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2:58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 录

学校概况 ..............................................................................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 4 1.1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合理 ...................................................... 4 1.2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 4 二、师资和教学条件 ..................................................................... 5 2.1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 5 2.2生师比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 6 2.3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较高 .......................................................... 6 2.4教学基本设施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7 2.4.1教学用房状况 ...................................................................................................................................... 7 2.4.2科研仪器设备状况 .............................................................................................................................. 7 2.4.3信息化建设 .......................................................................................................................................... 8 2.4.3.1校园网建设基本情况 ...................................................................................................................... 8 2.4.3.2应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学互动 ...................................................................................................... 8 2.4.4教学经费投入 ...................................................................................................................................... 8 2.5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 ................................................................ 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 9 3.1专业建设 .......................................................................... 9 3.2课程建设 ......................................................................... 10 3.2.1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课程体系 ......................................................................... 10 3.2.2以培育精品课程为抓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0 3.3 教材建设 ......................................................................... 11 3.3.1规范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优秀教材 ................................................................................................ 11 3.3.2加大教材立项力度,打造精品教材 ................................................................................................ 11 3.4 教学改革 ......................................................................... 12 3.4.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12 3.4.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 13 3.5实践教学 ......................................................................... 14 四、质量保障体系 ...................................................................... 16 4.1教学职能委员会完备 ............................................................... 16

4.2制度健全,教学运行效果良好 ....................................................... 16 4.3健全督导制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 17 4.3.1坚持常规教学检查评估制度 ............................................................................................................ 17 4.3.2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活动 ................................................................................................................ 17 4.3.3 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 18 五、学生学习效果 ...................................................................... 18 5.1在校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 18 5.2毕业生学习成就较突出 ............................................................. 18 5.3服务基层项目就业成绩显著 ......................................................... 19 5.4创业教育效果凸显 ................................................................. 20 5.4.1开设创业基础课 ................................................................................................................................ 20 5.4.2聘请大学生创业导师 ........................................................................................................................ 20 5.4.3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 20 5.4.4组织各类创业活动 ............................................................................................................................ 21 5.4.5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 21 5.5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 21 5.6完善就业反馈机制 ................................................................. 22 六、特色发展 ......................................................................... 22 6.1进一步探索完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 22 6.2进一步夯实“三维一体”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 23 6.2.1开展语言文字学术研究,奠定语言文字工作基石 ......................................................................... 23 6.2.2推进语言文字教学改革,彰显语言文字工作地位 ......................................................................... 24 6.2.3躬身语言文字社会服务,拓展语言文字工作界域 ......................................................................... 25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 25 7.1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 25 7.2课程建设问题 ..................................................................... 26 7.3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 26

学校概况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区域引领性示范高校,是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以本科教学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4亿元;图书馆藏书279万册。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现有本科专业87个,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2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项;获批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4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4部,省级重点教材15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高校省级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2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31项。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 “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师范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省级培养基地、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五个区域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之一。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现有的138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46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11人。目前我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6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9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51人;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3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6人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13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91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26人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1

4个,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4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6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最新排名前1%。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江苏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中共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江苏省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药食资源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与机构20个。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115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5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5项。在Nature子刊、PNAS、JACS、BRAIN、《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4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和A&HCI等收录论文1685篇,被CSSCI收录1131篇;出版著作148部,出版教材56部,获得专利161项。通过省武器装备科研与生产二级保密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专栏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连续四年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七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和“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特等奖等多项大奖,以及国际、国内多项重要体育赛事的单项冠军。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亚军,2012年我校女足代表江苏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足球项目冠军。

学校是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2015年与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共建的孔子学院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组织开展中国文化艺术赴美巡演活动。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

2

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已连续十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四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学校”,五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十二五”以来,学校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5年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在省内排名第19、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19。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八万余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江苏师范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近年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构建国家级、省级、校、院四级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

学校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发扬“守正出新,坚志勇为”的新时期校园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狠抓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建设工作,不断充实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1.1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合理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覆盖11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合理(见表1.1),构建了文、理、工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表1.1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一览表

学科 门类 专业数量 百分比 (%) 哲 学 1 1.15 法 学 4 4.60 工 学 21 管 理 学 9 教 育 学 6 6.90 经 济 学 5 5.75 理 学 14 历 史 学 1 农 学 2 文 学 11 艺 术 学 13 合 计 87 24.14 10.34 16.09 1.15 2.30 12.64 14.94 100 1.2本科招生生源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扩大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2015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类)为68个,2015-2016学年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75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707人,博士研究生7人。注册入学留学生443人,其中学历生46人(本科生44人,研究生2人),语言生397人。全日制本科生占86.06%。

2015年我校本科实际录取总人数4295人(含10月22日计划外补录2人)。本一批次录取633人,其中文科录取341人,理科录取292人;普通本二批次录取2935人,其中文科录取1038人,理科录取1897人;艺术类录取439人;体育类录取193人;内地新疆班录取18人;少数民族预科班录取75人(含南疆四地州预科15人);接收军校退学2人(理科本一:英语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各1人)。

总体生源分布更趋合理,学校在2015年江苏省内共录取3031人,占总人数的70.57%,江苏

4

省外20个省份共计1264人,占总人数的29.43%;录取文科学生1385人,理科学生2203人,艺术类学生439人,体育学生193人,预科生75人,其中文理科比例1:1.591,文理科新生比例与总体生源结构基本一致;录取新生中,男生1384人,占总人数的32.22%,女生2911人,占总人数67.78%,女生人数较2014年的70.79%降低约3个百分点。在16个专业及方向招收师范生1084人,占计划总额25.29%,其中江苏省内691人、省外393人,农村地区师范生录取532人,占比49.08%。

各专业新生报到情况良好,报到率为99%,生源质量较往年有一定提高。

二、师资和教学条件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153工程”和“331工程”,通过有计划、分批次地引进高水平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1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教师博士化和国际化工程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动力,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汇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师资队伍建设的“153”工程和“331工程”正在深入落实,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教师,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积极面向海外高水平大学招聘人才,大力支持校内教师赴境外高水平大学研修,改善学缘结构;通过双聘、特聘、兼职、返聘等多种用人模式优化师资队伍。

截止2016年6月底,我校共有在职事业编制专任教师1448人(含“双肩挑”和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49.1%(见表2.1);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3.41%(见表2.2);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39.30%(见表2.3)。我校拥有院士量级人才9人(双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级人才5人(全职),“江苏特聘教授”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3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7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3人。聘请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文教专家共计34人,长期聘任29人,短期聘任5人。师资队伍的层次、数量和水平显著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能够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5

表2.1 2015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

教师总数 1448 人数 225 教授 比例(%) 人数 15.54% 486 副教授 比例(%) 人数 33.56% 658 讲师 初级及未定级 比例(%) 5.46% 比例(%) 人数 45.44% 79

表2.2 2015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

35岁及以下 教师总数 人数 比例(%) 人数 1448 385 26.59% 678 比例(%) 46.82% 人数 比例(%) 319 22.03% 人数 比例(%) 66 4.56%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表2.3 2015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表 博士 教师总数 人数 1448

569 比例(%) 39.30% 人数 601 比例(%) 41.51% 人数 278 比例(%) 19.20% 硕士 学士及以下 2.2生师比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培养一批,引进一批,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至2016年初,我校生师比为14.39∶1。

2.3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较高

学校明确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要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凡晋升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主讲过2 门及以上本科生主干课程;在岗位聘任中,明确规定教学科研岗的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任务;鼓励教授承担本科生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教学任务。2015-2016学年我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见表2.4和表2.5)。

6

表2.4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比例

教授上课门数 577 课程总门数 3421

表2.5 为本科生授课教授人数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

上课教授数 194 教授总数 225 上课比例(%) 86.22% 上课门数占课程总门数比例%) 16.87% 2.4教学基本设施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2.4.1教学用房状况

截止2015年底,学校有教学和行政用房面积31.102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和行政用房面积18.56平方米。其中,教室8.7988万平方米,生均5.25平方米;教学实验用房11.8905万平方米,生均7.09平方米;科研用房共计1.4428万平方米,生均0.86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为2.1081万平方米;体育馆总面积为2.3103万平方米,田径、球类运动场10.55万平方米。宿舍面积25.0753万平方米,生均14.96平方米;各类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和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功能完备,满足本科教育的需要。 2.4.2科研仪器设备状况

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以保证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为根本,一直致力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五基”(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研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有利于综合能力与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共18个。2010-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5项,2013-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6项。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为实验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截至2015年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0574台(套),总值36775.3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2.19万元。2015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503台(套),总值6088.55万元。

7

2.4.3信息化建设

2.4.3.1校园网建设基本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的网络共享程度,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校园网络在原先“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了扁平化改造,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主干链路带宽为10G,桌面接入为100/1000M,信息点的数量达到54800个,拥有的IP地址资源数已达29000余个。目前,校园内敷设光纤85.7公里,包括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在内的100多栋楼宇全部完成了综合布线并实现校园网络的高速接入,学校四个校区的公共教学区域已实现完全无线网络覆盖,同时积极推进校园无线网二期(即学生宿舍部分)的建设工作。校园网与Internet的连接包括教育网、电信网、移动网,出口带宽达34.3G,并通过IPv6隧道技术接入了CERNET2。学生通过校园网访问校内资源完全免费,这为在线教和在线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4.3.2应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学互动

在学校校园网建设规划中,一手抓扩大网络运行带宽,维护网络稳定运行;一手抓网络技术应用,主动服务本科教学。三年来,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建成了完全虚拟化的新型云数据中心,为信息化应用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我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数字校园建设聚焦于应用建设和资源共享,正式上线师大云盘,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安全、稳定、快捷的云端存储空间;完成电子邮件容量扩容,进一步提升了电子邮件系统的运行质量;完成学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方案调研和规划建设,并考虑与“同步课堂”协调建设的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完善学校微信门户和“微哨”掌上校园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拓展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2.4.4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积极筹措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见表2.6)。

表2.6 2015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本科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项目金额(万元) 44699.43 4823.15 学生人数 16758 16758 生均经费(元) 26673.49 2878.12 8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 2350.9 986.38 370.13 16758 16758 4219 1402.85 588.60 877.29

学校除采取持续增长经费的政策外,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保障本科教学,积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2.5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

按照学校目标定位与学科发展的要求,我校图书馆在管理模式、服务方式、资源共享与建设等方面做了探索性实践。现已逐步建立起文、理、工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并行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努力创建数字化服务新环境,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集传统与现代信息化服务为一体,最大限度提高图书馆利用率。截至2015年12月底,图书馆共有有纸质图书278.4万册,生均图书166.13册;拥有中文电子图书31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31万册;各类文献数据库60余种;中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中文学位论文280万篇,外文学位论文44万余篇。

2015学年度购买纸质新书2.94万册,生均年进书量1.75册,电子图书36万册。每周开放时间98小时,年图书流通量193034册次。2015年图书馆文献数据库使用量达42万人次。其中,中文数据库使用量最大的是CNKI中国知网,约180万余篇,外文数据库使用量最大的是Elsevier数据库,约为16万篇。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体系更加合理,定位更加准确。学校专业发展的定位是强化基础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扶持新兴和交叉专业;构建文、理、工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兼顾与研究生专业的对接,努力提高本科与研究生专业的匹配度。

第一,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及学校“十三五” 规划要求,对87个本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后目标专业为50个(常态招生专业),拟招生专业为60-65个(其中动态招生为10-15个)完成了全校专业调整方案的制订工作;

第二,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实施办法》(苏

9

教高〔2015〕2号)的文件要求,完成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申报、任务书填写等工作;此次我校共评选出12个校级品牌专业,其中6个推荐参评省品牌专业,4个专业获准省级立项,资助金额880万(见表3.1)。

表3.1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专业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化学 教育技术学 所在学院 文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智慧教育学院

专业代码 050101 070101 070301 040104 建设周期 2015-2018 2015-2018 2015-2018 2015-2018 3.2课程建设

3.2.1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课程体系

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增加选修课程课时比例等新举措,优化了课程体系,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内涵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支撑更加科学和合理。 2015-2016学年,学校开设3421门课程,共6494门次,其中公共课72门、公选课82门、辅修课程82门。各学科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经济学:10.31%;法学:13.46%;教育学:11.40%;文学:13.18%;历史学:12.71%;理学:11.61%;工学:17.30%;农学:14.69%;管理学:13.59%;艺术学:11.51%。各学科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经济学:22.47%;法学:30.77%;教育学:24.42%;文学:21.90%;历史学:19.89%;理学:19.78%;工学:17.74%;农学:23.16%;管理学:21.83%;艺术学:10.79%。

在课堂规模上,2015-2016学年课堂人数60人以下(包括60人)中小型开课班占总开课班80.61%,实现了以中小型开课班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3.2.2以培育精品课程为抓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5-2016学年学校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全面推动课程建设。 第一,建立扶持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精心培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徐放鸣教授主讲《孟子的文化精神》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官网“爱课程网”正式上线;杨亦鸣教授的《教师语言》课程、周明儒教授的《高等数学(文科)》课程、邢邦圣教授的《画法几何及机械

10

制图》课程、魏本亚教授的《中学学科教学设计(语文)》和陈琳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顺利通过整改验收,在“爱课程中心”网站上线共享。

第二,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省微课教学比赛。2015-2016学年,我校共有23项微课教学作品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

第三,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15-2016学年,学校开放高等数学(文科)、教师语言等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供学生在网络上在线学习。学校继续与深圳大学的UOOC(优课)联盟合作,依托UOOC联盟平台,积极筹建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全学年学校有400名学生通过UOOC联盟平台选择《积极心理学》和《沟通智慧》进行学习。学校还积极联络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遴选优秀通识课程供本校学生学习。通过超星尔雅平台,学校遴选出包括国学智慧、世界建筑史、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38门通识课程供学生选修,选课人次超过10000人。

3.3 教材建设

2015-2016学年学校继续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材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依据《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材建设管理办法》(苏师大教〔2012〕10号,以下简称《教材管理办法》), 从教材规划、教材立项、教材选用、教材订购与发放、教材研究、教材评估和保障措施等各个环节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校教材建设整体水平。 3.3.1规范教材选用制度,选用优秀教材

根据《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校、院两级均必须成立教材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各专业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2015-2016学年学校继续要求各教学单位在教材选用环节要坚持“选”“编”并举,以“选”为主的原则;强调必修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要优先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指委推荐教材、获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教材、其他高校公认共选的高质量教材,以及近三年新出版的教材,鼓励部分专业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优秀的外文原版教材。

3.3.2加大教材立项力度,打造精品教材

加强教材立项建设,并给予专项资助,对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教材重点投入。2015-2016学年学校重点立项建设6部教材,其中王本贤教授和崔成前教授主编的《创业基础》、邹惠玲教授主编的《简明大学英语写作教程》、姚正海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基础教程(第二版)》、邢邦圣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绘图》、郭永环教授和姜银方教授主编的《工程训练》,以及陈洪教授和吕靖波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诗词经典作品精讲(新编)》被评为省级重点教材。通过多年的教材规划与专

11

项投入,我校涌现了一批起点高、内容新、在本学科领域居领先水平的精品教材,许多教材在全国高校同专业广泛使用,深受好评。

3.4 教学改革

3.4.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2015年学校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成立了敬文书院(原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启动“校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进一步完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依据《“1+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试行)》,学校继续强化1个专业对接10个行业高层次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继续以 “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基地建设”等工程为载体,以国际学院和“1+20”国际高校联合培养计划为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学生派出数量逐年增加,2015-2016学年共派出学生282人赴俄罗斯、美国、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攻读学位、进修、游学和从事志愿者活动。深入探索“中俄学院” 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申报工作,2015年新增国外友好高校7所;学校依托资源优势,探索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十五年一贯制” 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得到顾明远、谈松华、朱永新等知名教育家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基教司等单位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校严格依照2014年制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践行以生为本、质量至上的教育理念,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改革方向,沿着实施分类分型培养模式已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途径加大本科人才的培养工作。

12

【敬文书院】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成立于2015年6月1日,其前身是成立于2011年的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是学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精英教育”新设的“荣誉学院”和“办学特区”。书院规模500余人,设有校长实验班和卓越教师班。敬文书院以“守正出新,自助助人”作为院训,依托学校省级优势学科群及其高水平师资,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德行养成与塑造”、“人文素养与博雅气质提升”、“科技创新与实践训练”、“青年领导力发展”等四个核心计划,为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个性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学生的高尚品德塑造、博雅气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增强、国际视野拓展等方面施加更多积极影响,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宽厚的学科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书院学子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100%;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06项;有79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公开发表(其中:SCI收录17篇);多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大学生支教等志愿服务社会工作成效显著。现有两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达到50.2%。 【中俄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成立于2013年6月1日,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国际商学院。中俄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加强江苏师范大学优势专业与俄罗斯高校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加速以国际一流带动建设国内一流专业,有效提升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学院现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莫斯科师范大学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合作办学,与俄罗斯经济大学进行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合作办学。本科生采用“3+2”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中国学习,后两年到俄罗斯合作高校学习。硕士研究生采用“1+1”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中国学习,第二年到俄罗斯合作高校学习。自2009年9月至今赴俄罗斯学习学生共204名。截止2015年7月,有45人攻读俄罗斯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中俄学院是国内开展对俄合作办学二级学院中学生人数最多、办学层次最高的学院。学院学生俄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到50%,排在全国前列。

3.4.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学校重视教学研究工作,为了推动教学研究,出台规定将教学研究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同等看待,将教研成果作为评聘职称和教师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对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研究项目或荣誉称号给予配套经费或奖励等。2015-2016学年,学校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7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13

研究项目1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7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规划课题14项;江苏省文化厅科研课题1项。 其中,高田钦老师的《“文革”时期我国高校组织及制度变迁(著作类)》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王帆老师的《微时代社会化学习力量(理论创新)》和王娟老师的《高校精品课程传播共享研究(理论创新)》,均获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王运武老师的《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专著)》获江苏省第十二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王娟老师的《反思开放课程建设:形态变化与策略应对(论文)》、杨现民老师的《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研究(论文)》和安涛老师的《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论文)》获江苏省第十二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王娟老师和孔亮老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知识资产的视角(论文)》获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三等奖;颜炳月老师的《试析我国高校教务员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岗位流动性的可能性》论文获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3.5实践教学

学校推出一系列举措,专门下拨220万经费,鼓励1000个本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力促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69项,创业训练项目1项),获得资助项目数位列省属高校第一。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4项,其中重点项目40项,重点自筹项目29项,一般项目20项,指导项目25项。

2015-2016学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共获得393个奖项,其中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华五禽操》获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舞狮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银奖;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赛区二等奖4项,荣获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一等奖7项,荣获优秀组织奖;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七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优秀奖3项;第五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天宇杯”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团体奖一等奖、单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奖2项;第七届“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 工业设计赛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第四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一等奖9项(获奖数和学科数位列全省第一)、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在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比中,我校有12篇论文(设计)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获

14

奖数位列全省并列第五)、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团队优秀毕业设计1项,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2015-2016学年学生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21篇(其中二区4篇、三区1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刊物4篇、国家级刊物2篇、省级核心刊物1篇、省级刊物33篇。 【\挑战杯\特等奖】2015年11月17-20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我校《一种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微生态制剂》作品荣获特等奖,同时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我校也再次荣获挑战杯发起高校荣誉称号。全国2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开展了校级竞赛,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共有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决赛,所有自然科学类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共评出特等奖38项,能荣获特等奖的作品几乎代表了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最高水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我校自2014年启动立项工作以来,全校共组建了900多支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学生近10000人,基本覆盖我校所有学院。此次国赛获奖的项目,正是从以上科创团队中遴选产生,经学院项目申报、学校专家初评、作品外审等环节,有80余件作品通过校赛选拔,共11件作品参加省级比赛,最终5件作品经过省赛角逐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华五禽操】 《中华五禽操》是江苏师范大学于2013年受教育部委托,根据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为蓝本,历时两年而创编的新型健身操。这套新型健身操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依托徐州区域悠久的汉文化养生基础,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配以调身、调心、调息的要求,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强身健体功效。不仅体现了虎、鹿、熊、猿、鸟的形,更要突出其“神”,这套五禽操,结合现代美学要求,做到了动作简单易学,姿势优美大方。整套操以模仿和嬉戏为载体,充分利用复合动作,左右对称、外导内引、形松意充、动静结合、一气呵成,注重形神兼备、运气调吸和内脏功能的积极参与,练养相兼。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设计了幼儿、小学1-3年级、4-6年级、初中、高中和大学等6套不同的动作样式。 五禽操具有三方面的创新:一是融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操为一体,丰富了学校大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二是拓展了五禽戏的用途,以象形仿生的动作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了锻炼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体能的提高;三是配以传统文化素材的音乐吟诵,创新了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推进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发展。 “中华五禽操” 2014年起在江苏试点,2015年教育部通过“国培计划”项目培养向全国推广。2015年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校《中华五禽操》获得一等奖,是江苏省迄今为止获得的唯一一等奖。 15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将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校党委常委、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教学工作,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推动和落实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及职能部门、学院各级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开展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4.1教学职能委员会完备

2015-2016学年,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依据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重视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抓好内涵建设,做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并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多次召开各类本科教学专题会议,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研究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制,成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机制,陆续出台相关管理文件,推进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构建部、省、校三级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专业实习、实践环节,深化落实“1+2+5”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在师范专业中构建由“政府、高校、中小学用人单位”组成的三方协同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专业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师资国际化工程,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访学、研修,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课程建设;积极探索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密切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积极申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引入国际学生来我校进修学分课程;以优势学科群和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集中资源、优化结构,打造综合性大学整体优势,构建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交叉融合的办学体系。

学校还充分发挥教授治教的作用,成立了“江苏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并在教学委员会下设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实验教学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等。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增多,为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又设立了文科、理科、工科、教师教育等四个专门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的专家规划、咨询、指导、监督体系。多年来根据需要,及时对委员会进行人员调整,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办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4.2制度健全,教学运行效果良好

学校坚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致力于通过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推动教风和学风建设,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突出教学中心

16

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了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检查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奖励制度等。

修订出台了《江苏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学分制实施方案》、《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程》、《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江苏师范大学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关于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的通知》、《江苏师范大学教学奖励办法》、《关于实行卓培人才培养动态滚动机制的相关规定》、《江苏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江苏师范大学教室管理规定》、《江苏师范大学“1+10”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试行)》、《江苏师范大学领导干部本科生课堂听课制度》、《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检查工作办法》、《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管理办法》等教育教学改革文件。这些文件分别就教学管理各层面作出了规范化要求,和其他具体规章制度一体,覆盖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为保证必要的办学条件、正常的教学秩序、基本的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学校重视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严格执行,不断强化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学校和学院每年都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或教学工作要点),年末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等监控机制对全校教学运行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管。近年来全校本科日常教学运行工作井然有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3健全督导制度,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4.3.1坚持常规教学检查评估制度

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经过逐步完善,形成并坚持常规教学检查评估制度。开学初、期中和期末有重点地检查教学准备情况、教学运行情况及教风、学风、考风情况。每学期结束前组织一次学生评教活动,教务处会同各学院组织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网上评估,向学院反馈并载入教师业务档案。教务处和学工处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评学活动,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结果作为学生班级评先评优的参考依据。2015-2016学年,对全校开出的3958门次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覆盖的评估,课程评估的优秀率(95分及以上)达到92.5%,学生评教的数据显示,评分在85 分以上的课程占比达到99.9%。教师评学数据按照班级统计的平均分为92.7分,学风优良(85分及以上)的班级占94.6%以上。 4.3.2开展形式多样的督导活动

学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教学研究能力和经验,且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退休教师担任专职教学督导员,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督导活动。围绕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外聘

17

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为高校和中小学的联动发展,搭建有效的运行平台。

2015年学校在明确的卓越教师培养路向和清晰的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导引下,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改革成效。充分吸收近年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国家级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修订、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师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细化三方协同改革方案。

“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明确了协同的目标:职前职后联动,共同打造卓越教师;彰显了三方协同的特征:目标驱动、高校引领、走向卓越;厘清了三方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定位:高校是主体、中小学(幼儿园)是基础、政府是保障;探明了三方协同的动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卓越教师培养的三方协同机制,责权明确、机理清晰、运行有效。

2015年学校还将“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经验和成果,推及深化应用型专业“1+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与科研院所、相关行业部门共同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建立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协同机制,加强教师与行业专家双向交流。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共同制定教学、学生管理、安全保障制度,共同推进开放共享。

6.2进一步夯实“三维一体”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学校历来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三维一体”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6.2.1开展语言文字学术研究,奠定语言文字工作基石

学术研究是“三维一体”语言文字工作机制的基石,学术研究的成果为语言文字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思想滋养。近年来,我校长江学者杨亦鸣教授领衔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迅速崛起,他所开创的神经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与特色学科。依托语言文字的学科与人才优势,我校大力推进语言文字的学术研究。

搭建语言文字学术研究平台。我校充分发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国内唯一的省级语言能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强大优势,紧紧围绕语言能力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凝练成五个研究平台:人脑语言能力研究平台,机器语言能力研究平台,语言教育与语言能力提升研究平台,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与社会共融研究平台,语言资源、语言战略与语言能力提升研究平台,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乔姆斯基(Chomsky)等世界顶级科学家开展跨国界合作,从多学科视野系统的研究语言能力的基础性问题。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15年新成立了江苏省中华吟诵传承与研究中心。

承办高级别的语言文字学术会议。借助日益增长的学术影响力,我校积极举办了“中德语言文化交流报告会”和“首届全国中华古诗词朗诵艺术交流研讨会” 等国际性或全国性语言文字

23

学术会议。通过举办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我校与海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广泛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英国科学院院士Bencie Woll教授等一批国内外顶尖专家为我校的特聘教授,为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开展语言文字课题研究。在语言文字学术研究中,我校特别强调课题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别的语言文字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我校共获得语言文字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委托项目5项,教育部语用司委托项目2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7项。高水平课题研究为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开展提供了强劲的学术支持。 6.2.2推进语言文字教学改革,彰显语言文字工作地位

教学改革是“三维一体”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直接决定语言文字工作的成效。我校依托语言文字的学术优势,2015年继续大力推进和巩固语言文字教学的改革和成果。

做实递进式的教学目标体系。牢牢锁定语言文字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紧把握语言文字教学的三级递进的目标体系:拥有语言文字规范知识与技能——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艺术——达成语言文字文化认同与内化。三级递进目标的意图是通过对语言文字规范、艺术的使用,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终实现文化认同并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

实践“知识·能力·文化”一体化的课程模块。语言文字的课程模块设计分别与三级教学目标交叉对接,构成了“知识、能力、文化”一体化语言文字课程平台。2015年继续针对必修课,包括教师口语、大学语文;其二,选修课,包括普通话训练、方言与普通话、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沟通技巧、书法、唐诗宋词欣赏、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口语艺术与人格魅力、当代诗歌鉴赏、语言·思维·交际等;其三,专题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十讲、语文的现代化、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国学智慧等三类课程,加大开课力度,充实课程内容,注重效果总结。

我校的语言文字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保证语言文字工作在达标的基础上,能够向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字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研究性理论教学、实训式技能教学、渗透式案例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师口语等理论课教学中倡导研究性教学,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实践,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技能课教学中我们倡导实训式教学,通过微格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提供学生训练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实战素养。案例教学是通过教学实践中典型案例的描述,向学生展示语言文字学习中的常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反思,引导学生探寻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掌握语言文字的学习策略。

第二课堂是推进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载体。我校的语言文字类第二课堂主要有三种形式。其

24

一,建设语言文字类社团。社团是语言文字类活动的有效抓手,也是搞好语言文字活动的基础,目前我校拥有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字类的社团共33个。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出浓郁的语言文字学习氛围,吸引了一大批热爱语言文字的学生加入社团。其二,成立“师大讲堂”。经常邀请文化名家前来学校举办朗诵会或作学术报告,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三,举办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活动。每年依托国家语委定期举办的推普周活动、经典诵读大赛、中华母语节系列活动等载体,不断创新形式,吸引众多师生参与其中。

6.2.3躬身语言文字社会服务,拓展语言文字工作界域

社会服务是“三维一体”语言文字工作机制的落脚点,我校依托语言文字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拓宽视野看作用,融入发展促发展”,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响应国家发展大局。

致力文化传承,培养经典诵读骨干教师。我校积极承办江苏省、“国培计划”等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其中“国培计划”——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我校经遴选成为全国唯一的培训机构。五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687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地方语委干部在开展经典诵读、传承经典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培训工作一直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建立协作机制,协助行业开展普通话培训。我校的普通话和汉语能力的测试和培训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08年,我校率先在全省开展计算机智能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测试经验在全国和江苏省的普通话测试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2011年我校作为全国首批十三个考点之一参与“汉语能力测试”(HNC)的首次试点测试。一直以来工作得到省语委的高度评价。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省部共建高校,为弘扬教师教育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未来发展的思路及进步的空间有充分的认识与思考。今后,学校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7.1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我校目前有四个校区,由于并校、城市建设规划等客观因素,导致各校区原有基础设施和功能定位相对固化,资源重新配置和调整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办学规模增长较快,新增专业较多,学生数量增加明显,但是,教学设施建设和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整合现有资源,科学规划校园布局,推动民办独立学院迁址办学,释放主校区办学空间

25

和教学资源。集中调整学院和机关行政办公用房,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调整余量全部用于保障教学,提高现有房屋利用率。

二是加大投入,解决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加快图书馆、分析测试中心建设,通过专项扶持、校企共建、校际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薄弱专业实验室实施重点投入,解决部分专业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

7.2课程建设问题

一直以来学校强化优势,凝练特色,持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全面推动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48门。但总体看,精品课程在全校课程总量中占比偏低,专业分布不均衡、示范效应不理想;多数精品课程未能及时转化为在线课程,不能在校内充分共享;双语课程开设比例不高,境外原版教材的选用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数量略显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对已有的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过程监控,注重质量意识,真正使精品课程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在课程规划方面,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大力扶持,整合资源,切实推进全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整合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开发更多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精品优质课程。

二是学校将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精品课程上线工程,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和共享率。重视课程建设国际化,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性的开设双语课程,加大外文原版教材引入力度,在某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学院,实行部分专业全英文教学。

三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新建一批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遴选一批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致力于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重塑与课程内容改革,建设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推进学分制改革,通过学分制改革等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7.3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虽然我们倡导建立“学为主导”的课堂,并且探索了多种新的教学形态,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力度尚显不够,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教师的教学本位意识还不够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将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强化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使教师确立“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理

26

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等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对新进教师建立课堂教学水准提升机制。积极搭建青年教师与教学名师经验交流平台,构建以老带新的传、帮、带长效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第二,完善职称评聘机制和约束激励机制,改变职称评价制度中科研大于教学的倾向,加大对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聘岗的基本条件。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