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践行

更新时间:2023-09-01 02: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践行

班级:2011级财政会计系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04班

姓名:×××

学号:×××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有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好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运用群众路线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更加科学有效地完成执政任务,是做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直面问题,探寻根源,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创新观念,夯实基础,切实树立群众观点;完善方法,立足实际,正确践行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路线;新时期;新思路;践行

一、影响和制约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根源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今天,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长期以来,群众路线因其特有的地位、作用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推行,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改善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自我党执政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发生重大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群众路线问题层出不穷。以农村发展、农业工业化推进、农民富裕奔小康为例,影响和制约坚持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一是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加速农业工业化,保证农民各项权利尤其是经济权利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五化”建设的农民企业家,其最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安排,就是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及其主体地位。

二是思想解放方面,长期囿于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姓“公”,农民土地持有即姓“私”,跳不出农地公有产权传统模式的束缚。须知,推进农业工业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技术和制度不断更新的过程。

三是在财政金融价格机制方面,以土地征收与工业反哺农业,垄断行业反哺农业,大中城市反哺农村及小城镇,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的机制未有效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给城乡的政策缺失。

四是在机制创新方面,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又不多,往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盲区,导致许多小矛盾积累成大问题,甚至引发突发事件。

五是在经济政治权利保障方面,农民对相关经济财税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渠道不畅,机制失灵。

以上问题制约着我国群众路线更好的践行,但经过几代我国最高领导人的改革,我国群众路线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且践行的效果更好,国家面貌日新月异。

二、新时期党的群众基础的新变化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步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向城乡一体化社会转型,由长期闭关自守,向货物、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运用WTO规则与机制过渡衔接的历史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肩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努力实观“三步骤”的宏伟战略目标。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到2050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公职人员之所责。经济推动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群众基础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变化一:新阶层的涌现和分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群体更加复杂和分化。从阶层上说,过去的各种阶层都经历了新的变化,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数量和具体构成上,都与改革开放前有明显的不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

变化二:群众的思想认识深刻变更。一是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广大群众一改过去的许多陈旧观念,发展意识、致富愿望、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都明显增强;二是眼界不断开阔。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进入千家万户,了解世界、发展自我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追求;三是多元文化交汇导致思想多元化。群众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涤荡,人民群众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四是政治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民主渠道、民主形式及法治思想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觉化,群众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诉求强烈。

变化三:群众的利益构成趋于多元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人民群众政体利益一致的同时,必然产生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差异。

三、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要求

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根据其要求,走群众路线要经历一个了解民情、作出决策和贯彻落实的过程,但这实际上指的是基本步骤方法和原则性要求,具体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群众路线本身并没有提供技术性的处理手段”〔1〕。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群众路线是从领导角度讲的。实行群众路线是以领导者为主体,基本上是领导活动。 群众则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2〕这样,究竟如何走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就只能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施行和如何施行群众路线,现实的体制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也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改变群众的被动地位,使群众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其中,唯一能依赖的只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党如何联系群众,除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并无更具体更广泛的制度上的规定, 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 〔3〕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克服实际中走群众路线的随意性,脱离群众和侵害群众利益自然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

四、新时期践行党的观群众路线

(一)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和“决策观”

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的政策取向和立法及执法的取向,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和决策观,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决定与部署,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逐步从政策、市场制度、产权交易制度等层面,调整和健全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资格,全面充分的享有经济权利与民事权利的政策和法律,增强其市场主体意识与公民主体意识。要大力支持和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土地持有产权为纽带的农业现代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社会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

(二)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只有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事业就顺利发展。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于人民,应对人民负责。党的干部是人民推选出来的,脱离了群众就会犯错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

(三)创新观念,夯实基础,切实树立群众观点

在群众路线中,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所在,是我党施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和观念性前提。“作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以群众观点为指导思想的。要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树立群众观点。没有明确的群众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群众路线。”〔4〕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必须首先切实树立群众观点。

第一,要以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为指导,正确理解政党、国家、人民的关系及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进一步诠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时代要求。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建国后我党所处环境的最大变化自然是党开始掌握国家政权而成为执政党,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国家政权这一中介来进行。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国家体制下党、国家、人民的关系,摆正党、人民群众在它们中的位置的问题。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机关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国家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而我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或先进部分,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拥有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党只能且应该始终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绝没有超越国家和人民的任何特权。

只有真正树立起人民主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党包括国家政权是人民的“工具”的认识,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从而真正形成“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同时,也才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抛弃过去那种人民群众只能是受动和服从的错误认识,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第二,从确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高度,深刻认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的“以人为本”是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健全沟通机制,充分听取民意。

新时期,干群关系紧张、局部工作难推进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等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党和政府没有及时与群众沟通,因此,建立加强联系群众的沟通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建立人民群众多渠道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信访和纠错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政法机关、群众团体和信访部门的作用,通过来信来访、信息网络、投诉电话、网上交流等形式充分了解社情民意,接受群众咨询,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保障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

(五)注重民生,实行更加务实的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联系群众和高度关注民生应当作为一项相辅相成的问题来抓,党的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应认识到在服务群众和改善民生中肩负的重要责任,与人民群众同甘苦,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目标,以实际作为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只有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时刻关注百姓的生产生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六)完善方法,立足实际,正确运用群众路线方法

创新和完善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全球化、信息化在改变世界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也要求党和政府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形式,以更加积极、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做好群众工作。市长热线、听证会、网上参政议政、民意调查等诸多便于民意沟通的新形式,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同时,群众工作站、联合接访中心、行政服务大厅以及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等新的群众工作形式,以及逐步健全的由各种制度作保障的长效机制,都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措施。

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新形势要求,在新时期要科学施行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两大转变:一是实现从过去以领导干部为主体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转变。我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确立起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走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确保我党的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坚持走群众路线并时刻体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在实践中已摸索出人民群众成为群众路线主体的新方式,这就是:“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举产生)——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此基础上从事决策(将群众的意见或利益考虑进来,并加以升华)——再到群众中去(依法行政,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群众的检验,并根据这种检验结果来修正政策) 。” 〔5〕这一方式体现了

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是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今后我们应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二是要实现从依赖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到制度保障的转变。邓小平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没有好的制度,权力无论掌握在谁的手中,都会因为不受约束而滥用。我们过去在施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而过于依赖领导干部个人思想作风,实际上是一种人治方式,自然难以避免地在实际贯彻中出现走样,产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遵循现代社会执政规律,依据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和要求,大力推进群众工作制度创新,从制度上保障群众路线的落实。今天,我国已经开始步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轨道,也完全可以从法制上为群众路线的落实提供保障。

(七)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标准。

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实施的主体,也是能否做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党的干部要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努力解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在绩效测评和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民主评议,更加注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机构设定、内容设计、结果运用等环节充分体现群众意志的表达和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

五、结语:

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问题会不断涌现,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路线的观点,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克服前进中的种种难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明明.革命后社会与现代化〔C〕.(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王贵秀.论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本位”取向,人民网

〔3〕刘智峰.论群众路线与群众参与〔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4).

〔4〕沈宝祥.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高到时代新水平〔J〕.理论前沿,2000,(9).

〔5〕景跃进. “群众路线”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内涵、结构与实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o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