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6-03 0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前 言

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局面。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和经济安全,也决定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和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强化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地位;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国防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竞争力,都要求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更好地发挥催化、倍增和促进作用。

“十一五”计划(2006—2010)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关键期,也是实施电子强国战略、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黄金发展时期”。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依据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先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做大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做强相对优势领域,争取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自“十五”以来,厦门市根据“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定位,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向工业现代化阶段迈进的时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引资、发展加工贸易等形式,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厦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获得了比其他行业更快的发展,已成为厦门市工业中最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支柱行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有助于加快我市经济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有助于推动我市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有益于增强我市工业的整体实力,带动厦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提出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框架思路》,结合厦门实际而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加快结构调整,培育行业新经济增长点,指导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十五”发展情况与基本经验 (一)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及各国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信息产业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10%,平均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实际贡献率目前已超过25%。但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数字鸿沟”的加剧;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地区基本上都是信息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地区基本都在信息产业领域拥有整体或局部竞争优势。

表1全球信息产业区域分布 序号 行 业 区 域 分 布

1 半导体业 北美、西欧、中国大陆、亚太地区(不包括美国和日本) 2 计算机业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3 通信制造业 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

4 消费类电子业 欧洲、亚洲,亚洲主要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 5 软件业 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印度、中国大陆和台湾 表2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序号 项目/区域 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1 产业链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由于控制专利技术、技术标准、核心技术,从而在产业高端

拥有绝对竞争优势

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即产业中低端拥有相对竞争优势

2 综合因素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拥有市场经济发达、法规体系完善、要素全球流动与配置、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率高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全球营销和信息网络发达、产业先行和领先等优势

韩国、中国台湾 拥有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律环境相对完善、要素区域性流动与配置、经营管理与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与发达国家市场联系紧密等优势

中国大陆 拥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内需市场、产业规模和各层次人才规模庞大、经济增长快、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稳定等优势

3 主要行业 美国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系统软件、微处理器、管理软件、基础通信设备、关键元器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日本 在消费电子、半导体、存储器、电子生产设备以及平板显示器、硬盘驱动器、打印机、消费类电子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欧洲 在超级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等方面有竞争优势,其中爱尔兰在软件外包、芬兰在通信技术方面有竞争优势

韩国 在消费类电子、通信终端、平板显示器、游戏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中国台湾 在计算机硬件及其外围产品、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全球华文软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中国大陆 在家用电子、计算机硬件及外围产品、移动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财务软件和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

从国内来看,200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650亿元,占GDP4.1%,实现销售收入2.65万亿元,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程控交换机、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显示器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207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5%。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视听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快速增长,尤其通信类产品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最大。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电子等行业应用电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产业带”,东南部沿海地区8个省市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93.7%和92%;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十五”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通过外引内联和自主技术创新,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技术和规模得到迅速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十五”规划预期目标。计算机、移动通信、数字视听三大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同时基础元器件产品比较齐全,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多种产品在国内名列前茅,已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物质技术基础,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厦门市工业中最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支柱行业。

1、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厦门市第一大的支柱产业:截止2004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电子工业企业105家,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2家,电子元件百强企业6家。全行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30家,过10亿元的企业9家。销售收入645亿元,年增长速度15%,工业增加值133亿元,占全市GDP1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1%,成为厦门市名符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基地之一。

2、初步形成3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一是以戴尔为龙头的相对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带动了厦门华侨

和建松的显示器、厦门欧立的键盘、厦门多威的鼠标等企业产品的发展;二是以联想、VK和夏新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链,带动了当地一批元器件和零配件生产企业;三是以彩色电视机、收录机、DVD、VCD、家庭影院以及新兴的汽车音响为主的视听类产业链,也带动了一批相关元器件企业的发展。

3、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形成了厦华、夏新、戴尔、松下、建松、TDK、FDK、多威、法拉、华联、三安、宏发等一批产值上亿元、几十亿元的骨干企业。电容器、IC引线框架、继电器、光电器件等产销均居全国前列。拥有如“XOCECO”、“Amoisonic”、“DELL”、“Panasonic”、“TDK”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4、初步具备了为本地企业配套的能力:已形成计算机、手机、彩电、收录音机、汽车音响等视听产品为主导的整机产品;以微电机、电容器、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变压器、继电器、磁性材料为主导的基础元器件产品。2005年计算机当地配套率超过30%;手机主要配套件当地配套率超过40%;视听产品在全国产业链中将确立优势地位。

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外向型经济明显。2004年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93%。厦门市规模较大的30家企业中,以三资企业为主,超过80%(外资12家、侨资1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5家)。这些企业以生产加工为主,出口超过总产值一半以上,呈现出强烈的外向型特征。

6、软件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市政府1999年就出台了《厦门市关于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以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投资机制扶持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思明、火炬、集美软件园等软件基地正在建设中,并已有一批著名的软件企业申请入园。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2004年实现销售额26.3亿元,认证软件企业108家。

7、各项信息化重点工程进展良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九五”、“十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目前,全市电话普及率75%、主线普及率和移动普及率76.2%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企业信息化工程试点面进一步扩大。

(三)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十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年、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十五规划 工业总产值(亿元) 209 247 407 578 635 770 650 工业增加值(亿元) 47.5 56 78.6 109 133 140 销售收入(亿元) 207 242.7 393 573 641 770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 26.9 28.6 49.9 41 40 40 40 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 47.4 49.9 57 55 50 50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 24.1 25

出口交货值 106 110 223 260 333 400 250 利税总额

(亿元) 12.1 12.5 33.4 48.6 48 55 从业人员

(万人) 5.3 5.8 6.5 6.7 7.7 (四)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十五“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厦门电子信息产业积累了完整的经验:

第一,实施专项,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十五”期间,重点实施计算机、移动通信国产化、数字电视、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专项。

第二,切实加强行业管理,落实各项产业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着力培育厦华、夏新等大型企业走向世界,使之成为我市经济支柱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形成以大公司为主体,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四,加快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坚持国际化发展道路,抓住全球产业调整的契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从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迅速扩大产业规模。电子行业吸收外资项目明显增长,03年、04年已有110个项目投资、增资厦门电子,共吸收合同外资2.7亿美元,占全市16%。

第五,市领导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产业链配套,改善投资环境,给予一定扶持政策。围绕三大产业链配套作规划、宣传说明,统一认识,开展招商工作;由市分管工业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在东莞、温州、汉城、东京,香港、马来西亚、荷兰等地举行以产业链配套、手机配套、汽车电子为专题的推介会,同时,着手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公共配套平台;集中兴建为整机配套的注塑中心与模具中心、印制板制造中心和金属零件加工中心,实现专业化配套生产,集中进行环境污染处理,推进建立海峡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市场;加快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解决产业链项目落地问题.取得较好成效。 二、“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关键期,也是实施电子强国战略,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黄金发展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临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及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双重任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机遇,产业仍将是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等方针的实施,各方面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和平稳增长,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秩序日益规范,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宏观环境和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调整与分工机遇。

全球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组合,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新的结构调整。跨国公司正在加大区域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的转移力度,提高研发、生产、销售和人才本地化程度,投资重点逐渐由加工、制造拓展到培训、研发等领域。为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国际资本、拉动市场规模增长,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

电子元器件向中国转移的步伐更快,这是厦门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地域角度来说,福厦沿海地区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弱,随着该地区整机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势必吸引更多的配套元器件企业在本地布点,这是厦门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契机。 (3)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遇,开拓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许多重要产品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带来了产业赶超的机遇,目前我国在3G、数字电视和下一代网络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已经接近国际主流水平。今后20年光通信、广泛互联、普遍计算、传感器、信息网格五项突破性创新技术对信息技术市场将产生广泛影响。集成电路向系统集成发展,传统模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3C”融合,信息家电产品的数字化浪潮不可阻挡。3G、数字电视、网络家电、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推动“三网”融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动着网络信息和网络经济飞速发展,数字移动通信市场正在急剧增加,计算机开始进入迅速普及的阶段。传统家电业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彼此业务交叉,软件作为独立产业迅速专业分工界限逐渐消失,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市场和信息家电市场达到空前。将形成网络传输产业、信息家电产业、新的信息服务业。导致传统的行业界限逐渐消失,出现了行业间、跨行业、跨国界的企业重组。

我国信息产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时期,国家将鼓励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并鼓励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诸如软件、集成电路、专用电子装备和仪器、电子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等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将鼓励3G、数字电视和下一网络产业等的发展,我国电子

元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不足50%,年年需要大量进口各类电子元器件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内发展电子元器件的空间还很大

(4)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市场持续增长,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国消费水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许多过去潜在的市场需求将不断转化为有效需求。信息技术将在全社会普及应用,电力部门改造电力网和电源建设。铁路部门改扩建铁道网,现有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卫星、地面、有线的传输数据网建设。电信业的改扩建移动网,改造电信网,建设数据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经济门槛和知识门槛将大大降低,用户群将成倍扩张。数字家电将进入亿万家庭。2020年计算机拥有量从现在3600万台增加到2.5-3亿台。移动通信用户从3亿增加到7.3亿,固定电话从3亿部增加到6.0亿部,上网人数达4亿人,数字电视用户达2.5亿-3亿户。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新一轮合资的出现也会拉动市场规模增长,将促进我国形成世界IT制造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国防现代化、人们物质和文明需求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市场领域提供巨大技术和市场需求。预计2004-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市场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2008年市场为5.06万亿元。2008-2010年市场增长12%,2010年为6.3万亿元。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到2020市场需求将达到7.5--8万亿美元。 (5)经济体制改革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克服体制性障碍。

产业经济结构从过去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非国有经济不断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结构从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大公司为主、中小企业互相配套的格局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正在形成。 主要电子产品市场预测

产品名称 单 位 05年 08年 010年 04年 08年 010年 手机 万部 12000 11500 12500 53000 100000 119000 TV 万台 4301 4500 4700 17500 19600 20900 DTV 万台 500 1327 2008 9300 10000 微机 万台 1463 2240 (560) 2775

(925) 17810 27000 33100

显示器 万台 1800 2900 3800 14400 20000 23600 集成电路 亿块 791 1256 1546 2450 3450 元器件 亿只 10000 34000 40000 软件服务 亿元 1100 4600 7150 1.18 1.46 市场 万亿元 2.66 5.06 6.3 1.28 1.7 2.0

虽然市场需求巨大,但是行业结构比例失调的矛盾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市场增长不确定因素: 1、硬件制造与软件及信息服务发展不协调,目前制造与软件及信息服务规模比例大约为9:1。 2、核心与外围产品、整机与零部件供求错位。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却不能生产,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更多地只是加工费,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产业发展。

3、产业组织结构中缺少世界级大企业。产业的发展外资企业占主导,在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方面受制于人。对全球IT产业巨头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4、信息化应用领域还未能真正启动,从需求上制约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自身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影响信息化水平。

5、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一少”外贸非均衡性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新一轮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二)发展优势

1、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厦门市地处太平洋西海岸,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闽南三角洲的中心,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通关便利的地区。厦门市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也是华东地区的主要航空枢纽之一,已经开辟76条国内外航线,厦门直航高雄的海运路程,仅为从香港转口的1/3,费用可省一半以上。厦门与台湾地理位置相邻、血缘相亲、语言相近,而且国务院又确定厦门为两岸三通的首选口岸,并已实现海上货物的通航,必将极大地加快厦门吸引外资,特别是台资的进程。台湾的信息产业是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我市如能充分发挥对台的区位优势,努力做好对台招商工作,必将成为台湾信息产业转移的最大受惠地区。 2、优先发展产业的政策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适于厦门市优先发展的产业。厦门市的发展定位是要在本世纪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而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又无污染的产业,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控制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省、市都把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国内外市场优势

厦门市及周边地区整机企业较多,如DELL、夏新、厦华等,规模也比较大,该地区年产微机247万部、彩电244万台、显示器1635万部、电话机253万部,元器件企业的转移始终是跟随着整机企业的迁移而变动的。此外厦门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在这两个国内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整机企业比比皆是,厦门市生产的元器件产品可辐射这两个地区,这为厦门市引进和发展元器件产品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 4、素质较高劳动力优势

厦门市劳动力供应量充足、费用较低、素质较高。厦门市有科研机构120家、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12所,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城市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5、产业基础较好

厦门的部分计算机、手机和视听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独自优势和特色,具有了较大产业规模。目前,建设上述三大产业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已列入市政府今年工作重点,并开始付诸实施。这些都为建设完善上述三大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易于吸引其他企业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台湾的许多有实力的电子元器件企业已经在厦门建立了生产基地。 6、城市竞争优势

在全国200个城市12项竞争力比较中,企业管理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厦门列入前10位城市。 (三)制约因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增加了技术创新难度,提高了技术门槛和投资强度。二是加入WTO和ITA协议后,我国产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更多的贸易纠纷,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强势地位,利用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禁运等多种方式阻滞新的竞争对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焦点不断升级。电子信息企业之间已从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上升到对品牌、核心技术和标准的控制,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三是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成长,有可能削弱我国的成本优势。四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日益突显,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在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五是我国还未完成工业化,各工业

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落后,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另外,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波动、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恐怖主义等不确定因素以及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等都对推进强国战略带来影响。 1、对外依赖性大,风险增加

厦门市虽然在地域上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但离这两个三角洲的中心较远,受其带动作用不明显,距离国内中心市场较远。厦门对国内其他地区的物流交通受限,本身经济规模又小,可容纳外资企业供与销的市场小,对内陆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这些都成为制约以占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元器件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投资的重要因素; 2、厦门市的工业基础较差,

厦门市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进一步发展需要合并漳州,但存在相当大困难。目前由于土地紧张,造成土地价格上涨很快。降低了对新企业投资的吸引力,也限制了现有企业的增资扩产。

尽管本地元器件较多、实力较强,整机企业不少,但是彼此之间关联度小,没有真正形成配套体系配套能力。只有光电子产业链较为完整,其它产品的产业链都有较多欠缺。可与外商合资的企业载体少,很难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对象; 3、缺乏高素质研发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研发部门。而厦门市高等院校较少,设立电子元器件有关学科的高等院校更少。厦门市虽然人居环境较好,但是与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相比,不仅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较难吸引、留住高素质的研发人才。与其它大城市比,人才资源短缺,外商投资大项目所需求的本地高科技人才尤显不足,这将极大阻碍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制约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研发能力的提高; 4、特区政策优势弱化,

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扶持电子、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力度明显不足; 5、台海之间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两岸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将使厦门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部分准备来厦门投资的台商因为惧怕发生“台海战事”,因而放弃投资意向或犹豫不决、等待观望。 (四)面临的挑战 1、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挑战

近年来,印度、越南、中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利用其在资源、市场、政策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紧吸引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2、国内部分省(市、区)的挑战

近年来,河北、安徽、江西等利用其临近北京和沿海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的优势,四川、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辽宁、吉林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积极利用自身发展信息产业的综合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发展信息产业,这对厦门发展信息产业形成较强的挑战。

珠江三角州地区的消费电子产品基地和以东莞为基地的桌面电脑和周边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以在东莞配齐。

以京津唐地区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通信和网络产品开发、生产和制造的快速发展,形成信息产业新的骨干产业体系;

以上海和苏州为主长江三角洲的集成电路产业、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PDA以及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正在形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心,打破了原来只有沿海地区才是拉动经济增长主力的局面.,这地区内部配套能力已经比较强,供应链已基本形成,整机企业长期从这地区采购元器件,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这种状况下,厦门元器件企业进入该供应链,存在一定难度。 三、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依托现有基础,壮大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研发,做强产业。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依托开发区和软件园,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以及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业,通过外引内联重点突破和规模发展数字家电、3G通信、液晶电脑、新型元器件等制造业,促进产业整体做大和从具有局部优势产业做强。进一步推进厦门信息港的建设,深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把厦门市建设成信息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和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和配套基地。 1、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技术、生产、资本、配套和服务国际化、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厦门产业发展,需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尤其是充分利用厦门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 2、依托现有基础,壮大产业

厦门在家电、2G通信、电脑、视听产品、元器件等制造业具有一定基础,“十一五”时期,可依托现有企业和产品,引导企业增资扩产,扩大规模,同时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当地配套能力,吸引更多的元器件企业,壮大产业实力。培育壮大以行业应用电子装备业、行业应用软件业、新型元器件、敏感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为方向的产业群,不断提升信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和产业地位,并发展成为国内和亚洲重要的产业集群化、链条化的信息产业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利用既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和人文环境,主动承接国际上特别是欧、美、日、韩IT中高端产业转移,高效配置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思路,突破定式,运用多方资源,从以日、台资企业为主转向以日、美、欧、台企业并重;从以引进外商生产型企业为主转向以生产、研发并重;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帮助本地企业和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产业层次,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4、鼓励研发,做强产业

厦门电子信息产业以生产加工为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积极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做强产业。 5、依托开发和软件园区,构建各具特色产业集聚

依托开发区和软件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环境营造,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建设若干以产业链为基础,集关键部件制造、组装加工、技术研发、运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各具特色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并使跨国公司扎根于本土,提升厦门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链上的地位。 (二)战略定位

基于对国际国内信息产业总体形势的判断和对厦门信息产业SWOT分析,围绕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的总体要求和增强厦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本着抓住重点,逐一突破,形成群体效应,“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1、实施戴尔带动、内外配套的计算机战略,形成全球重要的计算机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分销基地,具备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条。

2、实施园区为主、应用立业的软件战略,成为国内重要的金融、汽车、安全、国防、行业信息化建设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中心和应用于信息家电的嵌入式软件研发中心,逐步建立以特色应用软件为主体的厦门软件产业体系。

3、实施培育品牌、壮大规模的手机战略,建成国内重要的通信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4、实施技术创新、市场带动的视听战略,建成国内重要的信息家电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心和产业化

基地。

5、实施扩大规模,增加品种的新型元器件战略,建设成为海峡两(西)岸甚至东南亚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

6、实施企业群聚、形成基地的光电产业战略,建设成为国内甚至亚洲重要的光电子研发、设计与制造基地。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10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40%以上;销售收入1500-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利税总额100亿元。 2、主要产品目标。

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达到:微机600万台,移动通信手机2000万部,彩电650万台,其中数字电视500万台,收录音机1000万台,数字音响1500万台。全市软件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软件出口占30%,产值达10亿元的软件企业增至5家,重点扶持骨干企业10家,并推动其中2家软件企业上市。继续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使我市软件工程师达到1.5万人以上。 3、技术创新目标

计算机设计开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移动通信手机设计开发基本实现本地化,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数字电视新产品开发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主要数字音响产品技术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完善产业链建设目标

建立从产品设计开发、整机和主要关键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产业链,按产值计算,配套件厦门当地配套率2010年达到80%;建立相对完善的移动通信手机产业链,主要配套件当地配套率2010年超过90%;抓住视听产品数字化机遇,吸引重要关键配套件企业在厦门建厂设点,形成较强的配套能力,逐步完善和壮大产业链,2010年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视听产品制造基地和建设成为我国半导体照明基地。 5信息社会化目标

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全面完成厦门“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建设,进一步推进厦门信息港的建设,深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把厦门市建设成信息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四)发展重点

1、计算机产业生产基地:

扩大戴尔公司计算机主机在厦门的生产规模,实现该公司在设计、主机组装和全球营销三方面主体全面向厦门转移,根据已形成的制造业产品优势基础,力争建成全球六大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微机及网络计算机、车载电脑、网络接入设备、宽带接入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等网络产品;重点扶持戴尔(中国)、建松电器和夏新电子的笔记本电脑;贝莱胜电子(厦门)的内存条和厦门富士电气化学公司和正屋(厦门)电子的开关电源。PC硬盘磁头、积极发展终端、软驱、光驱、主机板、厦门欧立电脑公司键盘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生产3C融合的数字化产品。 2、电子信息产品配套基地

采用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政策鼓励的方法,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突出重点,建立一批门类齐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功能的专业配套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

发挥业已形成的元器件的基础地位,大力扶持相关企业实现资源整合,采取必要的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建立一个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元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我国元器件的产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和东南亚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

重点支持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智能型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汽车扬声器、平面显示器,同时开发引进片式元器件生产线,已形成生产能力的敏感元器件、光电

子器件和绿色电源等产品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使新型电子元器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断提高电容器的片式化率,适时引进片式钽电解电容器等产品,为国内外知名的电容器生产基地;保持通用继电器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引导企业生产第三代通信继电器、高频继电器、42V汽车继电器、光MOS继电器等新型继电器产品,把继电器产业做大做强;继续引进变压器方面的技术和设备,争取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磁性材料生产线,发展磁性材料产业;

扩大电声器件,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种与档次,尤其是鼓励引进汽车音响用的元器件产品;扩大微特电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品种与档次,尤其是鼓励其引进生产技术含量高、国内现在依赖进口的精密无刷电动机、高速同步电动机、高精度步进电动机、片状绕组无刷电动机、高性能伺服电动机以及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等品种;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型绿色电池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厦门以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企业最多,发展潜力最大。产品涵盖光显示、光电子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及其它光电应用产品等领域。厦门市在这些领域可以大有作为,重点支持围绕着三安、华联等龙头企业,形成光电器件产业群聚,招商引资重点应集中引进MOCVD设备,提高制作高质量、高发光强度、高效的LED管芯,在短波长方面也应加强引进力度,为将来的半导体照明时代的来临打下基础,把厦门的LED产业做强、做大。力争把厦门建设成为我国半导体照明基地。

积极发展光电显示产业,要以LCD为主线,重点扶持TFT-LCD显示器的研发生产。 3、手机产业生产基地

不断增强企业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扩大现有三大手机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扩大到2000万部,培育形成国内知名品牌;加大对2.5G和3G手机的研发力度,提高设计开发能力,发展手机配套产业,建设成有特色的手机开发、生产、配套基地。

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组装,片式电容、充电器、外壳等配套件的生产能力。对片式发光二极管、晶振、送受话机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之具备为手机配套的能力。对缺项的关键元器件,应立足本地现有条件,通过招商引资使之发展。 4、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依托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军事电子等集成电路市场,结合厦门市元器件基础,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封装和测试,实现集成电路产品的产业链,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集成电路的设计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建成6—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和芯片封装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总体形成总产值200亿元的能力。

以大学微电子中心为依托,组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集成电路人才培训中心;采用合资、合作等一切有力手段引进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和封装生产线。开发音视频SoC设计平台及相关产品芯片,网扩及通信专用芯片、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深亚微米军用系统级集成芯片等。形成省集成电路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5、软件产业基地-

以软件园为依托,吸引和扶持以大型应用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和软件产品为主要产业方向的软件企业来厦创业;扶持一批“专、精、深”的软件企业,形成软件产业的聚集效应;以软件研发机构、高等学校为主要载体,构建软件创新孵化带;建设软件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和人才培训服务支撑体系,构成厦门软件产业软环境的主体。为软件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提供专业化服务,迅速提高厦门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支持有条件的行业软件开发部门实施行业剥离,增强社会性服务;鼓励软件企业资源整合,建立软件集团(股份)公司,形成软件开发、生产、应用的服务体系;到2010年,培育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年营销额3亿元以上的软件龙头企业5~10家;软件企业生产的应用软件占省内市场份额50%以上;软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以行业应用为重点,重点开发大型行业应用软件、行业应用中间件、工业自动化软件、嵌入式软件、基于Linux的应用等软件产品;

6、汽车电子的应用电子产品基地

目前,厦门市在汽车音响方面具有一定实力,车用继电器刚刚起步,而在车用传感器、集成电路、导航系统和控制系统等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根据国内外汽车电子发展态势,充分利用金龙的市场优势,未来3-5年内,重点引进片式电容器、片式石英晶体元器件、精密多层印制电路板、接插件等4种元器件产品。建立一个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汽车电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集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配套为一体的基地,实现汽车电子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扶持厦门建松、歌乐电子等已具一定基础的企业,积极引进高档汽车音响产品和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把厦门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音响生产基地之一。充分发挥厦门在电容器、混合集成电路、微特电机等方面已有的产业基础,引导这些企业开发研究和生产相关的汽车电子产品。

重点发展“3C”融合,数字化信息家电产品、网络家电、汽车电子、机械电子、IC卡税控收款机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产品领域。

鼓励厦门宏发、台松精密电子、新华科技等继电器企业进行车用继电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同时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

积极鼓励厦门三圈日化等电池生产企业研发发展前景光明,但市场尚未真正启动的动力电池产品。 通过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电子控制制动、安全气囊控制等产品。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本地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软件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以及当地学校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争取在车身控制系统方面有所突破。 7、数字视听开发生产基地

抓住全球视听产品由模拟向数字化转移和我国数字电视即将开播的历史机遇,立足在周边配套,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现最好的性能价格比,强化产品开发、深加工能力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做大做强数字视听产品整机产业。成为国内外数字电视重要的开发生产中心。

重点开发背投电视接收机、等离子体电视、液晶电视等大屏幕平板电视,推进数字技术处理彩电、数字电视、有线电视产品和数字卫星电视产品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背投电视所需关键配套件、新型电视显示模块等配套件产业;大力开发生产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迅速实现规模化生产;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快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一体机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一体机开发生产。大力发展新型视盘机和数字家庭影院产品,以夏新等大型企业为主,重点开发生产DVD视盘机;加快数字家庭影院等新一代数字音响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四、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意见

(一)进一步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强产业做大做强的紧迫感

当前正处于产业内外环境急剧变动的机遇期,大力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正当其时,认清形势,树立危机意识,克服当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小富即安”和“不思进取”意识,否则将在新一轮区域信息产业竞争中逐步边缘化直至淘汰出局。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发展,抢占有利的国内产业分工地位,在发展中升级,在调整中壮大,实现信息产业整体做大局部做强的目标。 (二)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科学培育区域产业集群

----按照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观念,敢于破除“只抓具体项目扶持而不抓产业培育”的传统思路,推动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企业竞合、产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完善市场机制环境,鼓励区块内企业建立相互依赖与协作的产业链关系,逐步培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功能区块。

----根据省委省政府项目带动战略和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求,推出已完成了“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规划”,围绕厦门市具有优势计算机、手机、数字视听产品、光电子器件等支柱产品链及公共配套项目招商,通过“十一五”发展,逐步培育形成以厦门为核心、以台湾、漳州为两翼的“信息产业区域走廊”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建立分工明确、协作有力、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区域内产业竞合关系,实现信息产业的整体提升和跨越。以做大做强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增强厦门

市对外竞争力和在福建省的辐射作用。

----建议将“厦门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规划”列为厦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予以优先发展。

(三)加大对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增进产业国际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继续引进来,加快走出去。建立和完善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抓住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国内信息产业资本二次转移、传统模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光通信、3G、数字电视、液晶电脑、下一代网络、“3C”融合、信息家电等产品更新换代的机遇;以优惠的条件、完善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信息产业巨头特别是欧美日韩跨国公司的产业和资本向转移和投资,通过发挥外资带动效应,推动实现IT企业的集聚,着力打造完善产业链。

----实施加工制造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并举;跨国大公司与小企业并举;内引与外联并举;生产与研发并举全方位的投资政策,采取定向成片招商、定向集团引入、定向产业链迁入等战略措施,加大产业国际合作力度。

----在手段上,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争取国家在利用外资工作和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向厦门市推介和倾斜;加强与相关跨国公司高层的长期性双赢性合作与交流,了解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信息和机会。

----建议设立专项招商引资基金和专业化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制定明确的招商引资规划、计划和激励机制。应将招商引资工作与形成信息产业后发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引进在数字电子、3G终端设备、液晶电脑和下一代网络产品领域有比较优势的知名企业;围绕完善产业链,加速引进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四)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营造发展环境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信息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包括配套市场、现代物流、软件测试认证、企业(产业)咨询、金融服务、产权交易、人才培育交流等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支撑信息产业发展,应高度重视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明确具体负责的工作部门,加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加强对合资合作、购并重组、产业链发展的支持,加强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建设、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产业人才教育和服务体系建设等的支持。

----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的相关政策。要充分运用全国人大授予的立法权,制定完善用地政策、政府跟进投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积极落实18号文件有关政策,加快厦门市促进产业链发展的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日趋完善。对于产业链中的核心项目出台特殊的政策;针对加工制造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及法律;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相关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对分散在现有企业中的配套产品或工艺进行整合,成立专业化的公司,提升整个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条件成熟时,在集成已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基础上,通过地方人大立法的途径,制定出台《振兴信息产业条例》,保障信息产业发展。

----尽快制订产业链发展的整体布局规划。根据我市的规划,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用地在岛内主要:湖里工业区(调整出来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用地)、开元(含思明)光电产业园、路桥高科技园及岛内东部地区,以及腾出5—10万平米繁华地段用以解决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市场的建设用地。岛外区域:集美工业区(含机电工业园)、同集高科技园、翔安区沿海地带(火炬园区、中科高科技园区、洪氏企业周边电子产业园区),正在协调全市电子产业园区的总体用地规划;是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 ----加强企业的认证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以具有优势厦华、夏新等企业为基础建立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贴片、印刷电路板、五金板件、电镀、模具等公共配套平台,加强相关企业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推进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彩电、磁性材料检测等优势公共检测平台取得国家认可,加强厦门市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建设;

----加快培育公正、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加强组织协调行业协会、商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现代中介服务业,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依托力量。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沟通协调、信息服务、公正监

督、行业自律等职能。

----提高本地电子信息企业的通关效率。针对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厦门海关通关效率。加强海关与厦门企业间的协调沟通,针对外资与内资企业在通关方面的差异,实施国民待遇,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厦门的通关效率达到或超过上海、深圳等地,为本地企业营造成更好的外贸环境。 (五)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培育扶持

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积极扩大本地IT企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一批知名IT骨干企业。

----建议各种信息化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软件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本地优势企业倾斜,积极为本地企业提供市场和发展空间;鼓励各类信息产业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资源利用范围;支持省内企业采用资本换市场等形式,积极对外开展兼并重组,发展大公司和“小巨人”企业;

----促使信息产业的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信息产业企业通过市场品牌、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等方式和途径加快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和发挥对整个信息产业引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政府可以利用战略、规划、招商、服务支撑体系等鼓励和引导其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反应敏捷、创新能力强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因而在各国家、地区信息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需要从创业环境、金融支持、信息提供、产业配套、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其实现快速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六)加快建立海峡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市场体系。

----建立功能完备、服务便捷、信息通畅的电子信息产品配套市场,提供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市场为第一入口,由厦门市投资商联发集团与具有国内外电子配套市场建设和经营经验的赛格集团共同建立海峡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市场,让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厂商来厦设立窗口为第一步,来闽建立生产线为第二步,增强电子产业集群效应;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做好“东南亚信息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策划以及资金预算,利用各种媒体、刊物以及展览会、研讨会,加强对品牌的营销、宣传;积极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专业会议和展览,通过会议将品牌建设与招商引进有机结合起来。鼓励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

----加快建设高新区、软件园区、边境合作区和骨干企业网站及电子政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虚拟现实的、多语言环境的宣传窗口,形成品牌影响力和聚集力。 (七)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战略

----实施人才、成果“双引进”战略,加大“引智”、“融智”工作。为人才引进、积聚和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提供政策措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加快技术储备和产品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产业未来发展重点,鼓励相关跨国公司在厦门建立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在厦门建立分支机构。 (八)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资金需求

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将比2004年增加约1000亿元,其中整机类产品增加650亿元,配套元器件增加150亿元。按照整机1:4,元器件1:2估算,约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 (2)资金来源

主要靠吸引外资来解决;通过上市公司积极向社会融资;积极向国家申请重大国债专项和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争取国家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支持。 五、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措施建议

(一)健全协调信息产业发展体制,增强产业发展的体制优势

为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促进“三业一化”协同发展,建议成立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关系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协商发展数字家电业、3G产业、计算机业、下一代网络业和加强元器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两个软件园的发展,研究协商做大汽车电子和做强光电子元器件的政策举措。

同时,制订鼓励信息产业企业上市融资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建立多层次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整合外部资源。

积极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建立以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部省合作机制;积极与上海、广东、山东、苏州、青岛、深圳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省市建立起以内联为主要目的的长期、稳定的合作机构与沟通渠道;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也可以分别与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协商建立定期工作交流机制;还可以与国内外IT大企业特别是摩托罗拉、微软、IBM、HP、三星等跨国企业建立起定期的沟通合作机制,争取其来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机构。 (三)建立高层次的发展咨询机构,增进决策的科学性

建议成立以国内外知名公司CEO为主体、产业专家、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参加的信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就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信息产业企业成立类似决策咨询机构,帮助企业开拓眼界,提供专业咨询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与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多方吸取研究咨询机构产业发展的咨询意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ue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