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0-20 22:1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口腔)

1.抗原(antigen,Ag):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半抗原:是指仅具备抗原性即只具备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而不具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的物质。 3.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它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7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4.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级低的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5.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6.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7.独特位: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不尽相同,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称为独特位。

8.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的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穿孔素或颗粒酶等胞毒物质杀伤靶细胞。

9.多克隆抗体(pAb):天然抗原分子中通常含有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含有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

10.补体(complement,C):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1.调理作用:补体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2.TNF:肿瘤坏死因子。是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α和淋巴毒素(IT)。

13.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4.细胞粘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5.MHC/HL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人第6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16.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CR复合物,它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17.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是指从未接受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存在于细胞周期的Go期,存活期短,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

18.APC:抗原体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19.professional APC:专职性APC。其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同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提呈功能,包括DC、单核/巨噬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

20.DC:树突状细胞。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因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状突起而得名,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21.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细胞和APC之间的作用并不是细胞表面分子间随机分散的相互作用,而是细胞表面的独特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群粘附分子,这个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22.PRR:模式识别受体。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23.PAMP:病原相关模式分子。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24.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25.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26.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足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7.ITAM:免疫受体络氨酸活化基序。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YxxL/V(络氨酸-2个任意氨基酸-亮氨酸或缬氨酸)保守序列。

28.MHC限制性: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即只有当表达有抗原肽-MHC复合物的APC,与起识别和反应作用的T细胞表面所表达的MHC分子相同时,二者才能彼此作用而启动免疫应答过程。

29.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30.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依赖于T细胞辅助的抗原。

31.mAb:单克隆抗体。是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32.MAC:攻膜复合物。为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由附着于细胞表面的C5b6789复合物组成,可在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及水分子可自由通过包膜,但蛋白质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溢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33.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于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群。简称CD。

34.抗体的调理: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

35.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

哈弦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trf.html

Top