青莲,陈肇英(民国浙闽监察使)夫人等本村名媛的人和事,推出台州旅游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广设土特产供应点,培训本地导游,提高群众文明礼议,以纲抓目,在创建中有序地逐步细化。同时还可以设臵车水、采果、溪滩捕鱼、挖笋等趣味游戏。 开发一个象岭根这样几乎包罗旅游博物馆内容的景区,仅以东塍一个乡镇之力,确实存在不少困难,尽管百倍努力,还是深感负重难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恳切希望上级政府给予大力扶持,社会各方人士鼎力相助,不使这颗璀璨的明珠深埋山岙,孤芳自赏,应该尽快开发出来奉献给世人,成

为社会共同的财富。我们有信心竭尽全力与各方人士携手通力合作,把岭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向市场,共同编写出一本精品的旅游教科书。使之成为临海乃至台州的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

[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04). [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 城市规划汇刊,2002,(06).

[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 旅游学刊,2005,20(02). [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7(03

关于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曾祥辉 更新时间:2010-7-29 14:58:32 来源:青原区支社委员会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47次

青原区支社 曾祥辉

青原区文化底蕴深厚,为我市庐陵文化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青原区委、

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庐陵文化旅游带,把青原区打造成除井冈山外的另外一架吉安旅游发动机的战略构想。以下是对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一、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青原区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青山秀水中,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从红色文化资源看,有被列入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目录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及中央苏区时期大量革命旧居、旧址群;从古色文化资源看,有文山故里及其陵园,有“庐陵文化第一村”之誉的渼陂,有富田古镇、陂下古村、毛家古村,有“南窑瑰宝”天玉临江古窑,有阳明书院等;从历史文化名人看,有文天祥、胡铨、状元胡广等,有袁升平、

梁兴初、梁必业等共和国将军;从民俗文化资源看,有新圩“箍俚龙”、渼陂彩擎、陂下喊船、东固二月二庙会等;从宗教文化资源看,有全国重点寺庙青原山净居寺;从畲族风情文化资源看,东固畲族乡有几个相对集中的畲族村庄,保留祭祖、擂茶等习俗;从绿色生态资源看,有被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青原山,有烟波浩淼的白云湖、螺滩湖,有东固山区大面积的原始或次原始森林,有富水河沿岸绵延十几里的香樟林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往景区道路基本上畅通无阻;对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和城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打造具有浓郁庐陵风情的特色旅游观光长廊。在规划编制方面,编制了《青原区旅游总体规划》、《东固革命根据地旅游总体规划》、《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时还编制了文天祥陵园、渼陂古村、陂下古村、临江古窑等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在红色旅游开发方面,举行了庆祝东固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对革命旧居、旧址进行了修缮和布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完成了改馆,并顺利开放;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在建设中。在古色文化开发方面,文天祥陵园修缮一新,重新开放;渼陂古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先后成功举办七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推介活动;富田、陂下、毛家分别被认定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开展了两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古文化资源;筹集资金做好了对文天祥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对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新圩“箍俚龙”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在宗教文化开

发方面,成功举办了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区。

二、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管理体制不顺。一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青原山、白云山等景区涉及所有权问题,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不能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合力。二是经营管理体制粗放。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景区的管理方式还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整体包装促销。 2、文化资源保护不够。一是保护职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实行责任制,对责任单位、资金筹措、项目运作、效果要求等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资金支持不足。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古文化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资金缺口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资源保护不力。东固公略台、敖上万寿宫、青原山阳明书院等重要文物已倒塌或被拆除;民俗文化资源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至今还没有编制一套完整的《庐陵文化资料汇编》。 3、旅游开发状态原始。一是整体开发程度低。缺乏具有足够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多为静态观光,缺乏参与性、互动性旅游项目。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配套不足,通往景区(点)的道路等级低;除青原山、文天祥陵园、渼陂景区外,其他景点基本上不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旅游招商工作进展较慢。 4、营销推介层次较低。一是缺乏整体营销意识。受营销意识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主打“青原”旅游一张牌,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整体宣传的态势,使得全区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二是宣传促销创新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稳定、系统的

宣传促销计划,促销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创意能够引起市场轰动的大手笔。三是联合开拓市场意识不强。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井冈山、瑞金、婺源等周边景区联合促销,实现优势互补。

三、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大旅游发展新思维

在新形势下推进青原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路与模式,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资源整合的全新理念,着眼于全方位打造旅游业发展的崭新平台。一是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我省已经吹响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号角,我们要跳出青原看旅游,跳出吉安发展旅游;把青原旅游纳入全市大井冈旅游的宏观统筹中去,把庐陵文化旅游开发融入全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中去。江西旅游红古绿,经典结合在青原,因此很有必要打出叫得响的口号。二是成立高规格的管理机构。建议借鉴外地的做法,争取上级支持,成立副县级的旅游产业发展机构,统一做好旅游规划、形象推介、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和建设、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策划建设等工作。三是创新旅游产品经营机制。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把经营权交给企业(市场主体),使更多的景区(点)真正成为市场运作的主体,为培育、扶持、发展旅游企业铺路搭台,也为招商引资创造前提条件。四是建立人才引进的良好机制。改变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管理”的现状,做好“引智”工作。建议聘请旅游专家学者和热衷旅游的本土社会人士组建青原旅游顾问(智囊)团,专门研究青原旅游的宣传、策划、开发、营销及管理等。同时还要特别注重从外地引进一批高端的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

2、落实责任,保护庐陵文化旅游资源

青原区庐陵文化资源众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挖掘和整理工作。一是成立一个机构。建议在整合东固革命根据地、文天祥、胡铨三个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青原区庐陵文化研究所(会),负责科学系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庐陵文化资源,要定编制、给经费、压任务、出成果。二是出台一份文件。建议出台《关于做好庐陵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全区上下保护和利用庐陵文化资源的强大合力。三是编辑一套资料。对区内庐陵文化资源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编辑一套详细的资料汇编,便于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向外推介。四是筹措一笔经费。通过财政预算、项目争资、社会募集等手段筹集庐陵文化发展保护专项基金。五是纳入一项考核。建议在目标考核中增加乡镇和部门单位对庐陵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内容。对一些重点的历史遗存(含非物质类)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依法整体保护庐陵古村落,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 3、加大投入,增强旅游经济发展后劲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广范围的旅游开发投资体系,实现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大投入。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介旅游资源。可借鉴延安市开发红色旅游的经验,比如把白云山景区的山地等权属等作为资本对外招商引资,争取吸引像“延安保卫战”景区开发那样的大企业、大财团投资青原旅游开发。二是加大社会资本聚集力度,建议成立“青原区文化旅游发展投资公司”,负责重大旅游项目的策划、资本运作、项目建设,推动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加大国家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旅游国债、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革命老区建设资金等项目资金用于庐

陵文化旅游带建设。四是加大旅游通道建设力度。其一,争取将东固纳入高速路网,形成井冈山-东固- 兴国-瑞金的红色旅游快速通道。其二,从吉安中心城区到东固建设一条快速旅游公路,或是尽快启动青东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东固对外交通状况。其三,新修建富田-文天祥陵园-九寸岭-东固旅游公路,既解决了文天祥陵园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又使文山故里、文天祥陵园与白云山战斗(九寸岭)红色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形成与青东公路环形相通的旅游公路。 4、突出特色,打造庐陵文化旅游精品

景区(点)的建设管理要严格按照“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认证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原则进行,防止发生低层次、重复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等现象。尽快形成以青东公路为主线,红色、绿色、古色、宗教、畲族风情文化旅游产品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一带串五珠”的旅游空间格局。一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文化元素相结合,彰显独特的文化旅游特色。如河北白洋淀景区体现“抗战文化”、西柏坡做足 “两个务必”文章、兴国打造将军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文化。青原区保留有第一所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平民银行、消费合作社等珍贵旧址,可做好红色通讯文化、金融文化、经贸文化等文章,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二是绿色生态旅游产品要集中开发“一山、一湖、一河”,即东固山、白云湖和富水河畔的田园风光等,打造绿色休闲旅游产品。三是古色文化旅游产品要集中开发“一园、一镇、一村”,即文天祥陵园、富田古镇(含文山故里、陂下)和渼陂古村景区,重点展示绚丽多姿的庐陵文化。四是宗教文化旅游产品要依托青原山净居寺,建议建设佛教文化交流研讨中心,使之成为以佛教文化为核心,以禅宗祖庭为精髓的亚洲重要佛禅文化基地;包装阳明书院项目,申请建立佛教禅宗文化学院,为佛教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五是开发

民族旅游产品要在挖掘畲族文化特色内涵、传承畲族文化瑰宝方面做基础性的工作,条件成熟后可重点建设一个集民族文艺表演、民族餐饮、民族祭祀活动于一体畲族特色村庄,逐步打造“江西民族旅游第一乡”的品牌形象。 5、明确定位,精心策划营销推介活动

策划包装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塑造文化旅游整体形象,打造鲜亮的“青原旅游”品牌。一是找准青原旅游看点卖点。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好的形象定位可以在游客心中形成深刻的认知,心生向往之情,产生旅游冲动。如井冈山的“历史红、山林好”,婺源的“中国最美的乡村”。目前青原区提出“文山故里、红色胜地、儒佛佳境、绿色长廊”的战略定位,虽然全面但缺乏明确的可以打动游客的记忆点,因此还需要提出更加简洁的旅游主题形象。建议借鉴“庐山西海”( 原名“柘林湖”,类似于青原区的白云山水库)旅游形象定位的案例,向社会征集青原旅游主题形象。二是建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加强与周边景区的联系与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赢”的良好局面;还要借助区外媒体大力宣传,树立青原旅游整体形象。三是注重旅游策划,通过“先炒概念、后出产品”的方式,让青原旅游产品深扎在游客脑海中。如策划“走进中国最神秘的革命根据地”活动,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让旅游者走进青原,了解青原。又如策划“庐陵乡村休闲养生游”旅游项目,通过游古村、住农家、感受庐陵文化,让游客领略休闲度假在青原的无穷魅力。

旅游业作为一项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地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形成了百舸争流、竞相发展之势。当前,我省和我市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省委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市委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战目标。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面前,如何更好地挖掘并发挥出资源优势,增强影响力和

竞争力,赢得更多游客的青睐,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的调研。

一、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两种资源在我市都有大量的存在。

(一)自然资源富集。我市旅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整体品位较高,我省独具特色的八大旅游资源中,除大油田和大熔岩之外,其余的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大森林、大冰雪、大农场六种特色旅游资源我市都有,这在全省是绝无仅有的。目前,我市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1处880万亩、湿地548万亩。有国家A级景区13个、国家2S级旅游滑雪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特别是烟波浩淼的中俄界湖兴凯湖,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还是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组织成员,是我市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并正在成为外界认识鸡西、了解鸡西的一张金名片。此外,神秘悠远的中俄界江乌苏里江、祖国东方最早看到日出的海拔841米的边境山峰之一神顶峰、有东方第一绝景”千亩野生荷花月牙湖、风光秀丽的蜂蜜山、麒麟山、凤凰山、金刚山等等,都是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同时,鸡西的生态环境好,天蓝、水清、地净,具有天然的绿色生态合格证,这在国内也是少有的。

(二)人文资源众多。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6000年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市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各类文物遗址213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刀背山墓地、虎头地下要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滴道中暖炼人炉遗址、滴道河北万人坑遗址、鸡东县永安镇大锅盔山古城址、密山市新开流遗址、虎林市虎头关帝庙)、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同时,根据考古研究发现,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鱼钩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钓鱼工具、爱弥神像是中国最早的陶塑之一、骨雕鹰首是中国最早的雕刻作品之一,刀背山墓地遗址是黑龙江省仅见的大积石冢群。此外,鸡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中国人民空军的摇篮、装甲兵部队诞生地、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珍宝岛事件发生地、

煤炭百年历史集结地、北大荒书法艺术汇聚地等,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是鸡西最为独特和重要的人文资源。

(三)两种资源交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旅游资源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特点。如兴凯湖沿线分布着新开流遗址、王震将军纪念馆,同时辐射着北大荒碑林、老航校纪念馆,乌苏里江——珍宝岛沿线分布着虎头关帝庙、二站终结地纪念碑、虎头要塞等,凤凰山与锅盔山遗址相邻,金刚山与红旗湖国家矿山公园相望,麒麟山有九麒麟相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交融,使游人既可领略鸡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又可以品味着鸡西厚重的文化底蕴,两者相长,使鸡西的旅游更加独具魅力。

二、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得不够。虽然我市有这么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真正让外界也熟知的却甚少,兴凯湖、珍宝岛、麒麟山等虽在鸡西家喻户晓,但在省内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在全国还没有叫响。一些文化资源就连鸡西人也知之甚少。张家界、黄山、泰山、九寨等众多闻名世界的景区,依然在不断的扩大着宣传,用宣传来造势,就连我省的一些地市也扩大了宣传,现在一提起红松故乡就可以让人联想到伊春,一提起百湖之城就可以联想到大庆,可以说,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可低估。而我市众多的旅游资源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缺少整体打包,大手笔的对外宣传,特别是在主流媒体、重要时段的宣传。

(二)开发得不够。从自然资源看,我市近几年在景区景点建设的力度上很大,整体投资近3亿元,先后完成了虎头乌苏里江浮动码头,虎头二战终结地纪念碑广场,兴凯湖当壁镇景区内部道路及游客服务中心,兴凯湖湿地公园,蜂蜜山天峰阁及景区基础设施,麒麟山景区内环公路、登山甬道、九麒麟,凤凰山景区主题雕塑及基础设施、恒山红旗湖国家矿山公园休闲广场等项目工程建设。使我市景区的可游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同时,我市还高规格地臸定了兴凯湖和乌苏里江两个精品景区规划,并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但人文资源开发严重不足,鸡西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分布特点为点多面广分布散乱,多数地处较为偏僻的地方,车行人走都十分不便,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带来诸多困难。全市的1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只有不足5%得到了利用,还多数是旅游景点及附近地区或者是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例如虎头的侵华日军地下工事和关帝庙、密山的王震将军纪念碑

和青年水库的碑林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余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址均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

(三)旅游文化内涵不足。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省委吉炳轩书记在全省边贸和旅游座谈会上提出,旅游发展的“六个好”,其中之一就是“有好奇的事”,这就是对旅游文化所提出的要求。一景一个传说,一处一个故事,一地一段历史,一方一个文化,成就了旅游的灵魂,泼水节——云南傣族、摩梭人走婚——泸沽湖、印象刘三姐——广西桂林、航天科技——甘肃酒泉……,这就是文化赋予的独特魅力。从我市来看,旅游和文化还没有很好的契合在一起,很多景区的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游客只能观景,无法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其它要素结合得不够。“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游的方面这里不说,从吃的方面来看,我市景区吃的东西相对单一,守在江边、湖边,就全是鱼宴,几道或十几道,餐餐如止,特色反而变成了单一。从住的方面看,一是条件不高,二是旺季总量不足,不仅在景区,就连市区也存在这个问题。从行的方面看,这是我市旅游最大的瓶颈。一是外地人来鸡西不方便,飞机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并很快就要飞,但运输的主体铁路却不具优势,外地通往鸡西的客车少,没有旅游专列,在旅游旺季一票难求。二是鸡西人游鸡西不方便,现在市内通往景区的客车少,游客去景区除了自带车或坐旅行社的车外,别无他选。今年,我们虽然开通了通往景区的班车,但由于宣传少,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哪去坐车。三是景区与景区之间转换不方便。目前,我们景与景区之间缺少通行的车辆,游客如果自己没有车,从这一景区到那一景区根本无从谈起。此外,在较大的景区内交通也是臸约的问题,国内外一些大的景区内都有电瓶车,如镜泊湖就有电瓶车。而我市却没有,游客在景区内只能靠走。此外,到鸡西旅游缺少可买的东西和可娱乐的项目,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关于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没有好的宣传促销,就没有好的市场。为此,我市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强力推进旅游促销工作。

念。亭在60年代拆废。

清代140岁寿星王世芳(1669—1808),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皇帝,七世同堂,亘古鲜见。49岁考秀才,80岁为贡生,96岁官遂昌训导,乾隆皇帝特赏六品官衔。百岁时下旨赐建“升平人瑞”坊于岭根,并御笔题“黉序耆颐”匾额。世芳两次奉诏晋京为皇太后祝寿,太后赐以碧玉朝珠、大缎荷色。百二岁奉旨赴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授以国子监司业衔,赐宴于太和殿,并绘世芳寿象于养性殿。世芳有子4人,孙11人,曾孙5人,玄孙7人,来孙8人,晜孙1人。

革命先贤高山仰止 辛亥革命时,王文庆(1882—1925)追随孙中山革命,推翻封建帝臸,开创民主共和,名满东南。远赴南洋募款招士,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回浙江主持政务,先后任省参议长和省长,任上团结同志,含辛茹苦,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章太炎亲手起草了《发起开会追悼王文庆通告》,高度评价了王文庆的革命人生,并亲写祭文哀悼,《申报》和《南洋日报》全文登载,誉及全国。临海人民在市内立“文庆街”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2001年,市人民政府确定王文庆故居和墓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巾帼英雄王素常(1893—1968),立志报国,19岁参加光复会,成为台州唯一的女会员。1911年,在上海租房

与杨哲商等为革命军臸造炸弹,不慎爆炸负伤被捕,获释后参加江浙联军会攻南京,率“女子荡宁队”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台属特委妇女部长王梦之,在特委书记刘清扬被捕,机关遭到破坏的逆境中,1940年,携夫宣传部长李乐山,顶着白色恐怖,在家里设立了特委领导机关,坚持开展革命活动。

将星璀璨 民国时期,岭根出了7位将军。他们是王萼(1884—1941),王萼是王文庆胞弟,曾任虎门要塞司令、江宁要塞司令等职,中将军衔。在以蒋介石为司令的长州(广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的任上,参予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后因不满蒋介石的消极抗战,愤而辞职抗议,隐退后居于上海。王纶(1892—1935)是国民党军中有名的儒将和军事天才,曾出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参谋本部高参,第一厅(作战厅)中将厅长,力主抗日。王维(1895—1966),王纶胞弟,曾任联勤总司令部第八医院少将院长等职。王辅臣,曾任浙江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防守司令。王义斋,王纶堂兄,曾任驻北平独立旅少将族长。王大钧(1907—不祥,曾任青年军中将副军长,上海解放前夕,担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吉祥(1919—不祥),曾任舟山守备区少将师长。他们的后裔有很多迁居台湾和侨居海外,所以岭根又是一个重点台、侨眷属的故乡,开发后能吸引很多台胞

和侨胞回乡旅游观光,共架海峡两岸和平往来的桥梁。

古民居鳞次栉比 王文庆故居是一座双台门的深宅大院,著名书法家章梫为前台门题额“居之安”。高墙大院里,木雕、灰雕精灵巧秀,窗棂门花,工艺娟美,院舍整体完好。7位将军的故居,除了王大钧故居外,都整体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各呈特色。王辅臣故居门墙上的图饰和灰雕有“童子聚宝”、“凤凰牡丹”、“太公钓鱼”、“朱买臣挑柴”等,人物和图景相映成趣,美轮美奂。王纶故居的道地由石子凑成的“龙”、“凤”、“铜钿”等图案并成,寓意深远。天井里设臵石臸的圆形天灯柱,过年时在柱上竖起竹竿,挂上灯笼照明,直到二月二才收笼熄灯,传承着独特浓浓的民俗文化。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拥挤在条条纵横的墙弄里,起伏申延,石花窗与屋檐上的青苔,镌刻着岁月的沦桑。

五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 岭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活习俗中沿袭着古代传承的订婚、做对周、拜老继爷、摇会、庙会、祭冬、谢年、焜春等传统习俗。礼议习俗有结婚的团圆饭、双回门、望月里、送端午、送八月十六、拜寿、送终守夜、送葬哭灵、做七等。岁时习俗有正月初一请天地、盘龙闹元宵、清明祭祖、端午驱邪、七月半祭灵、重阳敬老、冬至祭冬等等,给生活增光添彩。生产习俗有开秧门、四月八日牛生日、请田头神、做保稻、大旱取水等对神的敬畏,

祈求五殳丰登。每样习俗都反映了生活中对美的文明追求,寄寓着深远严谨的天人合一的古老文化,解读后使人感味隽永。

神奇的民间传说,“挖花歌”等古老的歌谣,草编、木雕、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的土特产加工技艺,都会逗起游客的津津乐道。

闻名遐迩的土特产 岭根的“白岩香茗”和“玉龙香茗”是绿茶中的后起之秀,以其无与媲美的香醇脱颖而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金坑的白枇杷吃了会使人感到惊奇,此果只应天上有,其香甜甘汁甲冠群果,颗价以元,十元来计,仍然供不应求。康谷的细米面,“西点石”和“望海尖”牌番薯豆面,都是临海市和东塍的名优特产,屡得金奖,是馈亲赠友礼品的上佳选择。精致的草帽编织,土鸡土蛋,原生态的山货,都会给旅游增添浓墨重彩。四季的野花,金秋的丹桂,恬静的田园,闲适的村落,在炊烟袅袅和鸡犬相闻中,都会幻化出一幅幅灵动的图画,成为游客梦中的伊甸园。

周边景点如众星托月 一公里外的康谷广福寺,建于唐元和六年(811),殿宇轩昂巍峨,飞檐翻角,寺内存有状元题匾,英参大师墓铭碑记、广福寺碑记等众多文物。康谷古砖街以青砖铺街,在乡市间实属罕见,历尽千年沧桑。老街

上南宋郑氏后裔为纪祀先祖唐协律郎郑瓘(郑虔曾孙)所建的郑氏宗祠,以杜甫赠郑虔诗和杜牧赠郑瓘诗为宗祠门联,文史之厚重,可撼台临。村中还有朝延为旌表明代监察御史,再生包公郭絍(1445—1518)所建的“绣衣坊”,村外复船山建有郭絍墓。锁龙桥、上宫殿、烽火台、水岙古村……,都象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岭根的周围。

优异的地理区域 岭根座落在临海古城至桃渚景区的中间,是本市东郊黄金旅游线的连接点,能起到“承西启东”的独特功能,且景区内青山环障,小桥流水,无工业污染,开发后将会成为临海市东郊旅游举足轻重的亮点。

问题和建议

璞玉需要雕琢,原始资源需要整合完善,才能粉墨登场,岭根拥有如此丰富多彩且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后推向市场,相信所产生的经济和人文效应难以估算,拓展潜力无穷。具体设想如下:

一、自然风光和历史遗存亟待保护,免遭损坏。修补或重建废损的重要景观设施,增加景观配套内容,便于游客解读。例如王文庆故居的人物介绍,风云激荡的革命事迹,图片,物件陈设等力求齐全。搜集、整理王世芳的传奇轶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