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3-04-13 07: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语文组李哲峰

师:(展示刘和珍君相片)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位让人景仰的女烈士,她的名字叫刘和珍(板书:刘和珍),她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然而年仅22岁的她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她去世的原因及时代背景:

生1:(读)

PPT1:

1926年,我国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皖系军阀的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3月12日派军舰掩护奉系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枪还击。3月16日,日本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47人丧生,200多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师:也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刘和珍烈士遇难了,两个星期后,刘和珍烈士的老师鲁迅先生就拿起他那如椽大笔写下了这篇血泪迸发、激越铿锵的扛鼎之作——《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是一篇散文,大家知道,散文都有一条写作的线索,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而散文的线索有时就是散文的题目,有时是议论抒情的句子,有时则是一些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字、词、句……而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就曾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种有效的解读方法:

PPT2:

“鲁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心理)的内在线索”。

——钱理群先生师:既然如此,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边读边从文中找出钱先生所提到的这些语句,初步把摸先生的思想感情。

(一分钟)

生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3:55页第五部分开头还有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师:你从中感受到先生此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4:反反复复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先生内心的痛苦。

生5:我感觉到先生每次的语言看似相似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不尽相同!

师:是啊!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话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先生内心的复杂与痛苦,但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呢?为什么一向果敢坚毅的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竟像自己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反复叨念相同或是相似的语言?为什么平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鲁迅先生今天竟在“写”还是“不写”间犹疑骑墙两难选择?下面我们先重点研读课文的一二部分,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家找找看,在这两部分中几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生6:三次,它们分别是:

PPT3: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师:大家知道先生的文章一向是语言简洁、微言大义的,可是这里先生却三次说到同一句话“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这样的表达是否啰嗦?可否将后两次删去?

生7:每次表达的感情不一致,我感觉到先生的情感在逐渐升级。

生8:有强调作用,一唱三叹,表达出自己为刘和珍作传的坚定态度。

师:大家说得好,正如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除了强调作用之外,三次所说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内涵也并不一致。下面我将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针对这三句话中的一句,分别探讨两个问题:1、写这句话的内涵及其具体语言环境是怎样的?2、流露出作者此时怎样的情感?请注意一定要从文章中找到说话的依据。

(三分钟)

师:同学们请注意,发言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语言简洁。

生9:第一次提出的背景是程君正告我“刘和珍生前最爱看先生的文章”,使得先生回忆起自己编辑的期刊“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师:那么这句话流露出先生怎样的感情?

生10:对失去刘和珍而感到哀悼痛心。

生11:感激、感动。

师:我是老师,假如我现在出了一本书却苦于没有销路,同学们每个人买了我一本,为我“捧场”,我自然是会很感动。但大家请注意,这里的感动是不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学生预定了自己主编的那种无人问津的杂志?这里的感动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含义?

生12:《莽原》是一本进步思想的书。因此这里更是为她的进步思想而感动,为失去这样一位有进步思想的中国青年而遗憾痛心!

师:这句话饱含了对刘和珍君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及对失去这么年轻的革命者而流露出的无限的痛心与哀悼。(板书:悼念)读这一句话时作者应该是怎样的感情?

生13:是对学生的感激、景仰、赞美,而更多的是无比的悲痛。

师:(板书:悲)说得好,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一下。

生13读。

师:很好,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得很真挚。

生14:第二次提出这句话时,语言没有改变,但其语境发生了变化。先生强调“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而“这样的世界”就是指第二部分提到的“似人非人的世界”。

师: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些?

生14:是凶残的反动派惨无人道屠杀的世界。

师:的确,先生在这期间就曾写文章评价“三一八”是“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但这似乎还不是先生最痛恨的,他最痛恨的是什么?

生14:“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师:从哪个字看出来?

生14:“尤”字。

师:先生在《死地》一文中说这些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评价貌似公允,但实际上这“比刀枪更惊心动魄”,是呀,物质的刀子可以凌迟人的肉体、精神的刀子却可以阉割人的

灵魂,这是何等的卑鄙无耻。

这正是潜伏在这篇文章背后的另一大主题。(板书:仇恨)对反动派刻骨仇恨,这里边充斥着先生怎样的感情?

生齐:激愤

师:(板书:愤)认真体会这一感情,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15读。

师:太棒了!他读出了先生的悲愤之情,可以看出他体会得很到位。第三组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16:文章第三次提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语言与前两句有所不同,先生将“早觉得有”改为了“正有”。

师:“正有”是什么意思?

生17:“马上、现在”,说明作者很急迫,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烈士的血眼看就白流了,此时先生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拖了,要赶快拿起笔来总结流血的经验与教训。

师:先生说“血债要同物偿还,拖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纪念的沉重意义还在来自于遗忘的反抗,无论是目不忍视的反动派的行径,还是耳不忍闻的走狗文人的流言统统会因时间与遗忘而烟消云散归于平和。这是最可怕的!

这正是文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深刻地反思,对群众热情地呼唤!(板书:反思呼唤)这一句又该如何读?

生18:应读得深沉而痛切,郑重而急迫。

师:请你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18读。

师:我来试着朗读第二部分,请同学们注意体会先生情感的变化。

师读。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该部分。

生齐读。

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它让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摸了先生的复杂感情——那就是悲怆与愤怒结合,悲愤之情一以贯之。那么刘和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青年,竟能引发先生如此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速读全文解决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刘和珍君哪些相关情况?从中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9:生活艰难,还预定《莽原》全年,可见其追求真理……

生20:主动参加请愿,欣然前往,表现了她殒身不恤舍身为国的精神……

师总结:

PPT4:

一、生活艰难,预定《莽原》——追求真理(一部分)

二、不畏强权,反抗校长——勇于斗争(三部分)

三、心忧母校,黯然泣下——侠骨柔情(三部分)

四、常带微笑,态度温和——平稳和善(三、四、五、六部分)

五、欣然请愿,殒身不恤——舍身为国(五部分)

师:然而大家看看就是这样一群以刘和珍为代表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年轻女性又是怎样被反动政府杀害的呢?

生21读:

PPT5: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入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

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师:同天亲自参加运动的朱自清先生回忆这一天时说“三月十八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但这里我想冒昧地问一句:你觉得鲁迅先生的这段描写写得怎么样?精彩吗?

生齐:不很精彩!

师:我觉得先生这里应该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先生应用他那生动细腻的笔触来揭示北洋军阀是如何残害中国学生的,以此来安慰死者,激励生者!但为什么却写得如此平淡?

生22:先生没有亲见。

师:但既没有亲见为什么过程又写得如此详细?且为什么又写得如此平静,如同法医写的尸检报告,几乎不带有任何感情?

生23:哀莫大于心死!张晓风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刘和珍是“欣然前往”的,不想她将要面对的是47人死亡,约200人受伤的结局!正如先生反复强调“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先生对此已经无言!

师:那为什么先生还要忍着剧痛不惜笔墨,将这一事实客观记录下来?

生24:这是铁的事实!先生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要毁灭给人看”,突出对死者的悼念,对生者的呼唤,记录下反动派用武力对待手无寸铁爱国青年,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凶残与兽性!

师: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反复咀嚼该段文字,具体说说这些记录是怎样体现反动派凶残与兽性的?

(一分钟)

生25:先生细致准确地交代了受伤部位均为心肺、头、胸等致命部位!无一枪例外!可见要致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青年女性于死地!

师:的确,他们几乎是百发百中,无一例打在大腿、胳膊等处!

生26:刘和珍“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但此时的反动派还是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足见其凶残!

生27:先生细致准确交代了刘和珍中弹的方向,是“从背部入”,这就说明敌人很可能是在开黑枪!如此对待这些柔弱女子未免太没人性了!

生28:我补充一点,既然是“从背部入”说明也可能是在青年们决定撤离时下手的,既要撤离还要下手?!

生29:张静淑一人竟然“中了四弹”说明枪林弹雨!可以想见当时开枪何等密集!

生30:杨德群是“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可以看出是近距离且自上而下开的枪!这也能下得去手!

师:可以想象这些强壮的士兵对待二十多岁如花般年龄的姑娘有多么疯狂!紧逼到何种地步!当然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伟大品质!看来先生无一笔是虚笔!“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句句平淡却句句传情!请同学们带着悲愤的情感一齐朗读这段话。

生激情朗读。

师:先生曾说:“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先生的心路历程也正是这样,由悲愤升格为理智,由热烈走向冷峻!先生是在炽热而又沉郁的情感激流中扬起了爱的大旗,在冷峻而又深刻的历史思考中筑起了憎的丰碑!

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反思

呼唤冷峻

(深沉)

悼念仇恨热烈(悲)(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v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