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考试总结

更新时间:2023-11-18 12: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蒙台梭利的生平与教育观

赞誉

“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

“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这般举目众知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够超越国界、世界观、宗教上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外,别无他选。” 玛利亚 · 蒙台梭利博士 ( Maria Montessori ) 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一、少女时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卡拉法雷市。在她十二岁之前,都是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安科纳省位于意大利的东部,背倚着亚平宁山,前临亚得里亚海,是一个大约有二十万人口的都市。

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聪明、漂亮,而且信仰坚定,是一个深具魅力的女人。蒙台校利便继承了母亲的容貌和性格。 1 受严格家教熏陶

蒙台梭利肚子饿得很难过,她向母亲吵着要吃饭

蒙台梭利自小就培养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乐意垂顾那些不幸的人 “要帮助这个不幸的女孩子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十分地爱好和平、渴望和平 2 在自由学习的环境成长

在校园角落遇到一位同学正伤心地哭着,她赶紧过去问个究竟,才发现原来这位朋友为了未能进入好班而伤心! 蒙台梭利觉得奇怪,心想: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蒙台梭利具有特殊的领导性格。 对大人的嘲笑很难忍受,而且会采取顽强不服的态度彻底对抗。然而,对同辈之间的嘲弄,她却能处之泰然,不会介意太久。 3 懂得不断充实自我

在蒙台梭利十二岁左右,她的父母认为,安科纳省的教育已经无法提供充分的学习环境,于是举家迁往罗马。这对蒙台梭利而言,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那个时候,她才开始认真地考虑到自己的才情与兴趣,而且积极地广泛阅读、丰富学识。

二、青少年时期

十四岁时,蒙台梭利对于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这个兴趣一辈子都未曾退减 在选择职业方面,她的父母一直希望她能当个老师。当时,老师一职是女性的最佳选择,但蒙台梭利十分排斥,甚至认为只要不是教师,什么工作都可以。

十六岁( 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 1890 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 学医。

1 坚持学医的理想

在所有反对声浪中,她父亲是最激烈的一个,不过,她并没因此而屈服,以致父亲在盛怒之下,切断了一切经济支援。蒙台梭利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来度过这段学医的艰苦岁月,至于她的母亲,由于深信女儿的天赋优异,倒是常常鼓励她,这也是蒙台校利最大的精神支柱了。 2 不畏惧他人异样眼光

如果有人当面对她说:“哼!”表示不以为然,她一定会回敬:“你再哼看看,你们愈瞧不起我,我愈要做出好成绩给你们看。”

“所有的困难都是为被克服而存在的”

“唯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才能更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大风暴,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所有的学生都缺席,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蒙台梭利。 3 一位小孩改变了她

人生中或许真有一些偶发的契机能改变命运。不过,真正改变蒙台梭利的并不是这位女乞丐,而是她身旁的小孩。当他的母亲哀声地向别人乞讨时,这位小朋友毫无反应的坐在地上,专心玩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碎纸片。从他那凝视的神情,你可感觉出他已完全融入碎纸片的世界,在那色彩缤纷的纸张中寻找乐趣,脸上也不时泛着幸福的光彩。 4 启发儿童深藏的智慧

“一名天才与生俱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隐藏在他们的灵魂中,特别是当他们从事艰难而具挑战性的工作时,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宏效。每位天才似乎都具有这方面的共通性,做事如此、思考如此,生活之中一些具有创造力的契机,也是如此。” ——史坦丁 这个小孩子的影像,已经深刻地留在蒙台梭利的心里,与其灵魂密切的融合,成为促发她日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

5 积极探索生命价值

史坦丁说:“回顾蒙台梭利的一生,事实上,正印证了她晚年所提倡的一项原理——人生的准备是间接性的。”

的确,人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阶段,才能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理想。唯有从不断的尝试中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目的而准备、为何目的而努力,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光更加璀璨。 6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那位朋友说出了原由,蒙台梭利的父亲左思右想,考虑了一会,终于还是去了。在会场上,由于蒙台梭利的论文内容精彩而丰富,加上她态度从容、说明清晰,赢得了在场所有人士的一致好评.父亲也在周围的祝福与赞赏中感到荣耀。从此,父女两人又重叙天伦。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 Jean itard )和塞贡( Edward Seguln )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三、致力特殊教育时期 医学院毕业那一年,蒙台梭利代表意大利全国妇女团体,参加在柏林举办的国际性妇女会议。 真正使得蒙台梭利扬名国际的是1900年她再度代表意大利,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国际性妇女大会。

1 关心智障儿童的教育

有一次,她去某家精神医院,看见一群智障儿挤在一间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有所意图却又无法表达的样子,简直就是有失人道的对待。她问那儿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他们的房间是空荡荡的,连个床和玩具都没有呢?工作人员回答:“因为这些孩子吃完饭后,都会到处乱爬乱抓。”

他们心里或许有比食物更渴望获得的东西吧!

她主张:“智能的不足,与其说是医学上的问题,还不如说它是教育上的问题。” 2 为智障儿伸张人权

她认为:“要克服智能不足的问题,主要必须靠教育的方法,而非药物的医疗。”

她说:“我为了让这些不幸的存在获得新的生命、能够重新投入人类的社会,在文明的世界中有立足之地,从别人的援助中站起来,并且拥有人类生活的尊严,这些年来,竭尽了所有的心力!”

3 “特殊观察法”的教育主张

这也意味着,过去以药物进行治疗的智障儿,其活动空间不再只是医院,而成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了。

蒙台梭利认为,从事智障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唯有借着不断的观察,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形及需要,再采取有助于增进他们智力的方法,并持续研究,才能找出更好的教育之路,这是观察法的优点。

4 与孩童生活在一起

她每天早上八点起床,晚上七点才回家,几乎一整天都和小孩子生活在一起。到晚上,还要做笔记、列图表、比较、分析与反省,而且常常为了准备明天的教材,到三更半夜才睡觉。蒙台梭利甚至在这么忙碌的时候,仍常为了研究一些外国著名的特殊教育法,前往伦敦或巴黎寻找资料,其好学不倦的精神可见一斑。

“在国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这两年,才是我真正从事教育的开始。” 四、深人研究教育时期

蒙台梭利的这项转变,事实也正意味着,她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进步。不过,从她的改变一直到理论被实行,一共花了七年的时间。

1901年,蒙台梭利辞去罗马国立特殊儿童教育学校的职务,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念书。虽然,当时她已经拥有大学的讲师资格,不过,她为了学习更新的知识,又选择在罗马大学哲学系就读,并选修普通教育学、哲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 1 具备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人的一生是透过人类本身的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造化铺排而成。想拥有美好的人生,首先必须让自己适应那些无法预测的变迁。”

蒙台校利能够坦然接受任何加之于己的义务与挑战,顺应自己的天性,忠于自己的作法。 这正是蒙台校利最具神秘性的一点。当她每次面对生涯的危机时,都能触发内心深处秘不可测的生命力,使其发挥神效。 2 努力研读前辈著作

此阶段,蒙台梭利彻底研究了伊塔及塞根的著作。

特别是塞根,蒙台梭利深受其学说之影响。后来在“圣罗化斯儿童之家”的两年,就是以塞根的研究灵感为基础,配合自己的实验方式,来教育儿童的。

蒙台梭利为了思考每一个用词的精神,了解作者真正用意,完全亲自誊写,不假他人之手。 3 承袭塞根教育理念

还是从一位纽约医师的旧书堆里找到的,由于书本已过于破旧,甚至只要一打开书套,就会看到斑斑点点的污渍。蒙台梭利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便要求她每次阅读前务必消毒一次,可见这本书的破损程度。

4 教学不忘汲取新知

蒙台梭利有下列两点主张:第一,教师的职务与其说是判断,不如说是援助。第二,工作上的专注,并不是一种费神的事,而是一种精神营养的补给。

蒙台梭利上课时,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意志。 5 病人的再生父母

有一次,蒙台梭利出诊一对双胞胎婴儿。由于这对双胞胎病得相当严重,几乎是命在旦夕。他们的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当蒙台梭利紧急赶到时,甚至还耐不住性子责备她说:“为什么请个医生要这么久?”

后来,当这位母亲和孩子在路上遇到蒙台梭利时,这位母亲都会对她的孩子说:“走!我们过去打招呼,那位才是你们真正的母亲,因为她赐给你们新生命。” 五、负责儿童之家时期

她的教育理论究竟为何呢?根据其著作内容指出:“很多人以为单纯地观察儿童,就能发现

儿童们潜在的本性、能力,进而促使他们发挥潜力。”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正确,因为漫无目标的观察成效有限,并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本性所在。

一般来说,儿童应该都具有异常面及正常面的两种特性,如何借着不断地观察与实验去验证它,才是最重要的。

唯有借着持续性观察与实验,针对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让他们从新的学习与尝试中,激发内在的潜能、促进新的思想、新的生活力量,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法。 1 贫穷、落后的圣罗伦斯

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内,有一条史拉姆街,当时,那条街是有名的贫民街道,暗藏着贫穷、落后与犯罪。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失业者,或低薪劳工、乞丐、妓女、以及刚出狱的犯人等等。

2 儿童之家的诞生

罗马不动产协会为了挽救圣罗伦斯区日益贫民化的危机,拟定了房屋改建计划,试图将这个古老、落后、贫穷的区域,建造成合乎现代化、卫生与道德标准的新市区。 3 学校与家庭融为一体

她自己也说过:“七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能适用于正常儿童身上,而且,效果一定更好。”“儿童之家”的成立,便可以验证她的这个预感。

1907年l月6日,“儿童之家”便正式开课。 4 “家”是最高贵的象征

“家庭”这个单词译成现代英语home的意思,它是所有文字中最高贵的象征,而妇女唯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永远保有女性的温柔品质。

追求女权运动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全新的、有爱的家庭。 5 教育原理的新发现 有一天,蒙台梭利看到一个孩子很专注地在做一份圆柱体的剪贴,由于他的专注几乎已达忘我的境界,令蒙台梭利十分好奇。她招来其他小朋友在这位小朋友的周围大声唱歌、游戏,不料这位小朋友无动于衷,继续做眼前的事,丝毫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

这种“注意力集中”的现象奠定了蒙台梭利教育原理的基础,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假设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是一棵植物的成长,那么,“集中现象”的发现,就是此株植物最初萌发的嫩芽。

6 注意力是儿童生命的灵魂

蒙台梭利也说道:“我发现孩子的心中有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我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孩子的智能、情绪、秩序感、安全感、社会性及敏感性,全导自一个神秘的源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现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这种“正常化”的普遍,唯有让每个孩子的行为、思想趋向正常,才能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 在这种追求“正常化”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将会不同于以往的孩子,甚至摆脱了以往孩子脾气上可能会有的缺点

例如杂乱、不听话、自私、吵闹、心神不定、幻想、爱说话、撒娇、贪玩、模仿、好奇心等, 转而成为一位具有自我统御能力、有自信心与安定感、诚实、慎重、不使自己犯错、品格优良、富于正义感、拥有自发性纪律、在自由中守规律、听话、懂礼貌、内心稳定协调、能够正确使用自由、守规矩的好孩子;并且,他还会进一步显现对工作有耐性,以及具有协助他人、了解他人的社会性情感等特征。 巨大成功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 — 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

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 , 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

那些 “ 普通的、贫寒的 ” 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 巨大反响

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 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 ;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 “ 儿童之家 ” 。

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 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 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 ”

1929 年, “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 ” 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此后, 10 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 “ 蒙特梭利学会 ” 。

从 1929 年至 1951 年蒙特梭利逝世前, 召开了 9 次大会,蒙特梭利连任 9 届大会主席。到 1952 年蒙特梭利逝世时,欧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学会, “ 儿童之家 ” 则遍及世界各地。

第一次于 1929 年在丹麦的艾尔斯诸举行; 第二次于 1932 年在法国的尼斯;

第三次于 1933 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第四次于 1934 年在意大利的罗马; 第五次于 1936 年在英国的牛津; 第六次于 1937 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 第七次于 1938 年在苏格兰爱丁堡; 第八次于 1949 年在意大利的山瑞穆; 第九次于 1951 年在英国的伦敦。

光辉的一生(1870——1952)

蒙特梭利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实现世界和平奋斗了一生。她生前曾经获得许多荣誉和奖励,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她的热爱与尊敬。例如,法国授予她 “ 荣誉社团会员勋章 ” ;她的故乡安科纳和米兰等地授予 “ 荣誉公民 ” 的称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授予她 “ 荣誉哲学博士 ” 学位;苏格兰教育研究院授予她 “ 荣誉院士 ” 职位。 1949 、 1950 、 1951 年连续 3 年获得 “ 诺贝尔和平奖 ” 候选人的资格。 1952 年 5 月 6 日逝世于阿姆斯特丹,享年 82 岁。 蒙台梭利的重要著作 从诞生到3岁儿童教育: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 又译为:儿童的发现,发现孩子

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

又译为:有吸收力的心灵,有吸收力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