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3)

更新时间:2024-02-26 18: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哲复习资料

第一章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广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狭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德国古典哲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

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的派别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同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

意识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管映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

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

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量、质、度的定义: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质变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失误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物质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思维方法:

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结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规律的定义: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

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 意识生活具有创造性。

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争取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行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行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的真理尺度:

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的哲学定义: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的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价值具有客观性。 第二, 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 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的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 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

而转移的。

第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加之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机构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历史选择性包含的三层含义:

第一,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

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

的过程。

第三,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经济结构的定义:

广义: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狭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定义:

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实力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期货总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社会变革定义:

社会变革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是坚持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虑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历史人物定义: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提倡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四章

资本原始积累定义: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自然经济定义: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势。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力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有事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式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

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定义: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

配比例。

第二,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生活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

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 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 劳动者 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三部分:

第一,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指出的费用。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劳动过程三要素: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m’=m/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什么叫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在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资本循环:

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

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垄断定义: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金融资本:

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

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

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

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 生产的全球化。 第二, 贸易的全球化。 第三, 金融的全球化。 第四,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第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 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

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 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

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这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为什么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

“走自己的路”。

第三,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知道下的民主想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的作用体现在: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跃。

第二,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

“走自己的路”。

第三,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知道下的民主想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的作用体现在: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