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

更新时间:2024-03-24 15: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我驾神舟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船等有关航天知识,学习飞船纸模型的基本造型方法。

2.通过尝试制作火箭或飞船,进一步提高利用身边的废旧物来美化生活的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祖国先进的航天技术,知道现代科技的价值。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欢乐,养成认真细致地制作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太空”对小学生来说虽是神秘的,但也是最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话题。本课要求学生选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表现飞船或火箭等,可以使学生懂得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一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就可拓展思维,亲近科学。此课的学习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科学的激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教科书选用了宇航员杨利伟等的实景照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高科技发展。教科书中火箭模型的制作步骤和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学

习有序地表现;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知道使用各种材料和多种方法来制作立体造型的火箭或飞船模型。 2.重点、难点。

重点:有创意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飞行器。

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自己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加工来表现飞船或火箭。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可乐瓶、纸筒、卡纸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火箭模型若干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谈谈关于宇宙、太空和火箭等,初步了解航天知识和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观察、讨论、分析飞行器的造型特点和创意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火箭的形状特点,启发学生学习将平面的纸材制作成立体的火箭。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自己身边废弃物的形状和材质,互相启发可以制作飞行器的构思,进一步拓宽创作表现思路。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飞行器的制作。

5.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巡视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

6.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业,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并提出拓展要求: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

注太空新的发现、探究新的飞行器制作方法等。 课后反思:

这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美术是一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视觉艺术。从艺术生产的流程与审美体验的本质看,只有“缘心感物”才标志着艺术审美之开端,才标志着审美意象生成的开始,以心灵与宇宙合一为最后指归,以妙造自然为归宿。

2、汉字的创意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创意设计的特点,学习汉字创意设计的方法。 2.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嘶和结构做合理的联想和变形,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字。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会创意美术字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懂得学以致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5000年前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3400多年前殷商时期在龟甲和动物胛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古到今,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篆、

隶、行、楷、草不同字体的演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造型艺术宝库的瑰宝。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注重文字的形象创意方法,加人文字图形化的设计,从而拓展文字的表现空间,使得文字造型的变化更加多姿多彩。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字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从学校教育来说,学写美术字,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汉字创意与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难点:字体设计的创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笔、卡纸等。

(教师)课件,范作,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1.感知汉字起源的文化。

(1)了解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的记事方式是结绳记事。 (2)欣赏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碎片上的“刻划符号”,了解最古老的汉字形式。

(3)以“车\字为例,了解汉字的演变。 2.了解创意美术字的作用。

(1)欣赏“车”字的创意美术字,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对汉字进行创意与设计总结创意美术字的作用。

(2)欣赏标志、书籍封面、店面招牌等设计中的创意美术字,并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创意美术字。

(3)欣赏创意美术字,说一说这些字的“创意”在哪里。 3.探究创意美术字的设计方法。

(1)欣赏“点、照、蝶、火”等字的创意与设计,小组讨论这些字用了哪些不同的设计方法。

(2)总结创意美术字常用的三种设计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出更多创意美术字的设计方法。 (4)欣赏同一个字的多种创意设计作品。 4.创作实践。

学习建议:选择一个字,设计有独特创意的美术字。 5.互动评价。

(1)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2)欣赏同学设计的优秀作品,拓展设计思路。

(3)分析同学设计作品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并说说设计创意美术字时要注意什么。

(4)欣赏同学作品,思考他们运用了哪些设计方法。 6.小结延伸。

(1)课外延伸:可以尝试设计创意字母和创意数字。

(2)引导学生课后将学生的创意字设计作品汇编成创意字字典,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笔、卡纸等。

(教师)课件,范作,各种商标、广告、印刷品中的美术字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创意字设计方法。 (2)欣赏词组的创意设计作品。 2.分析、探究创意词组的设计方法。

(1)欣赏作品,分析词组的创意设计方法与字的创意设计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2)欣赏作品,分析词组的创意设计还有哪些方法。 (3)总结词组创意设计常用的五种方法。

(4)小游戏:看词组找方法。总结词组创意设计的原则。 3.创作实践。

学习建议:选择一个词组或自己的名字,设计有独特创意的词组。 4.互动评价。

(1)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2)欣赏同学设计的优秀作品,拓展设计思路。

5.小结延伸。

(1)课后可以尝试将创意词组设计成一幅画。

(2)学习预告:下一课时将要运用创意美术字进行“刊头设计”。 (3)生活中继续关注创意字和创意词组设计,并能学以致用。 课后反思:

这课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的训练课。我注重教材学习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以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并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设计创作“字义”与“形意”和谐统一的装饰文字。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的开始部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年龄入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文字的历史与特色,并为祖国文化感到自豪,使学生们的情感价值有一定的取向。

3、刊头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刊头的作用和特点,学习刊头设计的方法。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刊头设计作品的欣赏和讨论,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提高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美化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刊头设计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非常实用。本课的教学设计从选择学生熟悉的报刊刊头为切人口,通过游戏的形式,将刊头设计知识、技能、方法串联起来,进行板报设计、制作、欣赏、评说等综合学习。 本课重点学习板报的刊头设计,教学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小组合作合学习,完成学案的形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刊头设计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刊头设计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美术字应用能力、排版能力、创造能力和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本课的作业设计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凸显合作学习,使学生们能共同体验设计‘制作活动带来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刊头设计的知识和方法,绘设计刊头。 难点:设计有创意、有美感的刊头。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铅笔等常用作画工具。 (教师)学案、刊头图片、学生优秀作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教师进行课前谈话,创设闯关大赛的氛围。 (2)教师介绍“闯关大赛”的项目和规则。 2.观察讨论,了解刊头。

(1)师生共“闯”《刊头设计》第一关:刊头知识我了解。 (2)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刊头设计的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什么是刊头、刊头设计的要素有哪些、刊头设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并共同完成学案第一关问题。 (4)教师宣布第一关闯关成绩。 3.尝试构图,激发创意。

(1)师生共“闯\《刊头设计》第二关:刊头排版我知道。 (2)欣赏刊头设计作品。

(3)师生共同分析,图文结合的刊头设计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4)小练习:以“艺术天地”为题,用简练的图形和线条画刊头设计稿。教师绘制草图,举例示范。

(5)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设计绘制四种不同的排版方式。 (6)展示学生作品,讨论还有哪些不同的排版方式。 (7)说一说:刊头版式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8)教师宣布第二关闯关成绩。 4.创作评价,总结成果。

(1)师生共“闯\《刊头设计》第三关:刊头设计我能行。请四人小组成员用手绘的方式为手抄报《大拇指报》设计大刊头和小刊头。设计要求:围绕主题、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富有创意。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4)教师宣布第三关闯关成绩。学生汇总三关所有成绩,共同评选

出“刊头设计小能手’’和‘‘刊头设计小行家”。 5.课外拓展。

(1)欣赏优秀的学生手抄报设计作品。

(2)教师鼓励学生将刊头设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主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不应太大太难,一定是学生能画出来的。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4、纸拎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纸拎袋的用途,初步掌握纸拎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运用各种纸材、废旧材料,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制作一只既实用又美观新颖的纸拎袋。

3.培养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兴趣与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纸拎袋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随着“限塑令”的实施,各种纸拎袋取代了以往的塑料袋,更成为一种时尚、个性、环保的标志。《纸拎袋》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的纸拎袋在实用的基础上,对其外形、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本课在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技能的基础

上,紧密融合生活,引导学生针对纸拎袋的特征在创意、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一次大胆的创作。本课将运用旧挂历纸、旧画报纸,通过画、撕、剪、折、插接、粘连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和半立体纸工制作,师生共同参与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来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纸拎袋的设计制作方法,运用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制作出自己喜爱的、新奇的、富有个性与创意的纸拎袋。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纸拎袋的基本设计与制作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的纸拎袋新颖有趣。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各式纸拎袋、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彩卡纸、剪贴材料(布、图案、贴纸等)、装饰材料(纽扣、珠子、彩绳等)、双面胶、剪刀、常规绘画工具等。

(教师)课件、剪刀、胶水、旧挂历、包装纸、各种废旧材料、范作(自制学具袋、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2)出示纸拎袋范作,教师从袋子里拿出剪刀、双面胶、绘画用具等,展示袋子。 (3)揭题。

2.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纸拎袋,说说它的来历和用途。

(2)除了学生说的用途外,纸拎袋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课件展示各种功能的纸拎袋。

(3)好的纸拎袋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课件相应出示几组纸拎袋图片。

教师小结:这些造型各异、风格不同的纸拎袋既方便了购物,又展示了商品的品牌形象、理念、文化,还体现了设计者的个陛和想象力。

3.分析讨论,尝试制作。

(1)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不同造型的纸拎袋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了解纸拎袋的特点和基本形的制作方法。

(2)课件出示纸拎袋制作方法与步骤图,学生尝试制作纸拎袋基本形。

探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怎样使纸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样设计拎带会更舒服怎样粘连会更牢同? 4.观察发现,感悟设计。

(1)造型。

请学生想一想,你见过的、用过的纸拎袋有哪些形状?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①课件出示一组几何形纸拎袋,你发现了什么?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课件出示一组仿生形纸拎袋,说说这些纸拎袋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拎袋都可以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和几何形的

组合;除几何形外,还有具象的仿生形,如:可爱的小兔、有趣的小狗等。 (2)装饰。

①课件出示教材中以图案装饰为主的纸拎袋,思考:这些纸拎袋的图案设计有什么

不一样?你喜欢哪一款?为什么?

②怎样让纸拎袋变得更美观呢?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装饰?你带了哪些材料?打算怎 样装饰?

课件出示:拼贴法(剪、绕、撕、折、卷、贴等)和添画法装饰的纸拎袋。

教师小结:可以运用各种材料,用剪一剪、绕一绕、撕一撕、折一折、卷一卷、贴

一贴等方法,让纸拎袋变得更漂亮! (3)拎带。

你觉得拎带可以怎么制作?学生讨论。

课件出示:用纸剪贴的,直接剪的、用绳穿孔的?? 5.设计制作.实践创新。 (1)作品欣赏。

①课件出示学生作品,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只纸拎袋,为什么?(引导学生从造型、装饰、色彩等方面讨论。)

②课件出示创意纸拎袋作品,说说它们的创意在哪里,这些纸拎袋的造型和拎带设计巧妙在哪里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

(2)小组讨论:如果让你设计,你会设计怎样的纸拎袋?你用它来干什么?

(3)学生作业。

①作业内容:设计制作一只纸拎袋,以添画或拼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美化。 ②作业要求:

第一层次: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和谐。 第二层次:构思新颖、造型独特、装饰美观。

③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优缺点及时点评。

辅导要点:整体构思与造型;制作的技法与装饰方法。

6.作业展示,学生互评。 (1)学生作品展示。

①学生自评:“设计师”从纸拎袋的造型、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说说自己作品的特色与创意,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②同学互评: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提出不足及改进方案。

③思维的碰撞,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作品。 (2)评选活动:最佳制作奖(评价标准:造型美观、制作精美);创新设计奖(评价标准:造型新颖有个性、装饰美观)。

7.课外拓展。

学习了纸拎袋的设计与制作,希望学生在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能多设计、多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拎袋,为美化生活作出贡献。

课件出示各式自制环保袋,学生欣赏并承诺不再使用或尽量少用塑料袋。

8.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把桌面上的碎纸、废料装进我们亲手制作的纸拎袋里,保持桌面和地面整洁。 课后反思:

在创作中,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发现很多同学眼高手低。剪刀的使用在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提到安全问题,但制作时,还是要时不时提醒,特别是几个好动的学生。

5、找果子的刺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刺猬的相关知识和形象特点。

2.用泥塑的方法塑造一只或一组找果子的刺猬。 3.培养爱小动物的意识,以及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孩子们从小就对小动物“情有独钟\,喜欢观察小动物,喜欢和小动物一起玩,喜欢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喜欢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小刺猬”更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它的外形很特别,也很可爱,孩子们对刺猬充满好奇。本课以“找果子的小刺猬”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教科书巾展示了小刺猬的图片和小刺猬找果子的相关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小刺猬的形象特征,想象小刺猬如何找果子。通过观察、讨论、探究、想象、创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找果子的小刺猬有更深人的感知、感悟。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动手做做玩玩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本课通过搓、捏、压、拉、团、垒、接等不同操作方法的运用,掌握立体造型的技巧,培养创造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能力,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泥塑材料,如陶泥、橡皮泥、彩泥等。 2.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泥塑的表现方式,运用水滴形的造型方式完成一只或一组

刺猬。

难点:能巧用生活原型来塑造泥塑刺猬,并能添加果子以增加趣味性。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小刺猬的图片资料、陶泥或彩泥、小刺猬玩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彩泥或陶泥。 教学过程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秋天的图片,教师创设情境,导人内容。

教师说:“秋天到了,树叶黄了,果实成熟了,人们都忙着收获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都忙开啦!” (2)学生们发挥想象猜测。

教师说:“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在忙什么呢?\学生讨论。

(3)出示刺猬球图片,导人课题——找果子的刺猬。 教师说:“猜猜是什么动物?跟着刺猬一起找果子旅行吧!”

2.通过找果子旅行为线、观察图片为主,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1)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

小组讨论刺猬的生活习性,了解刺猬是哺乳类的杂食动物, (2)欣赏图片.找出刺猬的外形特征。

①整体外形:

滚圆的身体,尖尖的脑袋,尖锐的棘刺,短小的四肢。 ②细部特征。

炯炯有神的黑眼睛,椭圆形的小耳朵,嗅觉灵敏的大鼻球。 3.欣赏名作以及生活中的艺术品,感受艺术之美。 (1)艺术家眼中的刺猬形象。

艺术家眼中的刺猬和生活中的刺猬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拟人、概括、夸张等手法) (2)小朋友眼中的刺猬。

刺猬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以它的形态创作的艺术品也是既生动又美观的,今天我们用泥塑的方法来制作一件刺猬工艺品。

4.讨论泥塑制作刺猬的方法。 教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呢?” (1)探讨身体和头的制作方法。

搓圆球一手指放圆球的一端搓_四肢搓成水滴形装上,调整头部(尖头往上调整)一水滴形的彩色刺_未干时装上刺_最后修饰(加眼睛、鼻球、腮红等)

(2)探讨刺猬背上刺的制作方法。 ①水滴形的刺。

这里的大多数造型都是水滴造型,大水滴是刺猬身体,小水滴是刺猬身上五彩的刺,很像彩色铅笔头插满整个刺猬的感觉。 ②剪刀剪出刺。

③借用外形,塑造成刺。 ④学生交流手捏成形等其他方法。 5.制作交流,表现找果子的刺猬。

(1)作业要求:可以采用水滴形、巧用生活原型、手捏成形等手法来表现刺猬。刺可以采用多种手法表现,动态可以有直立、爬行等。可以制作一些生动的果子.增加趣味。

(2)学生作业交流。

我做了一只什么样的小刺猬?它的身上哪些地方表现得最富有创意?它找到了哪些诱人的新鲜果子?

6.小结拓展,再激学习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刺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同时也了解了刺猬是森林的保护者,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但偶尔也偷吃几个果子。刺猬全身都是宝,所以很多人捕杀它,为了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保护好小动物吧! 课后反思:

这次活动最大的反思就是:想要呈现一堂好课,仅仅有好的设计意图、设计流程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在课堂中灵活调整,有效回应学生的各种表现,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6、夸张的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表现的手法;并尝试泥塑.进

行头像立体造型。

2.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大胆、有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泥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是突出特性最好的手法,通过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造成一种新奇变幻的情趣。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夸张和变形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夸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变形的过程,它们处在同一时空的变化过程之中。是根据画家的主观心理需要,将自然形态中的物象进行有意识的重新整合,使其符合画家的心理与视觉需要的艺术.、一般来说,夸张是从凸现客观物象的某种外部特征去表现和揭示客观物象的;变形强调的是如何改变客观物象的面貌,有意识地改变自然形态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结构,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人物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可使他们的特征更突出,使人物特征鲜明、突出、动人、有趣。一幅

成功地把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夸张表现出来的作品,会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课本上的雕塑造型,都利用夸张的造型手法,产生强烈的艺术特征,都有漫塑的特点。雕塑的分类有多种,按照材质分,可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等;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和用途来划分,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和漫塑等等。其中漫塑结合了漫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漫塑的历史非常久远,人类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种程度上做了漫画形式的变形,漫塑在汉代的民间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击鼓说唱俑,跷足击鼓,笑容可掬,形态生动传神,令人过目不忘。漫塑艺术是以物质实体创造出的诙谐幽默的形体,借以反映当下生活状态、时代精神,它以漫传神,以神定形,以神取胜,神形合一,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人们常常称漫塑为发笑的艺术,因此风趣性、幽默性是其最强烈的审美特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漫塑艺术的这一独特审美特性正好适合用来缓解人们日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精神负荷。它通过风趣幽默的外型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注入一份轻松幽默的精神享受,很多人称它让人发笑的艺术,这正是漫塑艺术的精髓所在。 《夸张的脸》是一次漫塑的体验。漫塑艺术题材广泛,艺术家往往根据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喜爱的名人或以自己为原形,把人的独特气质和外型特点拿捏准确并给予类似于漫画的夸张.神情驾驭于人物本身之上,给人一种似而非,非而是的独特享受,这种游走于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幸福感觉让人在艺术的过渡

中迷醉。课本让学生尝试创作《夸张的脸》,也在于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享受中欣赏漫塑艺术之美,学习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完成泥塑的人物立体造型,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三、教学课时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橡皮泥、陶泥。

(教师)多媒体课件、泥塑实物、橡皮泥人物作品。 教学过程

1. 导入。 (1)变脸小游戏二

对比欣赏漫画名人与真人头像作品。

让学生观察,说说这样的脸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引出夸张 的手法。

导出课题:《夸张的脸》。 2.欣赏、分析。

(1)欣赏各种运用了夸张的脸的艺术作品,分析每件作品是如何运用夸张手法的。

(2)总结运用夸张手法的好处。 3.技法指导。

(1)学生用陶泥制作各种形状,如:球形、长条形?? (2)总结基本技法:团、搓、压、捏、揉、贴。 4.教师示范制作。 视频:变脸小游戏。

制作一张夸张的脸,引导学生讲出制作过程、方法等。 5.学生制作。

(1)制作要求:用团、搓、压、捏、揉、贴等方法泥塑一张造型独特、夸张的脸。

(2)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6.展示、评价。

(1)作品摆放在前面展示桌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欣赏。 (2)请学生当小评委,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说理由。 7.延伸、拓展。

(1)欣赏不同材料制作的夸张的脸。(绘画、废旧物制作、彩色卡纸制作等。)

(2)鼓励学生回去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张夸张的脸。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创作一张夸张的脸是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学习泥塑不仅是让孩子们接触陶泥亲近大自然,更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

维等能力。在学习中体会手能创造美的乐趣,将童稚娱乐活动融于美术学习活动中,在玩中学,在玩中创造寓教于乐。

7、威武的大将军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之气,学会抓住细节生动表现人物神态的泥塑表现方法。

2.探究不同的人物泥塑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泥塑形式创作一尊威武的大将军像。

3.感受大将军的威武之气,获得与中国古代名将伟大人格的超时空心灵对话。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大将军”为题材的雕塑作品脸部表情、人物动态等细节的观赏,把握人物的神态,并尝试用泥塑的方式塑造一尊威武的大将军。该课是存《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两课泥塑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应倡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泥塑手法进行个性创作。

本课教科书选取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四件大将军雕塑,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从艺术表现上学习如何更好地刻画大将军的威武雄姿的塑造方法。泥塑的步骤

图和同龄学生的作品,则给学生采用泥塑手法进行威武大将军创作以启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研讨、分析等

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提高美术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大将军的威武精神作出学习资源的补充、创意思维的打开。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艺术作品中大将军的威武神态,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用泥塑造一尊威武的大将军像。

难点:让塑造的大将军站稳且更加威武。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中国古代名将的各种图片,准备陶泥、泥工工具等常规制作材料及用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

观看视频,引出学习主题。

(1)请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你看到了哪几位大将军?

(2)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的大将军\、“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古代大将军的印象\这些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学习主题:《威武的大将军》。

2.聚焦“细节处\,品威武大将军。

引导学生欣赏《将军俑》、灵隐寺旁《将军像》、抗倭英雄《戚继光像》等作品,思考:这几件雕塑作品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大将军威武的样

子?

3.借助“步骤图”,探索多元塑造法。

(1)引导学生先根据作品,结合已学过的塑造方法,猜想作品是采用怎样的方法制作出来的。

(2)结合步骤图,和学生一起小结“捏塑”为主的陶艺制作步骤。 (3)观看“泥片卷塑\为主的陶艺制作方法,体验不一样的塑造法,拓展学生创意思路。

4.寻找“启发点\,探寻威武站姿。

引导学生观看同龄学生的多件泥塑作品,引导他们边观看边思考:作品中采用了哪些让大将军站稳的方法?这些站稳的方法有没有起到更好地增强大将军威武气概的表现效果? 5.突出“威武之气\,创意泥塑大将军。

(1)提出作品要求:用泥塑的方法塑造一尊古代将军像,突出“威武”的特点。

(2)教师巡视指导,对作品中如何站稳或更好地突出威武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6.装置作品展,别样作品赏评。

引导学生把塑造的大将军摆成类似“秦兵马俑\的阵势,在现代装置的艺术场景下进行观赏,并让学生评出自己心目中最威武的大将军,说出理由。 课后反思:

这节课对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有点难度,但是学生很不错的完

成了作品。其中有几位同学的大将军没能立起来。让我反省自己没有及时关注课上同学发生的事情。

8、三原色与三间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及橙、绿、紫三间色,了解原色与间色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色彩知识与概念,能运用任意两种原色调配出间色。

2.通过观察、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掌握运用两种原色调配出丰富的间色的方法;并运用三原色、三间色进行彩绘设计练习。 3.通过欣赏、调色练习等,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度与兴趣,培养艺术感受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孩子与色彩有天生的亲和力,常常凭着本能大胆运用色彩,并对色彩的变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三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已有了初步的认知,能辨认出大致的冷暖色性并加以运用,但对系统的色彩知识原理还不了解,存在绘画时用色较为随意的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色彩知识,并能运用原色调配出丰富的间色,有利于今后的美术创作。

“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础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 11版)》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本课在造型表现的领域上可

融合欣赏评述,通过欣赏一些经典艺术作品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力,并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自我表达。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运用原色进行美术游戏,发现三间色,从而了解原色与间色的关系。本课可以改变原有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思路,内容安排J立更加丰富、生动,其中可加入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格子画与现代装饰艺术,使之完美结合。中国传统民间装饰艺术及凡·高以色彩表达内心情感的名作欣赏,从生活、画面、设计元素中感受原色、间色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促进学生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2.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问色的方法。 难点:感受原色与间色的魅力,并能以色彩进行自我表现,传达一定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水粉笔、湿布。 (教师)课件、调色盘、塑料杯、白卡纸、KT板、湿布。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感知色彩。 (1)初步感知色彩。

师生谈话:生活中,我们随处能看到各种色彩,请说出你最喜爱的一

种,并说说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 (2)揭题。

小结:色彩就像个魔术师,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缤纷、绚丽,充满乐趣。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奇妙的色彩世界,一起来探究了解三原色与三间色。

2.尝试体验,探究色彩。 (1)确认颜色。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两种颜色(原色)。请各小组说出自己小组里的是哪两种颜色。 (2)游戏——色彩对对碰。

选择一种颜色,用整个手掌和手指充分跟颜料接触,把沾行颜色的手,在白纸上留下印痕。把手洗干净后,再选择另一种颜色,用同样的方法和刚才的手印交叠印在旁边(教师边说边演示。)请学生在每张纸上印3—5个手印。

(3)鼓励观察,发现间色。

问题1:除了红色和黄色(或者红色和蓝色,或者蓝色和黄色),你能发现第三种颜色吗?

问题2:这个颜色是如何产生的呢?

回顾刚才的手印游戏,得出当红色和黄色相交在一起会变成橙色。根据问题,教师依次点击课件,出现橙色、绿色、紫色。

问题3:通过观察,你能看出橙、绿、紫是由哪三种颜色相互调配而成的吗?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是红色、黄色、蓝色中的其中两种颜色调配出来的,

教师小结:在这些色彩中,红色、黄色、蓝色可以调出别的颜色,但红色、黄色、蓝色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而成,所以我们把红色、黄色、蓝色称为三原色,而橙色、绿色、紫色是红色、黄色、蓝色中的其中两种颜色调配出来的,所以把橙色、绿色、紫色称为三间色。 (4)实验演示,鉴证间色。

教师:将红、黄、蓝其中的任意两种原色倒在空杯里摇一摇,观察结果。(学生分 工实验。)

问题l:你们组调出的是三间色中的哪种颜色?是由哪两个原色调成的?

问题2:为什么同是间色(橙色、绿色、紫色),深浅却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两种原色的用量不同。 3.名作欣赏,感受色彩。 (1)红、黄、蓝的构成。 (2)农民装饰画。

4.玩味色彩,集体创作。

(1)教师:学习大师用原色或间色来完成一张大的手印画。 (2)作业要求:

①选择任意两种原色印出几种不同深浅的间色手印。 ②注意手印要有叠加,体现出疏密变化,保持手形的完整性。

③根据色彩为作品取名。 5.作业展示,欣赏评述。

(1)用了哪两种原色?调出了深浅不同的哪种间色? (2)自己小组创作作品的取名是什么?为什么取这个名? 6.即兴创作,拓展手法。 (1)认识波洛克。

教师:我们来结识美国的一位绘画大师。 (2)教师即兴创作。

教师: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我们可以打破常规,采用一些新式的绘画方法,来表现不同的色彩效果。老师在原画上进行二度创作(在手印画上加人刷、甩、喷、洒、滴等技法)。 (3)部分学生参与体验。 (4)欣赏评述。

教师: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言谈:眼花缭乱、有变化、效果很特别??教师趁此快速在学生作品上面加贴KT版镜框,呈现抽象风格的作品。 7.课堂小结,拓展寄语。 (1)回顾三原色与三间色的特性。 (2)欣赏生活中色彩的运用。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运用三原色、三间色进行色彩的装饰,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原色与三间色。总的来说,这一课的设计理念还是比较满意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在这一方面,我十分重视,在三原色两两相加,各能得到什么颜色这一环节上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以\乐教\为特色,在轻松气氛中主张快乐学习。

9、四季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四季的相关知识,能用语言对四季的景物和色彩进行描述,表达对美的感受。了解古诗配画的知识,学会从诗句中的主题事物、环境、色彩三方面为古诗配画的方法。

2.运用油画棒和水彩的形式表现四季,通过对花、树等自然界中的景物来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学会运用主观色彩来突出季节的特征。并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画出诗句的意境之美,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培养象与表现能力。

3.激发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古诗文化,从中得到美的启示,受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征,能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同时通过学习了解诗配画(或画配诗)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以及创作表现能力。《四季歌》一课安排在深秋季节教学,时机的把握无疑是最好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这带有强烈季节特征的景物和色彩,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浓郁苍翠的夏天、五彩缤纷的春天和苍白萧条的寒冬,其他三个季节在它的衬托下,色彩特征也格外明显了。教科书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表现四季:其一,教科书提供了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不同的季节植物有不同的变化,通过描绘这些时令性的植物来表现四季;其二,教科书提供了一些色彩特征明显的四季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色彩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色彩来表现四季,提高学生色彩的表现力;其三,教科书还提供了画家贺天健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从中得到美的启示,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诗域融合的创作力。以上三方面是递进关系,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2.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描绘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表现出四季的特点。②学习运用诗配画(或画配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四季景物。

难点:①学会运用主观色彩来突出季节的特征。②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画出诗句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颜料、调色盘、水杯: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课件展示图片,并提问: ①喜欢哪种花,它有什么特别的美? 2.欣赏描述。

(1)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这个季节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2)谁能用一到两个成语来描述这个季节? (3)你认为哪些色彩能突出这个季节的特点? 3.欣赏评论。

(1)课件展示画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赏析。 ①你你欢哪幅作品?它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画家的作品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季节的特点? (内容、色彩。)

(2)这四幅作品画了什么内容?画家想表达什么? (3)这四幅作品画家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四季特征的? (色彩。)你认为画家的色彩运用得好吗?为什么? (4)四幅作品分别代表哪个季节?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丁四季的景物和色彩特征,今天老师想用油画棒加水彩的形式表现我喜爱的季节。

(1)先用油画棒快速地画一棵长满枝丫的老树。 (2)提问:

①如果不在树上表现叶子是哪一个季节?(冬。) ②老师想要表现一棵春天的树该怎么画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用黄绿色的油画棒在枝丫上画出嫩芽,在树根边添画出小草。

(4)教师再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与前两张相同的树:谁能帮我把它画成夏天的树?谁能把另一张画成秋天的树?(指明两位学生画。) (5)引导学生评价。①这两位同学画出的树突出了夏天和秋天的季节吗?

(6)四个季节的树我们都已经画出来了,配上什么颜色的背景更能突出季节的特征呢?

①学生认为哪个季节的背景最难表现?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季节背景。 5.欣赏作品。

画家表现四季的作品我们欣赏过了,老师画的作品学生也看过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班级的同学是怎样表现四季美景的呢?课件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赏析。

(1)这些作品分别画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代表了什么季节? (2)他们的色彩运用得好吗?是否突出了季节特征?

(3)你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启发? 6.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

①运用油画棒加水彩的形式表现花、树等自然景物。 ②突出季节的色彩特点。 7.作业展评。

(1)分春、夏、秋、冬四个展区,把表现相同季节的作品展示在一起。

(2)分展区进行评价。

①春季展区,你认为哪些作品体现了春季的特点?你能用—个成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吗?

②夏季展区,你从哪些作品中感受到了夏天的气息? ③秋季展区,哪幅作品的秋意最浓厚? ④冬季展区,你从哪幅作品中感受到了寒意? 8.课后拓展。

在身边寻找秋天的踪迹。 板书:四季歌。 色彩内容:

春:春暖花开,五颜六色。 夏:绿树成荫,绿色为主。 秋:金风送爽,红、黄为主。 冬:冰天雪地,蓝、紫、灰为主。

课后反思:

通过观察,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生活中一年四季大自然也有着什么的变化?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10、彩墨游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彩墨画的绘画工具。

2.简单了解彩墨画的绘画方式,在游戏中感受、体验、学习彩墨画的基本技法。

3.充分感受彩墨画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的水墨画与其他的画种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由所用工具材料决定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变化在宣纸上可以生成许多不同的笔墨趣味,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本课以彩墨画为题材内容.并通过笔墨感受、彩墨游戏、想象刨造i个活动实施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彩墨的多种表现形式,感受笔和墨的变化.体验创造表现的乐趣,以此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形象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体验、游戏、创作的学习活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特殊变化,进行大胆表现。

难点:合理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使画面具有美感和情趣。教学过程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演示的工具与材料(背景音乐、学生的作业纸、毛毡、吸铁石)。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课件展示:观看—段动画片:《牧笛》,说说自己的感受。 2.探究交流。

(1)你知道这部动画片里的画面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吗? 师生交流,说出彩墨画工具。

(2)教师展示要用到的工具:现在我们就用它们来玩一玩有趣的彩墨游戏。

板书课题:《彩墨游戏》。 3.新授,简单介绍国画工具

在玩这个游戏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工具

(1)毛笔:羊毫(软)、狼毫(硬)、兼毫(中性)。 (2)墨汁、墨块。

(3)纸(生宣纸:吸水性强,画写意画用;熟宣纸:吸水性差,画工笔画用)。

(4)砚台(收藏、欣赏作用更多,实用性较小,取而代之实用性更强的是盘子)。

4.笔墨游戏初步体验。

(1)玩一玩笔墨游戏,体验墨色变化的乐趣。

①请你把毛笔润湿,用水和墨在宣纸上随意画几根线条,同桌之间观察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把浓淡不同的墨色分别叫做浓墨和淡墨。 ②老师也玩一玩,看看这些浓淡不同的线条是如何画出来的。 小结:浓墨——用水少。淡墨——用水多。

(2)欣赏课本中吴冠中的山水画,观察墨色的变化。仔细观察画家吴冠中在作品中的笔墨,你有什么发现?(再次引导学生发现墨色在宣纸上的浓淡变化,加深印象,感受作品的美感。) 5.介绍技法。

课件展示:中锋、侧锋、浓淡、干湿等技法。教师示范几种基本技法。

6.介绍彩墨画的一些特殊技法,玩一玩彩墨游戏。

水和墨是一对最要好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还会玩出什么新花样。观看视频演示特殊技法:漂附印染法、滴染法、喷溅法、揉

纸皴法。我们也来玩一玩,选择其中一种玩法,让学生体验。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体验的和看到的这些彩墨游戏正是我们中国画中的笔墨技法。

7.再次欣赏画家的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8.布置作业。

尝试用彩墨游戏的方式进行表现,鼓励运用今天学会的各种用笔用墨的方法和特殊技法画一幅彩墨画,感受中国画笔墨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分成一组或几组在一张或几张大的生宣纸上随意挥洒,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和追求自我表现的上进心。 9.展示评价作品。

(1)组织学生相互参观。寻找亮点,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介绍自己的作品。

10.拓展:欣赏中国画作品,从作品中发现技法的运用。 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带着学生游戏的方式,以“启发、诱导、交谈”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想象情境。通过对水墨画中点线面的想象,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尝试,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11、大狮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威武的狮子,能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表现狮子的五官、鬃毛和神态。

2.尝试体验水墨画中笔墨和色彩的变化,感受水墨造型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3.通过作品欣赏,感受狮子的雄健之美,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威武的狮子》是第三册水墨画单元的内容,前一课是《彩墨游戏》,为水墨画学习做了铺垫,后一课是《向齐白石学画蔬果》,是对传统水墨画精华的继承。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同时,通过水和墨的组合,会产生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本课是对水墨线条的巩固和提升学习,在掌握一定水墨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表现具象的事物,在知识和技能上形成一个梯度的单元模块。教学中要在学生实践操作中,温习水墨线条的变化,并在画狮子时也要强调,以期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在对狮子进行分析时,重点分析学生感受到的威武的部分,并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用水墨的形式进行表现,贯彻“我画我心”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把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点,学习大师出彩的地方,也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个性的东西。最后的拓展,是对作品更

深层的精神理解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艺术作品的魅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威武的狮子,感受水墨造型的乐趣。

难点:能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体现狮子的威武。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 (教师)课件、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徐悲鸿《侧目》图导入——抓狮子五官的特点, (1)情绪酝酿。

复习水墨用笔的方法和墨的浓淡变化。

(2)示范导入: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一边画一边提醒注意用笔姿势,提示用墨的浓淡、用笔的中锋与侧锋的变化等。(画狮子。) 大师徐悲鸿也特别喜欢画狮子。出示徐悲鸿《侧目》,简单介绍徐悲鸿。定格头的局部,重点分析狮子五官的特点。

(3)关于狮子,你还知道哪些?随机课件出示真实狮子的局部图,观察狮子的体貌特征,引导观察鬃毛、眼睛、牙齿,感受狮子的威武。揭示课题。

2.笔墨探究——画鬃毛。

(1)狮子可真威武,特别是它的鬃毛,你觉得怎样的鬃毛会让我们觉得特别威武呢?

(2)学生尝试画鬃毛,帮老师刚才画的狮子配上你认为最威风的鬃毛。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现威风的鬃毛的?

(4)在学生作品欣赏和点评中引导概括鬃毛的画法。(用笔的表现,直线和曲线的表现,干湿的表现体现出的不同力度和张力。) (5)教师总结后示范,学生练习。提示多种方法的结合。 3.作品欣赏——画神态。

(1)出示徐悲鸿的作品《五狮图》,仔细观察大师笔下的狮子,模仿一下你最喜欢的其中一只狮子的动作、神态,说说徐悲鸿的狮子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你从哪些方面感觉到的?引导学生从鬃毛、五官和神态中感觉狮子的威武。

(2)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比欣赏:小朋友笔下的狮子也特别威武,你觉得和大师的作品相比,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吗?总结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能让狮子更威武。

(3)你还能表现出更威武的狮子吗?怎么表现?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 (4)水墨狮子一般绘画步骤。 4.深化赏析——画个性。

(1)看看大师是如何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威武的狮子的(出示韩

美林的狮子图)。提问: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2)大师是如何用笔的?(中、侧锋用笔,快速有力,力透纸背。) (3)欣赏学生是如何表现的。

(4)欣赏韩美林的水墨作品,充分感受用笔、用墨、用色的质感。 5.分层作业——《群狮图》。 (1)作业要求:

①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独一无二的狮子。注意水墨用笔、用色的变化。

②大胆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狮子的五官、鬃毛和神态,比比谁画的狮子最威武。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3)学生作业展示,互相点评。

①自己画的狮子哪里体现了威武?你是怎么表现的? ②谁的狮子最威武?什么地方体现了威武?他是怎样表现的? 6.拓展延伸——以狮喻人。 (1)欣赏徐悲鸿的其他狮子作品。

(2)定格《五狮图》题跋,你知道辛巳年八月十日(1941年9月30日),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什么吗?抗日战争。 (3)总结,情感激发。

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徐悲鸿画了一只又一只的狮子。这些身姿挺拔、强健、威武的雄狮就好像我们中华民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奋起和蓬勃向上的力量。而今天,老师希望学生也像威武的狮子那样,

强健、勇敢、奋发向上。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特点。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新能力。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2、向齐白石学画蔬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的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齐白石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在欣赏、分析、感受的基础上,研究与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蔬果,初步掌握表现蔬果的技巧与步骤。

3.通过欣赏与表现活动培养艺术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不断地发展演变,才有今天丰富多彩的面貌。因此,学习中国画要从传统作品入手,学习古人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很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齐白石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针对低段基础较为薄弱的初学者,从生活中常见的蔬果入手,向齐白石学习中国画传统的造型、

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绘画技法。旨在引导学生从名家经典作品中,正确学习中国画的笔墨精髓,接受正统的艺术训练。

根据由简入繁的原则,教材选取了齐白石作品中常见的生活题材和造型较为简易的蔬菜水果,在笔法、墨法和色彩表现上进行分解示范、详细解说,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培养较高的艺术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重点、难点。

重点:对齐白石及其作品的了解,学习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蔬果题材。

难点:画面的构图与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教学课件、教学演示的工具与材料(背景音乐、学生的作业纸、毛毡、吸铁石)。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课件展示:观看齐白石艺术家视频介绍,说说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向齐白石学画蔬果》。 2.欣赏感受与分析。

(1)通过课件出示齐白石几幅经典的蔬果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与感受:作品表现了什么?从中你可以感受到齐白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与交流。

(2)引导学生欣赏与分析:齐白石为什么喜欢画蔬菜与水果?他笔下的蔬菜与水果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生交流,进一步了解齐白石的生活与艺术特点。

(3)观察分析:齐白石的这些蔬果作品,在表现时运用了哪些主要的笔墨技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即兴演示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 3.探究启发,尝试表现。

(1)指导蔬菜画法与步骤:出示白菜的画法步骤,教师做出示范。 (2)学生尝试临摹齐白石作品中的蔬果,引导学生要注意:墨色的处理、用笔的技巧、调色的方法、作画的步骤等。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并谈谈感受。 5.学生创作。

了解齐白石及其作品,在临摹的基础上创作一幅蔬果图。 6.作品展示与评价。

布置一个小型作品展,举行展评活动。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价的标准:如“表现最生动的作品”、“水墨效果最好的作品”、“最像齐白石表现方法的作品”等。

教师进行肯定与奖励:鼓励学生好好向大师学习。

7.教师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向大师学习了蔬果水墨画,大师的水平高,人品更值得称道。我们来欣赏齐白石的另外几幅作品结束本课的学习:《祖国万岁》、《寿桃》。 课后反思:

在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对课堂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师讲得可能还是比较宽泛,学生接受起来可能就比较困难,在对教材知识点的处理上还是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落到实处。

13、黑白拼贴画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黑白拼贴画的美,了解黑白拼贴画的有关知识。 2.通过剪与撕的方式,学习拼贴画,理解黑、白、灰的对比原理。 3.培养认真、细致和耐心的创作习惯,进一步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赏心悦目,黑、白、灰的世界同样也很迷人。黑、白、灰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画面产生节奏、韵律和美感,而且能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创作主题。本课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剪与撕的方式学习拼贴画,理解黑、白、灰的对比原理,为下一课《彩色拼贴画》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黑、白、灰的含义,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料:有摄影师镜头下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有画家用刀代笔

表现的冬天园林,还有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用剪贴方式表现的人们欢快起舞的情景??这些作品巧妙地处理了黑与白两个极端,把一切浓缩在黑白组合的画面中,犹如高音、低音和中音谱成的和弦,在对比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乐章。

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和小提示清晰明了,帮助学生学合理处理黑、白、灰关系,掌握撕贴画的组合次序。同龄人的一组个性突出、表现大胆、富有童趣的作品为学生创作拓宽了思路。教学中应采用比较、欣赏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到画面中,再去感悟、体验、联想。通过观赏,让学生懂得要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对外形进行取舍,灵活运用撕撕、贴贴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使画面中的黑、白、灰变化丰富,虚实层次错落有致,疏密空白安排得体,富有装饰l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梯度式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形象有困难时,可引导他们先用铅笔在纸的背面画出轮廓,再采用撕或剪的方式创作。也可以让学生先模仿后创作,学习用废旧报纸来制作“黑白拼贴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想组成有趣的画面,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剪或撕的方式创作黑白拼贴画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对随意剪或撕成的纸片形象进行巧妙联想,在拼

贴的过程中,合理处理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各种黑、白、灰纸若干,废报纸,胶水。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黑、白、灰纸若干,废报纸,胶水。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欣赏一组黑、白、灰的艺术作品,交流:由黑白色调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特别的感觉? (2)揭示课题:《黑白拼贴画》。 2.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黑白拼贴画作品,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学习黑白拼贴作品的制作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难点示范。

(3)引导学生比较三幅作品中的黑、白、灰关系,感受不同底色下画面的效果。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多样的表现方法。 3.创作实践。

(1)学习建议:运用搜集的黑、白、灰色的废纸,用剪或撕的方法创作一幅好看的纸贴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u7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